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藥黃苓牡桂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藥黃苓牡桂方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yīng)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藥黃苓牡桂方這種方劑。
【處方】桂枝(去皮)3錢,芍藥(去皮,蜜水蒸、曬3次,銼碎)6錢,生姜(切)3片,甘草(去頭尾,酒浸,蒸,炙令黃色)4錢,大棗3枚(孽),秔米半合(淘凈),石膏(研細,甘草水飛過,澄,曬)1兩5錢,知母(槐砧上銼碎,干木臼中杵搗)5錢,黃芩(取腐腸者,東流水潤透,蒸之,曬干)6錢,牡桂(取厚寸許、色紫赤、味辛甜者,去內(nèi)外粗皮1層,銼碎,勿令見火)3錢。
【功能主治】胃瘧。
【用法用量】以水4升,煮取1升半,去滓,分3次溫服,未發(fā)、將發(fā)、發(fā)后各服1次。
【摘錄】《痎瘧論疏》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藥黃苓牡桂方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藥黃苓牡桂方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相關(guān)閱讀
生活中很多人對于藥材的認識不足,現(xiàn)在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補品越來越多,白虎加桂枝湯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大家來了解一下白虎加桂枝湯。
【別名】桂枝白虎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粳米60克 桂枝(去皮)90克
【制法】上銼為粗末。
【功能主治】清熱通絡(luò)止痛。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風(fēng)濕熱痹,壯熱汗出,氣粗煩躁,關(guān)節(jié)腫痛,口渴苔白,脈弦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溫服。汗出愈。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白虎加桂湯、知母湯、加減桂枝湯
【處方】知母6兩,甘草2兩(炙),石膏1斤,粳米2合,桂(去皮)3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
【用法用量】白虎加桂湯(《千金》卷十)、知母湯(《圣濟總錄》卷三十四)、加減桂枝湯(《得效》卷二)。
【各家論述】1.《千金方衍義》:白虎以治陽邪,加桂以通營衛(wèi),則陰陽和,血脈通,得汗而愈矣。
【臨床應(yīng)用】活動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熱痹):12例活動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關(guān)節(jié)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近,關(guān)節(jié)不能活動,遇寒則舒,得熱痛加,常為遷移性痛,并兼有發(fā)熱、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生化檢查:白血球計數(shù)增高,血沉加快。根據(jù)辨證,均屬熱痹,以白虎加桂枝湯為主進行治療,并隨患者體質(zhì)及病情辨證加減用藥;如熱重則選用黃柏、黃芩、山梔等;濕重則選用苡仁、茯苓、六一散、蠶砂等;陰虛則酌加生地、石斛、麥冬;氣虛則酌加黃耆、黨參;祛風(fēng)鎮(zhèn)痛藥用防風(fēng)、桑枝、威靈仙、乳沒;活血通絡(luò)用當(dāng)歸尾、杭芍、丹皮、木瓜、絡(luò)石藤等,12例均獲得臨床痊愈,一般均在服藥2劑后;體溫開始下降,關(guān)節(jié)疼痛減輕;服至6-10劑后體溫正常,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顯著減輕,其他癥狀也逐漸消失,平均治療時間11天。
【摘錄】《金匱》卷上
在我們閱讀完上文后可以發(fā)現(xiàn)白虎加桂枝湯不僅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是治病的良方,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了解白虎加桂枝湯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哦!
