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丸的中藥方劑
中藥養(yǎng)生方劑。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巴豆丸的中藥方劑”,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巴豆丸的中藥方劑是非常不錯的,這能夠有效地治療飲氣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等病癥。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巴豆丸的中藥方劑以及巴豆丸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巴豆丸
【處方】
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5合(熬),葶藶子6合(熬),大棗60個(擘,去核)。
【制法】
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
【功能主治】
飲氣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服大干棗三味丸,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
每服3-4丸,還以桑白皮飲送下,1日2次。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為候。病甚,時時取鴨塘亦佳。
【注意】
忌蘆筍、野豬肉。
【摘錄】
《外臺》卷九引《許仁則方》。
八珍湯
【處方】
人參1錢,白術1錢(土炒),茯苓1錢,炙甘草3分,川芎5分,熟地1錢,當歸1錢,白芍藥1錢(酒炒),杜仲1錢(鹽水炒),川續(xù)斷1錢(酒炒)。
【功能主治】
產后氣血兩虛,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
加大棗2枚,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
《醫(yī)徹》卷四。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幾中藥方劑的相關介紹,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巴豆丸的中藥方劑應該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了吧!這個氣咳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哦!最后祝早日康復哦!
ys630.COm精選閱讀
巴豆方這種中藥方劑是非常不錯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巴豆方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巴豆方的相關知識吧!大家要仔細閱讀哦!
巴豆方
【處方】
巴豆1枚(去油取霜)。
【功能主治】
傷寒后不能轉攝,舌出不收者。
【用法用量】
用紙捻卷之,納入鼻中,其舌即收。
【摘錄】
《普濟方》卷五十九引《經驗良方》。
八柱湯
【處方】
人參、白術、茯苓、附子、干姜、甘草、肉果、訶子。
【功能主治】
傷寒陰癥,腹痛下利。
【用法用量】
加燈心,水煎服。
下利甚不止,加升麻、蜜炒粟殼。
【摘錄】
《傷寒全生集》卷三。
結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巴豆方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和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有效地治療,還是請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就診哦!
巴豆膏這種中藥方劑在中醫(yī)的領域中是比較重要的,這種中藥方劑能夠治療多種病癥。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巴豆膏的中藥方劑以及巴豆膏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巴豆膏
【處方】
巴豆7粒(去皮,研),硫黃半兩(細研),白礬半兩(燒灰),蕪芎半兩,豬脂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豬脂成油,入前藥末調和令勻。
【功能主治】
一切疥瘡有蟲,時作瘙癢。
【用法用量】
每用蓮子大,于手掌內搓涂之。
【摘錄】
《圣惠》卷六十五。
八珍湯
【處方】
人參、砂仁、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芷、熟地黃。
【功能主治】
痘已齊,兼氣血俱虛證。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
《外科啟玄》卷十二。
結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巴豆膏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沒錯,這巴豆膏中藥方劑雖然很不錯,還是還是要在醫(yī)師的建議之后在進行服用哦!
巴豆蒜這種中藥方劑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這種中藥方劑能夠有效地治療耳聾的病癥。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巴豆蒜的中藥方劑以及巴豆蒜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巴豆蒜
【處方】
大蒜1瓣,巴豆1粒(去皮膜,慢火炮極熱)。
【功能主治】
耳聾。
【用法用量】
將大蒜中挖1孔,納入巴豆,用新綿包定,塞耳中。3次效。
【摘錄】
《仙拈集》卷二。
八珍湯
【處方】
當歸3錢,白芍2錢,黃耆3錢,白術3錢,柴胡5分,熟地5錢,升麻5分,人參1錢,茯苓1錢,川芎1錢。
【功能主治】
氣血平補。主氣沉血滯,而成嘔逆、躄廢之癥。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石室秘錄》卷二。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在那個相關介紹之后,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巴豆蒜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了吧!如果耳聾不見好轉,還是請及時有效的就醫(yī)哦!
巴豆白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方劑,這巴豆白膏的中藥方劑能夠有效地治療 蟯蟲。而且效果非常不錯。那么,這巴豆白膏的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巴豆白膏的處方和功能主治又是什么?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巴豆白膏
【別名】
巴豆桃仁丸。
【處方】
巴豆1枚(燒令煙斷,去心皮),桃仁4枚(熬令黑,去皮)。
【制法】
上藥合搗作3丸。
【功能主治】
蟯蟲。
【用法用量】
巴豆桃仁丸(《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摘錄】
《外臺》卷二十六引《范汪方》。
八柱湯
【別名】
八柱散。
【處方】
人參(去蘆)、白術(去蘆)、肉蔻(煨)、干姜(炒)、訶子(煨)、附子(面裹煨,去皮臍)、粟殼(蜜炒)、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腸胃虛寒,滑瀉不禁。
【用法用量】
八柱散(《壽世保元》卷三)。
【摘錄】
《回春》卷三。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巴豆白膏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相關的了解了吧!這巴豆白膏中藥方劑的效果是比較不錯的。最后祝早日康復哦!
