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穗石柯莖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鄙鐣粩喟l(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jī),而應(yīng)從年輕開始。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多穗石柯莖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多穗石柯莖做為一種中藥,藥用價值是很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來了解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多穗石櫟的莖枝。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11-15m。小枝幼時淡褐色,老時干后暗褐黑色。葉互生;葉柄長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時被灰白色粉霜;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7-14cm,寬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下面稍帶灰白色,側(cè)脈7-10對,支脈纖細(xì),疏離,稍明顯,小脈通常不明顯。雄花序極少復(fù)穗狀;雌花3朵一簇,常1朵結(jié)實。果序長8-10cm,軸纖細(xì),直徑約5mm;殼斗淺盤形,包圍堅果基部,直徑9-14mm,高3-5mm;鱗狀苞片輪狀排列,細(xì)小,除頂部外與殼斗愈合,被褐黑色絨毛;堅果扁球形,直徑1.6-1.8cm,長9-13mm,未成熟時頂部錐尖狀,成熟時近平坦,中央有短尖頭,基部截平,無毛;果臍深內(nèi)陷,直徑6-8mm?;ㄆ?-9月,果期翌年5-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邊的灌叢中偶見。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活血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了中藥多穗石柯莖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對癥下藥,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多穗石柯莖。
ys630.coM延伸閱讀
多穗石柯根在中醫(yī)中通常被當(dāng)做藥材使用。這也是因為多穗石柯根本身的藥用價值,那么關(guān)于多穗石柯根的相關(guān)知識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
【別名】甜茶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多穗石櫟的根。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11-15m。小枝幼時淡褐色,老時干后暗褐黑色。葉互生;葉柄長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時被灰白色粉霜;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7-14cm,寬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下面稍帶灰白色,側(cè)脈7-10對,支脈纖細(xì),疏離,稍明顯,小脈通常不明顯。雄花序極少復(fù)穗狀;雌花3朵一簇,常1朵結(jié)實。果序長8-10cm,軸纖細(xì),直徑約5mm;殼斗淺盤形,包圍堅果基部,直徑9-14mm,高3-5mm;鱗狀苞片輪狀排列,細(xì)小,除頂部外與殼斗愈合,被褐黑色絨毛;堅果扁球形,直徑1.6-1.8cm,長9-13mm,未成熟時頂部錐尖狀,成熟時近平坦,中央有短尖頭,基部截平,無毛;果臍深內(nèi)陷,直徑6-8mm?;ㄆ?-9月,果期翌年5-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邊的灌叢中偶見。
【性味】甘;澀;性平
【功能主治】補(bǔ)肝腎;祛風(fēng)濕。主腎虛腰痛;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多穗石柯根的藥用價值本文就介紹到這里,其實多穗石柯根藥用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對人體有著不小的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多穗石柯果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囊环N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多穗石柯果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下。
【別名】甜茶果
【來源】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多穗石櫟的果實。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11-15m。小枝幼時淡褐色,老時干后暗褐黑色。葉互生;葉柄長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時被灰白色粉霜;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7-14cm,寬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下面稍帶灰白色,側(cè)脈7-10對,支脈纖細(xì),疏離,稍明顯,小脈通常不明顯。雄花序極少復(fù)穗狀;雌花3朵一簇,常1朵結(jié)實。果序長8-10cm,軸纖細(xì),直徑約5mm;殼斗淺盤形,包圍堅果基部,直徑9-14mm,高3-5mm;鱗狀苞片輪狀排列,細(xì)小,除頂部外與殼斗愈合,被褐黑色絨毛;堅果扁球形,直徑1.6-1.8cm,長9-13mm,未成熟時頂部錐尖狀,成熟時近平坦,中央有短尖頭,基部截平,無毛;果臍深內(nèi)陷,直徑6-8mm?;ㄆ?-9月,果期翌年5-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邊的灌叢中偶見。
【性味】甘;澀;性平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主呃逆;噎膈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多穗石柯果的介紹,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yīng)該更多的去了解多穗石柯果,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發(fā)揮出多穗石柯果的價值。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多穗石柯葉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多穗石柯葉能正確科學(xué)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別名】甜茶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 多穗柯 的 葉 。春、夏采收。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7~15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單葉互生;卵狀披針形至近橢圓形,長12~20厘米,寬5~8厘米,先端漸尖攻尾尖,基部楔形,全緣,下面有灰白色鱗粃,無毛;葉柄長1.5~2厘米。雌花序常頂生,長15~20厘米。果序長22~25厘米,果密集;殼斗3~5枚聯(lián)合,具短柄或幾無柄,淺盤形,包圍堅果基部,直徑7~13毫米,高2~4毫米;苞片三角形,和殼斗貼生,排列成環(huán)。堅果栗色,卵形,直徑1~1.5厘米,長1.2~1.6厘米,基部圓形,僅中央和殼斗愈合;果臍深陷。
【生境分布】生于溫暖的山地,在土壤濕潤肥沃的山谷中生長最好。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性味】甜。
【功能主治】治高血壓。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以上講述了多穗石柯葉的一些食用方法等。雖然很多藥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要結(jié)合自己本身的情況用藥。
