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鄙鐣l(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馬兜鈴散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有人想知道馬兜鈴散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馬兜鈴散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馬兜鈴1兩,人參1兩(去蘆頭),貝母1兩(煨微黃),甘草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麻黃1兩(去根節(jié)),五味子1兩,威靈仙1兩,桑根白皮1兩(銼),款冬花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皂莢1兩(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黃,去子)。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喘急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用淡漿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馬兜鈴1錢,枳殼(炒)1錢,桔梗1錢,甘草1錢,大腹皮1錢,陳皮1錢,蘇葉1錢,五味子7粒。
【功能主治】妊娠7-8月以后,受肺與大腸之氣,胎氣壅盛,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廣嗣紀要》卷十二
【處方】馬兜鈴1兩,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生用,銼),玄參1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絡石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咽喉疼痛,喘息急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五
【處方】馬兜鈴3分,桑根白皮3分(銼),漢防己半兩,麻黃3分(去根節(jié)),白茯苓3分,柴胡3分(去苗),白前半兩,大腹皮3分(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桔梗3分(去蘆頭),五味子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紫菀半兩(洗去苗土),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氣喘急,時嗽,坐臥不得,喉中嗚,心胸滿悶。
【用法用量】方中茯苓,《普濟方》用一兩。
【注意】忌炙煿熱面。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馬兜鈴、蘇子、枳殼、桔梗、甘草、桑白皮、陳皮、砂仁。
【功能主治】妊娠喘息。
【摘錄】《女科指掌》卷三
【處方】馬兜鈴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白前半兩,桔梗1兩(去蘆頭),款冬花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肺萎勞嗽,上氣喘促。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燈心半束,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馬兜鈴(炒)1兩,甘草(炒)1兩,百部杏仁(去皮尖,炒熟)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喘嗽,咳膿涎。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六三
【處方】馬兜鈴1兩,人參1兩(去蘆頭),貝母1兩(煨微黃),甘草1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麻黃1兩(去根節(jié)),知母1兩,皂莢1兩(去黑皮,涂酥,炙微黃焦,去子),五靈脂1兩,威靈仙1兩,桑根白皮1兩(銼),款冬花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黃明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咳嗽喘急,面目四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淡漿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馬兜鈴半兩,黃芩半兩(去黑心),知母半兩(切,焙),白茯苓半兩(去黑皮),紫菀半兩(去苗土),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銼),杏仁半兩(去皮尖雙仁,炒黃),貝母半兩(去心),大黃半兩(銼,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熱上氣喘逆,咳嗽咯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煎桑根白皮、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馬兜鈴1兩,桑根白皮1兩(銼),川升麻半兩,燈心3束,甘草3分(炙微赤,銼),大腹皮1兩(銼),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喘急,胸膈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兜鈴2兩(只有里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內(nèi)拌,和勻,慢火炒干),甘草1兩(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肺氣喘嗽。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煎6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十一引《簡要濟眾方》,名見《普濟方》卷一六三
【處方】馬兜鈴1兩,桑根白皮1兩(銼),漢防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百合3分,天門冬3分(去心),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氣咳嗽,喘急妨悶,面目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馬兜鈴根1兩,木香3分,楝實(微炮)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臨臥濃煎烏梅、蜜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馬兜鈴半兩,紫蘇葉1兩,桔梗半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桑根白皮2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大腹皮1兩(銼),貝母半兩(煨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味子2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胎氣壅滯,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別名】馬兜鈴湯、五味子湯
【處方】馬兜鈴1兩,麻黃1兩(去節(jié)),五味子1兩,甘草1兩(炙令黃色)。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虛實不調(diào)或痰滯咳嗽,頰紅虛煩。鼻淵。
