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魚鲞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中藥材是很常見的,而且中藥材的種類還比較多,在功效也是有著一些區(qū)別,因此選擇之前,需要進行很好的了解,那么你了解石首魚鲞這種藥材嗎?
【別名】白鲞(《爾雅翼》),鲞魚(《綱目》)。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 大黃魚 或 小黃魚 的 干制品 。
【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石首魚"條。
【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經。"
【功能主治】開胃、消食,健脾,補虛。治食積腹脹,瀉痢。
【附方】治蜈蚣咬傷:白鲞皮貼之。(《集成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通過對石首魚鲞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蘊含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石首魚鲞的神奇的療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嘗試一下,檢驗一下是否有效。
相關閱讀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魚彭)魚腦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魚彭)魚腦能正確科學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蝠鲼科動物 雙吻前口蝠鲼 、 日本蝠鲼 等的 腦髓 。
【原形態(tài)】1.雙吻前口蝠鲼,體盤菱形,寬逾6m,重達2000kg以上。體盤寬為長的2.2-2.4倍,前緣圓凸,后緣凹入。頭寬大,稍突起,前緣扁平,胸鰭前部分化為側扁的頭鰭,位于頭的兩側,大而長橢圓形,能自由搖動,并能從下向上轉卷成管狀。眼大,側位,眼間隔頻寬,眼球比噴水孔寬約大2倍,噴水孔橫橢圓形。鼻孔亞前位,于上頜角前方??谇拔?,很寬大,下頜突出,上頜無牙,下頜具一細狹牙帶,牙細小,粒狀,約100余縱行。鰓孔很寬,前后距離約相等。小型背鰭1個,約為腹鰭的1/2,起點約與腹鰭起點相對腹鰭小,長方形,約與胸鰭后角在同一水平級上。尾細短,約為射干長的1.2倍。尾刺1個,短寬,包于皮下。體背淺青灰色,頭的前部及尾的后部均黑褐色,體盤外緣灰褐色,胸鰭外部、后部及腹鰭為青灰色,肛門周圍黑色。大者背面深青褐色,頭側至肩區(qū)具類橢圓形灰白大斑1對,腹面淡白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鲼類。主食浮游甲殼類及小魚。
【性味】味咸;性寒
【功能主治】化瘀通絡。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魚彭)魚腦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魚彭)魚腦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由于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藥材調理身體。在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種藥材水晶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名】鳡魚(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為銀魚科動物 太湖短吻銀魚 的 全體 。
【原形態(tài)】體細長,略呈圓筒形,后段較側扁。體長約7~8厘米。頭部扁平??谛?,吻短鈍,下頜略長。上、下頜骨各有1排細齒,口蓋上無齒;下頜前端亦無犬齒。背鰭Ⅱ12~14,起點至吻端的距離為至尾基距離的2.5倍。臀鰭Ⅲ21~24,位于背鰭后下方,背鰭后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鰭。體柔軟,除雄魚臀鰭基部兩側各有一排較大的鱗片外,全體無鱗。生活時全體透明,從頭的背后可清楚地看到腦的形狀;死后體為乳白色。各鰭較透明,無色,體側每邊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點。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太湖和沿長江中、下游的許多湖泊中,尤以太湖最著。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疏利腸胃,潤肺。
【摘錄】《*辭典》
【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我們知道了水晶魚的功效與作用,水晶魚的食用方法等,相信上文的內容可以幫到大家!
