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猬皮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惫沤竦娜藗儗︷B(yǎng)生有很多相關(guān)的勸諭和詩句,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川楝猬皮丸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不同的人群應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川楝猬皮丸。
【處方】猬皮(煅存性)雷丸3克(皂角洗,燒灰存性)川楝白皮 黑芝麻(炒黑)槐角子(煅存性)各1.5克 男發(fā)(皂角水浸,煅存性)2.1克 乳香6克牛角腮(童便浸七次,煅存性)30克 麝香0。6克 雄豬左懸蹄甲49個(童便浸七日,煅存性)
【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痔漏。
【用法用量】每次10丸,弱者7丸,空腹時用胡桃肉1個,細嚼同酒服。服過60克見效。
【摘錄】《瘍科選粹》卷五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川楝猬皮丸的知識,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于川楝猬皮丸的認識會更加清晰。川楝猬皮丸對于一些疾病來說,幫助是很大的。多學習一些相關(guān)的知識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要懂得調(diào)理身體。
相關(guān)閱讀
很多人對川楝散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選擇之前,對川楝散的成分、適應癥都是要進行很好認識,這樣對疾病治療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川楝子(蒸.去皮.核)、破故紙(炒)、茴香(炒),各四兩;干姜(炮)一兩,葫蘆巴(酒浸.炒)三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小腸氣痛,臍下撮疼,上沖心腹,面色萎黃,腳下隱痛,四肢倦怠,不思飲食,夜多旋溺,外腎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空心,食前,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川楝子肉、馬蘭花、舶上茴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疝。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蔥湯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玉訣》
【處方】川楝子1兩(每個切作4片),青皮(湯浸去白,切,焙干)1兩,木香2兩,舶上茴香1兩,巴豆50枚(去殼,不出油)。
【制法】上1處,炒令黃色,去巴豆不用,再入海金沙1錢,桂府滑石1錢半,同杵細末。
【功能主治】小腸氣,膀胱氣,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錢,煎蔥白酒熱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七引《經(jīng)效良方》
【處方】橘核(炒)1錢半,川楝肉1錢半,山楂1錢半,香附(炒)1錢,青皮(醋炒)1錢,吳茱萸1錢,玄胡索1錢,小茴香(炒)1錢,山梔子(炒黑)1錢,蒼術(shù)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定痛。主諸疝。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七十六
【處方】川楝子(蒸,去皮核)4兩,破故紙(炒)4兩,茴香(炒)4兩,干姜(炮)1兩,葫蘆巴(酒浸,炒)3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膀胱小腸氣痛,臍下撮疼,上沖心腹,面色萎黃,腳下隱痛,四肢倦怠,不思飲食,夜多旋溺,外腎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食前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局方》卷五(寶慶新增方)
【處方】川楝子(不蛀者)49個(先切7個,取肉,以茴香2錢半,慢火同炒,并留茴香;又切7個,以破故紙2錢半同炒,并留破故紙;又切7個,以黑牽牛2錢半同炒,并留牽牛;又切7個,以鹽1錢同炒,并留鹽,又切7個,以斑蝥14個去翅同炒,去斑蝥不用;又切7個,以巴豆肉14個作兩斷同炒,去巴豆不用;又切7個,以蘿卜子2錢半同炒,去蘿卜子不用,外更別入),茴香(炒)半兩,青木香半兩,辣桂2錢半,南木香2錢半。
【制法】上為末,酒調(diào)稀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小腸氣,木腎,諸疝通用;外腎脹大、麻木、痛硬及奔豚疝氣偏墜。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川楝丸”。
【摘錄】《直指》卷十八
通過以上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川楝散有了很多的了解吧,川楝散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最重要的是川楝散的功效與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大家都知道川楝湯對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很多人卻并不了解它的功效。其實了解這些功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川楝子(去核)6克,酒炒小茴香6克,酒炒破故紙6克,青鹽6克,煨三棱6克,酒蒸山萸肉6克,煨莪術(shù)6克,通草6克,橘核6克,荔枝核6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暖肝通絡,軟堅消腫。主肝氣郁滯。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五
【處方】川楝子(炒)1錢,大茴1錢,小茴1錢,豬苓1錢,澤瀉1錢,白術(shù)1錢(蜜炙),烏藥(炒)8分,檳榔8分,乳香(去油)8分,玄胡索8分,木香5分,麻黃6分。
