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莧菜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簕莧菜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簕莧菜是一種中藥材,在古代就有用簕莧菜治病的先例,所以我們可以放心食用。接下來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簕莧菜的功效等。
【別名】刺莧、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野勒莧、刺刺草、野刺莧萊、酸酸莧、刺莧菜
【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刺莧的全草或根。
【原形態(tài)】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m。多分枝,有縱條紋,莖有時呈紅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葉互生;葉柄長1-8cm,無毛,在其旁有2刺;葉片卵狀披針形或菱狀卵形,長4-10cm,寬1-3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中脈背面隆起,先端有細刺。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3-25cm;花單性,雌花簇生于葉腋,呈球狀;雄花集為頂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圓柱形穗狀花序;花小,刺毛狀苞片約與萼片等長或過之,苞片常變形成2銳刺,少數(shù)具1刺或無刺;花被片綠色,先端急尖,邊緣透明;萼片5;雄蕊5;柱頭3,有時2。胞果長圓形,在中部以下為不規(guī)則橫裂,包在宿存花被片內(nèi)。種子近球形,黑色帶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野生于荒地或園圃地。
【性狀】性狀鑒別 主根長圓錐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質(zhì)。莖圓柱形,多分枝,棕紅色或棕綠色。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10cm,寬1-3cm,先端有細刺,全緣或微波狀;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短,葉腋有堅刺1對。雄花集成頂生圓錐花序,雌花簇生于葉腋。胞果近卵形,蓋裂。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全草含正烷烴(n-alkanes)C23-C33和異烷烴(isoalkanes)C29-C33,酯(ester)C18-C32,游離醇(free alcohols)C20-C26,脂肪醇(aliphatic alcohols)C10-C32,甾醇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in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和膽甾醇(cholesterol),游離酸(free acids)C4-C33,C18族含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還含以蕓香甙(rutin)為主的黃酮。莖和葉中分得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和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蛋白質(zhì)和氨基酸,氨基酸主要有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胱氨酸(cystine),色氨酸(tryptophan),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serine),纈氨酸(valine)和亮氨酸(leucine)。根分離得到新的脂肪酸酯和新的皂甙分別為α-菠菜甾醇二十八酸酯(α-spinasterol octacosa-noate),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3)-齊墩果酸[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syl-(1→4)-β-D-glucuronopyranosyl-(1→3)-oleanolic acid],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β-D-glucopy-roncoyl(1→2)-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α-spinasterol]和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β-D-glucopyranosyl-(l→4)-β-D-glu-copyranosyl-(1→3)-α-spinasterol]。
【性味】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利濕熱;解毒消癰。主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癥;痢疾;濕熱泄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注意】《廣西中藥志》:"虛痢日久及孕婦忌服。"《福建藥物志》:"根據(jù)民間經(jīng)驗,本品有小毒,服量過多有頭暈、惡心、嘔吐等副作用。經(jīng)期、孕期禁服。"
【附方】簕,方言,兩廣等地將竹上的刺稱作簕。本品苞片常變形為銳刺,猶如竹刺,故有簕莧菜、刺莧菜等名。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簕莧菜,我們知道簕莧菜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有很好的養(yǎng)生和保健作用,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癥狀,怎么樣,你了解了嗎?
ys630.COm精選閱讀
花椒簕是中藥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藥物。它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有著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些中藥花椒簕的作用。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Cuspidate pricklyash
【別名】通墻虎、山花椒、見血飛、烏口簕藤、花椒藤。
【來源】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簕的莖葉或根。
【原形態(tài)】花椒簕 本質(zhì)藤本。莖、枝上的皮刺成水平方向或略向下彎。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葉軸背面的皮刺略向后彎,刺長1-3mm;小葉柄長2-5mm;小葉片13-25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8cm,寬1.5-3.5cm,先端長尾狀漸尖而略彎,基部楔形歪斜,全緣,干后墨綠色或暗黑色,有光澤,堅紙質(zhì)。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長2-5cm;花單性,4基數(shù);萼片卵形,長0.5mm;花瓣淡青色,卵狀橢圓形,長約3mm,邊緣薄膜質(zhì);花盛開時,雄花的雄蕊比花瓣長1-1.5倍,退化雌蕊2叉裂;雌花通常有鱗片狀的退化雄蕊1。成熟心皮1-4紅色至褐紅色,表面微皺,先端有短的喙狀尖頭。種子近球形而略扁,直徑4-5mm?;ㄆ?-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500m的山坡灌木叢中或村邊路旁。
【性狀】性狀鑒別 枝條圓柱形,外表棕褐色,有向下彎曲的皮刺,長約1mm。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片13-25或部分脫落,多為卵形、橢圓形或略成菱形,長4-8cm,寬1.5-3.5cm,先端長尾狀漸尖,略彎,基部楔形歪斜,上面具光澤。葉脈下凹,葉軸及葉脈凹溝內(nèi)及中脈下部具疏短微柔毛,無腺點,紙質(zhì)。氣特異,味微苦。
