牛戳口的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社會在發(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注焦點,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牛戳口的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拼音名】Ni Chuō Kǒu
【別名】老牛銼、千針草、大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野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C. japonicum DC. SUBSp. MAACKII (Maxim.) Nakai; C. japonicum DC. Var. amurense Kita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野薊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不定根可發(fā)育成蘿卜狀的塊根。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細胞長或短節(jié)毛,上部(特別是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絨毛?;~和下部莖生葉全形為長橢圓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向下漸狹成翼柄長20-25cm,寬7-9cm,羽關半裂、深裂或幾全裂,側裂片4-8對,半長橢圓形,中部側裂片較大,寬1-2cm,全部側裂片邊緣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齒及緣毛狀針刺,有時邊緣刺齒裂度較深而使葉呈現(xiàn)近乎二回羽裂狀態(tài);向上的葉漸小,與下部及基生葉同形,街道樣分裂或不裂,邊緣有刺齒,基部擴大耳狀抱莖;全部或至少上部葉兩面異彩色,上面綠色,沿脈被稀疏的多細胞長或短節(jié)毛,下面灰色或淺灰色,被稀疏絨毛。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總苞鐘狀,直徑約2cm;總苞片約5層,外層及中層長三角狀披針形至披針表,長6-13mm,寬2-2.5mm,先端急尖成短針刺,國緣有緣毛;內層及最內層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2.3cm,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遙;花紫紅以,花冠長約2.4cm,檐部與細管部待長,5裂不達檐部中部。瘦果淡黃色,偏斜倒披針形,長約4mm,寬約1.8mm,壓扁,先端截形;冠毛多層,白色,剛毛長羽毛狀,長達2cm,內層先端紡錘狀擴大?;?、最期6-9月。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牛口涎。
【別名】牛涎(《千金方》)
【來源】為牛科動物 黃牛 或 水牛 的 唾涎 。
【功能主治】治噎膈,反胃嘔吐。
【附方】①治噎膈反胃:㈠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鱉子三十個(去皮、油,為末)。入銅器熬稠,每以兩匙和粥與食,日三服。(《普濟方》千囀丹)㈡糯米末,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集成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以上就是牛口涎的一些相關知識的介紹,是不是對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把牛口涎運用到生活中,為我們的健康服務。
很多人在平時都不是很了解,關于金沙牛的真正含義,其實金沙牛的產地非常廣泛偏南方地區(qū),偶爾在北方地區(qū)也有常見,但是很少會出現(xiàn),金沙牛中具有調節(jié)尿道結石,滋補腎臟,預防小兒高熱,小便不利等功效,使用方法是按照劑量定期重復使用,根據(jù)個人的體質進行相應的判斷。
來源
本品為蟻蛉科動物蟻蛉Myrmeleon formicarius Linnaeus的幼蟲干燥體。
介紹
Title 簡介
來源 本品為蟻蛉科動物蟻蛉Myrmeleon formicarius Linnaeus的幼蟲干燥體。
產地 主產于廣東、廣西、山東、四川、浙江、湖南、云南、貴州、海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捕捉,多在夏、秋季蟻蛉棲息處鏟沙篩取,捕捉后用文火微炒至蟲體膨脹為度。
藥材性狀 本品谷粒狀,長7~15毫米,全體呈黃褐色,有黑褐色斑點;頭部較扁大,口器發(fā)達,上顎1對,扁長內彎如鉗螫狀;胸部大,腹部有環(huán)節(jié)10個,胸、腹部膨脹或微脹,兩側有短毛,末端有刺;足3對,中足最長,在采收加工炒制時多已脫落。體輕,質松脆。氣微腥,味微咸。以體大、全形、黃褐色、體輕膨脹、無沙泥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 辛、咸,溫。歸腎、膀胱經。解熱,鎮(zhèn)痙,散結,利尿通淋,化疔毒。用于小兒高熱,腎及尿道結石,小便不利,瘰疬,疔瘡。常用量3~9克,煎劑或研末沖服。
功用: 歸腎、膀胱經。解熱,鎮(zhèn)痙,散結,利尿通淋,化疔毒。用于小兒高熱,腎及尿道結石,小便不利,瘰疬,疔瘡。常用量3~9克,煎劑或研末沖服。
牛腦的藥用價值
