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葉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惫沤竦娜藗儗︷B(yǎng)生有很多相關(guān)的勸諭和詩句,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柏葉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dǎo)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xué)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柏葉湯這種方劑。
【處方】柏葉9克 干姜9克 艾3克
【功能主治】治吐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藥三味,以水500毫升,取馬通汁100毫升,合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側(cè)柏葉 當(dāng)歸 生地黃 黃連 枳殼(麩炒)槐花 地榆 荊芥 川芎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治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加烏梅1個,生姜3片,水煎,空腹時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四
【處方】青柏葉1把,干姜3片,阿膠3片(炙)。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吐血至1斗,脈細小,氣奔急者。
【用法用量】上用水2升,煮至1升,去滓,別絞馬通汁1升,和煎取1升,1服盡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處方】生地黃3兩,柏葉小半握,黃芩1兩,阿膠3升。
【功能主治】小便下血。
【用法用量】上前3味切,以水2升,煮取7合,去滓,入阿膠,分作5-6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
【處方】柏葉3兩,干姜3兩,艾3把。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以水5升,馬通汁1升,合煮取1升,分溫再服。
【各家論述】《張氏醫(yī)通》:血逆不止,當(dāng)責(zé)之于火旺。故用柏葉治其旺氣;即兼姜、艾之辛溫散結(jié),使無留滯之患;更加馬通導(dǎo)之下行。非近世專用柏葉、棕灰、血余之屬可比。
【摘錄】《金匱》卷中
【處方】柏葉2兩,芍藥3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下血不止,臍下(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入酒半盞,再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柏葉(炙干)2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半,禹余糧(燒,醋淬7次)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不止,兼漏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入薤白2寸,細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處方】柏葉(東南枝上摘取者)1秤。
【功能主治】癘風(fēng)。
【用法用量】上以水1桶,煮3沸,去滓,甕盛起,旋熬蠶沙調(diào)服。初服苦澀,3-5日后甜,10日四肢沉重,便赤白痢,1月后發(fā)出瘡疙瘩,40日瘡破后,瘡上敷藥。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九
【處方】側(cè)柏葉、當(dāng)歸、生地黃、黃連、枳殼、槐花、地榆、荊芥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壽世保元》有“川芎”。
【摘錄】《回春》卷四
【處方】側(cè)柏葉2錢,生地1兩,炒蘄艾5分。
【功能主治】血熱妄行,吐血盈碗。
【用法用量】上加荷葉1片,水煎服;或加藕汁1杯沖入,更加童便1盞沖服。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三
【處方】柏葉(去梗,焙)1兩,甘草(炙,銼)1兩,阿膠(炒燥)1兩,黃芩(去黑心,銼)1兩,竹茹(切)1兩,生干地黃(切)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柏葉湯的知識,大家應(yīng)該大致都清楚了柏葉湯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對于柏葉散這種方劑,我們應(yīng)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關(guān)于柏葉散怎么吃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處方】柏葉45克(微炙)續(xù)斷45克 芎藭45克 禹余糧75克(燒,醋淬七遍)艾葉30克(微炒)阿膠30克(搗碎,炒令黃燥)赤石脂30克 牡蠣30克(燒為粉)地榆30克(銼)生干地黃30克(銼)當(dāng)歸45克(銼,微炒)鹿茸30克(去毛,涂酥,炙微黃)龜甲45克(涂酥,炙令黃)鱉甲45克(涂酥,炙令黃)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婦人崩中漏下,不問年月遠近。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時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處方】柏葉 麻黃(去根節(jié))山梔子(去皮)枳殼(去瓤,銼,麩炒)羌活(去蘆)羊肝石 白蒺藜(炒,去角)升麻 子芩(去皮)防風(fēng) 牛蒡子(隔紙炒)荊芥穗 茺蔚子 大黃(濕紙裹,甑上蒸)各15克 苦參30克 烏蛇1條(酒浸,去皮骨,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癘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6克,溫水調(diào)下,一日七八次。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三引《龐老方》
