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皮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樟樹皮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對于樟樹皮,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樟樹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樟樹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別名】香樟樹皮(《玉局方》),樟皮(《綱目拾遺》),樟木皮(《生草藥手冊》)。
【來源】為樟科植物 樟 的 樹皮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樟木"條。
【性味】《陸川本草》:"辛,溫,味苦。"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祛風濕。治吐瀉,胃痛,風濕痹痛,腳氣,疥癬,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霍亂上吐下瀉:樟樹皮一把。水煎,溫服。(《養(yǎng)素園傳信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認識樟樹皮,大家可以多跟身邊的朋友介紹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應該怎樣去使用樟樹皮這種藥物。
相關閱讀
樟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樹木,其身上很多部位,都是有價值的,比如說樟樹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有多種用法。一般情況下,樟樹油的主要作用是防腐消炎,殺菌抗病毒、化痰止咳等,對于支氣管炎、傷風感冒、組織炎、腰痛等疾病,都是有著很有效的治療效果的。
一、基本功效
防腐,消炎,抗病毒,殺菌,化痰,止咳,興奮循環(huán),發(fā)汗發(fā)紅,驅(qū)蚊。
二、生理作用
支氣管炎,傷風感冒,咳嗽,發(fā)燒,組織炎,蚊蟲叮咬,腰痛,肌肉酸痛,風濕痛,扭傷,挫傷。
三、情緒作用
憂郁,沮喪,身心倦怠,壓力引起的身體癥狀,自卑,害羞。
四、心靈療效
身體療效 激勵心臟、呼吸與循環(huán)功能,可提升低血壓、凈化充血的肺臟,使呼吸順暢,常用作吸入劑。
五、身體療效
有助于任何身體發(fā)寒的狀況,從普通的病菌到嚴重的肺炎都可用樟樹精油。它平衡的作用也能在發(fā)炎時派上用場,樟樹精油使人體處于均衡的狀態(tài),依需要而發(fā)揮回暖或降溫的功能。
對于消化道的作用在于鎮(zhèn)定安撫,不管是對便秘或腹瀉都有很好的效果,也有助于腸胃發(fā)炎。能影響泌尿系統(tǒng),幫助順利排尿,也能減輕性器官受刺激的不適。
有益于僵硬的肌肉,在運動時特別有用。也用以減輕風濕病的疼痛。過去,它被用于治療較嚴重的疾病,如霍亂、肺炎和肺結(jié)核。一般來說,有益于減輕傳染性疾病的病情。
六、皮膚療效
在皮膚上產(chǎn)生清涼的作用,因而能減輕發(fā)炎的情況。尤其適用于油性皮膚,處理粉刺、灼傷與潰瘍。將樟樹精油以冶敷法用于淤傷和扭傷,通常都能奏效。
七、注意事項
1、未經(jīng)稀釋的純精油不可直接涂抹在皮膚上。
2、精油分子細致滲透力強,滴入精油時滴數(shù)請勿超過6滴,擔心精油敏感者請先從1滴酌量增加滴數(shù)。
3、皮膚敏感者,使用前先在手腕內(nèi)側(cè)做測試,無刺激反應再使用。
4、使用本產(chǎn)品請避開傷口、潰爛及皮膚異常部位。
5、孕婦、哺乳期婦女、癲癇患者及患有抽搐癥狀病人避免使用。
6、使用過程中若發(fā)生皮膚異?,F(xiàn)象,應立即停用,并洽詢皮膚科醫(yī)生
7、一種強勁的精油,非常刺激,劑量過高將導致抽搐與嘔吐。
樟樹葉的簡介
樟樹葉,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葉或枝葉。植物樟,分布于我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臺灣為最多。具有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胃痛,水火燙傷,瘡瘍腫毒,慢性下肢潰瘍,疥癬,皮膚瘙癢,毒蟲咬傷。
樟樹葉的功效與作用
1、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止痛,殺蟲。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疥癬。內(nèi)服:煎湯,1~3錢;或搗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2、臨床應用
2.1、《廣西中藥志》:枝、葉洗風濕。
2.2、《陸川本草》:殺蟲。殺菌,治疥癬。
2.3、治鵝掌風:樟葉(鮮)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
2.4、治燙傷起泡:樟葉、皮各適量。曬干燒灰,蛋清調(diào)搽。(《江西草藥》)。
2.5、治面黃虛腫:樟樹葉、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
2.6、治鉤蟲病:樟樹嫩梢半斤。炒黃,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溫服。(《江西草藥》)。
2.7、治陰疽:樟樹鮮葉合冷飯粒搗敷患處。初期能消,如已化膿則能排膿。(《泉州本草》)。
2.8、《南寧市藥物志》:祛風,化痰,殺蟲。治寒性風濕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撲傷,散毒,行氣,止痛。
