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葉散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您是否正在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楮葉散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楮葉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楮葉散就成為了一門學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楮葉散。
【處方】蝸牛(焙干)半兩,蛤粉1分,龍膽(去土)1分,桑根白皮(銼,炒)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煎楮葉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別名】羌活散
【處方】羌活(去蘆)半兩,川芎(洗)半兩,旋覆花(去梗,凈)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甘草(炙)1兩,蒼術(泔浸1夕,去皮,曬干,不見火)1兩,楮葉(自采不生楮子者)1兩,桑葉(并8月采,陰干)1兩,甘菊花1分,楮實1分,蟬退(去頭足)1分,木賊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暴赤眼。
【用法用量】羌活散(《普濟方》卷七十一引《龍木論》)。本方方名,《醫(yī)方類聚》引《簡易方》引作“楮英散”。
【注意】忌濕面及酒。諸藥合時不得焙及犯鐵器。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方中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旋覆花氣味咸溫,入手太陰陽明;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jīng)絡,能緩諸藥之性;蒼術氣味辛溫,入足太陰;楮葉氣味甘涼,入足厥陰;桑葉氣味辛甘涼,入手太陰、足厥陰;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楮實氣味甘溫,入足少陰、厥陰;蟬退氣味咸甘寒,入足少陽、厥陰;木賊草氣味甘苦微溫,入足少陽、厥陰。此亦因肝膽上逆,頭目疼痛,將欲降之,必先升之,故雖有咸苦之品而辛散之藥居多,且以清茶送藥也。
【摘錄】《本事》卷五
【處方】干楮葉3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瘴痢,不問老少,日夜百余度者。
【用法用量】每取2錢,烏梅湯調服,1日2次。另取羊肉裹末納谷道,痢出即止。
【摘錄】《續(xù)易簡方》卷四
由上文可知楮葉散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
ys630.coM延伸閱讀
我們都知道楮葉湯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楮葉湯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楮樹葉20片(微炙),木瓜半兩(切),人參1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或時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上以漿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細細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楮葉(炙令黃香)。
【功能主治】小兒下利發(fā)渴,得水飲便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上用漿水半升浸之,候水綠色去葉;以木瓜1個(切碎),納汁中,煮5-7沸,去木瓜,放溫細細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一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楮葉湯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楮葉湯之前還是要結合一下自身的體質,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楮實散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楮實散的知識吧!
【處方】楮桃兒、土瓜根、商陸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去皴皺,悅皮膚。主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早晨洗擦患處,后用桃仁膏。
【摘錄】《御藥院方》卷十
【處方】楮實子(去白膜,炒)半兩,夏枯草半兩,甘草半兩,香附子(炒)1兩,夏桑葉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冷淚。
【用法用量】熟水調服,不拘時候。
【摘錄】《準繩·類方》卷七
【處方】楮實子(研細)。
【功能主治】肝熱生翳;及氣翳細點,小兒翳眼。
【用法用量】上以蜜湯調下,食后服。
【摘錄】《直指》卷二十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楮實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楮實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對楮白皮散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下。
【處方】楮白皮30克(銼)桑根白皮90克(銼)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90克 豬苓90克(去黑皮)木通60克(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風水毒氣,遍身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普濟方》卷一九二補。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處方】楮白皮2兩(銼),桑白皮3兩(銼),陳橘皮1兩(焙,去白瓤),紫蘇葉3兩,豬苓3兩(去皮),木通2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逐水,利小便。主風水毒氣,遍身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5錢,用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二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楮白皮散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楮白皮散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該要多去認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中藥的本質就是治標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楮樹根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楮樹根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谷樹子根(《本經(jīng)逢原》),谷木蔃(《生草藥手冊》)。
