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精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
六味地黃丸養(yǎng)生應(yīng)適應(yīng)季節(ji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我們的身體。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還精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還精地黃丸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大生地(酒浸,炒)3兩,山萸肉3兩(酒炒),白茯苓(乳制)2兩,甘枸杞(酒炒)2兩,知母(蜜炒)2兩,白菊花(去梗)2兩,青鹽2兩,黃柏(制)2兩,桑白皮(蜜制)2兩,牡蠣(煅)2兩,蒙花(去梗)2兩,石膏(煅)2兩,川黃連(酒炒)1兩,大麥冬(去心)1兩,山藥(炒)1兩,黃芩(酒炒)1兩,丹皮(酒浸)1兩,澤瀉1兩,青葙子1兩,大川芎1兩,桔梗1兩,木賊(去節(jié))5錢,蔓荊子(去膜,炒)5錢,草決明5錢,薄荷(酒炒)5錢,石決明(煅)5錢,防風5錢,歸尾5分,荊芥穗5分,健豬肝10兩(用竹刀切小頭大,火焙,去血),黨參5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水虛,見瞳子之翳下陷虛薄。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淡鹽湯送下,臨臥白水送下。
【摘錄】《眼科秘書》卷下
看完了上文對于還精地黃丸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
ys630.coM延伸閱讀
杞菊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
1、杞菊地黃丸的功效
中醫(yī)認為:杞菊地黃丸的功效是肝開竅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則能視,即眼睛的功能與肝密切相關(guān);在五行理論中,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腎與肝是一對母子關(guān)系,即肝為腎之子,腎為肝之母,母臟病變會影響到子臟;又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互生,因此肝與腎密切相關(guān);因此,治療眼部疾病,往往從肝腎入手。同仁堂杞菊地黃丸由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枸杞子:甘平質(zhì)潤,入肺、肝、腎經(jīng),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頭目,宣散肝經(jīng)之熱,平肝明目。八種藥物配伍組合共同發(fā)揮滋陰、養(yǎng)肝、明目的作用,對肝腎陰虛同時伴有明顯的頭暈視物昏花等頭、眼部疾患,尤為有效。
2、杞菊地黃丸的作用
杞菊地黃丸的作用:可增強免疫功能,抗衰老,改善肝臟脂肪代謝,促進肝細胞新生,預防脂肪肝發(fā)生,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炎.
降低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減少東莨菪堿對學習記憶功能的影響,抗腫瘤、降血脂。
3、杞菊地黃丸的使用對象
杞菊地黃丸是由六味地黃丸加上補肝明目的枸杞子、菊花而成。此方長于滋腎養(yǎng)肝、明目。適用于肝腎陰虛、兩眼昏花、眼睛干澀等癥。
杞菊地黃丸的使用說明
1、杞菊地黃丸的說明書
主要功效:用于肝腎陰虧的眩暈、耳鳴、目澀畏光、視物昏花。
化學成分: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酸。
不良反應(yīng):尚不明確
禁忌:尚不明確
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杞菊地黃丸的注意事項
忌不易消化食物。
感冒發(fā)熱病人不宜服用。
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服藥4周癥狀無緩解,應(yīng)去醫(yī)院就診。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
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杞菊地黃丸的用藥方法
1、用飲料送藥