多穗蓼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藥材,我們需要重視起來。多穗蓼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搭配其他的藥物,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dāng)?shù)姆?。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中藥多穗蓼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別名】辣蓼、水蓼、恣恣薩曾(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 多穗蓼 的 全草 。 6~10月采收。
【原形態(tài)】草本,高100~15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密被短柔毛。葉近無柄或有短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戟狀的心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短柔毛?;ㄐ驗榇笮烷_展的圓錐狀,花白色或淡紅色。瘦果三棱形,短于花被。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溝邊較陰濕處。分布西藏等地。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蓼屬甙、臘梅甙、異槲皮甙、槲皮甙、槲皮素、3’-甲基鼠李素。
【性味】性涼,味辛。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殺蟲止痢,清熱解毒。治菌痢,腸炎,小兒消化不良,跌打損傷,風(fēng)濕腫痛,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多穗蓼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
中藥柯樹皮,因為其作用和功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被人們使用。那么,柯樹皮究竟具有怎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 柯樹樹皮的韌皮部 。
【原形態(tài)】柯樹,又名:木奴樹(《臨海異物志》),石櫟、青錫,栲樹、稠樹。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叢林間。分布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爭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須臾又一丸。"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海藥本草》:《臨海志》云,(柯樹)是木奴樹。主乳(浮)氣,采皮以水煮,去滓復(fù)煉,候凝結(jié),丸得為度。每朝空心飲下三丸,浮氣水腫并從小便出。
上文介紹了柯樹皮的相關(guān)常識,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柯樹皮,大家可以在平時多積累一些相關(guān)的東西,這會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疾病產(chǎn)生需要藥的改善,不同的疾病藥物選擇也是不同的,想要能夠很好的治療自身疾病,就需要對癥下藥,中藥多莖野豌豆對治療某些疾病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種藥材。
【來源】為豆科植物 多莖野豌豆 的 全草 。夏秋采割全草,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莖極粗。莖上升,很多。葉軸頂端有卷須,卷須通常不分枝;托葉半箭頭狀,長5~7毫米,上部的托葉線形、矩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8~16,矩橢圓形或線矩形,先端鈍或尖,長15~22毫米,闊1.5~2.5毫米??偁罨ㄐ虮回Q立的毛,高出于葉,有10~20朵向一邊疏生的花;花梗長達(dá)5毫米;花平展地遠(yuǎn)離,長15~18毫米;萼鐘狀,有平伏短茸毛,上面的萼齒較短,三角形,下面的披針形,中間的幾乎和萼管等長;花冠紫色,旗瓣矩倒卵形,有極短的爪。莢果矩形,無毛,長20~30毫米,闊6毫米。種子有小臍。
【生境分布】生于牧區(qū)林緣及河灘灌叢中。分布于東北等地。
【性味】辛,平。
【歸經(jīng)】入肝、膽二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除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濕疼痛,筋骨拘攣,黃疸肝炎,白帶,鼻血,熱瘧,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筋骨疼痛:多莖野豌豆、老鸛草、秦艽、羌活、心葉菝葜,煎服。
【摘錄】《*辭典》
多莖野豌豆的功效作用等已經(jīng)在上文中有了比較詳細(xì)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多莖野豌豆是否還有其它的療效這個問題還需要大家進(jìn)一步的去研究。
白皮柯對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白皮柯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并且對調(diào)理身體和治療疾病都有著很好的功效,對于養(yǎng)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別名】滇白櫟、野檳榔
【來源】殼斗科 白皮柯 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以 花序 入藥。
【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
【性味】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順氣消食,健胃殺蟲。主治食積腹脹,蟲積不化。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對白皮柯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實生活當(dāng)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蘊(yùn)含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白皮柯的神奇的療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嘗試一下,檢驗一下是否有效。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荊芥穗,其實荊芥穗是一種被人們稱之為荊芥的植物的花穗,顏色是淡棕色或者黃綠色的,帶有芳香的氣味,而且味道有點苦。但是不要小看荊芥穗,其中荊芥穗同樣有很好的藥用價值,能夠治療各種疾病,包括了頭痛,產(chǎn)后血暈,便血,感冒等癥狀,可見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大的。
荊芥穗可以搭配其它的中草藥一起煎煮飲用,例如:菊花,薄荷,金銀花等等藥材,祛風(fēng),清熱的效果更加顯著。下面就給大家詳細(xì)介紹一下荊芥穗這種藥材,到底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荊芥穗
荊芥穗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花穗,為穗狀輪傘花序,長約0.5cm,不規(guī)則小段?;ü诙嗝撀?,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涼。
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解表散風(fēng),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fā)不暢,便血、崩漏、鼻衄。發(fā)表,祛風(fēng),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fēng)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fā)散之力較強(qiáng)。
