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dòng)有方,五臟自和?!彪S著社會(huì)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茖W(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怎么進(jìn)行的呢請(qǐng)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大腹皮丸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藥方劑涵蓋了人體各個(gè)系統(tǒng)的調(diào)理,并對(duì)其有顯著地療效。大腹皮丸就是一種被廣泛應(yīng)用的方劑,你了解它的功效嗎?
【處方】大腹皮2兩(銼),桔梗3分(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桂心半兩,木香半兩,芎?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內(nèi)諸氣脹滿(mǎn),上攻肩背,煩悶,四肢疼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大腹子1兩(銼),木香1兩,訶黎勒皮1兩,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3分,干木瓜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YS630.Com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氣噎塞,煩悶不下飲食,腹脅妨脹,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生姜、木通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連皮大腹1兩半,防己1兩,澤瀉1兩,木香1兩,蓬莪術(shù)(煨,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檳榔(煨,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牽牛子(微炒)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水分,腫滿(mǎn)不消,經(jīng)水?dāng)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至40丸,空心、日午、夜臥生姜湯送下。如減,即少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三
上文介紹了大腹皮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大腹皮丸可以保護(hù)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ys630.COm精選閱讀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huì)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duì)藥物進(jìn)行選擇時(shí),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duì)大腹皮湯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duì)它進(jìn)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lái)看一下。
【處方】大腹皮5枚(細(xì)銼),枳殼(去瓤,麩炒)1兩,赤芍藥(銼)1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天門(mén)冬(去心,焙干)3分,生干地黃(焙)1兩,甘草(炙)3分,郁李仁(去皮)半兩(炒)。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熱毒氣結(jié)燥,大便不通,壅滯氣悶疼痛,腰重脅脹。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得利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大腹皮3錢(qián),檳榔3錢(qián),三棱(煨)3錢(qián),莪術(shù)3錢(qián),枳殼2兩,蒼術(shù)2兩,甘草2錢(qián)。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瘧疾,用藥太早,退熱變作浮腫,外腎腫大,飲食塞于脾胃。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加生姜皮、蘿卜子、椒目同煎服。
【摘錄】《袖珍小兒》卷下
【處方】大腹皮(銼)1兩,檳榔(煨,銼)1兩,前胡(去蘆頭)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赤芍藥1兩,甘草(炙,銼)半兩,桑根白皮(銼)2兩,木通(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身體浮腫,上氣喘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匕,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大腹皮(銼)1兩,大黃(銼,醋炒)1兩,樸消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術(shù)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食毒,心腹脹滿(mǎn),時(shí)復(fù)嘔吐,不下飲食,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
【處方】大腹皮1錢(qián)5分,桑白皮(蜜炒)1錢(qián),生姜皮5分,茯苓皮1錢(qián)5分,廣陳皮1錢(qián),白術(shù)(土炒)1錢(qián),條芩7分,車(chē)前子2錢(qián)(焙,研),木瓜7分,大棗2枚。
【功能主治】子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五
【處方】大腹皮、五加皮、青皮、陳皮、姜皮。
【功能主治】胎前浮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經(jīng)驗(yàn)女科》
【處方】大腹皮1兩,前胡(去蘆)1兩,檳榔(煨)1兩,百部根1兩,陳皮(去白)1兩,枳實(shí)(麩炒)1兩,桑皮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當(dāng)歸1兩,人參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上氣,喘急滿(mǎn)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qián),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五
【處方】大腹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紫蘇莖葉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甘草(炙,銼)1兩,木通(銼)1兩,桑根白皮(銼)半兩,木香半兩,檳榔(銼)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腫滿(mǎn),因宿有抑郁,滯氣留結(jié)不散,變?yōu)楦∧[,煩悶咳逆,惡血不行。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大腹皮(銼)1兩,柴胡(去苗)1兩,赤茯苓(去黑皮)3分,桑根白皮(微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汗后發(fā)喘,壯熱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大腹皮(銼,炒)3分,柴胡(去苗)2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浸去滑,生姜汁同炒干)1兩,青蒿(童便浸1日,曬干)1兩,白術(shù)1兩,桔梗(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山梔子(去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熱勞,肌瘦盜汗,潮熱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匕,水1盞,童便半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七