正確的方法是用溫度適中的白水送藥。因為牛奶、果汁、茶水、可樂等各種飲料都會與藥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可能影響療效,甚至導致危險。
例如用果汁或酸性飲料送服復方阿司匹林等解熱鎮(zhèn)痛藥和黃連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糖衣抗生素,會加速藥物溶解,損傷胃黏膜,重者可導致胃黏膜出血;送服氫氧化鋁等堿性治胃痛藥,會酸堿中和使藥物完全失效;送服復方新諾明等磺胺類藥物,則降低藥物的溶解度,引起尿路結(jié)石。
2、服藥后立即運動
和吃飯后一樣,服藥后也不能馬上運動。因為藥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鐘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發(fā)揮作用,期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huán)。而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yīng)不足,藥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服用期間忌飲酒
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再進一步氧化成乙酸代謝掉。而此類藥物會妨礙乙醛氧化成乙酸,導致體內(nèi)乙醛蓄積,加重頭痛癥狀。同時,酒精還易讓人昏昏欲睡,會與這類藥物中大都含有的巴比妥成分的藥效重疊。
歸附地黃丸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方劑,它的藥用價值很高,而且還能治療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歸附地黃丸的功效有哪些嗎?吃歸附地黃丸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話那就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當歸(酒洗)3兩,川芎1兩,白芍(酒炒)2兩,熟地黃(酒蒸)1兩,香附子(童便浸,炒)2兩,陳皮1兩半,黃柏(去皮,童便浸3日,曬干)1兩半,知母(去毛)1兩半(酒浸,曬干),五味子1兩半,蒼術(shù)(米泔浸,炒)2兩,牡蠣(煅)5錢,椿根皮(酒炒)2兩半(一方有白葵花;一方有山茱萸,酒蒸,去核,無五味)。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女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淡鹽湯下,后用于物壓之。
【注意】忌蔥白、蘿卜、胡椒、煎炒、發(fā)熱之物。
【摘錄】《壽世保元》卷七
歸附地黃丸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歸附地黃丸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中藥方劑有很多種,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加味地黃丸是什么嗎?關(guān)于加味地黃丸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熟地黃(煮爛,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
【制法】上藥為末,面糊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補肝腎,養(yǎng)精血。治小兒鶴膝。
【用法用量】三歲兒以上與15丸。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
【處方】懷生地黃(酒蒸)120克 懷山藥60克 牡丹皮45克 白茯苓30克 山茱萸(酒蒸,去核)破故紙(炒)各60克 益智仁30克 人參30克 肉桂1.5克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腎助陽,固攝止遺。治腎氣膀胱俱虛,冷氣乘之,不能約制,遺尿不禁,或睡中自出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時用鹽湯送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六
【處方】熟地黃8兩(酒煮),山茱萸4兩,山藥4兩,茯苓2兩5錢,牡丹皮2兩5錢,澤瀉2兩,當歸身3兩,枸杞子3兩。
