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簡易速效方法可救治經(jīng)行抽搐
飲食養(yǎng)生有哪些方法。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哪些簡易速效方法可救治經(jīng)行抽搐”,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1)中成藥
①補肝丸,每服6克,日服3次(適用于肝血不足而生風者)。
②天麻鉤藤沖劑,每服10克,日服3次(適用于陰虛陽亢而動風者)。
③止癇散,每服10克,日服2次(適用于風痰阻絡而動風者)。
④安宮牛黃丸,每服6克,日服1~2次。
⑤至寶丹,每服1丸,日服1~2次(上方適用于病急或病重者)。
⑥止痙散,每服3克,日服3次(適用于各型抽搐者)。
(2)簡便驗方
①全蟲、僵蠶、琥珀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2克,日服2次(適用于風痰阻絡者)。
②蜈蚣2條。為末沖服。日服1~2次。
③地龍、天麻、僵蠶各12克。水煎服(上方適用于各型抽搐患者)。
(3)針灸療法針灸是治療本癥的有效急救法,病人發(fā)作時取人中、合谷、太沖、涌泉、三陰交、足三里等穴,強刺激,不留針以急救。病人緩解后可取耳穴交感、神門、腦點、心。埋針治療。
相關閱讀
(1)中成藥
①龍膽瀉肝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于肝火旺而心煩易怒者)。
②朱砂安神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③知柏地黃丸,每服9克,日服2次(上方適用于陰虛火旺者)。
④安神定志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于心氣血虧虛者)。
⑤養(yǎng)血安神片,每服5片,日服3次(適用于陰血不足者)。
(2)簡便驗方
①生地、炒棗仁各18克,遠志10克,朱砂0.5克。水煎服(適用于心陰虧虛者)。
②山梔子12克,丹皮10克,合歡花30克,水煎服(適用于肝郁火旺者)。
③生龍牡各30克,玉竹、生熟地、石菖蒲、合歡皮各15克,黃芩10克。水煎服。
④石菖蒲、朱茯神各15克,遠志12克,生熟棗仁各30克。水煎服(各型均可使用)。
(3)飲食療法
①鮮生地60克,麥冬15克,大棗30克,粳米200克。煮粥食用。?
②枸杞子30克,菊花、麥冬、生地、五味子各15克,黃酒1000毫升。煮30分鐘后再浸1周去渣,每服25毫升,日服2次(上方適用于陰虛火旺而心煩不安者)。
③酸棗仁、柏子仁各20克。打碎水煎,代茶飲。
④朱砂1克,研細后放入豬心中,煮熟后食肉并喝湯(上方各型均可使用)。
(1)中成藥
①丹梔逍遙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于肝郁化火者)。
②清心滾痰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于痰火上擾者)。
③柏子養(yǎng)心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于以心氣不足為主者)。
④歸脾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于心脾兩虛者)。
⑤補心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于陰虧血少者)。
⑥通竅鎮(zhèn)痛散,每服3克,日服2次(適用于痰氣郁結(jié)者)。
(2)簡便驗方
①柏子仁、枸杞子、熟地各15克,當歸、黨參各12克,夜交藤、炒棗仁各20克,遠志10克。水煎服(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②石菖蒲18克,合歡花30克,白蒺藜、麥芽各15克,黃芩、青皮各10克,香附12克。水煎服 (適用于肝郁化火者)。
③郁金、白礬各3克。共為細末,分2次沖服(適用于痰氣郁結(jié)者)。
④百合20克,生地各30克。水煎服(適用于陰虛火旺者)。
(3)飲食療法
①朱砂1克,放入豬心中煮熟食用(適用于各型患者)。
②枸杞子20克,紅花3克。代茶飲。
③浮小麥3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水煎代茶飲(上方適用于心血不足者)。
④陳皮、檳榔各10克,薄荷3克。代茶飲(適用于肝郁者)。
⑤白礬3克,為細末,與面粉烙餅食之(適用于痰阻清竅者)。
(4)針灸療法
①體穴:大椎、心俞、肝俞、神門、豐隆、內(nèi)關、三陰交、百會、太沖。每次取3~4穴針刺或配用艾灸。