【來源】為??浦参? 構樹 的 嫩根 或 根皮 。9~10月采。
【性味】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濕,祛痰。治咳嗽吐血,水腫,血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
【附方】①治肺虛咳嗽:紗紙樹根二兩,五指牛奶根二兩,檸檬葉三張。水煎服,或同豬肺煲服。(《廣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分類草藥性》
通過上面文章關于中藥楮樹根的詳細介紹,我們知道楮樹根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楮實的簡介
別名谷實、谷子、楮實子、楮桃、角樹子、野楊梅子、構泡、谷木子、谷樹子、谷樹卵子。
楮實落葉喬木,高達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壯,密生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10cm,密被柔毛;葉片膜質或紙質,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5-15(-20)cm,寬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樹葉較明顯,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或粗鋸齒,上面深綠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柔毛。
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葇荑花序,直徑l-1.5cm,總花梗長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狀,被毛,花被管狀,雌蕊散生于苞片間,花柱細長,線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質,呈球形,直徑約2cm,成熟時橙紅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林緣或村寨道旁。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等地。
楮實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歸經(jīng):甘;性寒。肝經(jīng);腎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主腎;虛腰膝酸軟;陽痿;止昏;目翳;水腫;尿水。內(nèi)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作用:
1、治脾、腎、肝三服陰虛,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煩渴,夢中遺精;或大便虛燥,小便淋澀;或眼目昏花,風淚不止:楮實(赤者)一斗。取黑豆一斗,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實子一日,曬干,再浸再曬,以豆汁滲盡為度,再曬燥。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為細末,每早用白湯調服五錢。
2、治肝熱生翳,氣翳細點,亦治小兒翳眼:楮實子細研,蜜湯調下,食后服。
3、治水氣膨脹,潔凈府: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另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shù),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
4、治喉痹喉風:楮桃陰干,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兩個。
5、治石疽,狀如座癤而皮厚:搗彀子敷之。亦治金瘡。
6、治目昏:荊芥穗、地骨皮、楮實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7、治耳鳴,眼霧:桑泡、薅秧泡、構泡、大烏泡、三月泡,泡酒服。
楮實的市場信息
1、楮實的價格
尚不明確。
2、楮實的選購方法
果實呈扁圓形或卵圓形,長1.5-3mm,直徑約1.5mm厚至lmm。表面紅棕色,有網(wǎng)狀皺紋或疣狀突起。一側有棱。一側略平或有凹槽,有的具于房柄。
果皮堅脆,易壓碎,膜質種皮緊貼于果皮內(nèi)面,胚乳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以色紅、飽滿者為佳。
3、楮實的保存方法
8~10月間當果實成熟呈紅色時打下,曬干,除去雜質。
不同的人群應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槲葉散。
【處方】槲葉30克 地榆23克(銼)木賊23克(銼)當歸23克(銼)赤芍藥23克 伏龍肝23克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時氣,大腸實熱,下血不止,臍下疴痛。
【用法用量】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6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六
【處方】槲葉不拘多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煎5-7沸,和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八
【處方】壺葉1兩,地榆3分(銼),木賊3分(銼),赤芍藥3分,伏龍肝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時氣,大腸實熱,下血不止,臍下(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槲葉散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藍葉散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白芷 柴胡 知母 杏仁(去皮)川芎 赤芍藥 生地黃 川升麻 干葛 生甘草各7.5克 爛石膏 梔子仁各3.75克 藍葉(日干)7.5克
【制法】上藥銼細。
【功能主治】治諸丹發(fā)熱赤腫。
【用法用量】每次4.5克,水煎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二十四
【處方】藍葉1兩,犀角屑1兩半,木香1分,川升麻1兩半,玄參1兩,蘧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熱毒盛,皰瘡出,頭黑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藍葉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知母半兩,鉤藤3分,玄參3分,川升麻3分,葛根3分(銼),子芩1分,犀角屑1分,射干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頭額體背俱熱,大便秘澀,眼赤心悶,乍睡乍驚,精神昏濁,與人不相主,當欲作癇狀。