【制法】上藥各為末,搗熟地極爛和藥,如干,加煉蜜再搗千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梅瘡病愈后,精血未復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早、晚用淡鹽湯送下。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六
【處方】懷熟地黃(酒蒸)4兩,山茱萸(去核,凈)2兩,山藥(姜汁炒)1兩,牡丹皮(去木)1兩半,五味子(去梗)1兩,麥門冬(去心)1兩,益智仁(去殼,鹽水炒)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老人陰虛及腎氣久虛,致筋骨痿弱無力,面無光澤,或黯慘,食少痰多,或嗽或喘,或便溺數(shù)澀,陽痿,足膝無力,形體瘦弱憔悴,寢汗,發(fā)熱作渴。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心鹽湯送下;夏月不用鹽。
【摘錄】《醫(yī)便》卷四
【處方】熟地九錢,茯苓4錢,牡丹皮4錢,山萸肉4錢,澤瀉4錢,當歸4錢,川芎4錢,川楝子4錢,使君子4錢。
【制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腎疳,一名骨疳。肢體瘦削,遍身瘡疥,喜臥冷地,口瘡出血,口臭,次第齒黑,名曰崩砂,盛則齦爛牙落。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
【摘錄】《幼科指掌》卷四
【處方】熟地5錢,山藥3錢,山茱萸2錢,茯苓2錢,骨碎補2錢,補骨脂2錢,丹皮2錢,當歸5錢,麥冬3錢,澤瀉1錢5分。
【功能主治】齒窟瘡,因傷損于齒牙,其齒墮落而成窟。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洞天奧旨》卷十
【處方】熟地、山萸、山藥、丹皮、茯苓、當歸、黃連、澤瀉、人參。
【功能主治】壯水滋陰。主眼目久病屬虛者。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別名】抑陰地黃丸
【處方】干山藥、山茱萸(肉)、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生地黃、柴胡、五味子(各另為末)各等分。
【制法】上將2地黃酒拌杵膏,入前末和勻,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腎陰虛諸癥,或耳內(nèi)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
【用法用量】抑陰地黃丸(《四明心法》卷中)。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處方】熟地8兩,山藥4兩,棗皮(酒蒸)4兩,茯苓4兩,澤瀉1兩,丹皮1兩半,枸杞3兩(酒蒸),菟絲子(淘去泥沙,酒蒸)4兩,補骨脂(鹽炒)2兩,骨碎補3兩。
【制法】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真陰不足,以致齒疏動搖,壯年脫落者。
【用法用量】每服7-8錢,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會約》卷七
【處方】懷慶元支地黃8兩(加元砂仁微炒,3錢,研末,與米酒同蒸同曬9次,勿少),淮山藥4兩,棗皮3兩(去核,酒蒸),白茯苓(去皮)4兩,粉丹皮1兩7錢,建澤瀉(淡鹽水浸,曬)1兩3、4錢,甘枸杞(去梗)3兩(酒蒸),菟絲子(淘盡泥砂)3兩(酒浸,蒸,曬干),真阿膠(蛤粉炒成珠)3兩,麥冬(去心,酒蒸)2兩,杜仲(淡鹽水炒斷絲)3兩,北5味(微炒)7、8錢。
【制法】先將地黃、棗皮、枸杞、麥冬于石臼內(nèi)搗成膏,然后將余藥磨成細末,合前膏加煉蜜搗勻為丸。
【功能主治】平補肝腎,養(yǎng)肺清熱。主陰虛失血,胸背痛,小便赤,遺精潮熱,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每晨服7-8錢,用淡鹽水送下。凡一切虛弱之人,每年夏季制服1料,可以扶體,免陰虛火炎之病,但須間服溫脾湯,更妙。
【注意】忌鐵與三白。
【摘錄】《會約》卷九
【處方】熟地1兩,淮山7錢,茯苓6錢,萸肉4錢,丹皮2錢,北五味4錢,麥冬(去心)3錢,蛤蚧(去頭足,炙)5錢,澤瀉(鹽水炒)3錢。
【制法】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虛勞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4錢,白湯送下。
【摘錄】《不知醫(yī)必要》卷一
【處方】熟地3錢,棗皮1錢半,茯苓1錢半,山藥2錢,丹皮1錢,澤瀉7分,五味3分(炒),麥冬1錢半,阿膠(蛤粉炒)2錢。
【功能主治】水虧干燥,咽痛便結(jié),皮枯筋急。
【用法用量】空心服。
