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高良姜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shù),淡泊寧?kù)o比藥好。人類的歷史長(zhǎng)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只有進(jìn)行科學(xué)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dá)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shí)現(xiàn)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滇高良姜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duì)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滇高良姜是非常有營(yíng)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jīng)常吃滇高良姜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食用滇高良姜呢,食用滇高良姜對(duì)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滇高良姜的專業(yè)知識(shí)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別名】良姜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喙花姜的根莖。
【原形態(tài)】喙花姜,多年生草本,高0.5-1.5m。具肉質(zhì)、增厚的根莖,須根粗,密被茸毛。莖中部以下被張開的鱗片狀鞘。葉片3-6枚;葉柄極短,長(zhǎng)約4mm,內(nèi)面紅色;葉舌膜質(zhì),長(zhǎng)約2mm,鞘部張開,具紫色斑紋;葉片橢圓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15-30cm,寬4.5-9cm,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兩面均無毛,干時(shí)邊緣褐色。穗狀花序頂生,長(zhǎng)10-15cm,直立,有花約12朵,花序柄短;苞片線狀被針形,長(zhǎng)3-7cm,鮮時(shí)紅色,平時(shí)紫紅色,薄膜質(zhì),小苞片管狀,長(zhǎng)約1.5cm;花萼管長(zhǎng)2.5-3cm,上部一側(cè)開裂,先端2裂,具2個(gè)綠色的小尖頭;紅冠管長(zhǎng)2-4.5cm,紅色,上部稍擴(kuò)大,裂片卵狀被針形,長(zhǎng)1.5-3cm,直立,上部淡黃色,基部淡紅色,無唇瓣及側(cè)生退化雄蕊;花絲突出于花冠之外,舟狀,長(zhǎng)約4.5cm,基部較闊;花藥長(zhǎng)6-8mm,花柱線形;子房被短柔毛,長(zhǎng)約5mm?;ㄆ?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1900m的疏林、灌叢、草地或附生于樹上。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溫中開胃。主脘腹脹痛;食滯不化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滇高良姜,我們知道滇高良姜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滇高良姜來為我們的健康護(hù)航。
ys630.coM延伸閱讀
高良姜的簡(jiǎn)介
高良姜,中藥名。別名膏涼姜(《本草經(jīng)集注》),良姜(《局方》),蠻姜、佛手根(《履巉巖本草》),小良姜(《中藥志》),海良姜(《藥材學(xué)》)。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須根和殘留的鱗片,洗凈,切段,曬干。
高良姜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根莖含揮發(fā)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葉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畢澄茄烯等。根莖尚含黃酮類高良姜素、山柰素、山奈酚、槲皮素、異鼠李素等和一種辛辣成分,稱高良姜酚。
2、功效作用
溫胃,祛風(fēng),散寒,行氣,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噎脯反胃,食滯,瘴瘧,冷癖。內(nèi)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
3、臨床應(yīng)用
3.1、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姜五兩,厚樸二兩,當(dāng)歸、桂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再服,若強(qiáng)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湯)。
3.2、養(yǎng)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寬胸下氣,進(jìn)美飲食,療一切冷物所傷:良姜(去蘆)、干姜(炮)等分。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湯下。妊娠婦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3.3、治心脾痛:高良姜、檳榔等分,各炒。上為細(xì)末,米次調(diào)下。(《百一選方》)。
3.4、治心口一點(diǎn)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須要各焙、各研、各貯。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二錢,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錢五分,香附末一錢五分,以米飲湯加入婪汁一匙,鹽一撮,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高良姜的市場(chǎng)信息
1、高良姜的價(jià)格
高良姜的價(jià)格約為暫時(shí)未知。
2、高良姜的選購(gòu)方法
