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姜苓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運(yùn)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yùn)動。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桂枝姜苓湯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疾病的困擾,那么面對疾病我們又應(yīng)該如何正確看待呢?遇到疾病應(yīng)該怎么辦?又要如何調(diào)理?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種中藥方劑桂枝姜苓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學(xué)習(xí)下哦。
【處方】芍藥4錢,桂枝1錢,干姜3錢,甘草2錢,玄參3錢,茯苓3錢。
【功能主治】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溫服。
【摘錄】《四圣心源》卷八
【處方】甘草2錢,茯苓3錢,桂枝3錢,芍藥3錢,干姜3錢,丹皮3錢,首烏3錢。
【功能主治】經(jīng)漏及經(jīng)水先期。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溫服。
【摘錄】《四圣心源》卷十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桂枝姜苓湯是一種應(yīng)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桂枝姜苓湯之前還是要結(jié)合一下自身的體質(zhì),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大家都知道姜苓阿膠湯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服用前也還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對于您的生活有點(diǎn)幫助。
【處方】丹皮9克,丹參9克,桂枝9克,茯苓9克,干姜9克,首烏9克,阿膠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溫經(jīng)養(yǎng)血,通絡(luò)調(diào)經(jīng)。主寒凝血脈。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四圣心源》
【處方】丹皮3錢,甘草2錢,桂枝3錢,茯苓3錢,干姜3錢,丹參3錢,首烏3錢,阿膠3錢。
【功能主治】經(jīng)水后期。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溫服。
【摘錄】《四圣心源》卷十
有時候人們往往會莫名其妙的感覺自己情緒煩躁,無來由的發(fā)火等,這是臟腑中需要調(diào)理的征兆。中藥方劑可以溫和的梳理潛藏在我們身體中的各種負(fù)面元素,使得我們心情變得平靜。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diào)整,所以導(dǎo)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chǎn)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yīng)該在平時調(diào)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zhǔn)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dú)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柴苓湯這種方劑。
【處方】白術(shù) 茯苓 澤瀉 柴胡 豬苓 黃芩
【功能主治】解表清熱,健脾利濕。主身熱,煩渴,泄瀉。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柴胡2錢,黃芩1錢(炒),豬苓8分,澤瀉8分,茯苓1錢半,白術(shù)1錢,官桂3分,半夏1錢,甘草2分。
【功能主治】傷寒7-8日,發(fā)熱泄瀉,作渴引飲,煩躁不寧。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鐘,加生姜3片,煎1鐘,不拘時候服。
【摘錄】《扶壽精方》
【別名】柴芩湯
【處方】小柴胡湯合四苓湯。
【功能主治】痘瘡,風(fēng)火相搏,喉中痰鳴,目睛上視,面赤引飲,喜居冷處;及邪氣并于里,腸胃熱甚,傳化失常而致痘瘡未出而瀉利。
【用法用量】柴芩湯(《痘科金鏡賦》卷六)。
【摘錄】《痘科類編》卷三
【處方】柴胡1錢6分,半夏(湯泡7次)7分,黃芩6分,人參6分,甘草6分,白術(shù)7分半,豬苓7分半,茯苓7分半,澤瀉1錢2分半,桂5分。
【功能主治】分利陰陽,和解表里。主傷寒、溫?zé)岵?、傷暑、瘧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發(fā)熱,或寒熱往來,或瀉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兒麻疹、痘瘡、疝氣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水2盞,生姜3片,煎至1盞,溫服。
【臨床應(yīng)用】①小兒下利《漢方臨床》(1987;9:66):本方治療20例小兒下利,用藥量為:未滿7歲者每日3g,7歲以上者每日6g,乳兒每日0.18g,均分3次服用,使用時間為7-14日。結(jié)果:顯效7例,有效8例,略有效1例,無效2例,惡化1例,效果不明者1例。認(rèn)為對容易陷于脫水狀態(tài)的小兒下利,柴苓湯是一種有價值的藥劑。②變形性膝關(guān)節(jié)癥《漢方臨床》(1987;34:66):用柴苓湯治療14例伴有膝痛、膝浮腫的變形性膝關(guān)節(jié)癥,每日予柴苓湯9g,分3次服;治療時間最短者3周,最長者4個月,膝關(guān)節(jié)浮腫減輕或消失者8例,有效率57%。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處方】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功能主治】傷風(fēng)傷暑瘧。
【用法用量】每服加生姜3片,麥門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許,煎,溫服。
【摘錄】《得效》卷二
【處方】半夏1錢,黃芩1錢,赤芍藥1錢,人參3分,柴胡8分,澤瀉8分,豬苓7分,羌活9分,木通1錢。
【功能主治】春初發(fā)頭痛,怯寒潮熱,是陽證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半饑服。
【摘錄】《窮鄉(xiāng)便方》
【別名】柴芩湯
【處方】柴胡、白術(shù)、黃芩、茯苓、豬苓、澤瀉、厚樸、甘草、人參、香薷(暑瘧加)。
【功能主治】瘧初發(fā)1-2日。
【用法用量】柴芩湯(《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一)?!夺t(yī)林繩墨大全》本方用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豬苓五分,澤瀉五分,白茯苓八分,白術(shù)一錢五分,厚樸八分,甘草三分,人參五分(量用),香薷二錢(暑天用,余不用)。水二碗,煎一碗,服一二劑。
【摘錄】《慈幼新書》卷九
【處方】柴胡、黃芩、廣皮、半夏、甘草、茯苓、豬苓。
【功能主治】寒濕傷于少陽,下利,時寒時熱,六脈弦大。
【用法用量】《家秘》有干葛、木通。
