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鄙鐣陌l(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齡,新陳代謝減慢,免疫機能下降,無一不提醒著我們應該好好調理身體了,中藥方劑就可以循序漸進的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這款方劑。
【別名】桂附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
【處方】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麻黃6克 細辛6克 附子5克(炮)
【功能主治】溫經(jīng)通陽,宣散水飲。治寒飲停積于胃,病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覆杯,苔白膩,脈沉遲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別名】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附子湯、桂附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桂甘姜棗麻附細辛湯、桂姜棗草黃辛附湯
【處方】桂枝3兩,生姜3兩,甘草2兩,大棗12枚,麻黃2兩,細辛2兩,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振奮陽氣,調和營衛(wèi),外解風寒,內(nèi)化水飲。溫陽散寒,通利氣機。主氣分,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心腎陽虛,外感風寒,水飲內(nèi)停,頭痛身痛,惡寒無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堅,腹?jié)M腸鳴,相逐有聲,或矢氣,或遺尿,脈沉遲而細澀無力。
【用法用量】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原書同卷)、附子湯(《外臺》卷八引《深師方》)、桂附湯(《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金匱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棗麻附細辛湯(《金匱懸解》卷十)、桂姜棗草黃辛附湯(《類聚方》。本方方名,原書(涵芬樓本)作“桂姜草棗黃辛附湯”;《醫(yī)門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方劑辭典》引作“桂枝去芍藥加黃辛附子湯”。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生菜。
【各家論述】①《金匱要略論注》:藥既用桂、甘、姜、棗以和其上,而復用麻黃、附子、細辛少陰的劑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謂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也。②《古今名醫(yī)方論》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陽之氣,麻黃、細辛以發(fā)陽之汗,甘草、大棗以培胃脘之陽,使心下之水飲外達于皮毛,必如蟲行皮中,而堅大如盤者始散。③《金匱要略方論》:本方是桂枝去芍藥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兩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藥湯主治表證而兼心陽不足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素體陽虛(主要為腎陽虛)而外感風寒者。今兩方合用,殆為心腎陽虛、外感風寒之證而設。方中桂枝配伍麻黃,辛溫發(fā)汗,宣散水氣;附子溫經(jīng)助陽,與細辛相合可祛寒化飲。蓋陽虛之體,邪客較深,取細辛可通徹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棗,伍麻黃發(fā)越水氣,合桂枝溫通營衛(wèi);佐以甘草,調和諸藥。
【臨床應用】陰水《福建中醫(yī)醫(yī)案醫(yī)話選編》:陸某,女,24歲。全身浮腫,面色蒼白,惡寒,四肢冰冷,脈象沉遲,舌苔白膩,渴不多飲。此證系陰盛陽微,水氣泛濫,病名陰水。蓋患者脾腎陽氣素虛,水濕內(nèi)蘊,脾主健運,腎主排泄,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脹也。治宜消陰救陽、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3錢,麻黃2錢,甘草2錢,細辛1錢,附子2錢,生姜2錢,大棗10枚。連服2劑,藥后得微汗,四肢轉溫,惡寒已減,藥已中肯,當乘勝再追,用前方再服1劑。惡寒已罷,小便通利,腹脹減小,脈象轉緩,陽氣亦有漸升之象,前方再服1劑。上部浮腫已消,腹脹再有減小,兩足仍浮。后以雞鳴散、實脾飲出入治愈。
【摘錄】《金匱》卷中
沒有想到吧,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Ys630.com相關知識
養(yǎng)生的方法很多,實踐證明中藥中的方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方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處方】桂枝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皂莢1挺大棗12枚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肺癰,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別名】桂枝皂莢湯
【處方】桂枝3兩,生姜3兩,甘草2兩,皂莢1挺,大棗12枚。
【功能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
【用法用量】桂枝皂莢湯(《赤水玄珠》卷七)。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桂枝湯和營衛(wèi)藥,《千金》去芍藥之酸收;參入皂莢1味,即《金匱》皂莢丸,不用蜜丸,而入湯液,然不若用湯送丸,不使皂莢之味棘喉,尤為得宜。此唯肥盛多濕濁垢支塞肺胃者,方為合劑;若瘦人津液素槁,雖有痰血,亦難勝皂莢之蕩滌也。
【摘錄】《千金》卷十七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對那些不知道該不該選擇它的人,要根據(jù)醫(yī)生建議進行使用。
生活中人們總避免不了生病,因為生活的壓力,因為工作的煩惱,天氣的變化等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人們總是大小病不斷,尤其是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天氣就像小女孩是臉,上一刻天氣晴朗,下一個陰雨連連。春天感冒的人居多,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感冒很好的一味藥。
