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叉疔藥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鄙鐣粩喟l(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對叉疔藥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對叉疔藥。
【別名】飛蛾草、半邊風(《貴州草藥》),燕尾草(《云南中草藥》),羊蹄草、半截葉、四方臺(《廣西植物名錄》)。
【來源】為西番蓮科植物 杯葉西番蓮 的 全草 或 根 。夏、秋季采,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纏繞草質(zhì)藤本。卷須著生于葉腋。單葉互生,燕尾狀杯形兩裂,裂片長三角形,長5~10厘米,寬5~8厘米,兩裂片之間有1小尖頭,主脈5;葉柄近基部具2腺體。聚傘花序腋生;花梗有毛;萼裂片5,卵狀長橢圓形,外面幾無毛;花瓣5,與萼同形;副花冠由許多絲狀裂片組成;雄蕊5;子房卵形,花柱3。漿果球形;種子有假種皮。
【生境分布】生于山間河谷石縫、路旁。分布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地。
【性味】《貴州草藥》:"性溫,味甜微澀。"
【功能主治】①《貴州草藥》:"解毒,止血,熄風,鎮(zhèn)痛。治疔瘡,刀斧傷出血,痧氣腹脹窟,血尿,白濁,半身不遂。"www.cndadi.net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泡灑服。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對叉疔藥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對叉疔藥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Ys630.com相關知識
大家都知道拔疔膏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服用前也還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對于您的生活有點幫助。
【處方】銀朱、荔枝肉、蝸牛、鮮蝦肉。
【制法】同搗為膏。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貼之。
【摘錄】《青囊秘傳》
【處方】野菊花1錢5分,山慈姑1錢5分,升麻(瓦炙)1錢5分,血竭1錢5分,天花粉1錢,七葉1枝花,紫花地丁3錢,木耳3錢,皂角刺(各瓦炙)3錢,朱砂(水飛,凈)3錢,川貝母(去心)3錢,知母(瓦炙,或用黃酒煮透,焙干亦可)3錢,蟾酥3錢(酒化,不見火),生甘草5分,麝香5分,蓖麻子肉1兩(去殼衣,搗爛用)。
【制法】上藥除麝香、蟾酥、血竭、蓖麻子肉、朱砂、生甘草6味,余概用瓦炙存性,同前藥為極細末,同蓖麻肉搗爛成膏。如干,加山東胭脂,如無,麻油亦可。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用時先將銀針刺破疔根,入此膏少許,掩以膏藥1對。周時疔自拔出矣。
【摘錄】《經(jīng)目屢驗良方》
【處方】去油乳香2錢,去油沒藥2錢,血竭2錢,人言2錢,兒茶2錢,飛凈青黛2錢,蟾酥2錢,象皮(焙燥)2錢,麝香6分,冰片4分。
【制法】上為極細末,用棗肉以石錘打極勻為丸,如芡實大,飛凈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一切紅絲、蛇頭疔,及諸疽毒。
【用法用量】用1丸,加蜜少許調(diào)勻,涂于疔頂,以膏蓋之,1宿即消;如毒甚,明日再涂1次。
【摘錄】《梅氏驗方新編》七集
拔疔膏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拔疔膏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小鬼叉也經(jīng)常被大家稱為是鹿角草,小鬼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草藥,小鬼叉不僅可以清熱解毒,而且還可以治療感冒引起的發(fā)熱,或者是毒蛇咬傷等疾病,作用是非常廣泛的,如果食用的話對人身體的好處也是非常多的,不過有些人并不是特別的了解小鬼叉,下面具體介紹小鬼叉的功效與作用。
小鬼叉的功效與作用
