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如何養(yǎng)生
立夏之后如何養(yǎng)生。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四季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立秋之后如何養(yǎng)生”,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立秋之后如何養(yǎng)生
1、立秋之后如何養(yǎng)生
1.1、少開空調:“秋老虎”的來臨,讓很多人還是覺得如夏天一般,因此還是通宵開空調。大坪醫(yī)院急診科副主任姚元章提醒,立秋以后,即使再熱,早晚天氣都會偏涼一些,因此,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里最好不開。
1.2、少吃寒涼水果:哪些是寒涼的水果呢?大坪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介紹,西瓜、梨、葡萄就是性味寒涼的水果。長夏后,很多人的脾胃都很虛弱,如果此時再吃寒涼水果,就可能傷及脾胃。
2、立秋養(yǎng)生的注意事項
2.1、宜祛暑滋陰: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y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yǎng)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fā)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2、調理脾胃: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2.3、著重養(yǎng)陰補虛:秋天正是養(yǎng)陰補虛的好時節(jié),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癥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于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3、立秋養(yǎng)生的運動原則
運動保養(yǎng):運動應適度。
進入秋季,是展開各種運動訓練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個的詳細情況挑選不一樣的訓練項目。可是,秋天養(yǎng)“收”的時分,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 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秋天是訓練的好季節(jié),但此刻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yǎng)期間,故運動也應習慣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宜挑選輕松 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恰當的運動訓練,能增強機體習慣冰冷氣候的才能,但切勿搞得汗流浹背,當周身微熱,沒有出汗時,即可中止,此刻能確保陰精的內 斂,不使陽氣外耗。
此外,秋季運動還要格外留意防秋燥,每次訓練后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彌補些鹽水,彌補時以少數、屢次、緩飲為原則。
立秋之后的飲食養(yǎng)生
1、潤燥安神的食物: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百合、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2、平補的食物: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fā)。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3、健脾胃的食物:苦夏的煎熬,有“入夏無病三分虛”的說法,這時人們脾胃普遍較弱,養(yǎng)生要注意調理脾胃,多食用清熱、利濕、健脾的食品,使體內的積存濕熱排出,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復。健脾胃的食物有山藥、扁豆、栗子、大棗、牛肉、山楂等。
立秋節(jié)氣氣候的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jié)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xù)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jié)。
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qū)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jié)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jié)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y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相關閱讀
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每一個人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基礎,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健康需要有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健康也來自我們每一天良好的生活習慣。一些保健養(yǎng)生知識、健康小竅門,助您更好、更科學地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立秋后,很多地區(qū)仍然處于炎熱之中,盛夏余熱未消,因此素有秋老虎之稱。這種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xù)到九月中下旬,天氣才會真正涼快起來。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熱,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往往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早晚溫差變大。自然萬物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變?yōu)殛幨⒌霓D折點,人體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立秋要養(yǎng)肺
立秋后,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yǎng)生原則,秋冬養(yǎng)陰。
中醫(y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干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yǎng)陰、潤肺。
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于衰弱階段,而立秋后肺功能開始處于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yǎng),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立秋該吃什么
立秋后,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卜、木耳、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
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但要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立秋吃堅果防瘧疾
瘧疾是兒童在夏秋之際的常見傳染病,又叫冷熱病,是由瘧原蟲經由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癥狀是寒戰(zhàn)、高熱。預防瘧疾,最好的預防辦法是滅蚊、防蚊咬。
科學家發(fā)現,一種叫精氨酸的氨基酸能幫助兒童免遭瘧疾的侵害,精氨酸的缺乏與人體中氧化氮的缺失有很大關聯,而氧化氮能幫助人體抵御瘧原蟲的進攻。
研究人員也發(fā)現,堅果中的精氨酸含量豐富。立秋后,兒童多吃堅果,能提高機體抗瘧疾的能力。
立秋飲食豬脊骨燉藕
這款料理具有益腎填髓,補充鈣質,健腦強身的作用,適合立秋時節(jié)食用。
原料:豬脊骨1個,藕250克,精鹽、蔥段、生姜片、黃酒、味精各適量。
制作:把豬脊骨洗凈、剁碎,放沸水鍋里焯一下,撈出。去藕節(jié)和表皮,洗凈、切片,豬脊骨放在鍋里,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鹽、黃酒、蔥段、生姜片,再用小火燉煮到肉離骨,撈出骨頭、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放在湯中燉熟,揀去蔥、生姜,添加味精即可。
立秋以后如何調整我們的飲食
立秋。在養(yǎng)生學上,飲食是很重要的,那么立秋后在飲食上我們需要做哪些調整呢?
