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黃連治小兒細菌性痢疾
小兒季節(jié)養(yǎng)生。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隨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白蘞黃連治小兒細菌性痢疾》,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孩子的吃飯問題,是父母們要倍加關心的事情。小兒細菌性痢疾,想必大家都應該認識,這種病不怎么好治的,這里小編介紹一種中醫(yī)偏方給大家,白蘞黃連。白蘞黃連的處方中成分還是很多的,還有白蘞黃連的功能,需要大家一一去辨別。但是白蘞黃連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的效果很好的,一起來看下吧!
功能主治
主治小兒細菌性痢疾。
偏方組成
白蘞、地錦草、黃連、黃芩、廣木香、葛根各10克。
用法用量
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人膠囊內,每粒裝藥末0.3克,每服3~4粒,每日2~3次。
病例驗證
用此方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患兒122例,經用藥3~6天后,均獲治愈。
小兒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小兒均易感,多見于3歲以上兒童。全年均可發(fā)病,多流行于夏秋季節(jié)。以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為臨床特點。本病可分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經過極為兇險,起病急驟,突發(fā)高熱、驚厥或休克,如搶救不當,可迅速發(fā)生呼吸或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病因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侵入結腸上皮細胞,并生長繁殖,細菌裂解后產生大量內毒素與少量外毒素,志賀菌內毒素從腸壁吸收入血后,引起發(fā)熱、毒血癥及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
臨床表現
潛伏期:數小時至8天不等,大多為1~3日。臨床分型,根據病情及病程可分為:
1.急性細菌性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發(fā)熱、腹瀉、大便性狀為膿血便或黏液便,伴有陣發(fā)性腹痛、里急后重,有時有熱性驚厥,腹部可有輕壓痛,可觸及痙攣性乙狀結腸,腸鳴音亢進。
2.非典型菌痢
不發(fā)熱或只有微熱,也無中毒癥狀,輕度腹瀉,糞便內只有黏液而無膿血,只有大便培養(yǎng)陽性才能確診。
3.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超過2周稱為遷延性痢疾,超過2個月則為慢性菌痢。急性菌痢未得到合理治療,或發(fā)生于有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或貧血小兒。
4.中毒性痢疾
是菌痢的一種嚴重類型,起病急驟,病情兇險,高熱可達39~40℃或更高,伴全身中毒癥狀,如治療不及時可很快發(fā)展為呼吸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1)腦型(腦微循環(huán)障礙型)以腦水腫為主要表現,出現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等,嚴重時可出現昏迷、頻繁或持續(xù)抽搐、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甚至中樞性呼吸衰竭(呼吸深淺不勻、節(jié)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此型較嚴重,病死率高。
(2)休克型(皮膚內臟微循環(huán)障礙型)表現為感染中毒性休克,患兒煩躁、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末梢循環(huán)差、四肢厥冷、脈細速、血壓下降、少尿或無尿。
(3)肺型(肺微循環(huán)障礙型)又稱呼吸窘迫綜合征,以肺微循環(huán)障礙為主。表現為煩躁不安、呼吸加快、進行性呼吸困難。嚴重時胸部X線可見肺部大片狀陰影或廣泛實變,血氣分析表現為低氧血癥和高CO2血癥。
(4)混合型上述2型或3型同時存在或先后出現。由于全身嚴重的微循環(huán)障礙,組織缺氧缺血嚴重,極易發(fā)生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極高。嚴重病例常合并DIC,腎功能衰竭,偶可合并溶血尿毒綜合征。
結語:有關白蘞黃連的功能問題,今天就講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白蘞黃連也是有一個新的認識。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病因,上述也簡單介紹了些。還是挺復雜的,我們在生活中還是要多多注意才行。注意保健身體,多鍛煉,增強免疫力!
ys630.coM延伸閱讀
小兒急性細菌性痢疾,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是身體內部一種比較復雜的疾病,這里小編介紹一種中醫(yī)偏方給大家,烏梅艾葉。烏梅艾葉的處方中成分還是很多的,還有烏梅艾葉的功能,需要大家一一去辨別。但是烏梅艾葉治療小兒急性細菌性痢疾的效果很好的,一起來看下吧!
