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棗的鑒別方法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的方法】
猴棗為珍貴藥材之一。始載于《飲片新參》。具有清熱鎮(zhèn)驚、化痰之效。為治療小兒驚風、痰多、氣急之要藥,為著名猴棗散的主要原料。
來源 猴棗為猴科動物獼猴和其他猴子的胃結石。原動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獼猴: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又叫恒河猴、黃猴)身體尾和四肢較細長。體重2.5kg左右。兩頰有頰囊,顏面和兩耳肉色,四肢多有5指(趾),指端都有扁平的指甲。臀胝紅色,雌者色更紅。體毛灰棕色或棕黃色。背面后半部的毛呈橙黃色光澤,腹面淡灰色。 2.紅面猴:Macaca speciosa F.Cuvier (又叫紅臉猴、短尾猴)身長60cm,體重可達12kgc.尾特別短,約7cm左右。顏面紅色故叫紅臉猴。老年紅色衰退,變?yōu)樽仙蛉馍H淼拿钭厣蜃睾谏?,有的幾乎完全黑色?3.熊猴:Macaca assamensis M.celland.形似獼猴,比獼猴肥壯,比紅面猴小。體長約70cm。頭稍大,面部稍長。顏面肉色,多數老猴面生有黑斑。尾長不到身長一半。全身棕褐色。 獼猴多生活于石山喬木林和灌木叢地帶,喜在河岸的岸壁活動。群居,會游水,性情活潑、靈敏。以水果、玉米、幼芽嫩枝等植物為主的食料,兼食昆蟲、鳥卵等。紅臉猴喜居住于石山灌木叢地區(qū),群居。熊猴喜生活于高山密林中,群居,習性與獼猴相似。 鑒別要點 猴棗真?zhèn)舞b別注意掌握以下幾點:一是有結石的重疊形成層;二是質脆易碎;三是燒之有焦腥氣冒黃煙。 而偽品羊結石質重難碎,燒之有氮臭味,不冒煙,可資區(qū)別。 名典鑒別 《藥物出產辨》載:猴棗生于老猿猴之胃及肝膽間。緣猿猴常食各種山果,積年累月,其精液所結成為石者。形如棗,猶如牛之生黃,狗之生寶。故治效亦類也。猴棗為治熱痰最靈捷之圣藥,功勝西黃八寶散,暨諸祛熱痰藥。 快速鑒別 呈長圓形或卵圓形或扁圓形。形似棗故名猴棗。表面灰黑色、暗黃色,或蛋青色,有光澤。質較脆,斷面呈重疊環(huán)紋層,內有核子,其核有柴梗、果柄、石子(核子不入藥)。 馬來西亞產品:多呈長圓形。體較大,長3.3~4cm,直徑1.7~2.4cm。表面暗黃色顯灰黑相間的環(huán)紋。中心無空洞,質量以個大或個勻,表面有光澤、質脆、斷面呈重疊環(huán)紋者佳。 印度產品:多呈橢圓形或扁圓形,長1.7~2.4cm。表面青黑色或暗黃色,中心有空洞。擴展閱讀
浮海石為少常用中藥。始載于《日華子本草》。具有清肺熱、化老痰、消瘰疬結核的功能。用于咳嗽消渴、氣逆痰熱、癭瘤結核、淋疾、瘡腫等病癥。
來源 1.蘇海石:為水生動物胞孔科脊突苔蟲 Costazia aculeata Canuet Bassler或瘤苔蟲Costazia costazii costazii Audouin的骨骼。
2.廣海石:為火山噴發(fā)出的巖石浮石pumice。
產地與分布 蘇海石主產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域。廣海石主產廣東、遼寧、山東、福建等省。
鑒別要點 蘇海石(脊突苔蟲)為類圓形團塊狀、灰白色或灰黃色、叉狀分枝似網狀。質硬脆,密具細孔,入水不沉。氣微腥,味微咸。而瘤苔蟲則多為碎塊、體較小,灰黃色或灰黑色,珊瑚狀分叉短。可資區(qū)別。
而海濱石灰華則為塊狀、凹凸不平、質實體重,破碎可見貝殼類及其他附著物,形性迥異,不難識別。
名典鑒別 ①日華子曰:此即洞中石乳滴下凝結者。②宋?《本草圖經》曰:文見石鐘乳條下。③《本草衍義》:石花白色圓如覆大馬杓、上有百十枝各槎角分歧如鹿角,上有細紋,以指撩之錚錚有聲,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④明?
