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實煎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钪?,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guān)注如何養(yǎng)生,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楮實煎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楮實煎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在治愈疾病的同時調(diào)理身體的機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它在服用時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海桐300克 牛膝270克 楮實210克 枳殼180克 木香150克 芍藥120克 桂心24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久患腳膝濕痹,行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用酒送下。
【摘錄】《雞峰普濟方》卷十二
【處方】海桐10兩,牛膝9兩,楮實7兩,枳殼6兩,木香5兩,芍藥4兩,桂心8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患腳膝濕痹,行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0丸,酒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二
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楮實煎了嗎?是不是覺得它很神奇,祖國醫(yī)學(xué)就是這么神秘而強大,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楮實丸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楮實丸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dāng),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wù)勮鷮嵧璧闹饕πc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楮實300克(水淘去浮者,微炒,搗如泥)牛膝250克(去苗)干姜90克(炮裂,銼)桂心150克 附子60克(炮裂,去皮、臍)石斛60克(去根,銼)巴戟60克 麋角屑60克(酥拌,微炒。一方用鹿茸)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腎壯陽。主下元虛冷憊極。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時用溫酒送下30丸,漸加至40丸。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處方】楮實600克(炒)牛膝(酒浸,切,焙)當(dāng)歸(切,焙)干姜(炮)各30克
【制法】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產(chǎn)后感受風(fēng)寒,腰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時用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三
【處方】楮實半斤(淘,炒),山芋4兩,桑螵蛸(銼,炒)2兩,枸杞子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精血。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日午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五
【處方】楮實1升(水淘去浮者,微炒,搗如泥),牛膝半斤(去苗),干姜3兩(炮裂,銼),桂心5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石斛2兩(去根,銼),巴戟2兩,麋角屑2兩(酥拌,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暖下元,益陽道。平補下元。主下元虛冷憊極,不能久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漸加至40丸,空心時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楮實(微炒)3兩,桂(去粗皮)2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半,檳榔(煨,銼)1兩半,干姜(炮)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冷痹,下焦虛寒,腰腳不隨;風(fēng)冷濕痹。三焦虛寒;腰痛強直,不得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晚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
【別名】神仙楮實丸
【處方】楮實1升(水淘去浮者,微炒,搗如泥),桂心4兩,牛膝半斤(去苗),干姜3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明目益力,輕身補暖。主積冷,氣沖胸背,及心痛有蛔蟲,痔瘺痃癖,氣塊積聚,心腹脹滿,兩脅氣急,食不消化,急行氣奔心肋,并疝氣下墜,飲食不下,吐水嘔逆,上氣咳嗽,眼花少力,心虛健忘,冷風(fēng)等,坐則思睡,起則頭旋,男子冷氣,腰疼膝痛,冷痹風(fēng)頑,陰汗盜汗,夜多小便,泄痢,陽道衰弱,婦人月水不通,小腹冷痛,赤白帶下,一切冷氣,無問大小。
【用法用量】神仙楮實丸(《宣明論》卷十二)。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楮實半斤(輕杵去白及膜,揀凈,微炒),鹿茸4兩(茄子茸為上,其次亦得,凈瓦上炙令黃色,如無則鹿角屑代之亦妙),大附子4兩(炮,去皮臍,出火毒),懷牛膝4兩(去蘆頭,酒浸2宿,焙),紫巴戟4兩(洗,去心),金釵石斛4兩(去根,揀凈,細切),川干姜2兩(炮制,急于新水內(nèi)凈過),肉桂2兩(去粗皮)。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駐顏輕身,補腎壯骨,暖胃進食。主積冷虛乏,一切氣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酒送下。
【注意】忌牛肉、豉汁。
【摘錄】《養(yǎng)老奉親》
上文是關(guān)于楮實丸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biāo)準(zhǔn)。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楮實散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guān)于楮實散的知識吧!
