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藥巧用“藥引”
中藥養(yǎng)生。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何避免走入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用中藥巧用“藥引””,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中藥處方講究藥引。據(jù)歷代文獻資料記載,藥引具有引經(jīng)作用(即把藥物成分集中到病變部位),增強療效作用。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藥引:
食鹽咸,寒,入腎、胃、大腸經(jīng)。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淡鹽開水送服,即是取其能入腎。
生姜辛、微溫,入肺、脾經(jīng),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咳,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嘔吐時,常用生姜3~5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蔥白辛,溫,入肺、胃經(jīng),有散寒通陽,解毒散結(jié)之效,治療感冒風寒,小便塞閉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
燈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腸經(jīng),能消心除煩,利尿通淋。治療心火亢盛,小便短赤時,宜用燈心草一小把為引。
粳米甘,平,入胃經(jīng),有益氣健胃之效。治療火熱病癥需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時,以防苦寒敗胃,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顧護胃氣。如消暑解熱的白虎湯。
大棗甘,溫,入脾、胃經(jīng),能益氣補中,養(yǎng)血安神,調(diào)和藥性。使用強烈藥物(如甘遂、芫花、大戟等)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腸經(jīng),能滋養(yǎng),潤燥,解毒。治療肺虛燥熱,腸燥便秘病癥時,常用蜂蜜1~2湯匙為引。
食醋酸,平,有散淤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癥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
ys630.coM延伸閱讀
高血脂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險因素,也是促進高血壓、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高血脂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在人們高度重視的健康問題,中草藥在降低血脂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有很好的降脂效果。
靈芝
藥用其子實體,性溫,味甘淡。靈芝含甾醇、生物堿、蛋白質(zhì)、多糖、氨基酸、酶類等。具益精氣、強筋骨之功效。主治精神疲乏、心悸失眠、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腦血管硬化等。
大黃
藥用其干燥根莖,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五經(jīng)。具瀉熱通便、破積行瘀、清濕熱功能。藥理研究證實,大黃能降血壓、降膽固醇。
澤瀉
藥用部分為干燥塊莖,味甘咸性寒,歸腎、膀胱經(jīng)。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內(nèi)含糠醛,其乙醇提液含生物堿、植物甾醇、天門冬素,其水及苯提取物有抗脂肪肝成分。
柴胡
藥用部分為柴胡的根或全草,味苦,性微寒,入肝腎二經(jīng)。主要含柴胡酮、植物甾醇、脂肪酸、柴胡皂苷。具疏氣、解郁、散火之功效。柴胡皂苷具有降血脂作用。
虎杖
藥用其根,性微溫,具活血通經(jīng),利濕功能,傳統(tǒng)用于治療風濕、痹痛、黃疸、閉經(jīng)、痛經(jīng)等。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虎杖含蒽醌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多種成分,從其根莖中可提取具有降血脂成分的白藜蘆醇苷等。有關實驗證明,虎杖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山楂
藥用其干燥成熟果實。味酸甘,性微溫。山楂果實含山楂酸、蘋果酸、枸櫞酸、咖啡酸、內(nèi)脂、脂肪、金絲桃苷、解脂酶、鞣質(zhì)、蛋白質(zhì)、槲皮素、核黃素、胡蘿卜素、糖類及維生素類等多種成分。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家兔連服山楂制劑3周后,血清膽固醇顯著下降。山楂與菊花、丹參、元胡、銀花、紅花、麥芽等配伍,可用于治療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所致之胸悶隱痛。
姜黃
藥用其根莖,味苦辛,性溫,歸肝、脾二經(jīng)。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例如姜黃精、去氫姜黃精、姜烯等。姜黃能宣通血中之氣,使氣行而血不壅滯,且有通經(jīng)止痛之功效。姜黃能增加膽汁形成和分泌,使糞便中排泄的膽酸和膽固醇增加。雖然姜黃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較弱,但較持久。姜黃還能增加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注意:據(jù)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姜黃有興奮子宮的作用,能使子宮收縮,懷孕婦女慎用。
人參
藥用其干燥根,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人參含有多種藥用元素,人參中的人參甙能抑制動物高膽固醇血癥的發(fā)生,當高膽固醇血癥發(fā)生時,能使膽固醇降低。需要注意的是,人參為補虛證之要藥,實證慎用,發(fā)熱時不用,防其助火,可佐以涼潤藥麥冬、天冬等。小劑量對中樞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起麻痹作用,本品習慣上不與藜蘆同用。
決明子
