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防已膏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防已膏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眾所周知漢防已膏是一種中藥方劑,可是大家對于漢防已膏的功效了解多少呢?漢防已膏到底應該怎么吃呢?想知道這些的話,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漢防己1兩,野葛1兩半,犀角屑1兩,莽草2兩半,川烏頭1兩(去皮臍),吳茱萸1兩,川椒1兩(去目),丹參1兩半,躑躅花2兩,川升麻1兩,干姜1兩,附子1兩(去皮臍),白芷2兩,當歸1兩,桔梗1兩,巴豆1兩(去皮心),雄黃1兩(細研),蛇銜1兩,防風1兩(去蘆頭),鱉甲1兩。
【制法】上銼細,用綿裹,以醋2升,浸1宿,以豬脂3斤,慢火煎令藥色黃,膏成,絞去滓,,盛瓷盒中。
【功能主治】腳氣風毒,筋脈拘急,腫滿疼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膏”。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漢防已膏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漢防已膏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Ys630.com相關知識
對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間雖然長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防已飲,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防己1兩,葶藶(隔紙炒)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玄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澤漆(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豬苓(去黑皮)1兩半,白術(銼)1兩半,大豆(炒)1兩半,桑根白皮(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因經(jīng)水斷絕,水病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
【處方】防己、木通、檳榔、生地、炒芩川芎、焦白術、制蒼術、甘草梢、黃柏(鹽水炒)、牛膝、木瓜、苡仁。
【功能主治】腳氣腫痛,寒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梅氏驗方新編》七集
上文介紹了防已飲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防已飲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防已茯苓湯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防已茯苓湯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木防己湯、防己湯、茯苓湯、防己加茯苓湯
【處方】防己3兩,黃耆3兩,桂枝3兩,茯苓6兩,甘草2兩。
【功能主治】皮水。
【用法用量】木防己湯(《外臺》卷二十引《深師方》)、防己湯(《圣濟總錄》卷三十二)、茯苓湯(《雞峰》卷十九)、防己加茯苓湯(《赤水玄珠》卷五)。
【注意】忌海藻、松菜、生蔥、酢物。
【各家論述】1.《醫(yī)方集解》:防己行經(jīng)絡,茯苓善滲泄,黃耆達皮膚,桂枝走肢節(jié)。
【摘錄】《金匱》卷中
對于防已茯苓湯的功效和性質(zhì)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
漢宮秋的簡介
漢宮秋別名:紅葉莧、紅洋莧,紅靛、一口紅、血莧、紅葉莧,拉丁文名:Iresine herbstii Hook. f. 莧科、血莧屬多年生草本,高1-2米;莖粗壯,常帶紅色,有分枝,初有柔毛,后除節(jié)部外幾無毛,具縱棱及溝。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全緣,兩面有貼生毛,紫紅色,如為綠色或淡綠色,則有黃色葉脈;綠白色或黃白色,外面基部疏生白色柔毛; 不育雄蕊微小;子房球形,側(cè)扁,花柱極短。雄花及果實未見。花果期9月至次年3月(海南島)。分布云南滇中、滇南等地栽培。中國江蘇、廣東、海南、廣西、南美洲有栽培。原產(chǎn)巴西,我國江蘇(上海)、廣東(廣州及海南島)、廣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漢宮秋的功效與作用
1、功效作用
1.1、漢宮秋為莧科植物血莧的全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痢疾;泄瀉;濕熱帶下;癰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1.2、《泉州本草》: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帶血,血氣燥熱。
1.3、治咳血,痢疾。(福建)
1.4、《文山中草藥》:舒筋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鼻衄,痛經(jīng),骨折。
2、臨床應用
2.1、治吐血,衄血:鮮紅木耳,每次一兩,水煎泡烏糖服。(《泉州本草》)。
2.2、治咳嗽帶血:鮮紅木耳(單用葉亦可),每次一兩半至二兩,合豬半赤白肉燉服。(《泉州本草》)。
2.3、治創(chuàng)傷出血:紅木耳、冰糖各三錢,燉服。(福建)。
2.4、治痢疾:鮮紅木耳葉一兩,搗汁,調(diào)紅糖服。(福建)。
2.5、治皮膚燥癢:紅木耳全草或葉,每次二兩,合豬肚油燉服。(《泉州本草》)。
漢宮秋的市場信息
1、漢宮秋的價格
漢宮秋的價格暫未知。
2、漢宮秋的選購方法
漢宮秋全株紫紅色,葉片綠色光亮,葉脈呈黃色或紅色,葉色艷麗,十分耐看。適宜盆栽、吊盆栽栽培和花壇、花徑配置。為一盆栽賞葉植物,或為花壇植物。我國栽培者為雌株,不結(jié)果實。
3、漢宮秋的保存方法
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漢防己丸這種方劑。
【處方】漢防己30克 商陸30克 麻黃30克(去根、節(jié))赤茯苓30克 桑根白皮45克(銼)甜葶藶30克(隔紙炒令紫色)蛤蚧1對(頭、尾全者,涂酥,炙微黃)杏仁30克(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宜肺化痰,利水退腫。治肺臟氣壅,面目四肢浮腫,喘促咳嗽,胸膈滿悶,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20~30丸,粥飲下亦得。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
【別名】防己丸
【處方】漢防己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瓤,焙),甜葶藶3分(微炒),豬牙皂莢1兩(去黑皮,涂酥炙黃)。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氣咳嗽喘促,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防已丸(《圣濟總靈》卷四十八)。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處方】漢防己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豬牙皂莢1兩(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黃,去子)。
【制法】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氣喘急,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煎桑根白皮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
【別名】防己丸
【處方】漢防己3分,豬苓3分(去黑皮),栝樓根1兩,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半(銼),白術半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郁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已覺津液耗竭,身體浮氣如水病者。
