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生活越來越好,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jìn)行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麻黃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地麻黃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地麻黃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別名】粟米草(《植物名實圖考》),地杉樹(《貴州民間藥物》),鴨腳瓜子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番杏科植物 粟米草 的 全草 。5~6月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無毛。直根較細(xì),黃白色。莖傾斜,有棱,多分枝,葉3~5片似輪生,根出葉倒卵形或長橢圓形;莖生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緝,無柄。歧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形,紅褐色,有短柄;花被5,分離;雄蕊3~5,與花被互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3,短。蒴果胞背開裂,種子多數(shù),圓腎形,棕黑色,有瘤狀突起。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沙土,及河壩等處。分布我國中部至西南部。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淡微澀,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腹痛泄瀉,皮膚熱疹,火眼。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爛包寸口或塞鼻。
【附方】①治腹痛泄瀉:粟米草一兩,青木香、仙鶴草各五至六錢。水煎,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對地麻黃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jìn)行,而且地麻黃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相關(guān)閱讀
不知道大家對銅錢麻黃是否熟悉,對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仔細(xì)分析一下銅錢麻黃的價值和食用方法等。
【來源】為豆科植物 中國宿苞豆 的 根 。全年可采。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攀援灌木。莖細(xì)弱,被白色長柔毛。小葉3,二型,莖中下部的葉有長2~6厘米的葉柄,小葉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6厘米,寬3~5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無毛;莖上部葉的小葉無柄,心臟形或近圓形,抱莖,較小;托葉卵狀披針形,基部心臟形,具縱肋,小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多而密;苞片披針形;萼鐘狀,萼齒三角形;花冠紫色;子房無柄,無毛。莢果扁,條形,黃色,長5厘米左右。種子多數(shù),褐色,腎形。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荒地、山坡及灌木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味】涼,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qū)風(fēng)止痛。治流感,感冒,咳嗽,咽喉炎,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附方】治感冒發(fā)熱:銅錢麻黃根、柴胡、黑升麻、生姜。水煎服。
【摘錄】《*辭典》
上文就是對銅錢麻黃的功效與作用的詳細(xì)介紹,在對它選擇的時候,注意用量,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jìn)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麻黃方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jìn)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麻黃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功能主治】辛開腠理,和血止癢。主氣血不足,衛(wèi)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fēng)邪內(nèi)侵,肌膚失養(yǎn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摘錄】趙炳南方
【處方】麻黃1錢,杏仁1錢半,干姜皮1錢,浮萍1錢,白鮮皮5錢,陳皮3錢,丹皮3錢,白僵蠶3錢,丹參5錢。
【功能主治】開腠理,和血止癢。主慢性蕁麻疹。
【摘錄】《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看了上面關(guān)于麻黃方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yùn)用方劑的形式進(jìn)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麻黃膏對于大家來說也是很經(jīng)常見到的,那么它和同類的方劑有什么區(qū)別?麻黃膏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豬板油2斤(熬去渣入),麻黃2兩,百部2兩,風(fēng)子肉2兩,花椒2兩,升麻1兩,紫草1兩,枯礬1兩。
【制法】上同熬枯,去滓,濾清后加黃丹2兩收,加杏仁泥、硫黃(研極細(xì)末),同收成膏。
【功能主治】一切風(fēng)寒濕毒或傳染而起膿窠癩疥,或濕熱濕毒,坐板成瘡。
【用法用量】外涂。
【摘錄】《飼鶴亭集方》
【處方】麻黃2兩,黃柏1兩,百部2兩,蛇床子1兩,川椒1兩(以上為甲組藥),飛雄黃5錢,硫黃1兩,升藥底2錢,枯礬3錢(以上為乙組藥)。
【制法】將甲組藥用豬油2斤熬枯去滓,加入大楓子油8兩,黃蠟4兩溶入。將乙組藥研末,徐徐拌和,約成膏38兩。
【功能主治】燥濕殺蟲。主濕毒疥瘡。
【用法用量】搽涂患處。
【注意】不可入口。
【摘錄】《中藥成方配本》
【處方】麻黃。
【功能主治】中風(fēng)不省人事,卒然倒地。