功能主治
燥濕運脾,導滯清痢之功效。主治小兒急性細菌性痢疾。
偏方組成
烏梅9克,艾葉9克,川椒9克,赤石脂9克,干姜9克,檳榔15克,黃芩15克,黃連9克。
用法用量
上藥用劑量根據患兒年齡而定,每日1劑,水煎服。幼兒可分數次服完。煎法:以一定量水浸泡藥5分鐘。用武火煎開,改文火煮20分鐘,煎取藥液少量頻服。
病例驗證
周某,男,4個月。因發(fā)熱、解膿血樣便,日行十余次,哭吵不安4日,以慶大霉素治療2天,癥狀無好轉。查肛溫39℃,急性熱面容,煩躁不安,舌紅,苔薄黃,指紋紫滯。診斷為急性細菌性痢疾。處方:黃芩5克,烏梅、艾葉、川椒、干姜、大黃、鉤藤、黃連各1克,檳榔、赤名脂、銀花各3克。進1劑,熱退,便次減。去銀花、大黃、鉤藤,繼服2劑,諸癥消失,大便化驗正常。
急性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小兒較常見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由痢疾桿菌所致。臨床上以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膿血的稀便為其主要癥狀。中毒型痢疾是細菌性痢疾的危重臨床類型,起病急,發(fā)展快,病情嚴重,常發(fā)生驚厥及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診斷檢查
1、檢驗 血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及培養(yǎng),1/d,3次,停藥后再2次。并作藥敏試驗。必要時以pCR法查大便志賀菌。大便鏡檢注意原蟲(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腸滴蟲、各種寄生蟲蟲卵、霉菌菌絲。各種腸毒素測定。如大腸埃希菌腸毒素(LT、ST),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毒素。厭氧菌培養(yǎng)(空腸彎曲菌、難辨梭菌)。電鏡查病毒顆粒、核酸電泳圖譜(pAGE)。
2、特殊檢查 注意有無脫水酸中毒,并評估脫水酸中毒程度。抽血查鉀、鈉、氯、HC0-3含量。
3、鑒別診斷 凡未得到病原學診斷者,確診時均需與其他感染性腹瀉及非感染性腹瀉鑒別。
治療方案
1、對癥治療 積極控制高熱,采用藥物與物理降溫?;謴推诳诜c粘膜保護劑(思密達)與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培菲康),可加速控制腹瀉。
2、繼續(xù)進食 鼓勵正常飲食。
3、抗菌治療 首選黃連素聯(lián)合諾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環(huán)丙沙星。口服,療程3~5d。
(1)黃連素:成人每次0.5g,2/d。小兒30mg/(kgd)。
(2)諾氟沙星:成人每次0.4g,2/d。小兒禁用。
(3)氧氟沙星:成人每次0.3g,2/d。小兒禁用。
(4)環(huán)丙沙星:成人每次0.4g,2/d。小兒禁用。
(5)重癥及6月齡以下嬰兒可選用下列藥物:①頭孢氨噻肟,成人每次1g,1/12h,肌注;兒童50~100mg/(kgd)。②頭孢去甲噻肟及頭孢曲松,劑量同①。③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阿米卡星,成人每次80mg,1/12h,肌注。小兒2~5mg/(kgd)。妥布霉素,成人每次80mg(8萬U),每8~12h一次,小兒4mg/(kgd),分2次肌注或靜滴。
(6)其他:尚可選用磷霉素、口服慶大霉素、SMZ-TMp(服用后需多喝水|)等。
4、液體療法 對輕癥患者,必須口服足夠液體以預防脫水。有脫水者,采用口服補液鹽糾正脫水(米湯加鹽、鹽糖水、ORS)。重度脫水者,以靜脈補液和口服補液同時進行。
5、中醫(yī)中藥(1)鐵莧菜石榴皮煎劑。(2)本癥為大腸濕熱,熱重于濕者,白頭翁湯加減。里熱重者,葛根芩連湯加減。(3)針刺:主穴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1~2/d,5~7d。
護理
1、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guī)護理。消化道隔離。接觸者醫(yī)學觀察7d。
2、詳細記錄出入量。繼續(xù)隨意飲食。充分供給水分和電解質,保證尿量正常。
3、病程24h以內的患者,每2h觀察一次體溫、血壓、呼吸、神志、面色、四肢循環(huán)。及時發(fā)現重型(中毒型)患者。
4、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防止糜爛。
結語:有關烏梅艾葉的功效問題,今天就講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烏梅艾葉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烏梅艾葉的病因,上述也簡單介紹了些。還是挺復雜的,我們在生活中還是要多多注意才行。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吧。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但是徹底治愈卻很困難.原來的經濟條件不允許,連飯都吃不飽就更不用說治病的問題了.所以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講偏方治大病.對于現代人來說如果什么小病都去醫(yī)院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那么有哪些常有的偏方是可以解決哮病這樣的常見疾病的呢?很多家人有這種疾病的人都會很好奇.