立秋后,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盛肺氣之侵入。下列食品可供選擇:蘋果、葡萄、楊桃、柚子、檸檬、山楂。
秋季在飲食調養(yǎng)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秋燥傷陰。下列飲食可供選擇:銀耳、梨、芝麻、藕、菠菜、豆?jié){、鴨蛋、蜂蜜。
秋季的飲食有以下禁忌:
1、不要暴飲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fā)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fā)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
3、飲食不要過于生冷
由于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fā)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于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fā)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4、應忌過燥的食物
中醫(y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fā)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yǎng)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的食物。
立秋要養(yǎng)肺
立秋后,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yǎng)生原則,秋冬養(yǎng)陰。
中醫(y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干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yǎng)陰、潤肺。
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于衰弱階段,而立秋后肺功能開始處于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yǎng),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立秋該吃什么立秋后,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卜、木耳、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
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但要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立秋吃堅果防瘧疾
瘧疾是兒童在夏秋之際的常見傳染病,又叫冷熱病,是由瘧原蟲經由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癥狀是寒戰(zhàn)、高熱。預防瘧疾,最好的預防辦法是滅蚊、防蚊咬。
科學家發(fā)現,一種叫精氨酸的氨基酸能幫助兒童免遭瘧疾的侵害,精氨酸的缺乏與人體中氧化氮的缺失有很大關聯,而氧化氮能幫助人體抵御瘧原蟲的進攻。
研究人員也發(fā)現,堅果中的精氨酸含量豐富。立秋后,兒童多吃堅果,能提高機體抗瘧疾的能力。
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之后,哪怕夏季的暑氣尚未散去,早晚溫差也還是開始顯現。由于從高溫到涼爽,人的身體一時還沒有辦法適應這種溫度變化的節(jié)奏,就會產生各種不適應。于是很多體質不是很好的人,就會出現感冒受涼的癥狀。那么,我們就來說一說立秋之后應該如何預防受涼和感冒。
1、用冷水洗臉
用冷水洗臉,是很多人在秋冬季都會選擇的養(yǎng)生小方法。這樣做是對的。因為冷水洗臉可以讓人首先感受到秋冬季低冷的溫度,以適應外界更為寒冷的空氣。冷水洗臉還可以增強人鼻粘膜對冷空氣的適應度,由此就可以增強抵抗力,降低患上感冒的幾率。
2、用鹽水漱口
每日早晚、餐后用淡鹽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治療口腔疾病,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衛(wèi)生習慣。在流感流行的時候此方法有預防作用,此時仰頭含漱使鹽水充分沖洗咽部效果更佳。
3、用熱水泡腳
用熱水泡腳是相當不錯的養(yǎng)生方式。天冷時人的四肢末端較冷,每晚用40℃至50℃的水泡腳15分鐘。泡腳時水要沒過腳面,水涼了可再加入熱水,使人對溫度能慢慢適應。但是不應一次倒入太燙的水,以免造成低溫燙傷。
4、多運動、注意保暖