【摘錄】《會約》卷十二
【處方】懷熟地黃8錢,山藥4錢,山茱萸(酒蒸,去核)4錢,白茯苓(去皮)3錢,牡丹皮3錢,澤瀉3錢,嫩鹿茸(酥炙)2錢,懷牛膝(去蘆,酒浸)2錢,五加皮3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肝腎虛弱,骨髓不充,而行遲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八
【處方】熟地1兩5錢,黃耆1兩5錢,槐花1兩,黃柏1兩,杜仲1兩,白芷1兩,山茱萸8錢,獨活8錢,山藥8錢,牡丹皮6錢,茯苓6錢,澤瀉6錢,白附子2錢。
【制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痔,陰血不足,痔疾疼痛。
【用法用量】《杏苑》有知母,槐花作“槐角”。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八
【處方】地黃(酒蒸,焙,末)2兩,山茱萸肉1兩,白茯苓1兩,山藥1兩,杜仲(鹽、酒炒,另取末)1兩,巴戟(去心,凈肉)1兩,遠志(去心)1兩,小茴香(炒)1兩,澤瀉7錢,肉蓯蓉(酒洗,焙)7錢,牡丹皮7錢,破故紙(炒)7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虛不能納水,水不歸經(jīng),致成痰飲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酒送下。
【摘錄】《保命歌括》卷九
【處方】虎脛骨(酒炙)、生地黃、酸棗仁(炒)、辣桂、防風、白茯苓、當歸。
【制法】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肝腎兩虛,血氣不充,髓不滿骨,而致筋骨軟弱,行遲者;和稟受不足,氣血不充,致腳細,肌肉瘦薄,骨節(jié)俱露,如鶴之膝,而成鶴膝節(jié)者;以及大病后,手足痿弱,驚風后手足痿緩。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
【處方】地黃丸加牛膝、虎脛骨(酥炙)、白茯苓。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痢后鶴膝風。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三
【處方】地黃8兩,山藥4兩,山茱萸4兩,澤瀉3兩,牡丹皮3兩,茯苓3兩,羌活2兩,防風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急驚風。
【用法用量】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摘錄】《準繩·幼科》卷二
【處方】熟地黃(酒浸,蒸透,曬干)8兩(酒拌杵膏),山茱萸4兩,干山藥4兩,五味子(炒)4兩,澤瀉3兩,白茯苓3兩,牡丹皮3兩,鹿茸(炙)3兩,肉桂(厚者,去皮取肉)1兩。
【制法】上藥各為末,入地黃和勻,量入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痘瘡,腰痛發(fā)熱。
【用法用量】發(fā)熱者,加肉桂,引虛火歸腎經(jīng)而熱自止也。
【摘錄】《準繩·幼科》卷六
【處方】懷生地(竹刀切片,酒洗,焙干)4兩,山萸肉(酒洗,焙)2兩,山藥2兩,白茯苓2兩,澤瀉半兩,牡丹皮半兩,菊花(去梗葉)1兩,麥冬肉(焙干)1兩,當歸(焙)1兩,五味子5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痘后近視。
【用法用量】空心淡鹽湯化下。
【摘錄】《審視瑤函》卷四
【處方】懷生地黃(酒蒸)4兩,懷山藥2兩,牡丹皮1兩5錢,白茯苓1兩,山茱萸(酒蒸,去核)、破故紙(炒)2兩,益智仁1兩,人參1兩,肉桂5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與膀胱俱虛,冷氣乘之,不能約制,致遺尿不禁,或睡中尿自出。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
【處方】六味地黃湯加枸杞子3兩,當歸身3兩,麥門冬3兩,甘菊花2兩,白芍藥2兩,柴胡5錢,北五味3錢。
【制法】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耳聾。
【用法用量】每早服3錢,淡鹽湯送下。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十三
【處方】山藥(炒)4兩,山茱萸4兩,北五味4兩,澤瀉(去毛)4兩,黃柏(鹽水炒)4兩,知母4兩(青鹽水炒),懷生地8兩,牡丹皮(炒)2兩5錢,白茯苓(去皮)2兩5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消。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滾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三
