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紅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紅地榆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紅地榆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英文名】root of Griffith Cinquefoil.
【別名】長柔毛委陵菜、小天青、翻白葉、小管仲、地蜂。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柔毛委陵菜的根。
【原形態(tài)】柔毛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高10-60cm。根粗壯,圓柱形,有時側(cè)根較多?;ㄇo直立或上升,被開展長柔毛及短柔毛?;~羽狀復葉,小葉2-3對,常對生,稀下部小葉互生;葉柄被開展長柔毛及短柔毛;小葉無柄或近無柄;托葉膜質(zhì),褐色,外被長柔毛或脫落近無毛;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0.5-3cm,寬0.5-1.5cm,先端圓鈍,稀急尖,基部楔形或?qū)捫ㄐ?,邊緣有缺刻狀鋸齒。上面被伏生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絨毛及柔毛,沿脈密生長柔毛;莖生羽狀5小葉或掌狀3小葉,形狀與基生小葉相似,托葉草質(zhì),邊緣齒牙分裂或全緣?;▋尚裕痪蹅銧顐惴炕ㄐ?,花少疏散;花直徑1.5-2.5cm;萼片5,三角卵圓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副萼片5,披針形、長圓披針形或長橢圓形,比萼片短或近等長,外面被疏柔毛或白色絨毛;花瓣5,倒卵形,稱端下凹,比萼片長1-2倍,黃色,稀白色;花柱近頂生。瘦果光滑。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3600m的荒地、山坡草地、林緣及林下。
【性味】澀;微苦;溫
【歸經(jīng)】脾;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澀湯止痢,止帶。主痢疾,白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活血、行氣止痛、收斂止血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紅地榆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行,而且紅地榆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導讀:中藥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地榆圖片、地榆的藥用價值、地榆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地榆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地榆簡介地榆圖片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地榆的藥用價值地榆的藥用附方地榆的配伍應用地榆的副作用地榆醫(yī)書記載地榆簡介
地榆,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干燥根,后者習稱綿地榆。春季將發(fā)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地榆,本品呈不規(guī)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長5~25cm,直徑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縱紋。質(zhì)硬,斷面較平坦,粉紅色或淡黃色,木部略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綿地榆,本品呈長圓柱形,稍彎曲,著生于短粗的根莖上;表面紅棕色或棕紫色,有細縱紋。質(zhì)堅韌,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皮部有多數(shù)黃白色或黃棕色綿狀纖維。氣微,味微苦澀。
地榆圖片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解毒
地榆性寒,具有清火解毒作用,用于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
2、涼血止痛
治療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水火燙傷,蛇蟲咬傷。
3、消腫斂瘡
用于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chǎn)后內(nèi)塞,可作金瘡膏。主內(nèi)漏不止,血不足。
4、止血
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各種出血。
5、治燒燙傷
治療各種燒傷,燒傷感染,紅腫等。
地榆的藥用價值
【藥名】地榆
【別名】花椒地榆、酸赭、西地榆、黃瓜香、豚榆系、白地榆、水檳榔、鼠尾地榆、地芽、紅地榆、野升麻、馬連鞍、水橄欖根、線形地榆、蕨苗參、巖地芨、血箭草、山棗參。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根。
【性味】苦、酸、澀,微寒。
【歸經(jīng)】歸肝、大腸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炮制方法】
1、地榆:揀去雜質(zhì),用水洗凈,稍浸泡,潤透,切成厚片,曬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鍋內(nèi)炒至外表變?yōu)楹谏?,?nèi)部老黃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
【禁忌】本品性寒酸澀,凡虛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對用大面積燒燙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質(zhì)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地榆的藥用附方
1、治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2、治急性菌痢:水橄欖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兒童減半。(《全展選編傳染病》)
3、治血痢不止:地榆二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渣,溫服,日二夜一。(《圣濟總錄》地榆湯)
4、治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術(shù)一兩。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機要》)
5、治燒燙傷: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調(diào)成50%軟膏,涂于創(chuàng)面,每日數(shù)次。(《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6、治濕疹: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兩,枯礬-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diào)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兩,密陀僧三十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diào)膏外敷。(《全展選編皮膚科》)