為??苿游稂S?;蛩5哪X。宰牛時取出腦髓,鮮用或烘干。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2.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務發(fā)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牛腦功效】味甘,性溫、微毒, 入肝、脾、胃經 ,具有養(yǎng)血息風,生津止渴,消食化積之功效,治眩暈,消渴,痞氣?!居梅ㄓ昧俊績确?入丸、散。
牛腦的副作用
暫無明確副作用
牛腦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中華本草》:牛腦
【藥材名稱】牛腦
【拼音】Niú Nǎo
【英文名】Ox brains, Water Buffalo brain
【別名】牛、水牛
【來源】藥材基源:為??苿游稂S?;蛩5哪X
【附方】
1、吐血咯血,五勞七傷。用水牛腦一具,涂紙上陰干,杏仁(煮去皮)、胡桃仁、白蜜各一斤,香油四兩,同熬干為末。每服二匙,空心服,燒酒送下。
2、偏正頭剛巧。用白芷、芎 各三錢,研為細末,以黃牛腦粘末,加酒煮熟,乘熱吃下。酒醉無妨,醒則其病如失。甚效。
3、脾積痞病。用黃牛腦一具,去皮筋,搗爛;另用皮硝末一斤,蒸餅六個,曬干,研細,與牛腦和勻,加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好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百日,見效。此方名“牛腦丸”。
4、氣積成塊。用牛腦一具(去皮筋)、雄雞肫一個(連里黃皮),一起放酒中浸中宿,搗爛,加入木香、沉香、砂仁各三兩,皮硝一碗,共搗勻,在銅鍋內以文武火烘干為末。再加輕粉三錢調交。每服二錢,空心服,燒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牛膽的藥用價值
1、治谷疸,食畢即頭眩,心怫郁不安而發(fā)黃,因大饑后大食,胃氣沖熏所致:牛膽一枚(干者),苦參三兩(銼),龍膽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麥門冬汁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2、治久病瘧疾,連年不瘥:用生牛膽一個,裝糯米滿,入麝香少許,陰干。每服十五粒,陳皮湯送下。(《普濟方》
3、治痔漏:①犍牛兒膽、猬膽各一個,膩粉伍拾文,真麝香貳拾文。上將猬膽汁等三味和勻,入牛膽內,系頭四十九日,熟旋取為丸如大麥粒,用紙拈子送入瘡內,候追出惡物是效。(《雞峰普濟方》牛膽丸)②十月上巳日取槐角子,揀肥嫩結實者,用新黃瓦盆二個,如法固濟,埋于背陰墻下,約二三尺深。預先尋黑牛膽五六枚,臘月八日取出裝在膽內,高懸陰干,至次年請明日取出,新磁收貯??招臐L白湯下,一日一粒,二日二粒,以漸加至十五日服十五粒止;以后一日減一粒,至三十日復減至一粒止。如此周而復始。(《醫(yī)便》膽槐丹)
4、治金瘡臁瘡:臘月黑牛膽一個,裝入石灰四兩,白礬一兩。陰干取出,入黃丹(炒)一兩,研末用之。(《古今醫(yī)鑒》一捻金丹)
5、治刀箭傷,除膿止痛不怕風:牛膽一個,石灰一兩,白及五錢,乳香五分(去油)。共為末,入牛膽內陰干。用時以少許研細干貼之。(《救傷秘旨》)
6、治頑麻風癬瘡:用臘月牛膽一個,納千年石灰懸掛陰干。以銅燈盞盛柏油,煎臭椿皮數(shù)沸,撈去椿皮,用油調膽內石灰,涂患處數(shù)次即愈。先以茵陳煎湯洗瘡凈,搽藥。(《衛(wèi)生易簡方》)
牛膽的副作用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目病非風熱者不宜用。”
牛膽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①鎮(zhèn)肝明目:臘月枯牛膽中盛黑豆一百粒,后一百日開取,食后、夜間吞二七枚。(《藥性論》)
②明目清心,烏須發(fā),補養(yǎng)下元,生髓,去風濕,壯精神:何首烏、白茯苓、槐角子各二兩,生地黃、當歸各一兩。上共為末,裝入黑牛膽內,連汁掛在背陰處,至九日取出,研為末,溫酒調服二錢或三錢,百日見效。(《攝生眾妙方》牛膽散)
⑧治谷疸,食畢即頭眩,心怫郁不安而發(fā)黃,因大饑后大食,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兩,牛膽一枚(干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麥門冬汁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④治肝膽病性黃疸及慢性便秘:牛膽汁干燥粉末,為丸劑,或裝入膠囊中,每日三回,每回三分,開水送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⑤治痔漏:犍牛兒膽、猬膽各一個,用膩粉五十文,麝香二十文。將猬膽汁、膩粉、麝香和勻,入牛膽內,懸于檐前四十九日,熟,旋取為丸如大麥,用紙拈送入瘡內,后追出惡物是驗。(《經驗方》)
⑥治金瘡:牛膽,納石灰于內,懸通風處百日,敷。(《本草備要》)
牛西西的藥用價值
牛西西出處:出自江西《中草藥學》。拼音名:NiúXīXī。別名:羊蹄根、牛舌棵、野大救駕、牛耳大黃、金不換、針刺酸模、土大黃、酸模根、羊鐵酸模、山大黃、牛虱子棵。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巴天酸模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mexpatientia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生用(曬干或鮮用)或酒制后用。生于低谷、路旁、草地或溝邊。分布于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山東、河南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黃色,有酸味。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淺槽。葉互生;托葉鞘膜質,管狀,常破裂;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cm,寬2-4.5cm,先端短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波狀皺褶,兩面無毛。花多數(shù)聚生于葉腋,或形成短的總狀花序,合成一狹長的圓錐花序;花被片6,2輪,宿存;雄蕊6;柱頭3,畫筆狀。瘦果三棱形,有銳棱,長2mm,褐色有光澤?;ü?-8月 。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通便,殺蟲。治痢疾,肝炎,慢性腸炎,跌打損傷,內出血,血小板減少癥,大便秘結,癰瘡疥癬,膿泡瘡,湯火傷。
