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導(dǎo)氣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qiáng)所不能耳。”社會在發(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diǎn),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shí)踐的。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沉香導(dǎo)氣散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dú)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yīng)該都看過關(guān)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沉香導(dǎo)氣散的作用。
【處方】沉香7.5克 人參15克 檳榔7.5克 白術(shù) 烏藥 麥芽(炒)神曲(炒)紫蘇葉 大腹皮(炒)厚樸(制)各30克 訶子皮(炮)15克 香附(炮)45克 姜黃 橘皮 甘草各120克 京王棱60克 廣茂(炮)120克 益智仁60克 紅花120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一切氣郁,升降失司,脅肋痞塞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時用沸湯點(diǎn)服。
【摘錄】《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四
【別名】沉香升氣散、沉香升降散
【處方】沉香2錢半,檳榔2錢半,人參半兩,訶子肉半兩,大腹皮(銼,炒)半兩,烏藥(銼)1兩,麥糵(炒)1兩,白術(shù)1兩,神曲(炒)1兩,厚樸(姜制)1兩,紫蘇葉1兩,香附(炒)1兩半,姜黃4兩,紅皮4兩,炙甘草4兩,京三棱(炮)2兩,廣荗(炮)2兩,益智仁2兩。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
【用法用量】沉香升氣散(《御藥院方》卷四)、沉香升降散(《奇效良方》卷十五)。本方改為湯劑,名“沉香升氣湯”(見《便覽》);《醫(yī)學(xué)綱目》有紅花。
【摘錄】《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三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沉香導(dǎo)氣散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沉香導(dǎo)氣散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yīng)該要多去認(rèn)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擴(kuò)展閱讀
你知道導(dǎo)氣散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導(dǎo)氣散治療呢?導(dǎo)氣散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三棱、莪術(shù)、甘草、益智、青皮、陳皮、厚樸、石蓮(一方有茴香、官桂、砂仁)。
【功能主治】七情脅痛,引肩背不得俯仰。
【用法用量】加生姜、鹽,水煎服。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一
【處方】虎頭王字骨(酥炙)、蓽撥(微焙)、人參、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羚羊角屑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膈氣噎塞,不入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水調(diào),臨臥、食后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導(dǎo)氣散的一些小常識,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生活中運(yùn)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
沉香散在中醫(yī)學(xué)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jù)相關(guān)的一些醫(yī)學(xué)研究上認(rèn)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rèn)識下沉香散這種方劑吧。
【處方】沉香23克 黃耆23克(銼)陳橘皮23克(湯浸,去白、瓤,焙)滑石30克 黃芩15克 榆白皮30克(銼)瞿麥90克 韭子30克(微炒)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膏淋,臍下妨悶,不得快利。
【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時以清粥飲調(diào)下6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處方】沉香15克 石韋15克(去毛)滑石15克 當(dāng)歸15克(銼,微炒)瞿麥15克 白術(shù)23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銼)葵子23克 赤芍藥23克 王不留行15克
【制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敞。
【功能主治】主冷淋。臍下妨悶,小便疼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時煎大麥飲凋下6克。以通利為度。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處方】沉香23克(磨)白術(shù) 茯苓各15克 木通 當(dāng)歸 橘皮 青皮 大腹子 大腹皮 檳榔 芍藥各30克 甘草(炙)45克 白芷90克 紫蘇葉120克 枳殼(麩炒,去瓤)90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理氣寬中,通噎進(jìn)食。主五噎五膈。胸中久寒,諸氣結(jié)聚,嘔逆噎塞,食飲不化,結(jié)氣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05毫升,空腹時溫服。
【備注】方中原無沉香,疑脫,現(xiàn)據(jù)《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補(bǔ)。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處方】沉香(不焙)石韋(去毛)滑石,王不留行 當(dāng)歸(炒)各15克 葵子(炒)白芍藥各23克 甘草(炙)橘皮各7.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氣淋。因五內(nèi)郁結(jié),氣不得舒,陰滯于陽,而致壅閉,小腹脹滿,小便不通,大便分泄,小便方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時煎大麥飲調(diào)下。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