很多人都知道,魚虱子對一些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其實,魚虱子的神奇的功效遠不止于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下魚虱子的功效。
【別名】魚鱉、魚寄生
【來源】為浪飄水虱科動物 張氏魚怪 的 全體 。捕得有魚虱子寄生的魚后,自魚胸鰭的白色囊中取出,炕干或曬干。
【原形態(tài)】體呈長卵形,闊而扁,無堅甲,全體乳白色;雌者長達30毫米,闊約15毫米;雄者較小,長4~10毫米,寬1~6毫米。頭部復眼長卵形,黑色,有短觸須2對,頭下方有大顎1對,小顎2對。胸部發(fā)達,長而闊,共7節(jié),前胸節(jié)包圍后頭部,后胸節(jié)包圍腹的1~2節(jié),胸肢共有7對。腹部萎縮成尾狀,分5節(jié);鰓足5對,成葉狀,在尾節(jié)下方。
【生境分布】有魚類的地方均有分布。
【性味】咸,寒,無毒。
【功能主治】治噎膈氣逆,及胸前脹痛。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1.5錢。
【注意】胃潰瘍吐血者勿服。
【附方】①治噎膈氣逆,胸前脹痛:魚虱子、茴香蟲。焙干研末,和酒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上面介紹了魚虱子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魚虱子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勒魚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勒魚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別名】鰳(《篇海》),鲞魚(《正字通》),鲙魚、白鱗魚、克鰳魚、火鱗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
【來源】為鯡科動物 鰳魚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長而寬,很側扁;背緣窄,腹緣較背緣隆凸。體長約40厘米左右。頭小,頭上部通常有2條隆起的嵴,由吻部達頭后方。口大,向上傾斜。下頜發(fā)達,前頜骨小而短;上頜骨寬而短,后端達眼的中伺。上下頜、胯骨及舌上均有細齒。鱗薄。形圓,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9~53,橫列鱗15。腹部有硬鋸齒狀棱鱗,腹鰭前為24~27,腹鰭后為12~15。背鰭短,15~17,起點距吻端及尾鰭基之距離相等,而在腹鰭起點后有一相當距離。臀鰭長,47~50,基部長約為背鰭基部的3倍。胸鰭末端幾達腹鰭。腹鰭極短小。尾鰭深叉形。體兩側及下方銀白色;體背、吻端、背鰭和尾鰭淡黃綠色;其他各鰭白色。
【生境分布】分布很廣,北自遼寧,南達海南均有。
【性味】①《綱目》:"甘,平,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功能主治】①《綱目》:"開胃,暖中。"
【注意】《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fā)風,醉者更甚。"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勒魚,出東南海中。 以四月至,漁人設網候之,聽水中有聲則魚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狀如鰣魚,小首細鱗,腹下有硬刺,如鰣腹之刺。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干者謂之勒鲞,吳人嗜之。
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勒魚神奇的功效,經過上面內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鮫魚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鮫魚可以用來藥用也可以用來食用,而且鮫魚的功效和作用是相當全面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蠟魚、瑰雷魚(《南越志》),沙魚、鰒魚(《本草拾遺》),溜魚(《綱目》),鮫鯊(《醫(yī)林纂要》)。
【來源】為皺唇鯊科動物 白斑星鯊 或其他鯊魚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細長形,長約60厘米;前端略粗,向后漸細,腹面平。頭寬。吻稍厚。前端鈍。服側位,長圓形。中等大,瞬裙平橫外露;服后有小形噴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3葉??诔嗜切?,距吻端遠,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裙較狹而短。齒小,多行,排列成鋪石狀。鰓孔6個,最后兩個位于胸鰭上方。盾鱗細小。背鰭兩個,形狀相似;第1背鰭較大,始于腹鰭后緣上方,介于吻端至第2背鰭間;第2背鰭較小于第1背鰭,胸鰭始于第5鰓孔下方,后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于背鰭間隔前半部的下方,內角較尖,后緣直。尾鰭的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端較寬。背面和上側面呈灰褐色。側線顯著,沿側線及側線上方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白點。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
【生境分布】分布我國黃海和東海。
【性味】甘咸,平。
【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脾。"
【功能主治】①《食療本草》:"補五臟。"
【備注】鯊魚的種類很多,我國沿海較常見的尚有虎鯊科狹紋虎鯊(分布南海及東海南部)、角鯊科白斑角鯊(分布東海及黃海)及姥鯊科姥鯊(我國沿海均有)等。
【摘錄】《*辭典》
對于文章介紹的鮫魚,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關的資料,這樣就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正確的進行治療。
魴魚作為一種中藥材,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物質,魴魚同時還能夠解決身體遇到的一些疾病,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魴魚都有哪些營養(yǎng)和功效。