2.9、治腳上生瘡,此瘡個個如小筆管大者:樟樹葉,搗熟,略摻拔毒丹,外貼樟樹葉,連換。(《周益生家寶方》)。
3、科學研究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樟樹葉的市場信息
1、樟樹葉的價格
樟樹葉的價格約為0.5元/50克。
2、樟樹葉的選購方法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3厘米,無毛;葉片薄革質(zh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
3、樟樹葉的保存方法
樟樹葉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樟樹子作為日常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人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并且也不是太難購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樟樹子的幾個方面。
【別名】樟梨(《綱目拾遺》),香樟子、大木姜子(《貴州民間方藥集》),樟木子(《中藥志》),樟扣(《廣西中藥志》),樟子、樟太蔻(《廣東中藥》Ⅱ)。
【來源】為樟科植物 樟 的 果實 。秋、冬采集成熟的果實,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樟木"條。
【生境分布】產(chǎn)廣東、廣西、貴州、湖南等地。
【性狀】干燥果實,圓球形,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皺縮不平,或有光澤,直徑約5~8毫米,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果皮肉質(zhì)而薄,內(nèi)含種子1枚,黑色。氣香、味辛辣。以個大、飽滿、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
【性味】《貴陽民間藥草》:"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散寒祛濕,行氣止痛。治吐瀉,胃寒腹痛,腳氣,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頭暈頭痛,嘔吐泄瀉,腹痛:樟木子、千斤拔、牛大力、走馬箭,水煎服。煎水外洗治寒濕腳氣。(《廣東中藥》Ⅱ)
【摘錄】《*辭典》
對于樟樹子的藥用價值本文就介紹到這里,其實樟樹子藥用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對人體有著不小的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其實很多人并不明白樟樹寄生是什么,其實樟樹的身上全部都是寶貝,不管是樟樹的葉子,樟樹木頭,還是樟樹皮都有很高的價值,首先樟樹皮不僅僅可以治療下肢潰瘍,還能磨成細粉,用來止血止痛,其中對高熱感冒,出現(xiàn)的麻疹,百日咳,也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所以樟樹的價值是很多的。
香樟,別名:樟樹、樟木、瑤人柴、栳樟、臭樟、烏樟;拉丁文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樟目、樟科、樟屬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直徑可達3米,樹冠廣卵形;樹冠廣展,枝葉茂密,氣勢雄偉,是優(yōu)良的綠化樹、行道樹及庭蔭樹。產(chǎn)中國南方及西南各省區(qū)。越南、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國常有引種栽培。植物全體均有樟腦香氣,可提制樟腦和提取樟油。木材堅硬美觀,宜制家具、箱子。香樟樹對氯氣、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氣等有害氣體具有抗性,能驅(qū)蚊蠅,能耐短期水淹,是生產(chǎn)樟腦的主要原料。材質(zhì)上乘,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香樟,別名:樟樹、樟
藥用價值
樟樹皮藥用:
【藥名】樟樹皮
【功效】行氣。
【應用】樟樹皮粉巧治下肢潰瘍。
新鮮樟樹皮適量,刮去外皮,烘干后研細末,過80~100目篩,貯瓶中備用。
先用3%雙氧水清洗瘡面,去除腐爛組織。然后取樟樹皮粉適量加維生素AD丸內(nèi)油調(diào)拌,敷于潰瘍面,再用紗布或繃帶輕扎。每日換藥1次,一般15~25日即愈。
香樟樹果的藥用:
【來源】為樟科植物黃樟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香樟條。
【采集】秋季采,陰干。
【性味】微辛;溫。
【功用主治-香樟果的功效】解表退熱。治高熱感冒,麻疹,百日咳,痢疾。
【選方】①治高熱感冒,麻疹:香樟果一至二枚。 研末,開水送服。
香樟樹根的藥用:
【異名】香通,樟腦樹根、土沉香、山沉香。
【來源】為樟科植物樟的樹根。
【采集】2~4月間采挖。 洗凈,切片硒干。
【藥材】為橫切或斜切的圓片,直徑4~10厘米,厚2~5毫米。 質(zhì)硬,有樟腦氣味。以片大、均勻、色黃白、氣味濃香者為佳。
產(chǎn)江西、四川、貴州、廣東、湖南、江蘇。
【性味】《分類草藥性》:辛,無毒。
【功用主治-香樟根的功效】理氣活血,除風濕。 治上吐下瀉,心腹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氣痛,理痹,順氣,并霍亂嘔吐。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③《貴陽民間藥草》:理氣,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腳汗。
