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草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睆墓胖两瘢P(guān)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fù)我們的身體。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jìn)行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莽草根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莽草根是一種很普通的中藥。雖然它很普通,卻是有著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紅茴香根、老根、八角腳根、披針葉茴香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八角科植物狹葉茴香的根或根皮。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樹皮、老枝灰褐色。單葉互生或集生;葉柄長7-15mm;葉革質(zhì),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1.5-4.5cm,先端尾尖或漸尖,基部窄楔形,全緣。邊緣稍反卷,無毛,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ㄒ干蚪斏瑔紊?-3朵集生葉腋;花梗長1.5-5cm;花被片10-15,紅色至深紅色,最大一片長7-12mm,寬5-8mm;雄蕊6-11;心皮10-13,長3.9-5.3mm,花柱直立,鉆形,長2-3.3mm。果柄長5.5cm,稀可達(dá)8cm;(艸骨)(艸突)果10-13,木質(zhì),先端有長而彎曲的尖頭。種子淡褐色,長7-7.5mm,寬5mm?;ㄆ?-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沿河兩岸,陰濕溝谷兩旁的混交林或疏林中。
【性狀】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常不規(guī)則彎曲,直徑2-3cm。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顯的橫裂紋和縱皺紋,有的栓皮易剝落現(xiàn)出紅棕色皮部。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淡棕色,木質(zhì)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見年輪,氣香,味辛澀。有毒。根皮呈不規(guī)則塊片,略卷曲,厚1-2mm,外表棕褐色,具縱皺紋及少數(shù)橫裂紋;內(nèi)表面紅棕色,光滑,有縱紋理。質(zhì)堅脆,斷面略整齊,氣香,味辛、澀。有毒。根及根皮均以干燥無泥雜者為佳。
【藥理作用】1.抗炎鎮(zhèn)痛作用 5%紅茴香根水提液腹腔注射對雞蛋清所致大鼠踝關(guān)節(jié)腫脹有明顯治療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5%的紅茴香根提取液20ml/kg,使痛閾提高率為84.3%,說明本品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毒性】紅茴香根注射液給大鼠靜注結(jié)果,雌性大鼠最大致死量為1111 ± 94.0mg/kg,雄性大鼠則為2212 ±338.4mg/kg。紅茴香根急性中毒似先抑制呼吸,后影響心臟功能。對小鼠腹腔注射水浸液每只0.2ml(含生藥0.2g),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病理切片見到:心肌細(xì)胞濁腫,血管擴(kuò)張充血,炎癥細(xì)胞浸潤;肺泡充血,血管明顯擴(kuò)張;肝細(xì)胞濁腫,肝郁血,部分細(xì)胞呈脂肪變;腎小球結(jié)構(gòu)較完整,腎小管細(xì)胞濁腫變性,腎血管充血。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片,干燥;若為根皮,切段即可。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鑒別"項。
【性味】苦;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關(guān)節(jié)肌肉疼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研末,0.3-0.9g。外用:適量,搗敷;或浸酒搽。
【注意】孕婦禁服;陰虛無瘀滯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莽草根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莽草根的相關(guān)作用和食用方法等。莽草根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莽草根的重要性。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石莽草。石莽草對調(diào)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石莽草的相關(guān)知識。
