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調月經 養(yǎng)生經驗方
運動養(yǎng)生三調。
“善養(yǎng)生者慎起居,節(jié)飲食,導引關節(jié),吐故納新?!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有效的養(yǎng)生保健是如何做的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月季花調月經 養(yǎng)生經驗方”,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導讀:月季又名月月紅、長春花、四季花、月月開、斗雪紅等。月季花嬌艷美麗,花期綿長,深受
月季又名月月紅、長春花、四季花、月月開、斗雪紅等。月季花嬌艷美麗,花期綿長,深受人們喜愛。不僅如此,它還是一味很好的藥物。 yangshengzhu.com
中醫(yī)認為,月季的花、根、葉均可藥用,味甘性溫,有活血調經、解毒消腫的功效。臨床入藥以花較多,因其具有行氣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故凡肝郁氣滯、經脈阻滯引起的月經不調、經期痙攣性腹痛等癥,用之可獲良好效果。
藥理研究表明,月季花主含揮發(fā)油,此外還含有沒食子酸、苦味酸、鞣酸等,其所含沒食子酸有很強的抗真菌作用。
美味藥膳
月季花魚
月季花頭6克,沉香15克,炒芫花9克。以上共搗碎,裝入大鯽魚腹中,以淀粉封固,清水內稍加酒,煮熟食之。治療瘰疬未潰者,久服即效。
月季花茶
月季花3~5朵,洗凈,加清水2杯,用小火煎煮至1杯,加冰糖30克,待溫服下。主治血瘀型閉經,瘡癤腫痛,創(chuàng)傷性腫痛等。
月季冬瓜湯
月季花2朵,冬瓜500克,黃瓜100克,蔥、姜、鹽、味精適量。將月季花用清水洗凈,冬瓜、黃瓜切片。炒勺中放入油、蔥、姜爆鍋,加入水、冬瓜,煮熟后放入黃瓜片、鹽、味精、月季花即成。
本湯具有清熱解毒生津的效果,主治暑熱傷津,口渴及糖尿病等。
養(yǎng)生經驗方
月經不調方
月季花、益母草各10克,當歸、川芎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主治月經不調之痛經。
酒糟鼻方
月季花、槐花各10克,金銀花、野菊花、紅花、凌霄花各10克,水煎服,主治酒糟鼻。
瘰疬方
月季花9克,夏枯草12克,生牡蠣30克(先水煎),水煎服,主治瘰疬未潰。
ys630.COm精選閱讀
【導讀】月季花可以當做中藥,中醫(yī)上其實也是認為,月季花屬于一種比較味甘、性溫,且是可以很好的入肝經,具有了不錯的活血調經、消腫解毒的效果的。不過,因為使用了月季花的時候,具備很不錯的祛瘀、行氣、止痛作用明顯,故常被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癥。
月季花的功效與作用效果
婦女出現(xiàn)閉經或月經稀薄、色淡而量少、小腹痛,兼有精神不暢和大便燥結等,或在月經期出現(xiàn)上述癥狀,用勝春湯治療效果好。勝春湯的藥物組成有:月季花10g、當歸10g、丹參10g、白芍10g,加紅糖適量,清水煎服。其湯味香甜,無難咽之苦,每次月經前3~5天服3劑,每次加雞蛋一個同煮,其效可靠,不愧是調經、理氣、活血的妙劑。
月季花的功效與作用效果
月季花與代代花合用,更是治療氣血不和引起月經病的良方。用月季花、代代花各15g,煎水服。月季花重活血,代代花偏于行氣。二藥為伍,一氣一血,氣血雙調,其調經活血、行氣止痛之功甚好。主治婦女肝氣不舒、氣血失調、經脈瘀阻不暢,以致月經不調、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甚或惡心、嘔吐等癥。
月季花其實也是具有了比較不錯的抗真菌作用。在百分之三的濃度的時候,就可以對于大約十七種真菌具有了很不錯的抗菌作用。且目前已經分離出很好的抗菌的有效成分,所以,我們對于這些知識有必要進行了解才可以的。
導讀:檳榔是味苦辛而性溫的藥,主歸胃、大腸經,它是常用的消積行氣藥物。它的殺蟲作用比較