【別名】鳊魚(《日用本草》),平胸鳊(《脊椎動物分類學》),法羅魚(《黑龍江流域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 三角魴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高,側扁,全體呈菱形,體長約50厘米,為體高的2.2~2.8倍。頭很細小??谛?,端位,口裂傾斜,上下頜等長,上蓋有堅硬的角質,但亦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后緣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7~22,多數(shù)為18~21。側線鱗50~60。背鰭條3,7,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為小,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于頭長。胸鰭剛達到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顯著的腹棱。臀鰭條3,24~32,多數(shù)為26~28;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的垂直線下方。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為長。體呈青灰色,頭的背面及體的背部較深,側面灰色帶有淺綠色澤,腹部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平時棲于水的中下層。主要食物為苦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及湖底植物的碎屑、絲狀綠藻、淡水海綿等。產卵期5~6月,此時雌雄兩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現(xiàn)。分布黑龍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中及洞庭湖、鄱陽湖、粱子湖等湖泊中。
【性味】①《日用本草》:"味甘,平。"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食療本草》:"調胃氣,利五藏,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谷不化者,作鲙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注意】《食療本草》:"患疳痢者不得食。"
【摘錄】《*辭典》
【出處】1.出自《食療本草》;2.《綱目》:魴魚,處處有之,漢、沔尤多。小頭縮項,彎脊闊腹,扁身細鱗,其色青白,腹內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又有一種火燒鳊,頭尾俱似魴,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連尾,如蝙蝠之翼,黑質赤章,色如煙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上面是關于魴魚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魴魚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人士的指導下食用。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鲃魚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來源】為鯉科動物 鋸倒刺鲃 的 肉 。
【原形態(tài)】鋸倒刺鲃:體長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全體幾成長菱形,體長一般在40厘米左右。頭小,稍尖,頭的背部成弧形。吻鈍,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處相聯(lián),唇后溝不相聯(lián),上頜突出。須2對,前對比后對稍短。下咽齒3行,側扁,頂端微彎。鱗大,側線鱗28~32。背鰭條3,8、9,起點在腹鰭基部之后,硬刺強大,后緣有粗糙的鋸齒,背鰭起點前有一平臥向前的倒刺。腹鰭位于背鰭起點之前。臀鰭條3,5,末端可達尾鰭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數(shù)個體的鱗片前緣呈黑色,近尾鰭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為明顯,有時腹鰭和臀鰭末端稍帶黑色。
【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產卵期約在4月間。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性味】味甘,性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主壯陽道,溫中補衰。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鲃魚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合的基礎上再食用。
公魚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常要用到公魚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公魚的幾個方面。
【別名】弓魚、工魚(《大理府志》)。
【來源】為鯉科動物 云南裂腹魚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狹長,稍側扁。一般長約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頭呈錐形,口下位。下唇肉質,后緣游離,具左右2葉,無明顯的中葉,唇后溝不連續(xù),下頜內側微角質化,但不形成銳利的邊緣。須2對,幾等長,較眼徑略長或相等。吻須的末端到達鼻孔后緣的下方;頡須末端達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齒3行,細長,頂端彎曲。鱗細小,腹部自鰓峽至胸鰭末端下方裸露無鱗;側線鱗較體鱗為大,臀鰭和肛門兩側均有大鱗。背鰭Ⅲ8,不分枝鰭條的硬刺后緣有鋸齒。臀鰭Ⅱ5。體背和側面青灰色,具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的小黑斑點,腹部銀白色。
【生境分布】生活于多水草、泥底的靜水中,產卵期6~7月。分布云南的洱海和瀾滄江水系。
【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婦人勞損,崩漏下血;小兒痰熱風癇,丹毒。"
【備注】云南地區(qū)所稱的"公魚",除上述品種外,還有大理裂腹魚。
【摘錄】《*辭典》
【出處】始載于姚可成《食物本草》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公魚,原來公魚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