今天給大家講解了一些關(guān)于大腹皮湯的食療方法等,你是否有記住一些呢,其實(shí)如果生病的話不僅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應(yīng)該在飲食上多加注意,這樣才會(huì)讓身體更快的恢復(fù)健康。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kāi)始越來(lái)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大腹皮散,那么大腹皮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lái)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大腹皮1兩(銼),草豆蔻半兩(去皮),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白術(shù)1兩半,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炮裂,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白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和氣,益脾胃。主傷寒后,胃氣不和,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大腹皮1兩(銼),木香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半兩,前胡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dòng),心膈痞滿(mǎn),喘息微促,腹脅妨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大腹皮1兩(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澤瀉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氣壅攻腰,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陳橘皮1兩,青橘皮1分,大芎1分,五味子1分,芍藥1分,香白芷1分,甘草1分,大腹皮半兩,草豆蔻半兩,木香4銖,檳榔4銖。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寒濕之勝,大腑反秘。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匕,水1盞,煎8分,和滓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史載之方》卷上
【處方】大腹皮(銼)半兩,高良姜1兩,芍藥1兩,吳茱萸(湯浸1宿,焙干,炒)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中寒發(fā)痛甚。
【用法用量】每服2錢(qián)匕。溫酒調(diào)下;不飲酒,生姜湯亦得。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大腹皮3兩,紫蘇子(微炒)1兩,檳榔1兩,荊芥穗1兩,烏藥1兩,橘紅1兩,紫蘇葉1兩,蘿卜子(炒)半兩,沉香(不見(jiàn)火)1兩半,桑白皮(炙)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干宣木瓜(去瓤)2兩半。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mǎn),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qián),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濟(jì)生》卷三
【處方】大腹皮1兩(銼),赤茯苓3分,枳實(shí)3分(麩炒微黃),柴胡3分(去苗),桑根白皮3分(銼),人參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肺壅氣喘,膈中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青皮、陳皮、檳榔、川芎、羌活、大腹皮、防己。
【功能主治】風(fēng)寒身腫。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處方】大腹皮3分(銼),前胡3分(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雞蘇莖葉3分,木香半兩,枳實(shí)3分(麩炒微黃),白術(shù)3分,桑根白皮3分(銼),赤芍藥半兩,續(xù)斷半兩,茯神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4月傷寒,胃中有冷,心中欲嘔,胸膈煩悶,不思飲食,時(shí)有虛熱;或小便如淋,臍下急滿(mǎn);或頭項(xiàng)強(qiáng)痛,有時(shí)胎上迫心,心中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大腹皮1兩(銼),前胡3分(去蘆頭),桔梗半兩(去蘆頭),赤茯苓3分,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兩脅脹滿(mǎn),上沖心胸滿(mǎn)悶,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分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大腹皮1兩(銼),檳榔1兩,桑根白皮2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木通2兩(銼),漢防己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水腫滿(mǎn),喘息,小便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處方】大腹皮2兩(銼),桑根白皮2兩(銼),芎?1兩,漢防己1兩,羌活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桂心1兩,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水,身體浮腫,發(fā)歇不定,肢節(jié)疼痛,上氣喘息。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處方】大腹皮(銼)半兩,赤茯苓半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芎?半兩,白術(shù)半兩,沉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兩,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壅滯,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大腹皮1兩(銼),赤茯苓3分,桔梗3分(去蘆頭),牡丹3分,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檳榔1兩,桑根白皮1兩(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痃癖氣,腹脅脹滿(mǎn),喘息促急,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方中鱉甲、郁李仁、川大黃三味用量原缺,據(jù)《普濟(jì)方》補(bǔ)。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大腹皮2兩(生用),陳橘皮2兩(去瓤),厚樸1兩(用生姜汁涂,旋炙干,令香熟),吳白芷1兩(生用),人參(去蘆頭后稱(chēng))半兩,肉桂(新者,去粗皮稱(chēng))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丈夫或婦人虛滯,飽后冷氣煩悶,大小腸不調(diào),心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1錢(qián),用水2盞,加大棗2枚,生姜少許,同煎至8分以下,熱服,1日2-3次,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生冷、油膩。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四引《廣南四時(shí)攝生論》
【別名】大腹子散
【處方】大腹皮1兩(銼),紫蘇莖葉2兩,木通1兩(銼),桑根白皮1兩(銼),羌活1兩,赤芍藥1兩,荊芥1兩,獨(dú)活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瓜1兩(干者),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風(fēng)毒腳氣,肢節(jié)煩疼,心神壅悶。
【用法用量】大腹子散(《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中大腹皮,《云歧子保命集》作“大腹子”。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大腹皮5枚,赤茯苓1兩,前胡1兩(去蘆頭),訶黎勒皮半兩,漢防己半兩,木香1兩,檳榔半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息賁氣,腹脅脹滿(mǎn),喘急咳嗽,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大腹皮3分(銼),桔梗3分(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木通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jié)。壯熱憎寒,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錢(qián),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別名】大腹皮湯、大腹皮飲
【處方】枳殼(去瓤,麩炒)1錢(qián),大腹皮1錢(qián),甘草(炙)1錢(qián),赤茯苓(去皮)3錢(qián)。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妊娠大小便赤澀。妊婦8-9月,胎形肥碩,胎氣逼塞,膀胱之氣不行,小便短少,小腹脹,身重惡寒,起則暈眩欲倒。
【用法用量】大腹皮湯(《準(zhǔn)繩·女科》卷四)、大腹皮飲(《鄭氏家傳女科萬(wàn)金方》卷二)。
【摘錄】《濟(jì)生》引《校正時(shí)賢胎前十八論治》(見(jiàn)《醫(yī)方類(lèi)聚》卷二二四)
【別名】大腹皮湯