【處方】石柏末4.5克 輕粉3克 雄黃3克 青黛6克 滑石3克 寒水石(煅)6克 銀朱4.5克辰砂15克 鉛粉6克 側(cè)柏葉末3克
【制法】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天皰瘡。
【用法用量】絲瓜葉汁調(diào)涂。
【摘錄】《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處方】側(cè)柏葉(蒸干)1兩,人參1兩(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吐血下血,其證因內(nèi)損,或因酒食勞損,或心肺脈破,血氣妄行,血如涌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
【用法用量】每服2錢,入飛羅面2錢,新汲水調(diào)如稀糊,啜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澹寮方》
【處方】柏葉(焙)1兩,蒲黃1兩,木香半兩,烏魚骨(去甲,炙)半兩,棕皮半兩,當(dāng)歸(洗,切,焙)半兩,婦人油發(fā)(與棕皮2味燒灰)半兩,阿膠(炙燥)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吐血后,胸中痞,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用糯米粥飲入地黃汁少許,暖令溫調(diào)下,不拘時候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九
【處方】柏葉3兩,大黃1兩,黃芩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臟毒,脈盛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調(diào)下。
【各家論述】熱蘊于中,不能輸化,而有傷臟氣,故下血紫黑,乃為臟毒焉。柏葉芳香,力能醒脾開胃,專主涼血止血;黃芩苦寒,性善寬腸清肺,專解膈熱移熱;大黃蕩滌蘊熱,以解熱毒。使毒化熱解,則臟氣清和,而血室完固,安有下血紫黑為臟毒之患乎?此解毒之劑,為臟毒下血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處方】柏葉2兩,地榆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久血痢,小腸結(jié)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二
【處方】側(cè)柏葉4兩,何首烏2兩,地骨皮2兩,白芷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榮養(yǎng)髭須。主
【用法用量】每用半兩,入生姜10片,水1大碗,煎5-7沸,去滓,淋洗髭須,臨睡用。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
【處方】柏葉不拘多少(瓦上焙干)。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血崩不止;憂恚吐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調(diào)下。
【摘錄】《產(chǎn)寶諸方》
【處方】柏葉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枳殼(去瓤,銼,麩炒)半兩,羌活(去蘆)半兩,羊肝石半兩,白蒺藜(炒去角)半兩,升麻半兩,子芩(去皮)半兩,防風(fēng)(去釵股)半兩,牛蒡子(隔紙炒)半兩,荊芥穗半兩,茺蔚子半兩,大黃(濕紙裹,甑上蒸)半兩,苦參1兩,烏蛇1條(酒浸,去皮骨,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癘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水調(diào)下,1日7-8服。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柏葉氣味苦辛微寒,入足太陰,麻黃氣味辛溫而散,入足太陽;山梔子氣味苦寒,入手太陰、少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脾;羌活氣味辛溫,能行水,入足太陽;羊肝石氣味淡平,入足少陽、厥陰,能解藥毒;白蒺藜氣味甘辛溫,入足厥陰,能明目;升麻氣味苦辛微溫而散,入足陽明;子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防風(fēng)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牛蒡子氣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陰;荊芥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茺蔚子氣味辛甘微溫,入手足厥陰;大黃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苦參氣味苦寒,入手足少陰;烏蛇氣味甘平,善能治風(fēng),入足少陽、厥陰。此治癘風(fēng)之方也。血分中熱氣阻痹脈絡(luò),不主流行,必成疥癬,久則延為癘風(fēng)。故用涼血藥兼以疏風(fēng)。古人有云:治風(fēng)先治血,血行風(fēng)自滅也。
