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血化核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彪S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調血化核丸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理修復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調血化核丸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當歸2兩,冬葵子2兩,老熟地2兩,阿膠1兩半,白芍1兩半,茯苓1兩半,杭菊花1兩半,淡海藻1兩,昆布1兩,煅龍骨1兩,煅牡蠣1兩,山慈菇1兩(去皮毛),柴胡4錢,白芥子8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血疬。初起僅一二核,形同覆杯,任指揉之,不搖不動,漸次加大。
【用法用量】勿用火焙,早、晚飯后淡鹽湯送下。臨時加減,水煎亦可。
【摘錄】《瘍科全書》
上面所講的就是關于調血化核丸的一些小常識,這些方劑都是具有針對性的,而對于大多數(shù)朋友們來說,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是非常有必要的。www.cndadi.net
Ys630.com相關知識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調中化痢丸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黃連1兩,白頭翁1兩,大黃4兩,山楂4兩,檳榔3兩,厚樸(炙)5錢,木香4錢,小枳實(炒)8錢。
【制法】共研為細粉,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每16兩用滑石3兩5錢為衣闖亮。
【功能主治】順氣化滯,清熱止痢。主氣血凝結,濕熱傷脾,紅白痢疾,臍腹墜痛,口渴身燒。
【用法用量】每服2錢,日2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最后提醒下調中化痢丸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為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化核膏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化核膏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談化核膏的主要功效與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壁虎14條 蜘蛛28個 蝸牛36枚 大麻油2千克 鮮何首烏藤葉 鮮甘菊根 鮮薄荷 鮮牛蒡草 鮮蒼耳草各250克 連翹 玄參 苦參 白蘞 白芥子 僵蠶 水紅花子大黃 荊芥 防風各120克 制木鱉油250克 炒黃丹適量 丁香油6克 麝香6克 蘇合油30克
【制法】用菜油2千克,先煎枯前三物,撈去不用;再入何首烏藤葉至蒼耳草等五味,武火熬至草枯去滓;俟油冷,再入連翹至防風等十味,浸一夜,熬至黑枯,濾油去滓;加木鱉油、鉛丹,慢入慢攪,文火再熬至滴水成珠,膏不粘指為度;再加入丁香油,麝香,蘇合油攪勻,退火氣,攤成膏。
【功能主治】治瘰疬,結核。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外科全生集》卷四
【處方】菜油4斤,壁虎14條,蜘蛛28個,蝸牛26枚。
【制法】后3味入油鍋熬至枯,浮油面,取出;再入新鮮首烏藤葉半斤,甘菊根半斤,薄荷半斤,牛蒡半斤,蒼耳半斤等草,武火熬至草枯,出渣,俟油冷,再入連翹4兩,元參4兩,苦參4兩,白蘞4兩,白芥子4兩,僵蠶4兩,水紅子仁(各搗碎)4兩,大黃4兩,荊芥4兩,防風4兩,浸1宿,熬至黑枯,以油瀝清,見過斤兩,加制木鱉油半斤,配炒黃丹慢入慢攪,攪勻,文火再熬,熬至滴水成珠,膏不粘指為度;再加入丁香油2錢,麝香2錢,蘇合油1兩,攪勻,退火。
【功能主治】瘰疬,結核,惡核。
【用法用量】凡瘰疬結核惡核,此膏貼即暗消,但毒根不除,必以子龍丸日服三次,外用膏貼,方可除根,以杜后發(fā)。
【注意】無結核者忌用。
【摘錄】《外科全生集》
化核膏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的治療效果。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消核丸,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橘紅(鹽水炒)赤茯苓 熟大黃 連翹各30克 黃芩 山梔各24克 半夏 元參 牡蠣 花粉 桔梗 栝樓各21克 僵蠶15克
【制法】共研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軟堅消腫。治結核經(jīng)年,不紅不痛,堅而難移,久而逐漸腫疼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每日三次,溫開水進下。
【摘錄】《類證治裁魯》卷八
通過上文對消核丸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
化血膽是一種中藥材,在古代就有用化血膽治病的先例,所以我們可以放心食用。接下來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化血膽的功效等。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 黑蒴 的 全草 。秋、冬采收。
【原形態(tài)】矮小草本。全株被粗毛。單葉對生,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邊緣有鋸齒;無柄?;ㄒ干陧敳咳~間,呈總狀花序,花柄有對生的小苞片2枚;萼闊鐘狀,葉狀,后來膨大,裂片鑷合狀排列;花冠唇形,黃色,裂片5,闊,覆瓦狀排列;雄蕊4,內藏。蒴果藏于萼內,室裂。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叢中或疏林下。分布云南、廣東等地。
【性味】涼,微苦。
【功能主治】祛濕,平肝,散瘀活血。治黃疸型肝炎,肝腫大,跌打傷瘀腫,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外用:搗敷。
【附方】治跌打損傷:化血膽、澤蘭、酢漿草。搗泥狀,加酒適量包患處。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以上就是對于中藥材化血膽的介紹。對于我們不懂的藥材,更應該去了解它,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它,不至于手足無策。
說起化血丹,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于化血丹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處方】花蕊石(鍛存性)9克 三七6克 血余炭(鍛存性)3克
【功能主治】止血化瘀。治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并治婦女閉經(jīng)成癥癥瘕者。
【用法用量】共研細末,分二次,開水送服。