春末夏初,因為天氣變化頻繁,人們穿的衣服也總是薄的換厚的,厚的換薄的,忽冷忽熱的,而且春天多容易刮風,很容易感冒,患上支氣管炎等疾病,體內(nèi)上火。家里需要備一些麻黃附子細辛湯。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發(fā)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暴啞。突發(fā)聲音嘶啞,甚至失音不語,或咽喉疼痛,惡寒發(fā)熱,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病竇綜合征、風濕性關節(jié)炎。過敏性鼻炎、暴盲、暴啞、喉痹、皮膚瘙癢等屬陽虛感寒者。
本方是為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而設。陽虛之體,應不發(fā)熱,今反發(fā)熱,并見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風寒,邪正相爭所致;表證脈當浮,今脈反沉微,兼見神疲欲寐,是知陽氣已虛。此陽虛外感,表里俱寒之證,若純以辛溫發(fā)散,則因陽虛而無力作汗,或雖得汗必致陽隨液脫,治當助陽與解表并行。方中麻黃辛溫,發(fā)汗解表,為君藥。附子辛熱,溫腎助陽,為臣藥。麻黃行表以開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溫里以振奮陽氣,鼓邪達外。二藥配合,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的常用組合。細辛歸肺、腎二經(jīng),芳香氣濃,性善走竄,通徹表里,既能祛風散寒,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協(xié)附子溫里,為佐藥。三藥并用,補散兼施,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陽氣得以維護,則陽虛外感可愈。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味中藥,對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當我們身體不適,感染風寒,可以適當喝一些。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中藥雖然對人體沒啥害處,但是也不要總是喝,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生病了,身體不舒服,還是要找醫(yī)生,叮從醫(yī)生的話,對癥治療。
導讀: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功效。麻黃細辛附子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功效是什么?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功效,下面具體來看看。
【方劑名】
麻黃細辛附子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6克(去節(jié)),細辛3克,附子3克(炮)。
【方歌】
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fā)熱惡寒脈不起,溫經(jīng)解表有專長。
【方解】
本方是為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而設。陽虛之體,應不發(fā)熱,今反發(fā)熱,并見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風寒,邪正相爭所致;表證脈當浮,今脈反沉微,兼見神疲欲寐,是知陽氣已虛。此陽虛外感,表里俱寒之證,若純以辛溫發(fā)散,則因陽虛而無力作汗,或雖得汗必致陽隨液脫,治當助陽與解表并行。方中麻黃辛溫,發(fā)汗解表,為君藥。附子辛熱,溫腎助陽,為臣藥。麻黃行表以開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溫里以振奮陽氣,鼓邪達外。二藥配合,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的常用組合。細辛歸肺、腎二經(jīng),芳香氣濃,性善走竄,通徹表里,既能祛風散寒,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協(xié)附子溫里,為佐藥。三藥并用,補散兼施,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陽氣得以維護,則陽虛外感可愈。
【功效】
助陽解表,溫經(jīng)散寒。
【主治】
陽虛外感證。發(fā)熱,惡寒重,雖得厚衣重被仍惡寒不減,神疲,脈沉弱。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1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加減化裁】
若證為陽氣虛弱而見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參、黃芪合附子以助陽益氣;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濕滯經(jīng)絡之肢體酸痛,加蒼術、獨活祛濕通絡止痛。
【臨床應用】
本方現(xiàn)代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急性腎炎早期、慢性腎炎水腫、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三叉神經(jīng)痛、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證已不限于中醫(yī)陽虛外感證。
【禁忌】
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癥,則應遵仲景先溫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fā)其汗,必致亡陽危候。
以上就是麻黃細辛附子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由于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混合而成,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備受人們關注。那么到底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為了讓您更加詳細的了解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為您詳細的介紹一下。
【別名】桂枝湯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桂枝去芍加茯苓白術湯
【處方】桂枝湯去芍藥加茯苓3兩,白術3兩。
【功能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桂枝湯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原書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術湯(《傷寒論方解》)。
