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穗鷺蘭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鄙鐣陌l(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系。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狹穗鷺蘭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大家知道狹穗鷺蘭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狹穗鷺蘭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狹穗鷺蘭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diào)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別名】倒桿章[傣語]
【來源】蘭科 狹穗鷺蘭 Habenaria buchneroides Schlecht.,以 塊根 入藥。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補虛,健胃益脾。主治體虛,小二消化不良,腹瀉,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狹穗鷺蘭,我們知道狹穗鷺蘭是有著非常高的藥用效果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狹穗鷺蘭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的,希望大家謹慎對待。
相關(guān)閱讀
牛背鷺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牛背鷺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英文名】bittern
【別名】黃頭鷺、尼鷺、家畜鷺鷥、紅頭鷺、畜鷺、紅頭官、放牛郎
【來源】藥材基源:為鷺科動物牛背鷺的肉。
【原形態(tài)】牛背鷺,體羽大都乳白色,頭、背、頦、喉橙黃色,頭、頸羽色較深。頦角幾乎全白;背上和前頸基部均著生蓑羽,前者向后伸延至尾羽末端,有時甚至超過。冬季所有橙黃色羽毛全部脫落,僅頭頂保留少數(shù)橙黃色。體羽純白色。眼及眼先裸露部分黃色;嘴同。脛和跗跖角黃色,趾和爪黑褐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平原和低山腳下的沼澤、耕地等處。成對或小群活動。停息在樹頂上,呈“S”型。飛行緩慢,常停歇在耕?;蚱渌倚蟊成?。動物性食性。巢營于臨近水的高大喬木上。每窩產(chǎn)卵3-5枚,卵殼呈淺綠色。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益氣補虛;托毒消腫。主體虛贏瘦;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肉100-200g,或焙干研末。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有益氣、解毒的功效。主治虛瘦,瘡腫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牛背鷺的詳細介紹,我們知道牛背鷺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狹葉當歸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要用到狹葉當歸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狹葉當歸的幾個方面。
【英文名】root of Eumenol Angelica
【別名】水大活
【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狹葉當歸的根。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根粗大,長達20cm,徑達3cm,表面黃褐色至灰褐色。莖有細溝紋,帶紫色,被短毛?;~開展,三回羽毛狀全裂;莖生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葉柄比葉片短,基部膨大成長圓狀葉鞘,抱莖,外面密被短毛;葉片長15-20cm,寬8-15cm,有一回羽片2-4對;末回裂片有時3裂,基部一般不下延或稍下延或翅狀,無柄或有柄,邊緣具尖銳細鋸齒,并有白色軟骨質(zhì)邊;莖上部葉的葉柄全部成長圓筒狀的鞘,不膨大,貼伏抱莖,帶紫色。復(fù)傘形花序,花序梗、傘輻和花柄均密被短糙毛;無總苞片或1片早落;小總苞片3-7,線狀,膜質(zhì),被短毛;花瓣倒卵形,白色;萼齒不明顯。果實長圓形至卵形,長4-6mm,寬3-4mm,背棱隆起,側(cè)棱寬翅狀,棱槽內(nèi)油管1,黑褐色,合生面油管2?;ㄆ?-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草地、林緣、水溪旁或闊葉林下。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主風(fēng)寒感冒;頭痛鼻塞;鼻淵;牙齦腫痛;瘡腫;帶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湯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目》:根:味辛、性溫。有發(fā)表、祛風(fēng)、止痛、活血等功能。用治感冒頭痛、牙痛、頭痛、癰腫疼痛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狹葉當歸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荊芥穗,其實荊芥穗是一種被人們稱之為荊芥的植物的花穗,顏色是淡棕色或者黃綠色的,帶有芳香的氣味,而且味道有點苦。但是不要小看荊芥穗,其中荊芥穗同樣有很好的藥用價值,能夠治療各種疾病,包括了頭痛,產(chǎn)后血暈,便血,感冒等癥狀,可見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大的。
荊芥穗可以搭配其它的中草藥一起煎煮飲用,例如:菊花,薄荷,金銀花等等藥材,祛風(fēng),清熱的效果更加顯著。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荊芥穗這種藥材,到底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荊芥穗
荊芥穗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花穗,為穗狀輪傘花序,長約0.5cm,不規(guī)則小段?;ü诙嗝撀洌掭噻姞睿榷?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涼。
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解表散風(fēng),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fā)不暢,便血、崩漏、鼻衄。發(fā)表,祛風(fēng),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fēng)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fā)散之力較強。