【用法用量】防已丸(《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漢防己1兩,苦葫蘆子半兩(微炒),澤瀉3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咳嗽不愈,面目浮腫。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漢防己散,與劑型不符,據(jù)《醫(yī)方類聚》改。《普濟方》引作“防已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漢防己1兩,商陸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芍藥1兩,桑根白皮1兩半(銼),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蛤蚧1對(頭尾全者,涂酥炙微黃),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臟氣壅,面目四肢浮腫,喘促咳嗽,胸膈滿悶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粥飲下亦得,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
通過以上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漢防己丸有了很多的了解吧,漢防己丸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最重要的是漢防己丸的功效與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美漢草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jīng)常吃美漢草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食用美漢草呢,食用美漢草對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美漢草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英文名】Root of Farges Meehania
【別名】水升麻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華西龍頭草的根。
【原形態(tài)】華西龍頭草,多年生草本,高10-20cm,罕達40cm。具鋪匐莖;莖細弱,嫩枝常被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5-25mm,幼時被柔毛;葉片卵狀,長2.8-6.5cm,寬2-4.5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微心形,邊緣具鋸齒,上面被疏糙伏毛,下面 被疏柔毛。輪傘花序少花,著生莖項部葉腋;小苞片鉆形,長經(jīng)1mm;花萼筒狀,長15-18mm,外面密被微柔毛,上唇較長,具3齒,下唇2齒,齒均三角形,具緣毛;花冠淡紅或紫紅色,長2.8-4.5cm,外面被疏短柔毛,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邊緣波狀;雄蕊4,不伸出花冠,花藥2室,被微柔毛;子房4裂,被微柔毛,花柱伸出花冠,柱頭2裂;花盤杯狀,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ㄆ?-6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900-3500m的針葉闊葉混交林或針葉林下蔭處。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發(fā)表清熱;利濕解毒。主感冒發(fā)熱;瀉痢腹痛;肝炎;膽囊炎;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葉主治牙痛。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于中藥材美漢草的介紹。對于我們不懂的藥材,更應該去了解它,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它,不至于手足無策。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漢防己散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漢防己(一兩)、黃芩(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一兩半)、石膏(一兩半)。赤芍藥、川芎、防風、羌活、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炒),各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白術,各半兩。
【功能主治】治賊風,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漢防己30克 海蛤15克 滑石30克 冬葵子15克 豬苓15克(去黑皮)瞿麥15克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時用濃煎木通湯調(diào)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
【處方】漢防己30克 黃耆30克(銼)桂心30克 赤茯苓6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0克(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皮水,四肢習習然動。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處方】漢防己22克 豬苓22克(皮黑皮)海蛤30克 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木香15克白術15克 桑根白皮22克(銼)赤茯苓22克 檳榔30克 紫蘇莖葉30克 木通30克(銼)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虛勞四肢浮腫,呼吸喘促,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處方】漢防己30克 木通30克(銼)桑根白皮30克(銼)赤茯苓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大腹皮15克(銼)牽牛子30克(微炒)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水氣溢于皮膚,四肢腫滿,上氣喘急,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蔥白7寸,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處方】漢防己3分,桑根白皮1兩(銼),木通1兩(銼),赤茯苓1兩,澤漆半兩,百合1兩,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臟氣壅,閉隔不通,致令面目浮腫,咳嗽喘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漢防己1兩,茯神1兩,白鮮皮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青羊角屑1兩,羚羊角屑1兩,沙參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熱毒風攻頭面,壅悶,口鼻干,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上為粗散。