【各家論述】①《金鑒》:此條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去桂當是去芍藥,此方去桂,將何以治仍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之表乎?若去桂則是芍藥、甘草、茯苓、白術,并無辛甘走營衛(wèi)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湯法,無所謂也。且論中有脈促胸滿、汗出惡寒之證,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去芍藥者,為胸滿也;此條證雖稍異,而其滿則同,為去芍藥可知矣。用桂枝湯以解表,去芍藥之酸收,避無汗、心下之滿;加茯苓之燥滲,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湯法煎服,謂依桂枝湯法取汗也。小便利則愈,謂飲病輸水道則愈也。此方即桂苓甘術湯而有生姜、大棗,其意專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棗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傷寒論方解》:本方如去桂,便與證候不合。日醫(yī)如吉益猷、丹波元簡、山田正珍諸氏亦認為不當去桂。因此,理應從《金鑒》及吉益猷氏的說法,將“去桂”改為“去芍”,庶幾藥與證合。
【摘錄】《金鑒》卷三十一
以上就是對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白術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桂枝附子湯去桂加術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
【處方】附子3枚(炮,去皮,破),白術4兩,生姜3兩(切),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助里陽以逐表濕。被濕溫經(jīng)。主傷寒8-9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喝,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白術附子湯(《金匱》)、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金鑒》卷十三)、桂枝附子湯去桂加術湯(《傷寒瘟疫條辨》卷五)、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醫(yī)效秘傳》卷三)、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類聚方》)。本方方名,《外臺》引作“附子白術湯”、“附子湯”。
【注意】忌蔥、豬肉、菘菜、海藻、桃、李、雀肉。
【各家論述】①《注解傷寒論》:桂發(fā)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為津液不足,去桂加術。②《傷寒來蘇集》:病本在脾,法當君以白術,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勝濕,土旺則風自平矣,桂枝理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中焦不治,故去桂。③《傷寒貫珠集》:去桂枝之辛散,加白術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氣,以避虛就實之法也。④《古方選注》:濕勝于風者,用術附湯。以濕之中人也,太陰受之,白術健脾去濕,熟附溫經(jīng)去濕,佐以姜、棗和表里,不必治風,但使?jié)袢ィ瑒t風無所戀而自解矣。
【摘錄】《傷寒論》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有很多的作用與功效,它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時多關注一下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很多人都有聽說過,但是一般很少有人會了解的,其實,這道湯主要是用來治療,發(fā)熱,以及感冒受寒和疲倦欲睡的癥狀,所以如果很多人,想要通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失眠,這個效果還是有待考究的,因為每個人出現(xiàn)失眠的原因都不一樣。
一、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失眠效果如何
麻黃附子細辛湯和葛根湯都是具有不錯的提神作用的藥物,不過這兩種藥物也是可以用來治療失眠的情況的,很多的人在白天的時候沒有精神,但是晚上的時候卻是十分的精神,這個時候大家就可以適當?shù)姆靡恍┞辄S附子細辛湯,這樣的話就可以有效的緩解失眠的現(xiàn)象。
二、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失眠的原理
所為物極必反,正是因為麻黃附子細辛湯能夠有效的起到提神的作用,所以大家在白天無精打采的時候就可以適當?shù)姆靡恍┞辄S附子細辛湯,這樣的話就可以使自己變得有精神,這樣的話白天的時候精力比較旺盛,到了晚上的時候自然就會變得比較疲乏,容易睡著,那么失眠的癥狀自然也就好了。
三、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做法
這份藥房的用料是麻黃、附子和細辛。先把麻黃和一斗水煮,之后減去二升,去除上面的沫,再加入三斗水和剩下的藥材,煮過之后,去渣子,在溫熱的時候服用,一天服用三次。這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做法。
看了上文當中的內(nèi)容以后我們可以了解到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可以有效的治療失眠的,如果失眠的話,大家就可以在白天的時候適當?shù)暮纫恍┞辄S附子細辛湯,不過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晚上的時候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哦,以免造成適得其反的后果。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臨床運用
1、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臨床運用
本方現(xiàn)代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急性腎炎早期、慢性腎炎水腫、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三叉神經(jīng)痛、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證已不限于中醫(yī)陽虛外感證。助陽解表,溫經(jīng)散寒。主治陽虛外感證。發(fā)熱,惡寒重,雖得厚衣重被仍惡寒不減,神疲,脈沉弱。
2、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制方要義