荊芥有發(fā)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fēng)功效。主要治療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常與防風(fēng)相須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fēng)熱、發(fā)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fā),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應(yīng)用。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可配伍防風(fēng)、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荊芥炒炭應(yīng)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癥,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荊芥一藥,生用有祛風(fēng)解表的功效,炒炭則用于止血。配防風(fēng)、羌活,治風(fēng)寒表癥;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fēng)熱表癥;配生石膏,治風(fēng)熱頭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腫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荊芥與紫蘇均能發(fā)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偏入氣分,又能理氣寬中;而荊芥祛風(fēng)力勝,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
作用:解表散風(fēng),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fēng)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于發(fā)表散風(fēng),且微溫不烈,藥性緩和,為發(fā)散風(fēng)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對于外感表證,無論風(fēng)寒、風(fēng)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
2、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選方】
①治風(fēng)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diào)下。
②治頭目諸疾,血勞,風(fēng)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
③治風(fēng)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溫服。
看完了上面關(guān)于荊芥穗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詳細答案,相信大家對于荊芥穗已經(jīng)有所認識和了解了。荊芥穗的確能夠治療各種疾病,并且效果都是非常顯著的。大家不妨根據(jù)上面介紹的選方,將荊芥穗與其他藥材煎煮飲用,療效更佳升級喔。
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卻在慢慢的下降,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會這樣那樣的疾病,那么選擇什么藥物好呢?中藥方劑可不可以呢?那么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方劑荊芥穗散。
【處方】荊芥穗、黃耆、熟地黃、當歸、桑耳、地榆、樗白皮、皂角刺、干姜、槐豆、牛蒡子、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腸風(fēng),酒痢。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粥飲調(diào)下。
【摘錄】方出《婦人良方》卷八,名見《普濟方》卷三二一
【處方】荊芥穗2兩,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或口噤,或角弓,或狂言如見鬼,或搐搦如癇,及一切風(fēng)血。
【用法用量】每服6錢,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五○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荊芥穗散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穇穗莎草是一種中藥材,在古代就有用穇穗莎草治病的先例,所以我們可以放心食用。接下來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穇穗莎草的功效等。
【英文名】all-grass of Eleusinoides Galingale
【別名】三角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植物穇穗莎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穇穗莎草,多年生草本,高達1m。根莖短。稈粗壯,三棱形,增滑,基部稍膨大。葉短于稈,寬6-12mm,革質(zhì),平滑,邊緣粗糙。葉狀苞片6,下面的2-3覆蓋毆得長于花序;長側(cè)枝聚傘花序復(fù)出或多次復(fù)出,第1次輻射枝6-12,最長達18cm,每個第1次輻射枝具3-6個第2次輻射枝,通常較短,最長達4cm;穗狀花諏長圓形或圓筒形,長1-3cm,寬4-10mm,具極多數(shù)小穗;小穗多列,排列緊密,線狀長圓形,長4-8mm,寬約2mm,具花6-12,小穗軸黑褐色,具白色透明的翅,翅早脫落;鱗片排列疏松,膜質(zhì),卵狀橢圓形,先端具短尖,長約2mm,綠色,兩側(cè)蒼白,有棕色或褐色斑紋,脈5-7;雄蕊3,花藥線形,藥隔紫紅色;花柱短,柱頭3。小堅果倒卵形、三棱形、三棱形,長約為鱗片的2/3,深褐色,密被微突起的細點?;?、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濕地或疏林下潮濕處。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心、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主血熱出血兼有瘀滯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民間用于止血、散血。
【摘錄】《中華本草》
經(jīng)過上文對于穇穗莎草的介紹,我們對于穇穗莎草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穇穗莎草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wù)。
猴棗鷺涎散是一種純天然的中藥方劑,它是以幾種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了藥食同源的傳統(tǒng)中醫(yī)配方混合而成的。下面就來看一看猴棗鷺涎散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猴棗5分,鷺鷥涎2錢,冬瓜仁3錢,前胡3錢,海浮石3錢,瓜蔞仁3錢,白前3錢,牛蒡子3錢,麻黃3錢,桔梗3錢,葶藶子3錢,荊芥2錢,黃芩4錢,杏仁(炒)3錢,生石膏3錢,川貝3錢。
【制法】上為細末,瓷瓶貯藏。
【功能主治】祛痰,利氣,鎮(zhèn)咳。主百日咳。
