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豉益元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鄙钤絹碓胶?,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蔥豉益元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蔥豉益元散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蔥豉益元散的知識吧!
【處方】辰砂1錢,桂府滑石(水飛過)6兩,甘草1兩,蔥、豉。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虛煩不得眠。
【用法用量】方中蔥、豉用量原缺。
【摘錄】《麻科活人》卷三
【處方】蔥白3寸,豆豉30枚。www.cndadi.net
【功能主治】暑熱兼挾感邪之痢。
【用法用量】煎湯調益元散2-3錢服。
【摘錄】《痢瘧纂要》卷九
通過以上介紹,對蔥豉益元散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蔥豉益元散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ys630.COm精選閱讀
大家都清楚,現代都市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疲憊不堪,對身體健康的關注自然就降低了,導致很多疾病的趁虛而入,而中藥中的方劑就可以逐步的改善身體,達到調理治愈地 效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蔥豉粥。
【處方】豉30克 蔥白1握(去須,切)粳米60克
【功能主治】主骨蒸煩熱咳嗽,四肢疼痛,時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600毫升,煮蔥、鼓取汁220毫升,絞去蔥、豉,入米煮作粥,不計時候食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
【處方】香豉3合,蔥白(切)半升,羊髓1兩,鹽花半兩,薄荷20莖。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體熱喘急,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上以水3大盞,先煎蔥等4物10余沸,下豉更煎5-7沸,去豉,入米2合,煮為粥??招臏胤?。
【摘錄】《圣惠》卷九十七
【處方】豉1合,蔥白1握(去須,切),粳米2合。
【功能主治】骨蒸煩熱,咳嗽,四肢疼痛,時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盞半,煮蔥、豉,取汁1盞半,絞去蔥、豉,入米煮作粥。不拘時候食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七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蔥豉粥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應用歷史悠久,影響和普及范圍甚廣。足可見它的藥用價值和正確性。
蔥豉安胎湯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蔥豉安胎湯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香豉27克(熬)蔥白(切)27克 阿膠6克(炙)
【功能主治】養(yǎng)血安胎。主婦人懷妊,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上三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前二物,取200毫升,去滓,下阿膠,更煎至膠烊化。一日一夜可服三四劑。
【摘錄】《外臺秘要》卷三十三引《刪繁方》
【別名】蔥豉散
【處方】香豉1升(熬),蔥白(切)1升,阿膠2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婦人懷妊,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蔥豉散(《普濟方》卷三四二引《圣惠》)。本方方名,《醫(yī)方類聚》引《胎產救急方》引作“蔥豉湯”。
【摘錄】《外臺》卷三十三引《刪繁方》
看完了上文的介紹,你對蔥豉安胎湯的食用方法了解了嗎?但蔥豉安胎湯畢竟是中藥方劑,可能有些人的體質會不太適合,所以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你知道豉心散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豉心散時會產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豉心1合(炒令煙絕),黃連1兩半(去須),赤小豆1合,胡粉1兩(細研),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
【制法】上為末,研入胡粉、杏仁令勻。
【功能主治】身體生風毒瘡,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以酥和涂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豉心2合,雄鼠糞3枚,白術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木通1兩(銼),梔子仁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后,飲食過多,脈候實數,復發(fā)如初。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以上就是對于豉心散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
對于蔥豉桔梗湯,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但是有些人就是沒有聽說過了。沒有聽說過的沒關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什么是蔥豉桔梗湯。
【處方】鮮蔥白3~5枚 苦桔梗3~4.5克 焦山梔6~9克 淡豆豉9~15克 蘇薄荷3~4.5克 青連翹4.5~6克 生甘草2~2.5克 鮮淡竹葉30片
【功能主治】辛涼解表,疏風清熱。主風溫、風熱初起,頭痛身熱,微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煩口渴,舌尖紅赤,苔薄黃,脈浮數?,F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見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蔥白、豆豉解肌發(fā)表,疏風散邪為君;薄荷、桔梗散風清熱,連翹、山梔清熱解毒為臣;甘草合桔梗以利咽,淡竹葉清心除煩,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辛涼解表,疏風清熱之功。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鮮蔥白3枚至5枚,苦桔梗1錢至1錢半,焦山梔2錢至3錢,淡豆豉3錢至5錢,蘇薄荷1錢至1錢半,青連翹1錢半至2錢,生甘草6分至8分,鮮淡竹葉30片。
【功能主治】辛涼發(fā)汗。主風溫、風熱初起。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肘后》蔥豉湯,本為發(fā)汗之通劑,配合劉河間桔梗湯,君以荷、翹、桔、竹之辛涼,佐以梔、草之苦甘,合成輕揚清散之良方。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通過上面對蔥豉桔梗湯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在。到了現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渾元散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別名】天元渾元散
【處方】天麻3錢,地龍(用甘草水洗過,再加滑石粉同炒,去粉用)1錢,人中白1錢,鬼臼1錢5分,神曲1錢,(敬馬)木(即干金木鑿柄是也)1錢5分,辟溫丹8分。
【制法】大寒節(jié)用露天七夕,再要雪壓七夕,共研細末,收貯完固。
【功能主治】麻疹。
【用法用量】如麻疹初潮不現及抽搐直視,用此錢許。
【摘錄】《麻疹全書》
【處方】紫河車1具(分作5-7塊)。
【制法】用白糯米3合,水淘凈,入無油銚內同炒,以米黃色為度,同為末。
【功能主治】極補氣血,助痘灌漿。主小兒氣血俱虛,痘灰白色,不灌膿回漿者。
【用法用量】每用5-7分,兒大者1錢。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渾元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對那些不知道該不該選擇它的人,要根據醫(yī)生建議進行使用。
對于補元散,有的人或許還不太熟悉,其實補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對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關于補元散的功效與作用將會在下文中給您介紹。
【處方】人參 白術 白茯苓 黃耆(蜜炙)苦葶藶 山藥各30克 木香15克 附子1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水腫消后,服之調補。
【用法用量】每用6克,加生姜、大棗各少許,以水150毫升,煎取90毫升,去滓,不計時溫服。
【摘錄】《雞峰普濟方》卷十九
【處方】牛膝(酒浸,切,焙)1兩,地龍(去土,炒)1兩,海桐皮(銼細)1兩,羌活(去蘆頭)1兩,當歸(切,焙)1兩,白芷1兩,芎?1兩,白附子(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巴戟天(去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臟風下注,多生熱瘡,或頭目虛腫,日漸瘦劣。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用豮豬腎批開入藥末,更入鹽椒少許煨熟,空心細嚼,用酒咽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處方】夜明砂(淘凈)1兩,真蛤粉5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痘后真元不足,目不能遠視。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公豬肝1大片,將肝批開,搽藥在內,米泔水煮熟,任意食之,以原汁湯嚼下。每日早、晚服,過7日再服。
【摘錄】《審視瑤函》卷四
【處方】人參、白術、茯苓、附子、木香、肉豆蔻、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瀉利久,脾胃虛,肢冷,脈沉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處方】人參1兩,白術1兩,白茯苓1兩,黃耆(蜜炙)1兩,苦葶藶1兩,山藥1兩,木香半兩,附子1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水腫消后補益血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盞,加生姜、大棗,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雞峰》卷十九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補元散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應用歷史悠久,影響和普及范圍甚廣。足可見它的藥用價值和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