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防己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善養(yǎng)生者慎起居,節(jié)飲食,導(dǎo)引關(guān)節(jié),吐故納新?!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黑面防己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黑面防己。
【別名】耳葉馬兜鈴、木防己、麻瘋龍、暗消
【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卵葉馬兜鈴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isso,以 根 入藥。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辛,涼。
【功能主治】利水,除濕,止痛,消炎。用于泌尿道感染,水腫,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胃潰瘍。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就是對中藥黑面防己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黑面防己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擴展閱讀
防己的簡介
防己,中藥名。又稱為解離(《本經(jīng)》),載君行(《本草蒙筌》),石解(《綱目》)。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凈,除去粗皮,曬至半干,切段,個大者再縱切,干燥。
防己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1.1、粉防己根含生物堿約1.2%,其中有漢防己堿、防己醇靈堿、一種酚性生物堿、門尼新堿、門尼定,以及輪環(huán)藤酚堿等。粉防己的生物堿,曾有種種異名,漢防己堿曾名漢防已甲素,防己醇靈堿即去甲漢防己堿,亦曾名漢防己乙素,酚性生物堿即漢防己丙素。門尼新堿原稱木防己素甲,門尼定原稱木防己素乙,分別為漢防己堿和去甲漢防己堿的異構(gòu)物。粉防已根尚含黃酮甙、酚類、有機酸、揮發(fā)油等。
1.2、木防己根含木防已堿、異木防己堿、木蘭花堿、木防己胺、木防己賓堿、甲門尼薩任堿、去甲門尼薩任堿等多種生物堿。
2、功效作用
利水消腫,祛風(fēng)止痛。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毒,風(fēng)濕痹痛;高血壓。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3、臨床應(yīng)用
治療高血壓病:從漢防己中提出的生物堿-漢防己甲素,具有降壓作用。一般用片劑口服,每日120毫克,3次分服;血壓過高者,增至每日180毫克。據(jù)110例Ⅱ期及Ⅲ期患者?察,經(jīng)用藥2~7個月后,顯效13例,有效26例,一般療效24例,無效47例,總有效率為55%。亦可采用注射劑行靜脈注射,每次120毫克,每日2次;據(jù)200余例使用結(jié)果,療效較口服片劑明顯,作用較快,且無突然大幅度下降之反應(yīng),故為治療高血壓急癥有效而穩(wěn)妥之制劑。
防己的市場信息
1、防己的價格
防己的價格約為195元/千克。
2、防己的選購方法
本品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半圓柱形或塊狀,多彎曲,長5~10cm。直徑1~5cm。表面淡灰黃色,在彎曲處常有深陷橫溝而成結(jié)節(jié)狀的瘤塊樣。體重,質(zhì)堅實,斷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較稀疏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
3、防己的保存方法
防己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防己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漢防己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茯苓1兩,丹參1兩,牛膝1兩(去苗),獨活1兩,黃耆1兩(銼),防風(fēng)1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1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石膏1兩,半夏半兩(湯浸,去滑),川大黃半兩(碎,微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桑白皮1兩(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去瓤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緩弱,頑痹,心神煩悶,言語謇澀,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三
【處方】防己、人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喘急,及諸病喘促。
【用法用量】每服1錢,桑白皮煎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防己、防風(fēng)、甘草、桂。
【功能主治】解芫花毒。主
【用法用量】《普濟方》本方用防己、防風(fēng)(去蘆)、甘草(生,銼)、桂(去粗皮)各一兩。上為末散。每服二錢匕,冷水調(diào)下,連并三服。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二五一
【處方】防己(銼)1兩半,烏蛇(酒浸,去皮骨,炙)3兩,獨活(去蘆頭)1兩1分,秦艽(去苗土)1兩1分,黃耆(銼,炙)1兩1分,丹參(去苗土,微炙)1兩1分,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1分,松脂(煉過,放冷研)1兩1分,人參1兩1分,苦參(銼)1兩1分,白術(shù)(炒)1兩1分,桂(去粗皮)1兩1分,芍藥1兩1分,芎?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天門冬(去心,焙)1兩半,葛根(銼)1兩半,干姜(炮)1兩,蜀椒(炒去汗,去閉口者并子)1兩,玄參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風(fēng)癩,眉須墮落,及身面瘙癢,腹中煩熱,身上癮疹,起如棗核,疼痛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漸加至3錢匕,空心食前、夜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八
【處方】雙防己、黃葶藶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肺痿,咯血多痰。
【用法用量】每服1錢,糯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九引《初虞世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十七引《仁存方》
【別名】栝樓根散、、栝樓散
【處方】木防己1兩,栝樓2兩,鉛丹2兩,黃連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肌膚羸瘦,或轉(zhuǎn)筋不能自止,小便不禁。
【用法用量】栝樓根散(《圣濟總錄》卷五十八)、栝樓散(《圣濟總錄》卷五十九)。方中栝樓,《圣濟總錄》作“栝樓根”。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處方】防己(生用)3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鼻衄。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新汲水調(diào)下;老人、小兒酒調(diào)1錢匕服。更用熱湯調(diào)少許,搐鼻。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