【摘錄】《本事》卷三
【處方】柏葉3分,阿膠半兩,當(dāng)歸半兩,熟地黃半兩,赤芍半兩,牡蠣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赤白帶下,腹內(nèi)痛,四肢煩疼,不欲飲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錢,米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柏葉(炙黃)2兩,芎?1兩,芍藥1兩,白芷1兩,干姜(炮)1兩,牡丹(去心)1兩,當(dāng)歸(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帶下,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柏葉1兩半(微炙),續(xù)斷1兩半,芎?1兩半,禹余糧2兩半(燒,醋淬7遍),艾葉1兩(微炒),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赤石脂1兩,牡蠣1兩(燒為粉),地榆1兩(銼),生干地黃1兩(銼),當(dāng)歸1兩半(銼,微炒),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微黃),龜甲1兩半(涂酥炙令黃),鱉甲1兩半(涂酥炙令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元氣虛弱,崩中漏下,面色萎黃,消瘦乏力,腹中疼痛,不思飲食,亦治白帶。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柏葉1兩(微炙),牛角(角思)2兩(燒灰),芎?半兩,禹余糧1兩(燒,醋淬7遍),黃耆1兩(銼),白芍藥3分,龍骨1兩,白術(shù)3分,丹參3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帶下五色,四肢黃瘦,心煩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用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柏葉2兩(微炙),黃芩2兩,車前子2兩,甘草2兩(炙微赤,銼),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心神煩熱,口干,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地黃半兩,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柏葉1兩,黃芩1兩,桂心1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甘草半兩(銼,生用),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損,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2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青柏葉1兩,生干地黃1兩,阿膠1分(搗碎,炒令黃)。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盞半,煎至1盞,去滓,別攪馬通汁1合,相和,更煎1-2沸,分溫3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寒食收柏葉(燒灰)1斤,露蜂窠半兩(微炙),蜣螂5個(燒灰),密陀僧半兩,膩粉1錢,石灰1錢。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一切久惡瘡不愈。
【用法用量】方中石灰用量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側(cè)柏葉3分,芍藥3分,艾3分,熟干地黃(焙)1兩,禹余糧(醋淬)1兩,麒麟竭1兩,當(dāng)歸(銼,焙)3分,牛角(角思)(炙)3分。
【制法】上為細末,研勻。
【功能主治】婦人傷中血下兼帶,或白或赤,臍下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生姜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
【處方】側(cè)柏葉(炒黃,為末)5錢,蚯蚓糞(韭菜田內(nèi)者佳)5錢,黃柏5錢,大黃5錢,赤豆3錢,輕粉3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三焦火甚,致生火丹,作癢或作痛,延及遍身。
【用法用量】《金鑒》有雄黃,或用香油調(diào)搽,主治纏腰火丹。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柏葉散的做法大家都學(xué)會了吧,我們平時不僅可以自己試一試,還可以分享給朋友親人,讓他們的身體也多一份保障。
我們知道柏葉膏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處的,市面上也很多柏葉膏,但你知道哪些人適合吃柏葉膏嗎?什么時候吃效果會更好?今天就給大家仔細分析下柏葉膏的相關(guān)知識。
【別名】柏葉散(《普濟方》卷三○○)。
【處方】柏葉(炙干為末)120克 杏仁(去皮研)30克 頭發(fā)30克 鹽(研)15克 乳香(研)7.5克 黃蠟30克 油700毫升
【制法】上七味,先煎油沸,次下五味藥,以發(fā)銷盡為度,次下黃蠟攪勻,瓷器中收。
【功能主治】治凍瘡。
【用法用量】先以冷開水洗瘡,以綿裹干,后以藥涂,即以軟帛包裹,勿令寒氣侵入,每日一洗一換,如瘡漸愈,即三四日一換。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四
【處方】新柏葉(去木取葉,不要墳?zāi)股险?,寺中最佳?斤。
【制法】清水淘洗,控干,木臼中搗,旋灑些臘水,只取1-2盞許,俟搗得爛,用新綿濾取自然汁,生絹重濾過,銀盂內(nèi)重湯慢火熬成膏,旋煉旋添白沙蜜2兩,俟如稠飴,用新瓶收之。