【摘錄】《傷寒大白》卷四
通過上面的關(guān)于柴苓湯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柴苓湯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rèn)識,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按照合適的量服用,這對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你知道苓術(shù)湯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苓術(shù)湯治療呢?苓術(shù)湯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茯苓4兩,白術(shù)4兩,黃芩3兩,旋覆花2兩,杏仁3兩。
【功能主治】妊娠體腫有水氣,心腹急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方專主肺氣不降而喘脹逆滿,故用杏仁、旋覆專利膈上之痰氣,茯苓、白術(shù)專利腹中之水氣,黃芩一味專清胎息之熱氣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名見《女科指掌》卷三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茯苓、白術(shù)、干姜(炮)、澤瀉、桂心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冒暑遭雨,暑濕郁發(fā),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節(jié)離解,緩弱不收,或入浴暈倒,口眼?斜,手足亸曳,皆濕溫類也。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二
【處方】白茯苓、厚樸(姜汁制,炒)、白術(shù)、青皮、干姜(炮)、半夏(湯泡去滑)、草果(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感風(fēng),飧泄注下,腸鳴腹?jié)M,四肢重滯,忽忽善怒,眩暈,或左脅偏疼。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個,煎7分,去滓,食前服之。
【摘錄】《三因》卷五
以上就是對苓術(shù)湯配方的詳細(xì)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fèi)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相信聽說過苓甘五味姜辛湯的朋友應(yīng)該不是太多,但是苓甘五味姜辛湯在中藥方劑里面確實非常的有名氣的,那么苓甘五味姜辛湯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樣的疾病中我們可以對它進(jìn)行運(yùn)用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其中的奧妙吧。
【處方】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細(xì)辛3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溫肺化飲。治咳逆。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
【用法用量】上藥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別名】五味細(xì)辛湯、苓甘姜辛湯、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
【處方】茯苓4兩,甘草3兩,干姜3兩,細(xì)辛3兩,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氣逆上沖,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后,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肺經(jīng)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五味細(xì)辛湯(《雞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湯(《普濟(jì)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各家論述】《金匱要略心典》:眼前湯己,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xù)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dǎo)氣,加干姜、細(xì)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qū)寒,以泄?jié)M止咳也。
【摘錄】《金匱》卷中
通過上面對苓甘五味姜辛湯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說起參苓湯,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于參苓湯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處方】丁香,訶肉2錢(煨),青皮(炒)3錢,陳皮3錢,白術(shù)3錢,茯苓3錢,人參3錢,肉豆蔻(煨)3錢,甘草2錢(炙)。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瘧后胃氣虛弱,面色黃,泄瀉不止,乳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錢,陳米1勺,生姜1片同煎。
【摘錄】《袖珍小兒》卷六
【處方】人參10兩,茯苓10兩,藿香4兩,干姜4兩,白芷3兩,縮砂3兩,甘草5兩,粘米5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調(diào)中和氣,消酒食。主
【用法用量】如茶點(diǎn)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六五引《御醫(yī)撮要》
【處方】參、苓、術(shù)、草、芎、歸、芍、木香、香附、延胡、薏苡。
【功能主治】行氣調(diào)中。主積聚。
【摘錄】《類證治裁》卷三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參苓湯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理苓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理苓湯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干姜(炮)1.5~3克 人參3~9克 白術(shù)(炒焦)3~6克 甘草(炙)1.5~3克 茯苓 豬苓各6克 澤瀉9克 桂3克
【功能主治】溫中補(bǔ)虛,化氣利水。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白術(shù)3錢(炒),炮姜1錢半,茯苓3錢,澤瀉1錢半,豬苓1錢半,肉桂1錢半(去皮),甘草6分。
【功能主治】寒濕傷脾,痛瀉,脈弦細(xì)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寒濕傷脾,氣化不能通調(diào),故腹痛溺澀泄瀉不止焉。白術(shù)健脾燥濕,炮姜溫中散寒,茯苓滲脾濕,炙甘草益中氣,豬苓利三焦之濕,肉桂壯下焦之火,澤瀉通利膀胱以快小便也。水煎,溫服,使火溫土健則寒濕自化,小便無不利,腹痛泄瀉無不瘳矣。此利水溫土之劑,為寒濕傷脾痛瀉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處方】理中湯合五苓散。
