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榴根
養(yǎng)生美白。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nèi)朔N,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白石榴根”,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出處】出自《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Bi Sh Liu Gēn
【英文名】Root of .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通常3-5m,稀達10m。枝頂常成尖銳長刺,幼枝具棱角,無毛,老枝近圓柱形。葉對生或簇生于短枝上;具短葉柄;葉片紙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長2-9cm,寬約1.5cm,先端短尖、鈍尖或微凹,基部短尖至稍鈍形,上面光亮,側(cè)脈稍細密?;ò咨?萼筒長2-3cm,裂片卵狀三角形,外面近頂端有1黃綠色腺體,邊緣有小乳突;花瓣長1.5-3cm,寬1-2cm,多皺褶,先端圓形;雄蕊多數(shù),花絲無毛,長達13mm;子房下位,多室,花柱長超過雄蕊。漿果近球形,直徑5-12cm,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皮厚。種子多數(shù),具晶瑩,多汁、味酸甜的外種皮。花期5-6月。
【性味】味苦;澀;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殺蟲。主風濕痹痛;蛔蟲;絳蟲;姜片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品15-30g。
【各家論述】《福建中草藥》:殺蟲收澀。
【摘錄】《中華本草》
擴展閱讀
導讀:中藥石榴根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石榴根的功效與作用、石榴根圖片、石榴根的藥用價值、石榴根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石榴根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石榴根簡介石榴根圖片石榴根的功效與作用石榴根的藥用價值石榴根的藥用附方石榴根的臨床應(yīng)用石榴根簡介
石榴根為一味中藥材,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根皮。干燥根皮呈不規(guī)則卷曲或扁平的片塊。外表面土黃色,粗糙,具深棕色鱗片狀木栓,脫落后留有斑窩。內(nèi)表面暗棕色。折斷面不現(xiàn)栓內(nèi)層。氣微,味澀。以皮塊完整,色黃者佳。有些地方亦有用樹皮入藥者。
石榴根圖片
石榴根的功效與作用
殺蟲,澀腸,止帶。治蛔蟲、絳蟲,久瀉、久痢,赤白帶下。
1、《別錄》:療蛔蟲、寸白。
2、《綱目》:止?jié)瓰a痢帶下。
3、《上海常用中草藥》:驅(qū)蟲,收斂。治蛔蟲、絳蟲,腎結(jié)石,糖尿病,乳糜尿。
石榴根的藥用價值
【藥名】石榴根
【別名】石榴根皮、醋石榴極、酸榴根、石榴樹根。
【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根皮。
【性味】苦澀,溫。
【功用主治】殺蟲,澀腸,止帶。治蛔蟲、絳蟲,久瀉、久痢,赤白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
【宜忌】大便秘結(jié)及瀉痢積滯未清者忌服。
【出處】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石榴根的藥用附方
1、治蛔蟲?。菏窀ちX。煎湯,分三次服,每半小時一次,服完后四小時再服鹽類瀉劑。(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2、治寸白蟲:醋石榴根,切,一升。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著少米作稀粥??崭故持?。(《海上集驗方》)
3、治腎結(jié)石:石榴樹根、金錢草各一兩。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4、治女子血脈不通,赤白帶下:石榴根一握。炙干,濃煎一大盞,服之。(《斗門方》)
5、治牙疳、鼻疳、衄血:石榴根皮或花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石榴根的臨床應(yīng)用
驅(qū)除絳蟲:取干燥石榴根皮的內(nèi)皮25克,加水300毫升浸泡1天后用文火煎至100毫升,于上午9時頓服。服藥前1日不進晚餐。服藥當日早晨及服藥后2小時各服硫酸鎂20~25克。如絳蟲頭部未排出,隔3、4周再行第2次治療。絳蟲排出后應(yīng)進軟食,暫時禁食油脂類食物。觀察9例(豬肉絳蟲5例,牛肉絳蟲4例),除1例因服藥后立即引起嘔吐而未生效外,其余均1次治愈。有胃炎者不宜應(yīng)用。
以上就是一些石榴根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石榴根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石榴根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石榴根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石榴根皮(《摘元方》),酸榴根(《綱目》)。
