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效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社會在發(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端效丸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端效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端效丸就成為了一門學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端效丸。
【處方】菟絲子(酒制)1兩,枸杞子1兩,破故紙(酒洗,微炒)1兩,韭子(炒)1兩,茴香(鹽炒)1兩,川山甲(炮)1兩,金墨(燒煙盡)1兩,遠志(去心)1兩,連花蕊1兩,紅花1兩,蓮肉(去皮心)1兩,母丁香1兩,芡實子1兩,牛膝(酒洗)1兩,木香1兩,巴戟(酒洗,去心)5錢,益智仁5錢,川楝肉5錢,青鹽5錢,沉香5錢。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陽益氣,補髓添精。主元氣不足,腎虛陽脫,易萎易泄,尺脈俱微。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酒送下;不飲酒者,鹽湯送下,食干物壓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
有時候人們往往會莫名其妙的感覺自己情緒煩躁,無來由的發(fā)火等,這是臟腑中需要調(diào)理的征兆。中藥方劑可以溫和的梳理潛藏在我們身體中的各種負面元素,使得我們心情變得平靜。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百效丸是什么你知道嗎?百效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大黃(生用)3兩,黑牽牛(取頭末)3兩,橘紅2兩,青皮(湯浸,去白)2兩。
【制法】上為細末,蒸熟蘿卜膏子和為劑,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遠年近日一切積聚及酒食所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或加至50-60丸,空心、臨臥溫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二引《居家必用》
【處方】貝母2錢,川厚樸2錢,血竭1錢5分,柴胡2錢,上肉桂1錢5分,巴豆(去油)2錢,玄參2錢,肉豆蔻1錢5分,知母2錢,真麝香1分,冰片1分,神金10張,辰砂2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以辰砂為衣,宜盛瓷瓶,不可泄氣。
【功能主治】消積理滯,鎮(zhèn)驚化痰。主小兒急慢驚風,痰喘氣促,寒火結(jié)胸,大小便閉塞,一切食積痰瘧,腹疼腹脹,紅白痢疾,及發(fā)斑出疹,熱毒內(nèi)陷等證。
【用法用量】未滿周歲每服3丸,周歲以上每服5丸,用蔥白1寸,燈心7根,煎湯將丸溶化,加白糖少許,溫服。
【摘錄】《經(jīng)驗奇效良方》
【處方】黃柏、苦參、連翹、川牛膝、何首烏、當歸尾、生地、牡丹皮、防風、防己、荊芥、紫蘇葉。
【制法】上為末,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不拘遍身上下手足膿窠,血風疥癬。
【用法用量】每服3錢,白湯送下。1斤服完,除根不發(fā)。加蛇蛻1兩研更妙。
【各家論述】黃柏為君,苦參為臣,連翹、川牛膝、何首烏、當歸尾、生地、牡丹皮為佐,防風,瘡在上為使,防己、荊芥、紫蘇葉,瘡在下,此三味為使。
【摘錄】《病醫(yī)大全》卷三十五
【處方】生地黃(取汁)150枚,烏頭150枚,大豆3升半。
【制法】烏頭以酒1升半,和地黃汁浸烏頭至爛,絞去滓,納豆子于二汁中,至除日曬之,有余汁更浸至汁盡為度。
【功能主治】令人能食,益氣,強盛有子,發(fā)白反黑,齒落更生。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寒臍冷,百病五勞。
【用法用量】初服2豆(走尺??),漸服至20豆,有病空腹服,無病食后服,四時合亦得,2月制尤美。
【注意】先病熱之人不可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七
【處方】草烏頭(酒浸半日,刮去皮,切片,炒)1兩,馬錢子(切薄片,炒黃色,篩去毛,凈)1兩,全當歸(切片,酒拌,曬干,炒)1兩,麻黃(去節(jié),不見火,曬脆)1兩,真僵蠶(酒洗,炒去絲)1兩,穿山甲(炒,去沙)1兩,大甘草(不見火,曬干,研)5錢。
【制法】上為細末,蔥汁熬湯,水為丸,如芥子大,曬干,瓷瓶密貯。
【功能主治】一切大毒惡瘡,無論已潰未潰。
【用法用量】高年者5-6分,中年者7-8分,少年者3分,凡服俱用蔥汁白湯送下。務(wù)須避風取汗,如汗出后,必須次日辰已時方可起床見風,如不遵戒守,汗出見風,則手足堅硬。凡犯此者,即用甘草末,調(diào)服即解。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七
以上就是對于百效丸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yīng)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