【功能主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產(chǎn)后霍亂,脈緊細(xì)者。
【各家論述】產(chǎn)后脾胃兩虛,寒邪搏濕,故揮霍撩亂,嘔吐泄瀉,謂之霍亂。與常人霍亂不同。人參補(bǔ)胃氣之虛,白術(shù)助脾氣之運(yùn),炮姜溫中逐冷,豬苓利水瀉濕,澤瀉利腎膀之濕,茯苓滲脾肺之濕,炙草緩中和胃,肉桂補(bǔ)火散寒也。水煎,溫服,使脾健胃強(qiáng),則寒濕自散而經(jīng)腑清和,安有揮霍撩亂,嘔吐泄瀉之患乎。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如果大家之前對理苓湯不是很了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后一定都對理苓湯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理苓湯,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
大家都知道桂苓湯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服用前也還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對于您的生活有點(diǎn)幫助。
【處方】辣桂半兩,赤茯苓半兩,當(dāng)歸半兩,川芍半兩,赤芍藥半兩,蓬莪術(shù)半兩,京三棱半兩,檳榔半兩,蒼術(shù)(炒)半兩,桑白皮(炒)半兩,大腹皮半兩,瞿麥穗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甘草(炒)半兩,葶藶1分,大黃(濕紙煨)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血分水飲,經(jīng)脈不行,血化為水,四肢紅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直指》卷七
【處方】桂心半兩,赤茯苓1兩,半夏1兩(湯洗7次去滑),細(xì)辛半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上氣不得喘息,喉中作水雞聲。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八四
【處方】桂(去粗皮)3兩,澤瀉(銼)2兩,赤茯苓(去黑皮,銼)2兩,干姜(炮)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上喘,心下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日午、日晚各服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上文是關(guān)于桂苓湯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biāo)準(zhǔn)。
赤苓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不僅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令人非常滿意,而且 應(yīng)用范圍也非常廣泛。對于赤苓湯這種比較受歡迎的方劑,我們更應(yīng)該要了解它的吃法,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運(yùn)用它了。
【處方】厚樸(姜制)8分,陳皮(去白)8分,蒼術(shù)(米泔浸,炒)1錢,炙甘草5分,赤茯苓1錢半,桑白皮1錢半。
【功能主治】子氣。妊娠三月之后,兩足浮腫,甚則自腳面腫至腿膝,飲食不甘,小便流利者,屬濕氣為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竹林女科》卷二
【處方】赤茯苓、防己、桑白皮、陳皮1兩半,旋覆5錢,杏仁、麻黃(去根節(jié))、白術(shù)、紫蘇1兩。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
【用法用量】水煮黑豆汁1鐘半,煎藥5錢,生姜半分服。
【摘錄】《金匱翼》卷六
通過上文對赤苓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dú)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xué)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二苓湯大家食用過嗎?肯定很多人都沒有服用過吧,二苓湯是很好的中藥方劑,對人體的好處也有很多,那么二苓湯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赤茯苓半兩,木豬苓半兩,白術(shù)半兩,滑石1兩,通草1錢,白豆蔻1錢,丁皮3錢,陳皮2錢,桂枝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水飲內(nèi)停,胸膈滿悶,時時嘔逆,肢節(jié)疼,兩脅下痛,腹中鳴。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熱服。
【摘錄】《傷寒微旨論》卷下
【處方】澤瀉1兩,滑石2兩,茯苓半兩,豬苓術(shù)半兩。
【功能主治】中濕,春夏之交,病似傷寒,自汗體重,痛難轉(zhuǎn)側(cè)。
【用法用量】方中茯苓、豬苓用量原缺。
【摘錄】《脈因證治》卷上
以上就是二苓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yùn)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dá)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藿苓湯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藿苓湯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藿苓湯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藿香、白術(shù)、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蘇葉、甘草、澤瀉、豬苓、官桂。
【功能主治】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魜y內(nèi)外兩傷,吐瀉交作。
【用法用量】《內(nèi)經(jīng)拾遺》引《醫(yī)方選要》本方用量:藿、術(shù)、樸、苓各一錢二分,蘇、腹、芷、桔、夏、陳各一錢,甘草五分,桂六分,豬、澤各一錢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二
【處方】藿香、厚樸、白術(shù)、赤茯苓、半夏、蒼術(shù)、陳皮、甘草、豬苓、澤瀉、肉桂。
【功能主治】霍亂,內(nèi)外兩傷,吐瀉交作。
【用法用量】水2鐘,生姜3片,大棗2個,煎8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增補(bǔ)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三引《濟(jì)世良方》
通過上文對藿苓湯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jìn)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