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鄙钪?,人們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您是否正在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赤小豆散的功效與作用”,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赤小豆散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有點陌生的,其實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一些特定的疾病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赤小豆1合(炒熟),白蘞1兩,露蜂房1兩(燒灰),蛇皮2尺(燒灰)。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鼠瘺及出膿水,項強頭疼,四肢寒熱;蚍蜉瘺;小兒一切瘺。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一。為《外臺》卷二十六引《古今錄驗》“白蘞散”之異名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為《外臺》卷四引《深師方》“赤小豆茯苓湯”之異名
【處方】赤小豆2-7粒,丁香2-7粒,麝香1錢(細研),瓜蒂2-7枚,青布灰3錢。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陰黃。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水調(diào)下,日4-5次。若取少許吹鼻中0,即出黃水,為效。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見《圣濟總錄》卷六十
【別名】內(nèi)消赤豆散
【處方】赤小豆1分,黃藥1分,消石1分(細研),川大黃1分,木鱉子3枚(去頭),豬牙皂莢5挺(涂酥炙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風瘺結腫,常出惡膿水。熱毒、風毒、氣毒瘰疬。
【用法用量】內(nèi)消赤豆散(《圣濟總錄》卷一二六)。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處方】赤小豆1兩(炒熟),黃耆1兩(銼),白蘞半兩,赤芍藥半兩,生干地黃1兩,桂心半兩,黃芩3分,當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酒痔,大腸中久積熱毒,下血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槐子仁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赤小豆3合,糯米3合,松脂半兩,黃柏半兩(微炙,銼),白礬灰半兩,萵苣子3合,黃丹半兩(微炒),密陀僧半兩(細研)。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熱毒瘡腫痛。
【用法用量】用生油調(diào)涂,日2-3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赤小豆(炒熟)半兩,糯米(微炒)半兩,吳茱萸半兩(炒熟),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干姜半兩,蛇床子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惡瘡人不識,多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以生油和如面脂,每用時,先煎槐枝湯洗瘡令凈,然后涂藥,日2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赤小豆3合(炒干,納醋中,如此7遍),人參半兩,甘草半兩(炙令赤色,銼),瞿麥穗半兩,白蘞半兩,當歸半兩(切,焙),黃芩半兩(去黑心),豬苓半兩(去黑皮),防風半兩(去叉),黃耆3分(銼),薏苡仁3分,升麻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干濕疥。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空心以粥飲下,日2次,夜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六
【處方】赤小豆1兩,丁香1分,黍米1分,瓜蒂半分,熏陸香1錢,青布5寸(燒灰),麝香1錢(細研)。
【制法】上為細散,都研令勻。
【功能主治】急黃身如金色。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清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即效。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
【處方】赤小豆1兩(炒熟),白蘞1兩,牡蠣1兩(燒灰)。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蜂瘺。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索豆散”。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處方】赤小豆1斗(略焙)。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初起即消,已成立潰。主一切無名大毒。
【用法用量】用黃蜜調(diào)敷,或蔥汁、好醋、酒、菊花根葉搗汁、靛汁俱可調(diào)敷,中留一孔透氣。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八
【處方】赤小豆半兩,豬牙皂莢半兩,消石半兩,黃柏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鱉子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毒風毒,生惡核。
【用法用量】用雞子清調(diào)涂,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
【處方】赤小豆3-7枚(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煩悶,不能食,虛滿。
【用法用量】以冷水和,頓服之。
【摘錄】《千金》卷二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為《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之異名