檳榔是味苦辛而性溫的藥,主歸胃、大腸經,它是常用的消積行氣藥物。它的殺蟲作用比較突出,還有利水和截瘧功效。其驅蟲譜廣,對絳蟲、蛔蟲、蟯蟲、鉤蟲、姜片蟲等腸道寄生蟲都有驅殺作用,并以驅除蟲體為其優(yōu)點。可用于多種寄生蟲病,以及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腳氣,水腫等。生用藥力較強,而炒用藥力減弱,鮮者優(yōu)于陳久者。煎劑用量為10克左右。脾虛便溏或氣虛下陷者慎用,孕婦更應慎用。
檳榔的成熟果皮為大腹皮,具有行氣寬中、利水消腫的功效,是臨床上常用的行氣利水藥,用于治療水腫、腳氣、腹脹、小便不利等。
檳榔藥理研究
檳榔含有多種生物堿,驅蟲主要成分為檳榔堿,其他為檳榔次堿等。檳榔堿能對絳蟲體產生弛緩性麻痹作用,而使蟲體癱瘓,被排出體外。對豬帶絳蟲最有效,對短小絳蟲、闊節(jié)裂頭絳蟲及姜片蟲亦有效。檳榔堿能直接興奮膽堿能神經節(jié)后纖維的末梢、促進腸蠕動而引起腹瀉,有時常引起胃腸痙攣和劇烈疼痛,并能促進唾液腺及汗腺的分泌。
現(xiàn)代研究認為,檳榔除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外,其中還含有對人體致癌的物質,口嚼檳榔能導致口腔癌的發(fā)生。因此,不能把檳榔當成保健品嚼食,即使有嚼食的喜好,也要有一定的量度,避免對身體造成危害。
檳榔藥膳
檳榔露酒檳榔、桂皮各20克,青皮、玫瑰花各10克,砂仁5克,黃酒1500毫升,冰糖適量。將前5味制成粗末,裝入布袋,置于陶瓷容器中,加入黃酒,文火煮30分鐘,再加入冰糖,取出藥袋,露酒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飲2次。此酒具有疏肝解郁功效,主治氣郁型黃褐斑。孕婦忌用。
檳榔白術豬肚粥檳榔、白術各10克,豬肚1只,粳米100克,生姜適量。先將豬肚洗凈,切成小塊;再將白術、檳榔、生姜裝入紗布袋內,與豬肚一同放人砂鍋內,煮至豬肚熟爛后,棄藥袋,撈出豬肚,留藥汁;加入粳米,煮至粥熟,加佐料調味即可食用。此粥補益中氣、消積和胃、健脾散滯,用于中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也可用于脾胃虛弱、氣滯食積所致的腹脹納呆,排便不爽,肢體困倦等。每日1劑,分次食用。
養(yǎng)生經驗方
驅蟲方檳榔30~120克,帶皮南瓜子50~150克,煎煮取汁,清晨空腹服,30~60分鐘后沖服硫酸鎂粉5~30克。
檳榔四消丸檳榔、大黃、牽牛子、豬牙皂、香附、五靈脂。本方消食導滯、行氣瀉水,用于食積痰飲,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大便秘結。水丸1次6克,每日2次;大蜜丸1次1丸(每丸重9克),每日2次。本品為治療積滯內停之良藥。凡診斷為胃炎、胃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膽囊炎等,屬于消化道痰、食、氣、水積滯者,均可用此藥治療。孕婦忌服。
木香檳榔丸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術、黃連、黃柏、大黃、香附、牽牛子,共為水丸。每服6~9克,每日2次。亦可作為湯劑,水煎服,用量酌減。本方功效為行氣導滯、清熱通便,主治脘腹脹滿、大便秘結,或痢下不爽、里急后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
導讀:靈芝通稱靈芝草,古稱瑞草、長壽草,被視為祥瑞
靈芝通稱靈芝草,古稱瑞草、長壽草,被視為祥瑞、吉祥如意的象征。靈芝為多孔菌科真菌靈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實體,現(xiàn)多為人工培育品種。
靈芝味甘甜,性平和,入于心、肝、脾、肺、腎五臟。補氣養(yǎng)血是其主要作用,且有止咳平喘、寧心安神的功效。凡身體虛弱,病后正氣未復,或化療、放療后體力不支,或產后氣血虧虛等,均可考慮用靈芝調補。一般可用煎劑,用量為5~12克;也可研粉沖服,用量為每次3克。
靈芝藥理研究