【用法用量】采麻黃1稱,揀去根,1寸長,取東流水3石3斗,以無油膩鐺盛5斗者,先煮5沸,掠去沫,逐漸添水,煮至3-5斗以來,濾去麻黃,淘在盆中,澄定良久,濾去滓,取清者,鐺內(nèi)再熬至1斗,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為度,只是攪動,如今著底,澄時須蓋覆,不得飛入塵土。共膏放1-2年不妨。如膏稠,用水解熬,再勺服之,甚效。
【摘錄】《普濟(jì)方》卷九十一引《宣明論》
【處方】麻黃20斤(去根,凈,搗碎,用水3斗,慢火煎濃汁如膏,入后藥末),白附子4兩,川烏頭4兩,兩頭尖(即竹節(jié)江烏,草烏亦可,以豆腐煮過用)4兩,川芩4兩,川當(dāng)歸4兩,何首烏(去皮,不可用鐵刀,只用竹刀切片用)4兩,防風(fēng)(去蘆)4兩,荊芥穗4兩,白術(shù)4兩。
【制法】上為末。入麻黃膏和勻,作餅如古錢大,曬干或陰干,紙包吊在透風(fēng)處,勿使黑。
【功能主治】風(fēng)氣痹木,半身不遂,手足癱瘓不仁,或走注疼痛,歷節(jié)等癥。
【用法用量】每服1餅,蔥湯化下,使汗出,密室內(nèi)服。
【摘錄】《活人心統(tǒng)》卷一
【處方】雄豬油4兩,斑蝥3個,麻黃5錢,蓖麻子(去殼,研極爛)100粒,大風(fēng)子(去殼,研爛)100粒。
【制法】先將豬油化開,下斑蝥,煎數(shù)沸,隨去斑蝥,再下麻黃,煎枯,濾去滓,將大風(fēng)子、蓖麻肉和勻。
【功能主治】疥瘡。細(xì)小不足膿,或肥大灌膿者。
【用法用量】擦患處。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六
【處方】川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紫草1錢,麻黃1錢,斑蝥7枚,小生地3錢。
【制法】用雄豬板油10兩,將上藥熬枯,去滓,入黃蠟1兩,白蠟5錢,烊化,再入蓖麻子肉,大風(fēng)子肉各1錢,搗爛如泥,調(diào)和離火,俟半冷后,入雄黃3錢,樟冰2錢,生礬3錢,五倍子2錢,輕粉1錢,銅青2錢,東丹2錢,金底2錢,研細(xì)調(diào)勻,瓷碗收貯。
【功能主治】牛皮血癬,營枯血燥,遍體發(fā)燥發(fā)癢。
【用法用量】不時頻搽。
【摘錄】《瘍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
上文就是對麻黃膏的相關(guān)知識的簡單介紹,生活中也許我們不常吃到這些,但是多掌握一些藥材的藥理作用,總會對生活有所幫助的。
中醫(yī)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不過普通人對于中醫(yī)而言知之甚少,特別是種類繁雜的中藥,作為普通人了解的更少。麻黃是中醫(yī)中很重要的一種藥物,具有利水消腫、宣肺平喘等功效,對于風(fēng)寒感冒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療具有不錯的效果。那么,中藥麻黃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麻黃功效
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生品發(fā)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qiáng),多用于風(fēng)寒表實證,胸悶喘咳,風(fēng)水浮腫,風(fēng)濕痹痛,陰疽,痰核。蜜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fā)汗作用緩和,增強(qiáng)了潤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勝。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麻黃絨作用緩和,適于老人、幼兒及虛人風(fēng)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適于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
麻黃作用
1、用于外感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fēng)寒,以發(fā)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qiáng)發(fā)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用于風(fēng)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fēng)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qiáng)平喘功效;若兼內(nèi)有寒飲,可配伍細(xì)辛、干姜、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用于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fā)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腫,常與生姜、白術(shù)等同用,如越婢加術(shù)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yīng)藥物可以治風(fēng)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用法及注意事項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搗絨緩和發(fā)汗,小兒、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灸用。
該品發(fā)汗力較強(qiáng),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于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yīng)慎用。本品能興奮中樞神經(jīng),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麻黃續(xù)命湯以幾種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藥食同源的純天然中醫(yī)配方,經(jīng)現(xiàn)代先進(jìn)工藝技術(shù)提取精制而成,下面我們來看一看 麻黃續(xù)命湯有哪些功效與作用。
【處方】麻黃(去節(jié))60克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桂枝 川芎 甘草各30克 防風(fēng)90克 附子15克 杏仁60克
【制法】上藥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后入二味調(diào)勻。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中腑,無汗惡寒;以及風(fēng)寒濕痹,痿證等。
