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小報春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zhì)量。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白背小報春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在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白背小報春。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白背小報春的全草。
【原形態(tài)】草本。全株無毛。根莖短,具多數(shù)粗根,頂端生出葉叢或有時發(fā)出短莖。葉柄具狹翅,長1.5-6cm,通常稍長于葉片;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5-45mm,寬10-25mm,先端圓形,基部圓截形或微呈心形,邊緣波狀淺裂,裂片闊圓齒狀,下面被白粉,中肋稍寬,側脈5-6對?;ㄝ?-2枚自葉叢中抽出,高10-25cm;傘形花序1-3輪,每輪4-10花;苞片披針形,初被白粉,至果期近于無粉;花梗纖細,長8-24mm,多少被小腺體;花萼闊鐘狀,長3.5-4.5mm,果時稍增大,兩面被白粉而外面較密,分裂達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粉紅色,冠筒長4-6mm,喉部無環(huán)狀附屬物,冠檐直徑8-15mm,裂片闊倒卵形,先端具深凹缺;長花柱花:雄蕊著生處距冠筒基部約2mm,花柱長約3mm,幾不高出花萼;短花柱花:雄蕊著生處略高于冠筒中部、花柱長約1mm?;ㄆ?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90m的湖邊濕地和蘆葦叢下。
【性味】辛;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主肺熱咳嗽;口舌糜爛;咽喉紅腫;目赤腫痛;小便淋瀝澀痛;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了關于白背小報春的一些基本資料,希望大家可以多學一點中草藥的知識,這樣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
相關閱讀
白背三七的營養(yǎng)價值豐富,藥用價值也很高,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下中藥白背三七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骨丹(《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菊科植物 白子菜 的 根 及 根莖 。秋、冬采挖,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白子菜,又名:雞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塊狀。莖紫紅色,被短毛。葉根生;長卵形成矩圓狀倒卵形,長9~15厘米,寬8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尖,有時有兩耳,葉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及鋸齒,并有灰白色短緣毛,上面綠色,禿凈或疏被灰白色短毛,主脈上較多,下面淺綠色或紫紅色,主脈突出,上被疏短毛,網(wǎng)脈干時呈黑色;葉柄短或無?;ㄇo根出,疏被短毛。頭狀花序頂生,數(shù)朵,徑1~1.5厘米;總苞2輪,緣狀披針形,外輪短,疏寓,內(nèi)輪覆瓦狀排列,倍長于外輪,疏被灰白色短毛;花全部管狀,金黃色;雄蕊5,花藥聯(lián)合,內(nèi)藏,著生于冠管的1/2處;雌蕊花柱細長,外露,柱頭2裂。瘦果成熟時深褐色,有線條,冠毛白色?;ㄆ诖菏炼?。
【生境分布】喜生于潮濕的陰地上。分布臺灣至華南。西南一帶。
【性狀】根莖肥大、肉質(zhì),呈團塊狀,徑2~3厘米,新鮮時灰黃色,側生莖芽多枚,短圓錐狀,有的可見環(huán)節(jié)。折斷面灰白色。產(chǎn)廣西等地。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消腫。治支氣管炎,肺結核,崩漏癰腫,燙傷。跌打損仿,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附方】①治瘡癰,消腫散毒:土生地、霧水葛等分。搗爛敷。(《廣西藥植圖志》)
【備注】本植物的莖葉(白背三七莖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
上面對白背三七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大家了解了白背三七的各種功效,一定要牢記這些療效哦,這樣就可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用白背三七的神奇功效還他們一份健康和快樂。
白背葉的簡介
白背葉,中藥名。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樸樹、白泡樹、白面簡、白鶴樹、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樹、野芙蓉、白林樹、橡皮柴、谷皮柴、白桃葉、白面風。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葉。分布于云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之功效,常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白背葉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
2、功效作用
清熱,利濕,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3、臨床應用
3.1、《嶺南草藥志》:收澀固脫。
3.2、《廣西藥植名錄》:祛風濕,治刀傷。
3.3、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3.4、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并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燉黃頭龜連服數(shù)天。(《嶺南草藥志》)。
3.5、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凈,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3.6、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nèi)服。(《嶺南草藥志》)。
3.7、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nèi),并外搽。(《嶺南草藥志》)。
3.8、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凈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3.9、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白背葉的市場信息
1、白背葉的價格
白背葉的價格約為0.5元/50克。
2、白背葉的選購方法
葉:本品皺縮,邊緣多內(nèi)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圓卵形,長7-14cm,寬4-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點,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3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基具2斑狀腺體。葉柄長5-15cm,質(zhì)脆。氣微香,味微苦、辛。
3、白背葉的保存方法
白背葉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白背楊是一種對大家來說還算比較熟悉的中藥,對我們身體的有很多的好處,我們想要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它,需要對白背楊有一些了解,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吧。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 銀白楊 的 葉 。春、夏季采收。