藥用其干燥成熟的種子。決明子味甘苦性微寒,歸肝、膽、腎三經(jīng),具清熱、明目、潤腸之功效。決明子含蒽甙類物質(zhì),分解后產(chǎn)生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酸、大黃酚及葡萄糖等。實驗證明,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菌等作用,治療高脂血癥有一定療效。注意:有泄瀉與低血壓者慎用決明子制劑。
首烏
藥用其干燥塊根。味苦、甘、澀,性溫,歸肝、腎二經(jīng)。首烏含豐富的卵磷脂、淀粉等,有助于脂肪運轉(zhuǎn)。首烏含蒽酯衍生物,主要為大黃酚及大黃瀉素,其次為大黃酸、大黃素甲醚等,能使腸蠕動增強和抑制膽固醇吸收。首烏還能阻止膽固醇在肝內(nèi)沉積、在血清中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nèi)膜中,以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脂下降可能與首烏有效成分與膽固醇結(jié)合有關。首烏配銀杏葉、鉤藤等治療心腦血管病,能消除或改善癥狀。首烏對個別病人有腹瀉的副作用。另外,首烏浸出液可能含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似物。
小編溫馨提示:是藥三分毒,中藥雖然與西藥比具有很多優(yōu)勢,但是用藥期間也要注意身體的各種反應,同時要按照醫(yī)生的要求和建議合理的服用。
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是不同的,有很多疾病只有通過中藥進行治療才可以進行徹底的除根,但是在服用中藥的時候,往往是需要使用藥引子的,藥引子的種類也非常的多,通過藥引子可以讓藥效得到最大的發(fā)揮,看似藥引子非常的普通,其實存在的作用是很大的,那么中藥藥引子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中藥藥引子有什么作用呢?增強療效。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用熱乎的姜湯送服能增強疏散風邪的作用;或吃完藥喝上一碗熱稀粥,既暖胃又發(fā)汗,都能增強藥物的療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藥湯劑,常放入大棗;產(chǎn)后淤血多、乳汁少等,常會用到生化顆?;蛏?,最好用紅糖送服,以增強補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第二,直達病處。 服用治療腎虛的中藥或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大補陰丸等,最好用淡鹽水送服。中醫(yī)認為,鹽味咸,可引藥入腎,作為藥引能幫助藥物直達病變處,更好地發(fā)揮補腎的作用。此外,在中藥湯劑中,還有些特定的“引經(jīng)藥”。如頭暈腦漲等頭部不適,常用荷葉、菊花,病位在胸部常用桔梗、瓜蔞,在兩肋常用柴胡、青皮,在腰部常用杜仲、川斷,在上肢常用桂枝、桑枝,在下肢常用牛膝、木瓜,都能使藥效“瞄準”病變處。
中藥藥引子有什么作用呢?緩解“毒性” 。清熱解毒藥藥性寒涼容易傷胃,含貝殼礦石類的中藥較難消化,都需要用米湯送服,可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顧護胃氣。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藥物時,常常用紅棗做藥引,緩解毒性。但是中醫(yī)專家指出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方中的藥引子必須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亂用。
什么是藥引子?藥引子是引藥歸經(jīng)的俗稱,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它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jīng)脈,起向?qū)У淖饔谩?
藥引子還有增強療效、解毒、矯味、保護胃腸道等作用。在一張?zhí)幏街校璨恍枰幰?,由醫(yī)生根據(jù)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藥,往往是該醫(yī)院或藥店配不齊,要求病家到其它醫(yī)院或藥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藥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藥引子。
1.米湯 能補脾益胃,固護其氣。脾胃虛弱及腸道疾患的病人在服用中藥時,都宜以此為引。
2.醋 味酸,可散瘀止痛,解毒,矯味。常用于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腹痛等癥。取醋2湯匙左右,沖開水半杯,此即為醋引。
3.蜂蜜 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等功效。治療肺燥咳嗽、腸燥便秘、十二指腸潰瘍等癥常以此為引。用一杯水沖 1~2湯匙即可。
4.紅糖 性味甘溫。治療血寒血虛諸癥,如產(chǎn)后惡露不下、口干嘔噦、虛弱血痢等癥,常取紅糖10~30克,沖水半杯或一杯,此即為紅糖引。
5.大棗 能補脾胃,益氣生津,調(diào)和營衛(wèi),和解藥毒。治療脾胃氣虛、產(chǎn)后血虛、心悸怔忡等虛弱癥者,均宜以此為引,一般用5~10枚熬湯即可。
6.食鹽 中醫(yī)認為咸走腎,故腎臟病證,如虛弱乏力、陽痿遺精、腰痛及發(fā)稀者,服用補腎類中藥時,取食鹽 1~2克溶于100毫升溫開水,即可為引。
7.生姜 有散風寒,暖腸胃,止嘔逆的作用。治療風寒感冒、陰寒胃痛、吐瀉腹痛的方中常以此為引。一般用3~5片(約9~15克),煎水得湯適量,此即為姜湯引。
8.酒 能通血脈,驅(qū)寒氣,行藥勢,小量低濃度的酒能增加胃的吸收功能;中等量可擴張血管而致皮膚發(fā)紅溫暖。故服用治療脾胃虛弱、血脈不利、寒氣疼痛等癥時常以酒為引,一般以黃酒為佳,約用 20~25毫升溫服。
9.蔥白 有通陽散寒的作用。治療風寒感冒,以蔥白2~3莖,切碎煎得湯水適量,即為蔥白引,送服中藥,有助于發(fā)汗。此外,服用治療毒惡瘡的蟾酥丸時,習慣用蔥白少許同丸藥一起嚼爛,以黃酒送下,有助消散之功。
導語:其實,補充維生素也可服用中藥。它們不但來源豐富,而且不良反應少,只要選用得當,就可起到補充維生素、祛除疾病的作用。
補充維生素A覆盆子、白術(shù)
中藥白術(shù)、蒼術(shù)、熟地、生地、枸杞、桑葉、玉竹、青蒿、通草、蔓荊子、覆盆子、山萸肉、蠶砂、夜明砂、五加皮等富含維生素A,常用于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所致的眼部疾病和小兒發(fā)育不良等。
特別推薦:覆盆子
具體方法:新鮮的覆盆子洗凈后可直接吃,也可做成果醬食用。干覆盆子則可以做菜:取覆盆子適量,將其洗凈,加入黃酒適量濕潤;牛肉500克,洗凈,切成小塊,放入砂鍋內(nèi),加入黃酒、醬油燜炒,放入覆盆子和茴香等調(diào)料,加水適量進行燜煮,慢燉約1個小時后即可,佐餐食。