【化學成份】根皮和木部含光葉花椒堿的氯化物(nitoidinechloride),白鮮堿(dictamine),γ-崖椒堿(γ-fagarine),茵芋堿(skimmianine),大葉桉亭(robustine),單葉蕓香品(haplopine),花椒簕醇(cuspidi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皮還含光葉花椒酮堿(oxynitidine),去-N-甲基白屈菜紅堿(des-N-methyl chelery-thrine),德卡林堿(decarine),鵝掌揪堿(7,8-liriodenine),4-甲氧基-1-甲基-2-喹諾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去-N-甲基勒(木黨)堿(des-N-methylavicine),阿爾格花椒酰胺(arnottianamide),異阿爾洛花椒酰胺(isoarnottianamide),二氫-對-香豆醇(dihydro-p-coumaryl alcohol)。薄層色譜表明本品含木蘭花堿(magnoflorine)。
【鑒別】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0g,加乙醇回流提取30min,濾過,濾波濃縮至干,以10%鹽酸溶解,濾過,酸水液堿化,以氯仿提取,回收氯仿至成2ml,作供試品溶液。另取茵芋堿,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含lmg的對照溶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約10μl點于同一硅膠H-0.3%CMC板上,以氫仿-丙酮-甲醇-甲酸(14:1:1:1)展開,展距l(xiāng)Ocm。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光藍色斑點。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止痛。主脘腹瘀滯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活血、散瘀、止痛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花椒簕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nèi)粘I钪薪佑|很多的,其中簕欓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簕欓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別名】狗花椒、鷹不泊[福建、廣東]、雞胡欓、土花椒[海南]、刺蒼根、鳥不宿[廣東、廣西]
【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 簕欓 Zanthoxylum avicennae (Lam.)DC.,以 根、葉 與 果 入藥。根全年可采;葉隨時可采;果冬季采,曬干。
【性味】苦、辛,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止痛。根:黃疸型肝炎,腎炎水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果:胃痛,腹痛。葉:跌打損傷,腰肌勞損,乳腺炎,癤腫。
【用法用量】根0.5~1兩;果1~2錢;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簕欓,原來簕欓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對于南蛇簕這種中藥材,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關于南蛇簕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別名】老鴉枕頭、貓爪簕、苦石蓮、廣石蓮、青蛇子
【來源】豆科云實屬植物 喙莢云實 Caesalpinia minax Hance,以 根、莖、葉 和 種子 入藥。全年采根及莖、葉,洗凈切片,曬干。秋季采果,取出種子曬干。
【性味】根、莖、葉:苦,涼。
【功能主治】根、莖、葉:清熱解暑,消腫,止痛,止癢。用于感冒發(fā)熱,風濕性關節(jié)炎;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毒,皮膚搔癢,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均為3~5錢;莖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備注】(1)南蛇簕種子質(zhì)極堅硬,味極苦辛,并刺舌麻喉,令人欲嘔。廣西地區(qū)有用治流行性感冒。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南蛇簕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藥的種類有很多,很多人在使用時,都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比如露兜簕,所以在選擇之前,需要對它的功效和用量等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露兜簕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什么嗎?
【別名】假菠蘿、簕菠蘿、山菠蘿、婆鋸簕、豬母鋸、老鋸頭、簕古、水拖髻
【來源】露兜樹科露兜樹屬植物 露兜簕 pandanus tectorius (L.)parkins.,以 根、果 和 果核 入藥。根全年可采;果冬季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甘、淡,涼。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清熱解毒,利水化痰。
【用法用量】根0.5~1兩,果1~3兩,果核1~2兩。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上面就是露兜簕的一個介紹,通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露兜簕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很多病癥都可以有效的緩解,但切記不要胡亂服用。
火殃簕是一種中藥材,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上可以涉及很多個方面,所以在對火殃簕選擇之前,一定要對它進行很好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下。
【別名】霸王鞭、金剛纂、金剛樹、龍骨樹、肉麒麟、羊不挨、火旺、火巷、火焰、羊椏、揚丫、洋丫簕
【來源】大戟科大戟屬植物 金剛纂 Euphorbia antiquorum L.,以 莖、葉 (去凈汁液); 液汁 (莖、葉切開流出白色液體)入藥。全年可采,多為鮮用。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莖、葉:消腫,拔毒,止瀉。用于急性胃腸炎,瘧疾,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急性胃腸炎:鮮莖1~2兩,去皮刺切碎或鮮葉7片去頭尾,流凈液汁,加大米5錢炒至焦黃色,水二碗煎服;
【備注】(1)本品有毒!必須同大米炒焦方可內(nèi)服;若皮膚與液汁接觸,可引起發(fā)炎,起水泡;若液汁入眼,可致失明。誤食小量引起劇烈下瀉。誤食大量則刺激口腔粘膜,嘔吐、頭暈、昏迷,肌肉顫動等。解救方法:皮膚接觸液汁應立即用清水洗滌或給予止痛劑。誤食者應注意口腔的保護和清潔,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保溫、注射興奮劑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火殃簕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火殃簕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火殃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