高良姜以肥大、結(jié)實(shí)、油潤(rùn)、色澤紅棕、無沙泥者為佳。本品呈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zhǎng)5~9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有細(xì)密的縱皺紋及灰棕色的波狀環(huán)節(jié),節(jié)間長(zhǎng)0.2~1cm,一面有圓形的根痕。質(zhì)堅(jiān)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中柱約占1/3。氣香,味辛辣。
3、高良姜的保存方法
高良姜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各種疾病的侵襲是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gè)問題,大多是因?yàn)樯罟ぷ鲏毫Υ笤斐傻模彩巧盍?xí)慣不規(guī)律的一個(gè)重要表現(xiàn)。而且也容易導(dǎo)致人體出現(xiàn)提前衰老的跡象。中藥方劑是一個(gè)幫您擺脫各類疾病的好方法。下面為大家講一下高良姜散的做法。
【處方】高良姜、草豆蔻(去皮)、陳皮(去白)、當(dāng)歸(微炒)、肉桂(去粗皮),各一分;人參(去蘆)半兩。
【炮制】上件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冷傷,脾胃不和,腹脹氣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加減服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高良姜45克(銼)厚樸6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0克 當(dāng)歸30克(銼碎,微炒)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溫里散寒,下氣行滯。治卒心痛,腹脅氣脹,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熱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處方】高良姜1兩,烏藥1兩,京三棱(并銼)1兩,吳茱萸(水浸1宿,曬干)2兩(與上3味相和炒,待茱萸焦即住火,凈,揀去茱萸不用,將3味與后藥同搗),丹參(銼,微炒)半兩,沉香(銼)半兩,莎草根(炒去毛)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研)半兩,檳榔(微煨)半兩,麝香1分(別研入)。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厥心痛。面色青黑,眼目直視,心腹連季脅引痛滿脹。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煎茯苓湯調(diào)下;或炒桃仁酒調(diào)下亦得。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高良姜1兩(銼),木瓜1兩(干者),香薷1兩,梨枝葉1兩半,人參3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霍亂。冷熱不調(diào),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別名】高良姜湯
【處方】高良姜半兩(銼),人參3分(去蘆頭),草豆蔻1兩(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1兩(煨,用皮),丁香半兩,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脾虛腹脹,腸鳴切痛,食少無力。
【用法用量】高良姜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七)。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高良姜1兩,白豆蔻1兩,桂心1兩,芎藭半兩,丁香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冷氣不和,心腹疼痛,或時(shí)嘔逆,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高良姜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侵,去白瓤,焙),木瓜2兩(干者),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3分,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轉(zhuǎn)筋、吐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二○三
【處方】高良姜半兩(銼),桂心1兩,木瓜2兩(干者)。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過多,遍身筋轉(zhuǎn),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二○三
【處方】高良麥3分(銼),訶黎勒皮1兩,白術(shù)3分,赤茯苓3分,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細(xì)辛半兩,桂心3分,桔梗半兩(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胃氣虛冷,胸膈冷氣,痰飲,口中清水自出,脅急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高良姜3分(銼),桂心3分,木瓜2兩(干者),肉豆蔻1兩(去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轉(zhuǎn)筋,疼痛,欲入腹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為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高良姜3分(銼),肉桂3兩(去皺皮),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3分,赤茯苓1兩,訶黎勒皮2分,大腹皮3分(銼),人參1兩(去蘆頭),草豆蔻半兩(去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破冷氣,化宿食。主痰飲。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高良姜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草豆蔻3分(去皮),白術(shù)半兩,沉香3分,干紫蘇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飲酒后脾虛,心腹脹滿,不能消化,頭疼心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九
【處方】高良姜3兩。
【制法】上酒浸,紙裹,入慢火內(nèi)煨令熟,為散。