【別名】石辣蓼(《廣西中藥志》),頭花蓼、小紅藤(《廣西植物名錄》),太陽草(《云南中草藥》),滿地紅、四季紅、火溜草(《文山中草藥》),紅花地丁、繡球草、驚風(fēng)草、小銅草、小紅草(《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蓼科植物 頭花蓼 的 全草 。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紅色,節(jié)處著生柔毛。葉互生,橢圓形,長2.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緣毛,邊緣及葉背往往帶紅色;葉柄帶紅色,長約1~3毫米,基部具耳,包莖;托葉鞘狀,先端平整,被長柔毛??偁罨ㄐ蛑绷?,近球形;花被淡紅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先端略鈍,長約2毫米;雄蕊8,花絲白色,透明,腺體黃綠色,長圓形,位于花絲基部,花藥淡藍(lán)色;子房上位,綠黃色,表面光滑,花柱上部3裂,柱頭球形。瘦果包于宿存的花技內(nèi),卵形,具3棱,光滑無毛?;ㄆ?~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巖石上。分布我國西南部。
【性味】苦辛,溫。
【功能主治】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腎盂炎,膀胱炎,尿路結(jié)石,風(fēng)濕痛,跌打損傷,瘡瘍濕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廣西中藥志》:"孕婦及實熱者忌用。"
【附方】①治風(fēng)濕痛:石莽草煎水蒸洗。(《廣西中藥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以上講述了石莽草的一些食用方法等。雖然很多藥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要結(jié)合自己本身的情況用藥。
各種疾病的侵襲是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多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大造成的,也是生活習(xí)慣不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而且也容易導(dǎo)致人體出現(xiàn)提前衰老的跡象。中藥方劑是一個幫您擺脫各類疾病的好方法。下面為大家講一下莽草散的做法。
【處方】莽草1兩,白芷3分,細(xì)辛(去苗葉)1兩半,荊芥穗1兩半,芎藭半兩,升麻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牙疼。
【用法用量】揩齒良久,以鹽湯漱口。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處方】莽草3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干姜2兩(炮裂,銼),石斛2兩(去根銼),天雄2兩(炮裂,去皮臍),細(xì)辛2兩,躑躅花半兩(酒拌,炒令干),白蘞2兩,川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石南1兩,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桂心2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十年大風(fēng),毛發(fā)禿落,隱疹生瘡,氣脈不通,抓搔不覺痛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溫酒調(diào)下,后以羊脯下藥,1日2次。勿大飽食。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處方】莽草1兩,羌活3分,羚羊角屑3分,景天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茺蔚子3分,凌霄花3分,鬼箭羽3分,丹參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細(xì)辛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fēng),皮膚瘙癢,心胸?zé)灐?/p>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莽草(銼)1兩,附子(去皮臍,生銼)1兩,木香1兩,白蘞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猝得惡毒風(fēng)腫不消,結(jié)成堅核。
【用法用量】別以榆根銼,搗絞取汁,調(diào)藥于故熟帛上貼,開一小竅子出毒,干則易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五
【處方】莽草半兩,寒水石半兩,消石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廢灶火丹,丹發(fā)從足跌起,正勻赤。
【用法用量】每用以新汲水調(diào)涂患處。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五引張煥方
【處方】莽草(浸洗過,炙)2兩半,石斛(去根)2兩,萆薢3分,柏子仁(生用)3分,石龍芮3分,澤瀉3分,牛膝(酒浸,切,焙)3分,芍藥3分,防風(fēng)(去叉)3分,山茱萸3分,菟絲子(酒浸,別搗)3分,白術(shù)3分,細(xì)辛(去苗葉)3分,芎藭3分,牛黃(研)半兩,松脂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杜仲(去粗皮,炙)1兩,羌活(去蘆頭)1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1兩,桂(去粗皮)1兩半,天麻2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2兩。
【制法】上23味,將21味搗為細(xì)末,與牛黃、菟絲末拌勻。
【功能主治】破傷中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酒調(diào)下,日2夜1。若中風(fēng)腳手甲青者,每服2錢至2錢半匕,酒調(diào)下,頓服。蓋覆良久,以生姜稀粥投之,汗出即愈。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