【別名】沉香飲(《世醫(yī)得效方》卷六)。
【處方】沉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枳殼(麩炒,去瓤)各15克 蘿卜子30克(炒)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主氣滯腹中,脹滿喘急,眠睡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冰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九
【處方】沉香1兩,木香1兩,丁香1兩,熏陸香1兩,麝香1分(細(xì)研),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毒腫入腹,心悶腹脹,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沉香1分,木香1分,枳殼1分,烏藥4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鹽少許,以沸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四
【處方】沉香半兩,黃耆半兩,白斂1分,川樸消1分,川大黃1分(炮),甘草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癰癤。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加麝香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二十
【處方】沉香3分,檳榔1兩,丹參3分,赤芍藥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陰腫不消,發(fā)歇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沉香1兩,赤芍藥1兩,紫蘇莖葉1兩,木通1兩(銼),訶黎勒皮2兩,檳榔1兩,紅雪2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煩悶喘促,腳膝酸痛,神思昏憒。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沉香3分,木瓜1兩(干者),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羚羊角屑半兩,桂心半兩,熟干地黃1兩,訶黎勒皮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牛膝3分(去苗),酸棗仁半兩(微炒),白茯苓3分,石斛1兩(去根,銼),黃耆3分(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3分,羌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春夏防發(fā)?;蚋文I風(fēng)虛,脾氣乏弱,但覺昏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沉香半兩,石韋半兩(去毛),滑石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瞿麥半兩,白術(shù)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葵子3分,赤芍藥3分,王不留行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冷淋,臍下妨悶,小便疼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煎大麥飲調(diào)下。以通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沉香1兩,木香1兩,青橘(去白)1兩,陳橘(去白)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別研)1兩,人參1兩,豆蔻半兩,檳榔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干姜(炮制)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進(jìn)食和氣;通關(guān)利膈氣。主脾元?dú)獠缓停薪蛊?,氣滯噎塞,小便不利?/p>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水1盞,煎至7分,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博濟(jì)》卷二
【處方】沉香3分,黃耆3分(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滑石1兩,黃芩半兩,榆白皮1兩(銼),瞿麥3兩,韭子1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膏淋,臍下妨悶,不得快利。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清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別名】沉香湯
【處方】沉香3分,地骨皮1兩,麥門冬1兩(去心),當(dāng)歸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升麻1兩,木香3分,玄參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1兩,獨(dú)活1兩,甘草1兩(生銼),赤芍藥1兩,防風(fēng)3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石癰。
【用法用量】沉香湯(《圣濟(jì)總錄》一二八)。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沉香1兩,麥門冬1兩(去心),木香1兩,川升麻1兩,麻黃3兩(去根節(jié)),川大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發(fā)背,腫如杏,或如雞子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人參1兩,沉香1兩,木香1兩,白術(shù)1兩,干葛1兩,白茯苓1兩,藿香1兩,蛤粉5錢(炙)。
【功能主治】調(diào)心氣,止渴生津,醒酒。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蓋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大口服,1日2-3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七七
【別名】沉香湯
【處方】沉香3分,麥門冬1兩(去心),赤芍藥1兩,玄參1兩,甘草1兩(生,銼),枳實(shí)1兩(麩炒微黃),川升麻1兩,前胡1兩(去蘆頭),葳蕤半兩,黃耆半兩(銼),生干地黃1兩,犀角屑3分,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麝香1分(細(xì)研)。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發(fā)腦,瘡腫焮赤疼痛,煩躁。
