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陳[圖]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頭陳[圖]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大頭陳[圖]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大頭陳[圖]的用途越來越多,關于大頭陳[圖]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地松茶、黑頭草、石辣
【來源】為玄參科毛麝香屬植物 球花毛麝香 Adenosma indianum (Lour.) Merr.,以 全草 入藥。秋、冬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干時變黑色,有芳香氣,密被腺毛。莖粗壯,有分枝。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厘米,寬5~12毫米,先端鈍,邊緣具鈍鋸齒,兩面有毛,下面密布腺點。秋季開花,花多數(shù)集為稠密頂生球形或矩圓形的頭狀花序,長1~3厘米;萼筒狀,5裂,下面裂片較上面4片稍寬;花冠二唇形,藍紫色;雄蕊4個,上面一對雄蕊的藥室一大一小,下面一對僅有一藥室。朔果長卵圓形。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山坡、溪旁、荒地。分布于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qū)。
【化學成份】全草顯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類的反應。
【性味】辛、微苦,微溫。www.cndadi.net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化濕消滯。用于感冒,發(fā)熱頭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痛。
【用法用量】3~5錢。
【附方】1、預防流行性感冒:大頭陳5錢。煎湯代茶飲。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嶺南采藥錄》
知道了大頭陳[圖]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才可以得到它預期的效果。
相關閱讀
大頭陳的藥用價值
原植物 球花毛麝香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約25~65厘米,有時可達100厘米,全株被腺毛。葉對生,紙質,卵形至長圓形,長2~6.5厘米,寬達1.5厘米,頂端鈍,基部闊楔尖,邊緣有鈍齒;葉柄長約5毫米或稍過之。花秋季開放,藍色,排成頂生和腋生,稠密多花的圓頭狀或長圓狀穗狀花序,基部有總苞狀苞片,小苞片線形,長約3~4毫米;萼長4~5毫米,5深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3毫米,上方一片較其余的稍大;花冠長約6毫米,檐部二唇形,上唇近直立,微缺或淺2裂,下唇伸展,近等大的3裂,雄蕊4,前雄蕊花藥僅1室能育,后雄蕊2室均能育或其中1室不育。蒴果卵形,長約3毫米,成熟時4瓣裂。
全草長30~50厘米或過之,莖棕褐色或褐色,密被灰色腺毛;分枝具直棱,節(jié)明顯。葉皺縮,多脫落,質脆易破碎,葉面茶褐色,葉背棕褐色,兩面有灰白色長毛。頭狀花序頂生和腋生,圓球形或長圓形,稠密多花,長、寬各1~1.5厘米,棕褐色,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髓心為一小空洞。氣芳香,味苦,辛。以葉多、黑褐色、帶花穗、氣香濃者為佳。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化濕消滯。用于感冒,發(fā)熱頭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痛。
用法用量:3~5錢。
大頭陳的副作用
無毒。
大頭陳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大頭陳的醫(yī)學記載
《嶺南采藥錄》:“發(fā)表驅風,治外感頭痛。”
《廣東中藥》:“治外感傷風,傷寒,傷暑及皮膚熱毒,水土不服?!?/p>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芳香化濁。治消化不良,腹脹腹瀉。”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胃痛,皮炎?!?
大頭陳的醫(yī)學附方
1、治感冒,咳嗽,發(fā)熱頭痛,消化不良,腹脹腹瀉:大頭陳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皮炎:大頭陳,搗爛敷患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3、預防流行性感冒:大頭陳5錢。煎湯代茶飲。
4、治外感發(fā)熱、癍痧熱癥方:大頭陳1兩、山芝麻5錢、狗肝菜5錢、崗梅根5錢、淡竹葉3錢、海金沙藤5錢、金絲草5錢、清水四晚,煎成一碗服。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菌陳,菌陳是一種藥性特別好的中藥,這種中藥不僅可以用來治療感冒,在對人體肝,胃的功能能夠起到一個保護作用,這種中藥的生命力是特別頑強的,在冬天的時候將它的跟藏在泥土里,明年春天的時候它便又成熟了,那么菌陳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茵陳,別名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草,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jīng)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yōu)檩?,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xiàn)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茵陳有兩個采收期,春季采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的習稱“茵陳蒿”。
產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貴州,河南,云南,陜西,甘肅,新疆及西藏,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產于山東、陜西、山西等省。商品通稱綿茵陳。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生于低海拔地區(qū)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qū)。廣東地區(qū)則主要生于田地間。
全草入藥,可預防流感,治中暑、感冒、頭痛身重、腹痛、嘔吐、胸膈脹滿、氣阻食滯、小兒食積腹脹、腹瀉、月經(jīng)過多、崩漏帶下、皮膚搔癢及水腫等癥,其散熱發(fā)表功用,尤勝于薄荷。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