【用法用量】每服15~20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摘錄】《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處方】麻黃2兩,防風(fēng)3兩,杏仁2兩。
【功能主治】中風(fēng),無汗惡寒。
【摘錄】《保命集》卷中
以上就是麻黃續(xù)命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yùn)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dá)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麻黃飲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麻黃湯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洗,焙)3兩,防風(fēng)(去叉)2兩,桂(去粗皮)2兩,白術(shù)2兩,人參2兩,芎?2兩,當(dāng)歸(焙)2兩,甘草(炙,銼)2兩,干姜(炮)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30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風(fēng),身如角弓反張,四肢不隨,煩亂口噤;產(chǎn)后中風(fēng),腰背反折,強(qiáng)急疼痛。
【用法用量】麻黃湯(原書卷一六二)。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2兩,防風(fēng)(去叉)1兩半,赤芍藥1兩半,石膏(碎)3兩,羌活(去蘆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中風(fēng)發(fā)熱,頭目昏疼,失音不語,喘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隨。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每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二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2兩,當(dāng)歸(切,焙)2兩,芎?2兩,甘草(炙)2兩,干姜(炮)2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炒)。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賊風(fēng)入五臟,四肢心脅急痛,咽干口噤。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酒半盞,水1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2兩,大黃(銼,炒)2兩,牡蠣(熬)2兩,黃芩(去黑心)2兩,凝水石(碎)4兩,石膏(碎)4兩,赤芍藥4兩,滑石(碎)4兩,紫石英(碎)4兩,白石脂4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蛇蛻(炙)半兩,龍齒(研)3兩,甘草(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用絹袋盛,懸于透空處。
【功能主治】風(fēng)癇卒倒,吐沫口噤,手足瘈疭。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良久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五
【處方】石蠶1兩,海風(fēng)藤1兩,秦艽1兩,地蘇木1兩,麻黃1兩,五加皮1兩,熟地8兩,下山虎8兩。
【功能主治】痛風(fēng)。
【用法用量】上用好酒1大壺,煮1大炷香,出火毒,每次量情溫服,至第4日須任情一醉。用后以愈風(fēng)湯洗浴,發(fā)表出汗1次,汗后以粥補(bǔ)之。再服數(shù)日,又表1次,務(wù)要表3-4次為妙。
【注意】避風(fēng)。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二十八
【處方】麻黃半兩(去根留節(jié)),防風(fēng)半兩,羌活、石膏6錢半(煅),黃芩4錢,滑石1兩,陳皮7錢半,紫萍7錢半,鼠粘子7錢半,縮砂2錢半,蒼耳草3錢半,蒼術(shù)半兩,生甘草3錢半,薄荷葉1錢半,荊芥2錢半。
【功能主治】濕熱癥,上體生瘡,或癢或痛,黃水浸淫,結(jié)癡堆起,延蔓于三陽之分,根窠小,帶紅腫。
【用法用量】方中羌活用量原缺。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二十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去浮沫)1兩半,前胡(去蘆頭)1兩半,白前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中寒氣,頭痛咳逆,涕唾稠濁,鼻塞短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蔥白3寸(切),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八
上面就是關(guān)于麻黃飲的一個功效介紹,從這些介紹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麻黃飲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疾病的困擾,但是要注意絕對不能夠盲目服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麻黃的功效吧,麻黃一般都是用來治療感冒清熱解毒的,其實麻煩不僅可以用來吃,還可以用來做針灸,甚至在拔罐的時候也可以加入一些麻黃,但在使用麻黃的時候一定要找懂得醫(yī)理的人才可以使用,不然使用不當(dāng)造成過敏或中毒的現(xiàn)象就不好了,那么灸麻黃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炙麻黃
1,用于風(fēng)寒表證.本品辛溫升散之性有些強(qiáng),能開泄腠理,透發(fā)毛竅,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fēng)寒邪氣.在發(fā)散風(fēng)寒藥中,其發(fā)汗作用最強(qiáng),為重要的發(fā)汗解表藥.宜用于風(fēng)寒外郁,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fēng)寒表實證.治療此證,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更能增強(qiáng)發(fā)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對風(fēng)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傷寒論》麻黃湯.本品亦可與其他發(fā)散風(fēng)寒藥同用,如《和劑局方》十神湯,其與紫蘇等藥配伍.
