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氣拈痛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氣拈痛丸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九氣拈痛丸,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香附(醋制)300g 木香75g 高良姜75g 陳皮150g 郁金150g 莪術(醋制)600g 延胡索(醋制)300g 檳榔150g 甘草75g 五靈脂(醋炒)300g
【性狀】本品為黃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苦、辣。
【炮制】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理氣,活血,止痛。用于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脅脹滿疼痛,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香附(炙)5千克 良姜1.25千克 黃郁金 2.5千克 莪術(炙)10千克 五靈脂(炒)5千克 甘草1.25千克 橘皮2.5千克 延胡索(炙)5千克 木香1.25千克 檳榔2.5千克
【制法】上藥十味,并研為細粉,過羅,用冷汗水泛為小丸。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治寒氣郁滯,胃脘疼痛,兩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6克,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當歸4兩,良姜4兩,五靈脂4兩,莪術4兩,檳榔4兩,青皮4兩,元胡2兩,郁金2兩,木香2兩,陳皮2兩,姜黃2兩,香附5兩,甘草1兩5錢。
【制法】上為末,醋為丸。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主心胃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白開水送下。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以上就是對九氣拈痛丸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ys630.coM延伸閱讀
九痛丸是什么大家知道嗎,其實它是一味中藥方劑,而且九痛丸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種類型的疾病。那么我們一起來了解些九痛丸的相關知識吧。
【別名】附子丸(《外臺秘要》卷七)。
【處方】附子42克(炮)生狼牙14克(炙香)巴豆14克(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參 干姜 吳茱萸各14克
【制法】上藥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感受穢惡不正之氣,腹部脹痛,日不能言;或多年積冷,寒氣攻沖。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體強者初服3丸,日服三次,弱者服2丸,用酒或溫開水送下。
【摘錄】《金躡要略》卷上
【處方】白川椒1兩,公丁香1兩,高良姜1兩,廣木香1兩,明腰黃1兩,江子仁(即巴豆,揀取白仁,壓凈油質)1兩,五靈脂8錢,西藏紅花6錢。
【制法】上藥各為極細末,用汾酒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宿年九種胃痛,如刀如錐。
【用法用量】每服7厘,溫汾酒1杯吞服,泄1-2次,飲冷粥湯1-2口即止。不可蜜丸。定痛極驗,重者不過3服;有年久恙,可鏟根株。
【摘錄】《瘍科綱要》卷下
【別名】附子丸
【處方】附子3兩(炮),生狼牙1兩(炙香),巴豆1兩(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參1兩,干姜1兩,吳茱萸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九種心痛,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沖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
【用法用量】附子丸(《外臺》卷七引《經(jīng)心錄》)。《外臺》引《必效方》:療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氣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去來心痛。方中生狼牙,《千金》作“生狼毒”。
【注意】忌豬肉、蘆筍。
【各家論述】1.《法律》:仲景于胸痹證后,附九痛丸,治九種心痛,以其久著之邪,不同暴病,故藥則加峻,而湯改為丸,取緩攻不取急蕩也。九種心痛,乃久客之劇證,即腎水乘心,腳氣攻心之別名也。痛久血瘀,陰邪團結,溫散藥中,加生狼牙、巴豆、吳茱萸驅之,使從陰竅而出。以其邪據(jù)胸中,結成堅壘,非搗其巢,邪終不去耳。
【摘錄】《金匱》卷上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九痛丸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當歸拈痛散,大家估計不會陌生吧,都應該多多少少知道一點。但是你真的了解當歸拈痛散嗎?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話,不妨瀏覽一下本篇文章哦。
【處方】當歸1錢,防風1錢,黃耆1錢,甘草5分,黃柏8分,玄參8分,人參8分,茯苓8分,白術8分,蒼術8分,干葛6分,升麻6分,知母6分,茵陳6分,羌活6分。
【功能主治】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疼,肩背沉重,流注足脛,痛不可忍,口干壯熱,兩足濕毒瘡痛癢。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服。
【摘錄】《玉案》卷二
【處方】當歸、苦參、人參、豬苓、澤瀉、羌活、黃芩、蒼術、白術、茵陳、葛根、升麻、防風、知母、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兩足或左或右忽腫而痛者,乃濕熱也,恐成腳氣。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以上介紹的當歸拈痛散這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經(jīng)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大家都知道當歸拈痛湯對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很多人卻并不了解它的功效。其實了解這些功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別名】拈痛湯、當歸止痛湯