【功能主治】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少許,含化。
【摘錄】《雞峰》卷十
【處方】柏葉(焙)1兩,梔子仁1兩,胡粉(研)半兩。
【制法】上為末,以羊髓5-6合,火熔消,和藥,以木椎研三五百遍。
【功能主治】湯火傷。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柏葉散”。
【摘錄】《圣濟總錄》(人衛(wèi)本)卷一三四
上面就是本文對柏葉膏這種方劑的簡單介紹,柏葉膏能夠傳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劑,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地柏葉的營養(yǎng)價值豐富,藥用價值也很高,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下中藥地柏葉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地柏枝、金花草、鳳凰尾、避風(fēng)草、奶子草、石灰草
【來源】蕨類鐵角蕨科鐵角蕨屬植物 華中鐵角蕨 Asplenium sarelii Hook.,以 全草 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苦、微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利咽,利濕消腫,止血止痛。用于流行性感冒,感冒,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目赤腫痛,腸炎,痢疾,乳汁不下;外用治瘡腫疔毒,跌打損傷,濕疹,燒燙傷,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1~2兩,鮮草3~5兩。外用適量,全草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上面對地柏葉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大家了解了地柏葉的各種功效,一定要牢記這些療效哦,這樣就可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用地柏葉的神奇功效還他們一份健康和快樂。
圓柏葉在中醫(yī)中通常被當(dāng)做藥材使用。這也是因為圓柏葉本身的藥用價值,那么關(guān)于圓柏葉的相關(guān)知識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
【別名】柴達木圓柏、隴東圓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為柏科植物 祁連山圓柏 的 葉 。全年可采,生用或炒用。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10余米,幼枝平展或向下垂,小枝細弱,很密,近方形,或圓柱形,直徑約1.3毫米。葉鱗片狀,密貼于枝上,常有蠟粉,交互對生,長1~2.5毫米,先端銳尖或尖;腺體圓形,生于葉背基部;刺形葉輪生,斜展,長4~8毫米。球果卵圓形或近球形,長9~14毫米,熟后藍黑色或黑色,內(nèi)有1粒種子。種子扁圓形或?qū)挼孤褕A形,兩側(cè)有顯明的棱脊,頂端寬圓、平截或微凹,中央常有凸鈍尖,表面有淺而不規(guī)則的樹脂槽。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分布青海、甘肅和四川等地。
【性味】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止血,鎮(zhèn)咳。
【附方】①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圓柏葉二至四錢,炒炭,水煎服。
【摘錄】《*辭典》
以上講述了圓柏葉的一些食用方法等。雖然很多藥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要結(jié)合自己本身的情況用藥。
柏皮湯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黃連阿膠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阿膠湯(《潔古家珍》)。
【處方】黃柏6克 黃連12克 梔子仁9克(擘)阿膠3克(炙)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治傷寒后下利膿血。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前三味,取200毫升,去滓,納膠令烊,溫分再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引《集驗方》
【處方】生地黃1兩,甘草1兩,黃柏1兩,白芍藥1兩。
【功能主治】衄血、吐血、嘔血等失血虛損,形氣不理,羸瘦不能食,心忪少氣,燥渴發(fā)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醇酒3升,漬之1宿,以銅器盛,米飲下蒸1炊時久,漬汁半升,食后服。
【摘錄】《元戎》卷四
【別名】黃連柏皮湯
【處方】柏皮3兩,黃芩2兩,黃連1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協(xié)熱泄瀉,亦治血??;熱毒吐血。
【用法用量】黃連柏皮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摘錄】《直指》卷十三
【處方】黃柏、黃連、黃芩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黃疸。瘀熱在里,或濕熱相搏,一身面目悉黃如橘。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三