【處方】大腹皮半兩(銼),檳榔半兩,訶黎勒3分(煨,用皮),桑根白皮半兩(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胸膈氣滯,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大腹皮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大腹皮3分(銼),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木通3分(銼),赤茯苓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黃或紫色),澤漆3分,桂心半兩,百合2分,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氣壅滯,關(guān)膈不通,四肢浮腫,喘息促急,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大腹皮半兩(銼碎),枳殼1分(麩炒令微黃,去瓤),赤茯苓3分,赤芍藥3分,桑根白皮3分(銼),百合1兩,牽牛子1兩(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6-7日,大腸壅結(jié)不通,腹脅脹滿(mǎn),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以得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大腹皮1兩(銼),天蓼木半兩(銼),白薇半兩,豬苓1兩(去黑皮),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檳榔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1兩(銼),紫蘇葉半兩,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細(xì)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風(fēng)虛氣滯,頭面四肢浮腫,喘息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大腹皮1兩(銼),桂心1兩,檳榔半兩,赤芍藥1兩,澤瀉1兩,木通3分(銼),木香半兩,川樸消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肝腎風(fēng)虛,毒氣壅滯,大小腸秘澀,氣攻腰腳,疼痛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大腹皮1兩(銼),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白術(shù)1兩,旋覆花1兩,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桔梗1兩(去蘆頭),甘草3分(炙微赤,銼),木香3分,桂心1兩,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膈氣。胸中痰結(jié),食不消化,腹中脹滿(mǎn)雷鳴。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大腹皮3分(銼),檳榔3分,木香半兩,赤茯苓1兩,桂心半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青橘皮2分(湯浸,去白瓤,焙),沉香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芎?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白芷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焦虛寒氣壅,攻注頭痛,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大腹皮1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木通1兩(銼),赤茯苓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3分(銼),漢防己3分,羌活3分,桂心半兩,紫蘇莖葉1兩,酸棗仁3分(微炒),郁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微炒),赤芍藥3分,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檳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mǎn)疼痛,皮膚不仁,大小便滯澀,心胸壅悶喘促,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大腹皮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桂心半兩,白術(shù)3分,川芒消1兩,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食毒傷寒,心腹脹滿(mǎn),時(shí)復(fù)嘔吐,憎寒,不下飲食,大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普濟(jì)方》卷一三六引本方無(wú)生姜,名“大腹湯”。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大腹皮2兩(銼),柴胡2(1)兩(去苗),訶黎勒皮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羚羊角屑3分,川樸消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腸實(shí)熱,腸脹不通,熱氣上沖,口內(nèi)生瘡。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大腹皮湯”。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大腹皮(銼)半兩,赤茯苓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桔梗(去蘆頭)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半夏(湯浸7遍去滑)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訶黎勒皮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氣喘急,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大腹皮1兩,前胡1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旋覆花半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升麻3分,川芒消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dòng),心胸痰結(jié),頭目昏悶,大小腸壅滯不通,四肢煩疼,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大腹皮3分(銼),桂心1分,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木香1分,澤瀉2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腰疼痛,腹脅脹悶。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大腹皮湯”。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大腹皮1兩(銼),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紫蘇莖葉1兩半,陳橘皮1兩半(湯浸去白瓤,焙),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1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久咳嗽上氣,坐臥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滿(mǎn)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大腹皮3分(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百合半兩,紫苑3分(去苗土),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赤茯苓1兩,桔梗3分(去蘆頭),桑根白皮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肺脹喘急,胸中滿(mǎn)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大腹皮1兩(銼),木香半兩,訶勒黎皮3分,羚羊角屑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獨(dú)活半兩,前胡3分(去蘆頭),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疏風(fēng)利氣;春夏防發(fā)風(fēng)毒腳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大腹皮1兩(銼),檳榔1兩,木香半兩,木通2兩(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2兩(銼),牽牛子2兩(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mǎn)腹脹,大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2-7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以利為度。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四四
