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冬病夏治的中醫(yī)方法
冬病夏治的養(yǎng)生方法。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5種冬病夏治的中醫(yī)方法”,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導讀:冬病夏治是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主要是根絕春夏養(yǎng)陽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下面為大家介紹5種冬病夏治的中醫(yī)方法,其中以穴位貼敷法效果最佳。
1、穴位貼敷
這一療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據(jù)中醫(yī)辨證理論,采用中藥制劑貼敷于經絡上的特定穴位,藥物經皮膚由表入里,到達經絡和臟腑,來達到治療目的。中醫(yī)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生姜等通絡、散寒、祛濕、補氣血的中藥研成細末,調成泥狀,根據(jù)病情選取不同穴位貼敷。貼的時候,先用酒精消毒,取直徑為1cm左右的膏藥,用5cm5cm的膠布貼在穴位上。貼敷的部位一般以經穴為主,臨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2、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個方向刮動,刮痧能刺激經絡穴位,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出現(xiàn)青紫色出血點,也就是俗話說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起到疏通經絡、舒筋理氣、祛風散寒的作用,使人體的神經、循環(huán)、免疫、排泄等系統(tǒng)興奮起來,加快新陳代謝。
3、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醫(yī)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經絡穴位,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來疏通經絡祛除寒氣。
4、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節(jié)正中割開一個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組織,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該方法對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5、艾灸
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葉為原料,做成艾絨、艾柱和艾條,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xié)調陰陽、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貼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條是用實火祛除身體里的濕寒之氣,屬于勁道比較足的療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議用艾條,否則內火加外火就會虛耗人體的津液。
相關閱讀
冬病夏治是中醫(yī)治療反復咳喘的一種獨特療法,包含深刻的醫(yī)學道理,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冬季反復發(fā)作的咳喘病,為何要在發(fā)作很少的夏季進行治療呢?這與反復咳喘病的特點有關。
臨床上常常見到一些兒童或年老體弱的人,經常在冬季感冒連續(xù)不斷,發(fā)燒、咽痛、咳喘日久不愈,病情逐漸加重,發(fā)作的次數(shù)和每次患病的天數(shù)越來越多;反復感染使呼吸道粘膜屏障功能日趨降低,耐藥菌株滋生蔓延,用藥越來越難見效,打針輸液用的都是最新的抗菌素也不能將其治愈,嚴重影響少年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和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是醫(yī)學界面對的一大難題。
我們認為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頻繁發(fā)作,雖然有病毒和細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但其反復感冒咳喘的根本原因還是患者體質差,全身或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力低下造成的。曹東義主任醫(yī)師認為,這類病人往往既有體質虛弱的一面,又有濕痰素成,肺火易熾的一面,在發(fā)作期的冬季,補虛則容易助火,清熱又易傷正氣,難于兩全,春末至秋初的幾個月中,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較少的時期,也是反復呼吸道感染患者補虛損,增強體質的大好時機,如能系統(tǒng)而正確地治療,就有希望徹底根治反復多年的頑固病癥。常言說:打魚之時不能補網天清之后才能修屋,冬病夏治也是這樣的道理。
冬天氣候干燥寒冷,呼吸道粘膜防御功能降低,人們長時間生活在室內,空氣中懸浮的細菌病毒密度大,呼吸道病不易根治。夏季溫暖濕潤,戶外活動增多,長時間不發(fā)病,是呼吸道粘膜修復損傷的良好時機,加上適當藥物治療,有希望使炎癥造成的呼吸道上皮細胞排列混亂的狀況得到糾正,恢復原來的有序排列,從而使其粘膜屏障作用回復到正常水平,從而徹底治愈本病。
疾病對人體損害比較大,人體在出現(xiàn)一些疾病的時候,需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否則對身體各方面的威脅加大,常見的疾病就是感冒、發(fā)燒,這些疾病很容易患有,無論是在哪個季節(jié),只要著涼、身體免疫力下降,都是很容易患有這些疾病,那在平時也是要進行疾病預防,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呢?