1、《甘肅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殺蟲通便。治疥瘡頑癬,大便秘結。
2、《陜西中草藥》:"活血散瘀,止血,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治跌打損傷;內出血,紫癜癥,湯火傷,腋庖瘡,癬,闌尾炎,慢性腸炎,大便秘結。
3、《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消炎退腫,止血。治崩漏,胃潰瘍出血,血小板減少癥,痢疾,慢性肝炎,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
煎湯,3~5錢。外用:搗敷、醋磨涂或研末調敷。
牛西西的副作用
虛寒者不宜用。
牛西西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附方偏方】:
1、治干性癬和濕性癬:牛西西根汁六錢,米醋六錢,枯礬末一錢五分,調勻蘸擦患部?!堕}東本草》
2、治疥瘡:牛西西四兩,老君須二兩。燉豬筒子骨服?!吨卮膊菟帯?/p>
3、治吐血:鮮牛西西,燉殺口肉服?!吨貞c草藥》
4、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牛西西五錢。水煎分兩次服,每日一劑?!吨胁菟幮箩t(yī)療法資料選編》
5、治崩漏,胃潰瘍出血,血小板減少癥:牛西西三錢。水煎服,或牛西西、烏賊骨各半,為末。每次沖服一錢?!蛾兏蕦幥嘀胁菟庍x》
6、治痢疾:牛西西五錢。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7、治淋癥:牛西西五錢,蟬蛻3個。水煎,日二服?!都种胁菟帯?/p>
【書籍記載】:
1、《草木便方》:活血,補精,壯力。能走表。搗爛合稠靛缸水,搽疥癬禿癩。
2、《四川中藥志》:解毒,清熱,消瘡癬。治大便燥結。
3、《重慶草藥》:清火,解毒,清血熱,利便。治吐血諸癥。酒炒能調氣斂血,治紅崩。
4、《閩東本草》:除熱,殺蟲,排膿拔毒。治白禿瘡,癬,疔,癤。
5、《齊齊哈爾中草藥》:治出血性紫斑,血小板減少和內出血。
6、《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清熱涼血,潤腸通使。治急性肝炎,經閉腹脹,無名腫毒。
7、《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消炎退腫,止血。治崩漏,胃潰瘍出血,血小板減少癥,痢疾,慢性肝炎,癰腫瘡癤。
8、《甘肅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殺蟲通便。治疥瘡頑癬,大便秘結。
牛腎的藥用價值
牛腎又稱牛腰子,為??苿游稂S?;蛩5哪I臟。宰牛時剖腹取出腎臟,洗凈,鮮用或冷藏,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牛腎熱量較低,但含有膽固醇,減肥期間可少量食用。牛腎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煙酸、鐵、硒等營養(yǎng)元素,有濃烈的腥味、風味較強、肉質較粗,是需要長時烹調的菜品。
【營養(yǎng)價值】牛腎每100克含水分82克,蛋白質12.8克,碳水化物0.3克,脂肪3.7克,灰分 0.9克,鈣17毫克,磷198毫克,鐵11.4毫克,硫胺素0.34毫克,核黃素1.75毫克,尼克酸5.1毫克,維生素C6毫克,維生素A340單位。腎上腺皮質部分泌多種甾體激素,它們因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s)及鹽皮質素(Mineral corticoids)二類,前一類調節(jié)有機物代謝,后一類調節(jié)水鹽代謝。糖皮質素有17-羥基皮質甾酮(17- Hydroxycortico-sterone), 17-羥基-11-脫氫皮質甾酮(17-Hydroxy-11-dehydrocorticosterone),皮質甾酮(Corticosterone),ll-脫氫皮質甾酮(11- Dehydrocorticosterone);鹽皮質素有17-羥基-11-脫氧皮質甾酮(17-Hydroxy-11- desoxycortico-sterone)及11-脫氧皮質甾酮(11-Desoxycorticosterone),而最重要的鹽皮質素是醛甾酮(Aldosteron)。腎上腺髓質有兩種激素,即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腎臟有一種蛋白酶名高血壓蛋白酶(Renin)。它作用于血清中高血壓蛋白原(Hypertensinogen),生成高血壓蛋白(Hypertensin),后者即引起血壓升高。
腎臟有一種蛋白酶名高血壓蛋白酶(renin),可作用于血清中高血壓蛋白原(hypertensinogen),生成高血壓蛋白(hypertensin),后者即引起血壓升高。
牛腎補氣益精,可治腎陽虛衰、陽萎早泄、遺精滑精等癥狀。
【功能主治】補腎益精強腰膝,止痹痛。主虛勞腎虧,陽痿氣乏,腰膝酸軟;濕痹疼痛牛腎補氣益精,可治腎陽虛衰、陽萎早泄、遺精滑精等癥狀。
