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祛濕的食物
2021-02-08暑雖將止,然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秋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色。中醫(yī)素有脾喜燥而惡濕之說。脾惡濕源出于《素問·宣明五氣論》,張景岳注:“脾屬土,其應(yīng)濕,濕勝則傷肌肉,故惡濕。”脾為陰土,乃運化水濕的主要臟器,性喜燥而惡濕,故濕邪外感,滯留體內(nèi)。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quán),水濕停聚。濕重困脾自然影響到其運化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脾胃密切相關(guān),進而影響到胃的“受納”能力。因此,這個時節(jié)不少人易出現(xiàn)胃口不佳。
初秋的氣候雖時有秋雨綿綿,秋陽肆虐,卻是夏天的回光返照??傮w而言,天氣逐漸轉(zhuǎn)涼,逐漸干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副主任中醫(yī)師黃漢超認為,這個時節(jié)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肺主氣而司呼吸,與外界大氣相通,又外合皮毛,開竅于鼻,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最容易對肺津造成損傷。處暑節(jié)令養(yǎng)生,當(dāng)以健脾潤肺祛濕為主。為此,黃漢超推薦了幾款處暑養(yǎng)生的食材;
土茯苓
土
更多>>常吃“一菜一花一果”,清熱祛濕養(yǎng)肝腎!
一菜:苦菜
小滿有三候,其中一候就是苦菜秀。意思是,在小滿日,苦菜長勢茂盛喜人,還開出了嫩黃色的小花。
苦菜,又稱苦苣菜、苦荬菜,是一種藥食兩用的野菜(藥名敗醬草)。
其實,從吃貨的角度來說,小滿時節(jié)的苦菜已開花結(jié)籽,有點老,口感并不算最好。不過,雖然味道差點,但小滿后吃點苦菜,對身體還是不錯的。
注:槐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采收,干燥。前者習(xí)稱“槐花”,后者為“槐米”。
下面給大家推薦2個槐花養(yǎng)生方。
槐茅飲
原料:槐花(或槐米)、白茅根各10~15克
做法:加水煮30分鐘,代茶飲。
養(yǎng)生作用:此飲有清熱涼血止血之效,可用于輔助防治便血、尿血、痔血。
槐花清肝飲
原料:槐花(或槐米)、夏枯草、菊花各10~15克
做法:加水煮30分鐘,代茶飲。
養(yǎng)生作用:此飲有清肝明目、清熱瀉火之效,可用于輔助治療由肝火熾盛導(dǎo)致的目赤腫痛、頭暈頭痛。
一果:櫻桃
初夏
更多>>說到這個時期的養(yǎng)生,那可是囊括了衣食住行動各個方面。今天,就重點說說“吃”這個方面。
常吃“一菜一花一果”,清熱祛濕養(yǎng)肝腎!
一菜:苦菜
小滿有三候,其中一候就是苦菜秀。意思是,在小滿日,苦菜長勢茂盛喜人,還開出了嫩黃色的小花。
苦菜,又稱苦苣菜、苦荬菜,是一種藥食兩用的野菜(藥名敗醬草)。
其實,從吃貨的角度來說,小滿時節(jié)的苦菜已開花結(jié)籽,有點老,口感并不算最好。不過,雖然味道差點,但小滿后吃點苦菜,對身體還是不錯的。
自立夏以來,各地氣溫正逐漸升高,很容易讓人胃口下降、精神不振。此時吃點性味苦寒的苦菜,恰恰能防患于未然:
其一,苦味食物可刺激膽汁、胃液分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吸收;其二,苦味可提神;其三,中醫(yī)認為,苦味有清熱除煩之效。
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僅是苦菜,小滿時吃一些廣義上“帶苦味的菜”,比如苦瓜、枸杞葉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注意:苦味食物性味寒涼,腸胃不好者不宜多食。
一花
更多>>濕氣一旦形成會在機體流轉(zhuǎn),最常見就是入侵腸腔導(dǎo)致腸胃不適。因此夏季養(yǎng)生要注重消暑祛濕,在飲食上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用來滋補身體。暑濕的治療以清暑利濕為主,佐以芳香化濕。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飲食,多鍛煉,出出汗,也能將暑濕排出體外。下面為大家介紹五款去暑濕食療方。
荷葉:荷葉色青綠,氣芬芳,是傳統(tǒng)藥膳中常選用的原料。荷葉有清暑利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近代研究證實,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其食療范圍進一步擴大。
推薦食譜:荷葉煮茶
薏米:中醫(yī)稱薏米為薏苡仁,是祛濕消腫的上品。薏米是清除體內(nèi)濕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節(jié)陰雨連綿,空氣濕黏,很多人都會傷暑,這時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不需考慮什么比例,將兩種食材各抓一把來熬湯,可放點冰糖,祛濕效果極佳。其有效成分大半在湯里,因此可灌入瓶中帶到單位去喝。建議不加大米,大米有濕氣,
更多>>①濕熱體質(zhì)有哪些特點?