【摘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處方】花蕊石(煅存性)3錢,三七2錢,血余(煅存性)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理瘀血。主咳血,吐衄及二便下血。
【用法用量】分2次,開水送服。
【各家論述】世醫(yī)多謂三七為強止吐衄之藥,不可輕用,非也。蓋三七與花蕊石,同為止血之圣藥,又同為化血之圣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無他患。此愚從屢次經(jīng)驗中得來,故敢確實言之。即單用三七四五錢,或至一兩,以治吐血、衄血及大、小便下血皆效。常常服之,并治婦女經(jīng)閉成癥瘕。至血余,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補血之功則過之。以其原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還原化,且煅之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
【摘錄】《衷中參西》上冊
對于文章介紹的關于化血丹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的醫(yī)學常識,在豐富閱歷的同時增加對醫(yī)藥常識的理解。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調中丸,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人參(去蘆)白術 干姜(炮)各90克 甘草(炙)45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主中焦虛寒,下利清谷,腹痛食少者。
【用法用量】每服1~4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備注】本方與《傷寒論》理中湯組成相同,但甘草用量減半。參閱該條。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干姜(炮)橘紅 白術 茯苓(去皮)木香 縮砂仁 官桂(去粗皮,不見火)良姜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細末,糊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開水下。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十
【處方】白術1兩半,高良姜1兩半,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京三棱(炮)1兩,紅豆蔻半兩,干姜(炮)半兩,枳殼(去瓤,麩炒)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溫酒送下,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二
【處方】赤茯苓1兩,白術1兩,桔梗(銼碎)1兩,澤瀉1兩,陳皮(去白)1兩,干葛1兩,滑石1兩半,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半夏(湯洗7次,焙)1兩半,豬苓(去皮)2分,黃芩2分,木通2分,黑牽牛1兩半,干生姜3錢。
【制法】上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剖判清濁,升降水土,流濕潤燥,消飲除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處方】青皮1兩,紅皮1兩,大黃1兩,牽牛3兩。
【制法】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止嘔吐,寬利胸膈。主脾胃虛。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溫水送下。
【摘錄】《宣明論》卷十二
【處方】人參半兩,白術半兩,鱉甲半兩,柴胡半兩,茯苓半兩,三棱半兩,當歸半兩,陳皮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化癖進食長肌。主榮衛(wèi)不和,脾虛多病,肌體清瘦,或發(fā)寒熱,面色痿黃。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二
【處方】鱉甲(醋炙)1兩,當歸1兩,黃耆1兩,人參1兩,附子(炮)1兩,桂心1兩,胡黃連1兩,雄黃少許。
【制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肉疳。眼目常痛,飲食不下,食物不消,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湯送下。
【注意】忌魚,油物。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洪州張道人方
【處方】阿魏3錢(用醋化成膏,入白面和作餅子,焙干),厚樸(搗作粗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勻,慢火銚子內炒干)1錢,白附子(搗作粗末,用醋拌勻,慢火銚子內炒干)1錢,草豆蔻(和皮搗作粗末)1錢(入青鹽2錢,入銚子內同炒黃色)。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丸,如綠豆大,以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散宿冷,調臟氣。主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一八七
【處方】大黃5兩(銼炒),麻仁1兩(別研),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前胡(去蘆頭)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辟四時疫癘非節(jié)之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后以飲送下。微利為度。日晚夜臥服之佳。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處方】大黃(銼)4兩,鱉甲(醋炙黃,去裙襕)4兩,樸消4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4兩,萊菔1斤(捶碎,絞取汁),皂莢5挺(去皮,捶碎,用水1升,挼取汁,濾過)。
【制法】將前4味為末,以陳醋1升半,同皂莢、萊菔汁煎5-7沸,后入藥末,同熬得所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風熱,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米湯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七