在天氣晴好時適當加強戶外鍛煉,可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加對過敏原抵抗能力,減少病毒感染機會。人們在下班后應該選擇積極鍛煉,不要一下班就窩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可以做做健身操,增強心肺功能。
立秋之后吃什么菜
1、立秋之后吃什么菜
1.1、雙海生津
原料及做法:海帶100克,海蜇皮50克。海帶、海蜇皮洗凈,海帶加熱至熟切絲,海蜇皮切絲,隨后兩者混和加入姜末、醋、糖、麻油調制而成。
1.2、老鴨湯
秋季養(yǎng)陰最適合吃鴨子,但著名養(yǎng)生專家介紹,從養(yǎng)生角度講,鴨子無論是油炒、煎烤、鹵醬著吃,都會有油、鹽過量的問題,所以最好是煲湯。如想在湯里加點“補藥”,王鳳岐建議應放具有滋陰或健脾、補氣功效的食材,例如山藥、黃芪、枸杞、沙參等。
1.3、沙參百合雞湯
原料及做法:北沙參30克,百合30克,肥雞肉15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將鴨肉切成小塊,與百合、沙參同入砂鍋,加水適量,文火慢燉,待鴨肉熟后調味,飲湯食肉。
這樣做出來的雞湯美味又可口,而且立秋之后很適合喝雞湯。
1.4、烙餅卷肉菜
原料及做法:面粉、時令蔬菜、雞蛋或熏肉、油、鹽適量。面粉加溫水揉成團,卷起切小段,按扁后搟成餅狀,入平底鍋小火烙熟即可。
2、立秋之后需要注意什么
立秋后,有俗話說的好,就是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也就是說,如果你進入了立秋后,不要太樂觀了。因為其立秋后的天氣可能是多變的,對你的生活帶來的不方便處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立秋以后,其會是多雨的天氣,所以,這個時候,好些人是很開心的。就覺得只要下雨,就特別舒服。但是,問題來了。下雨雖然好,可是,如果因為出現一些雨霧的話,則會有霧的一些毒素的。所以,在這里,其下雨雖然好,可是,如果遇到污染的情況下,也會有酸雨的現象的出現。對于外出的人來講,還是需要做好保護的工作的。還有,就是如果突然下雨的話,導致你穿衣少而引起感冒也是不好的。因此,在秋天后,就需要你多注意一下天氣預報,從而做好預寒的準備的。
3、立秋之后容易患什么病
3.11、關節(jié)炎
時入秋季,一方面暑濕蒸騰,另一方面又寒意襲人,極易發(fā)生外寒內濕的關節(jié)痛癥。因此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觸冷水或用冷水洗澡。
3.2、感冒
由于秋季氣候忽熱忽涼,是傷風感冒的多發(fā)季節(jié)。因此,要遵循“耐寒鍛煉從初秋開始”的規(guī)律,注意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3.3、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對氣候的變化較敏感。秋季草枯葉落,空氣中過敏物質較多,是誘發(fā)支氣管炎的病因之一。應避免與過敏因素接觸。另外良好情緒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居室要流通新鮮空氣。
立秋之后吃什么水果
1、葡萄:營養(yǎng)豐富,酸甜可口,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
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熟蜜濃煎收膏,開水沖服,治療煩熱口渴尤佳。葡萄制干后,鐵和糖的含量相對增加,是兒童、婦女和體弱貧血者的滋補佳品。
2、石榴:性溫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煩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煩渴不休者,可作食療佳品。石榴搗汁或煎湯飲,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痢,可治療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等。
3、柑桔: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適用于身體虛弱、熱病后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癥,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尤佳。
4、大棗:養(yǎng)胃和脾、益氣生津,有潤心肺、滋脾土、補五臟、療腸癖、治虛損等功效。中醫(yī)常用其治療小兒秋痢、婦女臟燥、肺虛咳嗽、煩悶不眠等癥,是一味用途廣泛的滋補良藥。
立秋之后做什么事
立秋過后適宜爬山。
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秋季養(yǎng)生不能離開“收、養(yǎng)”這一原則,要把保養(yǎng)體內的陽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醫(yī)生指出,爬山是立秋之后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它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爬山時溫度變化較為明顯,可使人的體溫調節(jié)機制不斷處于緊張狀態(tài),從而提高人體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營養(yǎng)和調節(jié)安撫作用。