【用法用量】馬兜鈴湯(《圣濟總錄》卷五十)、五味子湯(《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上面介紹了馬兜鈴散的做法,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帶給我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飲用一些方劑還是有好處的。
ys630.COm精選閱讀
馬兜鈴[圖]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是中藥的一種,古代醫(yī)書里對于它的記載也很多,馬兜鈴[圖]有很多的藥用價值,能夠用來治療我們身體出現(xiàn)的一些不適癥狀,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馬兜鈴[圖]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FRUCTUS ARISTOLOCHIAE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 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 馬兜鈴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 成熟果實 。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干燥。
【性狀】本品呈卵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棱線12條,由棱線分出多數(shù)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梗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nèi)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較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6室,每室種子多數(shù),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兜鈴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馬兜鈴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甲苯-醋酸乙酯-水-甲酸(20:10:1: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
【炮制】馬兜鈴: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搓碎。
【性味】苦,微寒。
【歸經(jīng)】歸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于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藥性論》
雖然馬兜鈴[圖]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生活中很多人對于藥材的認識不足,現(xiàn)在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補品越來越多,馬兜鈴丸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大家來了解一下馬兜鈴丸。
【處方】馬兜鈴1兩半,柴胡1兩半,茯苓1兩半,黑參1兩,桔梗1兩,細辛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癢極難忍,外障。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
【摘錄】《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處方】馬兜鈴2兩,半夏2兩(湯浸,去滑),杏仁1兩半(研),巴豆20粒(去油)。
【制法】上為細末,用不蚛皂角5挺(炮過,去皮),用水1大碗,揉皂角汁,濾去滓,于鍋內(nèi)慢火熬成膏子,入上件藥末和為丸,如梧桐子大,用雄黃為衣。
【功能主治】消垂化痰,定喘。主咳嗽。多年喘嗽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7丸,臨臥烏梅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八
以上就是馬兜鈴丸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導讀:中藥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馬兜鈴圖片、馬兜鈴的藥用價值、馬兜鈴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馬兜鈴簡介馬兜鈴圖片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馬兜鈴的藥用價值馬兜鈴的用法與用量馬兜鈴的副作用馬兜鈴簡介
馬兜鈴,藥用部分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干燥成熟果實,因其形如馬頸下的響鈴而得名。
果實卵圓形,長3~7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暗綠色或褐色,有縱棱線12條,其中6條微作波狀彎曲,為背縫線,其余6條為腹縫線,二者交互排列?;烤呒氶L果柄,果實沿腹縫線作6瓣裂,果柄亦可裂為6條,果皮紙質(zhì),較脆易碎,開裂后分為6室,每室含多數(shù)平疊整齊的種子。種子扁薄,四邊呈翅狀,全體略呈鈍三角形或梯形。淡褐色,中央顏色較深。氣微味以蒴果實整,少破碎者為佳。
馬兜鈴圖片
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
清肺降氣,化痰止咳。用于肺熱喘咳、痰中帶血,咯血,失音,痔瘺腫痛。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1、《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
2、《日華子本草》:"治痔瘺瘡,以藥于瓶中,燒熏病處。"
3、《開寶本草》:"主肺熱咳嗽,痰結(jié)喘促,血痔瘺瘡。"
4、《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5、《本草求原》:"治肺中濕熱,聲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兒麻疹內(nèi)陷,喘滿聲暗,宜加用之。"
6、《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咯血。"
馬兜鈴的藥用價值
1、治傷寒后肺氣喘促:馬兜鈴一分,木通(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紫蘇莖葉一分。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燈芯十五莖,棗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日二。(《圣濟總錄》馬兜鈴湯)
2、治肺臟虛實不調(diào),痰滯咳嗽,面目浮腫,頰赤虛煩:馬兜鈴、麻黃(去節(jié))、五味子(炒)、甘草(炙)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盞,入砂糖少許,同煎至六分,食后臨臥去滓溫服。(《普濟方》馬兜鈴湯)
3、治肺熱咳嗽,氣急喘促:馬兜鈴七枚,桑根白皮(銼)三兩,甘草(炙)二兩,升麻一兩,燈芯一小束。上五味(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圣濟總錄》)
4、治久嗽不愈:用馬兜鈴五錢,蔞仁霜二錢,北五味一錢。俱炒共為末,每服一錢,早晚食后白湯調(diào)送。(《本草匯言》)
5、治肺氣熱閉,下為癃閉或為淋澀:用馬兜鈴、懷生地各三錢,生甘草一錢,茯苓、木通、燈芯草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6、治心痛: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摘玄方》)