【用法用量】3-5歲兒,以竹瀝半合,調半錢服,1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藍葉1兩,川升麻1兩,麥門冬1兩(去心),赤芍藥1兩,玄參1兩,黃耆1兩(銼),甘草1兩(生,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犀角屑1兩,沉香1分,葛根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渴利,口干煩熱,背生癰疽,赤焮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藍葉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川升麻半兩,犀角屑3分,木通半兩(銼),茯神半兩,馬牙消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漆瘡,四肢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放溫服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一
【處方】藍葉1分,黃連半兩(去須,微炒),赤茯苓1分,冬瓜仁半兩,酸石榴皮半兩(銼碎,微炒),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更煎2-3沸服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白芷1分,柴胡1分,知母1分,杏仁(去皮)1分,川芎1分,赤芍藥1分,生地黃1分,川升麻1分,干葛1分,生甘草1分,爛石膏半分,梔子仁半分,藍葉(日干)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諸丹發(fā)熱赤腫。
【用法用量】每次1錢半,新水煎服。
【摘錄】《直指》卷二十四
【別名】升麻黃芩湯
【處方】藍葉1兩,黃芩1分,犀角屑1分,川大黃(銼碎,微炒)1分,柴胡(去苗)1分,梔子仁1分,川升麻1分半,石膏1分半,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月內(nèi)發(fā)一切丹。
【用法用量】升麻黃芩湯(《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摘錄】《圣惠》卷九十一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藍葉散,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藍葉散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
我們都知道蓼葉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但大家是否知道服用蓼葉散其實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服用方法不對的話,是不能讓這種方劑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蓼葉1兩,柏葉1兩,黃丹1兩,胡粉1兩,附子1兩,粟米1兩,石膽1兩,川大黃1兩,白礬1兩,蛇蛻皮1兩,干蟾1兩,晚蠶蛾1兩,密陀僧1兩,榠樝。
【制法】上細銼,入瓷瓶中固濟,燒令熟,取出搗羅為末,入龍腦、麝香各半分,更研令勻細。
【功能主治】無名瘡。
【用法用量】先以溫湯淋洗,后敷貼,日2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蓼葉散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蓼葉散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該要多去認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對于柏葉散這種方劑,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關于柏葉散怎么吃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處方】柏葉45克(微炙)續(xù)斷45克 芎藭45克 禹余糧75克(燒,醋淬七遍)艾葉30克(微炒)阿膠30克(搗碎,炒令黃燥)赤石脂30克 牡蠣30克(燒為粉)地榆30克(銼)生干地黃30克(銼)當歸45克(銼,微炒)鹿茸30克(去毛,涂酥,炙微黃)龜甲45克(涂酥,炙令黃)鱉甲45克(涂酥,炙令黃)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婦人崩中漏下,不問年月遠近。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時以粥飲調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處方】柏葉 麻黃(去根節(jié))山梔子(去皮)枳殼(去瓤,銼,麩炒)羌活(去蘆)羊肝石 白蒺藜(炒,去角)升麻 子芩(去皮)防風 牛蒡子(隔紙炒)荊芥穗 茺蔚子 大黃(濕紙裹,甑上蒸)各15克 苦參30克 烏蛇1條(酒浸,去皮骨,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癘風。
【用法用量】每服6克,溫水調下,一日七八次。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三引《龐老方》
【處方】石柏末4.5克 輕粉3克 雄黃3克 青黛6克 滑石3克 寒水石(煅)6克 銀朱4.5克辰砂15克 鉛粉6克 側柏葉末3克
【制法】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天皰瘡。
【用法用量】絲瓜葉汁調涂。
【摘錄】《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處方】側柏葉(蒸干)1兩,人參1兩(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吐血下血,其證因內(nèi)損,或因酒食勞損,或心肺脈破,血氣妄行,血如涌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
【用法用量】每服2錢,入飛羅面2錢,新汲水調如稀糊,啜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澹寮方》
【處方】柏葉(焙)1兩,蒲黃1兩,木香半兩,烏魚骨(去甲,炙)半兩,棕皮半兩,當歸(洗,切,焙)半兩,婦人油發(fā)(與棕皮2味燒灰)半兩,阿膠(炙燥)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吐血后,胸中痞,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用糯米粥飲入地黃汁少許,暖令溫調下,不拘時候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九
【處方】柏葉3兩,大黃1兩,黃芩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臟毒,脈盛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調下。
【各家論述】熱蘊于中,不能輸化,而有傷臟氣,故下血紫黑,乃為臟毒焉。柏葉芳香,力能醒脾開胃,專主涼血止血;黃芩苦寒,性善寬腸清肺,專解膈熱移熱;大黃蕩滌蘊熱,以解熱毒。使毒化熱解,則臟氣清和,而血室完固,安有下血紫黑為臟毒之患乎?此解毒之劑,為臟毒下血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處方】柏葉2兩,地榆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久血痢,小腸結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二