研究表明:1.靈芝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能滋補人體器官,并能雙向調節(jié)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復正常;2.靈芝具有明顯的強心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3.靈芝能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4.靈芝能降低血清丙酮酸氨基轉移酶;5.靈芝有較強的鎮(zhèn)靜、止咳平喘和祛痰功效;6.靈芝具有抗腫瘤的作用;7.靈芝具有抗放射性損傷的作用;8.靈芝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
靈芝藥膳
靈芝酒:靈芝30克,白酒500毫升。靈芝浸泡的時間以白酒變成棕紅色為度,還可加入適量的冰糖或蜂蜜。每次飯后飲用10毫升,每日2~3次。此酒適宜于治療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咳嗽氣喘等。
靈芝茶:將靈芝剪成碎塊,放在茶杯內,沖入沸水,代茶飲,邊泡邊飲。也可水煎2~3次,將煎出的茶水裝入暖水瓶內,細細品飲。此茶可以提神,消除疲勞。
靈芝燉乳鴿:靈芝片5克,乳鴿1只。先將乳鴿去毛洗凈,放入盅內,加水適量,再將靈芝片也放入盅內,加紹酒、姜片、食鹽等,上籠蒸至熟爛即可。此膳具有補益中氣、溫腎固本、滋陰養(yǎng)血的功效,用于兒童與老年人滋補,也可用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白細胞減少癥等。
靈芝豬蹄湯:靈芝30克,黃精、雞血藤各15克,黃芪18克,豬蹄250克,味精、食鹽適量。先將豬蹄去毛洗凈切塊,將其他4味藥裝布袋內,扎緊口。將藥袋和豬蹄一同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水,先以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慢燉至豬蹄爛熟,撈出藥袋,湯內加入味精、食鹽即可食用。此湯具有補氣養(yǎng)血的功效,適宜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服用。
養(yǎng)生經驗方
夜寧糖漿:合歡皮、首烏藤、女貞子各105克,靈芝50克,大棗75克,甘草30克,浮小麥300克。此中成藥具有安神養(yǎng)心的功效,用于神經衰弱,頭昏失眠,多夢等。1次40毫升,日服2次。
靈烏二仁膏:靈芝、何首烏各500克,薏苡仁、核桃仁各250克。先將前3味反復煎煮,去渣濃縮,加蜜制膏,后將核桃仁研末對入。此膏具有滋養(yǎng)肝腎、補益精血、調和脾肺的作用,用于肝腎虧損所致的頭昏頭暈、失眠多夢、心悸健忘、大便干燥或兼咳喘等,近代主要用于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癥、脂肪肝及高膽固醇血癥,對于老年體虛而有喘促、失眠、大便干燥等癥之人尤為適宜。
靈芝二參散:靈芝、丹參各30克,三七參15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2次。此散補氣養(yǎng)血、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導讀:麥芽系大麥之芽,全國各地均有生產。它的主要功效為消食健胃、回乳消脹。其消食健胃功
麥芽系大麥之芽,全國各地均有生產。它的主要功效為消食健胃、回乳消脹。其消食健胃功效主要是促進淀粉性食物的消化,如米、面、薯芋類的積滯不化,常與山楂、神曲、雞內金配伍使用;回乳消脹功效與其疏肝解郁作用有關。
一般來講,生麥芽偏于消食健胃,炒麥芽多用于回乳消脹,授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麥芽藥理研究
麥芽含有淀粉酶、轉化糖酶,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E,脂肪、卵磷脂,麥芽糖、葡萄糖、糊精等,另含大麥芽堿、甜菜堿、膽堿、腺嘌呤、氨基酸、細胞色素C、磷脂等。
麥芽糖和糊精有助消化作用;麥芽浸劑可使血壓降低;大麥芽堿有抗真菌作用?,F(xiàn)代研究認為,麥芽的回乳和催乳的雙向作用不在于生用與炒用,而在于用量之大小。小劑量催乳,大劑量回乳,如用于抑制乳汁分泌(回乳)用量應在30克以上。