7、治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參各一兩,或加懷牛膝一兩,水煎服,連服二月。(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8、治紅白痢,禁口?。喊椎赜芏X,炒烏梅五枚,山查一錢。水煎服。紅痢紅糖為引,白痢白糖為引。(《滇南本草》)
9、治面瘡赤腫焮痛: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適寒溫洗之。(《小兒衛(wèi)生總微方論》)
10、治蛇毒:地榆根,搗絞取汁飲,兼以漬瘡。(《補缺肘后方》)
地榆的配伍應用
1、配蒼術(shù):燥濕瀉火,涼血止血,主治脾經(jīng)濕熱,痢疾下血。
2、配槐角:涼血止血。
3、配茜草:涼血止血,治便血等下焦?jié)駸崴碌某鲅?/p>
4、配烏梅:涼血澀腸。
5、配黃柏:涼血燥濕。
6、配金銀花:涼血止血效更強。
地榆的副作用
虛寒性出血癥禁服地榆,血虛有瘀者慎服。惡麥門冬;癰瘡久病無火,并陽衰血證,并禁用之。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又為切禁。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地榆醫(yī)書記載
1、《藥性論》:止血痢蝕膿。
2、《綱目》: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涂虎、犬、蛇。蟲傷。
3、《本經(jīng)》: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4、《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帶濁痔漏,產(chǎn)后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
5、《別錄》:止膿血,諸瘺,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chǎn)后內(nèi)塞,可作金瘡膏。主內(nèi)漏不止,血不足。
6、《唐本草》:主帶下十二病。
7、《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8、《日華子本草》: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jīng)不止,血崩,產(chǎn)前后諸血疾,赤白痢并水瀉,濃煎止腸風。
9、《藥物圖考》:調(diào)敷湯火傷,疳瘡潰爛。
10、《開寶本草》:別本注云,止冷熱痢及疳痢熱。
11、《藥品化義》:解諸熱毒癰。
12、《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胃痛,胃腸出血。
以上就是一些地榆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地榆丸,作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在我國應用的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很多的藥物學著作中都將其列為上品,且記述了地榆丸的神奇功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地榆(微炒)當歸(微炒)阿膠(糯米炒)黃連(去須)訶子肉(炒)木香(曬干)烏梅肉各15克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陳米湯下,每日二至三次。
【備注】本方原名"地榆散",與劑型不符,現(xiàn)據(jù)《證治準繩·類方》卷六改。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
【處方】地榆6兩(炙),赤石脂7分,厚樸6分,白術(shù)5分,干姜6兩,龍骨7分,黃連10分,當歸5分,熟艾5分,烏梅肉6分,甘草4分(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痢。不消食,腹中脹痛,氣滿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25丸,飲送下,1日2次。
【摘錄】《外臺》卷二十五引《延年秘錄》
【處方】白術(shù)半兩,黃柏(炒)2錢,生地黃2錢,白芍藥2錢,地榆2錢,黃芩(炒)2錢,香附2錢。
【制法】上為末,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臟毒挾濕者。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六
【處方】大川烏頭(鹽炒,不得過熟,去皮臍尖)1兩,甜參1兩,地榆1兩,麝香1分(別研,入前4味中拌令勻)。
【制法】上為末,5味同搗,煉白蜜5兩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瓷盒密封貯之。
【功能主治】風氣攻注、榮衛(wèi)壅滯,四肢疼痛無力,漸成癱瘓。
【用法用量】本方用法云“五味同搗”,而實際組成僅四味,疑脫。
【摘錄】《普濟方》卷九十七
【處方】防風、烏梅肉、枳殼、阿膠、甘草(炙)、荊芥穗、黃連、生地、當歸身、槐花、白術(shù)、伏龍肝、地榆。
【制法】水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時常糞后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陳米飲送下。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
【處方】地榆1兩,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無食子(炮)半兩,熟艾(微炒)半兩,黃柏(去粗皮)3分,橡實殼(炒)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痢不止。大便不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地榆1兩,草豆蔻3枚(炮,去皮),黃耆(銼)1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腸虛腹脹,瀉血不止。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10丸,草節(jié)湯送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看完了上文對地榆丸的介紹,是不是對地榆丸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多接觸這方面的東西,做到有備無患。
紫地榆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別名】隔山消、赤地榆
【來源】牻牛兒苗科老鶴草屬植物 紫地榆 Geranium strictipes R. Knuth [G. strigosum auct. non Burm. f.],以 根 入藥。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止血。用于腸炎,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鼻衄;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外敷或干品研粉水調(diào)敷患處。
【備注】(1)云南紅河地區(qū)另有一種 紫地榆 為同屬植物 赤地榆 Geranium delavayi Franch.形態(tài)相似,功能主治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總得來說紫地榆的作用是相當大的,也正是因為紫地榆具有比較好的養(yǎng)生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紫地榆養(yǎng)生的地方可以說也是相當高的。