2,用于喘咳證.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開皮毛的郁閉,以使肺氣宣暢;內(nèi)降上逆之氣,以復(fù)肺司肅降之常,故善平喘,為主治肺氣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藥,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藥為輔助.對于風(fēng)寒外束,肺夫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發(fā)散風(fēng)寒與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針對該證的病因病理,如《和劑局方》三拗湯.對肺熱壅盛而肺氣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氣以收平喘之劑,如《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喘咳而痰多者,尚須配伍化痰之藥,如《攝生眾妙方》定喘湯,其與款冬花,半夏,蘇子等同用.
炙麻黃的功效 作用副作用
3,用于水腫.本品利尿退腫,可用于水腫小便不利之證.因其上宣肺氣,發(fā)汗解表,可使肌膚的水濕從毛竅外散,并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水腫初起,而有表證者.《金匱要略》甘草麻黃湯,其與甘草同用,即可獲效.如再配伍其他發(fā)汗解表藥和利水退腫藥,則療效更佳,如《金匱要略》越婢加術(shù)湯,其與生姜,白術(shù)等同用.
此外,本品發(fā)散風(fēng)寒的作用,還可以不可以治療風(fēng)寒所致瘡疹或皮膚癢癢,鼻淵(鼻竇炎),鼻窒(慢性鼻炎)之鼻塞不太通或流涕不止.其散寒通滯之效,尚可用于風(fēng)寒痹疼及陰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等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生用發(fā)汗力有些強(qiáng),宜用于外有風(fēng)寒之證;蜜炙麻黃長于平喘,宜用于喘咳(尤其是肺熱喘咳)證;麻黃絨作用有些為緩和,宜用于小兒,老人及體弱者.
木麻黃的簡介
木麻黃(學(xué)名: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是木麻黃科,木麻黃屬常綠喬木。高可達(dá)30米,大樹樹干通直,直徑達(dá)70厘米;樹冠狹長圓錐形;枝紅褐色,有密集的節(jié);鱗片狀葉每輪通常7枚,少為6或8枚,披針形或三角形,棒狀圓柱形,有覆瓦狀排列、被白色柔毛的苞片; 小苞片具緣毛;花藥兩端深凹入;球果狀果序橢圓形,小苞片變木質(zhì),闊卵形,小堅果連翅,4-5月開花,7-10月結(jié)果。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沿海地區(qū)普遍栽植,已漸馴化。原產(chǎn)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現(xiàn)美洲熱帶地區(qū)和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qū)廣泛栽植。
木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葉和果實含羽扇豆醇(lupeol),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計曼尼醇(germanicol),粘霉烯醇(glutinol),羽扇烯酮(lupenone),β-香樹脂醇(β-amyrin),蒲公英賽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β-香樹酯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等三萜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24-甲基-5-膽甾烯-3β-醇(24-methyl cholest-5-en-3β-ol),24-乙基-5-膽 甾 烯-3β-醇(24-ethylcholest-5-en-3β-ol),24-乙基-5,22-膽甾二烯-3β-醇(24-ethylcholest-5,22-dien-3β-ol)等甾醇成分;胡桃甙(juglanin),阿福豆甙(afzelin),三葉豆甙(trifol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等黃酮類成分;色氨酸(tryptophan),亮氨酸(leucine),纈氨酸(ca-line),甘氨酸(glycine)等氨基酸成分。莖、果及心材還含酚性及鞣質(zhì)成分:右旋兒茶精(catechin),右旋沒食子兒茶精(gallo-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精(epigallocatechin),沒食子酸(ga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沒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左旋表兒茶精-3-沒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llate),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精-3-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氫醌(hydroquinone),以及莽草酸(shikmic acid),奎寧酸(quinic acid)。
2、功效作用
宣肺止咳,行氣止痛,溫中止瀉,利濕。主感冒發(fā)熱;咳嗽;疝氣;腹痛;泄瀉;痢疾;小便不利;腳氣腫毒。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爛敷。
3、臨床應(yīng)用
《新華本草綱要》枝葉治疝氣、阿米巴痢疾及慢性氣管炎。
木麻黃的市場信息
1、木麻黃的價格
木麻黃的價格約為45元/千克。
2、木麻黃的選購方法
性狀鑒別 枝條較長,主枝圓柱形,灰綠色或褐紅色,小枝輪生,灰綠色,約有縱棱7條,纖細(xì),直徑0.4-0.6mm。節(jié)密生,節(jié)間長3-6mm,鱗葉7枚輪生,下部在白色 ,先端紅棕色。枝條頂端有時有穗狀雄花序和頭狀雌花序。節(jié)易脫落,枝條易折斷,斷面黃綠色。氣微,味淡。