立秋后寶寶如何養(yǎng)生
1、立秋后寶寶如何養(yǎng)生之睡眠方法
對于寶寶來說,睡眠時的身體得到休息,夏季消耗的體力得到恢復,對生長發(fā)育尤其重要,因為生長是在睡眠正香時分泌最多。此外,子午覺對孩子來說主要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生殖功能,改善精神狀態(tài),增強記憶力。子午之時剛好是陰陽交接之時,這時人體陰陽盛極而衰,致使氣血產生失衡現象,所以必須靜臥以對?,F代研究認為,夜間零時至次日凌晨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這兩個時段最好能進入睡眠。
2、立秋后寶寶如何養(yǎng)生之預防受寒
白天只要室溫不超過30℃就不建議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室內空調的使用要得當,建議室內外溫差保持在5℃左右,避免著涼感冒,還應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將家中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混濁、潮熱。有疾病不敢使用空調的孩子,家長要采取物理降溫,如電扇前放盆水,常用水擦洗身體。
3、立秋后寶寶如何養(yǎng)生之飲食調理
3.1、清熱解暑要繼續(xù):清熱解暑類食品既能消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處。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寶寶所需要的營養(yǎng),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
3.2、寒涼飲食適當少:西瓜、香瓜、黃瓜不能像盛夏一樣毫無顧忌地大吃特吃了。經過一個夏天后,身體消耗很大。因此,寒涼類的食物,如西瓜、香瓜、黃瓜等,盡量都不要給寶寶食用了。
3.3、滋陰潤肺以防燥:立秋后除多喝些開水、淡茶、菜湯、果汁及豆?jié){牛奶等之外,還可以讓寶寶進食些具有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燥作用的食物,如藕、百合、板栗、紅棗、銀耳、山藥、荸薺等。
3.4、體重食欲需平衡:經過炎熱的夏季,寶寶往往胃口大開,進食也較多。此時注意,別放縱了寶寶的食欲,若造成造成肥胖就不好了。
寶寶防秋燥吃什么好
秋燥可引起小寶貝體內津液不足。粥能夠有助于清火、養(yǎng)胃、健脾。如果在煮粥時,適當加些梨、蘿卜、芝麻等能夠生津養(yǎng)肺的食物一同煨煮,那么,將會很有效地改善秋燥給小寶貝帶來的不適。
“入夏無病三分虛”。經過一個酷暑,小寶貝身體消耗很大。根據傳統(tǒng)醫(yī)學,“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進入秋季可給媽咪可給小寶貝補一些防燥養(yǎng)陰的食物。
山藥。性味甘,可健脾補肺益腎精、滋潤五臟,具有很好的滋補功效??砂焉剿幥谐尚K,加上米煮成粥,涼后食用,具有溫補脾胃,不燥不熱的特點。
藕。把藕節(jié)切成小塊,加水煮或加大米適量煮粥。粥熟后,少拌上一點白糖食用,具有開胃健脾的補益功效。
給小寶貝秋補,不可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安全、效果好。秋天燥氣易傷肺,食補應以防燥養(yǎng)陰為主。食物中少用蔥、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溫燥熱食物。不然,夏熱未清又生秋燥,容易引發(fā)溫病熱癥。
寶寶秋天需要預防哪些疾病
1、腹瀉:一到秋季,很多寶寶就有腹瀉的情況出現,家長在這時候千萬不能大意,要及時給寶寶的食具進行消毒、勤給孩子換衣物、注意雙手的衛(wèi)生。一旦寶寶出現腹瀉,家長要及時隔離寶寶,不要帶寶寶去人多或是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多給寶寶補充水分。
2、感冒:夏季轉到秋季期間,因為氣溫溫差變化較大,所以寶寶很容易出現感冒病癥,打噴嚏是感冒后的一個癥狀。這時候家長需要多加注意,千萬不要讓孩子著涼,時刻關注孩子的體溫,勤給孩子洗手與做好自身衛(wèi)生。
3、呼吸道感染:夏季與秋季交替期間,早晚溫差比較大,天氣時冷時熱,這時候最容易引發(fā)呼吸道感染,從而引發(fā)哮喘。如果寶寶患有哮喘疾病,最好讓寶寶隨身攜帶藥物,同時還要定期去醫(yī)院進行檢查。
4、咽炎:秋季天氣干燥,寶寶出汗量少,喝水也變得少;寶寶不會主動要求喝水,長時間下來咽喉會很干燥,引發(fā)細菌繁殖,引發(fā)咽炎、氣管炎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