【用法用量】3歲以下小兒每服1分,5歲以下小兒每服2分,7歲以下小兒每服3分,白開水送下。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xué)到更多的猴棗鷺涎散食用方法了吧!猴棗鷺涎散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系統(tǒng)的機能,了解了猴棗鷺涎散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說到養(yǎng)生,自然是春夏秋冬都各有各的養(yǎng)生辦法,畢竟天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人體需求的物質(zhì)也不同,而中藥方劑也是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鷺鶿喀丸。
【別名】鷺鶿咳丸
【處方】杏仁(去皮尖)2兩,牛蒡子(炒)1兩,生石膏2兩,梔子(炒)2兩,天花粉2兩,紫蘇(炒)2兩,甘草4錢,瓜蔞皮2兩,麻黃4錢,青黛1兩,蛤殼2兩,射干1兩,白芥子(炒)4錢,細辛2錢(以上14味,計18兩4錢,共研為細粉,過羅,每18兩4錢細粉總之),龍延香5分,麝香2分。
【制法】上藥研細,混合均勻,煉蜜為丸,重4分,金衣36開,蠟皮封固。
【功能主治】宣解肺熱,止嗽化痰。主小兒咳嗽不已,連作數(shù)十聲,甚則嗆血,音啞,面浮腫。
【用法用量】鷺鶿咳丸(《中藥制劑手山》)。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以上就是關(guān)于鷺鶿喀丸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鷺鶿喀丸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狹葉山胡椒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狹葉山胡椒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狹葉山胡椒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來源】為樟科植物 雞婆子 的 枝、葉 或 根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雞婆子,又名:見風(fēng)消(《植物名實圖考》),狹葉釣樟、細葉見風(fēng)消、雷公葉見腫消,五雷消、雷公條、小雞條。
【生境分布】生長于荒野山坡的灌木叢或疏林中。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北、山東等地。
【性味】《湖南藥物志》:"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行氣,祛風(fēng),消腫。治腹痛,風(fēng)濕骨痛,癰腫,疥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外用:研末調(diào)敷。
【附方】①治腹痛:狹葉山胡椒莖葉一兩。水煎服。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狹葉山胡椒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狹葉山胡椒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狹葉山胡椒的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狹果茶藨。
【英文名】root of Kansu Gooseberry, root of Narrowfruit Currant
【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狹果茶藨的莖和根。
【原形態(tài)】狹果茶藨 落葉灌木,高約1m。老枝灰色至灰褐色,剝裂,小枝灰黃色,具刺,刺長9-24cm,常3個簇生。葉對生;葉柄長0.5-3.5cm,疏生腺毛;葉片圓五角形或圓卵形,掌狀3裂,寬3-3.5cm,基部心形或楔形,裂片先端銳尖,邊緣具圓狀齒,兩面和邊緣均有疏短柔毛?;ㄋN薇色,兩性,1-3朵簇生葉腋;花梗長3-7mm;花萼筒粗短,長2-3mm,裂片5,長圓形;花瓣5,菱形,長為萼片之半;雄蕊5,長于花瓣,與花瓣互生;子房下位,1室,花柱2,胚珠多數(shù)。漿果,無刺,狹長,黃褐色,先端冠以宿存萼筒?;?、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針葉林中或溪旁。
【性狀】莖枝呈細長圓柱形,不規(guī)則扭曲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灰褐色,生有長刺,長1-1.5cm,節(jié)部稍膨大,有橫皺紋,并不枝痕及葉痕。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粉性,木部黃白色,髓部中空。氣微,味苦。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膽;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癤;濕皰;無名腫毒;濕疹瘙癢;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9-15g。
【各家論述】《涼山州中草藥資源普查名錄》:莖和枝:有解毒的功能。用于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認識狹果茶藨,大家可以多跟身邊的朋友介紹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應(yīng)該怎樣去使用狹果茶藨這種藥物。
異穗卷柏在中醫(yī)中通常被當做藥材使用。這也是因為異穗卷柏本身的藥用價值,那么關(guān)于異穗卷柏的相關(guān)知識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
【英文名】Extensive Spikemoss
【來源】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異穗卷柏的全草。
【原形態(tài)】莖匍匐,長約50cm。葉二型,在枝兩側(cè)及中間各2行;側(cè)葉斜卵形,長2.5-4mm,寬1.5-2mm,基部不相等,先端漸尖或鈍,邊緣有不明顯的白色膜質(zhì)狹邊及小齒;中葉薄紙質(zhì),狹卵形,長2-2.5mm,寬0.8-1mm,基部不等,先端長漸尖或呈芒狀,邊緣有不明顯的白色膜質(zhì)狹邊及小齒。孢子囊穗單生小枝頂端,少為2個,長0.6-1.5mm;孢子葉二型;側(cè)葉較小,寬卵形,長1.5-2mm,寬0.8mm,先端突尖呈尾狀,膜質(zhì);中葉較大,卵形,長2.5-3mm,寬約1mm,先端漸尖,薄紙質(zhì)。大孢子囊近球形,生在囊穗基部,小孢子囊近球形,生在囊穗基部以上。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50m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林邊。
【性味】微澀;涼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澀,性涼,有清熱解毒,止血的功能。用于蛇咬傷及外傷出血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異穗卷柏的藥用價值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我們平時應(yīng)該多關(guān)注這方面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所準備,不至于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