3、木麻黃的保存方法
木麻黃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山麻黃也是被經(jīng)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山麻黃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別名】臭草(《植物名實圖考》),裸蕓香(《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蛇皮草(《植物分類學(xué)報》6(1):140,1957),虱子草、蛇咬藥、千垂烏(《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 山麻黃 的 全草 。4~6月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亞灌木,高達(dá)60~80厘米,各部無毛,有腺點。3出復(fù)葉,互生,葉柄長達(dá)2厘米;小葉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0.7~2.5厘米,寬0.3~1厘米,中間小葉較大,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或呈波狀;小葉柄短?;▋尚?,單生葉腋;花梗細(xì)長;萼片4~5裂,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瓣4~5,卵狀長圓形,黃色,長4~6毫米;雄蕊8~10,花絲長短不一;子房上位,2室,花柱1,頂端淺裂。蒴果,腎形,頂端開裂。種子臂形。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多生于砂灘及丘陵。分布湖北、四川、廣西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溫,味微辛。"
【功能主治】解表,健脾,行水。治感冒咳喘,嘔吐,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志》
山麻黃的功效與作用多種多樣,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體質(zhì)癥狀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用過或者聽說過麻黃丸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麻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麻黃根2分,石膏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人汗勞不止。
【用法用量】大人服如小豆3丸,每日3次,小兒以意增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三引《效驗方》
【處方】麻黃(去節(jié))2分,細(xì)辛2分,甘草2分(炙),款冬花3分,柴胡3分,紫菀3分,茯苓3分,百部3分,枳實(炙)3分,貝母5分,大黃5分,黃芩4分,杏仁6分(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烏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經(jīng)年不愈,喉鳴喘。
【用法用量】4-5歲兒每服20丸,每日2次,稍加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
【處方】麻黃3分(去根節(jié)),桂心半兩,獨活半兩,防風(fēng)(去蘆頭)半兩,赤芍藥半兩,川大黃(銼,微炒)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松花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龜背。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每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1兩,甘草(炙,銼)1兩,半夏(湯浸,生布挼選7遍,焙)1兩,生姜(去皮)1兩半(先與半夏同搗,炒干)。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中風(fēng)邪狂走,或自高自賢,或悲泣呻吟,及卒得驚悸,邪魅恍惚,心下虛悸。
【用法用量】以生姜湯送下3丸,漸加至5-10丸,空心、午時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四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焙干)4兩,烏頭(水浸3日,日1易,曬干,炮裂,去皮臍)4兩,天南星(炮,搗末)4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4兩,石膏(泥裹,火煅通赤,研)4兩,白芷3兩,甘草(炙,銼)1兩,龍腦(研)半兩,麝香(研)1分。
【制法】上將八味為末,水煮天南星為丸,如小彈子大。
【功能主治】解表,止頭痛。主傷寒頭痛,破傷風(fēng),及一切諸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1丸,蔥條或蔥酒嚼下,薄荷茶亦得,連服2-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麻黃3分,茯苓3分,紫菀4分,五味子2分,杏仁(去皮尖)2分,細(xì)辛2分,桂心2分,干姜2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逐水。主少小胸中痰實嗽,及傷寒水氣。
【用法用量】3-4歲兒每服2-3丸,不知稍增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
文章介紹的麻黃丸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麻黃丸等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發(fā)揚(yáng)光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