【處方】防己(煮)1兩半,訶黎勒(煨,去核)1兩半,郁李仁(湯浸退皮,研如膏)1兩半,白術(shù)1兩半,檳榔(銼)1兩半,吳茱萸(陳者,淘7遍,炒)3分。
【制法】上除郁李仁外,為散,入郁李仁同研令勻。
【功能主治】結(jié)瘕癖實,腹?jié)M如鼓,食即欲吐,喘息急,其脈弦而緊。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和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二
【處方】防己1兩,海蛤半兩,滑石半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膀胱積熱,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濃煎木通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處方】防己1分,人參1分,白茯苓(去黑皮)1分,鬼臼1分,鬼箭羽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曲(炒)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補虛。主尸注傳尸,服逐下藥后。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桃仁研泔1盞、煎至6分,溫服,1日5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
【處方】漢防己半兩,川樸消1分,犀角屑1分,黃芩1分,黃耆(銼)1分,川升麻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赤游腫。
【用法用量】《直指》有川芎。
【各家論述】《醫(yī)林纂要》:防己祛風(fēng)去濕,中通似木通,亦去心火,為君,此者欲其搜治經(jīng)絡(luò),達于腠理,無所不至;樸消消氣分之熱,犀角消血分之熱;黃芩、黃耆益其正氣,所以去其邪熱;升麻升達陽明之熱,而散之肌膚,此實治斑治丹主藥。此去熱而兼升散,治丹毒之搏于風(fēng)濕者。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五引張渙方
【處方】防風(fēng)1兩,羌活1兩,防己1兩,麻黃(去節(jié))半兩,黃松木節(jié)1兩,桂心半兩,荊芥穗半兩,羚羊角屑半兩,桑寄生半兩,甘草半兩,薏苡仁半兩。
【功能主治】妊娠中風(fēng),口眼不正,手足頑痹。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方出《婦人良方》卷十四,名見《準(zhǔn)繩·女科》卷四
【處方】防己1兩,羌活1兩,當(dāng)歸2兩,防風(fēng)1兩,白芍1兩(酒炒),川芎1兩,米仁4兩(炒),甘草6錢,羚羊角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孕婦中風(fēng),口眼歪斜,脈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去滓,加竹瀝1杯,姜汁1匙,溫服。
【各家論述】妊娠血虛風(fēng)中,遏熱于經(jīng),而絡(luò)脈受病,故口眼歪斜,胎孕為之不安焉。防己瀉血分濕熱以清血室,羌活散太陽風(fēng)邪以寧經(jīng)腑,當(dāng)歸養(yǎng)血榮經(jīng)脈,白芍斂陰和血脈,川芎入血海以活血行氣,米仁健脾氣以瀉濕舒筋,防風(fēng)為風(fēng)藥之使,羚羊清厥陰之火,甘草緩中以和胃也。為散水煎,更入竹瀝、姜汁散痰養(yǎng)液,務(wù)使血液內(nèi)充,則風(fēng)熱外解,而經(jīng)脈融和,胎得所養(yǎng),何口服歪斜之不即端正哉!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使用防己散來恢復(fù)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木防己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木防己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土防己[江西]、青藤根[廣東]、青藤香、鉆骨龍、金鎖匙[廣東]
【來源】為防己科木防己屬植物 木防己 Coculus trilobus (Thunb.) DC.的 根 。春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辛,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止痛,利尿消腫,解毒,降血壓。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肋間神經(jīng)痛,急性腎炎,尿路感染,高血壓病,風(fēng)濕性心臟病,水腫;外用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2~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木防己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木防己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木防己等中藥多做點了解。
說起粉防己,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粉防己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英文名】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別名】漢防己、白木香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 石蟾蜍 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 根 。秋季采挖,除去粗皮,曬至半干,切段或縱剖,干燥。
【原形態(tài)】多年生落葉纏繞藤本。莖纖細,有縱條紋。葉互生,寬三角狀卵形,先端鈍,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心形,兩面均被短柔毛,全緣,掌狀脈5條;葉柄盾狀著生?;ㄐ?,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頭狀聚傘花序,排成總狀,萼片4,花瓣4,雄蕊4,花絲連成柱狀體,上部盤狀,花藥著生其上;雌花萼片、花瓣與雄花同,心皮1。核果球形,熟時紅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丘陵地帶的草叢及灌木林緣。主產(chǎn)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性狀】根不規(guī)則圓柱形,或剖切成半圓柱形或塊狀,常彎曲,彎曲處有深陷橫溝而呈結(jié)節(jié)狀,長5~15cm,直徑1~5cm。表面灰黃色,有細皺紋及橫向突起的皮孔。質(zhì)堅重,斷面平坦,灰白色,粉性。氣微,味苦。
【化學(xué)成份】含多種異喹啉生物堿,主要有粉防己堿(tetrandrine )、防己諾林堿(fangchinoline)、輪環(huán)藤酚堿(cyclanoline)、二甲基粉防己堿(dimethyltetrandrine)以及小檗胺(berbamine)等。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祛風(fēng)止痛。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風(fēng)濕痹痛、濕疹瘡毒、高血壓癥。
【摘錄】《*辭典》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粉防己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現(xiàn)在雖然西醫(yī)和西藥比較普遍,但是很多時候人們還是認為要吃中藥病才能好,這是因為中藥能夠治本。小葉黑面葉就是中藥的一種,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關(guān)于小葉黑面葉的小常識吧。