對于樟樹果,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樟樹果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樟樹果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來源】為樟科植物 紅葉木姜子 的 果實 。8~9月采摘。
【原形態(tài)】灌木或小喬木,高3~5米。枝褐紅色。葉互生,狹長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4~6厘米,寬1.7~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初有疏柔毛,后漸脫落,側(cè)脈紅色,兩面隆起;葉柄長達1.2厘米。雌雄異株;傘形花序有花10~12,于葉后開放;花梗長3~5毫米,密生長柔毛;花小,花被片6,淡黃色,橢圓形;能育雄蕊9,花絲無毛,花藥生室,內(nèi)向瓣裂。果實橢圓形,幼時綠色,成熟時紫黑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西藏等地。
【性味】性微溫,味辛。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消食化滯。治腸胃炎,胃寒腹痛,食滯,腹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5錢。
【摘錄】《*辭典》
樟樹果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常常被使用,根據(jù)需要可以組成復方,也可單獨使用,但樟樹果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
棗樹皮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棗樹皮吧。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 棗 的 樹皮 ,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鐮刀,從棗樹主干上將老皮刮下,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大棗"條。
【藥理作用】小鼠灌服棗樹皮(品種未鑒定)醇提物,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鎮(zhèn)咳作用不明顯;但如腹腔注射,則有鎮(zhèn)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
【性味】性溫,無毒。(《中藥通報》2(3):122,1956)
【功能主治】收斂止瀉,祛痰,鎮(zhèn)咳,消炎,止血。治痢疾,腸炎,慢性氣管炎,目昏不明,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0.5~1錢。外用:煎水洗或燒存性研末撒。
【附方】①治目昏不明:棗樹皮、老桑樹皮等分。燒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月三洗,昏者復明。忌葷、酒、房事。(《綱目》)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腸炎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棗樹皮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大樹皮。
【別名】梅榆、榆樹
【來源】為榆科植物 越南榆 的 樹干內(nèi)皮 。秋末采集。刮去表面粗皮,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15~20米,胸徑約30厘米,樹冠近圓形;樹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縱溝裂,小枝柔軟,有毛。單葉互生;革質(zhì);倒卵形至橢圓狀卵形,長2.5~4.5厘米,寬1~2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側(cè)脈約9對,纖細,平行;葉柄長2~4毫米,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花序總狀;花淡黃色或淡紅色;萼片5,披針形至橢圓形。被緣毛;雄蕊4~5,突出。翅果倒卵形或近圓形,寬約1.2厘米,先端有凹口;種子位于中央?;ㄆ谠绱?。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性味】澀,平。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治胃腸出血,尿血,各種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5~7分。外用:研末撒患處。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大樹皮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大樹皮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樸樹皮是一種很普通的中藥。雖然它很普通,卻是有著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來源】為榆科植物 樸樹 的 樹皮 。夏季采。
【原形態(tài)】樸樹,又名:沙樸、青樸、撥樹、千粒樹、樸榆、桑仔、樸子樹、小葉牛筋樹。
【生境分布】多生于村落平地、路旁及河岸邊等地。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化學成份】樹皮具有生物堿及皂甙反應。