【用法用量】沉香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一)。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沉香(銼)半兩,蜀椒(去閉口及目,炒出汗)1分,甘草(炙)1兩,烏藥(銼)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芎?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妊娠內(nèi)積冷氣,腹中切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溫酒調(diào)下,熱湯亦得,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沉香1兩,桑寄生1兩,射干1兩,川升麻1兩,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熏陸香3分,麝香1分(細(xì)研),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藿香3分,連翹1兩。
【制法】上為粗散,加麝香研勻。
【功能主治】瘰疬寒熱,結(jié)腫疼痛,心胸壅滯。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每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處方】沉香半兩,赤芍藥半兩,酸石榴皮半兩(銼,微炒),桔梗半兩(去蘆頭),檳榔1兩,川芒消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惡心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蔥白5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別名】沉香湯
【處方】沉香半兩,檳榔半兩,大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人參(去蘆)半兩,茯苓(去皮)半兩,當(dāng)歸(去蘆)半兩,官桂(去粗皮)半兩,前胡半兩,黃耆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干姜(炮)半兩,柴胡(去苗)1兩,雀腦穹半兩,訶子(炮,去核)1兩,甘草1兩,五味子1兩,半夏2兩(用漿水煮30沸,細(xì)切小片子,焙干用之),草豆蔻3分(炮,去皮)。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散滯氣。主五勞七傷,寒熱無力,小便黃赤,吃食無味,心多驚悸,骨節(jié)酸疼,心胸痞悶,兩脅疼痛。
【用法用量】沉香湯(《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七)。
【摘錄】《博濟(jì)》卷一
【處方】萆薢半兩,續(xù)斷半兩,木香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茯苓1兩,甘草1兩,石斛1兩,牛膝1兩,枳殼(只用青)1兩,細(xì)辛1兩,防風(fēng)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腎臟,益元?dú)猓B(yǎng)精神。主
【用法用量】本方名沉香散,但方中無沉香,疑脫。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十九
【別名】沉香湯
【處方】沉香1兩,白豆蔻肉1兩,青橘皮1兩半(湯浸,去白瓤,焙),高良姜3分,肉桂1兩(去粗皮),檳榔3分,吳茱萸3分(炒令焦),厚樸3分(去粗皮,用生姜自然汁炙令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不思飲食,及冷氣攻,腹脅疼痛,四肢少力,口吐酸水,吃食無味。
【用法用量】沉香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
【處方】沉香3錢,白茯苓(去黑皮)3錢,酸棗仁(炒)2錢,人參2錢,天麻2錢,芎?2錢,陳橘皮(去白,切,焙)2錢,藿香葉1錢,甘草(炙,銼)1錢,白僵蠶(去絲,酒炒)1錢。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心氣虛弱,驚悸,夜臥不寧。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后以生姜湯調(diào)下,日2夜1。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蓬術(shù)3兩,天臺烏藥3兩,茴香3兩,肉桂1兩半(去粗皮,不見火),益智仁半兩,沉香1兩半,玄胡索1兩半(去皮),蓽澄茄1兩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沉寒痼冷,奔豚,小腸疼痛,陰核偏大,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錢,空心、食前以溫酒、鹽湯任調(diào)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七引《經(jīng)驗(yàn)秘方》
【處方】白扁豆(姜汁浸,炒去皮)2兩,茯苓2兩,山藥2兩,人參2兩,甘草(炙)2兩,蓮肉2兩,砂仁2兩,桔梗2兩,薏苡仁(炒)2兩,干葛8兩,沉香8兩(一方有白術(shù))。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三消。上盛下虛,諸藥不效。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姜湯調(diào)服,1日2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引《鄭氏家傳渴濁方》
【處方】沉香3錢,川芎半兩,桂心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3錢,當(dāng)歸3錢,牡丹皮11銖,蒲黃半兩(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未盡,分入四肢浮腫,腹脹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diào)下。以血去腫消為效。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四九引《便產(chǎn)須知》
【處方】沉香(銼)1兩,白檀香(銼)1兩,烏藥(銼)1兩,山芋1兩,甘草(炙,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京三棱(炮,銼)1兩,前胡(去蘆頭)1兩,桔梗(炒)1兩,人參2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胃熱腸寒,食已善饑,小腹痛脹。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加鹽少許,以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沉香1兩,附子1兩,川楝子1兩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寒疝,小腹堅(jiān)滿,攻作不定,時發(fā)疼痛;腎虛受邪腫脹;及臟寒氣弱,臍常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個,鹽少許,煎至7分,空心服。