【處方】熟地黃8兩(杵膏),山茱萸(酒蒸,去核)4兩,干山藥4兩,牡丹皮3兩,白茯苓3兩,澤瀉3兩,牡蠣3兩,五味子3兩(1方,六味丸去澤瀉,加益智仁)。
【制法】上為末,地黃膏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內(nèi)虛熱者,小便頻數(shù)不禁。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滾湯送下。
【摘錄】《濟陽綱目》卷九十三
【處方】六味地黃丸加黃柏(制)4兩,當歸3兩,白芍3兩,知母(生)3兩,麥冬3兩,五味子2兩。
【功能主治】陰虛火動,手足心熱,口干唇燥,夜臥不安,遺精白濁,咳嗽失血,痰涎壅盛,面黃肌瘦,骨蒸勞熱;腎消,小便淋濁。
【摘錄】《簡明醫(yī)彀》卷四
【處方】熟地黃(煮爛,搗)4兩,山茱萸肉2兩,山藥2兩,澤瀉1兩,牡丹皮半兩,白茯苓半兩,鹿茸(酥炙)2錢,牛膝2錢。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稟受不足,腎虛精髓內(nèi)耗,氣血不充,致肌肉瘦薄,骨節(jié)呈露,狀如鶴膝,成鶴膝節(jié)者。
【用法用量】3歲以上兒服15丸。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
【處方】地黃丸加五味子1兩,肉桂1兩。
【功能主治】固下元。主盤腸產(chǎn)后下元虛者,癰疽已潰,虛火上炎,口干作渴者。
【用法用量】原書云,患盤腸產(chǎn),欲免其苦者,應(yīng)于此后無孕時多服地黃丸加五味子一兩,肉桂一兩?!督痂b》本方用熟地(酒蒸,搗膏)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萸肉(去核)五兩,白茯苓四兩,牡丹皮(酒洗)四兩,澤瀉(蒸)三兩,肉桂六錢,五味子(炒)三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方出《萬氏女科》卷三,名見《金鑒》卷六十二
【處方】熟地4兩,山藥2兩,白茯苓1兩5錢,丹皮1兩5錢,澤瀉(去毛)1兩,當歸1兩(酒拌),香附(童便制)1兩,桃仁(去皮尖)1兩,山萸肉(去核凈肉)4兩,土紅花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閉發(fā)熱或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宋氏女科》
【處方】熟地、山藥、白茯、山萸、丹皮、澤瀉、麥冬、五味、烏梅。
【功能主治】真陰素虛,致傷風久嗽不止,咳久傷氣,肺葉不收,不治多成癆怯。
【摘錄】《醫(yī)學傳燈》卷上
加味地黃丸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廣泛,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良藥。大家有需要時不妨試一試,因為它幾乎沒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交加地黃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生地1斤,老生姜1斤,玄胡索2兩,當歸2兩,川芎2兩,白芍2兩,沒藥1兩,木香1兩,桃仁(去皮尖)1兩半,人參1兩半,香附子半斤。
【制法】上先將地黃、生姜各搗汁,以生姜汁浸地黃滓,地黃汁浸生姜滓,皆以汁盡為度,次將余藥為末,共作一處,曬干,同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經(jīng)水不調(diào),血塊氣痞,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沒藥,《濟陰綱目》作"明乳香"。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月經(jīng)不調(diào),蓋由血瘀結(jié)塊而成痞脹疼痛,乃舊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故經(jīng)候愆期焉。生地滓收入老姜汁,以生新散瘀;老姜滓收入生地汁,以散瘀生新;當歸養(yǎng)血脈,白芍斂陰血,延胡化血滯以歸經(jīng),川芎行血海以榮經(jīng),桃仁破瘀血以通經(jīng),人參扶元氣以通脈,木香調(diào)氣和中,善開痞結(jié),香附調(diào)氣解郁能除疼痛,乳香活血脈以通經(jīng)也。醋糊以丸之,姜湯以下之,使瘀血消化,則新血自生,而月經(jīng)無不調(diào),血塊無不退,何疼脹之不除哉!