用于濕熱熏蒸而發(fā)生黃疸的病癥,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濕熱黃疸之外,對于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fā)生的陰黃病癥,也可應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茵陳和柴胡都有解熱作用,中醫(yī)經(jīng)驗認為兩藥都入肝膽,能去肝膽實火。但茵陳的藥性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陰虛而新有實熱,須用柴胡清熱,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剛燥者,可用茵陳代柴胡。
食療湯水:以茵陳、煎好的鯽魚,用猛火煲一小時飲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熱,是廣東人常用的食療湯水。
很多人對中藥大頭狗的功效與作用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別名】毫螭蟲、土蚱子、土螞蚱子(《中國農作物病蟲圖譜》)。
【來源】為蟋蟀科昆蟲 油葫蘆 的 全蟲 。秋季捕捉,用沸水燙死后烘干。
【原形態(tài)】體長圓形,長約2厘米,雌者較大。體背面黑褐色,有光澤;腹面較淡。頭部有復眼1對,呈半球形突出,復眼的內緣和兩頰黃褐色;觸角1對,細長,有時左右不對稱。前胸背板黑褐色,有2,月牙紋;翅2對,前翅淡褐色,有光澤,后翅黃褐色,尖端縱折露出腹端。中胸腹板的后緣有內洼;足3對,后足的腿節(jié)甚粗壯。尾毛1對,褐色;雌者另有一產卵管,亦褐色,視之儼若3尾。
【生境分布】常棲息于雜草內或磚瓦、土塊下。晝伏夜出,性好斗。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性味】《陸川本草》:"辛咸,溫。"
【功能主治】《陸川本草》:"解毒。治流注。"
【用法用量】內服:每用5~9個研末,蜜糖調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我們知道了大頭狗的功效與作用,大頭狗的食用方法等,相信上文的內容可以幫到大家!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很多的,其中大頭茶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大頭茶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別名】花東青、大山皮。
【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大頭茶的莖皮。
【原形態(tài)】大頭茶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樹皮灰白色。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7.5-15mm;葉片厚革質,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6-18cm,寬2-6cm,先端圓,有時凹入,基部漸狹,全緣或頂部有淺齒,上面亮綠色,兩面均無毛?;ù?,乳白色,直徑7.5-12cm,稀達15cm,單生或簇生小枝頂端;小苞片與萼片覆瓦狀排列,革質,宿存;花瓣5-6,寬倒心形,先端深裂;雄蕊多數(shù),花絲僅基部合生;子房矩圓形,5室,花柱先端分裂。蒴果長圓形,5棱,長至3.5cm。種子先端有翅。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3000m的山谷、溪邊、林緣。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活絡止痛。主風濕腰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大頭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服用時能按照醫(yī)囑,同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
陳刺芽味道清新,采摘后洗干凈,可以做菜也可以泡茶喝。陳刺芽茶能夠入藥,可以活血補氣,調節(jié)腸道,治療胃酸、腎虛陽萎還可以治療胃炎,肝炎,腎炎風濕等。泡茶喝對身體的作用很好,很多地方的人們都喜歡喝這種茶。長期飲用,還可以調節(jié)便秘,改善生活質量,好處很多。
陳刺芽又叫“刺老芽”。刺老芽味道清新,采摘后洗凈,沸水焯后過涼,可拌、熗、腌、炒、炸、燉、蘸醬、做粥、做湯等。配各種調料烹出的菜肴,色、香、味、形均佳。
方法: 1,先用沸水焯; 2,然后裹以雞蛋淀粉糊; 3,用油炸熟即可。 此時刺老牙由褐變綠,透過淡黃色外皮,黃綠相間,色調清雅,香氣誘人。藥用價值
是用它的根皮入藥,能補氣,活血、祛風、利濕、止痛,治氣虛無力,神經(jīng)衰弱、腎虛陽萎、風濕癥、肢節(jié)作痛、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痙攣、肝炎、糖尿病、腎炎水
如果通過保健品補充的話,可以選擇稀牌膠囊提高免疫力,富含靈芝多糖,對免疫力低下者不錯的,放化療腫瘤患者神疲乏力、腹脹、疼痛、惡心、食欲不良、咳嗽、腹瀉、便秘等
癥狀均有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提高。
飲茶已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休閑生活方式。很多人還特意報名參加茶藝培訓班,學習泡茶技巧。從而了解到泡茶要注意茶水比、水溫、時間三大要素,即便如此,時常還是把茶泡壞。泡法看起來沒什么問題,但如果在細節(jié)之處處理好,把控到位,就很容易把茶泡得不好喝,還不知道原因出在哪 ?
一、用手接觸茶葉
有多人在從茶葉罐、茶袋中取茶葉時,沒怎么留心,直接用手取。嚴格得來講,整個泡茶的過程,不可以用手接觸到茶葉,也不可以把用手接觸茶具內壁。因為手上帶有的汗、油脂、污漬等會影響茶味,就算是洗了手,也不可大意。養(yǎng)成好的習慣,不僅干凈衛(wèi)生,對客人來說也是一種尊敬。
二、開水反復煮沸
泡茶用開水壺燒水,有不少人喜歡一次性燒得很多,等到泡了幾泡后水溫又不夠了,于是又接著加熱,其實這樣反復燒水對水質不好。直接導致水中含氧量過低,活性不夠,泡出的茶口感欠佳。 泡茶用水,以初沸、二沸為宜,燒到水翻滾冒泡即可,不可長時間沸騰。建議用小一點的煮水壺,一次性用完,下一泡重新燒,就可避免水質對茶的影響。
三、所有的茶都用沸水
中國茶類比較多,不同茶類對水溫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些人不管什么茶,統(tǒng)統(tǒng)都用沸水泡,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有水夠燙才能泡出味。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比如像一些名優(yōu)綠茶、白毫銀針等,過高的水溫會導致苦澀味掩蓋其鮮爽味。黑茶、 普洱等發(fā)酵茶則需高水溫,這些大多是緊壓茶,不用沸水很難泡出其醇厚的口感,把茶葉泡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