答:濕熱體質(zhì)的特點是形體偏胖,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fā)亮,臉上容易生粉刺,皮膚容易瘙癢。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異味,汗黏有味,經(jīng)常胸悶腹脹,尿黃,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jié),臭穢;女子白帶多或有黃帶、有異味;頭發(fā)油脂多,易脫發(fā),皮膚易生痤瘡、濕疹、腳氣等,身重困倦,煩躁易怒,舌苔偏膩。
②濕熱體質(zhì)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先天稟賦不足,特別是氣虛之人;或久居濕地,喜食肥甘;或長期飲酒,濕熱內(nèi)蘊;或勞倦過度影響脾胃功能,若與外界濕熱之邪相合而致濕熱內(nèi)蘊,就形成了濕熱體質(zhì)。
③濕熱體質(zhì)養(yǎng)生原則是什么?
答:清熱利濕,即清胃腸之熱,化脾經(jīng)之濕。
④飲食上如何調(diào)理呢?
答:飲食以清淡為上,宜食用清熱化濕的食品,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不宜膏粱肥厚。
主食,可選用富含礦物質(zhì)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肉食,可選用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如鴨肉、鯉魚、兔肉、鯽魚、田螺、泥鰍等
更多>>①濕熱體質(zhì)有哪些特點?
答:濕熱體質(zhì)的特點是形體偏胖,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fā)亮,臉上容易生粉刺,皮膚容易瘙癢。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異味,汗黏有味,經(jīng)常胸悶腹脹,尿黃,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jié),臭穢;女子白帶多或有黃帶、有異味;頭發(fā)油脂多,易脫發(fā),皮膚易生痤瘡、濕疹、腳氣等,身重困倦,煩躁易怒,舌苔偏膩。
②濕熱體質(zhì)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先天稟賦不足,特別是氣虛之人;或久居濕地,喜食肥甘;或長期飲酒,濕熱內(nèi)蘊;或勞倦過度影響脾胃功能,若與外界濕熱之邪相合而致濕熱內(nèi)蘊,就形成了濕熱體質(zhì)。
③濕熱體質(zhì)養(yǎng)生原則是什么?
答:清熱利濕,即清胃腸之熱,化脾經(jīng)之濕。
④飲食上如何調(diào)理呢?