【功能主治】①《中國藥植圖鑒》:"調(diào)經(jīng),治蕁麻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兩。
【附方】治腰痛:樸樹皮四至五兩,苦參二至三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空腹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圖鑒》
上文我們介紹了樸樹皮以及樸樹皮的特點,可以知道樸樹皮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杜仲我們知道是比較常見的中藥,杜仲樹皮同樣有很好的藥用作用,是比較名貴的一種中藥材,有補肝腎的作用,有強健筋骨的效果,對于女性來說還有一定的安胎的作用,平時如果出現(xiàn)腰膝酸痛,出現(xiàn)陰下濕癢等癥狀的時候,都可以通過杜仲樹皮來進行治療,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nèi)容。
杜仲樹皮的作用與功效
1、杜仲樹皮功用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療腰肌酸疼、足膝萎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等。
2、杜仲樹皮含有B2和微量的維生素B1,以及銅、鐵、鈣、磷、硼、鋅等13中元素,這些都是人體所必需的,適當服用杜仲皮可以預防疾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杜仲樹皮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和熱量消耗,從而使體重下降,降低中性脂肪,具有很好的預防衰老、強身健體的作用。
4、杜仲樹皮含有17種游離氨基酸,其中有7種是人體必需但是又不能合成的,利用杜仲皮泡茶、泡酒喝可以補充這類氨基酸。
5、杜仲樹皮還具有食用作用,在煲湯的時候加一些杜仲皮不僅味道更鮮美還能補充多種身體所必需物質(zhì)。
杜仲樹皮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和熱量消耗,從而降低體重,并且具有很好的預防衰老的作用。
杜仲樹皮怎么吃
1、杜仲樹皮磁石粥
材料:磁石40克,杜仲樹皮10克,粳米100克,豬腎1只。
做法:將磁石搗碎;杜仲樹皮制后切絲放入沙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用旺火煮1小時后,濾去渣,留汁備用;粳米淘凈;豬腎洗凈,剔除腰臊,切成小丁,氽燙一下去其腥味;粳米、豬腎丁、杜仲樹皮、磁石汁,放入沙鍋內(nèi),加蔥、姜、清水適量,用旺火燒沸后,轉(zhuǎn)用小火煮至米爛成粥。
2、杜仲樹皮寄生茶
材料:杜仲樹皮、桑寄生各等分。
做法:共研為粗末。每次10克,沸水浸泡飲。
功效:用于高血壓而有肝腎虛弱,耳鳴眩暈,腰膝酸軟者
櫸樹皮是一種中藥材,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上可以涉及很多個方面,所以在對櫸樹皮選擇之前,一定要對它進行很好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下。
【來源】為榆科植物 大葉櫸樹 或其同屬植物的 樹皮 。
【原形態(tài)】大葉挼樹,又名:櫸榆、血櫸。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湖南、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櫸樹皮),斧剝下,去上粗皮,細銼,蒸,從巳至未出,焙干用。"
【性味】①《別錄》:"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治時行頭痛,熱毒下痢,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小兒渴?。簷纹な郑闃?、茯苓各八分,人參六分,粟米二合。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服,量大小與服之。(《古今錄驗方》櫸皮次子)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雖然櫸樹皮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中醫(yī)中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因為中藥的歷史悠久且副作用小。喜樹皮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的好處,那么喜樹皮究竟可以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來源】為珙桐科植物 喜樹 的 樹皮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喜樹"條。
【功能主治】治牛皮癬:喜樹皮(或樹枝)切碎,水煎濃縮,然后加羊毛脂、凡士林,調(diào)成10~20%油膏外搽。另取樹皮或樹枝一至二兩,水煎服,每天一劑。亦可取葉加水濃煎后,外洗患處。
【注意】忌用鐵器煎煮、調(diào)制。
【臨床應用】詳"喜樹"條。
【摘錄】《*辭典》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了中藥喜樹皮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對癥下藥,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喜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