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尖毛蕨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才更好。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漸尖毛蕨的功效與作用”,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漸尖毛蕨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jié)u尖毛蕨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別名】小葉鳳凰尾巴草
【來源】為金星蕨科植物 漸尖毛蕨 的 根莖 。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根莖長而橫走,頂部密生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30~60厘米,褐色,鱗片稀少,被毛或無毛;1回羽狀復(fù)葉,葉片倒披針形,長60~100厘米,寬15~30厘米,先端有急細的頂片,下部羽片稍縮短,亞革質(zhì),羽片13~20對,線形,長8~15厘米,寬10~18毫米,先端長漸尖。羽狀淺裂至中裂,裂片寬2~3毫米,具尖,全緣或有微鋸齒,基部上向的裂片常稍長,頂羽片長8~15厘米,寬1.2~1.5厘米;葉脈羽狀分離,中肋及葉下各脈偶或被毛,僅基部一對側(cè)脈聯(lián)結(jié)并延伸至膜質(zhì)的彎缺處。孢子囊群大,圓形,著生于葉下側(cè)脈上而近于邊緣,囊群蓋圓腎形。孢子期6~12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濕地、溪邊或林中。分布長江以南各地,東至臺灣,北至陜西南部。
【功能主治】治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8兩。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通過對于漸尖毛蕨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ys630.coM延伸閱讀
任何一種藥材只有我們了解了它的主要成分,才可以將它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到更好,下面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中藥材干旱毛蕨。
【英文名】Arid Cyclosorus
【別名】鳳尾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干旱毛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達140cm。根莖長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疏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約35cm,淡褐色禾稈色;葉片近草質(zhì),闊披針形,長60-80cm,寬12-25cm,基部漸變狹,下面沿葉脈有短針狀毛和淡黃色棒形腺體,二回羽裂;下部6-10對羽片逐漸縮小成小耳片,中部羽片披針形,基部平截,裂片斜向上;側(cè)脈9-10對,下部2對結(jié)合,第3對至第6對均伸達缺刻下的透明膜。孢子囊群圓形,生于側(cè)脈中部,在中脈兩側(cè)各排成1排;囊群蓋小,無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1800m的疏林下或河邊草地。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肺;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痢。主痢疾;乳蛾;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止痢的功能。用于扁桃體炎、細菌性痢疾、彈傷及狂犬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干旱毛蕨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干旱毛蕨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說起毛蕨根我們都不陌生,毛蕨根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藥用功效,經(jīng)常吃毛蕨根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別名】貫眾、貫仲、紫萁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密鱗耳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60-100cm。根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褐色、披針形小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0-40cm,禾稈色,密被棕褐色、邊緣有睫毛的闊卵形或狹披針形大鱗片;葉片革質(zhì),長圓披針形,長40-60cm,寬10-17cm,漸尖頭并為羽狀,基部不縮狹,上面光滑,下面疏被紅棕色鱗毛,羽軸和葉軸下面密被褐棕色、通常扭曲的線狀披針形長鱗片,二回羽狀;羽片25-35對,斜展,互生,中部羽片長8-10cm,寬2-2.5cm,漸尖頭,有短柄,一回羽狀;小羽狀10-15對,長圓狀鐮形,漸尖頭,基部不對稱,羽片基部上側(cè)1小羽片較長,長達2cm,直立,上側(cè)近圓弧形,有2-3個半裂圓齒,下側(cè)邊平直,全緣,葉脈羽狀,不甚明顯。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于上半部,每小羽片有5-7個,成熟時匯合;囊群蓋大,深棕色,彼此接近,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2300m的山谷雜木林下或巖石上。
【性味】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殺蟲;預(yù)防流感;麻疹。主吐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痢疾;腸道寄生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毛蕨根,毛蕨根的功效和作用,我們知道了毛蕨根不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還在某些疾病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星毛蕨是中藥里比較常見的一種藥材了,那么星毛蕨都有哪些養(yǎng)生功效呢?日常星毛蕨都在哪些方面得到廣泛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星毛蕨吧。
【英文名】prolific Ampelopteris