巴豆涂方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好的用途。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巴豆涂方的中藥方劑以及巴豆涂方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巴豆涂方
【處方】
巴豆(去皮,生用)1分,釅醋1合。
【制法】
上藥先以新布揩令赤,于故沙盆內,用醋磨巴豆如稀膏。
【功能主治】
疬瘍風,面頰頸項忽生斑駁如癬。
【用法用量】
涂于患上。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八。
八珍湯
【處方】
人參1錢,白術1錢(土炒),條芩1錢,阿膠2錢(蛤粉炒),廣皮1錢,當歸1錢,杜仲1錢(鹽水炒),白芍藥1錢(酒炒),茯苓1錢,炙甘草3分,撫芎3分,香附1錢(酒炒)。
【功能主治】
養(yǎng)胎。主。
【用法用量】
加砂仁末5分,生姜1片,水煎服。妊娠六七八月用之。
【摘錄】
《醫(yī)徹》卷四。
結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相信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大家對這個巴豆涂方的中藥方劑一定也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和獨到的了解了吧!沒錯哦!巴豆涂方的中藥方劑就是有這么多的功效,沒懂的話!就再看一遍哦!
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個中藥方劑在中醫(yī)中的地位是比較重要的。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巴豆涂敷方的中藥方劑以及巴豆涂敷方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巴豆涂敷方
【處方】
巴豆1分(去心皮,出油盡用),肥棗10個(去核、皮)。
【制法】
上為細末,以水1升,煮稀稠如膏,于布中絞取汁。
【功能主治】
瘺瘡。
【用法用量】
涂敷瘡上,1日1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五。
八珍糕
【處方】
白術、白茯苓、懷山藥、蓮肉、芡實(皆放飯上蒸透,曬干,微炒),陳皮3兩(焙),甘草3兩(焙),臘米(炒)3升。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但覺形體羸瘦,不能勝苦劣之藥者。
【用法用量】
方中白術、白茯苓、懷山藥、蓮肉、芡實用量原缺。
【各家論述】
夫藥之治病也,皆以偏治偏。故藥能治病,不能養(yǎng)人,食能養(yǎng)人,不能治病。是以一切病之久而不愈者,皆當調之以甘藥,以食物之適于口者,即脾胃之所補,土旺則自能生物,生生之氣,自可源源而來。以上諸品,皆系純甘之味,而無雜劣之性。陳皮以行其滯氣,米谷以致其沖和,作而為糕香甘可口,雖為食料之需,實亦治病之一法也。
【摘錄】
《成方便讀》卷四。
結語:看完了以上的這幾種能夠治療病癥的中藥方劑,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巴豆涂敷方中藥方劑應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相關的認識。那么,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治療的話!還是請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就診哦!
不知道大家對于這個中藥方劑這一塊的內容了解的有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個安心丸中藥方劑,看看這個安心丸的處方和功能主治分別是什么呢?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安心丸
【處方】
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全蝎半兩(炒)。
【制法】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
小兒慢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送下。
安心湯
【處方】
遠志2兩,甘草2兩,人參3兩,茯神3兩,當歸3兩,芍藥3兩,麥門冬1升,大棗30枚。
【功能主治】
產后心虛,心沖悸不定,恍恍惚惚,不自知覺,言語錯誤,虛煩短氣,志意不定。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
若苦虛煩短氣者,加淡竹葉2升;若胸中少氣者,益甘草為3兩。
【摘錄】
《千金》卷三。
安心絕夢湯
【處方】
人參1錢5分,麥冬3錢,茯神1錢5分,白術1錢5分,菟絲子1錢5分,熟地5錢,玄參5錢,芡實2錢5分,山藥2錢5分,五味5分,丹參1錢5分,蓮子心1錢5分,棗仁1錢5分,沙參1錢5分,歸身1錢5分,陳皮2分。
【功能主治】
勞心過度而夢遺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惠直堂方》卷二。
結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安心丸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沒錯,這個安心中藥方劑雖然很不錯,還是還是要在醫(yī)師的建議之后在進行服用哦!