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處方】漢防己3兩,葛根3兩(銼),桂心2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甘草1兩(炙微赤,銼),防風1兩(去蘆根),赤芍藥1兩,獨活1兩,羚羊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口噤不開,筋脈拘急,體熱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放溫,拗開口灌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漢防己半兩,赤茯苓3分,檳榔1兩,桑根白皮3分(銼),木通3分(銼),豬苓3分(去黑皮),紫蘇莖葉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小便不利,喘促不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3分,桑根白皮1兩(銼),澤瀉半兩,赤茯苓半兩,木通3分(銼),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豬苓3分(去黑皮),檳榔1兩,紫蘇莖葉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濕腳氣,通身浮腫,小便不利,氣壅煩悶,腹脅連膀胱虛脹,上氣喘促,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3分,赤茯苓1兩,酸棗仁3分(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桑根白皮1兩(銼),桂心半兩,薏苡仁3分,羌活3分,赤芍藥3分,麻黃3分(去根節(jié)),羚羊角屑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風毒痹攣,腫痛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茯苓1兩,丹參1兩,牛膝1兩(去苗),獨活1兩,黃耆1兩(銼),防風1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1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石膏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檳榔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緩弱頑痹,心神煩悶,語言謇澀,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漢防己2分,桑根白皮1兩(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3分,紫蘇莖葉1兩,木通2分(銼),大腹皮1兩(銼),黃芩半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痰結(jié)不食,身體浮腫,腹脅滿悶,喘息氣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己3分,豬苓3分(去黑皮),海蛤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白術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赤茯苓3分,檳榔1兩,紫蘇莖葉1兩,木通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四肢浮腫,喘息促,小便不利,坐臥不安;傷寒或痢疾后,身體浮腫,喘息促急,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三十二)。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漢防己1兩,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赤芍藥3分,芎藭3分,黃芩1兩,防風3分(去蘆頭),羌活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當歸3分(銼,微炒),石膏1兩半,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術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賊風。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漢防己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豬苓1兩(去黑皮),商陸2分,桑根白皮1兩(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風虛,虛壅上攻,頭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瀉肺利水之急劑,此藥虛人戒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己1兩,赤茯苓1兩,白前1兩,桔梗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通1兩(銼),紫菀1兩(去苗),紫蘇莖葉1兩,天門冬1兩(去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壅熱,煩躁喘粗,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四十九)。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漢防己半兩,桂心3分,防風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地黃2斤(研,絞取汁)。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逼心,譫語見鬼神不安。
【用法用量】入地黃汁中,更入水1大盞,調(diào)令勻,入銀器中盛,于甑中蒸半日取出;每服3合,以溫水下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漢防己1兩,海蛤半兩,滑石1兩,葵子半兩,豬苓半兩(去黑皮),瞿麥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濃煎木通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漢防己1兩,芎藭1兩,桂心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銼),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肝風濕痹,四肢拘攣急痛,心胸壅,氣喘促。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防己3兩,豬苓兩半,澤瀉兩半,商陸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浮腫,脈沉者。
【用法用量】生姜湯煎3錢,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chǎn)后離蓐太早,姿飲積濕而浸漬中外,遍滿皮膚,故周身浮腫謂之水腫。防己瀉血分之水,豬苓瀉氣分之水;澤瀉瀉膀胱之水,商陸瀉腸胃之水。為散,姜湯煎,使水濕頓去,則腸胃廓清而經(jīng)絡通暢,豈有遍身浮腫之患乎。此邪盛攻實之劑,亦急則治標之法。凡體虛邪氣不實者,慎勿輕試。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漢防己1兩,杜若1兩,防風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虎掌半兩(湯洗7遍,生姜汁拌炒令黃),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芎藭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頭風目眩,水漿不下,食輒嘔吐,即眩倒。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3分,人參3分(去蘆頭),荊芥2分,芎藭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枳實3分(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上焦痰攻。頭目旋暈,心神煩亂。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飴糖、羊肉。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官桂(去皮)1兩,陳皮1兩(去白),漢防己5錢,杏仁(湯浸,去皮尖)1兩,紫蘇7錢半,羚羊角(鎊)7錢半,細辛7錢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五噎。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溫服,日2次。