荊芥有發(fā)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fēng)功效。主要治療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常與防風(fēng)相須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fēng)熱、發(fā)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fā),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應(yīng)用。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可配伍防風(fēng)、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荊芥炒炭應(yīng)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癥,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荊芥一藥,生用有祛風(fēng)解表的功效,炒炭則用于止血。配防風(fēng)、羌活,治風(fēng)寒表癥;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fēng)熱表癥;配生石膏,治風(fēng)熱頭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腫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荊芥與紫蘇均能發(fā)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qiáng),偏入氣分,又能理氣寬中;而荊芥祛風(fēng)力勝,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而在理血劑當(dāng)中多用荊芥。
作用:解表散風(fēng),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fēng)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于發(fā)表散風(fēng),且微溫不烈,藥性緩和,為發(fā)散風(fēng)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對于外感表證,無論風(fēng)寒、風(fēng)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
2、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選方】
①治風(fēng)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diào)下。
②治頭目諸疾,血勞,風(fēng)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
③治風(fēng)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溫服。
看完了上面關(guān)于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詳細(xì)答案,相信大家對于荊芥穗已經(jīng)有所認(rèn)識和了解了。荊芥穗的確能夠治療各種疾病,并且效果都是非常顯著的。大家不妨根據(jù)上面介紹的選方,將荊芥穗與其他藥材煎煮飲用,療效更佳升級喔。
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卻在慢慢的下降,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會這樣那樣的疾病,那么選擇什么藥物好呢?中藥方劑可不可以呢?那么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方劑荊芥穗散。
【處方】荊芥穗、黃耆、熟地黃、當(dāng)歸、桑耳、地榆、樗白皮、皂角刺、干姜、槐豆、牛蒡子、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婦人腸風(fēng),酒痢。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粥飲調(diào)下。
【摘錄】方出《婦人良方》卷八,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二一
【處方】荊芥穗2兩,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或口噤,或角弓,或狂言如見鬼,或搐搦如癇,及一切風(fēng)血。
【用法用量】每服6錢,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荊芥穗散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穇穗莎草是一種中藥材,在古代就有用穇穗莎草治病的先例,所以我們可以放心食用。接下來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穇穗莎草的功效等。
【英文名】all-grass of Eleusinoides Galingale
【別名】三角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植物穇穗莎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穇穗莎草,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根莖短。稈粗壯,三棱形,增滑,基部稍膨大。葉短于稈,寬6-12mm,革質(zhì),平滑,邊緣粗糙。葉狀苞片6,下面的2-3覆蓋毆得長于花序;長側(cè)枝聚傘花序復(fù)出或多次復(fù)出,第1次輻射枝6-12,最長達(dá)18cm,每個第1次輻射枝具3-6個第2次輻射枝,通常較短,最長達(dá)4cm;穗狀花諏長圓形或圓筒形,長1-3cm,寬4-10mm,具極多數(shù)小穗;小穗多列,排列緊密,線狀長圓形,長4-8mm,寬約2mm,具花6-12,小穗軸黑褐色,具白色透明的翅,翅早脫落;鱗片排列疏松,膜質(zhì),卵狀橢圓形,先端具短尖,長約2mm,綠色,兩側(cè)蒼白,有棕色或褐色斑紋,脈5-7;雄蕊3,花藥線形,藥隔紫紅色;花柱短,柱頭3。小堅果倒卵形、三棱形、三棱形,長約為鱗片的2/3,深褐色,密被微突起的細(xì)點?;?、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濕地或疏林下潮濕處。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心、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主血熱出血兼有瘀滯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民間用于止血、散血。
【摘錄】《中華本草》
經(jīng)過上文對于穇穗莎草的介紹,我們對于穇穗莎草有了詳細(xì)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穇穗莎草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wù)。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柯蒲木,那么柯蒲木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勐呵(傣名)
【來源】為夾竹枕科植物 云南蕊木 的 果實、葉 。果,秋季采收。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云南蕊木,又名:梅桂。
【生境分布】分布云南。
【性味】苦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舒筋活絡(luò)。治咽喉炎,扁桃體炎,風(fēng)濕骨痛,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內(nèi)服:果:煎湯,1~2錢;或泡酒。外用:葉:煎水洗患處。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從上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它柯蒲木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都是很高的,能夠治療一些疾病,還可以作為食療的原料,的確是健康養(yǎng)生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