有很多人對冬病夏治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楚,這樣就需要在做的時候,對這類問題進行認識,使得在選擇的時候,都是可以知道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是不是有幫助。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jù)《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岸 敝改承┖冒l(fā)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yī)脾胃虛寒類疾病?!跋闹巍敝赶募具@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fā)作緩解季節(jié),辯證施治,適當?shù)貎确屯庥靡恍┓剿?,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fā),或減輕其癥狀。
中醫(yī)的理論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生物的陽氣相接,季節(jié)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中醫(yī)將之概括為“六淫”。其中,寒為“六淫”之首,主指體內陰盛陽衰,抵抗力明顯下降,寒邪入侵引發(fā)的疾病,其發(fā)病時間以冬季為主或在冬季加重。
在中醫(yī)看來,這類好發(fā)于冬季的寒邪類疾病適合在夏季治療。北京永安堂醫(yī)藥連鎖有限責任公司特約中醫(yī)專家劉法洲對其原理進行解釋:人體之陽氣“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陰氣上升到達頂點,機體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陽氣不足。而一旦寒邪積久不散更傷陽氣,就會導致內寒。同樣,患者體質在這一時期也處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療能力處于“不佳時期”,見效緩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氣溫升高,人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治療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驅風祛寒,祛除體內沉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預防舊病復發(fā)或減輕其癥狀,并為秋冬儲備陽氣,令人體陽氣充足至冬至時則不易被嚴寒所傷。
以上就是對冬病夏治的原理詳細介紹,在選擇這樣方法治療疾病的時候,都是可以放心進行,它對人體各方面,都是沒有任何的損害,不過治療疾病的時候,患者也是需要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這樣對改善自身疾病才會有幫助,使得疾病不會在繼續(xù)發(fā)展,而且對冬病夏治上也是可以放心選擇的。
導讀:艾灸大部分都是在冬季的時候做的,但是有些人就想知道。艾灸在夏季是不是也可以做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夏季艾灸效果會加倍。這是為什么呢?
◎ 艾灸與針灸有何不同?
艾灸和針刺在古代稱為灸刺學。其實艾灸比針刺要早,而且與針刺比起來,更有優(yōu)勢。首先,針能夠殺生人。針刺如果扎錯位置或者是扎到血管、神經,就會傷人。比如深刺風府穴,那是非常危險的,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過失傷人。而艾灸只是在皮膚上燒灼,或者用艾條溫灸,對人體沒有傷害,相比針刺來說更加安全。
其次,針刺對穴位刺激的時間較短,出針以后對穴位的刺激便停止了;而艾灸,特別是瘢痕灸,灸完之后會留個瘢印,可以長期對這個穴位形成刺激。比如說灸關元穴,好幾天你都可以感覺到肚子里邊熱乎乎的,就是因為艾灸的效果比較持久。
再次,針刺進行的手法很復雜,對穴位的要求非常準確,如扎哪個穴位是補,扎哪個是瀉,手法更加復雜,諸如燒山火、透心涼等。而艾灸的手法主要就是三種,即溫灸、回旋灸和雀啄灸,很易于操作。
北宋歐陽修《灼艾貼》:修啟,多日不相見,誠以區(qū)區(qū)。見發(fā)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y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有閑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 艾灸療法與藥物療法相比有何特點?