對消化系統(tǒng)作用:小鬼杈注射液40g/kg皮下注射,對大鼠、豚鼠幽門結(jié)扎性潰瘍有顯著抑制作用,45g/kg皮下注射,也顯著減少小鼠應激性胃潰瘍面積;小鬼叉 46g/kg還顯著抑制小鼠利血平性潰瘍發(fā)生。小鬼叉40g/kg、20g/kg皮下注射,均明顯減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小鬼叉對離體豚鼠胃肌條收縮無影響;但靜脈注射40g/kg,于給藥后5-l5分鐘就完全抑制在體雞胃的運動,直至2小時不恢復。小鬼叉腹腔注射 45g/kg,顯著抑制小鼠腸道炭末推進。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小鬼釵注射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73g/kg,可信限區(qū)間為170.2-175.8g/kg。體外無溶血作用。對家兔角膜無刺激性癥狀。家兔股四頭肌刺激實驗中,局部組織有充血現(xiàn)象。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尿;活血;解毒。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腸炎腹瀉;小便澀痛;風濕痹痛;跌打瘀腫;癰疽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選方
①治副鼻竇炎:鬼針草、白芷、天麻、豬腦髓,水煎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
②治跌打損傷: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兌黃酒一兩服。
③治闌尾炎: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加蜂蜜二兩服。
④治咽喉痛:小花鬼針草三棵,水煎服。
⑤治毒蛇吱傷:小花鬼針草三兩,水煎服。外用小花鬼針草、犁頭草各二兩,搗敷傷處。(②方以下出《河南中草藥手冊》)
⑥治熱癤屢發(fā)不愈: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一兩半,水煎服。
⑦治小便疼痛: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二兩,酌加冰糖煎服。
⑧治下消手足酸軟無力:鮮山黃連一兩,木本白椿根一兩,合豬小肚燉服,連服四次。(⑥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中藥方劑有很多種,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枯痔疔是什么嗎?關于枯痔疔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紅砒、明礬、朱砂、雄黃、沒藥。
【制法】第一步:取紅砒0.3g,明礬0.6g(搗碎),混合均勻后,置瓦壺內(nèi),四面用炭火烘,火力須猛,約燒2~3小時(黑煙消逝,白煙出現(xiàn)即可)將瓦壺取出,待冷卻后,即可得雪白的明礬與砒的化合物。第二步:①明礬與砒的化合物4份,朱砂1份,雄黃2份,沒藥半份。②米飯(干米計算)8份(煮成糊狀)。把①項的四種成分先混合,搗碎,研成均勻粉末,并取出一成,與②項的米糊二成混合調(diào)勻,如太干可和開水,至可能搓成鐵釘狀的藥錠,經(jīng)過陰干或烘干,即可使用。
【功能主治】腐蝕痔核。主痔瘡。
【用法用量】在距齒線上0.3-0.5厘米處,沿腸壁縱軸成25°-35°方向旋轉(zhuǎn)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1般深約1厘米,插釘多少,按痔核大小而定,1般每痔1次插4-6根,間距0.3-0.5厘米,應使釘外露1毫米,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
【摘錄】《中醫(yī)外科學》
由上文可知枯痔疔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
拔疔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是包含了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藥材,是藥食同源的純天然配方,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處方】硇砂 白礬 朱砂 食鹽(用鐵銹刀燒紅,將白礬,食鹽放于刀上煅之)各等分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牙疔,生于兩旁牙縫,腫起一粒,形如粟米,痛連腮項。