【來源】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星毛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攀援,高50-170cm。根莖橫生,木質(zhì),疏被黃褐色、披針形鱗片,頂端短尖,全緣,外面有星狀分枝纖毛。葉簇生或近生;葉柄長15-20cm,禾稈色,有光澤,基部暗棕色而稍膨大,疏被鱗片,向上光滑,上面與葉軸有淺溝及棱;葉片堅草質(zhì)或紙質(zhì),長圓狀闊披針形,長30-150cm或更長,寬10-20cm,一回羽狀,葉片為無限生長,即羽片腋間生出鱗芽,由此分枝,這些分枝形體較小而不生孢子囊群,葉軸的先端著地生根,形成新植株,行無性繁殖;羽片7-9對,互生,平展,披針形,近無柄,長4-14cm,寬1-1.5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呈心臟形,邊緣波狀或有鈍齒,下部的羽片近對生而最長,上部的漸縮短,最上的變?yōu)槎?;葉片近無毛或下面有灰白色針狀毛;葉軸及羽軸上面的狹溝兩側(cè)有短毛;羽軸及中脈下面隆起;葉脈羽狀,側(cè)脈6-9對,上部2-3對分離并伸達葉邊,其余的連接成斜方形網(wǎng)眼,外行小脈曲折。孢子囊群幼時為圓形或長圓形,背生于側(cè)脈中部,沿中脈兩側(cè)各排成1行,成熟時常匯合滿布于羽片背面;無囊群蓋。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000m的河巖溪邊,常攀援于密林或灌木叢中。
【性味】辛;涼
【歸經(jīng)】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胃炎;痢疾;淋濁;風濕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用于胃炎、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星毛蕨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華南毛蕨,下面我們就來對華南毛蕨的相關(guān)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英文名】parasitic Cyclosorus
【別名】冷蕨棵、大風寒
【來源】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華南毛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50-70cm。根莖橫生,粗約5mm,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纖細,長15-40cm,棕禾稈色,略被柔毛;葉片草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長約35cm,寬13-20cm,基部不變狹,兩面沿葉脈有針狀毛,上面脈間疏生短剛毛,二回羽裂;中部以下的羽片長約10cm,寬1.2-1.4cm,披針形,基部平截,羽裂深達1/2強;側(cè)脈在裂上6-8對,僅基部1對連接,自第2對起各對都伸達缺刻以下的邊緣。孢子囊群生于側(cè)脈中部稍上處;囊群蓋小,圓腎形密被柔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800m的林下或溪邊濕地。
【性味】辛;平;微苦
【歸經(jīng)】肺;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主風濕痹痛;感冒;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9-15g,水煎服。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除濕、止痢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
從上文的闡述中我們對于華南毛蕨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身體出現(xiàn)了什么不適的癥狀,可以用中藥的方法去調(diào)理,中醫(yī)治病的歷史久遠,可以放心食用。
由于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藥材調(diào)理身體。在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種藥材尖齒耳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文名】Sharp-tooth Shield Fern
【別名】巖山雞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尖齒耳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45-60cm。根莖短而直立,頂部及葉柄基部被棕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8-28cm,葉片紙質(zhì),萎縮,線狀披針形長30-35cm,先端羽狀淺裂,漸尖而呈長尾狀,基部不縮短,一回羽狀深裂;羽片櫛次展開,25-40對,互生,長2.5-3cm,寬7-10mm,近于無柄,鐮狀披針形,基部不對稱,上面耳形,下面截形,急尖,邊緣齒牙狀而小,先端微呈芒狀;葉脈羽狀細弱,斜分叉。孢子囊群棕色,小形,背生于羽片側(cè)脈分叉上,在中脈兩側(cè)各排成1行,上方的約10個以上,在下方的3-6個。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300m的山谷林下濕地。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45-60cm。根莖密生披針形鱗片。葉柄長18-28cm,深禾稈色,基部密生披針形鱗片,上部近光滑,葉片披針形,長30-34cm,中部寬4.5-5cm,基部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長2.5-3cm,寬6-8mm,鐮狀披針形,基部上側(cè)凸起呈尖三角形,下側(cè)平切,邊緣有前伸具芒刺的尖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分叉的上側(cè)小脈頂端,囊群蓋圓盾形,近全緣。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平肝;和胃;止痛。主頭暈;胃痛;胃、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用于胃痛、胃、十二指腸潰瘍。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尖齒耳蕨,了解了尖齒耳蕨的效果和作用,尖齒耳蕨可以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尖齒耳蕨在養(yǎng)生學上還有食療的作用,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
現(xiàn)在環(huán)境惡化嚴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diào)理身體各個機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guān)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毛軸碎米蕨這種藥材。