【摘錄】《丹溪心法》卷五
現(xiàn)在大家知道了吧,交加地黃丸的對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我們恢復健康很有幫助。
現(xiàn)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更重視養(yǎng)生。很多人都知道補腎地黃丸可以治療很多疾病,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接下來我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補腎地黃丸。
【處方】干山藥(去黑皮)山茱萸(酒浸潤,蒸透,去核,取皮用)熟干地黃(酒洗,焙干)各15克 鹿茸(蜜或酒涂,炒)川牛膝(酒洗,焙)各12克 牡丹根皮(凈洗)白茯苓(去皮)各9克 澤瀉(去粗皮)6克
【制法】上藥銼焙為末,煉蜜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主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大,頭縫不合,語遲、行遲、齒遲者。
【用法用量】每服15~25丸,空腹時用溫鹽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生地黃半斤,(酒浸2日,蒸爛研膏與柏拌,曬干),鼠苓1兩(酒炒),白茯苓4兩,黃柏1斤(銼,同地黃曬干),當歸(酒洗)、枳殼(去瓤)、麥門冬(去心)1兩,熟地黃(酒浸)2兩,天門冬(去心)2兩,揀參2兩,甘菊花2兩,生芩1兩。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降心火,益腎水,除骨蒸,壯筋骨,明眼目。主消渴。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鹽酒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
【處方】熟地黃(酒洗)8兩(再蒸,焙干,取末,忌鐵),山藥(刮去赤皮)4兩,茱萸(去核,取肉,焙干)4兩,白茯苓(去筋膜)4兩,巴戟(去心取肉)4兩,肉蓯蓉(酒洗,去外鱗,破去內(nèi)白膜,曬干)2兩,杜仲(去粗皮,切,鹽水炒絲盡,取末)3兩,川牛膝(去蘆,酒洗,焙干)3兩,芡實(取肉)3兩,甘枸杞(焙)2兩,遠志(去蘆取肉)2兩。
【制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服之壯陽益精補腎。女子服之則月事以時下,能令有子,小兒服之能治胎稟怯弱之病。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鹽湯亦可。
【摘錄】《保命歌括》卷三十四
【處方】熟地黃1兩,懷山藥1兩,山萸肉1兩,嫩鹿茸2兩,淮牛膝2兩,粉丹皮1兩,白云苓1兩,宣澤瀉1兩,北五味1兩,補骨脂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先天不足,肝腎虛喘。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摘錄】《幼幼集成》卷三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補腎地黃丸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diào)整,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chǎn)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yīng)該在平時調(diào)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黑地黃丸這種方劑。
【處方】蒼術(shù)500克(米泔浸)熟地黃500克 川姜(冬30克,夏15克,春21克)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脾益腎。治脾腎不足,房勞虛損,形瘦無力,面色青黃,舌質(zhì)淡胖,脈虛弱,及血虛久痔。
【用法用量】每服100~200丸,空腹時用米飲湯或酒送下。
【備注】方中熟地滋陰養(yǎng)血,蒼術(shù)燥濕健脾。配以干姜則更能溫運中焦,健壯脾氣。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共奏補脾益腎之功。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
【別名】地黃丸
【處方】蒼術(shù)1斤(泔浸),熟地黃1斤,川姜冬1兩,夏5錢,春7錢。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補腎。主陽盛陰虛,脾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脫血脾寒。
【用法用量】地黃丸(《活法機要》)。
【摘錄】《保命集》卷下
上面所講的就是關(guān)于黑地黃丸的一些小常識,這些方劑都是具有針對性的,而對于大多數(shù)朋友們來說,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阿膠地黃丸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熟地膏(用熟地1斤,將8兩煮汁,去滓,入8兩汁內(nèi),煮爛成膏)、牡丹皮3兩(焙),山茱萸4兩(去核,酒拌蒸,曬干,炒),白茯苓3兩(人乳拌透,曬干,焙),懷山藥4兩(炒黃),澤瀉2兩(淡鹽水拌炒),麥門冬(去心)4兩(炒),真阿膠3兩(切塊,蛤粉拌炒成珠)。
【制法】上為末,用熟地膏入藥,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金水兩臟受傷,咳嗽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4錢,空心白湯或淡鹽湯送下。