立效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不僅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令人非常滿意,而且 應(yīng)用范圍也非常廣泛。對于立效丸這種比較受歡迎的方劑,我們更應(yīng)該要了解它的吃法,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運用它了。
【處方】豆豉120克(焙干)川烏頭60克(生,去皮、臍、尖)白僵蠶(炒去絲、嘴)石膏(生)各30克 地龍(去土,炒)蔥子(生)各15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蔥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頭疼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蔥、茶清送下,食后。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木香 當歸(酒浸)橡斗子各30克 青蒿子120克(燒存性)烏梅(焙干)黃連(酒炒)五倍子各60克 枳殼45克(去瓤,蘿卜汁浸,炒)
【制法】上為細末,用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時用米湯送下,日二三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三
【處方】百藥煎。
【功能主治】痔。
【用法用量】上為末,每服3錢,煮稀白粥攪勻服之。面糊為丸,米飲送下亦可。
【摘錄】《得效》卷七
【處方】黃蠟(濾去滓,用漿水煮)8兩,蛤粉4兩。
【制法】上件每兩作15丸,用前蛤粉為衣養(yǎng)藥。
【功能主治】肺虛膈熱,咳嗽氣急,胸中煩滿,肢體倦疼,咽干口燥,渴欲飲冷,肌瘦發(fā)熱,減食嗜臥,音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1丸,胡桃瓤半個細嚼,臨臥溫水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五
【處方】真杏仁(燒灰存性)、蜜蠟。
【制法】上溶蠟,入杏仁灰末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蛀牙疼。
【用法用量】納入蛀牙孔處。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經(jīng)驗秘方》
【處方】桑皮6錢7分,清夏6錢7分,川芎6錢7分,紫蘇6錢7分,白及4錢,橘紅6錢7分,蔞仁6錢7分,杏仁1兩7分,麻黃1兩3錢4分,甘草1兩7分,米殼(半生半制)3兩3錢4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2錢重。
【功能主治】清痰理氣,止咳定喘。主一切風寒咳嗽,急氣帶痰,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每服1丸,開水送下。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處方】蟾酥1錢,朱砂2口,龍腦1字,麝香5分。
【制法】上為細末,用頭首孩兒乳汁為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癰腫,鼻衄,心痛,小腸氣,小便不通,瀉血,咳嗽,小兒驚風,白痢,傷食,小兒瀉,走疼走痛,噎食,小兒熱風,遍身疼痛,人著鬼祟,渾身黃腫,大小便不通,產(chǎn)后發(fā)寒熱,胎死不下,經(jīng)絡(luò)不行,鼻衄不止,心疼。臍下虛冷,渾身虛腫,臍下水氣,四肢冷,背強,脾胃虛弱,血山崩,血迷。
【用法用量】每服2丸,癰腫,溫酒送下;鼻覷,芥子湯送下;心痛、小腸氣,茴香湯送下;小便不通,雄鼠糞煎湯送下;瀉血、咳嗽,生姜湯送下;小兒驚風,沙糖水送下;白痢,干姜湯送下;傷食,隨所傷物送下;小兒瀉,芝麻煎湯送下;走注疼痛,茶送下;噎食,米湯送下;小兒熱風,薄荷湯送下;遍身疼痛,醋湯送下;人著鬼祟,桃李湯送下;渾身黃腫,木瓜湯送下;大小便不通,墨水送下;產(chǎn)后遍身疼痛,溫酒乳香湯送下;產(chǎn)后發(fā)寒熱,蜜水送下;產(chǎn)后發(fā)寒,煎金銀花湯送下;胎死不下,童便、荊芥湯送下;經(jīng)絡(luò)不行,酒煎當歸散湯送下;鼻衄不止,口噙水搐1丸;心痛,醋湯送下;臍下虛冷,溫酒送下;渾身虛腫,氣不通,酒送下;臍下水氣,煎葶藶湯送下;若四肢冷,背強,空心酒送下3-4丸,如人行4-5里,再服4-5丸,然后吃鹽蔥白粥后,蓋覆出汗。脾胃虛弱,煎枳殼湯送下;血山崩,火燒蠶子灰,冷水送下;血迷,煎血見愁湯送下,或溫酒丁香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二
【處方】雄黃1兩,雌黃5錢,沒藥半兩,巴豆1兩(去皮,不出油,另研),乳香5錢,木香1兩。
【制法】上為細末,面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浸淫瘡,疼痛動臟腑。
【用法用量】食后每服5丸,夏月清茶送下,冬月溫水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四
【處方】鉛丹(炒)半錢,草烏頭1枚(炮裂;去臍皮),巴豆3粒(去皮心膜,出油盡,研)。
【制法】上3味,先搗烏頭為末,與2味同研極勻,以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水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丸,煎陳粟米、甘草、烏梅湯放溫服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通過本文的詳細介紹,你是不是已經(jīng)了解了立效丸的做法了呢?養(yǎng)生從生活小事做起,希望本文對你有一些幫助!