麥芽藥膳
麥芽健脾茶
炒麥芽90克,黨參30克,白術15克,冰糖適量。先將麥芽洗凈,放入鍋中,加水至滿,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5分鐘;再下切好的黨參、白術片,煮沸20分鐘,加適量冰糖,待涼后過濾取汁,裝瓶備飲。每次30~50毫升,每日2次。此茶益氣健脾、除濕助運、消食和胃,主要用于消化不良,亦可用于糖尿病(不加糖)。
麥芽青皮飲
生麥芽30克,青皮10克。將二味放入鍋內,加水同煮1小時,濾取汁液備飲。此飲開胃消食、疏肝止痛,用于肝氣郁結、橫逆脾胃所致的兩脅脹痛,飲食不香,口中乏味。每日1劑,分次頻飲。
大麥薏米粥
大麥(去皮)、薏米、土茯苓各60克。先水煎土茯苓,去渣取藥汁,加入大麥、薏米,文火煎煮成粥,早晚食用。此粥可作為四肢痿軟不用者的保健食品,常作為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的輔助食療,對恢復下肢功能有一定幫助。
養(yǎng)生經驗方
脈安沖劑
北山楂、麥芽。每次20克,每日2次,沖服。本品為消食健脾劑,多用于納呆、腹脹、脘悶、食積等,主治高膽固醇血癥、高脂血癥。
升肝降胃湯
生麥芽12克,生雞內金6克,懷山藥30克,水煎服。此方舒達肝氣、健胃和中,主治肝胃不和,癥見脅下作痛、飲食停滯、時有呃逆等。
麥芽煎
炒麥芽90克,水煎代茶飲。無兒食乳欲斷乳方。
導讀:芡為睡蓮科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沼湖泊中,夏季抽莖長梗,開紫花,結實如雞頭狀,稱芡
芡為睡蓮科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沼湖泊中,夏季抽莖長梗,開紫花,結實如雞頭狀,稱芡實,又稱雞頭實、雁頭等。味甘澀、性平,入脾腎二經。因稟水土之氣而生,故可補腎健脾?!渡褶r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說它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
芡實藥理研究
據研究證實,芡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鐵、核黃素和維生素C等。這就說明芡實為強壯滋養(yǎng)收澀藥是有科學道理的。
芡實藥膳
芡實薏苡仁燉老鴨
芡實、薏苡仁、懷山藥各10克,老鴨肉200克,瘦豬肉100克,生姜2片,黃酒2茶匙。先將前三味淘洗干凈,再將鴨肉去毛洗凈,切成中塊;瘦豬肉也切成中塊。將以上用料倒入燉盅,加入沸水一碗半,蓋上盅蓋,隔水燉,待水燒開后,用中火再燉2.5小時至3小時即可。將燉盅取出,加入少許熟油、食鹽、味精,咸淡隨意。此湯肉有滋陰養(yǎng)胃、健脾益腎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虛水腫,腎虛腰痛等。
芡實馬齒莧瘦肉湯
芡實100克,馬齒莧50克,瘦豬肉150克。將三味洗凈,一同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煲2個小時,調味食用。此湯肉有清熱解毒、祛濕止帶的作用,主要用于婦女赤白帶下,亦可用于濕熱痢疾與泄瀉。
芡實粥
芡實30克,去殼煮熟,再以粳米20克與芡實相合煮粥,候其爛熟,每日空腹食用。此粥補氣養(yǎng)心、填精益髓、益智安神,可作為神經衰弱者的食品。
芡實餃子
面粉400克做面皮,芡實60克,瘦豬肉400克,洋蔥8個,嫩豌豆4小碗,鹽、醬油、麻油、胡椒等適量做餡,包成餃子,對老年人有益精氣、強意志、聰利耳目的功效。
養(yǎng)生經驗方
芡實合劑芡實30克,白術、茯苓各12克,懷山藥15克,菟絲子、金櫻子、黃精各24克,百合18克,枇杷葉、黨參各9克,用水3碗半,煎成1碗,分2次服,每日1劑。此方主治慢性腎炎脾腎俱虛型蛋白尿;長期服用可補腎澀精。
芡實療尿頻方芡實30克,黨參、黃芪各6克,同煮,食用。年老氣虛、小便頻頻或小便不禁、半夜時起且尿多者,經常服用此方,可以補氣虛、縮小便。