②耳穴:神門、交感、心、肝、皮質(zhì)下、內(nèi)分泌、腦、枕。每次取2~3穴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1)中成藥
①逍遙丸,每服6克,日服3次。
②柴胡疏肝丸,每服9克,日服3次(上方適用于肝郁氣滯者)。
③龍膽瀉肝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于肝經(jīng)有熱者)。
④十二溫經(jīng)丸,每服9克,日服3次(適用于寒凝血瘀者)。
⑤痛經(jīng)丸,每服9克,日服3次(適用于寒凝氣滯者)。
⑥茴香橘核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于寒凝經(jīng)脈者)。
⑦月月舒沖劑,每服9克,日服3次(適用于氣滯血瘀者)。
(2)簡便驗方
①荔枝核、枳殼、元胡各10克,白芍24克,甘草6克,蜈蚣2條。水煎服(適用于肝氣郁滯者)。
②淫羊藿、肉桂各10克,川牛膝、川芎各6克,白芍12克,續(xù)斷、桑寄生各15克,柴胡8克。水煎服(適用于腎陽不足者)。
③桂枝、艾葉、小茴香各10克,白芍、烏藥各12克,香附15克。水煎服(適用于寒凝肝脈者)。
(3)外治法
①白胡椒10克,蔥白1根,食鹽200克。炒熱后敷臍部。
②小茴香、川椒各50克,大青鹽200克。炒熱后熨小腹及兩乳房。
③吳茱萸、烏藥等10克,細辛3克。共為細末,醋調(diào)敷臍部,外用膠布固定(上方適用于屬寒屬虛性吊陰痛)。
(4)飲食療法
①小茴香15克,干姜6克,桂枝10克,黃酒300毫升。煮數(shù)沸去渣,分2天服完(適用于寒凝肝脈者)。
②肉桂、肉蓯蓉各16克,生雞1只。煮熟食肉喝湯(適用于腎陽不足者)。
③韭菜子15克,代茶飲(適用于腎陽不足者)。
④荔枝核15克,香附18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黃酒500毫升。同煮數(shù)沸去渣,每服30毫升,日服2次(適用于肝氣郁滯者)。
(5)針灸療法
①體穴:關元、氣海、命門、膻中、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百會。每次取3~4穴針刺,或根據(jù)不同病機配用艾灸。
②耳穴:神門、子宮、腎、交感、內(nèi)分泌。每次取2~3穴針刺。
(1)中成藥
①歸脾丸,每服6克,日服3次(適用于氣虛不攝者)。
②知柏地黃丸,每服6克,日服3次(適用于陰虛火旺者)。
③七制香附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于氣滯血瘀者)。
④紫草丸,每服6克,日服3次(適用于血熱妄行者)。
(2)簡便驗方
①紫草、生地、赤芍、白芍各12克,白茅根30克,藕節(jié)15克,丹皮、元參各10克。水煎服( 適用于陰虛火旺者)。
②黃芪30克,熟地15克,人參、當歸、白芍各10克,川芎6克,茜草12克。水煎服(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3)飲食療法
①鮮小薊50克,做湯食用。
②茅根、藕節(jié)各30克。水煎代茶飲(上方適用于血熱者)。
③黃芪30克,胡桃仁20克,大米適量。共煮粥食用(適用于脾虛失攝者)。
④益母草50克,香附15克,雞蛋3枚。加水同煮,蛋熟后去殼再煮20分鐘,吃蛋喝湯(適用于氣滯血瘀者)。
這個經(jīng)行感冒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當然經(jīng)行發(fā)熱也是要及時的進行治療。那么,這個治療經(jīng)行感冒和經(jīng)行發(fā)熱的偏方是什么呢?這些病要怎么樣護理和預防呢?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經(jīng)行感冒偏方
1年來經(jīng)行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一般,但每逢經(jīng)行之時則感冒。
現(xiàn)經(jīng)行第一天,頭暈,鼻塞,泛惡欲嘔,肢體腰脊酸痛,苔薄白,舌質(zhì)淡嫩,脈沉不浮。證屬經(jīng)行正虛,榮弱衛(wèi)強,牘理不密,邪得乘虛而入,仿桂枝湯治之。
歸身12克,川芎、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棗各10克。連服3劑。囑以后經(jīng)前服3劑,堅持半年,病不再發(fā)。
病機
1.風寒素體虛弱,衛(wèi)陽不固,經(jīng)行氣血益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閉塞,風寒束表,而出現(xiàn)一系列風寒表證。