本方原為素體陽虛,外感風寒,所謂太少兩感證而設。陽氣素弱,多有內(nèi)寒相兼;復感風寒,病位也較深,且陽弱而無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陽扶正與解表散寒兼顧,以祛邪不傷正。方中麻黃辛溫,開泄皮毛,發(fā)散風寒;附子辛熱,補腎助陽,溫經(jīng)逐寒;此君臣相伍,內(nèi)外兼顧。佐以細辛,既外助麻黃解表,又內(nèi)助附子溫里,通徹表里。三味相合,有溫里助陽、發(fā)汗解表之功。
3、麻黃附子細辛湯的適應癥
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醫(y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扶正解表,溫經(jīng)解表之功效。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發(fā)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曝啞。突發(fā)聲音嘶啞,甚至失音不語,或咽喉疼痛,惡寒發(fā)熱,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方中麻黃散寒宣肺,附子溫腎助陽,細辛協(xié)二藥辛通上下,合用則具宣上溫下,開竅啟閉之功。后方不僅用桂枝、羌活、防風、細辛及附子,更配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斂陰和營之白芍,故助陽解表之中,兼有益氣健脾、調和營衛(wèi)之功,宜于陽虛氣弱,外感風寒者。
麻黃細辛附子湯有副作用嗎
1、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味中藥,對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當我們身體不適,感染風寒,可以適當喝一些。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中藥雖然對人體沒啥害處,但是也不要總是喝,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生病了,身體不舒服,還是要找醫(yī)生,叮從醫(yī)生的話,對癥治療。
2、本方是為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而設。陽虛之體,應不發(fā)熱,今反發(fā)熱,并見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風寒,邪正相爭所致;表證脈當浮,今脈反沉微,兼見神疲欲寐,是知陽氣已虛。此陽虛外感,表里俱寒之證,若純以辛溫發(fā)散,則因陽虛而無力作汗,或雖得汗必致陽隨液脫,治當助陽與解表并行。方中麻黃辛溫,發(fā)汗解表,為君藥。附子辛熱,溫腎助陽,為臣藥。麻黃行表以開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溫里以振奮陽氣,鼓邪達外。二藥配合,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的常用組合。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作用和用法
1、治療凍瘡,藥物與用法,麻黃、附子、細辛各25g,大黃、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500ml。將上藥研碎后兌入酒精內(nèi)密閉浸泡10天,去渣取液備用。治療時用棉簽蘸藥液,破潰者涂在患部周圍,潰瘍面按外科潰瘍處理,涂擦患處,每天2次,每次擦藥5分鐘。經(jīng)此法治療50例,治愈48例,好轉2例。
2、心動過緩、心悸,表現(xiàn)為心悸,胸悶乏力,頭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脈沉細緩,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脈絡遷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丹參、淫羊藿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心動過緩總因陽虛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補火助陽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補腎壯陽,同補心腎之陽,活血祛瘀通絡。本方加減還可治療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風心病、過敏性休克等。
說到附子細辛湯,大家應該能猜到這是一種中藥的方劑,但是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癥的,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番。
【處方】黑附子1錢,細辛1錢,白術1錢,川芎2錢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少陰頭疼,足寒氣逆,脈細。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摘錄】《杏苑》卷五
【處方】細辛1兩,川芎1兩,附子半兩(生,去皮臍),麻黃2錢半(去節(jié))。
【功能主治】頭痛連腦戶或額間與目相連,欲得熱物熨者。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每服5錢,加生姜3片,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一
通過本文的介紹我們發(fā)現(xiàn)附子細辛湯的好不僅體現(xiàn)在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上,而且它的副作用小更是從古至今都受人推崇,養(yǎng)生效果真的超贊。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麻黃附子湯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麻黃9克 甘草6克 附子3克(炮)
【功能主治】散寒溫陽,利水消腫。治腎陽不足,身面浮腫,氣短,小便不利,脈沉小。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麻黃3兩,甘草2兩,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溫經(jīng)發(fā)汗,兼顧腎陽。主水病,其脈沉小。
【用法用量】以水7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2升半,溫服8分,日3次。
【摘錄】《金匱》卷中
中藥方劑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越來越好的前景,療效的提高,副作用的進一步減少都昭示著其正確性。我們相信類似于麻黃附子湯等中藥方劑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研究下一定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藥是很常見的,不同的藥物對疾病治療上是有著一些區(qū)別的,所以在藥物選擇之前,要對它們進行一定的了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桂枝附子湯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桂枝(三錢) 附子(炮.去皮臍.三個) 甘草(二錢)