【來源】為石榴科植物 石榴 的 根皮 。秋季采挖,忌用鐵器。
【原形態(tài)】形態(tài)詳"石榴皮"條。
【性狀】干燥根皮呈不規(guī)則卷曲或扁平的片塊。外表面土黃色,粗糙,具深棕色鱗片狀木栓,脫落后留有斑窩。內(nèi)表面暗棕色。折斷面不現(xiàn)栓內(nèi)層。氣微,味澀。以皮塊完整,色黃者佳。有些地方亦有用樹皮入藥者。
【化學成份】石榴根皮含異石榴皮堿、β-谷甾醇、甘露醇。
【藥理作用】①驅(qū)蟲作用
【性味】苦澀,溫。
【功能主治】殺蟲,澀腸,止帶。治蛔蟲、絳蟲,久瀉、久痢,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
【注意】大便秘結(jié)及瀉痢積滯未清者忌服。
【附方】①治蛔蟲?。菏窀ちX。煎湯,分三次服,每半小時一次,服完后四小時再服鹽類瀉劑。(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驅(qū)除絳蟲:取干燥石榴根皮的內(nèi)皮25克,加水300毫升浸泡1天后用文火煎至100毫升,于上午9時頓服。服藥前1日不進晚餐.服藥當日早晨及服藥后2小時各服硫酸鎂20~25克。如絳蟲頭部未排出,隔3、4周再行第2次治療。絳蟲排出后應(yīng)進軟食,暫時禁食油脂類食物。觀察9例(豬肉絳蟲5例,牛肉絳蟲4例),除1例因服藥后立即引起嘔吐而未生效外,其余均1次治愈。有胃炎者不宜應(yīng)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石榴根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石榴根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藥在治療一些特殊疾病上,效果也是非常不錯,但我們在食用前還是要進行一些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番石榴根這個藥材的一些常識。
【別名】那拔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的根或根皮。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5-10m。樹皮淺黃褐色,嫩枝四方形,具白色短毛,老則脫落;芽密被白色短毛。單葉互生,稀有輪生,矩圓狀橢圓形至卵圓形,長5-12cm,寬3-5cm,揉之有香氣,革質(zhì),先端圓或短尖,基部鈍至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葉脈微凹或平坦,嫩時疏生短毛,下面淺綠色,疏生小腺體,密被短柔毛,主脈隆起,側(cè)脈7-11對,亦隆起,斜出將近葉緣而彎曲;叫柄長4mm?;▋尚?,腋生1-4朵;萼5片,綠色,卵圓形;花瓣白色,卵形,長2-2.5cm;雄蕊多數(shù),與花瓣等長,花絲白色,花藥淺黃色,縱裂;雌蕊1,花柱長于花絲,柱頭圓形,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數(shù)。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洋梨狀,長2.5-8cm,徑3-5cm,果肉通常黃色,也有白色或胭脂紅色。種子卵圓形,淡白色。花期5-8月。果期8-11月。
【化學成份】根含阿江欖仁酸(arjunolic acid)[1]。
【藥理作用】抗生育作用:番石榴根煎劑對小鼠抗生育、抗著床、抗早孕和中期引產(chǎn)都有明顯的效果;給藥途徑以腹腔注射效果為最好,皮下給藥次之,口服幾乎無效;對小鼠離體及在體子宮都有增強收縮的作用,尤其是妊娠子宮更為敏感;與前列腺素E2合用時對小鼠抗早孕和興奮離體子宮都有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是損害胎盤滋養(yǎng)葉細胞,引起變性、壞死,也可能是干擾黃體酮的分泌。番石榴根抗生育有效成分可能是鞣質(zhì)類,尤其是番石榴鞣花酸葡萄糖。
【毒性】番石榴煎劑小鼠皮下注射部位有結(jié)痂、組織壞死出現(xiàn),腹腔注射有刺激作用,較大劑量對肝有損害,番石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2.84g(生藥)/kg。
【性味】味澀;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收澀止瀉;止痛斂瘡。主瀉?。浑涓固弁?;脫肛;牙痛;糖尿??;瘡瘍;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搗汁。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爛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番石榴根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求進行食用,一段時間后相信會有所改善,確實是一個不錯之選。
白石榴花是一種大家很熟悉的藥材,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用和功效,在很多疾病中是治愈的關(guān)鍵,下面讓大家一起深入的對白石榴花進行更多的解讀吧!