【處方】羌活半兩,防風3錢,升麻1錢,葛根2錢,白術1錢,蒼術3錢,當歸身3錢,人參2錢,甘草5錢,苦參(酒浸)2錢,黃芩1錢(炒),知母3錢(酒洗),茵陳5錢(酒炒),豬芩3錢,澤瀉3錢。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脛,腫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拈痛湯(《蘭室秘藏》卷中)、當歸止痛湯(《便覽》卷一)?!侗阌[》有茯苓。
【各家論述】《經(jīng)》云: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利節(jié)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jīng)絡中留濕,故以為君。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陽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fā)之也。白術苦甘溫,和中除濕;蒼術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巨。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yǎng)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jié)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咸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得以宣通矣。
【摘錄】《醫(yī)學啟源》卷下
【處方】當歸3錢,羌活1錢半,蒼術1錢半(炒),防風1錢半,白術1錢半(炒),黃芩1錢半(酒炒),澤瀉1錢半,黃柏1錢半(酒炒),豬苓1錢半。
【功能主治】濕熱腳氣,表邪不解,脈浮數(shù)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濕熱不化、經(jīng)氣不得流行,故發(fā)熱身痛,足脛腫痛,為濕熱腳氣,表邪不解焉。羌活散邪于表,黃芩清熱于里,蒼術操濕強脾氣,白術燥濕健脾元,防風疏腠理以散風,黃柏清濕熱以存陰,澤瀉瀉膀胱之濕,豬苓利三焦之濕,當歸養(yǎng)血以舒筋脈也。水煎溫服,使表邪解散,則濕熱頓消,而經(jīng)氣流行,營血灌溉,安有發(fā)熱身痛腳氣之患乎?此強中分解之劑,為濕熱腳氣表不解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四
【處方】苦參(炒)、海南子、當歸、茵陳、獨活、木通、防已、川柏(炒)、蘇葉、蒼術、知母、木瓜。
【功能主治】濕腳氣。
【摘錄】《醫(yī)門補要》
由上文可知當歸拈痛湯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
良姜拈痛散由于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混合而成,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備受人們關注。那么到底良姜拈痛散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為了讓您更加詳細的了解良姜拈痛散,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為您詳細的介紹一下。
【處方】良姜(切作大片,先用吳茱萸慢火炒,少頃,次入東畔當日壁土,須無雨處者,同炒;次以米醋、酒同炒至茱萸黑色)
【制法】上只用良姜為末。
【功能主治】治脾疼。
【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時用溫米飲調(diào)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六
【處方】良姜(切作大片,先用吳茱萸慢火炒少頃,次用東畔當日壁土,須無雨處者,同炒,次以米醋、酒同炒,至茱萸黑)。
【制法】上只用良姜為末。
【功能主治】脾疼。
【用法用量】每服1錢,空心溫米飲送下。
【摘錄】《直指》卷六
上面介紹了良姜拈痛散的藥用價值,它可以被制作成藥物去治療一些疾病。所以了解它是很重要的,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的使用,讓它更好的發(fā)揮價值。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散瘀拈痛膏這種方劑。
【處方】如意金黃散30克 樟冰9克(研勻)
【制法】以白石灰1千克,用水400毫升和勻,候一時許,將灰上面清水傾入碗內(nèi),加麻油對分,以竹箸攪百轉,自成稠膏,調(diào)前藥稀稠得所,聽用。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治跌打后皮肉破損,紅紫青斑,焮腫疼痛重墜者。
【用法用量】若傷處帶血,不用湯洗,將藥通便敷之,紙蓋布扎,夏月一日,冬月二日,方用蔥湯淋洗干凈,仍再敷之。痛止腫消,青紫即退。傷重者,另搽生肌玉紅膏完口。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散瘀拈痛膏的功效與作用了吧?散瘀拈痛膏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diào)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說到養(yǎng)生,很多人會侃侃而談,由此可知,大家對于養(yǎng)生的關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藥方劑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藥方劑九氣湯的有關介紹。
【處方】香附、郁金、雄黃。
【功能主治】無故自縊,名扣頸瘟。
【摘錄】《松峰說疫》卷三
【處方】香附米、郁金、甘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膈氣、風氣、寒氣,憂氣、驚氣、喜氣、怒氣、山嵐瘴氣、積聚痞氣,心腹刺痛,不能飲食,時止時發(fā),攻則欲死。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回春》卷五
【處方】香附子(炒,去毛),甘草1兩(炙),姜黃1分,山藥半兩,木香半錢,蓬術1錢(炮),縮砂仁半兩(一方加益智仁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舒暢經(jīng)絡。主諸般氣疾。
【用法用量】《普濟方》引本方有甘松一分。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對九氣湯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我們每個人體內(nèi)其實都有毒素,很多身體問題就是毒素引發(fā)的。面對排毒的風潮和疑問,中醫(yī)方劑挺身而出,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對人身體非常有好處的方劑手拈散。