大家都知道地榆飲子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那知不知道地榆飲子的功效和作用呢?地榆飲子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為大家解惑。
【處方】地榆1兩,當歸1兩(銼,微炒),酸石榴皮1兩(銼,微炒),秫米1兩,薤白(切)2合。
【制法】上銼和勻,分為6服。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赤白痢,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香附子、新地榆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便尿血,凝澀。
【用法用量】各煎湯,先服附子湯3-5呷,次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
【摘錄】方出《本草綱目》卷十四引《全生指迷方》,名見《雞峰》卷十
通過以上對地榆飲子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它有沒有副作用的講解,相信我們現(xiàn)在對它的認識是更深的了。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看自己是否能服用地榆飲子。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赤地榆,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隔山消(《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紫地榆(《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
【來源】為牻牛兒苗科植物 紫地榆 的 根 。秋末采挖,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柔毛。主根圓錐形,紫色,有較長的須根。葉基生或莖生,葉柄長;葉片3~5掌狀分裂,直徑3~5厘米,有小羽狀托葉。花1~2朵生于莖頂,紅色,徑約1.5厘米。蒴果長喙狀,成熟后由基部向上反卷而開裂,將種子彈出后而懸掛于花柱上。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多生于向陽山坡。分布云南。產(chǎn)云南。
【性狀】干燥根表皮暗褐色,內(nèi)皮紫色,多皺縮紋理,有須根痕。藥材多斜切成片,片長約2.5厘米,闊約1~1.5厘米,厚約2~5毫米;切面黃棕色,木部與皮部常分離,本部色澤較深。易折斷,斷面粉質(zhì)樣。無臭,味苦。以皮紫心黃者為佳。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消炎,止血,澀腸。治腸炎,痢疾,脘腹疼痛,內(nèi)出血,鼻衄,便血,月經(jīng)過多,產(chǎn)后流血,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附方】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錢為末,熱燒酒下。(《滇南本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現(xiàn)在知道赤地榆的作用了吧。以前還不知道赤地榆是這等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廣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養(yǎng)生途徑,其實想要養(yǎng)生,生活處處皆學問哦。
說起地榆飲,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于地榆飲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處方】地榆(銼,焙干)1兩,酸石榴皮1兩,黃連(去須)3兩,當歸(銼,炒)2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赤日痢,久不止,臍腹 (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地榆3分,黃柏(去粗皮,炙)3分,黃連(去須)3分,馬芹子(炒)3分,黃芩(去黑心)3分,蔓菁根(洗,切)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蠱毒血痢。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1錢匕,水1盞,加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分2次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地榆3兩,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地榆3分,甘草2分,芍藥1錢,當歸1錢。
【制法】上為飲子。
【功能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赤白頻并。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鐘,煎至5分,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處方】地榆1斤,甘草2兩,銀花1兩。
【功能主治】大小腸癰。
【用法用量】先將地榆用水10碗,煎3碗,再將甘草、銀花煎1碗,空心腹。1服即消。
【注意】忌葷、腥、房事。
【摘錄】方出《回生集》卷下,名見《衛(wèi)生鴻寶》卷二
【處方】地榆,甘草2錢,芍藥,當歸1錢,枳殼1錢半(炒)。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用法用量】每服1錢,白水煎服。加黃連亦好。
【摘錄】《袖珍小兒》卷六
【處方】地榆3分,甘草2分,赤芍藥(炒)2分,枳殼2分。
【功能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保嬰撮要》卷七
【處方】地榆1兩,當歸(切,焙)2兩,艾葉2兩,人參2兩,生干地黃(焙)3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惡露下多,心煩氣短,食少多倦。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地榆飲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地榆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地榆飲的時候,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地榆飲的藥效 。
地榆散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地榆散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地榆散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jié)合養(yǎng)生。
【處方】石榴皮、蓮蓬(去莖)、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蜜涂炙),各等分。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shù)頻并,全不入食,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盞,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地榆(炒)、干葛,各半斤;茯苓(去皮)、赤芍藥,各六兩;干姜(炮)二兩,當歸(去苗)三兩,甘草(炙)四兩,罌粟殼(蜜炒)十二兩。