【處方】楮桃兒、土瓜根、商陸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去皴皺,悅皮膚。主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早晨洗擦患處,后用桃仁膏。
【摘錄】《御藥院方》卷十
【處方】楮實子(去白膜,炒)半兩,夏枯草半兩,甘草半兩,香附子(炒)1兩,夏桑葉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冷淚。
【用法用量】熟水調(diào)服,不拘時候。
【摘錄】《準(zhǔn)繩·類方》卷七
【處方】楮實子(研細)。
【功能主治】肝熱生翳;及氣翳細點,小兒翳眼。
【用法用量】上以蜜湯調(diào)下,食后服。
【摘錄】《直指》卷二十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楮實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楮實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你知道楮實助陽酒這種藥酒嗎?藥酒是選配適當(dāng)中藥,經(jīng)過必要的加工,用度數(shù)適宜的白酒或黃酒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體。在傳統(tǒng)中,也有在釀酒過程里加入適宜的中藥釀制而成的。一起來看一下。
楮實助陽酒——(陽萎)
(驗方)
【配方】楮實子(微炒)100克,鹿茸(涂酥炙去毛)10克,制附子、川牛膝、巴戟天、石斛各60克,炮姜、肉桂(去粗皮)各30克,大棗60克,醇酒2公斤。
【制法】上藥共搗碎細,用夏布包貯,置于凈器中,注酒浸之,封口,8日后去渣備用。
【主治】腎陽虛損,陽萎滑泄,脾胃虛寒,面色無華。
【用法】每次空心溫飲1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楮實助陽酒這種藥酒的一些介紹,雖然楮實助陽酒確實是對某些疾病有緩解作用,但它最好不要作為我們治愈疾病的主要手段,因為時間的消耗太長。
楮實的藥用價值
楮(音處,上聲)實,楮樹(楮實子)果實,可入藥。構(gòu)樹,又名谷(《詩經(jīng)》),楮(《說文》),谷桑,楮桑(陸璣《詩疏》),構(gòu)(《酉陽雜用力),斑谷(《本草圖經(jīng)》),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 (《嶺南采藥錄》),谷漿樹、奶樹、當(dāng)當(dāng)樹、柯樹、谷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莖、葉具乳液;嫩枝被柔毛,后脫落,葉互生;葉片卵形,長8~18厘米,寬6~12厘米,不分裂或3~5深裂,先端尖,基部圓形或心臟形,有時不對稱,邊緣鋸齒狀,上面暗綠色,具粗糙伏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柄長3~10厘米,具長柔毛;托葉膜質(zhì),早落。
楮實的功效與作用:滋腎,清肝,明目。治虛勞,目昏,目翳,水氣浮腫。
楮實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楮實的副作用
《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者不宜?!?/p>
楮實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楮實的醫(yī)學(xué)附方
1、治脾、腎、肝三臟陰虛,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煩渴,夢中遺精;或大便虛燥,小便淋澀;或眼目昏花,風(fēng)淚不止:楮實(赤者)一斗。取黑豆一斗,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實子一日,曬干,再浸再曬,以豆汁滲盡為度,再曬燥。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為細末,每早用白湯調(diào)服五錢。(《本草匯言》)
2、治肝熱生翳,氣翳細點,亦治小兒翳眼:楮實子細研,蜜湯調(diào)下,食后服。(《仁齋直指方》楮實散)
3、治水氣臌脹,潔凈府: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另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shù),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楮實子丸)
4、治喉痹喉風(fēng):楮桃陰干,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兩個。(《瀕湖集簡方》)⑤治石疽,狀如座癤而皮厚:搗谷子敷之。亦治金瘡。(《千金方》)
5、治目昏:荊芥穗、地骨皮、楮實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儒門事親》)
6、治耳鳴,眼霧:桑泡、薅秧泡、構(gòu)泡,大烏泡、三月泡,泡酒服。(《重慶草藥》五泡酒)。
中藥的本質(zhì)就是治標(biāo)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楮樹根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楮樹根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谷樹子根(《本經(jīng)逢原》),谷木蔃(《生草藥手冊》)。
【來源】為桑科植物 構(gòu)樹 的 嫩根 或 根皮 。9~10月采。
【性味】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濕,祛痰。治咳嗽吐血,水腫,血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
【附方】①治肺虛咳嗽:紗紙樹根二兩,五指牛奶根二兩,檸檬葉三張。水煎服,或同豬肺煲服。(《廣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分類草藥性》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楮樹根的詳細介紹,我們知道楮樹根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大家知道楮葉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也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楮葉的藥用價值吧。
【別名】構(gòu)葉(《子母秘錄》),谷樹葉(《簡便單方》),醬黃葉(《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浦参? 構(gòu)樹 的 葉 。
【化學(xué)成份】含黃酮甙、酚類、有機酸、鞣質(zhì)。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涼血,利水。治吐血,衄血,血崩,外傷出血,水腫,疝氣,痢疾,癬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吐血,衄血,積日不止:楮葉搗絞取汁,不計時候,服一小盞。(《圣惠方》)
【臨床應(yīng)用】治療癰癤:取構(gòu)樹葉研粉,加米湯、白糖調(diào)敷。治療初起的癰、蜂窩織炎22例,均獲消腫效果。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對于楮葉的藥用價值大家應(yīng)該都了解了吧,在平時食用的時候也能夠更有針對性了,更合理的用藥才能夠更好的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楮皮湯的做法你知道了嗎?積累點點滴滴健康知識會給您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收獲哦。
【處方】楮樹白皮(銼)1合,赤小豆1合,赤茯苓1兩(銼)。
【制法】上藥和勻。
【功能主治】小兒水氣,腫滿不消。