陽起石為少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溫腎壯陽、破癥瘕結氣、消水腫的功效。用于男子腎虛精乏、腰膝痛、婦人子宮虛冷、崩帶、腹痛水腫等病癥。
來源 為單斜晶系。晶體呈長柱狀、針狀、毛發(fā)狀。但通常成細放射狀、棒狀或纖維狀集合體。顏色由帶淺綠的灰色到暗綠色,具玻璃樣光澤,透明或不透明,性脆。
產地與分布 主產湖北、河南、山西等省。
鑒別要點 正品陽起石與誤用品陰起石的主要區(qū)別點:一是正品全體乳白色或有相間的縱花紋,表面有纖維狀紋理;二是質松軟,撕之成絲綿狀而光滑;三是附粘手上不易去掉。而誤用品陰起石一是全體呈銀灰色而微綠有光澤;二是斷面顯層狀紋,質軟松酥;三是用手可捻成薄鱗狀或短纖維狀,附粘于手有滑感,不易掉落。兩者用火燒熱,正品不導熱,誤用品導熱。
名典鑒別 ①梁?《名醫(yī)別錄》曰:陽起石生齊山山谷及瑯琊或云山、陽起石,云母根也。采無時。②陶弘景曰:此石所出與云母同,而甚似云母,但厚異爾。今用乃出益州,與礬石同處,色小黃黑。但礬石、云母根未知何者是?俗用乃稀,仙經服之。③唐?蘇恭曰:此石與白色肌理似殷蘗,仍夾帶云母滋潤者為良,故本經一名白石,今用純黑如炭者誤矣。云母之黑者名云膽,服之損人,則黑陽起石亦必惡矣。今齊山在齊山西北,無陽起石。石乃在齊山西北六七里盧山出之。本經云山或盧字訛也。太山,沂州惟有黑者,白者獨出齊州。④李珣曰:太山所出黃者絕佳,邢州鵲山出白者亦好。⑤宋?蘇頌曰:今惟出齊州,他處不復有。齊州惟一土山,石出其中,彼人謂之陽起石。其山常有溫暖氣,雖盛冬大雪遍境,獨此山無積白,蓋石氣熏蒸使然也。山惟一穴,宮中常禁閉。至初冬則州發(fā)丁夫,遣人監(jiān)取。歲月積久,其穴益深,才鑿他石,得之甚難。以白色明瑩若狼牙者為上,亦有挾他石作塊者不堪用。每歲采擇上供之余,州中貨之,不爾無由得也。貨者雖多,而精好者亦難得。舊說是云母根,其中猶帶云母,今不復見此矣。古方服食不見用者,今補下藥多使之。⑥明?《本草蒙筌》附于云母項下:又陽起石,即云母根宜明瑩若狼牙者勝,有云頭兩腳,及鷺鷥毛者尤佳。⑦
石決明為常用中藥。始載于《名醫(yī)別錄》。具有乎肝熄風、潛陽、除熱明目的功能。用于頭腦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等病癥。
來源 為鮑科動物九孔鮑(又名雜色鮑) Haliotis persicolol Reeve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 Hannai lno 羊鮑 Haliotis ovina Gmelin的貝殼。
產地與分布 九孔鮑主產廣東雷東、新聞、陽江、應陽、瓊東、文昌,福建平潭、東山、漳浦及臺灣沿海地區(qū)。主銷華東、華南等地。皺紋盤鮑主產遼寧旅大,山東青島、煙臺、蓬萊的長山島沿海一帶。主銷華北、東北及中南地區(qū)。羊鮑主產海南島,此外印度尼西亞、非洲沿海地區(qū)亦有分布。銷全國。
鑒別要點 九孔鮑、皺紋盤鮑和羊鮑主要特征是:九孔鮑為長卵形,表面暗紅色,具多數螺肋和細密生長線,從螺旋部頂處開始排有20多個疣狀突起,末端有6~9個開孔,孔口與殼平,殼較厚、質堅硬,內表面具珍珠樣光澤,味微咸;而皺紋盤鮑則為長橢圓形,較上種略長,灰棕色,具多數粗糙皺紋,有苔蘚等附著物,末端有4~5個開孔突出殼面、殼較薄、質較松,內面具珍珠樣光彩;羊鮑殼近圓形,灰黃色至灰棕色,有的有苔蘚等附著物,有開孔4~5個,孔口與殼平,殼內面具珍珠樣光澤,質堅硬。
石膏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能。用于熱病外感、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等病癥。
來源 為硫酸鹽類硬石膏族石膏。主含硫酸鈣(CaSO?2H2O)。