【炮制】上搗,羅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h,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jīng)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于腸間,滲而成血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用溫熱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小兒三歲,可服半錢,更量歲數(shù)如減與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地掬散(《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七引《傷寒指掌圖》)。
【處方】地榆(銼)黃連(去須,微炒)犀角屑 茜根 黃芩各30克 梔子仁15克
【制法】上藥為散。
【功能主治】主傷寒,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入薤白5寸,煎至90毫升,去滓,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處方】地榆30克(洗凈,去泥土)白芍藥30克 阿膠22.5克(搗碎,炒令黃燥)甘草7.5克(生用)艾葉30克 小薊根3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處方】石榴皮 蓮蓬(去莖)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蜜涂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shù)頻并,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赤芍藥 茯苓(去皮)各180克 地榆(炒)干葛各250克 罌粟殼(蜜炒)360克 當歸(去苗)90克 甘草(炙)120克 干姜(炮)60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調(diào)和脾胃,澀腸止痢。主下痢已久,赤多白少,臍腹絞痛,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或下痢純白,或下血紫黑,腸滑不禁。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溫開水調(diào)下。小兒視年齡大小,每服1.5~3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地榆 黃耆 枳殼 檳榔 川芎 黃芩 槐花 赤芍藥 羌活各3克 白蘞 蜂房(炒焦)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主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二十三
【處方】何首烏 肉桂 地榆 香白芷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主婦人腹中瘀血,小腹隱痛,經(jīng)水淋漓,色黯或紫黑有塊。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米泔水200毫升,加砂糖一小塊,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五引《家藏經(jīng)驗方》
【處方】地榆2兩(炒),御米殼4兩(蜜炒),陳皮1兩(浸洗,去白),藿香1兩(洗去土),黃連1兩,甘草1兩(炙),蒼術(shù)1兩(米浴浸3日,炒)。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五色痢,里急后重,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大盞,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并2服滓再煎作1服,共3服。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二
【處方】權(quán)殼(去瓤,麩炒)半兩,訶子7枚(煨去核),甘草半兩(炙),地榆1兩,黃芩1分,赤芍藥1分,白芍藥1分,罌粟殼14枚(蜜炙焦黃)。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下痢純血,臍腹(疒丂)痛,里急后重,晝夜頻并。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陳米飲調(diào)下。
【注意】脾胃弱者不可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石榴皮、蓮蓬(去莖)、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蜜涂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shù)頻并,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本方名“地榆散”,但方中無地榆,疑脫。
【摘錄】《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處方】地榆1兩,河子(煨,去核)1兩,赤芍藥1兩,橡斗子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腸風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陳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處方】地榆2錢,當歸4錢,白芍4錢,黃芩2錢,黃連2錢,梔子(炒黑)2錢,犀角(鎊,磨汁)2錢,薤白4錢。
【功能主治】整腸止痢。主傷寒溫病,熱毒不解,日晡壯熱,腹痛,便利膿血,甚如爛瓜肉及屋漏水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犀角汁,冷服。
【注意】忌食辣、腥、硬物。
【摘錄】《傷寒溫疫條辨》卷四
【處方】地榆1兩,木香半兩,葳蕤2分,當歸3分(銼,微炒),黃芩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煩熱腹痛,變?yōu)榱?,不欲飲食?/p>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別名】阿膠散
【處方】地榆3分(銼),干姜1分(炮裂,銼),當歸3分(銼,微炒),龍骨3分,芎窮3分,艾葉半兩(微炒),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熟干地黃1兩,蒲黃半兩,黃牛角(角思)1兩(燒灰),白術(shù)半兩,烏賊魚骨3分(燒灰)。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妊娠損胎,下血不止,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阿膠散(《普濟方》卷三四二)。
【摘錄】《圣惠》卷七十七
【別名】地榆湯
【處方】地榆(銼)1兩,黃連(去須,微炒)1兩,犀角屑1兩,茜根1兩,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毒熱木解,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
