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田藨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shù),淡泊寧靜比藥好。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只有進(jìn)行科學(xué)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dá)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shí)現(xiàn)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薅田藨根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薅田藨根的營養(yǎng)價值豐富,藥用價值也很高,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介紹下中藥薅田藨根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茅莓根(《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 茅莓 的 根 。
【化學(xué)成份】根含鞣質(zhì)4.5%,糖2.3%,黃酮甙1.6%。
【性味】甘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利濕,活血消腫。治感冒高熱,咽喉腫痛,風(fēng)濕痹痛,肝炎,瀉痢,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結(jié)石,咳血,吐血,婦人崩漏,跌打損傷,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重慶草藥》:"孕婦禁用。"
【附方】①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薅秧泡根一斤,紅澤蘭四兩,劉寄奴根四兩。泡酒服,早晚各服一酒杯。(《重慶草藥》)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泌尿系結(jié)石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上面對薅田藨根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剖析,大家了解了薅田藨根的各種功效,一定要牢記這些療效哦,這樣就可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用薅田藨根的神奇功效還他們一份健康和快樂。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jìn)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jìn)行了解,那么對于藨寄生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別名】石臘竹
【來源】藥材基源:為列當(dāng)科植物藨寄生的全草。
【原形態(tài)】藨寄生 肉質(zhì)寄生草本,全株高8-18cm。莖粗壯。莖基部的葉近圓形,上部為寬卵形或長圓形,兩面無毛。花常3至數(shù)朵簇生于莖的頂端;花梗長1-2(-2.5)cm;苞片1枚,長卵形或長圓形,長1.4-2cm,寬6-8mm,先端稍尖;小苞片2枚,長圓形或匙形,長1.5-2cm,寬0.4-0.8(-1)cm,先端鈍或具小齒;花萼筒狀鐘形,向上漏斗狀擴(kuò)大,長2-3(-3.5)cm,口部直徑1.5-1.8cm,頂端整齊地5淺裂,裂片長圓形或三角形,近等大,頂端稍尖或又再2齒裂或具小齒;花冠常紅色、薔薇紅色,稀白色,常有香氣,長5-7cm,筒部稍收縮,向上明顯擴(kuò)大,呈張開的二唇形,上唇大,先端微凹或2淺裂,裂片半圓形,近全緣或有小齒,下唇遠(yuǎn)小于上唇,3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全部裂片外面無毛,里面被長柔毛;雄蕊4,花著生于距筒基部1-1.5cm,處,長2-3cm,柱頭盤狀或2淺裂。果實(shí)近卵球形。種子橢圓形?;ㄆ?-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于海拔900-3500m的林下溫處或灌叢同,喜寄生于懸鉤子屬(Rubus)植物根上。
【功能主治】解毒。主梅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就是藨寄生的一個介紹,通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藨寄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很多病癥都可以有效的緩解,但切記不要胡亂服用。
早谷藨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早谷藨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早谷藨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xì)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天青地白扭、酸母子。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 無腺白葉莓 的 根 。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4米。莖直立,稍呈拱形。莖枝、葉軸及葉柄散生皮刺,枝被灰白色柔毛,老后無毛。3出復(fù)葉,小葉卵形、廣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6~12厘米,寬3~6.5厘米,頂生小葉較大,先端漸尖或長尖,基部圓或淺心形,側(cè)生小葉常偏斜,上面疏生白柔毛,下面密生白絨毛,邊緣具不整齊粗齒,小葉近無柄;托葉線形。短總狀花序,總軸和花梗密生短絨毛,萼5,花瓣5,倒卵形,有嚙蝕狀邊緣,和萼片幾等長,紅色。聚合果球形,徑1.5厘米,橘紅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及溪旁叢林內(nèi)。分布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功能主治】治小兒風(fēng)寒咳逆、氣喘:早谷藨鮮根一兩,加芫荽菜、紫蘇、前胡各三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摘錄】《*辭典》