大家知道,藥物吃多了會產生抗藥性,這是因為很多藥品中含有抗生素,而濫用抗生素,會使人體的病菌產生抗藥性,因此國家對于此種藥物的使用有嚴格的限制。而艾灸就不會有這種抗藥性的問題了。艾灸的主要作用,是強化人體的功能。中醫(yī)有句話,叫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把人的身體給強化了,陽氣補足了,邪氣自然就消除了。再者,艾灸可以慢慢地打通人體的經絡,氣血流通,則百病不生,所以它針對的并不是疾病,而是人體。人體的功能提高了,就會有自愈能力,也就不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了。
中醫(yī)講是藥三分毒,經常服用藥物,會破壞身體里的正常菌群。藥物進入人體之后,不光是對不良的細菌起作用,它對人的正常的細菌也起作用,這樣就使得人正常的菌群失調,對人體的正常機能造成不良的影響。而艾灸就不會有這個弊端了,因為它是通過舒通經絡氣血、培補人體正氣來調整人體的,所以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再有,服藥的人一般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比如說降壓藥,一旦吃上了,就得長期吃;再比如糖尿病患者依賴上了胰島素,那么他也得長年使用胰島素,這就是藥物的依賴性。為什么會有這種藥物的依賴性呢?因為藥物進入人體以后,代替了臟腑本身的功能。比如說胰島素分泌得少了,服進去的藥物就代替了人體本身的這種功能。時間久了,人體相應的功能就不夠用,所以他會依賴于這種藥物。艾灸則不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艾灸的作用是提高人體相關臟腑的功能,把人體本身的功能缺陷慢慢給它補足了,使它具有正常的功能,所以艾灸不會使人體產生依賴性,更不會有藥物中毒的現(xiàn)象發(fā)生。
藥物在治療時雖有見效快的特點,但對于某些慢性疾病,如鼻炎、前列腺病等是較難治愈的。一來藥物要先經過胃的消化吸收,再經過氣血的運輸?shù)竭_病患部位。也就是說,藥物要經過消化、吸收等很多環(huán)節(jié)才能到達病患部位,就算到達了,功效也會大大減弱。再者,如果病患部位比較隱蔽,藥物難以到達,治療效果就不明顯。而艾灸則不然,就拿鼻炎來說,通過灸治上星穴、迎香穴,再配上足三里,對鼻竇的位置很容易就作用到了。灸上星時,灸感可以從頭部直接傳達到鼻子的里面去,所以它的功效作用在某些方面比藥物還要快。
艾灸好療效 要從灸感找
艾灸治療的三心二意
想做好艾灸,需要三心二意。哪三心呢?第一個就是愛心。一方面,對被施灸者有愛心,另一方面,對你使用的工具有愛心。你要喜歡它,跟它交朋友,跟它交流。除此以外,尤其像中風癥,它是一個長期的病癥,有些人已經得了很多年了,所以你在治療時就要持之以恒。這就是我們說的三心里邊的第二心,叫恒心。所以做艾灸不但要有愛心,還要有恒心。只要你堅持,就有可能取得勝利。
以前有個華佗,給曹操治過病。曹操得頭風以后,華佗用針刺給他刺好了。但過了一年,曹操的頭風病發(fā)作了,這時華佗已經被他殺了,他無藥可效,最后也死了。后世有個叫竇材的大中醫(yī)家評論說,華佗給曹操治好了病,如果他要繼續(xù)再堅持給他做艾灸,曹操的病就不會復發(fā)??梢娨郧鞍脑谥委熂膊〉臅r候是去病根的。
再給大家講個例子,我一個朋友跟我學的艾灸。他三歲的時候得過疝氣,結果做艾灸的時候,疝氣的癥狀給灸出來了,也就是他小時候的病根。他堅持灸,結果灸好了,以后可能就不會再發(fā)作了,當然前提是還得持續(xù)灸。所以有老毛病的,不用怕,有了艾灸這個方法,會對你有很大很大幫助。但不要著急,得慢慢來,也許在灸的過程中,能把你以前的老病根、老毛病都灸出來。那么再繼續(xù)灸下去,就可以給你灸好了。艾灸以前是干什么用的?是去病根用的。凡是有些老毛病,根治不了的,都適合艾灸。
還有一個心,叫靜心。只有你安安靜靜的時候,才可以感覺到身體里邊的變化。我原來學過一段時間針灸,扎過兩年針,把針扎進去以后,身體里邊會出現(xiàn)針感。如果心不靜下來,是感覺不到的,那個感覺是非常微妙的。同樣艾灸的時候,艾灸的火力有穿透性。心靜不下來,感覺不到。不但自己要靜下來,被灸的患者也要靜下來,雙方都安安靜靜地去感覺,心與心的默契,是取得艾灸療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意指什么呢?第一是要有真意。什么叫真意?道家的觀點咱們可以借鑒借鑒,它認為泛意非意,就是平常咱們腦子想東西,這個不是真正的想,它是一種憂思妄想。什么叫真意?意的的確確是從心里發(fā)出的,一發(fā)而心空,就是真意。所以給對方做艾灸也好,讓對方給自己做的也好,都是要用真意。
再有,就是讓雙方都滿意,應該說尤其是讓受灸者滿意。怎么才能滿意呢?你能夠做到有愛心了,在給對方做的過程中能夠靜心了,發(fā)自肺腑的去讓對方好,那么對方也就會滿意了。所以說艾灸要想效果好,就要做到三心二意。
導讀:冬病夏治是傳統(tǒng)中醫(yī)的一種療法,在夏季治療各種冬病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療效,依照冬病夏治的邏輯,完全可以冬補夏吃,冬季合理進補可以預防各種夏病的發(fā)生,起到治未病的功效。
生姜
民諺: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姜是民間的良藥,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yī)生開處方,家備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無姜,飯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風霜,稱之嘔家圣藥,別名還魂草(姜湯則稱還魂湯),需要注意留皮則涼,去皮則熱。