【功能主治】胃氣極冷,卒病心痛,吐逆寒痰,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高良姜、芍藥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暴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高良姜1兩半,陳橘皮(去白,焙)2兩,陳曲(炒)半兩,肉豆蔻(去殼)1兩,干姜(炮裂)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1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銼)1兩,白術(shù)1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飲食減少,腹中虛鳴。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陳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處方】高良姜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心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別名】高良姜湯
【處方】高良姜1分(銼),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草豆蔻1分(去皮),當(dāng)歸1分(銼碎,微炒),桂心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冷傷,脾胃氣不和,心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高良姜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五)。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別名】高良姜湯
【處方】高良姜(銼)1兩,當(dāng)歸(銼,微炒)1兩,草豆蔻(去皮)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霍亂吐利,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高良姜湯(《明醫(yī)指掌》卷九)。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高良姜1兩(銼),干木瓜半兩,蓮子心半兩,菖蒲半兩,丁香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胃冷咳癔,氣厥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高良姜散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duì)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cuò)的治療效果。
大高良姜不僅可以很好的補(bǔ)充人體營(yíng)養(yǎng)元素,同時(shí)幫助調(diào)理身體的各個(gè)機(jī)能,藥用價(jià)值也很高,今天就帶大家對(duì)大高良姜進(jìn)行一番了解。
【別名】大良姜、山姜、良姜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莖。
【原形態(tài)】大高良姜,多年生叢生草本,高1.5-2.5m。根莖粗壯,圓形,有節(jié),棕紅色并略有辛辣味。葉2列,無葉柄或極短;葉片長(zhǎng)圓形或?qū)捙樞危L(zhǎng)30-50cm,寬6-140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鈍,常棕白色,兩面無毛或背面有長(zhǎng)柔毛;葉舌長(zhǎng)5-10mm,先端鈍。圓錐花序頂生,直立,鑫花,長(zhǎng)14-32cm,徑4-8cm,花序軸上密生柔毛,多分枝;總苞片線形,長(zhǎng)約20cm;小苞片披針形或狹長(zhǎng)圓形,長(zhǎng)1-2cm;花綠白色,清香;花萼管狀,頂端不等的3淺裂,有緣毛;花冠管與萼管略等長(zhǎng),裂片3,長(zhǎng)圓形,唇瓣倒卵形至長(zhǎng)圓形,長(zhǎng)2.5-3cm,寬8-12mm,基部成爪狀,有紅色條紋;雄蕊1,與唇瓣基部;子房下位,無毛,花柱細(xì)長(zhǎng),柱頭略膨大。,蒴果長(zhǎng)圓形,不開裂,長(zhǎng)1-1.5cm,寬約7mm,中部稍收縮,熟時(shí)橙紅色。種子多角形,棕黑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曠野的草地或灌叢中。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呈圓柱形,有分枝。長(zhǎng)8-12cm,直徑2-3cm。表面紅棕色或暗紫色,有波浪形的淡黃色葉痕形成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間長(zhǎng)0.5-Icm,具縱皺紋;根莖下側(cè)有根痕。質(zhì)堅(jiān)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皮部占2/3,內(nèi)皮層明顯,維管束星點(diǎn)明顯可見,木部與皮部分離。氣芳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紅棕、氣香烈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根莖含栓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樟腦(camphor),桉葉素(cineole),丁香油酚(eugenol),α-和β-蒎烯(pinene),檸檬烯(limonene),4-松油醇(4-terpineol),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乙酸胡椒酚酯(chavicol acetate),乙酸香茅酸酯(citronellyl acetate),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 acetat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芳-姜黃烯(ar-onrcumene),β-甜沒藥烯(β-zisabolene),十五烷(pentadeca-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乙酸丁香油酚酯(eugenol acetate),胡椒酷(chavicol),反式-β-金合歡烯(tran-β-rnsene),高良姜素(galangin),3-甲基高良姜(3-methylgalangin),DL-l′-乙酸氧基胡椒酚乙酸酯(DL-l/′-acetoxy-chavicolacatate