對于早谷藨的藥用價值大家應(yīng)該都了解了吧,在平時食用的時候也能夠更有針對性了,更合理的用藥才能夠更好的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黃藨葉是中藥的一種,在某些疾病上對人體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這類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廣泛,對黃藨葉選擇的時候,需要對黃藨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jìn)行認(rèn)識,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 切頭懸鉤子 的 葉 。8~9月采收。
【原形態(tài)】切頭懸鉤子,又名:黃泡、老虎泡(《分類草藥性》),黃喜馬莓。
【生境分布】生長于荒土坎或大山坡地。分布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性平,味咸酸,無毒。
【功能主治】殺蟲止癢。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diào)敷。
【附方】①治皮膚瘡:黃藨干葉、滿天星。研粉,調(diào)麻油搽。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以上就是對黃藨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一些介紹,選擇它的時候,需要對它的使用方法進(jìn)行認(rèn)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狹果茶藨。
【英文名】root of Kansu Gooseberry, root of Narrowfruit Currant
【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狹果茶藨的莖和根。
【原形態(tài)】狹果茶藨 落葉灌木,高約1m。老枝灰色至灰褐色,剝裂,小枝灰黃色,具刺,刺長9-24cm,常3個簇生。葉對生;葉柄長0.5-3.5cm,疏生腺毛;葉片圓五角形或圓卵形,掌狀3裂,寬3-3.5cm,基部心形或楔形,裂片先端銳尖,邊緣具圓狀齒,兩面和邊緣均有疏短柔毛?;ㄋN薇色,兩性,1-3朵簇生葉腋;花梗長3-7mm;花萼筒粗短,長2-3mm,裂片5,長圓形;花瓣5,菱形,長為萼片之半;雄蕊5,長于花瓣,與花瓣互生;子房下位,1室,花柱2,胚珠多數(shù)。漿果,無刺,狹長,黃褐色,先端冠以宿存萼筒?;?、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針葉林中或溪旁。
【性狀】莖枝呈細(xì)長圓柱形,不規(guī)則扭曲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灰褐色,生有長刺,長1-1.5cm,節(jié)部稍膨大,有橫皺紋,并不枝痕及葉痕。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粉性,木部黃白色,髓部中空。氣微,味苦。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膽;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癤;濕皰;無名腫毒;濕疹瘙癢;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9-15g。
【各家論述】《涼山州中草藥資源普查名錄》:莖和枝:有解毒的功能。用于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認(rèn)識狹果茶藨,大家可以多跟身邊的朋友介紹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應(yīng)該怎樣去使用狹果茶藨這種藥物。
田蔥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田蔥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中蔥(《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田蔥科植物 田蔥 的 全草 。
【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根纖維狀。莖單干,少分枝,高30~60厘米,多少被綿毛,尤以近花序?yàn)樯?。葉嵌疊于莖的基部,劍狀,長30厘米以上,上部的逐漸縮小而變成披針形、具鞘的苞片,但全部長于花被。穗狀花序頂生,長30~60厘米,被綿毛;花無柄,單生,很少有2朵聚生于一苞者;花被黃色,分裂至基部為2枚花瓣?duì)盍哑L和寬約1.2厘米,被毛;雄蕊l,著生于背軸的花枝裂片的基部,花絲扁平,花藥2室,室旋卷;退化雄蕊2,小,花瓣?duì)睿蛔臃可衔唬?室,花柱單生。蒴果長橢圓形,長約1.2厘米,花被宿存,室裂為3個果瓣。種子多數(shù)?;ㄆ谙?、秋。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中。分布臺灣、廣東等地。
【功能主治】《生草藥性備要》:"洗爛腳,搽癬。同鐵錫粉炒,治螆。"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上面對田蔥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剖析,大家了解了田蔥的各種功效,一定要牢記這些療效哦,這樣就可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用田蔥的神奇功效還他們一份健康和快樂。
田艾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艾草,一般被分為兩種。一種是大艾,這種艾草是不能食用的,其主要作用是用來煮水洗澡、去除邪氣等。還有一種是田艾,這種艾草可以用來食用,并且對于人體有著一定的功效和作用,比如說可以治療咳喘、風(fēng)濕、高血壓、蕁麻疹、水腫等多種疾病。
一、田艾的兩種分類
田艾草大致分為兩類,一種叫大艾,具有特殊刺激氣味,不可食用。僅用于端午節(jié)的時候或產(chǎn)婦等會用來煮水洗澡,以達(dá)到驅(qū)除邪氣的作用;
另一種即是田艾又叫白頭翁,是冬天收割完后田野里生長出來的一種野草,經(jīng)常摘取來制作餅等糕點(diǎn)食用,以達(dá)到避邪氣、驅(qū)寒毒的功效。據(jù)《食物本草》里介紹,田艾還具有祛濕,暖胃,清腸等功效。
二、田艾的功效與作用
化痰止咳;祛風(fēng)除濕;解毒。主治咳喘痰多;風(fēng)濕痹痛;泄瀉;水腫;蠶豆病;赤白帶下;癰腫疔瘡;陰囊濕癢;蕁麻疹;高血壓。
三、田艾籺的做法
這是粵西地區(qū)特色小吃,逢年過節(jié)都會做來吃。通常可以在湛江、茂名等地區(qū)見到。
特別是農(nóng)村,每到"二月二"前夕,他們就搗米粉(常用糯米粉)、備田艾絨(田艾上的棉狀物)。
做法:用煮好的田艾絨和米粉搓成皮,然后包上白糖、木瓜絲、花生、椰絲、芝麻、陳皮、肥肉做成甜味的田艾 ,香味的則用新鮮蝦仔、生蔥、新鮮蘿卜絲或咸蘿卜碎加肥肉、芝麻、花生作餡。形狀有的用木鑿的模子做成杯口大圓形的,有的做成桃子形的,有的做成碗口大半月形的,再用新鮮的木菠蘿葉子或土生的一種當(dāng)?shù)胤Q做"能木"的樹葉包墊起來,放進(jìn)鑊頭用武火蒸熟,既省錢環(huán)保,又有綠葉的清香。香心甜皮的田艾籺(米乙)最為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