綠豆
民諺:夏喝綠豆湯,冬煮銀耳湯。綠豆糖水是夏天最經典的消暑飲料,綠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所含的蛋白質幾乎是粳米的3倍,李時珍稱之濟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綠豆湯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煩渴等癥,干燥季節(jié)不宜常飲。
鴨肉
民諺:冬天吃雞,夏天吃鴨。鴨肉最大的特點是不溫不熱,還能清熱祛火,而且滋陰養(yǎng)胃、健脾補虛、利濕等,特別適合濕熱、虛火過重之人,被譽為補虛勞的圣藥。中醫(yī)也推崇咸鴨蛋,它的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高于雞蛋、鮮鴨蛋。
羊肉
民諺: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長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習俗被列為上海非遺,很多人認為夏天食用引發(fā)上火,專家認為,夏天耗氣傷津,加重脾胃虛寒或寒濕困脾等,羊肉則能提高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
鱔魚
民諺:冬吃一枝參,夏吃一條鱔。小暑前后的黃鱔最為肥美,有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補氣養(yǎng)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據(jù)說鱔魚是眼藥,古代的大力士經常吃鱔魚。而它的小老弟泥鰍有水中人參之稱,屬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鯽魚
民諺:冬鯉夏鯽。鯽魚所含的蛋白質質優(yōu)、齊全、易于消化吸收,廣東人夏季飽受濕熱的困擾,喜歡用之煲湯,如鮮生地和鮮土茯苓煲鯽魚,鯽魚補益利水,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濕、消炎散結,又可防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陰囊濕疹、癰瘡腫毒等。
以上介紹的是一些比較常見的食補治未病的方法。有需要的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還要注意這些方法只適用于預防,如果真的有身體不適,應該到醫(yī)院就診。
有些疾病屬于冬病夏治,意思就是說,這種疾病在夏季的時候治療會起到非常好的治療結果,而這樣的疾病就是呼吸科的疾病,這種疾病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尤其是老年人,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能出現(xiàn)弄巧成拙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那么就會讓我們的健康受到極大的傷害和影響。
事實上,冬病夏治就是因為因為冬季寒冷而產生的一種疾病,這樣的疾病在冬季的時候病情會變得更加的嚴重,像這樣的疾病,患者可以選擇食用調制和補養(yǎng)的方法來治療,這樣才能讓我們達到治愈的效果。那么什么病適合冬病夏治?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
冬病夏治療法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即選擇冬天易發(fā)或加重的病癥,在夏令三伏天進行調治。因寒冷刺激而誘發(fā)或加重的病癥,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中風)、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
皮膚屬肺所主,也屬于廣義的呼吸系統(tǒng)。也就是說,吃冰冷的東西或衣服穿少了,會影響呼吸系統(tǒng)的功能。同樣的道理,一些長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遇冷或冬天容易發(fā)作。再加上現(xiàn)代人往往用“抗生素”來治療呼吸道疾病,導致機體脾虛生濕、腎陽虛損,易受風寒外侵,更易反復咳喘。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為邪侵,尤以小兒、老人最易受邪。從肺辨治,根據(jù)病情,每個人敷貼選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兒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腎。主要選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腎俞、命門、定喘等穴位貼敷治療,以皮膚發(fā)紅,出現(xiàn)似痱子大小的水泡為度。
婦科病:適宜冬病夏治的婦科?。鹤訉m內膜異位癥、痛經、不孕等。經過辨證后屬于虛寒因素所致的婦科病,冬病夏治會有獨到效果。女人月子沒坐好,身體會差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產后,氣血兩虛,容易受寒邪。如果出汗多,月子坐得不好,就會傷及陰血,建議夏季喝中藥湯調養(yǎng)。