【適宜疾病】 腎虛眩暈、腎精虧虛、腎氣不固、陽痿。
腰膝酸軟、精虛血弱、腎陰陽兩虛、腎陰虛、腎陽虛適宜人群。
牛腎的副作用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牛腎,牛腎尤其適于腎陽虛衰、髓海不足、頭暈頭昏、眼花耳鳴、腰膝酸軟、陽萎早泄、遺精滑精、舌淡脈弱等癥患者。
禁忌人群:
高血脂患者忌食牛腎,感冒患者忌食。
牛腎不宜與豬肉同食,一溫一寒,相互抵觸。
牛腎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相關選方】治五勞七傷,陰萎氣乏:牛腎一枚(去筋膜,細切),陽起石四兩(布裹),粳米二合。山水五大盞,煮陽起石,取二盞,去石,下米及腎,著五味蔥白等,煮作粥,空腹食之。(《圣惠方》牛腎粥)
【相關記載】《名醫(yī)別錄》、《中華本草》
牛腦的簡介
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腦。
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水牛,體比黃牛肥大,長達2.5m以上。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工發(fā)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飼養(yǎng),以南方水稻田地區(qū)為多。
牛腦的功效與作用
富含蛋白質,具有維持鉀鈉平衡,提高免疫力。緩沖貧血,有利于生長發(fā)育。
富含磷,具有構成骨骼和牙齒,促進成長及身體組織器官的修復,供給能量與活力,參與酸堿平衡的調節(jié)。
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yǎng)素,對于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tǒng),腦子和肝、心等內臟的發(fā)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富含脂肪,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提供必需脂肪酸;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增加飽腹感。
補血益氣:適宜膚色沒有光華,失去紅潤、手腳冰冷的人群
生津止渴:潤喉去燥,使人清爽舒適。
消食:有助于胃酸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宜于治療飲食積滯證。
礦物質:鋅、硒、銅、錳等礦物質形式與免疫機能有關的酵素。
健腦:含磷,是合成卵磷脂和腦磷脂的重要成分,可增強記憶力,延緩腦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腦血栓形成。含鈣,鈣是腦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提供優(yōu)質蛋白,富含膽堿,可提高記憶力。
適宜消瘦,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記憶力下降,貧血等癥狀的人群,生長發(fā)育停滯的兒童。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出現(xiàn)頭暈、乏力、易倦、耳鳴、眼花。皮膚黏膜及指甲等顏色蒼白,體力活動后感覺氣促的人群。
牛腦的市場信息
1、牛腦的價格
價格 14.40,批量100-999 千克。 13.40,1000-2999 千克,≥3000 千克批量。 13.20 ≥3000 千克。
2、牛腦的選購方法
正規(guī)渠道購買新鮮產品。
3、牛腦的保存方法
冷凍。
中藥牛含水,因為其作用和功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被人們使用。那么,牛含水究竟具有怎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別名】野胡麻、倒打草、刺兒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多德草、紫花草(《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 紫花秧 的 全草 。果期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莖細多分枝,灰綠色。葉少,下部葉對生較大,上部葉互生較??;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20毫米,寬2~4毫米,全緣或有疏細齒??偁罨ㄐ颍狠噻娦?,先端5淺裂;花冠管圓柱狀或上部張開,2唇形,紫色;雄蕊4,內藏,2長2短。蒴果近球形,開裂,棕褐色。種子多顆,稍沉沒于多少肉質的胎座上。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邊、路旁及河岸沙地等處。分布我國西北部。
【功能主治】治老年慢性氣管炎,小兒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結膜炎,急性淋巴腺炎,尿道感染,蕁麻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錢~1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神經衰弱:倒打草300克、甘草100克,熬濃縮膏,每次劑量應含倒打草生藥3克,每日2至3次.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甘肅衛(wèi)生通訊》
牛含水的功效與作用多種多樣,我們應該根據(jù)體質癥狀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