【用法用量】搽患處。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
【處方】水銀3錢,火消3錢,月石3錢,食鹽2錢,皂礬2錢,白砒2錢,膽礬3錢,硇砂2錢。
【功能主治】面部疔瘡。
【用法用量】上藥傾入陽城罐內(nèi),微火結(jié)胎,次用粗瓷盆1只,將陽城罐覆于盆上,以鹽泥封固,另用木桶1只,傾入涼水,將瓷盆磚襯安好,再用粗瓦缽1個,中底鑿1圓孔,套于陽城罐底,以炭火架于缽內(nèi),煅煉3炷香為度。
【摘錄】《瘍科捷徑》卷上
【處方】壁釘蟲6-7枚,銀朱3錢,磁石3錢,土貝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菊汁調(diào)涂。
【摘錄】《顧氏醫(yī)徑》卷六
【處方】月石1錢,雄精2錢,千金霜1錢,巴散2錢,鐵銹2錢,活磁石(炒)5錢,麝香3分,梅片2分,朱砂5分,蟾酥3分。
【制法】上為極細末,以瓷瓶收貯。
【功能主治】一切疔瘡。
【用法用量】臨用以膏蓋之,未膿即散;或用荔枝肉打爛敷之。
【摘錄】《外科傳薪集》
【處方】番硇砂1錢,白丁香1錢,蟾酥(酒化)1錢,輕粉1錢,大蜈蚣1錢,全蝎(酒漂)1錢,朱砂1錢,雄黃1錢,金頂砒5分,麝香3分,乳香6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取活川山甲血,或甲中油杵成膏,如麥粒大,針透疔根,插入1粒,候四邊裂縫,是疔根動搖,即可拔去。若針刺無血,插藥干枯,膿汁不變,終無生理。
【摘錄】《專治麻痧初編》卷六
【處方】蟾酥1錢,牛黃5分,辰砂5分,白及2錢,蝸牛10個,蜣螂10個,蛔蟲1條,梅片2分,霜梅1個。
【功能主治】拔毒。主疔瘡內(nèi)外穿鼻。
【用法用量】將蛔蟲搗糊,敷瘡周圍,留瘡口發(fā)出毒氣,又將上各藥研末,敷之。3日內(nèi)可醫(yī),至3日外不治。
【摘錄】《重刊刺疔捷法》
【別名】拔疔黑膏
【處方】白蠟2兩(切為粗末),乳香3兩(去油,研極細),黃蠟10兩(刮為粗片),沒藥3兩(去油,研極細),銅綠5兩(研細,過絹篩,再研至無聲為度),百草霜5兩(須先刮凈鍋底,專燒茅柴、百草,取煙煤用之,如雜以別種柴煙煤則不驗;研細,過絹篩,再研至無聲為度),松香20兩(用桑柴灰煎汁,澄清,入松香煮爛,取出納冷水中,少時,再納灰水中,煮以色白如玉為度),麻油6兩。
【功能主治】消腫止痛。主疔毒,或已走黃者。
【用法用量】拔疔黑膏(《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注意】忌葷腥辛辣、沸湯、大熱、生冷、發(fā)物、面食、豆腐、茄子、黃瓜、酒、水洗、惱怒、房事。
【摘錄】《良方集腋》卷下
【處方】硫黃、蟾酥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疔瘡,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惡心,或肢體拘急。
【用法用量】蔥汁和蜜為丸,如小米大,宜帶長,以便插入疔瘡內(nèi)。
【摘錄】《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處方】牛黃1錢,朱砂8分,珍珠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痘疔。
【用法用量】油胭脂調(diào)搽;如唇裂腫,發(fā)蠟熬膏搽;石膏磨水搽亦可。
【摘錄】《痘麻紺珠》卷十八
【處方】紫花地丁1兩,甘菊花1兩。
【功能主治】消毒瀉火。主疔瘡。
【用法用量】水煎服。1劑紅線除,2劑疔瘡散,3劑痊愈,不必4劑,毒盡而肉生也。
【各家論述】《醫(yī)林纂要》:此方主血分而兼氣分。紫花地丁解毒瀉火,以丁治疔;菊花瀉火而兼辛散之意。
【摘錄】《辨證錄》卷十三
【處方】磁綠1錢,乳香1錢(去油),沒藥1錢(去油),梅片5分,麝香5分,蟾酥5分,朱砂2分5厘。
【制法】上為細末,瓷瓶收貯,聽用。
【功能主治】疔瘡內(nèi)外穿鼻。
【用法用量】又加元棗調(diào)敷。
【摘錄】《重刊刺疔捷法》
【處方】面粉、麝香、人耳中膜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蔥涎搜膏,連紙貼患處。其瘡根盡拔出。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二
【處方】川山甲1錢(炒),銀朱5分,麝香3厘。