這個阿魏丸真的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的內容有很多,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個阿魏丸的中藥方劑以及這個阿魏丸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阿魏丸
【處方】木香(不見火)、檳榔各15克、胡椒、阿魏(用醋化開,旋入)各7.5克
【制法】上為細末,用阿魏膏子并粟米飯,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積、肉積,心腹臌滿,結塊疼痛?;蛞{肋疼痛,或痛連背膂,不思飲食者。
【用法用量】每服40丸,不拘時候,用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阿魏丸
【處方】連翹30克、山楂60克、黃連36克、阿魏30克(醋煮作糊)。
【制法】上藥為末,醋煮阿魏糊作丸。
【功能主治】肉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用白湯送下。脾虛者,須以補脾藥佐之,切不可獨用。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阿魏丸
【處方】山楂、南星(皂角水浸)、半夏(皂角水浸)、麥芽(炒)、神曲(炒)、黃連各30克、連翹、阿魏(醋浸)、栝樓、貝母各15克、風化消石堿、蘿卜子(蒸)、胡黃連7.5克。
【制法】上藥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般積聚、癥瘕、痞塊。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病因
1.情志不遂
肝乃將軍之官,性喜條達,主條暢氣機。若因情志內傷,或暴怒傷肝,或抑郁憂思,皆可使肝失調達,疏泄不利,氣阻絡痹,可發(fā)為肝郁脅痛。若氣郁日久,血行不暢,瘀血漸生,阻于脅絡,不通則痛,亦致瘀血脅痛。
2.跌仆損傷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蛞虻屯鈧蛞驈娏ω撝?,致使脅絡受傷,瘀血停留,阻塞脅絡,亦發(fā)為脅痛。
3.飲食所傷
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損傷脾胃,濕熱內生,郁于肝膽,肝膽失于疏泄,可發(fā)為脅痛。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阿魏丸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獨到的了解了吧!這個中藥方劑雖然效果不錯,但還是請到醫(yī)院就收正規(guī)的治療哦!
清熱解毒是一種藥,人要是有什么病,就要使用鼻炎丸中藥方劑,主要是有人感覺自己好像中毒或者是出現煩擾等癥狀,就要使用清熱解毒,那么,鼻炎丸的功能有哪些呢?鼻炎丸的用法多嗎?就讓小編帶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處方
柴胡10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蔓荊子10克,防風10克,芥穗10克,黃芩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枳殼10克,牛角100克,細辛5克,龍膽草5克,辛荑15克。
制法
共為細末為密丸,每丸熏3.5克。
功能主治
發(fā)表散風,清熱解毒,宣肺通竅。主風寒伏郁化熱,肺熱不宣,重蒸清竅。
用法用量
日服2-3次,每次1-2丸,孕婦慎服。
摘錄
《中醫(yī)雜志》。
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清熱法之一。適用于瘟疫、溫毒及多種熱毒病證或瘡瘍疔毒的治法。癥見高熱煩擾、口燥咽干、便秘尿黃、或吐衄發(fā)斑,或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常用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石膏、連翹、板藍根、蒲公英等,代表清熱類食物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宜于治療熱證。用痛腫疔毒等病證的治法。
清熱解毒植物
夏桑菊也是常見的清熱解毒涼茶。夏桑菊,源自于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的經典名方桑菊飲,味道甘甜,氣味芳香,可以清熱解毒。1980年,星群藥業(yè)采用獨家保密工藝,在全國首創(chuàng)夏桑菊,工業(yè)化大生產近30年。經過市場的培育和洗禮,星群夏桑菊顆粒遍布廣東及華南地區(qū),銷往港澳、美加等地區(qū),惠及億萬人民。
星群夏桑菊,清肝兼明目,清熱解瘡毒如今家喻戶曉,深受市民歡迎。夏桑菊不是一種植物,夏即夏枯草,桑即冬桑葉,菊即甘菊。夏枯草:歸肝膽經。稟純陽之氣,補目肝系之厥陰血脈,以陽治陰,療效如神!為清肝、護肝圣藥。
專治目珠夜痛、頭目眩暈。桑葉:善平肝風,葉芳香亦走肺絡而宣肺氣。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臟。可平肝明目、清熱解毒、行水祛淤、消瘡散結。桑葉、野菊花均可清透肺絡之熱,與夏枯草合用,既可清肝熱,明目止眩暈;又可疏散風熱。三藥共奏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疏風散熱、解瘡毒之奇效。
清熱解毒食物
香蕉--味甘、性寒。作用,清熱解毒,潤腸。宜于腸燥便秘;近代用于習慣性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西瓜--味甘、性寒,歸心、胃、膀胱經。作用: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尿。宜于胃部灼痛,胃熱口臭。虛寒證、濕證忌食。
芹菜--味甘苦、性涼,歸肝、胃經。作用:平肝清熱、祛風利濕。宜于肝胃郁熱胃痛,胃熱口臭,腸胃燥熱便秘。虛寒證、泄瀉者忌食。