【摘錄】《馮氏錦囊·雜癥》卷十一
沒有想到吧,阿膠地黃丸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大補地黃丸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方劑,它的藥用價值很高,而且還能治療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大補地黃丸的功效有哪些嗎?吃大補地黃丸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話那就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黃柏(鹽、酒炒)熟地黃(酒蒸)各120克 當歸(酒洗)山藥 枸杞子各90克 知母(鹽、酒炒)山茱萸肉 白芍藥各60克 生地黃75克 肉蓯蓉(酒浸)玄參各45克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精血枯涸燥熱。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腹時用淡鹽湯送下。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一
【處方】黃柏(鹽酒炒)4兩,熟地黃(酒蒸)4兩,當歸(酒洗)3兩,山藥3兩,枸杞子(甘州佳)3兩,知母(鹽酒炒)2兩,山茱萸肉2兩,白芍藥2兩,生地黃2兩5錢,肉蓯蓉(酒浸)1兩5錢,玄參1兩5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精血枯涸,燥熱。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摘錄】《準繩·類方》卷一
【處方】人參5錢,白術(shù)(蜜炙)5錢,當歸5錢,茯苓3錢,熟地黃1兩,杜仲(鹽水炒)2錢,炮姜5分。
【功能主治】大補氣血。主小產(chǎn)。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大家看過對大補地黃丸的介紹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沒有覺得很長知識呢,活到老學到老啊,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你知道加減地黃丸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加減地黃丸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yīng)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熟地 山藥 山萸肉 丹皮 五味子 百藥煎
【功能主治】養(yǎng)陰生津。治上消,陰虧津傷,舌赤裂,咽如燒,大渴引飲,夜間更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處方】熟地18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魚鰾膠(蛤粉炒成球)120克,芡實60克,丹皮60克,茯苓60克,蓮須30克,生龍骨(研,水飛凈)9克。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腎填精,清火固澀。主腎精虛損。
【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早晚2次,白開水送下。
【摘錄】《驗方新編》卷六
【處方】生地黃半斤,熟地黃半斤,牛膝3兩,當歸3兩,枳殼2兩,杏仁1兩,羌活1兩,防風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目為物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淡鹽湯亦可。
【各家論述】以地黃補腎水真陰為君,夫腎水不足者,相火必盛,故生熟地黃退相火也;牛膝逐敗血,當歸益新血為臣;麩炒枳殼和胃氣,謂胃為多血生血之所,是補其原;杏仁潤燥,謂血少生燥為佐;羌活、防風,俱升發(fā)清利,大除風邪。為七情五賊饑飽勞役之病睛痛者,與當歸養(yǎng)榮湯兼服,傷寒愈后之病,及血少血虛血亡之病,俱宜服也。
【摘錄】《原機啟微》卷下
【處方】生地(干者)1斤,熟地(干者)1斤,石斛(去苗)4兩,防風(去蘆)4兩,枳殼(炒)4兩,牛膝(酒洗)4兩,杏仁(泡,去皮尖,麩炒黃,入瓦器研去油)4兩。
【制法】上為細末,除杏霜另入,勿犯鐵器,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肝益腎,驅(qū)風明目。主男婦肝藏積熱,肝虛目暗,膜入水輪,漏睛眵淚,眼見黑花,視物不明,混睛冷淚,翳膜遮障;及腎藏虛憊,肝受虛熱;及遠年近日,暴熱赤眼,風毒氣眼;兼治干濕腳氣,消中消渴,及諸風氣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豆淋酒送下;或飯飲及青鹽湯亦可。
【注意】忌一切動風毒等物。
【摘錄】《審視瑤函》卷六
【處方】熟地4兩,山藥2兩,山萸2兩,茯苓2兩,丹皮2兩,五加皮2兩,杜仲2兩,牛膝2兩,金銀花2兩,遠志2兩,豬腎4個,紫河車1具。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培元氣。主大麻風將愈。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摘錄】《外科大成》卷四
【處方】熟地8兩,山萸4兩,山藥4兩,茯苓3兩,丹皮3兩,百藥煎3兩,五味3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消渴癥,夜間為甚。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一