二加龍牡湯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為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二加龍牡湯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龍骨15克 甘草(炙)6克 牡蠣(熬)15克 芍藥12克 大棗4枚(擘)生姜9克 白薇10克 附子6克(炮)
【制法】上藥八味,切。
【功能主治】主虛勞病,陽虛外越,多夢失精,心悸氣短,潮熱汗出,或陰部畏寒,目眶疼痛,頭發(fā)脫落,及精神不安等。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忌食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秘要》卷十六引《小品方》
看完了上文的介紹,你對二加龍牡湯的食用方法了解了嗎?但二加龍牡湯畢竟是中藥方劑,可能有些人的體質(zhì)會不太適合,所以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養(yǎng)生的方法很多,實踐證明中藥中的方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方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處方】桂枝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皂莢1挺大棗12枚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肺癰,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別名】桂枝皂莢湯
【處方】桂枝3兩,生姜3兩,甘草2兩,皂莢1挺,大棗12枚。
【功能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
【用法用量】桂枝皂莢湯(《赤水玄珠》卷七)。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桂枝湯和營衛(wèi)藥,《千金》去芍藥之酸收;參入皂莢1味,即《金匱》皂莢丸,不用蜜丸,而入湯液,然不若用湯送丸,不使皂莢之味棘喉,尤為得宜。此唯肥盛多濕濁垢支塞肺胃者,方為合劑;若瘦人津液素槁,雖有痰血,亦難勝皂莢之蕩滌也。
【摘錄】《千金》卷十七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對那些不知道該不該選擇它的人,要根據(jù)醫(yī)生建議進行使用。
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幾種中草藥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產(chǎn)品。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嗎?不清楚的話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耆芍桂酒湯(《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黃耆15克 芍藥9克 桂枝9克
【功能主治】益氣祛濕,和營瀉熱。治黃汗。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苦酒200克,水1.4升相和,煮取600毫升,每次溫服200毫升。當(dāng)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別名】耆芍桂酒湯、黃耆苦酒湯、苦酒湯、黃耆桂枝苦酒湯、耆桂酒、黃耆芍藥桂酒湯
【處方】黃耆5兩,芍藥3兩,桂枝3兩。
【功能主治】黃汗,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傷寒脈沉,咽痛自汗。
【用法用量】耆芍桂酒湯(原書同卷)、黃耆苦酒湯(《圣濟總錄》卷六十一)、苦酒湯(《全生指迷方》卷三)、黃耆桂枝苦酒湯(《雞峰》卷十九)、耆桂酒(《玉案》卷三)、黃耆芍藥桂酒湯(《癥因脈治》卷三)。本方方名,《外臺》引作“黃耆芍藥桂心酒湯”、《準繩·類方》引作“耆芍桂苦酒湯”、《醫(yī)燈續(xù)焰》引作“黃耆芍桂酒湯。
【各家論述】1.《千金方衍義》:水濕從外漸漬于經(jīng),非桂之辛溫?zé)o以驅(qū)之達表;既用桂、芍內(nèi)和營血,即以黃耆外壯衛(wèi)氣以杜濕邪之復(fù)入;猶恐耆、芍固護不逮,而用苦酒收斂津液不使隨藥外泄。乃服藥后每致心煩,乃苦酒阻絕陽氣不能通達之故,須6-7日稍和,心下方得快,然非若水煎湯液之性味易過也。
【臨床應(yīng)用】黃汗:張某某,女,22歲。因家務(wù)勞作汗出,即用涼水浸毛巾擦洗身體,后發(fā)現(xiàn)上半身出汗,色黃,量多而粘,衣物均被黃染。自覺乏力,納呆,微發(fā)熱,有時干噦,月經(jīng)正常,小便色略赤,大便色正常,鞏膜皮膚無黃染,舌質(zhì)正常苔薄白,脈略滑。辨證:黃汗。時值盛夏,暑熱當(dāng)令,勞則陽氣張,遂汗出,復(fù)受水寒之氣,致熱伏于內(nèi),釀成外寒濕,內(nèi)郁熱之勢,交相蒸郁,汗液排泄障礙,或發(fā)熱汗出而色黃。治則:調(diào)和營衛(wèi),清泄郁熱。方藥:耆芍桂酒湯去苦酒加梔子、黃柏。藥用:黃耆18g,白芍12g,桂枝9g,黃柏9g,水煎分2次服。服3劑黃汗已止。隨訪3年未再發(fā)現(xiàn)黃汗。
【摘錄】《金匱》卷中
知道了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要治療那些疾病之后,也可以了解一下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的禁忌等,以免給身體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桂枝芍藥湯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方劑,它的藥用價值很高,而且還能治療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桂枝芍藥湯的功效有哪些嗎?吃桂枝芍藥湯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話那就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桂心15克 白芍藥90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太陰傷風(fēng),自汗,咽干,胸腹?jié)M,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溫,其脈弦大而緩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四
【處方】桂枝 陳皮 甘草 生姜 白芍藥