【處方】柏白皮1兩,黃柏1兩,蕤仁1兩,黃連3分(去須),苦竹葉2握。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眼赤爛,癢痛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煎取2升,去滓,稍熱淋洗,冷即重暖用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黃柏3兩,黃連5兩,人參3兩,茯苓4兩,厚樸4兩(炙),艾葉1升,地榆3兩(炙),櫸皮4兩(炙),阿膠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下焦虛寒,大便洞泄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下膠,煎取2升,分3服。
【注意】忌豬肉、冷水、醋等。
【摘錄】《外臺》卷六引《刪繁方》
【別名】黃連阿膠湯、阿膠湯
【處方】黃柏2兩,黃連4兩,梔子仁14個(擘),阿膠1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傷寒后下利膿血。
【用法用量】黃連阿膠湯(《圣濟總錄》卷三十三)、阿膠湯(《此事難知》)。本方改為丸劑,名“黃連阿膠丸”(見《杏苑》)。
【注意】忌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二(注文)引《范汪方》
在通過上文對柏皮湯的講解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愛進行,不過在養(yǎng)生的時候,也是要注意方法選擇,對一些不太適合自己的養(yǎng)生方式是不要選擇的,否則對身體也是會有影響的。
你知道柏子養(yǎng)心湯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柏子養(yǎng)心湯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yīng)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生黃耆 麥冬 棗仁 人參 柏子仁各3克 茯神 川芎 遠志(制)各2克 當(dāng)歸6克 五味子10粒 炙甘草L5克 姜3片
【功能主治】妊娠子煩,左寸脈微弱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葉氏女科診治秘方》卷二
【處方】生黃耆1錢,麥冬1錢,棗仁1錢,人參1錢,柏子仁1錢,茯神8分,川芎8分,遠志(制)8分,當(dāng)歸2錢,五味子10粒,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妊娠子煩,左寸脈微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處方】柏子仁4錢,茯神4錢,丹參4錢,棗仁2錢,枸杞3錢,熟地3錢,玉京2錢,澤蘭5錢,夏枯草3錢。
【功能主治】養(yǎng)心益腎。主經(jīng)行無定期,色較正常,血量少,性情急躁,時或抑郁不舒,心悸,怔仲,多夢,食少胸悶,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而弦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雖然說柏子養(yǎng)心湯的功效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因此在服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提前咨詢醫(yī)生。
圓柏是中藥當(dāng)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藥物。它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有著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些中藥圓柏的作用。
【別名】刺柏、柏樹、檜、檜柏
【來源】柏科圓柏屬植物 圓柏 Sabina chinensis (L.)Antoine [Juniperus chinensis L.],以 枝、葉 及 樹皮 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活血消腫,解毒利尿。用于風(fēng)寒感冒,肺結(jié)核,尿路感染;外用治蕁麻疹,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燃燒取煙熏烤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就是對于中藥材圓柏的介紹。對于我們不懂的藥材,更應(yīng)該去了解它,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它,不至于手足無策。
八葉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不僅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令人非常滿意,而且 應(yīng)用范圍也非常廣泛。對于八葉湯這種比較受歡迎的方劑,我們更應(yīng)該要了解它的吃法,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運用它了。
【處方】扁柏葉、青蒿葉、蓖麻葉、金銀葉、桃葉、柳葉、槐葉、艾葉各等分。
【功能主治】陰 (匿蟲)。
【用法用量】煎湯熏洗。
【摘錄】《外科集腋》卷四
【處方】桑葉、荷葉、地黃葉、皂角葉、蒻葉、蒼耳葉、菖蒲葉、何首烏葉各等分。
【制法】上藥曬干,燒存性,為末如面藥。
【功能主治】大風(fēng)瘡。
【用法用量】水煎,洗手、面、身體。
【注意】切須戒鹽。
【摘錄】《三因》卷十五
上面就是本文對八葉湯這種方劑的簡單介紹,八葉湯能夠傳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劑,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