【功能主治】治傷寒八九日不解,風濕相搏,身體煩疼。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钊藭猩炙幋髼?。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桂枝12克(去皮)附子15克(炮,去皮)生姜9克(切)大棗12枚(擘)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F(xiàn)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等屬于風寒濕邪而成者。
【用法用量】上藥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備注】方中桂枝散風寒,通經(jīng)絡,附子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二藥相配,散風寒濕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甘草補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風除濕,媼經(jīng)散寒之功。
【摘錄】《傷寒論》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應該就能了解桂枝附子湯是什么了吧。桂枝附子湯在中醫(yī)可以治療很多問題,是一種很有效的中藥方劑。
麻黃桂枝升麻湯由于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混合而成,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備受人們關注。那么到底麻黃桂枝升麻湯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為了讓您更加詳細的了解麻黃桂枝升麻湯,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為您詳細的介紹一下。
【處方】木香1分,生姜1分,桂枝2分,半夏2分,陳皮2分,草豆蔻仁2分,厚樸2分,黑附子2分,黃柏2分,炙甘草3分,升麻3分,白術3分,茯苓3分,澤瀉3分,黃耆5分,麻黃(不去節(jié))5分,人參5分。
【功能主治】婦人先患渾身麻木,睡覺則少減,開目則已而全愈;證已痊,又因心中煩惱,遍身骨節(jié)痛,身體沉重,飲食減少,腹中氣不運轉。
【用法用量】上作1服。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遠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中
以上就是對麻黃桂枝升麻湯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麻黃桂枝湯大家吃過嗎?麻黃桂枝湯其實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應用也非常廣泛,那么麻黃桂枝湯的功效與作用大家知道嗎?不知道的話,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柴胡(三錢) 芍藥(二錢半) 桂枝(去皮.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半) 黃芩(一錢半) 半夏(一錢三分) 人參(一錢)
【功能主治】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有惡寒,表證未解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大棗二枚,煎至一鐘,食遠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麻黃黃芩湯(《校注婦人良方》卷十四)
【處方】麻黃30克(去節(jié))甘草9克(炙)桃仁30個(去皮、尖)黃芩15克 桂枝9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發(fā)散血中風寒。治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發(fā)于夜間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候發(fā)前溫服。
【備注】瘧發(fā)于夜間,此邪氣渾入陰血。故方中以麻黃、桂枝發(fā)散風寒,黃芩清泄伏熱,桃仁引藥入血,散血緩肝。諸藥相伍,共奏發(fā)散血中風寒之功。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別名】加味麻黃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湯浸,焙干)3分,桂心3分,白芍藥3分,細辛(去苗)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3分,半夏(湯洗7次)半兩,香附(炒去毛)半兩。
【制法】上為銼散。
【功能主治】外因心痛,惡寒發(fā)熱,內(nèi)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動。
【用法用量】加味麻黃湯(《得效》卷四)。
【摘錄】《三因》卷九
【處方】麻黃2兩(去根節(jié)),桂枝1兩,葛根3兩,芍藥3兩,甘草1兩(炙紫色)。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2枚,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服,夜1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車論》
【處方】麻黃1兩(去根節(jié)),桂枝1兩,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痛,8-9日不解,表證仍在,復發(fā)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又大汗后似瘧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別名】麻黃黃芩湯
【處方】麻黃1兩(去節(jié)),甘草3錢(炙),桃仁30個(去皮尖),黃芩5錢,桂枝3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發(fā)于夜間者。
【用法用量】麻黃黃芩湯(《校注婦人良方》卷十四)。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麻黃、桂枝、赤芍、杏仁、甘草、當歸、牛蒡、黃連、黃芩、川芎、蟬蛻、蠶蛻。
【功能主治】發(fā)汗。主痘疹,身癢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三
【處方】凈麻黃2錢,柳枝1錢2分,桂枝1錢2分,片黃芩1錢,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錢,大生地1錢,鮮紅花5分,蔥白1莖。
【功能主治】發(fā)散血中風寒。主夜瘧,血分有邪。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三
看了上面關于麻黃桂枝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