7、治瘰疬久不消:用馬兜鈴三錢,當歸、生地各二錢,牡丹皮一錢。日飲一劑,漸消。(《本草匯言》)
8、治鼻淵:馬兜鈴五錢,麻黃三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水二鐘,煎一鐘。加黑砂糖少許。臥時溫服即愈。(《外科大成》馬兜鈴散)
9、治肺氣喘嗽:馬兜鈴二兩(只用里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內(nèi)拌和勻,慢火炒干),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簡要濟眾方》)
10、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
馬兜鈴的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
馬兜鈴的副作用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短票静荨酚涊d:其根不可多服,吐痢不止。
中毒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尿血及蛋白尿、呼吸抑制、血壓下降等。水煎果實30g,服后10分鐘左右出現(xiàn)惡心、頭暈、氣短,繼則嘔吐逐漸加重,甚者吐血,并有脫水、酸中毒。
家畜中毒引起消化器官及腎臟炎癥,多尿、血尿、下痢、食欲及反芻消失、知覺鈍麻、嗜睡、瞳孔散大、后軀麻痹、呼吸困難。
以上就是一些馬兜鈴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其實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南粵馬兜鈴這味中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南粵馬兜鈴的塊根。
【原形態(tài)】南粵馬兜鈴 木質(zhì)藤本。塊根長圓形或卵形,常數(shù)個相連。小枝平滑或稍具縱棱,嫩時密被棕色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密被棕色長柔毛。葉片革質(zhì),闊長圓狀倒披針形、線形或長圓形,長7-20cm,寬度常因形狀不同而變異較大,通常上部寬5-10cm,向下漸狹,最下部寬僅1-2cm,有時上部與下部近等寬,寬2-6cm,先端短尖至漸尖,基部狹心形,邊全緣或上部每邊有1-3個微波狀圓裂齒,或有時僅一邊有齒,另一邊全緣,下面密被微柔毛,沿葉脈被倒生長柔毛。花單生或2朵聚生,有時排成總狀花序,生于葉腋或老莖上;花梗纖細,長3-4cm,疏被長柔毛;小苞片著生于花梗近基部,鉆形;花初呈粉紅色,以后暗褐色,花被管中部急劇彎曲,下部長2-3cm,直徑3-5mm,彎曲處至檐部與下部近等長但稍狹,常有1/3與下部貼生,具縱脈紋,外面被棕色長柔毛,內(nèi)面近基部密被細柔毛;檐部擴展呈盤狀,正圓形,直徑1.5-3cm,邊緣淺3裂,裂片平展,闊卵形,近等大;花藥長圓形,長達3mm,成對貼生于合蕊柱上;子房圓柱形,長約lcm,6棱;合蕊柱先端3裂,裂片先端尖,邊緣向下延伸,具乳頭狀突起。蒴果長圓狀,長約4cm,成熟時6瓣開裂?;ㄆ?-9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干燥的疏林中。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氣管炎;小兒肺炎;細菌性痢疾及乳腺炎;闌尾炎;皮膚化膿性感染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
【摘錄】《中華本草》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南粵馬兜鈴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馬兜鈴根湯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馬兜鈴根1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五種蠱毒。
【用法用量】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頓服。當時吐出蠱,未吐再服,以快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七
【處方】馬兜鈴根1兩,蘘荷根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五種蠱毒。咽中如有物,咽吐不出,悶亂不臥。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頓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七
通過以上介紹,對馬兜鈴根湯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馬兜鈴根湯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百解馬兜鈴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百解馬兜鈴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百解馬兜鈴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別名】白金果欖、山總管、百解薯。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香港馬兜鈴的根。
【原形態(tài)】香港馬兜鈴 木質(zhì)藤本;嫩枝綠色,密被短柔毛;葉柄長1-1.5cm,稍被毛;葉片革質(zhì)或紙質(zhì),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狹長圓形,長12-20cm,寬2-5cm,先端短尖,基部狹耳形,下面稍被長柔毛;基出脈3條,側(cè)脈每邊8-12條,彎拱向上至邊緣互相連接,網(wǎng)脈在下面明顯突起。總狀花序被褐色絲質(zhì)長柔毛;花梗長7-12cm,常向下彎垂;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下部長達5cm,直徑1.5-2cm,彎曲處至檐部較下部短而粗,常彼此貼生,黃色而有紫色縱脈;檐部盤狀,倒心形,直徑8-13cm,上面黃白色而有紫色斑塊,愈至管中部斑塊愈明顯,具網(wǎng)狀脈紋,邊緣不明顯3淺裂或僅先端凹入;裂片平展,下面裂片稍大;喉部暗紫色,半圓形,直徑約1.5cm;花藥長圓形,成對貼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約1.5cm;合蕊柱肉質(zhì),先端深3裂;裂片邊緣向下延伸,具乳頭狀突起,花期3-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林中。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祛風利尿;清熱解毒。主水腫;淋??;風濕痹痛;腳氣濕腫;腸炎;痢疾;腮腺炎;乳腺炎;過敏性皮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醋調(diào)搽。
【摘錄】《中華本草》
有關(guān)百解馬兜鈴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百解馬兜鈴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其實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綿毛馬兜鈴這味中藥。
【英文名】Wooly Dutchmanspipe Herb
