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清明習俗多 吃中品滋味
清明節(jié)吃什么養(yǎng)生。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就四季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江南清明習俗多 吃中品滋味”,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除了傳統(tǒng)的青團子是清明時節(jié)必食的小吃之一,吃清明螺也是江南人習慣的食俗。因為這個時節(jié)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很多喜歡這種食材的人都感嘆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當然,吃馓子的食俗也是大江南北的特定風俗,雖然現在每個時節(jié)都可以吃到,但在清明時節(jié)吃馓子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風俗,這種習俗在江南并不多,但也算是這個時節(jié)不容錯過的一道寒食。
清明節(jié)的吃格外討喜,由于節(jié)氣的關系,天氣溫度適中,人們對于青團、螺螄等這樣的美食無可抗拒。青團子本身屬于甜食,人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充當早點或配餐,確實也是不錯的選擇。而螺螄的美味眾所周知,尤其是在常熟地界,人們對于螺螄的癡迷也有一定程度。特別是常熟的幾家螺螄館,生意紅火,人們時不時會邀上兩三好友小聚下,品著螺螄,敘著家常,別有一番風味。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這兩天24小時營業(yè)的便利超市,各種包裝的青團子已經上市,有傳統(tǒng)的綠色,也有五色其他口味的團子,吃在嘴里糯糯的、甜甜的,心里卻感受著一份暖暖的春意與溫馨。營業(yè)員告訴記者,這兩天這樣的團子一天可以賣掉十幾盒,有的上班族就當點心吃,既可以填飽肚子,又經濟實惠。
專家認為,傳統(tǒng)清明佳節(jié)吃的是一份思念與懷舊,品的是心意與氛圍,要真正地過好傳統(tǒng)佳節(jié)就必須從自己身邊的細節(jié)做起,讓這樣的節(jié)日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擦出別樣的火花。將傳統(tǒng)與現代的東西相結合,在吃的過程中過好一個完整的節(jié)日。
相關知識
清明節(jié)習俗
1、清明節(jié)習俗之踏青
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2、清明節(jié)習俗之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3、清明節(jié)習俗之玩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清明節(jié)習俗之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5、清明節(jié)習俗的由來
“清明節(jié)”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jié)氣中的清明節(jié)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jié)氣。清明節(jié)氣共有15天。作為節(jié)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養(yǎng)生吃什么食物
1、蝦
“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标P于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說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F在“清明蝦”正處于新舊交替的時候,雨水足,新蝦未“散春”,運氣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蝦肚里有蝦籽。
2、菠菜
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yǎng)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每周吃2―4次菠菜的中老年人,可降低患視網膜退化的危險。
3、河蚌
據說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按禾旌韧牒影鰷?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咸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都說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為清明前水中的螞蟥、微生物還未頻繁活動,因而這個時候的河蚌最干凈,肉質也最肥厚,特別脆嫩可口。
清明節(jié)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意義
對于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清明節(jié)承載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始終以國家統(tǒng)一和宗族團結為目的。時代在變化,在和平與發(fā)展的年代,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牢記用理論指導實踐。
我們紀念先烈,緬懷英雄的業(yè)績,從烈士的事跡中得到啟發(fā),在內心深處受到震撼,延續(xù)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精神?;仡櫸覀凕h和國家走過的歷程, 無論在哪個年代,無數烈士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我們除了緬懷他們,更要學習他們那種為了實現理想信念忠貞不渝、拋頭顱、灑熱血,不屈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我們深切緬懷先烈,銘記身上的使命,牢記肩上的責任,進一步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要養(yǎng)成良好思想作風、提高政治道德品質,時刻遵守黨的紀律,為黨和人民更好地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奉獻。
清明有哪些習俗
1、清明有哪些習俗: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清明有哪些習俗: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
3、清明有哪些習俗:放風箏
這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4、清明有哪些習俗:上墳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jié)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清明有哪些傳統(tǒng)美食
1、青團子
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jié)客家人必備的傳統(tǒng)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
3、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jié)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jié)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qū)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清明掃墓有哪些注意事項
1、清明掃墓時首先要剪除墳丘上所有的雜草,修理陵墓周圍,然后可以往墳上添些新土陪護,再燒些紙或香酒供奉。
2、掃墓也是觀察先人墳風水是否受到壓制的好時機,一個基本合格的風水要是墳前寬闊,后背有靠,前低后高,且不能有東西來沖射墳方可,如后山被人挖斷,則主后人有災,可以早日搬遷或想法把挖斷之處填補好,則可避免不利。
3、清明掃墓時要牢記在陽光充足時去為好,切不可傍晚時分去,最佳的選擇時間是上午9點后到下午3點間。如果先天體質比較弱的人最好是結伴同行,另在掃墓之時要多注意腳下,以免踩踏到別人家的墳頭,切勿用腳去碰別人家的墓碑,這樣會對自己不利,同時掃墓時要多有恭敬之語,切勿嘻笑。建議在行走路線上要多選擇熟路,不要試圖走偏僻的道路,一來是不安全,二來是容易有不利的氣場近身。
清明習俗的由來
1、清明習俗的由來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2、清明節(jié)有哪些習俗
2.1、掃墓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傳統(tǒng)。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2.2、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于順應時令節(jié)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3、清明節(jié)的幾大禁忌
3.1、清明節(jié)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節(jié)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jié)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3.2、清明節(jié)忌穿紅衣服
通常來說,清明節(jié)期間要特別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即使紅內衣也要謹慎穿用;應穿上素色的服飾為宜。當然,也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
清明節(jié)掃墓帶什么供品
清明節(jié)在家里做羹飯,俗稱“清明羹飯”,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那時候,每戶人家做羹飯的供品有:黃豆芽炒油豆腐、菜蕻羹、紅燒黃魚、紅燒肉、鵝肉等。另外,在供品中一盤青團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清明的象征。青團是用艾青葉搗碎后取汁與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里面嵌有豇豆沙或白糖芝麻或黃豆粉做的餡子。
當祭桌上的香,蠟燭將燃盡時,就給祖先燒一些由錫箔折成的“銀元寶”送行。老底子,普通人家去上墳,一般都是先乘航船或腳劃船到墓地附近的鄉(xiāng)下,再步行到墓地。但一些有銅鈿人家則會雇轎夫坐著轎子去上墳,所以就有“三月上墳坐轎子”的諺語。
此外,可以用先人在世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來上供。 其實,祭祀的貢品先人是吃不到的,但依然要精心挑選,這是表達對先人的恭敬追思之意,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孝心,即使用比較簡單的貢品,也依然是非常圓滿的。其次準備鮮花(現在都講究環(huán)保)代替燒紙。
清明節(jié)吃什么傳統(tǒng)美食
1、青團子
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jié)客家人必備的傳統(tǒng)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清明節(jié)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jié)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jié)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jié)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段鼋蛑尽酚涍|國把打馬球作為節(jié)日的傳統(tǒng)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独m(xù)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jié)。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qū)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qū)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guī)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jié),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yōu)榉乐构淼那謹_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jié),值此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導讀:清明的習俗有哪些?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那么你知道清明的習俗有哪些嗎?接下來告訴你。
清明的習俗有哪些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傳統(tǒng)。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節(jié)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jié)。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