產地與分布 主產湖北應城、安徽鳳陽。此外,山東、河南、山西、甘肅、云南、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亦有分布。
鑒別要點 鑒別石膏要點:呈白色纖維束塊狀;斷面顯絹絲樣光澤;質軟,可刻畫或手捻成粉末,味淡稍成。
而類似品透明石膏則為薄板片至棱柱狀;質柔軟,具玻璃樣光澤;裂片似云母片。方解石,為白色斜方柱或板狀菱面體;擊碎,多呈斜形碎裂,具光澤。
名典鑒別 ①《神農本草經》:石膏。味辛微寒。生山谷。②梁?《名醫(yī)別錄》:石膏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采無時。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③陶弘景曰: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錢塘縣,皆在地中,雨后時時自出,取之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塊,用之不及彼也。④唐?蘇恭曰: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而以未破為異。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見有真石膏也。石膏生于石傍。其方解不因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隨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為石膏,療風去熱雖同,而解肌發(fā)汗不如真者。⑤宋?蘇頌曰:石膏今汾、孟、貌、耀州、興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瑩白,與方解石肌理形段剛柔絕相類。今難得真者。用時,惟以破之皆作方菱者,為方解石。今石膏中時時有瑩澈可愛有縱理而不方解者,或以為石膏;然據本草又似長石?;蛴种^青石間往往有白脈貫徹類肉之膏肪者,為石膏;此又本草所謂理石也。不知石膏定為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爾。⑥閻孝忠曰:南方以
龍骨為較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收斂固澀、生肌斂瘡的功能。用于心悸易驚、失眠多夢、頭痛眩暈、自汗、盜汗、遺精、白帶、崩漏、瘡瘍不斂等病癥。
來源 1.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三趾馬、犀類、象類的骨骼化石。
2.五花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門齒的化石。
產地與分布 主產甘肅、山西、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銷全國并出口。
鑒別要點 龍骨和五花龍骨主要區(qū)別點是:前者呈骨骼狀或破碎塊狀,白色或灰白色,有的有紋理或斑點,關節(jié)斷面具蜂窩小孔,舐之粘舌或微粘舌;而五花龍骨則呈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平滑具五色紋理,易碎裂,斷面無小孔,舐之粘舌。兩者來源不同,故形態(tài)略有差異。
名典鑒別 ①《神農本草經》:龍骨味甘平。主心腹鬼注小兒熱氣驚癇生山谷。②梁?《名醫(yī)別錄》:生晉地山谷,及太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zhí)?。采無時。③陶弘景曰: 今多出梁、益、巴中。骨欲得脊腦,作白地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