【處方】草果 玄胡索 五靈脂 乳香 沒藥 沉香 阿魏各15克
【制法】上研為末。
【功能主治】治瘀血凝滯所致的心腹腰脅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煮酒調(diào)下。
【摘錄】《丹臺玉案》卷四
【處方】元胡(醋炒)靈脂(醋炒)香附(酒炒)沒藥(箬上炙干)各等分
【制法】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治血積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熱酒調(diào)下。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通過本文對手拈散的介紹,我們知道手拈散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手拈散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
大家都知道腎氣丸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那知不知道腎氣丸的功效和作用呢?腎氣丸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為大家解惑。
【別名】八味腎氣丸(《金匱要略》卷上)、崔氏八味丸(《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篇》附方)、《金匱》腎氣丸(《內(nèi)科摘要》卷下)、桂附八味丸(《醫(yī)方集解))、桂附地黃丸(《醫(yī)宗金鑒》卷四十三)。
【處方】干地黃128克 薯蕷64克 山茱萸64克 茯苓48克 澤瀉48克 丹皮48克 桂枝 附子(炮)各16克
【制法】上八味,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藥理作用】1.抗實驗性病理代謝的研究 《日本漢方醫(yī)學》1982(4):10,給增齡大白鼠投與八味地黃丸,探討了谷光甘肽代謝,結果①晶狀體中GSH和GSSG有意義地增加,推測八味地黃丸有預防老年性白內(nèi)障的效果,②血中GSH增加,推測八味地黃丸參與紅細胞膜的谷光甘肽代謝;③睪丸中GSH增加,提示八味地黃丸參與DNA合成和谷光甘肽代謝。2.抗糖尿病成分的研究 《中成藥研究》1982(1):46,用八味丸粉末給鏈脲佐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模型口服,結果表明八味丸能有效地抑制其飲水量、尿量、血糖及尿糖量。而組成該方的單味藥僅山茱萸有效,并進一步找到抗糖尿病有效成分為熊果酸及齊墩果酸。
【功能主治】溫補腎氣。治腎氣不足,腰酸腳軟,肢體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頻數(shù),舌質淡胖,尺脈沉細;及痰飲喘咳,水腫腳氣,消渴,久泄?,F(xiàn)用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腎炎、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及支氣管哮喘等屬于腎氣不足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一日三次。
【注意】如有咽干、口燥、舌紅、少苔等腎陰不足,腎火上炎癥狀者不宜用。
【備注】方中地黃、山茱萸補益腎陰而攝精氣;山藥、茯苓健脾滲濕,澤瀉泄腎中水邪;牡丹皮清肝膽相火;桂枝、附子溫補命門真火。諸藥合用,共成溫補腎氣之效。
【摘錄】《金匱要略》卷下
對于腎氣丸的功效和性質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
季節(jié)的交替容易引發(fā)一些疾病,讓人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中藥方劑有益健康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方劑分氣丸。
【處方】附子 吳茱萸 當歸 川芎 陳皮 蓬莪術 干姜 延胡索 桂 五味子 白芷 白及 益智仁 白術各30克
【制法】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治脾胃虛弱,氣不升降,中脘痞塞,四肢倦怠,無力多困,飲食不消;婦人榮衛(wèi)俱虛,經(jīng)候不調(diào),兩脅刺痛,臍腹脹滿,肢節(jié)疼痛,時發(fā)寒熱,面色萎黃,日漸瘦弱,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雞峰普濟方》卷二十
【處方】木香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白豆蔻仁 縮砂仁 京三棱(炮,切)蓬莪術(炮,切)蓽澄茄 蘿卜子 枳實(麩炒)各30克 黑牽牛(炒)60克
【制法】上十一味,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治胸膈氣痞,痰實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處方】白術(銼,麩炒)2兩,木香(炮)2兩,蓬莪術(煨)2兩,干姜(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炒)2兩,桂(去粗皮)2兩,甘草(炙)2兩,縮砂仁(去皮,炒)2兩,茴香子(炒)2兩,干木瓜(切)2兩,益智仁(炒)2兩,胡椒半兩,阿魏(醋化白面和作餅,炙)1分。
【制法】上為末,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鹽湯嚼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二
【處方】木香(濕紙煨)1分,檀香1分,丁香(不見火)半兩,姜黃半兩,白豆蔻仁半兩,香附子(去毛)半兩,砂仁1兩,甘草1兩半(炙)。
【制法】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氣。
【用法用量】細嚼咽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香附子2兩(去毛),姜黃1兩2錢半,砂仁1兩,甘松1兩,蓬莪術(炮)1兩,甘草1兩半(炙),陳皮(去白)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姜湯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二
【別名】塌氣丸