【制法】上為細末,收貯瓷瓶內(nèi),勿令泄氣,臨癥用。
【功能主治】諸疔瘡,其硬如石,或發(fā)寒熱,及腐肉不化。
【用法用量】一切痘瘡不能化漿,將銀簪挑破,將藥點入,外用膏藥貼之。其疔即化為水,毒氣不入心矣。
【摘錄】《同壽錄》卷四
【處方】雄黃,樸消1錢,牛黃,鉛粉3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痘疔未腐者。
【用法用量】方中雄黃、牛黃用量原缺。
【摘錄】《痘學真?zhèn)鳌肪砥?/p>
【處方】番砂1錢,白丁香1錢,輕粉1錢,乳香1錢,蜈蚣1錢,血竭2錢,麝香2錢,金頂砒6分。
【制法】上為細末,以蟾酥1錢,酒化和打為丸,作短線形。
【功能主治】一切疔毒。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上衛(wèi)本)作“拔疔線”。
【摘錄】《外科全生集》(二酉山房版)
【處方】硇砂、白礬、朱砂、食鹽各等分。
【制法】用鐵銹刀燒紅,將白礬、食鹽放于刀上煅之。擇丁日午時,共研為細末,收之。
【功能主治】化硬搜根。主牙疔,生于兩旁牙縫,腫起一粒,形如粟米,痛連腮項;黑疔,兼麻癢,破流血水,疼痛異常;痘疔,色紫黯黑硬如石,諸證蜂起,難灌膿。
【用法用量】治牙疔、黑疔,俱用銀簪尖挑破,以見血為度,搽拔疔散,再以蟾酥丸噙化,徐徐咽之;治痘疔,急用銀鉤鉤破,去凈惡血,隨以苦茶漱口,搽拔疔散,再以冰片、硼砂、青黛、黃連、薄荷、荊芥、炒僵蠶,共為細末,吹之。
【摘錄】《金鑒》卷六十五
【處方】蟾酥2錢,硇砂2錢,巴豆肉7粒,輕粉1錢,丁香1錢半,蜈蚣1條(火炙)。
【制法】上為末。水和為丸,如麥大,銀朱為衣。
【功能主治】拔毒追膿。主疔瘡。
【用法用量】用針點破疔頭,入1丸,膏蓋之。毒即出。
【摘錄】《仙拈集》卷四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拔疔散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拔疔丹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拔疔丹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拔疔丹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jié)合養(yǎng)生。
【處方】珍珠1錢,牛黃5分,蟾酥3分,麝香2分,巴豆霜5分,鐵甲將軍5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痘疔。
【用法用量】香油調(diào)涂。
【摘錄】《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
【處方】雄黃、朱砂、白芷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痘疔。
【用法用量】油胭脂調(diào),用銀針挑破搓之。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處方】巴豆霜2錢,乳香(去油)2錢,沒藥(去油)2錢,真蟾酥(酒化開,乳成膏)2錢,明雄2錢,樟冰1錢,露蜂房(陰陽瓦焙存性)1錢,劈1錢,朱砂1錢,真輕粉5分,當門子5分。
【制法】上藥各為極細末,和勻,以蟾酥膏和杵為丸,如藥珠大,曬干,瓷瓶密貯任用。
【功能主治】一切疔瘡、無名腫毒初起,已成已潰,陰疽,對口。
【用法用量】疔瘡腫毒初起磨研;已成已潰,用1粒放瘡上,膿血即拔出;如遇陰疽、對口大癥,可用10數(shù)粒鋪瘡上。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三十四
【處方】馬齒莧。
【功能主治】惡露瘡,痘后起疔。
【用法用量】搗爛敷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見《天花精言》卷六
【處方】乳香5錢(去凈油),蟾酥5錢,白信5錢,沒藥5錢(去凈油),丁香5錢,血竭5錢,麝香1分,斑蝥5錢,膽礬2分,雄黃3分,靈磁石5錢,蓖麻仁30粒。
【制法】上各為細末,和勻,再與蓖麻仁同搗如泥,瓷瓶收貯,不可干燥。
【功能主治】疔瘡,發(fā)背,一切腫毒。
【摘錄】《經(jīng)驗方》卷上
【處方】蜣螂1個(去頭翅),硇砂5分,白信5分。
【制法】上為丸,如椒子大。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先以三棱針刺瘡,約深幾許,將此丹納入,以頂針捺下,須臾大痛,皆變黃水而出;然后,以野菊花不拘根葉,搗汁1盞,和酒服之,連進3次,盡醉為度;再以人中黃為丸,日日服,以好酒送下。以愈為度。