【別名】小柿子、地石榴、黑面葉、跳八丈、小葉山漆莖
【來源】大戟科山漆莖屬植物 小葉黑面葉 Breynia patens Benth.,以 根 及 葉 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葉夏季采摘,曬干。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用于感冒發(fā)熱,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胃腸炎,痢疾,月經(jīng)過多,崩漏,白帶,痛經(jīng);外用治外傷出血,瘡癤,濕疹,皮膚瘙癢,燒傷。
【用法用量】2~4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煎水洗,或曬干研粉撒包。
【備注】(1)同屬植物 小面瓜 (尾葉黑面葉)Breynia rostrata Merr.在云南也叫小柿子。與前種同等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只是介紹了小葉黑面葉的部分功效和作用,其實它還具有其他效果,在這里就不一一道來了。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專門來看看醫(yī)書上記載的功效和事項。
黑面葉根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黑面葉根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 黑面葉 的 根 。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產(chǎn)廣西、廣東等地。
【性狀】干燥根呈圓柱狀,略彎曲,長短不一,徑2~4厘米,表面棕紅色,微有皺紋,皮部厚至1.5毫米。切斷面淡黃色,年輪明顯,射線細密而清晰。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清熱,散瘀,消腫。治頭面熱毒,扁桃體炎,熱瀉,漆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熬湯,1.5~3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①治扁境體炎,咽喉炎:黑面葉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以上介紹的關(guān)于黑面葉根的知識,相信大家對于黑面葉根的認識又會多一點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食用黑面葉根對身體進行調(diào)理和改善。
中藥方劑可以說是有很多的種類,防己湯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防己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漢防己(半兩) 防風(fēng)(半兩) 桂心(半兩) 附子(半兩) 麻黃(半兩) 威靈仙(三分)
【功能主治】治久風(fēng)邪入肝脾二經(jīng),言語不轉(zhuǎn)。
【用法用量】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入竹瀝地黃汁各一盞,生姜自然汁半盞,和勻溫服之,日三四。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木防己3兩,茯苓1兩,桑白皮(切)2升,桂心3兩,芎?3兩,甘草1兩半(炙),大棗12枚(擘),芍藥2兩,麻黃2兩(去節(jié))。
【功能主治】風(fēng)濕,四肢疼痹,攣急浮腫。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麻黃,減1升,納藥煮取3升,分3服。漸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
【注意】慎風(fēng)冷。
【摘錄】《千金翼》卷十七
【處方】黃耆、白術(shù)、防己、防風(fēng)、甘草、大青。
【功能主治】風(fēng)溫,身重汗出。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四
【處方】防己1兩,香白芷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伏暑吐瀉,陰陽不分。
【用法用量】每服1錢,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三
【處方】雙防己1兩半,赤茯苓1兩,百合1兩,郁李仁(別研)1兩,桑白皮(切)3兩。
【功能主治】水氣。
【用法用量】分8服。每服以水1升半,煮取強半升,分2次溫服,明日準(zhǔn)此。1劑盡,更作1劑,揆度多少。
【注意】不得聞燈油煙氣及食鹽。
【摘錄】《元和紀(jì)用經(jīng)》
【處方】防己(去黑皮)半兩,麻黃(去節(jié)存根,銼碎,湯泡濾過,焙干)半兩,薄桂(去粗皮)半兩,赤芍藥1兩,赤茯苓(去皮)1兩,蒼術(shù)(米泔水浸1宿,去粗皮,濾干,銼片,用火炒至微黃色)1兩,甘草(炙)7錢半。
【功能主治】小兒感冒風(fēng)濕之氣,失于解表,流注兩足疼痛,至兩膝浮腫,不能屈伸,轉(zhuǎn)成癱瘓。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2片,蔥1根,煎7分,空心熱服。或入薤白同煎。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防己4兩,白術(shù)3兩,甘草2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濕氣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三引《鮑氏時后方》
【處方】防己4錢,甘草1兩,黃耆1兩,生姜2兩,白術(shù)3兩,人參1兩。
【功能主治】風(fēng)溫,脈浮,身重,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煮取1中盞,去滓,飲訖,仍坐被中,汗出如蟲行,或被臥取汗出。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三
【處方】漢防己1兩,川升麻1兩,天麻1兩,川芎1兩,桂心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用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炒黃),研細拌勻。
【功能主治】小兒中風(fēng),口眼?斜,視不能平,語不能正。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3片,薄荷3片,同煎至5分,去滓稍熱,時時與服。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六
【處方】漢防己半兩,防風(fēng)(去叉股)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附子(炮裂,去皮)半兩,威靈仙(去苗,洗)3分,麻黃半兩(去節(ji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久風(fēng),邪入肝脾二經(jīng),言語不傳。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以竹瀝、荊瀝、地黃汁各1盞,姜汁半盞為引,和勻用,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4次。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漢防己氣味辛平,能行下焦,祛風(fēng)利濕,入足太陽;防風(fēng)氣味辛甘溫,入足太陽;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少陰,厥陰;附子氣味咸辛大熱,入手足少陰;威靈仙氣味苦微辛咸平,通利諸經(jīng)絡(luò);麻黃氣味辛溫,入手太陰、足太陽,表散藥中之峻者也。肝脾二經(jīng)之風(fēng)邪久不能去,得群藥之疏利,猶慮留邪,佐以竹瀝、荊瀝之甘寒而滑,生地黃汁之苦寒而潤,生姜汁之辛溫而通,邪豈能留耶?