【來源】為石榴科植物 白石榴 或 重瓣白石榴 的 花瓣 。5~6月花盛開時,摘下曬干。
【原形態(tài)】①白石榴
【生境分布】產(chǎn)四川。
【性狀】干燥的花瓣多皺縮,呈黃色或棕黃色。揀取完整者,以溫水浸泡后鋪平觀察,全體呈卵形,頂端鈍圓,基部略窄,邊緣常有破缺。自花瓣基部發(fā)出較粗大的主脈,側(cè)脈細小。網(wǎng)狀,均呈棕色。質(zhì)柔軟,薄而微透明。以色澤黃白、氣味微香者為佳。
【炮制】揀凈雜質(zhì),生用或炒黑用。
【性味】酸甘,平。
【功能主治】止血,澀腸。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久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外用:研末吹鼻。
【附方】①治咳血、吐血、便血:白石榴花十五至二十朵,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白石榴花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白石榴花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白石榴花等中藥多做點了解。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白槍桿根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白槍桿根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白槍桿的根。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m。樹皮灰白色。芽裸露,密被褐色茸毛,小枝灰褐色,具縱棱,疏被柔毛和茸毛,皮孔細小,稀疏散生。葉軸上面具窄溝,均密被棕色茸毛;小葉9-15枚,革質(zhì),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長3-8cm,寬1.5-4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至闊楔形,葉緣略反卷,上面密被棕色茸毛,下面密被白色柔毛和黃色絨毛,脈上與葉緣尤密,小葉近無柄。圓錐花序生于當年生枝端或上部葉腋;苞片線形,長2-3mm;花梗細,長約3mm,與苞片均密被黃色茸毛;花萼杯狀,長約1mm,先端截平或淺裂而成闊三角形,微被毛;花冠白色,裂片線形,長約3mm;兩性花具雄蕊2,伸出藥之外;雌蕊長約2.5mm,柱狀棍棒狀,2淺裂。翅果匙形,翅甚扁平,下延至堅果中部以下?;ㄆ?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于廣西、云南。
【性狀】性狀鑒別 根多切成不規(guī)則橫切片,呈橢圓形,直徑2-6cm,厚2-3mm。外皮黃褐色或紅棕色,木心黃白色。氣微,味苦、微澀。 以皮厚、木心黃白色、苦味濃者為佳。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通便。主熱淋;石淋;熱結(jié)便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研末,3-6g。
【注意】《云南中草藥》:"久瀉、氣虛者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白槍桿根有了一定的了解,白槍桿根對于人體健康非常的有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白欖根可以治療咽喉腫痛,腳氣,筋骨疼痛等疾病。那么在醫(yī)學上白欖根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白欖根的功效與作用。
白欖根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根。
功能主治
清咽,解毒,利關(guān)節(jié)。治咽喉腫痛,腳氣,筋骨疼痛。
①《嶺南采藥錄》
治腳氣,白濁。
②《泉州本草》
治關(guān)節(jié)風濕。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外用:煎水含漱。
附方
①治單雙乳蛾
鮮橄欖根四兩,米醋一盞。水煎漱喉,日五、六次。(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②治腳氣
白欖根二、三兩,和豬腳一只,同煎湯飲之。(《嶺南采藥錄》)
③治筋骨酸痛
鮮橄欖根四兩,黃酒四兩,水沖燉服。(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結(jié)語: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肯定已經(jīng)對白欖根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白欖根具有清咽、解毒、利關(guān)節(jié)等的功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藥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繼續(xù)閱讀下一篇哦。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背葉根這種藥材。
【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來源】為大戟種植物 白楸 的 根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
【化學成份】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
【性味】《嶺南草藥志》:"味微澀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附方】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肝炎: 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療慢性肝炎,對降低轉(zhuǎn)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為0.5~1兩,伴有水腫者用2~3兩,每日煎服1劑。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草藥志》
上文為我們分析了白背葉根的一些功效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適量食用白背葉根,對身體機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