【處方】蝎半兩,胡椒1兩,木香半兩,巴豆1分(去殼皮膜,出油盡)。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5丸,蔥白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處方】巴豆10個(去殼皮膜,出油盡),木香1錢,附子1個(重半兩。炮,去皮臍尖)。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腹脹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3丸,熟水送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處方】黑丑(半生半熟,取頭末)4兩,青皮(炒)1兩,陳皮(炒)1兩,干姜(炮)1兩,肉桂1兩。
【制法】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氣,化酒食。主心腹痞悶疼痛,兩脅氣脹,痰涎上攻,咽嗌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姜湯送下。
【摘錄】《扁鵲心書·神方》
【處方】藿香葉1兩,草豆蔻(去皮)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丁香半兩,白礬(枯)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溫胃,止嘔逆。主一切涎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橘皮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糖球子(即山楂),甘草2斤,香附半斤,藿香葉1兩,甘松1兩。
【制法】上為末,炒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駐容顏。主
【用法用量】方中糖球子用量原缺。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處方】木香(炮)1分,黑牽牛(生)半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氣,腹脹膨脝。
【用法用量】3歲服30丸,米湯送下。
【摘錄】《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處方】附子1兩,吳茱萸1兩,當歸1兩,芎1兩,陳皮1兩,蓬莪術1兩,干姜1兩,延胡索1兩,桂1兩,五味子1兩,白芷1兩,白及1兩,益智仁1兩,白術1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脾胃虛弱,中脘痞塞,氣不升降,四肢倦怠,無力多困,食飲不消;婦人榮衛(wèi)俱虛,經(jīng)候不調(diào),兩肋刺痛,臍腹脹滿,肢節(jié)疼痛,時發(fā)寒熱,面色萎黃,日漸瘦弱,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雞峰》卷二十
【別名】小分氣丸
【處方】荊三棱(醋浸1宿,切作片子,焙干用)3兩,牽牛(微炒)3兩,大戟3兩(細銼,炒令紫色),芫花2兩(醋炒),甘遂2兩(捶碎,炒令黃色佳),官桂(去皮)1兩。
【制法】上為細末,以醋煮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消滯氣,利胸膈,止心疼,化酒食毒。主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小分氣丸(《御藥院方》卷三)。
【摘錄】《博濟》卷二
【處方】京三棱(煨,銼)5兩,蓬莪術(煨,銼)5兩,青橘皮(銼,用巴豆半兩打破同炒黃,去巴豆不用)5兩,胡椒半兩,阿魏1兩(醋面作餅,炙干)。
【制法】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谷勞嗜臥,身體煩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陳橘皮湯送下,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分氣丸由于是純天然中藥材為原料,所以全面保留了藥材的精華,把一些對人體無益的成分全部清除,所以進入人體內(nèi)時吸收快、見效快、無毒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快氣丸這個方子傳承了數(shù)千年,所以他能夠流傳到至今而且還在中醫(yī)中還能夠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可見其療效是多么的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
【處方】檳榔3枚(銼)木香30克 肉豆蔻(去殼)15克 甘遂15克(麩炒黃)大戟7.5克(炮)白牽牛30克(炒)墨(燒赤,醋淬)7.5克 沉香15克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京三棱(炮)各30克
【制法】上十一味,搗羅為末,白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積痞氣,心腹脹滿,嘔逆噫酸。
【用法用量】每服3丸,食后,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糯米1升,干姜2兩,陳皮2兩,青皮2兩,巴豆49個(打開碎,同炒,慢火,候色赤)。
【制法】上為末,薄醋糊為丸,如大麻子大。
【功能主治】心腹膨脹,面色萎黃,或發(fā)虛腫,大便閉澀,咽酸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食后生姜、紫蘇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引《吳氏集驗方》
【處方】蚌粉4兩,木香1錢,丁香1錢,陳皮2兩,豆蔻2個。
【制法】上蚌粉先以火煅一次,取出為末,用生姜自然汁浸,卻焙碾前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脾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食前姜鹽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陳橘皮(去白)不以多少,大蒜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細末,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膈氣噎,不下飲食,肌體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溫米飲送下,日3次。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引《經(jīng)驗濟世方》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應該就能了解快氣丸是什么了吧??鞖馔柙谥嗅t(yī)可以治療很多問題,是一種很有效的中藥方劑。
養(yǎng)生的方法很多,實踐證明中藥中的方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方劑款氣丸!