補充維生素B1杏仁、車前子
中藥車前子、大豆、防風、杏仁、檳榔等富含維生素B1,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就用這類中藥治療因缺乏維生素B1所致的腳氣病。
特別推薦:杏仁具體方法:將杏仁洗凈后研成泥狀;大米淘洗干凈,兩味相和,加水適量煮開后,改用文火煮爛即成。由于杏仁含有毒物質(zhì)氫氰酸,過量服用可致中毒。所以,食用前須先在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并加熱煮沸。需要注意的是,產(chǎn)婦、幼兒、濕熱體質(zhì)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杏仁及其制品。
補充維生素C羅漢果、馬齒莧
中藥羅漢果、馬齒莧、芡實等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鐵的吸收,與鐵劑合用可用于補血。
其實,補充維生素也可服用中藥。它們不但來源豐富,而且不良反應少,只要選用得當,就可起到補充維生素、祛除疾病的作用。
補充維生素A覆盆子、白術(shù)
中藥白術(shù)、蒼術(shù)、熟地、生地、枸杞、桑葉、玉竹、青蒿、通草、蔓荊子、覆盆子、山萸肉、蠶砂、夜明砂、五加皮等富含維生素A,常用于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所致的眼部疾病和小兒發(fā)育不良等。
特別推薦:覆盆子
具體方法:新鮮的覆盆子洗凈后可直接吃,也可做成果醬食用。干覆盆子則可以做菜:取覆盆子適量,將其洗凈,加入黃酒適量濕潤;牛肉500克,洗凈,切成小塊,放入砂鍋內(nèi),加入黃酒、醬油燜炒,放入覆盆子和茴香等調(diào)料,加水適量進行燜煮,慢燉約1個小時后即可,佐餐食。
補充維生素B1杏仁、車前子
中藥車前子、大豆、防風、杏仁、檳榔等富含維生素B1,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就用這類中藥治療因缺乏維生素B1所致的腳氣病。
特別推薦:杏仁
具體方法:將杏仁洗凈后研成泥狀;大米淘洗干凈,兩味相和,加水適量煮開后,改用文火煮爛即成。由于杏仁含有毒物質(zhì)氫氰酸,過量服用可致中毒。所以,食用前須先在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并加熱煮沸。需要注意的是,產(chǎn)婦、幼兒、濕熱體質(zhì)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杏仁及其制品。
補充維生素C羅漢果、馬齒莧
本文導讀:中藥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藥物,但是其中有部分的藥物是需要藥引才能使中藥的效果達到更好的,那么常見的藥引有哪些呢?
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在武俠小說中看到有許多奇藥都需要特定的藥引才能發(fā)揮功效,而現(xiàn)實中有部分的中藥也同樣如此,只是不會像小說那樣所要求的那么復雜,那么生活中常見的藥引有哪些呢?下面帶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生活中常見的藥引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腸經(jīng),能滋養(yǎng)、潤燥、解毒。治療肺虛燥熱、腸燥便秘病證時,常用蜂蜜1~2湯匙為引。
生姜
辛、微溫,入肺、脾經(jīng),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咳、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3~5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紅糖
甘、溫,能補中、祛瘀。治療產(chǎn)婦惡露不暢、少腹冷痛病證時,常取紅糖20~30克為引。
食鹽
咸、寒,入腎、胃、大腸經(jīng),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淡鹽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
燈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腸經(jīng),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治療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時,宜用燈心草一小把為引。
蔥白
辛、溫,入肺、胃經(jīng),有散寒通陽、解毒散結(jié)之效。治療感冒風寒、小便寒閉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
粳米
甘、平,入胃經(jīng),有益氣健胃之效。治療火熱病證需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時,以防苦寒敗胃,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顧護胃氣。如清暑解熱的白虎湯。
大棗
甘、溫,歸脾、胃經(jīng),能益氣補中、養(yǎng)血安神,調(diào)和藥性。使用峻烈藥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藶)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
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證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
服用中藥的方法有哪些
溫服
一般藥物均宜溫服,藥煎好后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藥物。
熱服
凡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fā)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冷服
在藥液冷卻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應冷服。
頓服
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fā)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藥等。
頻服
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采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