【處方】莽草1兩半(炙,去毛出汗),蝎梢1分,官桂(去皮)1分,當(dāng)歸1兩,羌活半兩,荊三棱1兩,蓬莪術(shù)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癱瘓等風(fēng)疾。
【用法用量】如人卒中惡風(fēng),昏迷未省,風(fēng)涎方盛,即時以藥4錢,用2錢生末,先置盞中,以2錢末,用酒1盞半,煎至8分,傾在生藥盞內(nèi),調(diào)勻帶熱服,但不得咽喉,扶起須臾,即吐出惡涎,立愈。如諸般風(fēng)疾,并依此法。每日1服,永無中風(fēng)及痰涎。如久患癱瘓,旦暮常服,經(jīng)月余必被上有臭汗氣,痕跡如人形狀,其患永愈。
【摘錄】《普濟(jì)方》卷九十三引《博濟(jì)》
【處方】莽草1兩,麻黃3分(去根節(jié)),沙參3分(去蘆頭),獨(dú)活半兩,黃耆半兩(銼),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芎藭半兩,犀角屑半兩,天門冬3分(去心),凌霄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風(fēng)瘙,隱疹遍身,搔癢,狀若蟲行,或發(fā)或歇。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莽草4兩,生姜4兩,干漆4兩,豬牙皂莢4兩,胡麻子4兩,生地黃4兩,菟絲子4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入藏瓶內(nèi),鹽泥固濟(jì),火煅1日后,入地1尺2寸深埋,3伏時取出,露3夜,不得著日氣,研羅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烏髭。延壽。主腎虛齒痛。
【用法用量】用如齒藥法揩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處方】莽草1兩,皂莢2挺(去黑皮及子),鹿角屑1兩,白及1兩,白蘞1兩,半夏1兩,天南星1兩,附子1兩(生用,去皮臍),蛇蛻皮1條。
【制法】上為細(xì)散,用醋面糊調(diào)為膏。
【功能主治】緩疽初結(jié),微腫痛。
【用法用量】涂貼于腫處,干即再上,以腫散為度。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莽草半兩,山椒皮1握。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牙齒蟲蝕,有蛀孔。
【用法用量】每用3錢,以酒、水各半盞,煎至5-7沸,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莽草1分,豬椒根皮半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牙齒蟲蝕,蛀孔疼痛,不能食,面腫。
【用法用量】以漿水2中盞,煎10余沸,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莽草1兩(微炙),細(xì)辛3分,人參3分(去蘆頭),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芎藭3合,甘草3分(炙微赤,銼),黃耆1兩(銼),天麻1兩半,防風(fēng)1兩(去蘆頭),凌霄花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當(dāng)歸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身體如蟲行。
【用法用量】每用藥1分,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又取此藥2兩,用苦參5兩、白礬5兩、桃、柳枝各5兩,水1石2斗,同煎至7斗,布濾去滓,暖室中浴,浴后宜服前散。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處方】莽草、川升麻、柳枝、槐角子、鶴虱、地骨皮、藁本(去蘆)、槐白皮。
【功能主治】風(fēng)壅熱氣上攻,齒齦浮腫,或連頰車疼痛,或宣露出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1盞,入鹽少許,煎至7分,去滓,熱含冷吐之,日3次。
【摘錄】《濟(jì)生》卷五
【處方】莽草6兩,生姜6兩,柳枝皮(取白)6兩,牛膝(去苗)6兩,胡蒜子6兩,生干地黃6兩,菟絲子6兩,無食子6兩,桐子漆6兩,豬牙皂角6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入藏瓶,鹽泥固,火煅1日后,入地1尺2寸深埋,3伏時取出,露3夜,不得見日氣,研羅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烏髭鬢,牢牙。主牙齒痛。
【用法用量】每用手指蘸藥,于牙上旋擦。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處方】莽草葉1兩,紫葛半兩,大黃半兩,赤小豆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乳結(jié)核,或堅硬疼痛。
【用法用量】用醋調(diào)如糊,敷貼核上,頻易之。每易則先以熱蔥湯洗。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六
【處方】細(xì)辛半分,莽草半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麝香少許。
【功能主治】風(fēng)腫牙疼。
【用法用量】每用1錢半,水1盞,煎至8分,熱含冷吐。
【摘錄】《雞峰》卷二十一
【處方】莽草1兩,細(xì)辛1兩,枳殼半兩(去瓤),附子1錢(生用,去皮臍),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牙痛連頰腫。