【處方】赤茯苓(去皮)1兩,白術1兩,陳皮(去瓤)1兩,桔梗1兩,豬苓(去皮)1兩,澤瀉1兩,黃芩1兩,大黃1兩,桂(去粗皮)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葛根1兩半,木通1兩半,半夏(湯洗)2兩,滑石2兩,黑牽牛(生用)6兩。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薄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內挾濕熱,煩躁發(fā)渴,不思飲食,頭目昏眩,小便不清,胸膈痞悶,脅肋(月真)脹。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處方】人參5兩,茯苓5兩,甘草5兩,白術5兩,干姜4兩。
【制法】上為細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冷氣,不能食,及少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溫酒送服,日2夜1;不飲酒者,煮大棗飲送下。
【注意】忌海藻、桃米、酢。
【摘錄】《醫(yī)心方》卷九引《廣濟方》
【處方】柴胡、茯苓、人參、木香、桂心、大黃(濕紙裹煨)、枳殼(麩炒,去皮瓤)、甘草(炙)、鱉甲(醋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諸疳,或熱攻沖心,肺氣急,晝夜有汗,日漸羸瘦,不吃乳食。
【用法用量】每歲服2丸,至5歲3丸,熱水送下。
【摘錄】《顱囟經(jīng)》卷上
【處方】當歸半兩(銼,微炒),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個(炮裂,去皮臍),狼毒半分(炒黃),巴豆10個(去皮心,出油盡),杏仁12個(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細辛1分,豉4合(炒微焦)。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以器盛之。
【功能主治】小兒胎寒虛,脹滿,不嗜食,大便青,夾白膿,及欲發(fā)癇。
【用法用量】未滿100日兒,每服1丸,以溫水送下;3歲兒,每服2丸。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處方】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銼,炒)1兩,橘皮(去白焙)1兩,白術1兩,半夏(姜汁同搗作餅,曬干)1兩,沉香1兩,檳榔(銼)1兩,藿香葉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厥逆病,三焦不調,升降否隔,頸痛膺腫,胸滿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干姜(炮)、橘紅、白術、茯苓(去皮)、木香、縮砂仁、官桂(去粗皮,不見火)、良姜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后溫水送下。
【摘錄】《本事》卷十
【處方】白術5分,人參5分,甘草(炒)5分。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虛寒。
【摘錄】《保嬰撮要》卷九
通過本文對于調中丸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調氣丸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檳榔1兩,羌活1兩,桂心1兩,芎藭1兩,木香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2兩,川大黃(銼,微炒)2兩,牽牛子(半生半炒熟)2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溫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二
【處方】南木香半兩,羌活半兩,舶上茴香(炒)半兩,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陳皮半兩,蓬莪術(銼,炒)1兩半,酸棗仁(炒)1兩半,京三棱(濕紙裹,煨透取出搗)1兩,枳殼(面炒去瓤)1兩,川芎(捶碎炒)1兩,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調氣,進飲食。主風濕手足麻痹,語言謇澀,胸膈滯悶,痰涎并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木瓜湯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五引《治風經(jīng)驗方》
【處方】檳榔半兩,木香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半兩,肉桂(去皮)半兩,麻仁半兩,枳殼1兩(去瓤麩炒),沉香1分,大黃1兩(濕紙裹煨),郁李仁1兩(湯去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氣,如中風狀。
【用法用量】中氣而以風藥治之十無一愈,中風而以氣藥治之,氣順而風散。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四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牽牛末1兩,陳皮半兩,青皮1分。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姜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四引《指南方》
【處方】青橘皮2兩,陳橘皮3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銼碎,用牽牛面4兩同藥炒黃色,其牽牛末更不用,將前3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
【功能主治】快氣和中進食。主氣噎。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咽津。
【摘錄】《雞峰》卷二十
看完了本文對調氣丸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
調營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調營丸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調營丸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香附1斤(醋浸炒),蓬術2兩(醋炒),當歸8兩。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
【功能主治】經(jīng)愆積癖塊刺痛,脈弦牢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紅花子湯送下。
【各家論述】氣滯不行,血亦留止,結成痃癖積塊,故腹中刺痛,天癸愆期。香附調氣解郁結,蓬術破結削積堅,當歸養(yǎng)營血以活血脈。醋丸化癖痃消積塊,紅花子湯下,散血結調天癸。使血活氣行,則痃癖積塊自消,而腹中刺痛無不退,天癸愆期無不調矣。此調經(jīng)消積之劑,為痃癖積塊痛經(jīng)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三
通過本文對調營丸的介紹,我們知道調營丸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調營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