【摘錄】《雞峰》卷十二
【拼音名】chenxiangsan
【處方】沉香1兩,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酸棗仁3分(微炒),羌活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3分,羚羊角屑3分,赤茯苓1兩,防風(fēng)3分(去蘆頭),赤芍藥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牛膝1兩(去苗),檳榔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腳氣疼痛,皮膚不仁,心胸頓壅,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沉香半兩,石韋半兩,滑石半兩,當(dāng)歸半兩,王不留行半兩,葵子3分,白芍藥3分,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冷淋臍下痛,小腹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煎大麥飲調(diào)下。1日2-3次。
【摘錄】《雞峰》卷十八
【處方】沉香3分,赤芍藥1兩,木通3分(銼),紫蘇莖葉1兩半,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曬干,微炒),檳榔2分,川樸消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腳氣沖心,煩悶氣促,腳膝酸困,昏沉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沉香1兩,五加皮1兩,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桂心1兩,檳榔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木香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腰間氣滯,流注腳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蔥白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沉香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檳榔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茴香子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不拘時候,以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沉香(上品)2分5厘,香附2錢,木瓜2錢,縮砂5分,甘草1錢,檳榔(末)5分,鹽少許。
【功能主治】腳氣,氣急毒攻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納檳榔、鹽攪調(diào),分溫服。
【摘錄】《名家方選》
【處方】沉香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檳榔1兩,肉桂(去皺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茴香子1兩,當(dāng)歸半兩,丁香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虛勞,心腹痛,小腹滯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沉香1兩,石斛(去根,銼)1兩,黃耆(銼)1兩,桂心1兩,白茯苓1兩,白術(shù)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白芍藥1兩,當(dāng)歸(銼,微炒)1兩,羌活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防風(fēng)(去蘆頭)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熟干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fēng)勞,氣攻四肢拘急,背膊常痛,肌體萎弱,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沉香1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肉豆蔻1兩(去殼),肉桂3分(去皺皮),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茴香子3分,蓬莪術(shù)3分,阿魏3分(面裹,煨面熟為度)。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腎臟冷氣,卒攻臍腹,疼痛不可忍,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赤小豆1合,人參1兩,甘草1兩,瞿麥1兩,黃芩1兩,黃耆1兩(銼),白斂半兩,當(dāng)歸1兩(細(xì)銼,炒),沉香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內(nèi)消毒氣。主發(fā)背,燥渴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水調(diào)下,1日2-3次,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八九
【處方】沉香1分,茯苓1分,甘草(炙)1錢,丁香(炒)1錢,藿香1錢,木香(炮)半錢,官桂(不見火)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補(bǔ)虛調(diào)胃,進(jìn)飲食。主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嬰孺每服1字,2-3歲每服半錢,5-7歲每服1錢,以紫蘇、木瓜湯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家寶》
【處方】沉香1錢,紫蘇1錢,白蔻仁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胃冷久呃。
【用法用量】每服5-7分,以柿蒂湯送下。
【摘錄】《活人心統(tǒng)》卷下