【別名】舟山碎米蕨、細鳳尾草、鳳凰路雞、鐵線路雞、小樣線雞尾
【來源】蕨類中國蕨科 毛軸碎米蕨 Cheilanthes chusana Hook.,以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陜西、華東、湖北、湖南、華南、西南。
【性味】微苦,寒。
【功能主治】止瀉利尿,清熱解毒,止血散血。主治痢疾,小便痛,喉痛,蛇咬傷,癰癤腫瘍。
【用法用量】2~3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毛軸碎米蕨的相關(guān)知識,通過上述文章能夠清楚的了解到毛軸碎米蕨有著很多對人體的好處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毛軸碎米蕨來治療一些疾病。
近期各大電視頻道推出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飲食節(jié)目也推出特色養(yǎng)生食療方法,在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養(yǎng)生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認識中加深,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養(yǎng)生的藥材毛葉腎蕨。
【英文名】all-grass of Hirsute Sword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腎蕨科植物毛葉腎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45-110cm。根莖短而直立,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匍匐莖著生于根狀莖上,暗褐色,被鱗片;葉片堅草質(zhì)或紙質(zhì),闊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0-75cm,寬10-15cm,兩端稍漸狹,一回羽狀;下面沿中脈及小脈密被線狀鱗片,上面被短毛;葉軸上面密被纖維狀鱗片,下面疏被鱗片;羽片20-45對,彼此不覆蓋,互生,近無柄,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葉軸上,中部羽片較大,闊披針形,長4-7cm,寬約1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下側(cè)圓形,上側(cè)截形并突出成1個小三角狀的耳片,邊緣有疏鈍齒,下部羽片較短,闊披針形,長3-4cm;側(cè)脈纖細,2-3叉,先端有圓形水囊體。孢子囊群圓形,背生于每組側(cè)脈上側(cè)小脈的先端,靠近葉邊;囊群蓋圓形,有1個缺刻,膜質(zhì)。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緣、谷地及村邊路旁。
【性味】淡;涼
【歸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消積化痰。主小兒疳積;食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性涼。有消積化痰的功能。用于小兒消化不良。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的毛葉腎蕨相關(guān)介紹,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后就能夠有所了解了。在知道毛葉腎蕨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來調(diào)理了。
毛軸牙蕨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毛軸牙蕨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英文名】pteridrys
【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叉蕨科植物毛軸牙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80-160cm。根莖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30-80cm,深禾稈色,基部以上光滑;葉片紙質(zhì),長圓形,長40-80cm,寬25-35cm,僅葉軸、羽軸和中脈略有灰色短剛毛,二回羽狀半裂;羽片披針形,長20-30cm,寬3-4cm,漸尖頭,基部略變狹,半羽裂;裂片長圓形,邊緣具疏淺缺刻;側(cè)脈羽狀分叉,通常裂片基部上側(cè)一脈出自中脈基部,下側(cè)一脈出自羽軸。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于分叉?zhèn)让}的上側(cè)小脈先端;囊群蓋小而圓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400m的雜木林下溝邊。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肝;大腸;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痢疾;衄血;便血;淋濁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止血的功能。用于痢疾、衄血、便血、小便淋濁等。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毛軸牙蕨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毛軸牙蕨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東方烏毛蕨葉對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東方烏毛蕨葉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并且對調(diào)理身體和治療疾病都有著很好的功效,對于養(yǎng)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為烏毛蕨種植物 烏毛蕨 的 嫩葉 。
【原形態(tài)】烏毛蕨,又名:東方烏毛蕨、大風尾草。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溪邊陰濕地。分布西南、華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野生藥植圖說》:"搗敷腫痛,可消腫、拔毒、生肌。"
【備注】本植物的根莖(貫眾)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野生藥植圖說》。
通過對東方烏毛蕨葉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蘊含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東方烏毛蕨葉的神奇的療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嘗試一下,檢驗一下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