方 1
〔組成〕辣蓼300g.
〔用法〕加水5000ml 煎熬,1 日服2 次,每次 100ml.
〔附注〕此方用于預防.
方 2
〔組成〕鮮大葉鬼針草120g.
〔用法〕加水2碗,煎成 1碗,去渣,加糖 30g,一次服下.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痢疾,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赤白痢加紅、
白糖各15g.
方 3
處方枳實25g,厚樸,山楂,金銀花,白頭翁各20g,檳榔,大黃,甘草各15g,滑石10g.將上藥第1煎加水1000ml,武火急煎,留取藥劑200ml;第2煎加水500ml,留取藥劑量同1煎.兩次煎藥汁混合后服用,與24小時內服完
對于細菌性痢疾的偏方只能起到輔助的治療作用,在選擇偏方治療的時候一定不要停止服藥.否則效果不能完全發(fā)揮出來.具體偏方對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效果如果還是要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的,但是提醒患者還最好接受專業(yè)醫(yī)生的意見再繼續(xù)服藥.
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之邪壅滯腸中,氣血阻滯,傳導失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方名】菌痢湯。
【組成】銀花50克,黃連20克,白頭翁50克,秦皮50克,大黃30克,炒地榆50克,烏梅50克,仙鶴草50克,山楂50克。
【用法】上藥加水浸透后,濃煎2次,收集藥液500毫升置灌腸器中備用。每次灌入150-250毫升(液溫以患者體溫為宜),保留30分鐘,每日2次,3天為1療程。
【出處】曾沖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濕熱內蘊,外受暑邪。
【治法】清熱利濕,解暑止痢。
【方名】參蠣三荷湯。
【組成】黨參31克,生牡蠣31克,荷葉15克,荷梗15克,荷葉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崔宗漢方
細菌性痢疾
(一)傳染源:菌痢病人及帶菌者。其中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帶菌者由于癥狀輕或無癥狀而易被忽略,故在流行病學中的意義更大。
(二)傳播途徑:病原菌隨病人糞便排出,直接或通過蒼蠅污染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經口使人感染;地震,戰(zhàn)爭,洪水等因素可致水源污染,而引起暴發(fā)流行。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暫而不穩(wěn)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間無交叉免疫,但有交叉耐藥,故易復發(fā)和重復感染。
(四)流行特征:
季節(jié)性∶本病全年均可發(fā)生,但有明顯季節(jié)性,夏秋季有利于蒼蠅孳生及細菌繁殖,且人們喜食生冷食物,故夏秋季多發(fā)。
發(fā)病年齡∶以兒童發(fā)病率最高,其次為中青年,此可能與活動范圍大及接觸病原菌機會較多有關。
發(fā)病機制
痢疾桿菌經口進入消化道后,在抵抗力較強的健康人可被胃酸大部分殺滅,即使有少量未被殺滅的病菌進入腸道,亦可通過正常腸道菌群的拮抗作用將其排斥。此外,在有些過去曾受感染或隱性感染的患者,其腸黏膜表面有對抗痢疾桿菌的特異性抗體(多屬分泌性IgA),能排斥痢疾桿菌,使之不能吸附于腸黏膜表面,從而防止菌痢的發(fā)生。而當人體全身及局部抵抗力降低時,如一些慢性病、過度疲勞、暴飲暴食及消化道疾患等,即使感染小量病菌也容易發(fā)病。
痢疾桿菌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后,先在上皮細胞內繁殖,然后通過基底膜侵入黏膜固有層,并在該處進一步繁殖,在其產生的毒素作用下,迅速引起炎癥反應,其強度與固有層中的細菌數量成正比,腸上皮細胞壞死,形成潰瘍。菌體內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毒血癥。
中毒性菌痢的發(fā)病機制可能是特異性體質對細菌內毒素的超敏反應,產生兒茶酚胺等多種血管活性物質引起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感染性休克、DIC等,導致重要臟器功能衰竭,以腦組織受累較重。
潛伏期
數小時至7日,平均1~2日。
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1)毒血癥狀:畏寒發(fā)熱,全身不適
(2)腸道癥狀:
腹痛:便前加重、便后緩解,左下腹明顯
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10~20次/日,有里急后重