【摘錄】《本事》卷一
【處方】防己1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1兩,附子(地裂,去皮臍)1兩,芎?1兩,桂(去粗皮)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芍藥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40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偏風(fēng),半身不隨,口眼?斜,不能言語,筋脈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
【用法用量】每用10錢匕,以水3盞,加生姜10片,煮取2盞,去滓,分溫3服,日2夜1。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
【處方】防己1兩,訶子(炮,用肉)1兩,麻黃(不去節(jié))1兩,杏仁(去皮尖,麩炒)1兩。
【功能主治】嬰孩傷寒喘促,及久年喘急。
【用法用量】水煎,臨熱入臘茶少許,再沸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九
【處方】防己2兩,白術(shù)1兩半,桂(去粗皮)1兩,茵芋1兩,丹參1兩,五加皮(銼)1兩,牛膝(回浸,切,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濕痹,肌膚不仁,體重。汗出惡風(fēng)。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茵芋散”。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
【處方】防己2兩,防風(fēng)(去叉)1兩,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炙,銼)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赤小豆(揀)2合。
【制法】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腫滿,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防己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桑根白皮(銼)1兩,芎?1兩,萎蕤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葶藶(隔紙炒)1分,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通身腫滿,氣喘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以疏利腫消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防己(銼)1兩,竹瀝(旋入)、防風(fēng)(去叉,銼)1兩,升麻1兩,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前,掠去沫,焙干)1兩半,芎?1兩,羚羊角(鎊)1兩。
【制法】上先將7味為粗末。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半身不隨,口面?斜,語不得轉(zhuǎn)。
【用法用量】每用藥12錢匕,以水4盞,煎至2盞,去滓,入竹瀝2合,更煎3沸,分3次溫服,空心、午時、夜深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
【處方】防己4兩,茯苓4兩,白術(shù)4兩,桂心4兩,生姜4兩,烏頭7枚,人參2兩,甘草3兩。
【功能主治】風(fēng)歷節(jié),四肢疼痛如錘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以苦酒1升,水1斗,煮取3升半,每服8合,日3夜1。當(dāng)覺焦熱,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覺,復(fù)令服,以覺乃止。
【注意】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金匱》防己黃耆湯本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腰下疼重,自汗惡風(fēng),取2味合用,以司開合而祛濕著?!肚Ы稹酚挚贮S耆之助衛(wèi),乃摒去不用;易入烏頭,專開痹著;桂心、茯苓2味,又于防己茯苓湯中采入;加人參者,助防己逐痹之力也。煎用苦酒,取辟惡毒之氣耳。
【摘錄】《千金》卷八
【別名】防己飲
【處方】防己1兩,大戟1兩,木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海蛤1兩,犀角屑1兩,胡椒1兩,白術(shù)1兩,葶藶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木通1兩,桑根白皮1兩,紫蘇1兩,陳橘皮(炙)1兩,牽牛子1兩,訶黎勒(去核)1兩,郁李仁1兩,白檳榔1兩,大黃2兩,麝香少許(湯成下,不用研)。
【功能主治】膜外氣水病,不限年月深淺,洪腫大端。亦治腳氣,時時沖心。
【用法用量】防己飲(《圣濟總錄》卷七十九)。同書防已飲中胡椒,作“胡黃連”。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
【處方】防己2兩,秦艽(去苗土)2兩,葛根2兩,桂(去粗皮)1兩半,陳橘皮(湯浸擊白,焙)3兩,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3兩,甘草(炙,銼)1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80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痹弱。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衣覆出汗。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一
【處方】桑白皮5兩,大豆5升(以水2斗、并桑白皮煮取1斗,去滓),防己3兩,橘皮3兩,赤茯苓3兩,麻黃(去節(jié))3兩,生姜5兩,旋覆花1兩,杏仁80枚,紫蘇莖葉2兩(切)。
【功能主治】腳氣,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不能食,食則脹者。
【用法用量】上切。以前件藥汁煮取3升,去滓,分為3服,力弱者分為5服,相去6-7里久。微覆當(dāng)大汗,小便利,腫氣消下。
【注意】忌酢物。
【摘錄】《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
【處方】防己1兩,白藥子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咳嗽,喘滿短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未效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蒼術(shù)、川柏(炒)、防己、苡仁、獨活、赤苓、防風(fēng)、萆薢、豨薟草、車前子。
【功能主治】腎氣游風(fēng)。
【摘錄】《醫(yī)門補要》卷中
【處方】防己3分,豬苓(去黑皮)3分,郁李仁(去皮,炒)3分,檳榔(銼)3分,木通(銼)半兩,紫蘇葉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濕腳氣,小便不利,氣壅煩悶,脅腹連膀胱氣虛脹,上氣喘促,坐臥不得,腳膝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防己2兩,芍藥2兩,枳實(炙)3兩,獨活3兩,防風(fēng)3兩,桂心3兩,生姜8分,葛根3兩,半夏1升(洗)。
【功能主治】腳氣下焦冷,腫滿胸塞,吐不下食者。兼去溫毒。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9升,煮取3升,分4服,相去8-9里久,中間食少粥。
【注意】忌羊肉、餳、生蔥。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名見《普濟方》卷四十三
【別名】防己飲、防己散
【處方】防己3分,桑白皮1兩,紫蘇莖葉1兩,赤茯苓1兩,木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脾虛,通身浮腫,心腹脹滿,喘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防己飲(《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五)、防己散(《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
【摘錄】《婦人良方》卷十五
【處方】防己1兩半,白術(shù)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獨活(去蘆頭)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半,葛根(銼)2兩半,半夏(湯洗去滑,炒)2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風(fēng)毒,冷痹腫滿,胸膈噎塞,嘔逆不下食,兼去濕毒。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服訖良久吃粥,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防己1兩,百合(干者)1兩,郁李仁(去皮,別研如膏)1兩,木通(銼)1兩半,吳茱萸(陳者,海7遍,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結(jié)瘕氣結(jié),腹?jié)M如石,氣急少臥,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防己1兩半,大腹皮(和子用)1兩半,郁李仁(湯浸去皮)1兩,大麻仁(炒)1兩,檳榔(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甘草(炙,銼)1兩,訶黎勒(微煨,去核)1兩。