【處方】沉香(不見火)1兩,神曲(炒)1兩,舶上茴香1兩,陳皮(去白)1兩,甘草(炙)半兩,白術(shù)半兩(炒),干姜1分(炮,洗),草果3個(切)。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冷氣攻注,心腹脹滿疼痛,吞酸膈痞,氣促壅逆,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紫蘇7葉,同煎至7分,去滓,加鹽少許,空心食前服;中酒嘔吐,加鹽點(diǎn)或酒調(diào)下亦得。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沉香半兩,紫蘇子3分,赤茯苓1兩,木香半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柴胡1兩(去苗),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白術(shù)半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勞,心腹?jié)M悶,身體羸瘦,腳膝微腫,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沉香1兩,白術(shù)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石龍芮3分,細(xì)辛3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牛膝3分(去苗),萆薢3分(銼),黃耆1兩(銼),當(dāng)歸3分(銼,微炒),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1兩半,杜仲3分(去粗皮,炙微黃,銼),木香3分,五味子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臟風(fēng)冷氣,腰脊相引痛,腳膝疼痹,體虛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沉香半兩,白豆蔻半兩(去皮),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高良姜3分(銼),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京三棱半兩(煨,微銼),桂心1兩,白茯苓3分,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木香半兩,檳榔半兩,白術(shù)3分,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腎臟虛冷,氣攻腹脅疼痛,或多嘔吐,不思飲食,兩脅脹滿,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沉香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紅豆蔻3分(去皮),白術(shù)半兩,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食飲即吐,心腹時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沉香1兩,川升麻1兩,細(xì)辛1兩,白芷1兩,地骨皮1兩,黑附子(生用)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老人久患冷牙疼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用1錢,白湯溫服,冷即吐了。
【摘錄】《雞峰》卷二十一
【處方】沉香1兩,木香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蓽澄茄3分,桂心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茴香子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檳榔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膀胱虛,冷氣攻腰間,及腹脅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生姜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沉香半兩,葫蘆巴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檳榔3分,木香3分,桂心半兩,茴香子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盲腸氣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香附子1兩,細(xì)辛半兩,川芎1分,白芷1分,白僵蠶(直者,去嘴)1分,地龍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牙風(fēng)腫痛。
【用法用量】揩疼處。
【摘錄】《雞峰》卷二十一
【處方】沉香半兩,升麻半兩,白芷半兩,藁本(去苗土)半兩,細(xì)辛(去苗葉)半兩,丁香半兩,寒水石(研)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口臭。
【用法用量】每日早取柳枝,咬枝頭令軟,摭藥揩齒,暖水漱,復(fù)以綿揩之令凈。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八
【處方】沉香1兩,五味子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遠(yuǎn)志半兩(去心),天門冬半兩(去心),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1兩,牛膝1兩(去苗),黃耆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少氣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沉香3分,大腹皮1兩(銼),赤茯苓1兩,木香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赤芍藥1兩,桂心3分,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1兩,桑根白皮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腳氣,心腹脹滿,四肢壅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好沉香半兩,阿膠半兩(蚌粉炒成珠),結(jié)實(shí)人參1兩,桑白皮(揀)1兩(微炒),陳皮半兩,紫蘇子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定喘止嗽。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生姜3片,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通口服。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
【處方】沉香半兩,丁香半兩,木香1兩,藿香葉1兩,甘草(炒)1兩,縮砂仁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不患乳食,腹?jié)M。
【用法用量】3歲每服半錢,食前以紫蘇、木瓜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別名】沉醉香散、沉香白牙散
【處方】沉香1錢,麝香1錢,細(xì)辛半兩,升麻2錢半,藁本2錢半,藿香葉2錢半,甘松2錢半,白芷2錢半,石膏4兩,寒水石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揩齒瑩凈令白。主口臭。