【處方】生地2兩,熟地2兩,茯苓2兩,山藥2兩,天冬2兩,麥冬2兩,牛膝2兩,枸杞(小茴、川椒、鹽酒、芝麻四制),人參4兩,萸肉4兩,當歸1兩,何首烏1兩,丹皮5錢,澤瀉5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補陰壯水,培土生金,養(yǎng)血潤燥。主虛勞,骨蒸內(nèi)熱。
【用法用量】早空心吞服4-5錢,白滾湯送下。
【摘錄】《活人方》卷一
看了上文對加減地黃丸的介紹,我們應(yīng)該明白要想讓身體快些好起來不僅需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要在日常飲食上多加注意。
只要一提到當歸地黃丸,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是由幾種中藥材組成的,但你知道具體是哪幾種嗎?它們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懷熟地(酒蒸)8錢,山茱萸(酒蒸,去核)3錢,山藥(蒸)3錢,澤瀉(去毛)3錢,牡丹皮(去梗)3錢,白茯苓(去皮)3錢,當歸(酒洗)3錢,一方加鹿茸(酥炙)4錢,牛膝(酒洗)4錢(去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小兒血氣不充,故肌瘦薄,骨節(jié)呈露,如鶴之膝。
【用法用量】每用熱水研化,食前服。仍以大南星炮去皮臍,研細末,入米醋調(diào)敷絹帛上,烘熱貼之。
【摘錄】《回春》卷七
【處方】當歸1兩(大者,去蘆,酒浸),熟地黃(洗凈,再酒浸1宿,焙干,切)2兩,川芎1兩,鵝卵礬2兩(火煅,以盆覆地上出火毒),黃耆(蜜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腸胃氣傷,下血不止,或鮮血,或黑血,日夜頻頻;及血氣衰弱,皮膚枯燥,腰腳疼痛,榮衛(wèi)不足,渾身酸痛,血氣虛,肌膚瘦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鹽湯送下;或溫酒服亦得。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八
【處方】當歸2兩,熟地黃2兩,川芎2兩,白芍藥2兩,牡丹皮1兩,延胡索1兩,人參半兩,黃耆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平養(yǎng)氣血。主婦人血氣不和,月事不勻,腰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日2次。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汪箕箋:稟弱者,先天之氣弱也。血生于氣,氣生于下,故用熟地為君,人參佐之,以生下焦之氣,使陰氣旺而生血也;臣以烏梅以生液,而斂血入肝。夫既生矣,斂矣,而不為流行之,則血凝而不通,故以芎、歸為使。其或瘀也,以赤芍破之;其或潰也,以炒蒲黃澀之,庶乎生而不壅,止而不塞,降中有升,溫之不熱。細玩銖錙之多寡,便知立方之妙用。
【摘錄】《產(chǎn)育寶慶》卷下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當歸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當歸地黃丸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基本上一提到解毒地黃丸,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解毒地黃丸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生干地黃(焙)2兩,黃耆(銼)1兩半,栝樓根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桑螵蛸15枚(銼,炒),大黃(銼、炒)1兩,人參1兩,梔子仁1兩,肉蓯蓉(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升麻1兩,芍藥1兩,知母(焙)1兩,王不留行1兩,遠志(去心)半兩,敗醬半兩,地脈草半兩,干棗15枚(湯浸,去皮、核,以蜜1升和蒸成膏)。
【制法】上為末,入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癰疽發(fā)背,時作寒熱,疼痛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米飲送下,日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上文是對解毒地黃丸的一些相關(guān)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diào)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解毒地黃丸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yīng)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無比地黃丸這種方劑。
【處方】肉蓯蓉120克(酒浸)枸杞子120克 當歸 川芎 防風(去蘆)各60克 菊花 楮實(揀,焙)巴戟(去心)荊芥穗 白蒺藜各45克 決明子(炒)30克 生干地黃120克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腎兩虛,眼生黑花,乍結(jié)內(nèi)障,目力虧損,逢風有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時用鹽湯成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二引《經(jīng)驗良方》
最后提醒下無比地黃丸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為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