【制法】上除郁李仁、大麻仁外,為粗末,再同搗勻。
【功能主治】下氣。主肺積息賁。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生姜半分(拍碎),以水1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空心、午時各1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防己2兩,甘草(炙)1兩,黃耆(薄切)1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1兩,白術(shù)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濕痹,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破),生姜3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1服,夜臥并2服。服訖用椒蔥湯小浴,繼以生姜酒粥投之。藥后汗出,慎外風(fēng)。皮膚中當(dāng)如蟲行。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
【處方】防己3兩,人參4兩,桂心2兩,茯苓4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皮水。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三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防己湯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俗話說,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防己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甜葶藶4兩,杏仁2兩(炒),貝母2兩(去心),甘草2兩,防己2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肺癰
【用法用量】方中甜葶藶用量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摘錄】《傳家秘寶》卷中
【處方】防己2錢,杏仁3錢,木香2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調(diào)順氣血,消化痰涎。主肺不足,喘嗽久不已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煎桑白皮湯送下。
【摘錄】《宣明論》卷九
【處方】防己1兩,附子(去皮臍)1兩,半夏(湯洗去滑)1兩,斑螫(去翅足)半兩,防風(fēng)(去叉)3分,天南星3分,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
【制法】上為末,粟米板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毒腳氣上沖,臍腹?jié)M悶,坐臥不得,但不吐者。
【用法用量】初用生姜湯入童便送下10丸,蓋覆取汗;服10日后,每日酒送下,良久以豬腎1只(切2片),先用水煮綠豆1合令爛,入腎更略煮了吃,用壓下前丸藥。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防己半兩,白前半兩,五味子半兩,紫菀(去苗上)半兩,桑根白皮(銼)3分,馬兜鈴3分,麻黃(去根節(jié))3分,桔梗(炒)3分,柴胡(去苗)3分,大腹皮(銼)3分,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甘草(炙,銼)1分,杏仁50粒(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氣腫滿,肺氣喘急,咳嗽脹悶,坐臥不得,喉中作聲,心胸痞滯。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溫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漢防己、牽牛子、馬兜鈴、甜葶藶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嗽。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糯米飲送下。與溫肺散間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惠眼觀證》
【處方】防己3兩,大黃(銼,醋炒)3兩,芍藥2兩1分,檳榔(煨)2兩1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2兩,薏苡仁(炒)2兩,生干地黃(焙)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木香1兩半,桂(去粗皮)1兩1分,茯神(去木)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毒腫,四肢腫熱,氣脈壅滯。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漸增至30丸,食后良久溫酒或生姜湯送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五
【處方】防己2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3分,苦葶藶(炒香)3兩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1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尖,麩炒)1兩1分,紫蘇葉1兩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脾腎不足,身面浮腫,臥即脹滿,喘急痰嗽,胸膈痞悶,大小便不利,漸成水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防己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大戟(炒)半兩,苦葶藶(紙上炒)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定喘急。主十水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防已半兩,桑根白皮(銼)3分,葶藶子(炒)半兩,郁李仁(炒)半兩,木通(銼)3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百合半兩,澤漆(炒)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毒氣攻四肢虛腫,及喘息促急。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煎桑根白皮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別名】人參丸
【處方】防已(銼)1兩,白蘞(銼)1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干姜(地裂)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大黃(銼,醋炒)1兩,牛膝(去苗)1兩1分,遠志(去心)1兩1分,銀箔20片(研入),桂(去粗皮)2兩,人參2兩。
【制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驚恐,恍惚善忘;或風(fēng)邪上沖,胸脅脹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人參丸(《普濟方》卷一○二)。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四
【處方】防己1兩,海蛤(研)1兩,葶藶1升(蒸熟),杏仁60枚(湯浸,去皮尖,炒,別搗),甘遂(微炒)1分。
【制法】上先將葶藶、杏仁一處拌和,后以三味為末,再研勻,加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腫,眠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漸加至25丸,米飲送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防己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牽牛子(洗去黑汁,焙干)1兩,白術(shù)1兩,玄參1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海蛤1兩半,澤瀉1兩1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尖)2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腳氣不愈,變成肺氣,或上氣喘急,夜臥不得,奔豚氣頻發(fā),急喘,漸成水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以上就是利用防己丸治療疾病的一些常見的方法和常識問題了,最后提醒一下在利用防己丸治療疾病的的同時一定注意日常的飲食習(xí)慣,這樣才能保證其治療的效果。