【用法用量】地榆湯(《圣濟總錄》卷三十三)。方中茜根,《準繩·瘍醫(yī)》作“葛根”。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地榆1兩,白茯苓1兩,黃柏1兩(微炙,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地榆(銼)1兩,赤芍藥1兩,生干地黃茜根(銼)1兩,龍骨1兩,黃芩1兩,雞蘇苗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便下血,久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地榆1兩(銼),伏龍肝1兩,白茯苓1兩,熟干地黃1兩,柏葉1兩(微炙),蒲黃1兩,白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分(銼,微炒),桂心半兩,芎窮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漏蘆1兩,蟹爪1兩(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崩中,漏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此方有溫有涼,其破瘀止痛,莫如蟹爪;而補血上行,莫如角膠,其余可三反矣。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地榆(銼)1兩,黃耆(銼)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檳榔1兩,當歸(銼,微炒)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痔疾生瘡腫痛,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榆湯”。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地榆1兩半(銼),樗樹白皮1兩(炙微黃,銼),白術(shù)3分,當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赤白痢。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飲食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嚏,食寒則瀉泄、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地榆1兩(凈洗去泥土),白芍藥1兩,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甘草1分(生用),艾葉1兩,小薊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地榆半兩(銼),柏葉3分,甘草半兩(銼,生用),吳藍3分,黃芩3分,刺薊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肺熱盛,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青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地榆根2分,白蘞2分,附子1分(炮),當歸4分,芎窮3分,白芷3分,芍藥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內(nèi)塞止痛。主金瘡。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飲送下,日3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蔥、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二十九引《范汪方》
【處方】地榆3分(銼),黃連1兩(去須,微炒),柏葉3分(炙微黃),黃柏3分(微炙,銼),黃芩3分,龍骨1兩,赤石脂1兩,赤地利1兩,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犀角屑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下膿血,或如赤小豆汁,腹痛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地榆1兩,椿根白皮1兩,酸石榴皮(焙干)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瀉血腸風,痔瘡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3匕,漿水1升半,煎至1升,取清汁分2次溫服。
【摘錄】《元和紀用經(jīng)》
【處方】地榆3分(微炙,銼),酸石榴皮半兩(銼,微炒),龍骨1兩(燒赤),當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銼),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黃連3分(去須,銼,微炒),赤石脂1兩(燒灰),烏梅肉半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煩渴寒熱,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別名】地榆苦酒煎
【處方】地榆2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亦治嘔血。
【用法用量】地榆苦酒煎(《金鑒》卷四十五)。
【摘錄】方出《圣惠》卷七十三,名見《醫(yī)學入門》卷八
【處方】地榆1兩,龍骨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醋石榴皮1兩,黃芩1兩,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壯熱頭痛,四肢煩疼,下痢黃赤色,日夜十余行,及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地榆半兩,臭椿樹皮(炙)半兩,狼牙半兩,黃芩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久血痢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7分,去滓,分2次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地榆5錢,當歸5錢,阿膠5錢,菖蒲5錢,訶子肉5錢,烏梅肉5錢,木香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血痢便血,腸風。
【用法用量】每服2-3錢,開水下。
【摘錄】《醫(yī)級》卷八
【處方】地榆、烏梅、柏皮、甘草、當歸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用法用量】清水煎,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處方】地榆半兩,酸石榴皮3分,黃芩(去黑心)半兩,枳殼(去瓤,麩炒)3分,赤石脂半兩,甘草1兩(炙,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血痢不止,日夜頻滑。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別名】龍骨散
【處方】地榆(去苗,銼碎)1兩,當歸(切,焙)半兩,龍骨半兩,艾葉(搗成末)半兩,蒲黃(微炒)半兩,牛角(角思)(炙令焦勻,銼取末)1兩,阿膠(炒令燥)1兩,生干地黃(焙)1兩。
【制法】上為散,研勻。
【功能主治】妊娠墮胎后,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龍骨散(《普濟方》卷三四三)。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處方】地榆1兩,甘草(半炙半生)1兩,陳槐花(半炒半生)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腸痔。下部生核腫痛,發(fā)寒熱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濃煎枳殼、桑根白皮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處方】生地榆(曬干)。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湯火傷。
【用法用量】香油調(diào)敷;破爛者干搽;傷重者,再用生蘿卜搗汁1碗灌下,良久愈。
【摘錄】《絳囊撮要》
【處方】熟地5兩,黃耆3兩(蜜炙),白術(shù)1兩半(炒黑),當歸3兩,白芍1兩半(炒黑),炮姜5錢,地榆3兩(炒炭),茯苓1兩半,炙草5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崩久不止,脈軟者。
【用法用量】每服3-5錢,飲下。