【用法用量】每取1分,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分為2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楮白皮(炙,銼)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防己(銼)1兩半,澤漆莖葉(炙,銼)半兩,射干1兩,白術(shù)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豆(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石水。四肢細瘦,腹獨腫大,狀如懷娠,心中妨滿,食即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2盞,酒1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夜1。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中藥方劑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越來越好的前景,療效的提高,副作用的進一步減少都昭示著其正確性。我們相信類似于楮皮湯等中藥方劑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研究下一定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近期各大電視頻道推出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飲食節(jié)目也推出特色養(yǎng)生食療方法,在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養(yǎng)生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認(rèn)識中加深,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養(yǎng)生的藥材楮樹白皮。
【別名】谷木皮(《吳普本草》),楮樹皮(《別錄》),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濟總錄》),構(gòu)皮(《草木便方》)。
【來源】為??浦参? 構(gòu)樹樹皮 的 韌皮部 。
【性味】①《藥性論》:"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行水,止血。治水腫氣滿、氣短咳嗽,腸風(fēng)血痢,婦人血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釀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燒存性研末點眼。
【附方】①治男子女人新久腫,得暴惡風(fēng)入腹;婦人新產(chǎn)上圊風(fēng)入臟,腹中如馬鞭者,噓吸短氣咳嗽:楮皮枝葉一大束,切,煮取汁,隨多少釀酒,但服醉為佳,不過三、四日腫減,瘥后可常服之。(《千金方》)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紗紙樹(構(gòu)樹)二層皮1兩,少年紅(為茜草科植物劍葉耳草5錢,魚腥草5錢,均用鮮品。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共治233例。服藥10天,臨床治愈41例(17.6%),顯效63例(27.4%)。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對于楮樹白皮的功效與作用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吧,楮樹白皮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很常見的中藥藥材,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
楮頭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楮頭紅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楮頭紅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 楮頭紅 的 全草 。秋季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莖脆弱,無毛,有四棱。葉對生,長卵形或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鋸齒,主脈3~5條;有長柄。花兩性,紫紅色,數(shù)朵簇生枝頂或葉腋;萼筒為倒尖塔形,有4翅,上部4齒裂,在萼齒下有一小束細毛;花冠4瓣,卵形;雄蕊8,相等,花藥長橢圓形,藥隔基部有距;子房半下位,4室,胚珠多數(shù)。蒴果,頂端有4個大鱗片。種子多數(shù),倒卵形,上面有顯著的凸點。花期7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性涼,味酸,無毒。
【功能主治】清肺熱,去肝火。治風(fēng)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燉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知道了楮頭紅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xí)慣,才可以得到它預(yù)期的效果。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對楮白皮散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下。
【處方】楮白皮30克(銼)桑根白皮90克(銼)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90克 豬苓90克(去黑皮)木通60克(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水毒氣,遍身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普濟方》卷一九二補。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處方】楮白皮2兩(銼),桑白皮3兩(銼),陳橘皮1兩(焙,去白瓤),紫蘇葉3兩,豬苓3兩(去皮),木通2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逐水,利小便。主風(fēng)水毒氣,遍身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5錢,用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二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楮白皮散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楮白皮散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yīng)該要多去認(rèn)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楮葉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楮葉散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楮葉散。
【處方】蝸牛(焙干)半兩,蛤粉1分,龍膽(去土)1分,桑根白皮(銼,炒)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煎楮葉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別名】羌活散
【處方】羌活(去蘆)半兩,川芎(洗)半兩,旋覆花(去梗,凈)半兩,防風(fēng)(去叉股)半兩,甘草(炙)1兩,蒼術(shù)(泔浸1夕,去皮,曬干,不見火)1兩,楮葉(自采不生楮子者)1兩,桑葉(并8月采,陰干)1兩,甘菊花1分,楮實1分,蟬退(去頭足)1分,木賊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暴赤眼。
【用法用量】羌活散(《普濟方》卷七十一引《龍木論》)。本方方名,《醫(yī)方類聚》引《簡易方》引作“楮英散”。
【注意】忌濕面及酒。諸藥合時不得焙及犯鐵器。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方中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旋覆花氣味咸溫,入手太陰陽明;防風(fēng)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jīng)絡(luò),能緩諸藥之性;蒼術(shù)氣味辛溫,入足太陰;楮葉氣味甘涼,入足厥陰;桑葉氣味辛甘涼,入手太陰、足厥陰;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楮實氣味甘溫,入足少陰、厥陰;蟬退氣味咸甘寒,入足少陽、厥陰;木賊草氣味甘苦微溫,入足少陽、厥陰。此亦因肝膽上逆,頭目疼痛,將欲降之,必先升之,故雖有咸苦之品而辛散之藥居多,且以清茶送藥也。
【摘錄】《本事》卷五
【處方】干楮葉3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瘴痢,不問老少,日夜百余度者。
【用法用量】每取2錢,烏梅湯調(diào)服,1日2次。另取羊肉裹末納谷道,痢出即止。
【摘錄】《續(xù)易簡方》卷四
由上文可知楮葉散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