【原形態(tài)】喬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絨毛;冬芽圓錐形,有白色絨毛,或僅邊緣有細柔毛。單葉互生,長短枝葉形有顯著區(qū)別:長枝的葉寬卵形或三角卵形,長5~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3~5掌狀圓裂或不裂,有鈍齒,幼時兩面密生白色絨毛,以后上面的絨毛脫落,下面的不落;短枝的葉較小,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葉柄長2~5厘米,有白色絨毛。雄花序長3~7厘米;苞片有長睫毛;雄蕊6~10;雌花序長2~4厘米;柱頭2,2裂,紅色。蒴果,無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葉和樹皮中含少量糖甙。根中含7-ο-甲基香橙素。
【功能主治】祛痰、消炎、平喘、止咳。治慢性氣管炎、咳嗽、氣喘。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銀白楊葉制成不同劑型于不同季節(jié)共觀察1115例,平均有效率在88%左右,顯效率為52%左右。對咳、痰、喘均有療效,但平喘作用稍差;生效時間多在服藥后3~5天。對虛寒型療效較好,肺燥型次之,痰熱型較差。療程長者療效較高。病程越短療效越好。劑型及用法:㈠1:2糖漿劑一日服3次,每次10毫升。㈡注射劑一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1毫升(含生藥2克)。㈢浸膏丸一每次10粒,日服3次(每日總量相當生藥25克);部分病例同時并用注射劑或加服百蕊草(每次5錢,沖泡后分3次服)。初步觀察,各種劑型的療效無明顯差別。副作用:無嚴重副作用,僅少數(shù)患者有胃部不適,口干、腹瀉、面部輕度浮腫等反應,個別出現(xiàn)皮疹;一般均較輕微,不影響治療。
【摘錄】《*辭典》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白背楊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背葉根這種藥材。
【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來源】為大戟種植物 白楸 的 根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
【化學成份】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
【性味】《嶺南草藥志》:"味微澀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附方】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肝炎: 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療慢性肝炎,對降低轉(zhuǎn)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為0.5~1兩,伴有水腫者用2~3兩,每日煎服1劑。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草藥志》
上文為我們分析了白背葉根的一些功效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適量食用白背葉根,對身體機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際間的交流慎密,大部分學醫(yī)的都受到了西醫(yī)的嚴重影響,學習中醫(yī)的人是越來越少,所以這就造成了大家對中藥的了解也是越來越少。下面就來說說鄂報春這種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鄂報春的根。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被多細胞柔毛。根莖褐色,多須根。葉柄長10-15cm,被白色或褐色柔毛;葉片卵圓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10cm,寬4-9cm,先端鈍圓,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全線或有圓形波狀缺刻或鋸齒,上面光滑,下面沿葉脈被多細胞柔毛。花葶柔弱,高15-30cm;傘形花序通常1輪,花朵每輪多數(shù);苞片綠色,線形;花萼鐘狀漏斗形,5淺裂,外被短柔毛,開花時長約5mm,花后漸增大,果時長達1cm;花冠高腳碟狀,淡紫色或淡紅色,長5-20mm,直徑約2cm,筒部較萼管長,裂片5,倒心形,先端2裂,平展;雄蕊5,花柱與花冠管部等長。蒴果球形,包藏于萼筒中?;ㄆ?-6月,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2200m的林下、水溝邊和濕潤巖石上。
【栽培】生物學特性 性喜溫暖,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空氣流通。耐潮濕、忌暴曬,幼苗不耐高溫。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為好。忌堿土。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不規(guī)則圓柱形,棕褐色,周圍叢生多數(shù)灰白色或灰褐色須狀根。質(zhì)脆,易碎。氣微。
【性味】苦;性涼
【歸經(jīng)】脾、胃二經(jīng)
【功能主治】解酒毒;止腹痛。主嗜酒無度;酒毒傷脾;腹痛便泄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泡酒內(nèi)服,治腹痛,又解酒毒。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鄂報春,鄂報春的功效和作用,我們知道了鄂報春不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還在某些疾病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藏報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中藥,具有很高的養(yǎng)生價值,對天一些體質(zhì)不好的人來說,吃藏報春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身體健康情況,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藏報春。
【別名】年景花、大虎耳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藏報春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被多細胞柔毛。根系粗壯,須根細長。葉基生;葉柄長2-15cm,有腺體剛毛,鮮時肥厚多汁,常帶淡紫紅色;葉薄膜質(zhì),闊卵圓形至橢圓狀卵形或近圓形,長3-13cm,寬2-10cm,先端鈍尖,基部心形,邊緣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裂片具不整齊鋸齒,兩面有腺體剛毛?;ㄝ?-4枝,高4-15cm,綠色或淡紫紅色,被腺體剛毛,具傘形花序1-2輪,每輪有花3-14朵;苞片葉狀,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5-15mm,被腺體剛毛;花梗長2-5cm;花萼長8-20mm,基部膨大成半球形,直徑7-10mm,果時增大,直徑達15-20mm,被腺體剛毛,5裂,深約達全長的2/5,裂片三角形或卵形;花冠高腳碟狀,淡藍紫色或玫瑰紅色,外面被柔毛,冠筒口周圍黃色,冠檐直徑2-3cm,裂片闊倒卵形,先端深2裂;長花柱花:冠筒長10-11mm,雄蕊近冠筒中部著生,花柱長近達冠筒口;短花柱花:冠筒長13-14mm,雄蕊近冠筒口著生,花柱長4-5mm。蒴果卵球形,直徑9-10mm?;ㄆ?2月至翌年3月,果期2-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蔽蔭和濕潤的石灰?guī)r縫中。
【性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癤;皮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藏報春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藏報春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藏報春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說起白背青莢葉,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為它可是具有很好的治療疾病效果的。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白背青莢葉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白背青莢葉的功效。
【英文名】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 var.hypoleuca Hemsl.ex Rehd.