【處方】小豆2分,秫米2分,雞矢白2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黃疸,面目黃。
【用法用量】分3服,黃汗當出。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五
【處方】槐白皮半斤(切),苦酒2升,赤小豆。
【功能主治】諸惡瘡。
【用法用量】方中赤小豆用量原缺。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引《千金》
【處方】赤小豆1升,桑根白皮3兩(銼),白術3兩,生姜3兩(切),鯉魚2斤(去鱗腸肚),陳橘皮3兩(湯浸去瓤)。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風水,腹臍俱腫,腰不得轉(zhuǎn)動。
【用法用量】水1斗,都煮令熟,出魚,量力食之,兼食小豆,勿著鹽,便以任性食之。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二
【處方】遠志8錢,首烏皮1兩,赤小豆1兩5錢,紅花8分,荊芥3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癰疽初起。
【用法用量】每藥末1兩,加真麝香4分,蔥酒汁調(diào)敷。
【摘錄】《古方匯精》卷二
看了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像赤小豆散這種方劑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尤其是比較傳統(tǒng)的朋友對于方劑更是情有獨鐘。隨著中國歷史的不斷演變和推進,對于方劑的分類也越來越細分,經(jīng)過不同工藝的處理,各方面也都有所改善,相信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Ys630.com相關知識
赤小豆花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赤小豆花吧。
【別名】腐婢(《本經(jīng)》)。
【來源】為豆科植物 赤小豆 或 赤豆 的 花 。夏季采取。
【性味】①《本經(jīng)》:"味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止渴,醒酒,解毒。治瘧疾,痢疾,消渴,傷酒頭痛,痔瘺下血,丹毒,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戌入散劑。外用:研末撒。
【附方】①主痃瘧,寒熱邪氣,泄痢,陰氣不足,止渴及病酒頭痛:小豆花于豉中煮,五味調(diào)和,作羹食之。(《食醫(yī)心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藥性論》。
雖然赤小豆花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赤小豆湯這種方劑。
【處方】赤小豆5錢,商陸2錢,大黃6分,麻黃8分,連翹4分,木通6分,豬苓6分,反鼻3分,雞舌2分。
【功能主治】諸毒內(nèi)攻腫滿者。
【用法用量】以水3合,先煮赤小豆,減1合,去滓,納諸藥,煮取1合服。
【各家論述】赤小豆、商陸、木通皆利水之藥,佐之以麻黃,雞舌、反鼻者,強通竅之力也,其以大黃者,厚通利之勢也,此方之所發(fā)動運輸陷結之毒以奏神效也。不知者乃曰此方且發(fā)且利且瀉,一劑三得之良劑者,妄也。蓋此證毒內(nèi)攻而結水氣,水氣浸毒,毒淫水氣,于是乎毒與水混合皆毒,豈有以此一方除之于三途之理哉。
【摘錄】《奇正方》
【處方】赤小豆1合,商陸3錢,木通7分5厘,桂枝7分5厘,茯苓1錢5分。
【功能主治】毒氣內(nèi)攻,水腫氣急。
【用法用量】以水3合,煮取2合服。
【摘錄】《名家方選》
【摘錄】《嵩崖尊生》卷八。為《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之異名
【摘錄】《得效》卷十四。為《三因》卷十七“商陸赤小豆湯”之異名
【處方】赤小豆(炒)半兩,當歸(去蘆,炒)半兩,商陸半兩,澤瀉半兩,連翹仁半兩,赤芍藥半兩,漢防己半兩,木豬苓(去皮)半兩,桑白皮(炙)半兩,澤漆半兩。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年少血氣俱熱,遂生疥瘡,變?yōu)槟[滿,或煩或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八引《濟生》
【處方】赤小豆5合,大蒜1頭,生姜1分,商陸根1條。
【功能主治】水氣腳氣。
【用法用量】赤小豆、大蒜、生姜并碎破,商陸根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大蒜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五引《本草圖經(jīng)》,名見《方劑辭典》
【處方】赤小豆(微炒)1斤,桑白皮(炙,銼)1兩,澤漆莖葉(切,炒)3分。
【功能主治】水腫遍身,小便澀,脹滿。
【用法用量】上藥將2味綿裹,用水9升,與小豆3味煮令熟,去綿裹者藥,只留小豆,饑則食小豆,渴則飲汁,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2兩,紫蘇莖葉1握(銼,焙)。
【制法】上藥除小豆外為末。
【功能主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
【用法用量】每服先以豆1合,用水5盞,煮熟去豆取汁2盞半,入藥末4錢匕,生姜1分(拍碎),煎至1盞半,空心溫服,然后擇取豆任意食,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赤小豆半合,桑根白皮半兩,紫蘇莖葉1兩,檳榔半兩。
【功能主治】傷寒后腳膝腫滿氣急,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上銼3味,如麻豆大,同小豆用水5盞,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2盞半,去滓,分2次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處方】赤小豆1錢,商陸1錢,連翹5分,腹蛇脯5分,桂枝5分。
【功能主治】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觀聚方要補》卷二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赤小豆湯結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diào)理身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赤小豆湯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遵醫(yī)囑哦。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在對草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行,赤小豆芽是一種對于我們不陌生的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下。