白菜(菘菜、小白菜)--味甘、性平,歸腸、胃經。作用:解熱除煩,通利腸胃。宜于腸胃燥熱便秘。
莧菜味甘、性涼。作用:清熱解毒,通利二便。宜于濕熱泄瀉,胃熱口臭,腸胃燥熱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茭白--味甘、性寒,歸肺、脾經。作用: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利濕通便。宜于濕熱泄瀉,胃熱口臭,腸胃燥熱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不宜與蜂蜜同食。
苦瓜--味苦、性寒,歸心、脾、胃經。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明目。宜于濕熱泄瀉,胃熱口臭,胃熱疼痛。虛寒證忌食。
黃瓜--味甘、性涼,歸脾、胃、大腸經。作用:清熱,解毒,利水。宜于胃熱口臭,濕熱泄瀉。虛寒證忌食;不宜與白蘿卜、芹菜同食。
枇杷--味甘酸、性涼,歸肺、肝經。作用:潤肺止咳,生津止渴,下氣止嘔。宜于胃熱口臭,胃熱嘔吐。濕證、虛寒證忌食。、
結語:有關鼻炎丸的功效與作用問題,今天就講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鼻炎丸也是有一個新的認識。鼻炎丸主要治療清熱解得的,如果有誰感覺自己的身體有癥狀的,就請使用鼻炎丸吧,能治療很多疾病的。
胃痛有很多原因的,胃痛也是有很多疾病的,胃一定要保護好,很多老人常說要保護胃是最關鍵的,那么,治胃痛的有蓽澄茄丸中藥方劑,蓽澄茄丸的功能,蓽澄茄丸的用法多嗎?這些問題,就讓小編帶我們一起看看吧。
處方
蓽澄茄1兩,白豆蔻(去皮)1兩,肉豆蔻(去殼)1兩,木香1兩,草豆蔻(去皮,炒)1兩,丁香1兩,白術1兩,縮砂仁1兩,紅豆蔻1兩,桂(去粗皮)1兩,益智(去皮)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茴香子(舶上者,炒)1兩,檳榔(銼)1兩,胡椒1兩,干姜(炮)1兩,阿魏(面裹煨,去面)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甘草(炙)4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
胃心痛。腹脹滿,口吐酸水,飲食無味,及一切氣疾。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嚼,溫酒或鹽湯送下,婦人醋湯送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五。
胃心痛
胃痛,中醫(yī)病證名。多由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因而引發(fā)。胃是主要病變臟腑,常與肝脾等臟有密切關系。胃氣郁滯、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機。治療以理氣和胃為大法,根據不同證候,采取相應治法。
歷史沿革
1、胃痛之名最早記載于《內經》,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內經》首先提出胃痛的發(fā)生與肝、脾有關,還提出寒邪、傷食致病說。
2、唐宋以前文獻多把屬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屬于心經本身病變的心痛混為一談,直至金元時代李杲《蘭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門,將胃脘痛明確區(qū)分于心痛,使胃痛成為獨立的病證。
3、明清時代進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療大法,《醫(y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氣在上者涌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夺t(yī)學真?zhèn)餍母雇础愤€指出了要從辨證去理解和運用通則不痛之法。
胃痛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西醫(yī)學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脫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者,屬于中醫(yī)學胃痛范疇。
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濕熱諸邪,內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其中尤以寒邪為多。
2、飲食傷胃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不通則痛。
3、情志不暢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fā)胃痛。
4、素體脾虛脾胃為倉稟之官,主受納運化水谷,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陽而發(fā)胃痛。
病機
胃痛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静C為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寒凝、熱郁、濕阻、血瘀。病理性質:早期多為實證;后期常為脾胃虛弱,但往往虛實夾雜。
結語:有關蓽澄茄丸的功效與作用問題,今天就講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蓽澄茄丸也是有很大認識的。蓽澄茄丸主要治療胃痛等癥狀,胃痛一定要好好治療,如果有胃痛的,就請選擇蓽澄茄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