【各家論述】氣血兩虧,沖任失守,而寒從中生,故腹痛頻頻,崩漏久不止焉。熟地補陰滋血以安沖任,黃耆補氣舉陷以奠生陽,白術(shù)健脾燥濕,當歸養(yǎng)血歸經(jīng),白芍斂陰止崩下,茯苓滲濕清治節(jié),炮姜溫中逐冷,地榆澀血止血,甘草以緩中益胃也。為散以散之,米飲以下之,使氣血內(nèi)充則中寒自化,而經(jīng)脈完固,何腹痛不退,崩久不止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處方】地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芍藥1兩,柏葉1兩(微炙),茜根1兩(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蠱注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取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地榆(炒)1分,干姜(炮)1分,當歸(切,焙)1分,縮砂仁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因患瀉痢后,脫肛不得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生姜、蜜少許,和熱酒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八
【處方】地榆3分(銼),酸石榴皮半兩(銼,微炒),白龍骨1兩,赤石脂1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臭椿根(東引根白皮,蜜炙,焙干)半兩,地榆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蠱毒下血?;蚋雇矗虿煌矗僦尾恍В找共恢梗瑹┛?。
【用法用量】每服1錢,熱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五三
【處方】地榆(炒)半斤,干葛半斤,茯苓(去皮)6兩,赤芍藥6兩,干姜(炮)2兩,當歸(去苗)3兩,甘草(炙)4兩,罌粟殼(蜜炒)1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 (疒丂)痛,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jīng)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于腸間,滲而成血者。及下痢純白,或下紫黑血,腸滑不禁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溫熱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小兒3歲,可服半錢。
【摘錄】《局方》卷六(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處方】地榆、荊芥、蒴藋、苦參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足脛濕毒腫滿,按之不起。
【用法用量】每用藥2兩,水3大碗,煎3-5沸,去滓,避風處熱淋洗患處,冷即再溫。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
【處方】地偷、訶子、甘草。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諸般痢。
【用法用量】《普濟方》本方用量:各等分。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六
【處方】地榆(銼細)3分,桂(去粗皮)3分,草豆蔻(去皮)3分,黃連(去須)3分,檳榔(銼)半兩,當歸(切,炒)半兩,肉豆蔻(炮,去殼)半兩,阿膠(炒令燥)半兩,木香(炮)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丁香(炒)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高良姜(炒)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泄瀉,日久不止,煩渴困倦,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溫酒調(diào)下;米飲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地榆半兩,黃連半兩,茜根半兩,黃芩半兩,茯神半兩,桅子仁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風熱證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薤白5寸同煎服。
【摘錄】《直指》卷二十三
【處方】地榆1兩,酸石榴皮(焙,銼)1兩,木賊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腸胃虛熱,血痢。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前煎訶黎勒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地榆1分(炒),訶子5個(炮,去皮),陳槐花1錢,黃連1錢(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血痢,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或1錢,陳米飲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吉氏家傳》
【處方】烏梅1兩(焙干,去核),五倍子(炒)5錢,槐花1錢,枳殼(麩炒)1錢,黃連3錢(炒),地榆2錢,荊芥穗3錢,白芷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酒調(diào)下。遠年者,服至斷根為度。
【摘錄】《回春》卷四
【處方】地榆3分(微炙,銼),黃連半兩(去須,微炒),赤石脂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腹痛心煩,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地榆1兩半(微炙,銼),黃柏1兩半(去粗皮,微炙,銼),馬藺子半兩(微炒),荔根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血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地榆1兩(焙干),礬石(燒汁盡,研細)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丈夫、婦人便血下痢。
【用法用量】同生豬肉2兩批開,摻藥1錢匕在肉上,用炭火炙熟,細嚼米飲下。并2服立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地榆3分(微炙,銼),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1兩(去須,微炒),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水谷痢,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地榆(銼)3兩,桑耳3兩,甘草(炙,銼)3兩,赤芍藥3兩,熟干地黃(焙)4兩,伏龍肝4兩,艾葉(炒)2兩,黃耆(銼)6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結(jié)陰瀉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臨臥米湯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處方】地榆(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血痔。大腸停積熱毒,小兒赤痢,或點滴鮮紅。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飯飲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處方】地榆半兩,黃耆半兩,枳殼半兩,檳榔半兩,川芎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兩,槐花半兩,羌活半兩,白蘞蜂房(炒焦)1分,甘草(炙)1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新水煎服。