防己飲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防己飲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毜慕榻B一下。
【別名】防己散
【處方】防己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桑根白皮1兩,羌活(去蘆頭)1兩,蒼術(shù)(米泔浸1宿,切,焙)1兩半,郁李仁(去皮)1兩半。
【制法】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風(fēng)水,面腫骨痛,惡風(fēng)咳喘。
【用法用量】防己散(《普濟方》卷一九二)。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防己3兩,桑根白皮(銼)3兩,桂(去粗皮)3兩,麻黃(去根節(jié))3兩,白茯苓(去黑皮)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攣急,或身體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
【處方】漢防己1錢許,黃柏2錢,忍冬花(鮮藤數(shù)兩,煎湯代水更效)5錢,川萆薢5錢,木瓜3錢,白茯苓3錢,澤瀉1錢許,木通1錢許,石斛5錢,米仁5錢。
【功能主治】腳氣,濕熱在足。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漢防己通下焦?jié)駸?,壅遏腳氣,非此不除,黃柏治下焦?jié)駸崮[痛,忍冬花療腳氣筋骨引痛,川萆薢祛濁分清,木瓜祛濕舒筋,白茯苓、澤瀉、木通利水除濕,石斛、米仁益脾除濕。此清熱除濕利水之劑,腳氣皆由濕熱,通宜以此方為主,隨兼癥而擴充,以加減之則善。
【摘錄】《顧松園醫(yī)鏡》卷十五
【處方】漢防己5錢,當(dāng)歸4錢,蒼術(shù)3錢,黃柏3錢,茵陳3錢,澤瀉3錢,牛膝3錢。
【功能主治】腿膝流火。
【用法用量】用生姜5片,黃酒1大碗,水2大碗,煎服。
【摘錄】《仙拈集》卷二引鄭總?cè)址?/p>
【處方】白術(shù)、木通、防己、檳榔、川芎、甘草梢、犀角、蒼術(shù)(鹽炒)、黃柏(酒炒)、生地黃(酒炒)。
【功能主治】濕熱腳氣,足脛腫痛,憎寒壯熱。
【用法用量】《醫(yī)學(xué)正傳》:有黃連。用量及用法:黃柏、蒼術(shù)、白術(shù)、防己各7分,生地黃、檳榔、川芎各5分,犀角屑、甘草節(jié)、木通、黃連各3分。上細切,作1服,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是方也,木通、防己、檳榔,通劑也,可以去塞;犀角、黃柏、生地黃、甘草梢,寒劑也,可以去熱;蒼、白二術(shù),燥劑也,可以去濕。然川芎能散血中之氣,犀角能利氣中之血,先痛而后腫者,氣傷血也,重用川芎;先腫而后痛者,血傷氣也,重用犀角。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防己飲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xué)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yīng)用到臨床中,預(yù)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導(dǎo)讀:中藥防己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防己的功效與作用、防己圖片、防己的藥用價值、防己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防己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防己簡介防己圖片防己的功效與作用防己的藥用價值防己的用法與用量防己的副作用防己的食用方法防己簡介
防己,藥用部分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異葉馬兜鈴的根。秋季采挖,洗凈或刮去栓皮,切成長段,粗根縱剖為2~4瓣,曬干。異葉馬兜鈴根則在春、秋采挖。
根呈圓柱或半圓柱形,薯狀兩端漸細,彎曲不直,形似豬大腸。長約5~15厘米,直徑1.5~5厘米,未去表皮者褐色或棕褐色。皮較細,有的帶有細支根痕及橫長突起皮孔。去凈外皮的白色或類白色,半圓柱形的縱切面白色或類白色。質(zhì)堅實,斷面顯粉性,有淡黃綠色維管束,呈斷續(xù)放射狀。味苦。以質(zhì)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防己圖片
防己的功效與作用
行水,瀉下焦?jié)駸?。治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
1、《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
2、《別錄》:療水腫、風(fēng)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fēng)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jié),(治)諸瘑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3、《藥性淪》:漢防己:治濕風(fēng)口面歪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嗽喘。木防己:治男子肢節(jié)中風(fēng)毒風(fēng)不語,主散結(jié)氣癰腫,溫瘧,風(fēng)水腫,治膀胱。
4、《醫(yī)學(xué)啟源》:療胸中(《本草發(fā)揮》引胸中作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去留熱。
5、《醫(yī)林纂要》:瀉心,堅腎,燥脾濕,功專行水決瀆,以達于下。
6、《本草再新》:利濕,除風(fēng),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腫,健脾胃,化痰。
防己的藥用價值
1、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2、治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術(shù)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dāng)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金匱要略》)
3、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dāng)?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
4、治膀胱水蓄脹滿,幾成水腫:漢防己二錢,車前、韭菜子、澤瀉各三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5、治水臌脹:漢防己一兩,生姜五錢。同炒,隨入水煎服,半饑時飲之。(《本草匯言》)
6、治腳氣腫痛:漢防己、木瓜、牛膝各三錢,桂枝五分,枳殼一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7、治肺痿喘嗽:漢防己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和滓溫服之。(《儒門事親》)
8、治肺痿咯血多痰者:漢防己、葶藶等分。為末。糯米飲,每服一錢。(《古今錄驗方》)
9、治遍身蟲癬瘑疥:漢防己三兩,當(dāng)歸、黃芪各二兩,金銀花一兩。煮酒飲之。(《本草切要》)
10、治遺尿,小便澀:防己、葵子、防風(fēng)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千金方》)
防己的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防己的副作用
防己苦寒較甚,不宜大量使用防己,以免損傷胃氣。食欲不振及陰虛無濕熱者忌用防己。
防己的食用方法
1、防己花茶
材料:防己5g、車前草3g、澤瀉3g、韭菜子3g、花茶3g。
用法:用開水300沖泡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效:利水消腫,治膀胱水蓄脹滿、水腫。
來源:《本草切要》。
2、防己綠茶
材料:防己10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行水,清泄下焦?jié)駸幔绘?zhèn)痛,抗菌,消炎,抗過敏,降壓。
來源:傳統(tǒng)藥茶方。
3、防己生姜茶
材料:防己5g、生姜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也可用防己、生姜的煎煮液沖泡綠茶飲用。
功效:行水消脹,治水飲停聚膨脹。
來源:《本草匯言》。
4、橘皮防己湯
材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防己、桑根白皮(銼)各60克,吳茱萸(湯洗,焙干,炒),檳榔(銼)各30克,大腹并子(銼)7枚,生姜(銼,炒)90克,甘草(炙,銼)15克。
用法:上藥八味,粗搗篩。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入蔥白3莖(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效:治腳氣腫滿、上氣。
來源:《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以上就是一些防己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yīng)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漢防己散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漢防己(一兩)、黃芩(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一兩半)、石膏(一兩半)。赤芍藥、川芎、防風(fēng)、羌活、附子(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炒),各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白術(shù),各半兩。