導讀:孟子曾說過: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說,患了七
孟子曾說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說,患了七年之久的病,用其他方法治不好,可以用三年的艾來治療??梢姲~是不可忽視的藥物。
艾葉,味辛而苦,性溫有小毒,入足三陰經(肝、脾、腎),具有溫經散寒、調經止血及安胎的作用,適宜于虛寒性出血癥,尤以治療虛寒性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效果最好。如果配伍得當,還可用于吐血、衄血、咯血等。本品還是安胎是要藥,治療胎動不安,每與阿膠、桑寄生同用。
此外,將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卷、艾炷,用于熏灸體表部位,能溫煦氣血,透達經絡,起到扶正驅邪、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表明艾是家庭必備之良藥。我國民間有端午節(jié)在門上懸艾的習俗,可以辟穢驅蟲,為祥瑞之兆,預示安康吉祥。
艾葉藥理研究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凝,并有明顯的平喘、鎮(zhèn)咳、祛痰、消炎作用。艾灸法可調節(jié)胃腸功能、血管舒縮功能、腎上腺等內分泌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強機體的防御免疫能力。對于沒有明顯疾病的中老年人,可起到有效的保健延年作用。
艾葉藥膳
艾葉煲雞蛋艾葉12克,雞蛋2只,用陶器文火同煮,待雞蛋熟后去殼再煮。此膳主治習慣性流產。有流產史的孕婦在孕后第一個月可每日1次,連服5日;第二個月每十日服1次;第三個月每半個月服1次;第四個月及其以后每月服1次,至妊娠足月。已證明此方療效確實。此方亦可治療婦女白帶。
艾姜湯干艾葉120克(炒焦存性),白姜30克(炮),共研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次30丸,溫米湯送服。此方主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等。
養(yǎng)生經驗方
艾枕取細軟熟艾1千克,用布包做成艾枕。每天晚上枕用艾枕,對風寒濕引起的頭痛、頭重有良好效果。如果長期枕用,可以預防感冒、頸椎病及面神經麻痹等。
艾袋用布縫成15厘米25厘米的布袋,內裝500克細軟熟艾。將艾袋敷于臍腹部,可以預防和治療中老年人臍腹冷痛,或婦女寒性痛經;敷于肩部,可以緩解肩周炎之痛;敷于腰部,可以預防和緩解寒濕性腰痛。
艾墊將細軟熟艾制成鞋墊,厚度為3~5毫米。將艾墊墊在鞋內,能治療和預防寒濕腳氣、足癬、凍瘡等。
灸療用艾條灸治穴位或病變部位,是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之一。常用的灸法穴位如下:①足三里:調理脾胃,補益中氣,通達經絡,增強體質。②三陰交:補益肝腎,調理月經,聰耳明目,固齒堅骨。③關元:補益脾腎,升陽舉陷,溫暖子宮,調理月經。④命門:溫暖腎陽,祛風散寒,壯腰強骨,固精止帶。
艾附溫中丸艾葉、吳茱萸、川芎、白芍、當歸各90克,制香附180克,續(xù)斷45克,生地30克,肉桂15克,共為細末。米醋打糊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此丸具有益氣補血、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用于婦女子宮虛寒,白帶增多,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月經不調,少腹冷痛,久不受孕等。
灸治呃逆艾條點燃,放于床頭,熏10分鐘,可治頑固性呃逆。
艾葉泡足治咳嗽艾葉50克,放入1500毫升沸水中,煎15分鐘,待水溫稍低,將雙足置于藥液內浸泡,每晚睡前1次,每次15~20分鐘,治療因風寒所致的咳嗽,3~5天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