2.風熱素體不健,或陽盛之體,或內(nèi)有伏熱或痰熱,經(jīng)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風熱外襲,或風邪與內(nèi)熱相結(jié),郁于肌表,發(fā)為風熱感冒之證。
3.邪入少陽素體虛弱,經(jīng)行之后抵抗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后很快內(nèi)犯少陽,出現(xiàn)寒熱往來之少陽證。
經(jīng)行發(fā)熱偏方
經(jīng)行第三天,量多,色暗紅,乍寒乍熱,口渴,胸脅苦滿,入夜加劇,脈弦數(shù),薄黃,舌質(zhì)紅。
此為熱入血室之變也,擬和解少陽之樞,泄其邪熱為治。柴胡、黨參、花粉、當歸、瓜萎殼、南丹皮、大棗各10克,黃芩、竹茹、生姜、炙甘草各5克。3劑。
按經(jīng)行正虛.邪熱乘虛陷入血室.厥陰與少陰相為表里.故以小柴胡湯加減化裁和解少陽,樞機一轉(zhuǎn).則正氣振奮.邪熱自退。
預防調(diào)護
1. 適寒溫,經(jīng)前及經(jīng)期注意保暖,經(jīng)期身體衛(wèi)生能力差,應盡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觸涼水等,以防血為寒濕所凝,導致月經(jīng)病的發(fā)生。
2. 節(jié)飲食,經(jīng)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jīng)脈壅澀,血行受阻。
3. 調(diào)情志,經(jīng)期情緒穩(wěn)定,心境安和。
4. 飲食營養(yǎng),多吃有營養(yǎng)的食物,提高抵抗力。
結(jié)語:通過這里推薦的幾種能夠有效治療經(jīng)行感冒的偏方,相信很多的讀者朋友們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及了解吧!那么,如果你需要這方面的知識的話!就要在醫(yī)師的建議下趕緊用以上的偏方進行治療了!
癲癇俗稱羊癇風,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肢體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等神志失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發(fā)作性疾病。凡以上表現(xiàn)隨月經(jīng)周期發(fā)作者,謂之經(jīng)行癲癇。以下方藥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選用。
(1)中成藥
①癲癇靈片,每服6片,日服3次。
②礞石滾痰丸,每服10克,日服2次(適用于實熱頑痰者)。
③止癇散,每服10克,日服3次(適用于痰熱內(nèi)盛,肝風妄動者)。
④補肝丸,每服3克,日服3次(適用于血虛生風者)。
⑤朱砂安神丸,每服6克,日服3次(適用于心火旺者)。
(2)簡便驗方
①硼砂、青黛各1克,山藥6克。共為細末分3次沖服。
②蟬衣、炙僵蠶、全蟲、蜈蚣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3克,日服2次(上方適用于肝風內(nèi)動者)。
③丹參、黃芪各20克。水煎服(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④荊芥10克,明礬6克,朱砂1克。共為細末,分6次用生姜湯送服,日服2次。
⑤郁金、白礬各10克。共為細末,每服3克,日服3次(上方適用于各型患者)。
(3)飲食療法
①青礞石、海浮石各18克,姜半夏24克,南星20克,沉香10克,炒黑丑、生二丑各40克,建曲100克。共為細末,與面烙成餅,每日30~50克,分2次食用。
②明礬30克,全蟲20克。共為細末,與面烙餅,分2天吃完(上方適用于肝風內(nèi)動者)。
③黃芪30克,當歸20克,生雞1只。煮熟食用(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4)針灸療法
①體穴:人中、大椎、后溪、豐隆、太沖、腰奇、照海、申脈、百會、涌泉。每次取3~4穴針刺,或配用艾灸。
②耳穴:皮質(zhì)下、神門、腦點、肝、心。每次取2~3穴針刺,或埋針治療。
婦女經(jīng)期突然昏厥倒下,不省人事,片刻即醒,醒后神志如常者,稱為經(jīng)行昏厥。本癥多由氣機逆亂,使清竅閉塞;或因氣血驟虧,精明失養(yǎng)而致。有該癥發(fā)作者,可酌情選用以下方藥。
(1)中成藥
①七制香附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②逍遙丸,每服6克,日服2次(上方適用于氣郁者)。