【功能主治】治賊風(fēng),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漢防己30克 海蛤15克 滑石30克 冬葵子15克 豬苓15克(去黑皮)瞿麥15克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時用濃煎木通湯調(diào)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
【處方】漢防己30克 黃耆30克(銼)桂心30克 赤茯苓6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0克(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皮水,四肢習(xí)習(xí)然動。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處方】漢防己22克 豬苓22克(皮黑皮)海蛤30克 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木香15克白術(shù)15克 桑根白皮22克(銼)赤茯苓22克 檳榔30克 紫蘇莖葉30克 木通30克(銼)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虛勞四肢浮腫,呼吸喘促,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處方】漢防己30克 木通30克(銼)桑根白皮30克(銼)赤茯苓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大腹皮15克(銼)牽牛子30克(微炒)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水氣溢于皮膚,四肢腫滿,上氣喘急,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蔥白7寸,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處方】漢防己3分,桑根白皮1兩(銼),木通1兩(銼),赤茯苓1兩,澤漆半兩,百合1兩,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臟氣壅,閉隔不通,致令面目浮腫,咳嗽喘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漢防己1兩,茯神1兩,白鮮皮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青羊角屑1兩,羚羊角屑1兩,沙參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熱毒風(fēng)攻頭面,壅悶,口鼻干,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上為粗散。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處方】漢防己3兩,葛根3兩(銼),桂心2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甘草1兩(炙微赤,銼),防風(fēng)1兩(去蘆根),赤芍藥1兩,獨活1兩,羚羊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口噤不開,筋脈拘急,體熱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放溫,拗開口灌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漢防己半兩,赤茯苓3分,檳榔1兩,桑根白皮3分(銼),木通3分(銼),豬苓3分(去黑皮),紫蘇莖葉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小便不利,喘促不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3分,桑根白皮1兩(銼),澤瀉半兩,赤茯苓半兩,木通3分(銼),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豬苓3分(去黑皮),檳榔1兩,紫蘇莖葉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濕腳氣,通身浮腫,小便不利,氣壅煩悶,腹脅連膀胱虛脹,上氣喘促,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3分,赤茯苓1兩,酸棗仁3分(微炒),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桑根白皮1兩(銼),桂心半兩,薏苡仁3分,羌活3分,赤芍藥3分,麻黃3分(去根節(jié)),羚羊角屑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風(fēng)毒痹攣,腫痛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茯苓1兩,丹參1兩,牛膝1兩(去苗),獨活1兩,黃耆1兩(銼),防風(fēng)1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1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石膏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檳榔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緩弱頑痹,心神煩悶,語言謇澀,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2分,桑根白皮1兩(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3分,紫蘇莖葉1兩,木通2分(銼),大腹皮1兩(銼),黃芩半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痰結(jié)不食,身體浮腫,腹脅滿悶,喘息氣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己3分,豬苓3分(去黑皮),海蛤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白術(shù)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赤茯苓3分,檳榔1兩,紫蘇莖葉1兩,木通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四肢浮腫,喘息促,小便不利,坐臥不安;傷寒或痢疾后,身體浮腫,喘息促急,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三十二)。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漢防己1兩,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赤芍藥3分,芎藭3分,黃芩1兩,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羌活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3分(銼,微炒),石膏1兩半,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術(shù)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賊風(fēng)。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漢防己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豬苓1兩(去黑皮),商陸2分,桑根白皮1兩(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風(fēng)虛,虛壅上攻,頭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瀉肺利水之急劑,此藥虛人戒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己1兩,赤茯苓1兩,白前1兩,桔梗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通1兩(銼),紫菀1兩(去苗),紫蘇莖葉1兩,天門冬1兩(去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壅熱,煩躁喘粗,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四十九)。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漢防己半兩,桂心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地黃2斤(研,絞取汁)。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逼心,譫語見鬼神不安。