【處方】郁李仁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檳榔 木香 杏仁(去皮、尖)馬兜鈴(炒)人參 廣茂 當歸 澤瀉 茯苓 苦葶藶(炒)各15克 防己37.5克 牽牛(取頭、末)45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久嗽痰喘,浮腫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活法機要》
【處方】丁香1分,木香1分,沉香1分,白檀香1分,桂(去粗皮)1分,肉豆蔻(去殼)1分,檳榔(銼)1分,蓽澄茄1分,大戟(炒)1分,甘遂(炒)1分,木通(銼)1兩,續(xù)隨子(去皮)1分,海蛤1分,郁李仁(去皮)1分,瞿麥1分,甜葶藶(炒)1分,桑根白皮(銼,炙)1分,牽牛子1分,膩粉1錢,巴豆(慢火炮過,出油令盡)1分。
【制法】上為細末,研白粳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通身腫喘。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煎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巴豆15枚(燈上燒成灰,細研),丁香2錢,木香1分,麝香半錢。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腹脹硬。
【用法用量】每服3丸,乳食后煎萊菔子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生姜1斤,阿魏1錢,青皮4兩,甘草4兩,大縮砂100個,干姜1分,木香1分,桂1兩,當歸1兩,莪術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中焦虛痞,食少痰多,胸膈滿悶,嘔逆惡心,脅肋堅脹,便利不調(diào),九種心痛,五般膈氣;及婦人妊娠,挾寒臍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1-2丸,食前爛嚼,白湯送下?;蛩竺婧秊橥瑁缥嗤┳哟?。每服20丸,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二十
【別名】咳氣丸
【處方】青皮(去白)3兩,陳皮(去白)3兩,檳榔3兩,木香3兩,杏仁(去皮尖)3兩,郁李仁(去皮)3兩,茯苓3兩,澤瀉3兩,當歸3兩,廣荗(炮)3兩,馬兜鈴3兩,苦葶藶3兩,人參5錢,防己5錢,牽牛(取頭末)1兩。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咳痰喘,肺氣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10-20丸,加至50-7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木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郁李仁(麩炒,去皮)3分,吳茱萸(湯洗7遍,炒)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京三棱(煨,銼)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檳榔(銼)1兩半,赤芍藥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黑牽牛5兩(揀凈,搗羅為末)2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逆攻沖,肩膊拘急,或脅肋脹滿,大便秘澀,手臂頭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生姜湯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防己半兩,甜葶藶(隔紙炒)半兩,黑牽牛(炒香熟)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氣喘促,涕唾稠粘,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濃煎桑白皮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款氣丸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齡,新陳代謝減慢,免疫機能下降,無一不提醒著我們應該好好調(diào)理身體了,中藥方劑就可以循序漸進的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都氣丸這款方劑。
【處方】熟地黃104克 山萸肉 干山藥(微焙)各52克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白澤瀉(去毛)各40克 五味子30克
【制法】上藥七味為末,煉白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腎斂肺。主腎水不固,咳嗽滑精。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淡鹽湯,臨臥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功能主治】益肺之源,以生腎水。補腎納氣。主肺腎兩虛,咳嗽氣喘,呃逆,滑精,腰痛。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飲劑,名“都氣飲”(見《盤珠集》)。
【臨床應用】①陰虛咳嗽《靜香樓醫(yī)案》:脈虛數(shù),顴紅聲低,咳甚吐食,晡時熱升,多煩躁。此肝腎陰虧,陽浮于上,精液變化痰沫。病已3年,是為內(nèi)損,非消痰治嗽可愈。固攝下焦,必須絕欲。以飲食如故,經(jīng)年可望其愈,都氣丸加女貞子、枸杞子、天冬。②遺精《靜香樓醫(yī)案》:遺精傷腎,氣不收攝,入夜臥著,氣沖上膈,腹脹,呼吸不通,竟夕危坐,足附浮腫清冷,小便漸少,此木實先拔,枝將敗矣,難治之證也。都氣丸加牛膝、肉桂。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通過本文對都氣丸的介紹,我們知道都氣丸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都氣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