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_春節(jié)為什么要放鞭炮
為什么要養(yǎng)生。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惫磐駚?,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何避免關于四季養(yǎng)生的誤區(q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春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_春節(jié)為什么要放鞭炮”,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自古就有,從我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傳承這樣的習慣,那么春節(jié)為什么要放鞭炮,春節(jié)怎么放鞭炮好呢?下面為您介紹春節(jié)為什么要放鞭炮,有興趣的朋友們,來看看春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吧。
春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
中國人有在春節(jié)燃放鞭炮的習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聲中除舊歲。除夕夜里人們用爆竹聲辭舊歲迎新春,大年初一人們一開門便燃放爆竹,叫做開門爆竹。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
鞭炮是中國特產,除了傳統(tǒng)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個個文雅、富于詩意的名稱。如:金菊吐艷、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還有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真是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現(xiàn)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慶娛樂的活動。而且無論是逢年過節(jié),還是婚慶嫁娶、重大典禮,以至建房、開張,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表示喜慶。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春節(jié)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lián)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放鞭炮的寓意是源于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①年獸癖好說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fā)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fā)現(xiàn)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fā)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lián)代替了批符。
②老人趕獸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伤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以上就是為您介紹的春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由來,供參考。
相關推薦
為什么春節(jié)放鞭炮
1、為什么春節(jié)放鞭炮
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嚇得抱頭鼠竄。
于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lián)、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fā)出聲音。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2、春節(jié)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春節(jié)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tǒng)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
3、放鞭炮眼睛炸傷怎么辦
首先將眼部周圍的塵土及污物小心清除,千萬不能用水沖洗,因為水可與鞭炮中的化學物質發(fā)生反應,造成眼部酸堿燒傷;也不能用手揉眼睛,以防傷口受壓后擴大。
正確的方法是:用干凈紗布將受傷的眼睛遮住后,盡快去醫(yī)院就診。若眼睛無外傷,沒有皮膚開放的傷口,只是局部腫脹、疼痛,可用冷毛巾濕敷后,去醫(yī)院檢查眼部。
兒童玩鞭炮注意事項有哪些
1、家長應告知孩子在什么地方放鞭炮。
家長把鞭炮交給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去空曠無人的地方放鞭炮。避免孩子因為放鞭炮炸傷路人。同時告知孩子不要將鞭炮投向化糞池、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場所。
2、不要讓孩子放一些威力比較大的鞭炮。
鞭炮威力大小不同,對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有的含炸藥量多、有的含炸藥量少,大人們在給孩子選購鞭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炸藥的含量。
3、從正規(guī)廠家手里購買鞭炮。
一些流動攤點或者私人商戶會有“土鞭炮”出售,但使用后造成的危害大家也是知道的。家長不要為了可以省一些錢,就把孩子的安全問題忽視。從正規(guī)的渠道購買鞭炮,給孩子安全一個最基本的保證。
4、家長應做好看護工作,盡可能的陪伴孩子一起放鞭炮。
放鞭炮過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孩子就會受傷。所以大人們應隨時看護著孩子,指導他們怎么玩、告訴他們哪些動作不能做,防止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春節(jié)放鞭炮的危害
1、空氣污染
燃放鞭炮時會釋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在云中形成酸雨,能強烈腐蝕建筑物和工業(yè)設備;酸雨可導致樹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魚蝦絕跡,土壤營養(yǎng)遭到破壞,使作物減產或死亡。
而二氧化氮會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還形成城市煙霧,影響可見度。并且會形成硝酸小液滴,也產生酸雨。當然,在燃放鞭炮的過程中不止產生這兩種有害的氣體,像沒有燃盡的火藥以及剩下的灰塵都是一種污染。由此可見,在燃放鞭炮時所釋放的有害物質給空氣造成污染。
2、噪音污染
燃放鞭炮時不僅會造成空氣污染,而且會產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發(fā)出的噪音對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它不僅會損害我們的聽力,還會損害人的心血管系統(tǒng);它不但影響人的神經系統(tǒng),使人急躁、易怒,還會影響睡眠、造成疲倦等。
導讀:除夕為什么放鞭炮?除夕,在民間都有放鞭炮的習俗,那么除夕為什么放鞭炮?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除夕為什么放鞭炮
新年放鞭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每當除夕當晚12點一過,新年時刻到來,家家戶戶都會響起震天的炮竹聲。很多人都不知道除夕為什么放鞭炮,其實新年放鞭炮的習俗是有由來的。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伤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便成了最為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隨著火藥的發(fā)明,火藥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jié)爆竹,因此,從前許多人家過年都會燃放鞭炮。
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放鞭炮雖然是傳統(tǒng)的過年習俗,但是每年都有因為放鞭炮而受傷或者導致火災的現(xiàn)象發(fā)生。放鞭炮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
放鞭炮注意事項
1、遠離易爆物品
放鞭炮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fā)生危險后果將不堪設想。
2、燃放要注意適當距離
點燃后,普通鞭炮需要撤離5米遠,威力稍大的需要撤離10米遠。用手拿的除外。
3、點燃方法
鞭炮通常用香條點燃,很少用打火機、火柴點燃,使用明火應特別注意。同時要注意包裝上的說明進行燃放
4、點燃后的注意事項
鞭炮生產難免出現(xiàn)各種問題,導致燃放時不爆炸,此時切忌去看,以免突然爆炸。
5、禁止拆卸
各類鞭炮嚴禁拆卸,以免摩擦或撞擊導致爆炸。
由于放鞭炮會給空氣帶來嚴重的污染,包括空氣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人們的聽力,影響睡眠,造成疲倦,讓人感覺易怒、急躁等。因此,人們應該少放或不放鞭炮。
以上就是一些除夕的相關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除夕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
導讀: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我們都知道很多地方都有過年放鞭炮的習俗,你知道為什么有這個習俗嗎?其實春節(jié)放鞭炮不但圖個熱熱鬧鬧,還跟一個傳說有關哦,下面告訴你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來看看吧。
一、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關于過年放鞭炮的傳說: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fā)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fā)現(xiàn)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fā)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lián)代替了批符。
二、鞭炮為什么都是紅色的?