【處方】大腹皮1兩(銼),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羌活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羚羊角屑3分,木通3分(銼),檳榔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紫蘇莖葉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腳氣風(fēng)毒,頭面腳膝浮腫,心腹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每于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大腹皮1兩(銼),紫蘇子1兩(微炒),前胡1兩(去蘆頭),訶黎勒皮1兩半,五味子1兩,赤茯苓1兩,檳榔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肺壅脹,胸中滿(mǎn)悶,喘急不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大腹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大腹皮1兩(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3分,白術(shù)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反胃嘔噦,全不任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大腹皮1兩(銼),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兩(銼),桔梗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桂心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焦壅滯,上氣,腹脹滿(mǎn)。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大腹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以上就是對(duì)中藥方劑大腹皮散的介紹,希望對(duì)大家有所幫助。其實(shí)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huì)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疾病產(chǎn)生需要藥的改善,不同的疾病藥物選擇也是不同的,想要能夠很好的治療自身疾病,就需要對(duì)癥下藥,中藥大腹皮[圖]對(duì)治療某些疾病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下面我們就來(lái)看一下這種藥材。
【英文名】pERICARpIUM ARECAE
【來(lái)源】本品為棕櫚科植物 檳榔 Areca catechu L.的干燥 果皮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實(shí),煮后干燥,縱剖兩瓣,剝?nèi)」ぃ?xí)稱(chēng)“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shí),煮后干燥,剝?nèi)」?,打松,曬干,?xí)稱(chēng)“大腹毛”。
【性狀】大腹皮:略呈橢圓形或長(zhǎng)卵形瓢狀,長(zhǎng)4~7cm,寬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及隆起的橫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及殘存萼片。內(nèi)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殼狀。體輕,質(zhì)硬,縱向撕裂后可見(jiàn)中果皮纖維。氣微,味微澀。
【鑒別】本品粉末黃白色或黃棕色。中果皮纖維成束,細(xì)長(zhǎng),直徑8~15μm,微木化,紋孔明顯,周?chē)?xì)胞中含有圓簇狀硅質(zhì)塊,直徑約8μm。內(nèi)果皮細(xì)胞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類(lèi)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8~88μm,紋孔明顯。
【炮制】大腹皮: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段,干燥。
【性味】辛,微溫。
【歸經(jīng)】歸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下氣寬中,行水消腫。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mǎn),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4.5~9g。
【貯藏】置干燥處。
【摘錄】《中國(guó)藥典》
【出處】侯寧極《藥譜》
大腹皮[圖]的功效作用等已經(jīng)在上文中有了比較詳細(xì)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duì)于大腹皮[圖]是否還有其它的療效這個(gè)問(wèn)題還需要大家進(jìn)一步的去研究。
大腹皮飲是我們?nèi)粘I钪谐R?jiàn)的一種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duì)于大腹皮飲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大腹皮飲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lái)了解一下。
【處方】大腹皮、防己、木通、厚樸(姜制)、栝樓、黃耆、枳殼(麩炒)、桑白皮(炙)、大黃(蒸)、陳皮、青皮、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癖,單單腹腫。
【用法用量】方中主治“血癖”,原作“血癭”,據(jù)《準(zhǔn)繩·女科》改。
【摘錄】《三因》卷十八
【處方】大腹皮、當(dāng)歸尾、何首烏、麻黃、川芎、北細(xì)辛。
【功能主治】頭疼眼脹,及偏正頭風(fēng)。
【摘錄】《慈幼新書(shū)》卷二
【處方】大腹皮(銼)3分,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白術(shù)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妊娠,心腹疼痛,及兩脅肋內(nèi)妨悶,嘔逆惡心不止,飲食不下,體倦,四肢少力;或時(shí)發(fā)氣脹,喘息粗大,胎不安穩(wěn)。
【用法用量】每服3錢(qián)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擘),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通過(guò)文章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對(duì)大腹皮飲的作用應(yīng)該有比較深刻的認(rèn)識(shí)了,這會(huì)讓我們?cè)谏钪械玫胶艽蟮膸椭?,更好的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
對(duì)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huì)選擇中醫(yī)來(lái)調(diào)理,事實(shí)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shí)間雖然長(zhǎng)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cuò)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沉香大腹皮散,下面就一起來(lái)看看吧!
【處方】連皮大腹子如克 沉香(銼)檳榔(銼)桑白皮(銼,微炒)烏藥(銼)荊芥穗 陳皮(洗,去瓤,焙干)茴香(炒)白茯苓(去皮)木通(銼)紫蘇子(微炒)紫蘇葉 甘草(炒)各30克 干木瓜75克(去瓤)枳殼(麩炒,去瓤)45克
【制法】上藥十五味,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主濕氣郁滯經(jīng)絡(luò),腳氣腫滿(mǎn),沉重疼痛,經(jīng)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蘿卜5大片,同煎至105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一日二次。十日之后,每日服一次,病愈即止。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看完了本文對(duì)沉香大腹皮散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lèi)似的癥狀時(shí)學(xué)會(huì)去應(yīng)用了呢,其實(shí)中藥相比西藥來(lái)說(shuō)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shí)候人們往往都會(huì)選擇中醫(yī)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