【摘錄】《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以上拔疔丹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拔疔至寶丹對于人體是有很好的補充作用的,往往人們在生病的時候會選擇用拔疔至寶丹,因為拔疔至寶丹不僅對疾病有著非常好的療效,而且能為人體提供各種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現(xiàn)在就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處方】硇砂2錢,白礬4錢,朱砂5分,雄黃5分,硼砂1錢,綠礬4錢,火消4錢。
【制法】上藥各為極細末,合研后入水銀4錢,放嚼碎茶葉少許,研不見星,將藥入瓦罐,文火熬半個時辰,以藥餅堅硬為度,取罐放大面盆中,罐上用皮紙封固,盆中實以凈灰,留罐頂半寸,灰上以瓦片鋪滿,上以白炭圍滿罐頂,慢火煽1炷香,去炭候罐冷,用鵝翎掃下凈白者為上,瓷罐收貯,放地下出火氣,一半作末子用,一半用厚糊打細條,雄黃為衣,收貯瓶內(nèi)聽用。
【功能主治】拔疔。主疔毒。
【用法用量】凡疔瘡用碗鋒砭破,將血捻凈,用丹1丸,研細搽之。若挑破有小孔,以藥挑插于孔內(nèi),俱用皮紙打濕數(shù)層封好,過1-2日揭去,疔頭自然緩緩脫出,貼膏即愈。
【摘錄】《類證治裁》卷八
上文介紹了拔疔至寶丹的食用方法,我們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采納后好好利用拔疔至寶丹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立馬回疔丹。
【處方】金腳信1.5克 蟾酥1.5克 血竭1.5克 朱砂1.5克 輕粉 龍腦 麝香各0.3克 沒藥1.5克
【制法】上為細末,用生草烏頭汁拌和為鋌,麥子長大。
【功能主治】攻毒祛腐。治疔瘡走暈不止。
【用法用量】用時將瘡頂刺破,將藥1鋌放瘡口內(nèi),第二日瘡腫為效。
【摘錄】《瑞竹堂經(jīng)驗方》卷五
【處方】蟾酥(酒化)硇砂 輕粉 白丁香各3克 蜈蚣1條(炙)雄黃 朱砂各6克 乳香1.8克 麝香少許 金頂砒1.5克
【制法】共為細末,用糊做成麥粒形小丸。
【功能主治】攻毒破結(jié),消腫止痛。治疔瘡初起,已用針刺后,或誤灸失治,以致瘡毒走散不住之險惡證候。
【用法用量】凡遇疔瘡,針破患處,用此1粒,插入孔內(nèi),膏藥蓋之,次后追出膿血疔根為效。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
【處方】金腳信半錢,蟾酥半錢,血竭半錢,朱砂半錢,輕粉,龍腦,麝香各1字,沒藥半錢。
【制法】上為細末,用生草烏頭汁拌和為錠,如麥子長大。
【功能主治】化毒消腫。主疔瘡走暈不止,一切疔瘡疔毒走黃險癥,疔毒初起,紅腫疼痛。
【用法用量】用時將瘡頂刺破,將藥1錠放瘡口內(nèi)。第2日瘡腫為效。
【摘錄】《瑞竹堂方》卷五
看完了本文為大家?guī)砹岁P于立馬回疔丹的食用方法之后,是不是覺得關于立馬回疔丹的學問非常的多?那么喜歡養(yǎng)生的朋友就快快行動起來吧。
中藥叉枝藻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叉枝藻,利用叉枝藻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叉枝藻。
【別名】絲藻、軟骨紅藻、扁形叉枝藻、扁枝子、鮑魚菜、豬毛菜
【來源】藥材基源:為育葉藻科植物叉枝藻的藻體。
【原形態(tài)】藻體紫紅色,直立,叢生,軟骨質(zhì),扁圓,高4-10cm,寬1-1.5mm。二叉分枝3-4次,呈扇形。內(nèi)層細胞小,髓部細胞大,界限明顯。囊果球形,生在頂端分枝上,3-4個排成一列,在枝的兩面隆起;四分孢子生在小枝上,呈不規(guī)則的四面錐形分裂。固著器小盤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中潮帶的巖石上或石沼中,生長盛期6-8月。
【功能主治】緩瀉。主慢性便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叉枝藻的藥用價值大家應該知道了,我們平時應該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所準備,不至于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