【處方】側柏葉4兩,何首烏2兩,地骨皮2兩,白芷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榮養(yǎng)髭須。主
【用法用量】每用半兩,入生姜10片,水1大碗,煎5-7沸,去滓,淋洗髭須,臨睡用。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
【處方】柏葉不拘多少(瓦上焙干)。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血崩不止;憂恚吐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調下。
【摘錄】《產(chǎn)寶諸方》
【處方】柏葉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枳殼(去瓤,銼,麩炒)半兩,羌活(去蘆)半兩,羊肝石半兩,白蒺藜(炒去角)半兩,升麻半兩,子芩(去皮)半兩,防風(去釵股)半兩,牛蒡子(隔紙炒)半兩,荊芥穗半兩,茺蔚子半兩,大黃(濕紙裹,甑上蒸)半兩,苦參1兩,烏蛇1條(酒浸,去皮骨,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癘風。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水調下,1日7-8服。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柏葉氣味苦辛微寒,入足太陰,麻黃氣味辛溫而散,入足太陽;山梔子氣味苦寒,入手太陰、少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脾;羌活氣味辛溫,能行水,入足太陽;羊肝石氣味淡平,入足少陽、厥陰,能解藥毒;白蒺藜氣味甘辛溫,入足厥陰,能明目;升麻氣味苦辛微溫而散,入足陽明;子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防風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牛蒡子氣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陰;荊芥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茺蔚子氣味辛甘微溫,入手足厥陰;大黃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苦參氣味苦寒,入手足少陰;烏蛇氣味甘平,善能治風,入足少陽、厥陰。此治癘風之方也。血分中熱氣阻痹脈絡,不主流行,必成疥癬,久則延為癘風。故用涼血藥兼以疏風。古人有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摘錄】《本事》卷三
【處方】柏葉3分,阿膠半兩,當歸半兩,熟地黃半兩,赤芍半兩,牡蠣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赤白帶下,腹內(nèi)痛,四肢煩疼,不欲飲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錢,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柏葉(炙黃)2兩,芎?1兩,芍藥1兩,白芷1兩,干姜(炮)1兩,牡丹(去心)1兩,當歸(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帶下,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柏葉1兩半(微炙),續(xù)斷1兩半,芎?1兩半,禹余糧2兩半(燒,醋淬7遍),艾葉1兩(微炒),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赤石脂1兩,牡蠣1兩(燒為粉),地榆1兩(銼),生干地黃1兩(銼),當歸1兩半(銼,微炒),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微黃),龜甲1兩半(涂酥炙令黃),鱉甲1兩半(涂酥炙令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元氣虛弱,崩中漏下,面色萎黃,消瘦乏力,腹中疼痛,不思飲食,亦治白帶。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柏葉1兩(微炙),牛角(角思)2兩(燒灰),芎?半兩,禹余糧1兩(燒,醋淬7遍),黃耆1兩(銼),白芍藥3分,龍骨1兩,白術3分,丹參3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帶下五色,四肢黃瘦,心煩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用溫酒調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柏葉2兩(微炙),黃芩2兩,車前子2兩,甘草2兩(炙微赤,銼),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心神煩熱,口干,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地黃半兩,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柏葉1兩,黃芩1兩,桂心1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甘草半兩(銼,生用),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損,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2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青柏葉1兩,生干地黃1兩,阿膠1分(搗碎,炒令黃)。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盞半,煎至1盞,去滓,別攪馬通汁1合,相和,更煎1-2沸,分溫3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寒食收柏葉(燒灰)1斤,露蜂窠半兩(微炙),蜣螂5個(燒灰),密陀僧半兩,膩粉1錢,石灰1錢。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一切久惡瘡不愈。
【用法用量】方中石灰用量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側柏葉3分,芍藥3分,艾3分,熟干地黃(焙)1兩,禹余糧(醋淬)1兩,麒麟竭1兩,當歸(銼,焙)3分,牛角(角思)(炙)3分。
【制法】上為細末,研勻。
【功能主治】婦人傷中血下兼帶,或白或赤,臍下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生姜米飲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
【處方】側柏葉(炒黃,為末)5錢,蚯蚓糞(韭菜田內(nèi)者佳)5錢,黃柏5錢,大黃5錢,赤豆3錢,輕粉3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三焦火甚,致生火丹,作癢或作痛,延及遍身。
【用法用量】《金鑒》有雄黃,或用香油調搽,主治纏腰火丹。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柏葉散的做法大家都學會了吧,我們平時不僅可以自己試一試,還可以分享給朋友親人,讓他們的身體也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