冬病夏治,易祛除體內陰寒,舒經通絡,溫化寒濕,活血祛淤,從而促進婦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環(huán),治療很多慢性婦科疾病。伏灸膏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婦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此外,還有針刺、灸法、穴位埋線、穴位注射、中藥熏蒸等。
有關什么病適合冬病夏治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在我們的生活中適合冬病夏治的疾病非常多,我們需要多加的了解,這些疾病我們一定要正確的對待,最好滴選擇在夏季治療,這樣才能起到非常好的治療結果,是讓我們早日脫離疾病傷害的重要因素。
本文導讀:冬病夏治是大家最常聽說的,那么冬病夏治,夏季要如何飲食呢?飲食要注意哪些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氣血運行在每個節(jié)氣的變化,并依此制定治療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邏輯以及藥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補夏吃,防止舊病復發(fā)或與冬令相對應的 夏病 ,更重要的是為秋冬儲備陽氣令人體不被寒冷所傷。
依據(jù)同樣的思想,冬蟲夏草更是賦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動植物(蟲與草)屬性與相反時令(冬與夏)于一體,陰陽雙補,有 黃金草 之稱,此是題外話。
生姜
民諺: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姜是民間的良藥, 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 , 每天三片姜,不勞醫(yī)生開處方 , 家備小姜,小病不慌 , 男子不可百日無姜 , 飯不香,吃生姜 , 冬有生姜,不怕風霜 ,稱之 嘔家圣藥 ,別名 還魂草 (姜湯則稱 還魂湯 ),需要注意 留皮則涼,去皮則熱 。
綠豆
民諺:夏喝綠豆湯,冬煮銀耳湯。綠豆糖水是夏天最經典的消暑飲料,綠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所含的蛋白質幾乎是粳米的3倍,李時珍稱之 濟世之食谷,菜中佳品 。夏天喝綠豆湯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煩渴等癥,干燥季節(jié)不宜常飲。
鴨肉
民諺:冬天吃雞,夏天吃鴨。鴨肉最大的特點是不溫不熱,還能清熱祛火,而且滋陰養(yǎng)胃、健脾補虛、利濕等,特別適合濕熱、虛火過重之人,被譽為 補虛勞的圣藥 。中醫(yī)也推崇咸鴨蛋,它的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高于雞蛋、鮮鴨蛋。
導讀:2012三伏天的養(yǎng)生格外受人們的關注,冬病夏治也慢慢的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小編現(xiàn)在就給大家如何在三伏天正確的補陽養(yǎng)陰與冬病夏治。
冬病選好方法才能安全的夏治
春夏養(yǎng)陽語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系中醫(yī)因時制宜養(yǎng)生原則之一。需注意的是,人們防病養(yǎng)生不能局限于養(yǎng)陽,人體是陰陽的復合體,陰陽平衡是健康之本,陽虛的人還得三分補陽,七分養(yǎng)陰。
中醫(yī)術語:三分補陽 七分養(yǎng)陰
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fā),養(yǎng)生者宜順時而養(yǎng),須護養(yǎng)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尤其是常常倦怠乏力、臉色蒼白、手腳冰涼的陽虛體質的人,春夏更是溫陽的好時機。需注意的是,不能局限于養(yǎng)陽,人體是陰陽的復合體,陰陽平衡是健康之本,陽虛的人還得三分補陽,七分養(yǎng)陰。
一般來說,春夏養(yǎng)陽是對的,但不能單純一味養(yǎng)陽,而是要從陰中求陽;秋冬養(yǎng)陰也是對的,也不能單純一味養(yǎng)陰,必須要從陽中求陰。這是因為臨床上單純的陽虛或陰虛是很少,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多見的是陰陽兩虛偏于陰虛或偏于陽虛。
臨床上,對于老慢支等患者,遇到患者秋末冬初病情復發(fā)或加重,遵秋冬養(yǎng)陰之旨,投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藥,往往療效差,有的反增胸悶痰多氣喘等癥。究其因,此類患者多是陰陽兩虛而偏于陽虛,尤其是脾腎陽虛為主,改循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改用苓桂術甘湯或真武湯而獲效。但是到了春夏之時,若再堅持溫藥和之,看來似乎符合春夏養(yǎng)陽之旨,但病人往往出現(xiàn)咽干口燥,咳嗽加劇,心煩少氣等。即使不出現(xiàn)癥狀,也要給以麥味地黃湯或八味腎氣丸之類的藥物以治其本。如是能夠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至冬不發(fā)病或發(fā)病較輕