【別名】尋骨風、黃木香、毛香、猴耳草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 綿毛馬兜鈴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干燥 全草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泥沙、干燥。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全株密被黃白色綿毛。根莖細圓柱形,橫生,有多數(shù)須根。葉互生,卵賀狀心形,長寬幾相等,3~8cm,先端短尖,全緣;葉柄長2~5cm?;▎紊谌~腋,花梗近中部具1葉狀苞片;花被彎曲成煙斗形,頂端3裂,帶紫色;雄蕊6,貼生于花柱體周圍;子房下位,6室。蒴果圓柱形,沿背縫線具有寬翅,黑褐色,6瓣裂。花期6~8月,果期9~10。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叢和溝旁路邊。主產(chǎn)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陜西亦產(chǎn)。
【性狀】本品根莖呈細圓柱形,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2~0.5cm;表面棕黃色,有細縱紋及節(jié),節(jié)處有須根,有的有芽痕;質(zhì)韌,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莖細長,淡綠色,密被白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5~3cm,葉片灰綠色;皺縮,展平后呈卵圓形或卵狀心形,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心形,兩面密被白柔毛,下表面更多,全緣,脈網(wǎng)狀。氣微香,味苦而辛。
【化學成份】含馬兜鈴酸A、D (aristolochic acid A、D)、馬兜鈴內(nèi)酰胺、香草酸、尿囊素(allantoin)、揮發(fā)油等。
【鑒別】(1)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稍突出,被角質(zhì)層;多細胞非腺毛甚多。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余列連接成環(huán)帶,壁木化。維管束6~8個,大小不等。韌皮部細胞皺縮。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管類圓形,直徑17~72μm。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淀粉粒。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段、干燥。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止痛。用于風濕痹痛,關(guān)節(jié)酸痛。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辭典》
通過對于綿毛馬兜鈴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我們都知道龍須散(甘草散)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龍須散(甘草散)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兩) 烏梅(去仁.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飛羅面(二兩.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 白礬(枯.一兩.一方生用)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心膈煩悶,飲水過度,不知人事;及霍亂作瀉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頭旋目暈。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diào)下一服,一服即愈。亦解諸毒物。
【備注】一方加訶子肉,滴水為丸,謂之龍涎丸,仍以末調(diào)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關(guān)于龍須散(甘草散)的用法用量還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經(jīng)了解了。雖然說這類藥物對于治療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本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吹風散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吹風散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吹風散的記載,吹風散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 冷飯?zhí)? 的 藤 或 根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冷飯?zhí)?,又名:飯團藤。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濕潤處。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和腸胃,行氣上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腹瀉,嘔吐,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附方】①治腸炎,感冒:吹風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吹風散以及吹風散的特點,可以知道吹風散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中藥定心散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jīng)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 定心散蓮座蕨的帶葉柄基部的根莖 。全年可采;挖取根莖,除盡葉柄,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矮小細瘦,高約70厘米。葉柄長約30厘米,粗約1厘米,葉片長約40厘米,2回羽狀,由3~4枚羽片組成;羽片互生,闊倒披針形,長40厘米,中部以上寬約12厘米,向下部逐漸變狹,基部寬約3.5~4厘米,柄長1厘米,羽軸向頂端有狹翅;小羽片約25對,互生,開展,幾無柄,向上部斜向上,相距約1.5厘米,基部的最小,長僅1.7~2厘米,長卵形,短漸尖頭,中部的長4厘米,近尾狀漸尖頭,頂部的長9厘米,寬1.5厘米,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近圓形,頂端一對近對生,邊緣有三角形鈍鋸齒。葉脈幾開展,纖細,分叉的和單一的互間,向頂部彎弓,倒行假脈明顯。葉為薄草質(zhì),下面無鱗片。孢子囊群極小,長圓形。
【生境分布】分布浙江南部。
【性狀】干燥根莖已縱切成2片,呈長橢圓形,稍扭曲,長約7~1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頂端具有葉柄殘基,除去后呈凹陷狀瘢痕,莖基部連接處可見多數(shù)金黃色絨毛,并留有眾多微管束痕跡;表面黑棕色、多皺縮,并散有稀疏根痕;質(zhì)堅而輕,不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苦。以個大、質(zhì)堅而輕者為佳。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安心神,通經(jīng)絡。治神經(jīng)衰弱,精神分裂癥,熱病抽搐,關(guān)節(jié)風痛,冠心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燉內(nèi)服。
【附方】①治神經(jīng)衰弱,心悸,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鮮定心散一兩。水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通過上面的詳細介紹,我們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