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lián)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因為紅色喜慶,所以鞭炮也做成紅色的。
鞭炮與桃符、春聯(lián)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后來人們在春節(jié)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fā)明之后,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三、過年放鞭炮的歷史:
專家介紹說,鞭炮與桃符、春聯(lián)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肚G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后來人們在春節(jié)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fā)明之后,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制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xù)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fā)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京師人煙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shù)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來,作為春節(jié)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很多地方陸續(xù)改變了春節(jié)城市禁止放炮的規(guī)定,給廣大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jié)的機會。城市春節(jié)因為有了鞭炮而熱鬧非凡。當除夕午夜零時新年鐘聲敲響時,舉國進入沸騰狀態(tài),煙花飛舞,鞭炮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融入狂歡的世界。國人在滿天燦爛的煙花與滿地紅紅的紙屑中,度過一個紅火的中國年。
小年為什么要放鞭炮
1、小年為什么要放鞭炮
過小年時,有放鞭炮的習俗,因為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國人過節(jié)都喜歡熱熱鬧鬧的,鞭炮的聲響,可以渲染過節(jié)氣氛,但是由于空氣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讓小年賣鞭炮、放鞭炮了。其實最重要的只要人團圓,家就熱鬧了,節(jié)日的氣氛也就有了。
2、小年習俗之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多是為了過大年做準備,剪貼窗花也是其中一項。據(jù)介紹,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
3、小年的由來
一般來講,小年是相對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關于祭灶,還有一個傳說有關,由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駐一位灶神來監(jiān)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所以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祭灶節(jié)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jié)日。有歡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儀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過小年要吃什么
1、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 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
2、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3、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qū)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小年到底是哪一天
2018年小年夜是2019年1月28日,農歷臘月廿三,星期一。一般來說,北方的小年是農歷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是農歷臘月二十四。
此外,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除夕。
為什么南北的小年會相差一天?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更悠久。然而到了清朝,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自此開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區(qū)別。又由于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放鞭炮的危害
1、放鞭炮的危害
1.1、容易引起火災和傷人事故。近距離燃放鞭炮將可能造成耳膜的永久性傷害,特別是現(xiàn)在市場上的鞭炮大多違規(guī)使用白火藥(高氯酸鉀),爆炸威力和響度都大大超過了國家規(guī)定應當使用的黑火藥。
1.2、污染空氣和城市環(huán)境。有關專家說,煙花爆竹燃放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物氣體和各種金屬氧化物的粉塵,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刺激性和腐蝕性極強的酸性氧化物,大量燃放鞭炮時,如果適逢無風或低氣壓的天氣,一時無法飄散,就會強烈地刺激人的呼吸,使人咳嗽,引起氣管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3、噪聲擾民?!耙患胰挤拧⑺泥彶粚帯?煙花爆竹燃放產生的震耳欲聾的巨響使老人難以安睡,病人膽戰(zhàn)心驚,學生無法靜心學習、休息。
2、鞭炮是什么
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fā)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鞭炮。在現(xiàn)代,華人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jié)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3、放鞭炮的好處
3.1、能夠增強節(jié)日氛圍,調動人們積極的情緒,放完鞭炮滿地的紅色代表喜慶、幸福、吉祥。紅色能使人適度的精神緊張,保持精神集中,為迎接新的一年的一切做好準備。
3.2、燃放煙花爆竹時聲勢能給人以暢快淋漓的感官享受,現(xiàn)代人工作學習壓力過大,可通過燃放煙花爆竹得到一定的釋放,緩解平日的壓力。
3.3、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保護了本民族的獨特風俗,增添了世界文化大花園的活力。
鞭炮的制作
1、裁紙: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稱為“筒”,裁紙是按一定的規(guī)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紙。
2、扯筒:將裁好的爆竹紙卷成一個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堅木做成。
3、褙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層彩紙,最初是為了防水,后來更多的是出于裝飾作用,褙筒紙多用寶慶(邵陽)產的紅紙,或者廣紅紙、蠟光紙。
4、洗筒:將紙筒用麻繩扎成一個六角形的餅狀,以便于計算筒的數(shù)目。
5、腰筒:扎好的紙筒很長,需要裁短,用闊刀從餅的腰上裁斷,把一筒橫切成兩筒。
6、上筒:在切好的紙筒里裝土、上硝。
7、鞭炮鉆孔:用鐵釬將每個筒子筑緊,再給每個筒子鉆孔,以便放引線。
8、扦引:將每個引孔扦入引線。
9、扎引頸:引線扦入引孔后,將扦引一頭的筒子扎緊,以防引線松動。
10、結鞭:單個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線將它們結成一掛,因為形狀像鞭,鞭炮之稱由此而來。
11、成封、成箱:將結好的鞭炮封裝。
鞭炮的歷史來源
民間的一種說法: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澳辍焙雎劙肟罩许懫鹆伺九镜谋蘼?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