對于陽虛的人來說,補陽很簡單,但養(yǎng)陰卻不容易。純粹溫陽,很快就會出現(xiàn)陽亢傷陰,進而發(fā)生上火等不適癥狀,只有先把陰養(yǎng)起來了,才不會出現(xiàn)陽亢。其實,氣虛的人同樣也需先養(yǎng)陰,因為氣屬陽,血屬陰,只是癥狀相對較輕。陽虛的人主要表現(xiàn)為倦怠乏力、臉色蒼白、手腳冰冷、舌質淡、苔白、喜熱食、消化不好、大便稀溏;如果沒有感覺冷,只有倦怠乏力、四肢無力,那就是氣虛。
陽虛氣虛的人,需三分養(yǎng)陽,七分補陰。如果有陽虛的癥狀,如怕冷、腰酸腰冷、頭昏耳鳴等,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來幫助滋陰補陽,且不上火。此外,平時還可以多用百合、沙參等滋陰潤肺的中藥材來泡水、熬粥、煲湯食用,在溫陽的同時又能保證不上火。
冬病夏治,做好三項選擇
冬病夏治,是指對于冬季容易發(fā)作或復發(fā)的一些疾病,利用夏天緩解的季節(jié),采用適當?shù)闹委煼椒ㄟM行人體機能的調整,從而預防、減少其發(fā)作,以致根治疾病的一種中醫(yī)治療方法。在進行冬病夏治時,要選好治療的時間,選好治療的方法,選好治療的疾病。
選好時間
冬病夏治,選擇治療的時間很關鍵?;\統(tǒng)地講,在夏季整個三伏天都可以進行冬病夏治。也有人提出,在每年三伏中,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來進行治療,效果會更好。這種提法雖然沒有經過科學的認證,但肯定是有道理。因為這三天的中午時分,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旺盛的時間,抓住這時進行冬病夏治,療效應該會更好。臨床實踐表明,在三伏天時段內進行冬病夏治,都可以獲得療效。
選好方法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包括外治和內服,以及飲食調理、運動療法,等等。
內服療法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服用一些補陽的中藥。夏季大自然中陽氣比較旺盛,人體的陽氣形于體表,這個季節(jié)服用中藥給予適當?shù)恼{理,很容易激發(fā)人體的陽氣,從而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扶正祛邪,使一些容易在冬季發(fā)病的寒癥大大減少或緩解。
外治療法常用有穴位敷貼、穴位注射、穴位埋線、針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壓等。
中醫(yī)認為人體有12條正經,八條奇經八脈,這些經脈上面分布著許多穴位。外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調節(jié)人體機能,達到陰陽平衡,從而祛除疾病。
穴位敷貼、注射、埋線穴位敷貼即選擇幾味或十幾味對皮膚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溫性中藥。打成粉末狀態(tài),加一定的調和劑,做成一個個小餅,按壓到相應的穴位上面,用膠布進行固定。穴位注射,就是在穴位上注射一些中藥或西藥。藥物作用于穴位,通過經絡的運行,從而達到全身調理和治療疾病的效果。主要用于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比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阻肺,等等。在三伏天進行,一般連續(xù)治療三年為一個周期。
針灸推拿、拔罐可在局部穴位敷貼的同時,進行針刺、艾灸、拔火罐,常用于治療冬季兩下肢發(fā)涼的老寒腿、膝關節(jié)冷痛。
刮痧的好處主要適用于病變部位比較廣的一些疾病,包括內臟的一些疾病。
耳壓療法人體的耳朵上面分布著許許多多的穴位,當人體某一個臟器有疾病的時候,相應的穴位上可以有所反應,在反應點上給予適當?shù)拇碳?,比如用手指的按壓刺激,用針刺刺激,激光刺激等,可以進行全身調理及內臟疾病的治療。
這幾年還有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方法,包括脫敏療法、霧化吸入法、割治療法、藥物的熏洗療法,等等。
選好疾病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適宜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從廣義上來講,是指人體受到寒涼以后容易出現(xiàn)的病癥,特別是虛癥。常見以下幾類。
第一類:表現(xiàn)為陽虛寒甚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包括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肺功能不全、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炎等病癥。
第二類: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肩周炎、骨關節(jié)等疾病。
第三類:體質比較虛弱的兒童,經常容易感冒、咳嗽、哮喘、腹瀉、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良等。
第四類:脾胃系統(tǒng)虛寒性疾病,如慢性寒胃病,冬天或者吃了冷的東西以后,胃部有疼痛不適,喝點熱水疼痛可減輕,以及慢性腹瀉,老年性的尿頻尿急,等等。