體征:腸鳴音亢進,左下腹壓痛
2、輕型
類似腸炎,癥狀輕,易漏診、誤診。
3、中毒型
2~7歲兒童多見。全身癥狀重(以嚴重毒血癥、休克、中毒性腦病為主)、腸道癥狀輕。
按其臨床表現之不同分3型:
休克型 (周圍循環(huán)衰竭型):主要表現為感染性休克。由于全身微血管痙攣,而有面色蒼白、皮膚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紺,早期血壓可正常,但亦可降低甚至測不出;脈搏細速甚至觸不到。可伴有少尿或無尿及輕重不等之意識障礙,此型較常見。
(2) 腦型(呼吸衰竭型):此型較嚴重,病死率高,以嚴重腦癥狀為主,由于腦血管痙攣引起腦缺血、缺氧、腦水腫及顱內壓升高,嚴重者可發(fā)生腦疝。表現為煩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亦可出現呼吸異常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具有以上兩型的表現,為最兇險類型,病死率很高
慢性菌痢
指急性菌痢病程遷延超過2個月,病情未愈者,原因有:
1、急性期未及時診斷或治療不徹底、不適當;
2、患者原有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或原有慢性疾?。耗c道、膽道、寄生蟲等;
3、神經類型不穩(wěn)定:有神經官能癥。
4、細菌菌型有關;福氏易耐藥
針灸治療本病,現代較早的報道見于五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末,已應用針灸、電針、穴位注射等多種方法治療,并進行較大樣本的觀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還創(chuàng)制了一種穴區(qū)刮療法搶救中毒型菌痢,在降熱、止痙、恢復呼吸循環(huán)衰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八十年代以來,大量臨床資料證實,針灸對本病確有顯著的效果,有人曾統(tǒng)計2199例,治愈率竟達92.5%[3]。通過對照觀察,發(fā)現用針灸治療急性菌痢,其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大便細菌轉陰率均優(yōu)于西藥組[4]。在不同菌型感染的痢疾中,以福氏菌型痢疾針灸療效最好。
關于針灸治療急性菌痢的機理,也做了很多工作。盡管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清,但不同實驗研究已經表明:針灸可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以體液免疫功能 (包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增強最為明顯[4];還能抑制菌痢患者亢進的腸蠕動,并有擴張腸血管、增加腸血流量的作用 ;最近,有人通過21項客觀指標的分析,證實針灸治療急性菌痢具有抗炎,滅菌,防毒,解毒,增加機體免疫功能,糾正生理功能紊亂和物質代謝障礙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體針、刺血拔罐、穴位注射、耳針、艾灸及頭針等。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天樞、上巨虛、足三里。
配穴:高熱加大椎、曲池;嘔吐加內關、中脘;里急后重加關元、長強;抽風驚厥酌選水溝、十宣、印堂;呼吸衰竭酌選素髎、內關、涌泉、大沖;循環(huán)衰竭酌選百會、水溝、十宣、素髎。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 穴,其中上巨虛與足三里可交替輪用。配穴據癥情選用。
普通型治法:以瀉法為主。針刺略深,得氣后,緊提慢按結合捻轉反復運針,刺激強度可適當增大。留針30~60分鐘,留針期間宜多次運針,增強針感。重癥每8小時針1次,輕中癥可日針1~2次,癥狀緩解改為每日1次,直到痊愈。本病針刺恢復較快,不須計療程。下同。
中毒型治法:除用上法外,應抓住退熱、止痙兩要點。退熱,大椎、曲池均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一般病初起用大椎,熱久者加曲池;止痙,亦宜剌血。
(三)療效評價
急性菌痢針灸治療治愈標準:(1)臨床自覺癥狀完全消失,大便成形;(2)大便鏡檢三次陰性;(3)細菌培養(yǎng)陰性。
針刺治療本病,治愈率在90%~100%。
耳針
(一)取穴
主穴:大腸、小腸、直腸下段。
配穴:皮質下、交感。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效不明顯加配穴。每次選2~3穴(單側)。尋得敏感點,毫針刺入,快速捻轉,盡量用病人能耐受的較強刺激,留針15~45分鐘,并間斷地作持續(xù)運針,直至病人便意及腹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癥狀重者,每日2~3次,待控制后,改為每日1次。亦可在上述耳穴穴位注射維生素B1注射液,每穴0.1毫升,每日1次,左右交替,雙側輪用。