【功能主治】經(jīng)來有兩條筋從陰吊至兩乳,痛不可忍,身上發(fā)熱。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蔥1根,水煎服。
【摘錄】《竹林女科》卷一
【處方】川楝子(去核)、小茴香(酒炒)、破故紙(酒炒)、青鹽、三棱(煨)、山茱萸(酒蒸,去核)、莪術(shù)(煨)、通草、橘核、荔枝核各等分,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一切疝氣。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錄】《回春》卷五
通過上文對川楝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說到楝實丸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楝實丸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guān)小常識。
【別名】茴香楝實丸
【處方】楝實(麩炒,去核)1兩,茴香子(炒)1兩,山茱萸1兩,食茱萸1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馬藺花(醋炒)1兩,芫花(醋炒)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受邪,控睪引少腹痛。
【用法用量】茴香楝實丸(《醫(yī)學發(fā)明》卷五)。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楝實3兩(以童子小便浸1宿,文火煮爛,去核焙干),大黃(銼,炒)1兩,梔子仁(炒)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酸棗(半炒用,半生用,別研)1兩,蛇黃(炒令赤,酒中淬五度,別研)1兩,金牙石(搗碎)1兩1分。
【制法】上除別研者外,為末,再一處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膽經(jīng)實熱,心神驚悸,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日早食后及夜臥用熟水下15-2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二
【處方】楝實(炒)1兩,白術(shù)1兩,烏藥(銼)半兩,茴香子(微炒)半兩,補骨脂(水淘去浮者,微炒)半兩,木香半兩,厚樸(去粗皮,用生姜汁炙)1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益元臟,平和脾胃。主虛勞,心腹撮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楝實丸結(jié)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diào)理身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楝實丸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遵醫(yī)囑哦。
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使得中醫(yī)方劑領(lǐng)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條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xiàn)代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中藥方劑。那么你知道苦楝丸嗎?
【處方】川楝11個(銼碎,分三份,一份用巴豆10粒去皮同炒焦黑色,去巴豆;一份用斑貓7個同炒焦,去斑貓;一份用海金沙21克同炒,去海金沙)茴香(炒)破故紙(炒)胡蘆巴(炒)木香(炮)各30克 烏藥60克
【制法】上藥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腎氣虛,風冷相搏,心腹絞痛,攻刺腰背,不能忍受,下注陰器,腫癢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5丸,湯、酒送下。
【摘錄】《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卷七
【處方】川苦楝 茴香附子(炮,去皮、臍)各30克
【制法】上三味,酒1.2升,煮盡為度,焙干,研細末,每稱30克,入玄胡15克,全蝎18個,炒丁香18個,別為末,和勻,酒糊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奔豚,小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服。
【摘錄】《醫(yī)壘元戎》
【處方】防風1錢,干漆蓋(生)1錢,人參1錢,苦楝根皮1錢,荊芥穗半錢,海金沙半錢,何首烏1錢。
【制法】上為細末,醋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腸風下血,不以新久。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心煎樗白皮湯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苦楝根1兩,鶴虱1兩,朱砂1兩,檳榔3個,麝香1錢。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蛔疳,小兒合地,面無顏色,啼聲乍高,狀似心痛,往往口干,發(fā)動有時,醫(yī)人不識,妄呼見祟。
【用法用量】每服3丸,白湯送下,1日3次。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張道人方
【處方】川楝11個(銼碎,分三去一,用巴豆10粒,去皮,同炒焦黑色,去巴豆不用;又用斑蝥7個,同炒焦,去斑蝥;又用海金沙7錢重,同炒,去海金沙不用)1兩,茴香(炒)1兩,破故紙(炒)1兩,葫蘆巴(炒)1兩,木香(炮)1兩,烏藥2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養(yǎng)腎活血,駐顏輕身耐老,進美飲食。主肝腎氣虛,風冷相搏.心腹絞痛,攻刺腰背,不能禁受,下注陰器,腫癢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5丸,湯、酒任下。
【摘錄】《三因》卷七