第五類:一些免疫力低下,平日體質陽虛、喜暖怕冷,冬天容易出現(xiàn)凍瘡,或寒冷性多形性紅斑、蕁麻疹的人。
總結:冬病夏治也是很有重點的,抓不住重點,把我不住時間,往往就錯過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從而得不償失啊。
冬病指的是一些好發(fā)于冬季或者是冬季病情加重的疾病,大家比較常見的是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類風濕、風濕性關節(jié)炎,還有一些脾胃虛弱的病,這些病到了夏季溫度高就會有所緩和,為了徹底根治這些疾病,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就有了冬病夏治的理念,現(xiàn)在醫(yī)院冬病夏治門診最火。
冬病夏治治療方法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三伏貼,三伏貼大人孩子都可以用,只要在有關的穴位上貼上三伏貼,就可以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非常簡單。三伏貼在冬病夏治的方法中最受歡迎。
中醫(yī)傳統(tǒng)貼敷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臨床應用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了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
,民間常在夏季喝雄黃酒治療疾病的方法與本方法相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chuàng)傷等疾患。
晉代的肘后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藥與調和劑外敷;南北朝《劉涓子鬼遺方》用豬膽汁外敷治療癰腫;唐《食療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療白發(fā);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龍糞研餅敷在小兒囟門,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通;明《普濟方》用生附子和蔥涎為泥敷涌泉穴治療鼻淵等等,說明貼敷療法相沿習用甚久;清代的《理瀹駢文》一書集貼敷療法之大成,標志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相當完善的水準。
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溫度高,人體陽氣比較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中醫(yī)講究天體萬物都存在著陰陽二字,只要陰陽平衡,人體才能不生病,各種疾病都是由于陰陽不平衡造成的,大家比較熟悉的腎陰虛、腎陽虛等。
本文導讀: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怎么治療的呢?冬病夏治艾灸的做法有哪些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冬病夏治艾灸的做法。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療法,是反向思維的運用,所謂 冬病夏治 ,是指對一些因陽虛、外感六淫之邪而導致某些好發(fā)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陽氣旺盛,病情有所緩解時,辨證施治,適當?shù)貎确屯庥靡恍┓剿帲鰪娍共?、祛邪能力,以預防和減少疾病在冬季來臨時再發(fā)作,或減輕其癥狀。即在夏天治療冬天易患、易發(fā)作的疾病。
好發(fā)于冬季的疾病一般屬于寒邪類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yī)脾胃虛寒類等疾病,均在冬病夏治的艾灸治療范圍。下面就來學學怎樣做吧:
根據(jù)中醫(yī)理論,夏季萬物生長繁茂,陽氣盛,陽氣在表,夏季養(yǎng)生宜以養(yǎng)陽為主,此時毛孔開泄,運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驅使體內風、寒、濕邪外出,是內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艾灸的療效用中醫(yī)觀點概括為: 回陽固脫,復脈救急;疏散風寒,調和營衛(wèi);活血散血,溫通經絡;升提中氣,固胎止漏;祛風除濕,溫寒通痹;固攝沖任,回轉胎位;消淤散結,祛腐生肌;引導實熱,附火外發(fā);養(yǎng)陰清熱,散火祛瘀;培補脾胃,強壯元陽;強身保健,祛病延年 ,所以艾灸冬病夏治效果甚好。
艾條灸中又以懸灸最為安全和有效。懸灸即為懸空施灸,不用針、無接觸、無傷害、無副作用。
具體做法:
點燃艾條之頂端,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1寸左右,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膚發(fā)紅,深部組織發(fā)熱為度(避免燙傷),隨時吹掉藥灰,保持紅火。主穴每穴灸15分鐘,配穴每穴灸5分鐘。每日1次,每次約一小時?;颊呖梢栽诩依镞M行操作,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