DL-l′-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DL-l′-ace-toxyeugenol acetate),反式-3,4-二甲氧基桂皮醇(trans-3,4-dimethoxycinnamyl alcohol),反式-4-甲氧基桂皮醇(trans-4-methoxycinnamyl alcohol),反式-4-羥基肉桂醛(trans-4-hydroxycinnamaldehyde), l′-羧基胡椒酚乙酸酯( 1′-hyd]xy-chavicol acetate),二-(對(duì)-羥基-順-苯乙烯基)甲烷〔p-hy-droxy-cis-styryl)methane,二乙酸-反式-對(duì)-香豆醇酯(trans-p-coumaryl alcohol diacetate),二乙酸-反式-松柏醇酯(trans-coniferyl diacetate),[1′S]-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S]-1′-acetoxychavicol acetate〕,[l′S]-l′-乙酰基丁香油酚乙酸酯
【藥理作用】1.祛痰作用:大高良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對(duì)家兔有較好的祛痰作用,使支氣管腺分泌增加;揮發(fā)性部分能直接刺激支氣管腺;非揮發(fā)性部分則通過胃粘膜的反射產(chǎn)生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醚10ml,浸15分鐘,時(shí)時(shí)振搖,濾過。濾液揮干后得芳香辛辣的油狀物,加濃硫酸1滴與香草醛結(jié)晶1粒,顯棕色或黃綠色。(檢查黃酮類)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rùn)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主胃脘冷痛;傷食吐瀉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云南中藥志》:“胃熱者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一開始對(duì)大高良姜不太清楚的朋友現(xiàn)在應(yīng)該已經(jīng)掌握了大高良姜的相關(guān)知識(shí)。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duì)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中很多人對(duì)于藥材的認(rèn)識(shí)不足,現(xiàn)在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補(bǔ)品越來越多,高良姜湯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大家來了解一下高良姜湯。
【處方】高良姜15克 厚樸6克 當(dāng)歸 桂心各9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溫里散寒,下氣行滯。治心腹突然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處方】高良姜(銼)2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3度,炙干)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2兩,白術(shù)2兩,桑根白皮(銼,炒)2兩,甘草(炙)2兩,人參1兩,木瓜(去皮瓤并子,焙干)3兩,五味子(揀)2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1兩,訶黎勒皮1兩,木香1兩,肉豆蔻仁1兩,鹽3升(淘去泥滓,煉成鹽花,研)。
【制法】上15味,先搗前14味,為細(xì)末,與鹽花末同研令勻。以水5升,下藥末1時(shí)入鍋中,和鹽花同煎,不住手?jǐn)嚕蛩?,出藥于盆中,干即貯之。
【功能主治】破氣消食。主霍亂,心腹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生姜少許,煎湯點(diǎn)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高良姜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飲食輒嘔。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高良姜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炒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嘔噦,心腹冷疼,痰逆不消;兼治一切冷氣,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高良姜3兩,木瓜2枚,杉木節(jié)5兩,川椒1兩(去目),蒴藋5兩,蓼葉5兩。
【制法】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肝虛冷,轉(zhuǎn)筋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煎取8升,去滓,加醋半升,攪令勻;及熱,納于杉木桶中,淋蘸兩腳,兼以綿揾藥汁,裹轉(zhuǎn)筋處。
【摘錄】《圣惠》卷三
【別名】高良姜散
【處方】高良姜10分,當(dāng)歸10分,橘皮8分,厚樸10分(炙),桔梗8分,桃仁50枚(去皮尖),吳茱萸8分,生姜8分,訶黎勒5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久心痛刺肋,冷氣結(jié)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高良姜散(《圣惠》卷四十三)。
【注意】忌豬肉、生冷、油膩、粘食、小豆。
【摘錄】《外臺(tái)》卷七引《廣濟(jì)》
【處方】高良姜1兩半,檳榔(銼)1兩半,木香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吳茱萸(湯浸,焙干,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厥逆,腹?jié)M妨痛,或上沖心;寒疝卒痛,積聚不散,上沖心腹,與陰相引,痛則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高良姜4兩,桂心4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霍亂吐痢,轉(zhuǎn)筋欲入腹。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
【注意】忌生冷,生蔥。