答:飲食以清淡為上,宜食用清熱化濕的食品,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不宜膏粱肥厚。
主食,可選用富含礦物質(zhì)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肉食,可選用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如鴨肉、鯉魚、兔肉、鯽魚、田螺、泥鰍等
更多>>今天,為大家介紹兩種清熱祛濕的藥膳方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銀耳花生羹
我們在煮這個羹的時候要準(zhǔn)備銀耳、花生、薏仁。薏仁是作為我們國家一種比較古老的食物了,它除了可以清熱祛濕以外,還可以幫助我們健脾和美容。那么花生就主要是用來滋補益壽的。那么我們就來看砍銀耳花生羹應(yīng)該怎樣做吧。首先我們可以先將銀耳先泡開,然后清洗干凈以后呢就可以將銀耳稍微撕成小塊,接著就可以把銀耳放入砂鍋中開始煮半個鐘左右。在銀耳煮的過程中,我們就來清洗花生跟薏仁,加上幾個枸杞,洗干凈以后可以把薏米跟花生用清水泡著,等到銀耳煮到半個鐘以后再將這些材料一起放進去接著煮30分鐘,最后放入冰糖和枸杞煮10分鐘,等到溫度稍微降下來以后就可以吃了。
山藥羹
山藥,主要是用來健脾補胃的。薏米跟枸杞上文也有介紹。我們在熬制山藥羹的時候,除了這些材料以為還可以適量的加一些燕麥和片糖。做法:首先我們可以將薏米提前用清水泡好,然后將買回來
更多>>濕氣一旦形成會在機體流轉(zhuǎn),最常見就是入侵腸腔導(dǎo)致腸胃不適。因此夏季養(yǎng)生要注重消暑祛濕,在飲食上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用來滋補身體。暑濕的治療以清暑利濕為主,佐以芳香化濕。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飲食,多鍛煉,出出汗,也能將暑濕排出體外。下面為大家介紹五款去暑濕食療方。
荷葉:荷葉色青綠,氣芬芳,是傳統(tǒng)藥膳中常選用的原料。荷葉有清暑利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近代研究證實,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其食療范圍進一步擴大。
推薦食譜:荷葉煮茶
這是涼茶的經(jīng)典配方,有清暑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將荷葉撕成小片,用開水沖泡就可以了,淡淡的清香,再配點冰糖,一天喝兩次,的確是夏季美飲。其實,荷葉茶是四季飲品,夏季祛濕,秋冬季也可降脂。很多人在夏天收集荷葉,晾曬后在秋冬季泡水喝,的確是不錯的主意。
薏米:中醫(yī)稱薏米為薏苡仁,是祛濕消腫的上品。薏米是清除體內(nèi)濕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
更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沒有注意護理,就很容易對于疾病疾病造成一定的傷害,特別是對于體質(zhì)造成傷害,很多人都是濕熱的體質(zhì),經(jīng)常性的容易上火,甚至嚴重的人對于自身的月經(jīng)也產(chǎn)生了嚴重的傷害,因此很多人都想要對于這種癥狀進行緩解,那么如何清熱祛濕?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jù)某些特殊表現(xiàn)選擇相應(yīng)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guān)節(jié)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yīng)注意起居環(huán)境的改善和飲食調(diào)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nèi)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yù)防濕熱的關(guān)鍵。
體
更多>>清熱祛濕粥的做法
1、清熱祛濕粥之薏米百合綠豆粥
綠豆清熱解毒,百合潤肺生津,薏仁清熱利濕,粳米和胃,合在一起,能起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作用,綠豆百合粥可是老少皆宜的夏季食品。
做法:取綠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把綠豆洗凈去雜質(zhì);百合洗凈掰瓣;薏米、粳米淘洗干凈;冰糖打碎;把綠豆、薏米、粳米放入鍋內(nèi),加水500克,用旺火燒沸;加入百合,文火燉1小時,加入冰糖溶解即成。
2、清熱祛濕粥之荷葉粥
荷葉清香升散,散淤健脾,有利于解除暑熱煩渴,改善水腫。做成的一碗粥,清香撲鼻,泛著幽幽的淺綠,如見夏日的荷塘。在煮粥時加些荷葉,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yǎng)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
做法:粳米100克、荷葉1片、桂花糖適量。粳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浸泡半個小時,撈出后再漂洗一遍。鍋內(nèi)放入粳米和冷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zhuǎn)小火熬煮20分鐘左右。待米粒半熟時,將荷葉當(dāng)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