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烏珠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睆墓胖两?,關(guān)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fù)。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nèi)绾握_認(rèn)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山烏珠根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中藥山烏珠根,因為其作用和功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被人們使用。那么,山烏珠根究竟具有怎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別名】三葉赤楠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輪葉蒲桃的根。
【原形態(tài)】灌木,高約1.5m。嫩枝纖細(xì),有4棱,干后黑褐色。常三葉輪生;葉柄長1-2mm;葉片革質(zhì),狹窄長圓形或狹披針形,長1.5-2cm,寬5-7mm,先端鈍或略尖,基部楔形,上面干后暗褐色,無光澤,下面稍淺色,多腺點;羽狀脈,側(cè)脈密,下面較顯著。聚傘花序頂生,長1-1.5cm,少花;花梗長3-4mm,花白色;萼管長2mm,萼齒極短;花瓣4,分離,近圓形,長約2mm,雄蕊多數(shù),長約5mm;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同長。果實球形,直徑4-5mm?;ü?-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疏灌叢中。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散風(fēng)祛寒;活血止痛。主風(fēng)寒感冒;頭痛;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根據(jù)以上的綜合來講,山烏珠根還是具有一定的藥理療效的,需要注意的就是山烏珠根應(yīng)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食用,不要過量。
ys630.COm精選閱讀
對于葉上珠根,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dāng)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葉上珠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葉上珠根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別名】葉上果根(《貴州草藥》),葉上花根(《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 青莢葉,西藏青莢葉 或 中華青莢葉 的 根 。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葉上珠"條。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平喘止咳,活血化瘀。治咳喘,風(fēng)濕,勞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或浸酒。外用:搗爛敷。
【附方】①治久咳喘:葉上果根三至五錢,煎水服。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關(guān)于葉上珠根的藥用價值的一個簡單的介紹,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利用葉上珠根治療疾病,可以不用擔(dān)心副作用。所以葉上珠根治療疾病就是一種效果好且實在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臨床中也得到了一個很廣泛的利用。
對于小烏泡根,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沒有聽說過也沒關(guān)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小烏泡根。
【別名】馬泡根(《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 烏藨子 的 根 。9~10月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于。
【原形態(tài)】落葉蔓生灌木。莖有灰色絨毛和紅紫色腺毛,散生彎曲的鉤刺。單葉互生,長橢圓狀卵形或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圓,基部心形,邊緣有細(xì)鋸齒及波狀淺裂,上面有粗毛,下面有灰色及褐色絨毛;葉柄長0.5~2厘米,有刺與細(xì)毛:托葉絲條狀。圓錐花序密生絨毛及腺毛;萼片5,披針形,直立,有紅棕色腺毛;花瓣5,白色,徑約8毫米;雄蕊多數(shù),分離;雌蕊多數(shù)。聚合果球形,黑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重慶草藥》:"味咸,性涼,無毒。"
【功能主治】行血調(diào)經(jīng)。治勞傷,吐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癥瘕,血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附方】治婦女崩癥:小烏泡根、紅活麻、棕樹根、月月開根各四兩。煎水燉內(nèi)服。(《重慶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重慶草藥》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小烏泡根的一些基本資料,希望大家可以多學(xué)一點中草藥的知識,這樣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rèn)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xué)藥材。那么對于大烏泡根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烏泡(《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蕾薇科植物 川莓 的 根 或 葉 。秋、冬季采根,夏季采葉。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2~5米。莖圓柱形,無刺,密被灰褐色茸毛,有時混生剛毛。單葉,近圃形或?qū)捖研危睆?~17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心形,邊緣有不整齊鋸齒,常有不明顯的5~7裂,上面粗糙,下面灰綠色,網(wǎng)脈明顯,有短絨毛;葉柄長5~7厘米;托葉較寬,近似卵圓形,基部不對稱,頂端淺裂,有早落現(xiàn)象。圓錐花序頂生或成腋生花叢;總花梗和花梗密生絨毛;花紫色,直徑1~1.5厘米;萼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尾尖,內(nèi)外兩面有茸毛;花瓣倒卵圓形;雄蕊多數(shù)。聚合果近球形,直徑6~8毫米,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林邊、林中及灌叢中。分布四川、貴州、湖北、西藏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酸咸,平。"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治勞傷吐血,咳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痢疾,瘰疬,骨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燉肉服。外用:葉,研粉撒布。
【摘錄】《*辭典》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大烏泡根的詳細(xì)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大烏泡根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麻根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yīng)用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山麻根吧。
【別名】龜葉麻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懸鈴木葉苧麻的根。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90cm。莖直立,數(shù)莖叢生,不分枝,有4鈍棱,通常帶紅色,上部疏生短伏毛。葉對生;葉柄長1-8cm;葉片草質(zhì),卵形或?qū)捖研?,長3.5-13cm,寬3-12cm,先端有3或5驟尖或3淺裂,有時在上部葉長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生粗牙齒,上面疏生短毛,下面近無毛;基生脈3條。雌雄同株或異株;花序穗狀,腋生,細(xì)長;雄花序在同株時生在較下部的葉腋,雄花被片4-5,淡黃白色,雄蕊4-5;雌花序在同株時生上部中葉腋,雌花小,花被管狀,淡紅色,花柱線形,長達2mm,宿存。瘦果倒卵形,長約lmm,上部有細(xì)柔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或溝邊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略彎曲,直徑1-2cm。表面暗赤色,有較多的點狀突起及須根痕,質(zhì)硬,斷面棕白色,有較細(xì)密的放射狀紋理。水浸略有粘性。氣微,味微辛、微苦、澀。
【化學(xué)成份】懸鈴木葉苧麻根中含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19α-羥基熊果酸(19α-hydroxyursolic acid);還含有花生酸(arachidicacid)及山萮酸(behenic acid)等具16~22個碳原子的長鏈飽和脂肪酸,一種羥基脂肪酸酯和兩種不飽和脂肪醇。
【性味】微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解毒消腫。主跌打損傷;胎漏下血;痔瘡腫痛;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山麻根的詳細(xì)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山麻根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山菠蘿根是一種中醫(yī)中經(jīng)常用到的藥材,常應(yīng)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山菠蘿根的相關(guān)。
【別名】山芋頭(《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 蕎麥葉大百合 的 鱗莖 。夏、秋采挖鱗莖。
【原形態(tài)】多年生高大草本,高約1米以上。具鱗莖。莖直立不分枝,圓柱形,中空。根出葉大型,長橢圓狀心形,長約60厘米,寬約28厘米,基部心形,全緣?;ㄇo粗壯高大,穗狀花序,花大,白色。大蒴果,倒梨形,有種子極多數(shù),膜質(zhì)翅。
【生境分布】生于山林、坡地草叢中。分布西南地區(qū)。
【性味】《云南中草藥》:"淡,平。"
【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藥》:"清熱止咳。治肺結(jié)核咯血,小兒高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
【摘錄】《*辭典》
從上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它山菠蘿根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都是很高的,能夠治療一些疾病,還可以作為食療的原料,的確是健康養(yǎng)生的好選擇。
說起山胡椒根,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山胡椒根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牛筋條根、雷公高(《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樟科植物 牛筋樹 的 根 。9~10月,挖取根部,洗凈,曬干。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散瘀血,通絡(luò)脈。治風(fēng)濕麻木,筋骨疼痛,脘腹冷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附方】①治風(fēng)濕麻痹:山胡椒根一至二兩,豬腳(七寸)一只,黃酒四兩,酌加水煎。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經(jīng)過上文對于山胡椒根的介紹,我們對于山胡椒根有了詳細(xì)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山胡椒根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