【注意】忌酸味生冷滑物。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三
【處方】漢防己1兩半,石膏4兩,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白術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胸膈間支飲,數(shù)吐下之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漢防己1兩,萬州黃藥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咯血。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散”、“黃藥散”。
【摘錄】《博濟》卷一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己3分,桑根白皮1兩(銼),木香1分,大腹皮3分(銼),紫蘇莖葉1兩,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妊娠通身浮腫,喘促,小便澀。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一五七)。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漢防己3分,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1兩,木通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紫蘇莖葉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頭面及四肢浮腫,心胸滿悶,喘息,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7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漢防己3分,麥門冬3分(去心皮),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地骨皮3分,前胡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癰,喘急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干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漢防己1兩,木通1兩(銼),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大腹皮半兩(銼),牽牛子1兩(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氣,四肢腫滿,上氣喘急,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7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別名】防己湯
【處方】漢防已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木通1兩(銼),赤茯苓1兩,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澤漆半兩,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百合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氣,咳逆上氣,四肢浮腫,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防已湯(《圣濟總靈》卷八十)。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別名】防己散
【處方】漢防己1兩,黃耆1兩(銼),桂心1兩,赤茯苓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
【用法用量】防已散(《準繩·類方》卷二)。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處方】漢防己1兩,桑根白皮(銼)1兩,蒼術(銼,炒)1兩,郁李仁(去皮尖)1兩,羌活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水面腫,脈浮而緊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之。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見《曾濟方》卷一九二
【處方】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1分,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芎藭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白術半兩,細辛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赤芍藥3分,羌活3分,枳實3分(麩炒微黃),甘草半兩(微炙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化痰,利胸膈,除頭目旋眩,令思飲食。主風。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漢防己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赤茯苓3分,大腹皮3分(銼),前胡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赤芍藥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桂心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分,四肢浮腫,喘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漢防己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川升麻半兩,桂心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中風,口?斜僻。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1-2沸,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對于漢防己散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漢防己煮散是一種中藥方劑,能起到增強身體免疫力,調(diào)理機能的作用,那么你知道漢防己煮散要用到哪些藥材原料嗎?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漢防己 澤漆葉 石韋 澤瀉 白術 丹參 赤茯苓 橘皮 桑根白皮 通草各90克 郁李仁60克 生姜40克
【制法】上十二味,研為粗散。
【功能主治】治水腫上氣。
【用法用量】每次6克,用水3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頓服,一日三次。取小便利為度。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褚澄
【別名】防己煮散
【處方】漢防己3兩,澤漆葉3兩,石葦3兩,澤瀉3兩,白術3兩,丹參3兩,赤茯苓3兩,橘皮3兩,桑根白皮3兩,通草3兩,郁李仁5合,生姜10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水腫上氣。
【用法用量】防已煮散(《外臺》卷二十引《古今錄驗》)。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漢防己散”。
【摘錄】《千金》卷二十一引褚澄方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漢防己煮散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漢防己煮散之前還是要結(jié)合一下自身的體質(zhì),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