【用法用量】每用半兩,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熱含冷吐,不得咽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關(guān)于莽草散的相關(guān)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
大家都知道莽草膏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那知不知道莽草膏的功效和作用呢?莽草膏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為大家解惑。
【處方】莽草5兩,附子8兩(生用,去皮),丹參4兩,漢防己3兩,芎藭4兩,椒3兩,吳茱萸4兩,白芷3兩,沉香半兩,零陵香半兩,雞舌香半兩,犀角2兩(屑),當(dāng)歸3兩,商陸根4兩,青木香半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風(fēng)毒頑痹。
【用法用量】以酢漬1宿,以好酥3大斤煎九上九下,布絞去滓。用摩頑痹并腫處。膏入肉亦無損傷,服諸藥不相妨。
【注意】忌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
【處方】莽草3分,牡丹半兩,川椒1兩(去目),藜蘆3分,芫花半兩,川大黃1兩,皂莢半兩,附子3分(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用綿裹。以醋半升,漬1宿,以不中水豬脂1斤,于微火上煎令藥色黃,膏成,絞去滓,收瓷盒中。
【功能主治】腳氣風(fēng)毒,腫滿疼痛。
【用法用量】以摩腫處。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莽草1兩,芎藭1兩,當(dāng)歸1兩,細(xì)辛1兩,附子(炮)1兩,黃芩1兩,烏頭(炮)1兩,牛膝1兩,躑躅1兩,野葛1兩,茯苓1兩,防風(fēng)1兩,杜蘅1兩,豬脂2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癰腫牢核,發(fā)背成膿。
【用法用量】用豬肪合煎,去滓。敷瘡上,1日2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忌豬肉、冷水、生菜、大酢。
【摘錄】《外臺》卷二十四引《范汪方》
【處方】莽草1斤,烏頭3兩,附子3兩,躑躅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諸賊風(fēng)、腫痹;風(fēng)入五臟、恍惚;諸疥癬、雜瘡。
【用法用量】以水苦酒1升,漬1宿,豬脂4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300度,應(yīng)手即瘥。耳鼻病,可以綿裹塞之。
【摘錄】《肘后方》卷八
【處方】莽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狗咬昏悶。
【用法用量】用浸椒水調(diào)涂。
【摘錄】方出《得效》卷十,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六
【處方】莽草1兩,當(dāng)歸2兩,芎藭2兩,大戟2兩,川椒1兩,附子2兩(去皮臍),細(xì)辛2兩,赤芍藥2兩,芫花2兩,躑躅花2兩,蒴藋2兩。
【制法】上細(xì)銼,以醋3分浸1宿,用豬臘3升都煎,令附子色黃為度,綿濾去滓。
【功能主治】風(fēng)瘙癢,皮膚生(疒咅)(疒畾),體腫疼痛。
【用法用量】《準(zhǔn)繩·瘍醫(yī)》有苦參。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處方】莽草半兩,當(dāng)歸1兩,芎藭1兩,羊躑躅1兩,大戟1兩,細(xì)辛1兩,赤芍藥1兩,芫花1兩,附子1兩(去皮臍,生用)。
【制法】上細(xì)銼,用豬脂3斤煎之,候附子色黃,膏成,濾去滓,于瓷盒內(nèi)貯之。
【功能主治】赤丹,癮疹而癢,搔之隨手腫起。
【用法用量】取少許敷于疹上,1日4-5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莽草3分,當(dāng)歸1兩,芎藭1兩,大戟1兩,細(xì)辛1兩,苦參2兩,芫花1兩,川椒1兩,附子1兩,躑躅花1兩,景天1兩,蒴藋根1兩。
【制法】上細(xì)銼。用煉成豬膏2斤,入藥煎,候附子黃赤色,膏成,去滓,傾入瓷器中盛。
【功能主治】婦人風(fēng)搔,遍身生隱疹,癢搔之,隨手腫起。
【用法用量】一涂于病上,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莽草2兩,當(dāng)歸2兩,薤白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生地黃5兩,白芷3兩,大黃4兩,續(xù)斷1兩。
【制法】上(口父)咀,以豬脂3升,微火煎3沸,三上下,白芷黃,膏成。
【功能主治】生肉。主癰疽敗壞。
【用法用量】敷瘡。
【摘錄】《鬼遺》卷五
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莽草膏了嗎?是不是覺得它很神奇,祖國醫(yī)學(xué)就是這么神秘而強(qiáng)大,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莽草湯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莽草3兩,滑石3兩,冬葵子(炒)3兩,瞿麥穗2兩,牛膝(酒浸,切,焙)2兩,當(dāng)歸(切,炒)2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令胞衣爛。主妊娠墮胎,胞衣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以下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八
【別名】六物莽草湯