【處方】苦楝(碎,酒浸)、茴香(炒)、當歸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酒送下。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寒濕傷于帶脈,而收引無權(quán),不能約束一身,故帶下淫溢不已。苦楝子瀉濕熱以清帶脈;小茴香溫經(jīng)氣以祛寒濕;當歸養(yǎng)血活血以榮經(jīng)脈也。酒以丸之,酒以下之,使寒濕頓化,則經(jīng)脈清和,而帶脈完固,帶下無不止矣。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蕪荑3兩,川黃連1兩半,苦楝子3兩(去尖皮并核)。
【制法】上為細末,箸葉裹粟米煨成飯為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苦連丸”。
【摘錄】《百一》卷十九
【處方】苦楝1兩,茴香1兩,黑附子(炮,去皮臍)。
【制法】用酒2升,煮酒盡為度,曬干或陰干,搗為細末。
【功能主治】奔豚,及小腹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1兩藥末,入全蝎18個,玄胡5錢,丁香15個,共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心酒送下;如痛甚、煎當歸入酒。大效。
【摘錄】《普濟方》卷一七一引《圣濟總錄》
文中不僅給大家介紹了苦楝丸的功效作用,還給大家分析了苦楝丸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成,對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們可以試著記一下,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茴香楝子丸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別名】茴香楝實丸
【處方】川楝子1兩3錢,小茴香1兩半,吳茱萸2兩,海藻1兩,木香半兩,澤瀉半兩,青鹽3錢,蓬莪術(shù)7錢半(醋炙),三棱7錢半(煨),青皮1兩,黑牽牛7錢(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疝證。
【用法用量】茴香楝實丸(《醫(yī)統(tǒng)》卷六十)。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七
以上就是關(guān)于茴香楝子丸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茴香楝子丸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幾種中草藥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產(chǎn)品。丁香楝實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嗎?不清楚的話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當歸(去蘆,銼碎)附子(炮制,去皮、臍,銼)川楝子(銼碎)茴香(炒)各30克
【制法】上四味,同為細末,入在前項當歸等藥末內(nèi)拌和,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0~10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醫(yī)學發(fā)明》卷五
【別名】酒煮當歸丸
【處方】當歸(去蘆,銼碎)1兩,附子(炮制,去皮臍,銼)1兩,川楝子(銼碎)1兩,茴香(炒)1兩(上四味銼碎,以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為度,焙干作細末,每稱藥末1兩,再入下項藥),丁香2錢,木香2錢,全蝎13個,玄胡1兩(上四味同為細末,入前藥末內(nèi)拌和)。
【制法】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肝受病,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
【用法用量】酒煮當歸丸(《活法機要》)。《景岳全書》引本方有沒藥五分。
【各家論述】凡疝氣帶下者,皆屬于風,全蝎治風之圣藥;茴香、川楝子皆入小腸經(jīng);當歸、玄胡和血止痛;疝氣、帶下,皆積寒邪入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其引導。
【摘錄】《醫(yī)學發(fā)明》卷一
如果大家之前對丁香楝實丸不是很了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后一定都對丁香楝實丸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丁香楝實丸,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行了解,那么對于猬菊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別名】大薊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猬菊的全草。
【原形態(tài)】猬菊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莖直立,具縱溝棱,密被灰白色綿毛,分枝或不分枝?;~長圓狀披針形,長8-15cm,寬3-6cm,先端鈍尖,基部漸狹成柄,羽狀分裂,邊緣有小刺尖,上面淡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綿毛;莖生地長圓形,向上漸小,憶裂或齒狀缺刻,有小刺尖?;垦厍o下延成窄翅。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總苞卵形,直徑3-5cm,被蛛絲狀毛;總苞片多層,線狀披針形,具硬銳尖頭,暗紫色;花冠暗紫色,全為管狀花,裂片5,先端鉤狀內(nèi)彎;花藥尾部結(jié)合成鞘狀,包圍花絲。瘦果,長圓形,長約5mm,稍扁,無毛,基部著生面稍歪斜;冠毛污黃色,不等長,有小鋸齒,基部結(jié)合。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陽處。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瘡癰腫毒;瘰疬;吐血;衄血;子宮功能性出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由以上對猬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猬菊對人體的幫助還是比較大的,可以改善人體的一些不好的癥狀,對人體是很有用的一種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