【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白粉青莢葉的葉。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本,高達2m。幼枝綠色,無毛,葉痕顯著。葉互生;葉柄長1-5cm;托葉線狀分裂;葉片紙質(zhì),卵形、卵圓形,長3-9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于圓形,上面淡綠色,下面被白粉,常呈灰白色或粉綠色,邊緣具刺狀腺質(zhì)鋸齒。雌雄異株,雄花4-12,呈傘形或密傘花序,著生于葉面中脈的1/2-1/3處,雄蕊3-5,生于花盤內(nèi)側;雌花1-3,著生處與雄花同;子房卵圓形或球形,柱頭3-5裂。漿果,成熟后黑色,分核3-5?;ㄆ?-5月,果期8-9月。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水腫;熱淋;便血;癟腫;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白背青莢葉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白背三七莖葉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那么在醫(yī)學上白背三七莖葉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白背三七莖葉的功效與作用。
植物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塊狀。莖紫紅色,被短毛。葉根生;長卵形成矩圓狀倒卵形,長9~15厘米,寬8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尖,有時有兩耳,葉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及鋸齒,并有灰白色短緣毛,上面綠色,禿凈或疏被灰白色短毛,主脈上較多,下面淺綠色或紫紅色,主脈突出,上被疏短毛,網(wǎng)脈干時呈黑色;葉柄短或無?;ㄇo根出,疏被短毛。頭狀花序頂生,數(shù)朵,徑1~1.5厘米;總苞2輪,緣狀披針形,外輪短,疏寓,內(nèi)輪覆瓦狀排列,倍長于外輪,疏被灰白色短毛;花全部管狀,金黃色;雄蕊5,花藥聯(lián)合,內(nèi)藏,著生于冠管的1/2處;雌蕊花柱細長,外露,柱頭2裂。瘦果成熟時深褐色,有線條,冠毛白色?;ㄆ诖菏炼?。
【功能主治】
清熱,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濕痛,骨折、創(chuàng)傷出血,癰腫瘡癤。
①《云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
②《云南中草藥選》:接骨,止血,祛瘀,消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搗爛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骨折,外傷出血
白背三七莖葉研末撒布患處。另用白背三七根適量泡酒服。
②治水火燙傷
白背三七鮮葉,搗爛,加白糖適量,拌成糊狀,敷患處。
③治百日咳
白背三七莖二繭三錢。紅糖引,煮雞蛋吃。(①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藥》)
④治風濕痛
大綠葉的葉三至五錢。加糖適量煮雞蛋吃。(《云南中草藥選》)
⑤治瘡癤癰腫
大綠葉的葉研末敷。(《云南中草藥選》)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肯定已經(jīng)對白背三七莖葉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白背三七莖葉具有清熱,舒筋,止血,祛瘀的功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于中藥的相關知識,可以繼續(xù)閱讀下一篇哦。
報春花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藥材,它是一個能夠制作藥膳,同時能夠制作藥品,而且報春花的使用方法也比較廣泛,在選擇時也可以放心進行,接下來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橡只瑪爾布(藏名)
【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 條紋報春 的 花朵 。6~8月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粗而短,具多數(shù)須根。單葉基生;倒披針形或狹矩圓狀倒披針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有細碎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傘形花序頂生,有花10余朵;花莖直立,上部帶紫綠色;花柄長短不一;花藍紫色,漏斗狀。
【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分布西南及西藏、內(nèi)蒙古、新疆。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肝膽火,止血。治小兒高熱抽風,急性胃腸炎,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外用:研末撒。
【備注】 黃花報春 的功用和上種相同。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以上就是關于報春花的藥用價值的一個簡單的介紹,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利用報春花治療疾病,可以不用擔心副作用。所以報春花治療疾病就是一種效果好且實在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臨床中也得到了一個很廣泛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