(三)療效評價
治療110例患者,治愈率在90%左右。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組:1、神闕;2、關元、氣海。
配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氣海穴旁開各4寸。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組,第1 組加配穴。神闕隔鹽灸,布鹽于臍孔厚一毫米或填滿臍孔,上置艾炷,灸2~4壯(每壯約2克左右);第2組穴用洗凈的獨頭大蒜1 枚,切成2.5~4厘米厚的4片,艾卷在離蒜片5~10厘米處以雀啄法熏灸,主穴約灸8分鐘,配穴灸2~4分鐘,均須出現紅暈。每日灸3~6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治療36例 ,22例獲愈,14 例配合中藥后痊愈。
頭針
(一)取穴
主穴:顳旁二線。
(二)治法
取28號1.5~2寸毫針。以15度角進針。病情急、病程短,腹瀉超過5次者用瀉法:令病人深吸氣時進針,當針刺到蜂窩質層后,即快速捻轉推進。得氣后用力后退,如此反復運針3~5次,留針2~3小時。病情緩、病程長,腹瀉在4次以下者,用平補平瀉手法:令病人平穩(wěn)吸氣時進針,針刺入蜂窩質層后,即以緩慢捻轉推進至得氣,再作反復運針數次,留針1~4小時,上法均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14例,結果治愈93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2%。
急性細菌性痢疾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它的病因有很多種,但是多數的時候我們是搞不清楚的。一般這種癥狀我們都回采用西醫(yī)的治療方法,但是其實中醫(yī)方劑在治療這類疾病方面很不錯。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中醫(yī)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有哪些方劑吧?
疾病病因
病前一周內的不潔飲食史、接觸史,當地本病流行情況。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傳染源是急性細菌性痢疾患者和帶菌者,痢疾桿菌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消化道(糞-口途徑)傳播。
痢疾桿菌在蔬菜、水果、米飯、面食上可生存數天、甚至10余天,并可在葡萄、草莓、黃瓜、西紅柿、涼粉、肉凍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污染可導致食物型或水型爆發(fā)流行。
蒼蠅生活于糞便污物之間,蠅體常攜帶痢疾桿菌等病菌,因此急性細菌性痢疾也可通過蒼蠅污染食物而傳播。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2天。
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發(fā)燒39℃以上,繼之出現腹痛、腹瀉,大便開始時急性細菌性痢疾為稀便或水樣便,以后大便次數增多,但便量逐漸減少,并且轉變?yōu)檎骋罕慊蚰撗?,一般每?0~20次,嚴重者可達20~30次,大便時里急后重感(大便時有下墜感、排便不盡感)明顯,經過治療,癥狀可望5~7天得到控制,整個病程約1~2周。
急性細菌性痢疾中藥方劑
中藥處方(一)
〖辨 證〗濕熱郁蒸,濕從熱化,灼傷腸道。
〖治 法〗清熱燥濕,導滯涼血,收斂止瀉。
〖方 名〗烏龍煎劑。
〖組 成〗烏梅30克,龍膽草15克,山楂20克,地榆12克。
〖用 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 處〗曾慶佩方。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相關治療偏方有了一定的了解,急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有很多的方法,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治療。但是中藥方劑我們一定要找專業(yè)人士確定好了是可用的哦,不能隨便的亂用。
在日常很多小孩子比較貪吃,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就吃了許多不該食用的東西,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辨別能力比較低下,不能正確分辨食物的安全與否。孩子的腸胃發(fā)育不健全,所以食用一些不良的食物就有可能會讓腸胃感染細菌,久而久之很容易引發(fā)細菌性腸炎。