【摘錄】《外臺(tái)》卷六引《廣濟(jì)》
【別名】高良姜煮散
【處方】高良姜1兩,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冷熱氣不調(diào),霍亂吐逆不定,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1枚(去核),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高良姜3分,木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檳榔(銼)3分,人參3分,肉豆蔻(去殼)半兩,吳茱萸(湯浸,焙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縮砂蜜(去皮)半兩,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胃受風(fēng),久為飧泄,下痢嘔逆,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日3次,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高良姜(銼)1分,苦楝根皮(干者,銼)2兩,胡椒30粒。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蛔蟲。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服。服訖臥少時(shí),未得吃食,或吐或?yàn)a即愈。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九
【處方】高良姜5兩,木瓜1枚,杜梨枝葉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霍亂,冷熱不調(diào),吐痢。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絞去滓,空腹溫3服,服別如人行6-7里。
【摘錄】《外臺(tái)》卷六引《廣濟(jì)》
【別名】高良姜散
【處方】高良姜5兩,厚樸2兩,當(dāng)歸3兩,桂心3兩。
【功能主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勞風(fēng)。
【用法用量】高良姜散(《圣惠》卷四十三)。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心腹絞痛而見脅滿如刺,明系木邪凌上之實(shí)證,故用良姜、厚樸溫散滯氣,當(dāng)歸、桂心溫散結(jié)血,兼行心肝肺三經(jīng)以破寒積也。
【摘錄】《千金》卷十三
【處方】高良姜、厚樸、官桂。
【功能主治】因寒,心脹痛。
【用法用量】作1服,水1鐘半,煎1鐘,去滓,稍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六要·治法匯》卷五
【處方】高良姜(銼)半兩,桂(去粗皮)1兩,木瓜(干者,去瓤)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霍亂轉(zhuǎn)筋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duì)其有所了解。
中藥的本質(zhì)就是治標(biāo)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滇丹參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滇丹參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丹參、小丹參、紫丹參、小紅參、小紅草烏、小紅丹參、山檳榔、云南丹參、石山丹參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云南鼠尾草的根。
【原形態(tài)】云南鼠尾草,多年生草本,高約30cm。根狀莖短縮,塊根丹紅色,紡錘形。莖被長(zhǎng)柔毛。葉通常基生,單葉或三裂,葉下面帶紫色,兩面被密或疏長(zhǎng)柔毛,葉柄被長(zhǎng)柔毛。輪傘花序4-6花,疏離,組成頂生假總狀花序,花序被腺毛或長(zhǎng)柔毛;二唇形,上唇三角形,下唇2淺裂;花冠藍(lán)紫色,長(zhǎng)2.5-3cm,下唇中裂片倒心形;花絲長(zhǎng)3mm,藥隔長(zhǎng)6-10mm,上臂較下臂長(zhǎng)約2倍,下臂的藥室退化增大而在先端聯(lián)合。小堅(jiān)果橢圓形,黑棕色,無毛。花期4-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00-2900m的草地、林緣及疏林干燥地上。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粗短,表面粗糙,具有密集的葉良,以及殘留莖基和葉柄基。根紋錘形,1-數(shù)條,呈簇狀或著生于根莖的一側(cè),長(zhǎng)5-18cm,直徑2-7mm,偶至1cm;支根的分支處變細(xì)。表面磚紅色或暗紅棕色,有縱縮紋,可見須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呈鱗片狀脫落,露出紅棕色新栓皮,有的皮部開裂,顯出白色的木部質(zhì)堅(jiān)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zhì)樣或纖維性,木栓層磚紅色,灰部灰褐色,形成層明顯,木部黃 白色,可見放射狀紋理。氣微香,味淡,微苦澀。
【化學(xué)成份】根含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tanshiquinone) ,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
【藥理作用】滇廟參水深性部分注射液以相當(dāng)于30g(生藥)/kg劑量給小鼠腹腔注射,給藥后0.5h、1h、3h均見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極顯著才提高。芭物以0.75mg(生藥)/ml濃度給離體豚鼠心臟灌流,顯著增加冠脈流量。
【性味】味微苦;微甘;性微寒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涼血止血;養(yǎng)心安神;解毒消腫。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惡露腹痛;胸痹絞痛;關(guān)節(jié)痛;疝痛;崩漏;吐血;衄血;咳血;血虛肢麻;失眠;健忘;驚悸;怔忡;乳癰;瘡腫;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滇丹參的詳細(xì)介紹,我們知道滇丹參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duì)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