【摘錄】《直指》卷二十三
上面就是關(guān)于地榆散的一個功效介紹,從這些介紹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地榆散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疾病的困擾,但是要注意絕對不能夠盲目服用。
你知道地榆湯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地榆湯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別名】地榆甘草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處方】地榆120克 炙甘草90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便血。
【用法用量】每次15克,用水300毫升,入砂仁末3克,煎至200毫升,分為二服。
【摘錄】《宜明論方》卷一
【處方】地榆2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血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煎取7分,去滓溫服,日2次,夜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地榆(銼)1兩半,黃柏(去粗皮,微炙)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馬藺子(微炙)半兩,茜根(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血痢。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1錢匕,水半盞,加生姜1片,同煎至3分,去滓,食前分2次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地榆(銼.焙)1兩,樗根(銼,焙)1兩,酸石榴皮(干者)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血痢不止,及積毒瀉血。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將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地榆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阿膠(炙燥)1兩半,黃耆(銼)1兩半,艾葉3分,龍骨(碎)2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血暴下,兼帶下積久不愈,面目萎黃,困倦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
【處方】地榆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當歸(切,焙)3分,艾葉(炒)半兩,吳茱萸(湯浸,焙干,炒)半兩,高良姜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胃受風,飧泄無度,或下黃水,腹脅痛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別名】地榆甘草湯
【處方】地榆(粗老,銼)4兩,甘草(半生半負,并銼)3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結(jié)陰下血。
【用法用量】地榆甘草湯(《雜病源流犀濁》卷十七)。
【各家論述】《古方選注):結(jié)陰者,陰氣自結(jié),不和于陽也,結(jié)則下瘀血,若瘀血去盡而再結(jié)再下,三結(jié)三下,斷續(xù)不絕,亦危證也。地榆身能止血,稍能行血;甘草生用能行肝胃二經(jīng)污濁之血,炙之入陰而溫散血中之結(jié);煎時另入縮砂仁,香而能竄,內(nèi)醒臟氣,引領(lǐng)二味,止血開結(jié)。此之征乎內(nèi)者,從里解也。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處方】地榆(銼)1兩,柏葉(去枝)1兩,蒲黃酸1兩,石榴皮(銼)1兩,甘草(炙)1兩,生熟地黃(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室女月水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處方】地榆(去苗,刮凈,銼細)1兩,當歸(炙,焙,切碎)2兩,生姜(去皮,切碎,陰干者)半兩,艾葉(搗為末)半兩,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墮胎后,血出不止,形體虛羸。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新竹葉10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處方】地榆3分,芍藥3分,木香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阿膠(炙燥)半兩,干姜(炮裂)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痢不止,臍腹 (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別名】地榆飲
【處方】地榆1兩,樗皮(去粗皮,炙)1兩,黃連(去須,炒)1兩,當歸(切,炒)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炒)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桂(去粗皮)3分,桔梗(炒)3分,大腹皮1兩半,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一切痢疾。氣痢腹脅虛滿,腸鳴腹痛,便下赤白。
【用法用量】地榆飲(原書卷七十七)。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榆散”。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地榆半兩(微炙,銼),厚樸3分(生姜汁制,炒),訶子半兩(煨,去核)。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下痢赤白,臍腹撮痛,日夜頻并,羸困煩渴,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乳食前,煎木瓜、棗湯調(diào)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地榆1兩半,艾葉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黃耆(銼)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龍骨1兩半,桑耳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痔瘡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加生地黃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處方】地榆(銼)3分,甘草(炙,銼)3分,酸石榴皮3分,阿膠(炙,炒)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白石脂(研)半兩,赤芍藥3分,龍骨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泄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地榆、甘草、干姜、干葛、粟殼、當歸、芍藥、茯苓。