【功能主治】治寒氣腹痛。面黃唇白,手足多冷,惡寒不熱,二便清利,腹中綿綿作痛,脈左關(guān)弦緊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桂枝3錢,黃耆1兩,知母1兩,石膏1兩,芍藥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瘧疾。太陽、陽明合病,陽盛陰虛,內(nèi)實外虛,寒熱大作,不論先后。
【用法用量】每服5-7錢至半兩,水1盞半至1盞煎,溫服清,迎發(fā)而服之。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桂枝、白芍藥、防風(fēng)、黃耆(炙)、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補脾胃。主脾胃虛弱,痘子初出,他處俱起而手足起遲,他處俱收而手足不收者。
【用法用量】加大棗2枚,水1盞半,煎7分,去滓溫服。
【摘錄】《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處方】桂1兩,芍藥半兩,炙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太陰傷寒,主脈沉,客脈緊,沉緊相合,繞臍痛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兩,加生姜、大棗煎服。
【摘錄】《云岐子脈訣》
【處方】桂枝1錢半,芍藥1錢半,當(dāng)歸3錢,生姜2片,蔥頭3枚。
【功能主治】妊娠營血不足,寒襲經(jīng)中,身疼無汗,發(fā)熱惡寒,脈浮弱者。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桂枝、赤芍、柴胡、防風(fēng)、獨活、羌活、川芎、當(dāng)歸、鉤藤、牛蒡、白芷。
【功能主治】小兒痘瘡,恐毒氣留滯筋骨,不得盡宣于肌肉,而氣血又不能活,故手足痛。
【摘錄】《種痘新書》卷四
【處方】桂心半兩,白芍藥3兩。
【功能主治】太陰傷風(fēng),自汗,咽干,胸腹?jié)M,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溫,其脈弦大而緩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7分,去滓溫服。
【摘錄】《三因》卷四
【處方】桂枝1兩,赤芍藥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太陰病下之后,腹?jié)M時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guān)于桂枝芍藥湯的相關(guān)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
我們都知道桂枝加黃耆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但大家是否知道服用桂枝加黃耆湯其實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服用方法不對的話,是不能讓這種方劑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桂枝 芍藥 甘草各6克 生姜9克 大棗12枚 黃耆6克
【功能主治】治黃汗,兩脛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則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疽脈浮,有表虛癥狀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須臾飲熱稀粥約200毫升,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別名】桂枝加黃耆五兩湯
【處方】桂枝2兩,芍藥2兩,甘草2兩,生姜3兩,大棗12枚,黃耆2兩。
【功能主治】助陽散邪,以發(fā)郁阻之濕。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
【用法用量】桂枝加黃耆五兩湯(《三因》卷十)?!度颉繁痉接茫汗鹬Γㄈテぃ?、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黃耆五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三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①《醫(yī)方考》: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營中之液;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fā)散為陽,故生姜、甘草可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膽益胃之物也。②《醫(yī)門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熱粥助其得汗,加黃耆固衛(wèi)。以其發(fā)熱,且兼自汗、盜汗,發(fā)熱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黃耆也。其發(fā)汗已仍發(fā)熱,邪去不盡,勢必從表解之。汗出輒輕,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過汗而傷其衛(wèi)外之陽,并胸中之陽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陽通而陰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黃耆固陽,桂枝通陰矣。③《金匱要略方義》:以桂枝湯微解其表,和其營衛(wèi),使在表之濕隨汗而解。表盛之人,雖取微汗,猶恐重傷其表,故少佐黃耆以實表,使之汗不傷正,補不留邪,此正為寓補于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時,黃耆與桂枝、生姜配伍,尤有化氣行水之功。然黃耆固表,有礙桂枝之發(fā)散,故服后需飲熱粥以助藥力。其治黃疸者,因黃疸亦屬濕郁之證,故其表虛者,亦一并主之。
【臨床應(yīng)用】虛黃《靜香樓醫(yī)案》:面目身體悉黃,而中無痞悶,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謂虛黃也,即以仲景法治之。桂枝、黃耆、白芍、茯苓、生姜、炙草、大棗。
【摘錄】《金匱》卷中
桂枝加黃耆湯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廣泛,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良藥。大家有需要時不妨試一試,因為它幾乎沒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