【來源】為豆科植物 赤小豆 或 赤豆 的種子經(jīng)水罨發(fā)芽而成的 豆芽 。
【功能主治】治便血,妊娠胎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入散劑。
【附方】①治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并治下血,先血后便之近血: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當歸(《千金方》用量作三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賂》赤小豆當歸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相信一開始對赤小豆芽不太清楚的朋友現(xiàn)在應該已經(jīng)掌握了赤小豆芽的相關知識。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赤小豆粥,那么赤小豆粥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赤小豆、粳米。
【功能主治】利小便,消水腫腳氣,辟邪癘。主
【用法用量】煮粥服。
【摘錄】《本草綱目》卷二十五
【處方】赤小豆(炒,倍加)、樟柳頭(細切片)、黃丫魚(生,細切)、豬腰一對(生,細切),燒鹽少許。
【功能主治】水腫。
【用法用量】先將赤小豆煮,濾去汁不用,將豆、樟柳頭、大白陳米煮粥,若得大樟蓼尤妙,無亦可,候粥7分熟,卻入黃丫魚與獖豬腰同煮,覺魚與豬腰皆熟,方入燒鹽吃之。不過半月立愈,病輕者其效尤速。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四
對于赤小豆粥的功效和性質(zhì)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
中藥方劑對于大家來說應該不算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好處,今天為大家?guī)淼氖浅嘈《辜濉?/p>
【處方】赤小豆2升半,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桑根白皮(鐵)1兩,生姜(切)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以水3升,煎至1升半,去滓,更入?yún)擒镙悄┌敕?,蜀椒末半分,再?-2沸,令如膏,密器收。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1匙頭許,空心以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芫花8分,大戟8分,桑白皮1錢,葶藶子1錢2分,商陸20錢,生姜5錢,赤小豆1合。
【功能主治】腳氣疝脹,產(chǎn)后腫滿,水腫脹滿,不論虛實。
【用法用量】以水8合,先煮6物,取4合3勺,去滓,納赤小豆更煮令熟,日一夜吃盡。
【臨床應用】水腫脹滿,一男子患腫滿,命懸旦夕,諸醫(yī)袖手,遂作此方與之,十有余日,病脫然復故爾;后活幾十人,皆用此方。
【摘錄】《奇正方》
赤小豆煎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的治療效果。
赤小豆丸是什么大家知道嗎,其實它是一味中藥方劑,而且赤小豆丸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種類型的疾病。那么我們一起來了解些赤小豆丸的相關知識吧。
【處方】赤小豆1兩,好硫黃1兩,附子半兩(生)。
【制法】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醋湯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三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一。即《圣惠》卷十六“鬼箭羽丸”
【處方】赤小豆2兩,鬼箭羽2兩,鬼臼2兩,丹砂2兩,雄黃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斷瘟疫。主瘟疫轉(zhuǎn)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
【摘錄】方出《千金》卷九,名見《外臺》卷四
【處方】赤小豆(半生,半炒)、香附(半生用,半酒炒)、晚蠶沙(半生,半炒)、草烏(半生,半麻油炒)各等分。
【制法】加陳倉米三分之一,半生半炒,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茶、酒任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
【處方】鬼臼半兩,赤小豆3分,鬼箭羽半兩,朱砂半兩(細研),雄黃半兩(細研),阿魏半兩(別研)。
【制法】上為末,用酒、阿魏和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山嵐瘴瘧。
【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緋絹系中指上,男左女右,嗅之。如未愈,即以井花水服1丸,即愈。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見《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看完了上文關于赤小豆丸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赤小豆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赤小豆丸的時候,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赤小豆丸的藥效 。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赤小豆茯苓湯這種方劑。
【別名】赤苓散、赤小豆散
【處方】赤小豆30枚,茯苓6銖,瓜蒂4銖,雄黃2銖,甘草半兩(炙),女萎4銖。
【制法】上切。以水3升,煮小豆、茯苓,取8合汁,搗后四藥為散。
【功能主治】黑疸,身體及大便正黑。久黃疸。
【用法用量】赤苓散(《千金翼》卷十八)、赤小豆散(《圣惠》卷五十五)。
【注意】忌大醋、海藻、菘菜。
【摘錄】《外臺》卷四引《深師方》
上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赤小豆茯苓湯的資料,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學到一些關于藥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