【功能主治】滑痢,冷熱不調(diào)者。
【摘錄】《證治寶鑒》卷八
【處方】蒼術(shù)去皮(4兩),地榆2兩。
【功能主治】久病腸風,痛癢不任,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1兩,水1盞,煎至7分,食前多服除根。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地榆(銼)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犀角屑1兩,升麻半兩,茜根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瘧痢挾熱,下血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處方】地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木香半兩,白術(shù)1分半,甘草(炙,銼)1分,阿膠(炙燥)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不發(fā)汗,變成狐惑,毒氣上攻,咽喉疼痛,下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九
【處方】地榆根8兩,柏葉8兩,蟹爪1升,竹茹1升,漏蘆3兩,茯苓1兩,蒲黃3合,伏龍肝半斤,干姜2兩,芍藥2兩,當歸2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
【功能主治】婦人崩中漏血不絕。
【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煮地榆根,減3升,納諸藥,更煮取4升。分服,日3次,夜1次。
【摘錄】《千金翼》卷八
【別名】地榆散
【處方】地榆(洗,焙干,銼)、卷柏(不去根,凈洗)各等分。
【功能主治】下血遠年不愈。
【用法用量】地榆散(《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
【摘錄】《百一》卷十四
上面給我們介紹了地榆湯到底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合而成,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了嗎?其實中藥方劑還有很多沒有在臨床上得到應用,但我相信隨著科技醫(yī)療的發(fā)展,它一定會實現(xiàn)的。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地榆防風散。
【處方】地榆 防風 地丁香 馬齒莧各3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破傷風,邪在半表半里之間,頭微汗,身無汗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熱米湯送服。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別名】地榆防風湯
【處方】地榆、防風、地丁香、馬齒莧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破傷中風、半在表、半在里、頭微汗、身無汗。
【用法用量】地榆防風湯(《何氏濟生論》卷三)。方中地丁香,《醫(yī)鈔類編》作“紫花地丁”。
【摘錄】《保命集》卷中
看了上文對地榆防風散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地榆敗毒散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西黨參9克 羌活9克 獨活9克 柴胡9克 前胡9克 甘草9克 茯苓9克 枳殼6克(炒用)撫芎6克 桔梗6克 生地榆30克 紫竹根1把 生姜3片
【功能主治】主中狂犬毒。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外科醫(yī)鏡》
【處方】西黨參3錢,羌活3錢,獨活3錢,柴胡3錢,前胡3錢,甘草3錢,茯苓3錢,枳殼2錢(炒用),撫芎2錢,桔梗2錢,生地榆1兩,紫竹根1把,生姜3片。
【功能主治】中狂犬毒,癥見卒病心腹痛,神志不清,痛極無聊,自咬肌肉,甚者嚼瓷器衣服,聞聲及風則戰(zhàn)栗驚惕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服。
【臨床應用】狂犬?。旱拦獗缏方?jīng)湘潭,見米船伙卒病心腹剜痛,煩躁欲死,醫(yī)不識何疾。同舟醴陵客大呼曰:殆哉,此癲犬略發(fā),乃死證也。速用地榆敗毒散大劑濃煎,一劑神識清。再劑其病若失。
【摘錄】《外科醫(yī)鏡》引沈雨蒼方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到更多的地榆敗毒散食用方法了吧!地榆敗毒散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系統(tǒng)的機能,了解了地榆敗毒散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使得中醫(yī)方劑領(lǐng)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條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xiàn)代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中藥方劑。那么你知道側(cè)柏地榆湯嗎?
【處方】黃耆1錢,側(cè)柏葉1錢,地榆1錢,烏賊骨1錢,白僵蠶1錢,牡蠣(用鹽泥固濟,火煨透,去泥研)1錢,白芷1錢2分,肉蓯蓉(酒浸)1錢2分,蛇床子1錢2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赤白帶下,以致不能成孕。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半饑時服。
【各家論述】主閉藏者腎,若滑脫者,腎氣不固也。牡蠣咸寒而益腎;蛇床子辛溫而壯氣;其清而燥澀者,側(cè)柏葉、地榆、烏賊;其溫而補氣者,則黃耆、蓯蓉;若白芷行陽明于血海,僵蠶散結(jié)氣以消痰。
【摘錄】《濟陰綱目》卷三
以上就是本文對側(cè)柏地榆湯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對于地榆絹煎,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但是有些人就是沒有聽說過了。沒有聽說過的沒關(guān)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什么是地榆絹煎。
【處方】地愉8兩(洗凈,搗羅為末),絹1匹(小薄者)。
【制法】上件絹,用清水洗凈絹糊,用炭灰淋清汁2斗煮絹,以灰汁盡為度。絹已爛熟,擘得成片,段3寸至5寸,即取出壓盡灰汁,入于清水內(nèi),洗3-5次,令去灰力盡,重入鍋內(nèi),以水2斗,入地榆末煎,煮熟爛,以手指捻看,不作絹片,取入砂盆研之,如面糊得所。
【功能主治】補定傷痕。主刀刃所傷,內(nèi)損大腸及兩脅肋;并腹肚傷破,大便從瘡口中出;及產(chǎn)后傷損,小腸并尿囊破,小便出無節(jié)止。
【用法用量】分減2服,用白粳米粥飲調(diào),空心服之。服后仰臥,不得驚動轉(zhuǎn)側(cè)、言語。其余1服,至來日空心,亦用粥飲調(diào)服。其將養(yǎng)1月內(nèi),切須慎護。如是產(chǎn)后所傷,服此藥絹1匹,分作4服,每服用粥飲1中盞調(diào)服之,日2次。
【注意】忌一切毒食。只食熟爛黃雌雞及白米軟飯,余物不可食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七
以上就是本文對地榆絹煎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lǐng)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