③血府逐瘀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于以血瘀為主者)。
④調(diào)經(jīng)活血片,每服5片,日服3次(適用于氣滯血瘀者)。
⑤十全大補丸,每服9克,日服3次(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2)簡便驗方
①甘草、浮小麥、百合各30克,大棗10枚。水煎服(適用于心神不寧者)。
②人參、當歸各10克,黃芪、炒棗仁各15克。水煎服(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③桃仁12克,香附18克,土元2個。水煎服(適用于氣滯血瘀者)。
(3)飲食療法
①黨參、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各12克,黃芪、熟地各18克,川芎、甘草各6克,肉桂3克,黃酒1000毫升。同煮數(shù)沸,再浸1周去渣,每服30毫升,日服2~3次(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
(2)紅花6克,山楂12克,紅糖適量。代茶飲(適用于血瘀阻滯者)。
(3)香附12克,沉香、川芎各6克。水煎代茶飲(適用于氣郁不伸者)。
(4)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本病方便有效的急救措施,多用百會、人中、十宣、足三里、涌泉、合谷。每次取2~3穴針刺,用強刺激。屬氣厥者加關元,屬血厥者加血海。
(1)中成藥
①地榆槐角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②止血腸?ndf5a?丸,每服9克,日服2次(上方適用于胃腸郁熱者)。
③荷葉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于陰虛出血者)。
④人參歸脾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于脾虛失攝出血者)。
⑤四紅丸,每服1~2丸,日服3次(各型便血均可使用)。
(2)簡便驗方
①大黃炭6克,為細末水沖服(適用于胃腸郁熱者)。
②番瀉葉10克,水煎服(適用于大便干燥者)。
③伏龍肝30克,烏賊骨10克。水煎服(適用于脾虛有寒者)。
④烏賊骨12克,藕節(jié)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⑤槐花、生地各15克,仙鶴草、地榆炭各10克。水煎服(上方各型患者均可使用)。
①槐花30克,冰糖10克。代茶飲(適用于胃腸郁熱者)。
②鮮生地60克,鮮地綿草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適用于陰虛有熱者)。
③人參10克。代茶飲(適用于脾虛氣弱者)。
④鮮小薊100克。做湯食用。
⑤藕節(jié)50克,水煎代茶飲(適用于各型便血患者)。
(1)中成藥
①參苓白術丸,每服6克,日服3次。
②溫脾固腸散,每服6克,日服2次(上方適用于脾虛有濕而作泄者)。
③附子理中丸,每服6克,日服3次。
④肉果四神丸,每服6克,日服3次(上方適用于脾腎陽虛者)。
⑤四神丸,每服6克,日服3次(適用于腎虛不固而瀉者)。
⑥柴芍六君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于肝郁脾虛作瀉者)。
(2)簡便驗方
①補骨脂、赤石脂、黨參各15克。水煎服(適用于脾腎陽虛而作泄者)。
②五味子、吳萸各10克,干姜6克。水煎服(適用于五更腹泄者)。
③炒白術30克,炒山藥15克,砂仁克。水煎服(適用于脾虛失運者)。
(3)飲食療法
①薏苡仁、芡實各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②黨參、炙甘草各30克,生姜20克,大棗30枚,白術、茯苓各40克,黃酒1500毫升。煮數(shù)沸去渣,每服30毫升,日服2次(適用于脾虛為主的腹瀉)。
③山藥粉、蓮子粉各30克,熟雞蛋黃3枚,白糖適量。煮粥食用。
④肉桂粉2克,粳米100克,砂糖適量。煮粥食用(上方適用于脾腎陽虛而作泄者)。
(4)外治法
①大青鹽500克,川椒、丁香各30克。炒熱后熨腹部。
②五倍子研粉,醋調(diào)敷臍(上方適用于脾腎兩虛者)。
③肉桂粉,黃酒調(diào)敷臍。
④吳萸、白胡椒各等分為末,黃酒調(diào)后敷臍(上方適用以腎虛為主者)。
(5)針灸療法
①體穴:足三里、陽陵泉、天樞、關元、命門、脾俞、腎俞、膈俞。每次取3~4穴針刺,或配用艾灸。
②耳穴:肝、脾、腎、大腸、小腸、腹。每次取2~3穴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