這類患者經常會感覺到腸胃不適,而且感覺大便之后還拉不完的癥狀。這就是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癥狀,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關注孩子的不良反應。下面,讓我們一起通過本篇文章來詳細了解一下關于細菌性腸炎的相關介紹。
霉菌性腸炎多發(fā)于營養(yǎng)不良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小兒,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少數可達10次,為黃色稀便,泡沫較多,帶有粘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大便鏡檢可見真菌抱子和菌絲,糞便培養(yǎng)可有真菌生長。病程多遷延,治療也比較麻煩。治療霉菌性腸炎應采用以下方法。
(l)立即停用所有廣譜抗生素。
(2)服用抗霉菌藥物。如制霉菌素每日5~10萬/千克體重,分3次服;克霉唑每日20~60毫克/千克體重,分3次服,其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偶可有手足麻木、白細胞減少等;龍膽紫每日l~2毫克/歲,口服,伴有鵝口瘡患兒先用3%蘇打水漱洗口腔后,再用1%龍膽紫涂口腔,每日2次,一般治療2~3天可痊愈;克霉靈每日20毫克/千克體重,分2次靜脈滴注。
(3)調整腸道正常菌群藥物。如回春生每次l~2粒,每日3次,口服;米雅每次0.5~l克,每日3次口服;乳酶生每次0.3~0.9,每日3次日服。還可服用葉酸、培菲康、促菌生、媽咪愛等。
(4)支持療法。伴有營養(yǎng)不良兒要加強支持療法,可少量輸血漿或入血白蛋白、小兒氨基酸、小兒脂肪乳等。伴有貧血者可反復少量輸鮮血。
我們通過本篇文章對細菌性腸炎的相關癥狀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日常發(fā)現了類似的小孩子應該及時的做好護理措施。如果癥狀得不到控制的患者應該及時的送往醫(yī)院,在醫(yī)生的診斷下配合治療才能夠很好的治愈細菌性腸炎。
全身中毒癥狀,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膿血便等等都是細菌性痢疾的一般表現。這種病癥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急性腸道傳染病。那么,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些能夠治療細菌性痢疾的偏方,趕緊來看看吧!
細菌性痢疾偏方
馬齒莧汁治療細菌性痢疾
原料:取鮮馬齒覽3060克。
做法:洗凈搗汁;煎沸入蜜和服?;騿斡帽酒啡ジ磧簦_水煮沸后,加醋、蒜、鹽佐料涼拌或做餡吃均可。也可用稀釋煎液保留灌腸。不論采取哪種方法,每日一次,連用五天。
蒸大蒜治療細菌性痢疾
原料:生大蒜1-3瓣。
做法:生大蒜蒸熟吃,每次13瓣,日服三次。或取大蒜在火上燒熟,用白糖拌好吃下,或用熟蒜蘸白糖吃也可。除吃蒜外,喝茶、喝酸奶,對痢疾病人都有好處。
水煎生山楂
原料:生山楂1020克,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10-15克。
做法:水煎頓服或每日分兩次服,連用三天。
水煎穿心蓮
原料:穿心蓮1020克。
做法:用水煎,每日分兩次服,十歲以上用量酌情增加。臨床對細菌性痢疾的療效遠較氯霉素與痢特靈為優(yōu),且無副作用和毒性。
水煮白蘿卜
原料:白蘿卜3060克。
做法:洗凈切片,用清水煮熟,白痢加紅糖15克,赤痢加白糖15克,赤白痢疾加紅、白糖各10克,趁熱攪拌勻,分23次吃完,連用三天。
煮雞蛋蘸白礬
原料:雞蛋,白礬。
做法:慢性菌痢久不愈者,用煮雞蛋去皮蘸白礬面吃,有收斂止痢的作用?;蛴檬衿?10克,水煎2030分鐘,去渣,加紅糖溫服。此方法對細菌性痢疾初得者不宜使用。
水煎干蘿卜菜
原料:干蘿卜菜葉1020克。
做法:加水煎濃,加糖,平時飲服有止瀉痢的作用。
解毒寬腸湯
原料:當歸、杭白芍各12克,酒炒黃連、萊菔子各9克,木香9克,薤白15克。
做法:水煎服,每日一劑,主治猝發(fā)痢疾。
結語:看完了這么多能夠有效治療細菌性痢疾的偏方,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細菌性痢疾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以及相關的認識。所以,想要用這些偏方來進行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話!還是請在詢問醫(yī)師的情況之下進行治療和服用,效果會更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