對于集效丸這種方劑,我們應(yīng)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關(guān)于集效丸怎么吃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處方】大黃(銼,炒)450克 木香(不見火)檳榔 訶黎勒(煨,去核,酒浸,焙干)附子(炮,去皮、臍)羌活(炒,研)鶴虱(炒)干姜(炮)各315克
【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臟腑虛弱,或多食甘肥,致蛔蟲動作,心腹攪痛,發(fā)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煩熱,口吐涎沫,下部有蟲,生痔癢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時用橘皮湯送下。婦人用醋湯送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處方】大黃(銼,炒)15兩,木香(不見火)10兩半,檳榔10兩半,訶黎勒(煨,去核,酒浸,焙干)10兩半,附子(炮,去皮臍)10兩半,羌活(炒、研)(一本作蕪荑)10兩半,鶴虱(炒)10兩半,干姜(炮)10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臟腑虛弱,或多食甘肥,致蛔蟲動作,心腹攪痛,發(fā)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煩熱,口吐涎沫,即是蛔咬;又療下部有蟲,生痔癢痛。
【用法用量】本方用法“食前橘皮湯下”,《醫(yī)方集解》作“食前烏梅湯下”。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蟲喜溫惡酸而畏苦,故有姜、附之熱以溫之,烏梅、訶皮之酸以伏之,大黃、檳榔、蕪荑、鶴虱之苦以殺之,木香辛溫以順其氣也。
【摘錄】《局方》卷八
以上就是關(guān)于集效丸的相關(guān)小常識,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小常識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了。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diào)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大效丸,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大薊根7截(各長1寸,又名刺芥),白礬1兩(細研),麝香當門子7豆許。
【制法】用不沾土大瓜蔞1個,割下蓋子,并不去瓤,入大薊根并礬、當門子在內(nèi),用篦子左攪7遭,卻安蓋子在上,以鹽1合,和土為泥固濟,陰干,用炭火煅,候透赤便住,直候冷,打去泥,細碾為末,取一半為散,一半以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風瀉血。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將大薊苗煎湯,調(diào)下半錢匕,至日午、臨臥,又煎大薊苗酒下10丸。服2-3日便住。須是吃得3-5個瓜蔞,永去根本。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斑蝥1枚,黑豆7粒(生芽者)。
【制法】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瘰疬,一切結(jié)核。
【用法用量】每服5丸,茶清下;小兒1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六
【處方】烏頭1兩,附子1兩(2味去皮臍,為末,用醋1升,煎盡為度;又入好酒1升再煎,成膏后,入諸藥),烏蛇(酒浸,去皮骨,炙)1分,細辛(去苗葉)1分,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分,人參1分,赤茯苓(去黑皮)1分,桂(去粗皮)1分,干蝎(炒)1分,木香1分,乳香(研)1分,草豆蔻(去皮)1分,硇砂(研)1分,胡桐淚1分,檳榔(銼)1分,膩粉1分,不灰木1分。
【制法】上將15味為末,入2味膏子內(nèi)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壞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如陽盛,研牛黃、膩粉,水下;如陰盛發(fā)厥,心胸結(jié)痞,煎柳枝湯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九
【別名】白礬丸
【處方】好礬石1兩,附子1兩。
【制法】上為末,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瘡下血,及新產(chǎn)漏下。
【用法用量】白礬丸(《普濟方》卷二九八)。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見《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大效丸,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大效丸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大效雙丸,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甘遂半兩(煨令微黃),巴豆霜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牡蠣1分(燒為粉),蕤仁1分(湯浸,去皮,研入),真珠末1分。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百病,身熱頭痛,飲食不消,心腹脹滿;或心腹(疒丂)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shù)起;或別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覆;或驚寒熱;或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nèi)不調(diào)。
【用法用量】半歲兒以溫水服1雙,如荏子大;1歲服1雙,如半麻子大;2歲、3歲服1雙,如麻子大,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當下;如不下者,以熱粥飲投之,即下。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以上就是本文對大效雙丸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lǐng)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