【用法用量】入地黃汁中,更入水1大盞,調(diào)令勻,入銀器中盛,于甑中蒸半日取出;每服3合,以溫水下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漢防己1兩,海蛤半兩,滑石1兩,葵子半兩,豬苓半兩(去黑皮),瞿麥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濃煎木通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漢防己1兩,芎藭1兩,桂心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銼),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肝風(fēng)濕痹,四肢拘攣急痛,心胸壅,氣喘促。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防己3兩,豬苓兩半,澤瀉兩半,商陸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浮腫,脈沉者。
【用法用量】生姜湯煎3錢,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chǎn)后離蓐太早,姿飲積濕而浸漬中外,遍滿皮膚,故周身浮腫謂之水腫。防己瀉血分之水,豬苓瀉氣分之水;澤瀉瀉膀胱之水,商陸瀉腸胃之水。為散,姜湯煎,使水濕頓去,則腸胃廓清而經(jīng)絡(luò)通暢,豈有遍身浮腫之患乎。此邪盛攻實之劑,亦急則治標(biāo)之法。凡體虛邪氣不實者,慎勿輕試。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漢防己1兩,杜若1兩,防風(fēng)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虎掌半兩(湯洗7遍,生姜汁拌炒令黃),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芎藭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頭風(fēng)目眩,水漿不下,食輒嘔吐,即眩倒。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3分,人參3分(去蘆頭),荊芥2分,芎藭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兩,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枳實3分(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上焦痰攻。頭目旋暈,心神煩亂。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飴糖、羊肉。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官桂(去皮)1兩,陳皮1兩(去白),漢防己5錢,杏仁(湯浸,去皮尖)1兩,紫蘇7錢半,羚羊角(鎊)7錢半,細辛7錢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五噎。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溫服,日2次。
【注意】忌酸味生冷滑物。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三
【處方】漢防己1兩半,石膏4兩,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胸膈間支飲,數(shù)吐下之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漢防己1兩,萬州黃藥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咯血。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散”、“黃藥散”。
【摘錄】《博濟》卷一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己3分,桑根白皮1兩(銼),木香1分,大腹皮3分(銼),紫蘇莖葉1兩,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妊娠通身浮腫,喘促,小便澀。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一五七)。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漢防己3分,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1兩,木通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紫蘇莖葉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頭面及四肢浮腫,心胸滿悶,喘息,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7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漢防己3分,麥門冬3分(去心皮),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地骨皮3分,前胡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癰,喘急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干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漢防己1兩,木通1兩(銼),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大腹皮半兩(銼),牽牛子1兩(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氣,四肢腫滿,上氣喘急,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7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已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木通1兩(銼),赤茯苓1兩,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澤漆半兩,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百合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氣,咳逆上氣,四肢浮腫,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八十)。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別名】防己散
【處方】漢防己1兩,黃耆1兩(銼),桂心1兩,赤茯苓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xí)習(xí)然動。
【用法用量】防已散(《準(zhǔn)繩·類方》卷二)。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處方】漢防己1兩,桑根白皮(銼)1兩,蒼術(shù)(銼,炒)1兩,郁李仁(去皮尖)1兩,羌活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水面腫,脈浮而緊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之。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見《曾濟方》卷一九二
【處方】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1分,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芎藭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兩,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白術(shù)半兩,細辛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赤芍藥3分,羌活3分,枳實3分(麩炒微黃),甘草半兩(微炙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化痰,利胸膈,除頭目旋眩,令思飲食。主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漢防己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赤茯苓3分,大腹皮3分(銼),前胡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赤芍藥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桂心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分,四肢浮腫,喘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漢防己半兩,防風(fēng)(去蘆頭)半兩,川升麻半兩,桂心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中風(fēng),口?斜僻。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1-2沸,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對于漢防己散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