【處方】莽草3兩,丹參3兩,桂心3兩,菖蒲半斤,蛇床子1兩,雷丸1升。
【功能主治】蕩邪熱,逐毒氣。主小兒卒寒熱不休,不能服藥。
【用法用量】六物莽草湯(《外臺》卷三十五引崔氏方)。本方方名,《千金方衍義》引作“莽草浴湯”。
【摘錄】《千金》卷五
【處方】莽草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牡蠣(煅過)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隱疹。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7升,去滓,適寒溫浴兒。避風(fēng)。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莽草1兩,藁本(去土)1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地榆1兩,谷精草1兩,生干地黃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蜂窩1枚(大者細(xì)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fēng),皮膚(疒帬)麻,疼痛瘙癢。
【用法用量】每用3兩,水1斗,煎至8升,乘熱淋患處。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一
【處方】莽草半斤,牡蠣4兩,雷丸30枚,蛇床子1升,大黃1兩。
【功能主治】蕩邪熱,逐毒氣。主小兒傷寒。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千金方衍義》引作“莽草浴湯”。
【摘錄】《千金》卷五
【處方】莽草7葉,蜀椒9個。
【功能主治】齒痛有孔,不可食飲,面腫。
【用法用量】上以漿水2升,煮取1升。適寒溫含滿口,冷即吐之,1日2-3次。
【摘錄】《外臺》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有關(guān)莽草湯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莽草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jǐn)慎服用。
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藥方劑涵蓋了人體各個系統(tǒng)的調(diào)理,并對其有顯著地療效。莽草丸就是一種被廣泛應(yīng)用的方劑,你了解它的功效嗎?
【處方】莽草1兩(微炙),天麻1兩,川升麻1兩,烏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蟬殼1兩(微炒),細(xì)辛1兩,赤茯苓1兩,蛜(蟲祁)半兩(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芎藭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麝香1分(細(xì)研)。
【制法】上為末,入麝香,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皮膚搔癢如蟲行,頭目旋悶。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通過本文對于莽草丸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代的不斷進(jìn)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銀線草根也是被經(jīng)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銀線草根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別名】土細(xì)辛(《廣西中藥志》),四葉細(xì)辛(《湖南藥物志》),天王七、拐拐細(xì)辛、四葉七、白毛七(《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金粟蘭科植物 銀線草 的 根 及 根莖 。春、秋采挖,洗凈,曬干用或鮮用。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銀線草"條。
【性狀】干燥根莖暗綠色。根須狀,灰白色或土黃色,質(zhì)脆易斷,濕時堅韌,皮部發(fā)達(dá),易與木部分離,木部如粉條狀,黃白色。
【化學(xué)成份】含芳香油0.55%。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采得,細(xì)銼,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日干用。"
【性味】辛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勝濕,活血理氣。治風(fēng)濕痛,勞傷,感冒,胃氣痛,經(jīng)閉,白帶,跌打損傷,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敷。
【注意】內(nèi)服宜慎,孕婦禁服。
【附方】①治風(fēng)濕:㈠銀線草根,泡酒(含生藥20%),一日服一至三兩。(《廣西中藥志》)㈡銀線草鮮根一至二錢,蒸肉食。(《湖南藥物志》)
【摘錄】《*辭典》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銀線草根,我們知道銀線草根是有著非常高的藥用效果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銀線草根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否則會引起嚴(yán)重的后果的,希望大家謹(jǐn)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