【用法用量】沉醉香散(《普濟(jì)方》卷七十)、沉香白牙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處方】沉香1兩(銼),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生,銼),熟干地黃2兩,柴胡1兩(去苗),栝樓根半兩,白術(shù)3分,麥門冬1兩(去心),黃耆1兩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癰膿潰已絕,肌肉內(nèi)虛,尚有余熱。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小麥50粒,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沉香1兩,舶上茴香1兩,青橘皮(去白)1兩,胡椒1兩,蓽澄茄1兩,川楝子1兩,陳橘皮(去白)1兩。
【制法】上生杵為末。
【功能主治】正氣補(bǔ)元。主傷寒,嘔,結(jié)痞,心胸真氣虛弱,脈息沉細(xì)者。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奪命沉香散”。
【摘錄】《博濟(jì)》卷一
【處方】沉香1分(銼),麝香(研)半兩,地骨皮1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升麻半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芎?3分,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銼)半兩,黃柏(去粗皮,蜜炙)半兩,凝水石(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疳齦腫,牙齒浮動。
【用法用量】每用1錢匕,敷齒根;或以綿裹,如彈子大,含化咽津。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別名】沉香湯
【處方】沉香1兩,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龍骨1兩,木香3分,當(dāng)歸2分(銼,微炒),枳實(shí)3分(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腸虛冷,臍下急痛,小便滑數(shù)。
【用法用量】沉香湯(《圣 濟(jì)總錄》卷四十三)。
【摘錄】《圣惠》卷四
【處方】沉香半兩,石韋(去毛)半兩,滑石半兩,當(dāng)歸半兩,王不留行半兩,瞿麥半兩,黃連(去須)7錢半,細(xì)辛(去苗葉)2錢半,甘草(炙)2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冷淋。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大麥湯調(diào)服,以利為度。
【摘錄】《醫(yī)碥》卷七
【處方】沉香3分,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白術(shù)3分,訶黎勒皮1兩,人參3分(去蘆頭),黃耆1兩(銼),桂心半兩,五味子半兩,細(xì)辛半兩,白茯苓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窮上氣,脾胃氣弱,胸膈多痰,食飲無味,神思昏悶,肢節(jié)煩疼,體虛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
導(dǎo)氣丹這個方子傳承了數(shù)千年,所以他能夠流傳到至今而且還在中醫(yī)中還能夠被人們廣泛的應(yīng)用可見其療效是多么的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
【處方】橘皮1斤(碾為曲),生姜1斤(碾為曲),木香2兩,蓽澄茄4兩,牽牛1兩(碾為末)。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陽上攻,氣滯不快,上盛下虛,膈痰壅實(shí),咽干不利,咳嗽中滿,喘急氣粗,臍腹膨脹,滿悶虛煩,微渴引飲,頭目昏眩,腰痛腳弱,四肢倦怠;及腳氣上攻,中滿喘急,下無虛冷,服補(bǔ)藥不愈者。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卷一八二引作“導(dǎo)氣丸”。
【摘錄】《百一》卷四引錢觀文方
通過以上對導(dǎo)氣丹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它有沒有副作用的講解,相信我們現(xiàn)在對它的認(rèn)識是更深的了。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shí)際情況看自己是否能服用導(dǎo)氣丹。
說到導(dǎo)氣丸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shí)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導(dǎo)氣丸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guān)小常識。
【處方】京三棱、青皮、蘿卜子(炒)、皂角(不蛀者,酥炙)、黑牽牛(半生半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腹脹,氣粗不食。
【用法用量】3歲30丸,以米湯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處方】姜黃4兩,香附子4兩,縮砂2兩,甘草2兩,廣茂2兩,丁皮1兩,甘松1兩,木香1兩,荊三棱1兩,白檀半兩,藿香葉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綠豆粉2兩,用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膈進(jìn)食。主心胸滿悶,脅肋刺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四庫本作“逆氣丸”。
【摘錄】《宣明論》卷七
【處方】大黃4兩(濕紙裹,煨),蝎梢(去毒,炒)1兩,青橘皮(去白)1兩,胡椒40粒,陳橘皮(去白)1兩,黑牽牛(12兩,取頭末)4兩,茴香1兩(微炒),干姜1兩(炮),甘草(炙)1兩,阿魏半錢(用稀面少許,和作餅子,捏干,油煎黃色)。
【制法】上為細(xì)末,蒸木瓜搜勻?yàn)橥?,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宣壅導(dǎo)滯,除脹滿,利大腸。主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鹽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木香、檳榔、火麻仁、枳殼。
【制法】上將枳殼每個切作4片,用不蛀皂角3寸、生姜5片、巴豆3枚(略捶碎,不去殼油),用水1盞,將枳殼同煎熟,濾去3味,不用,只將枳殼銼細(xì),焙干為末,入前3味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以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
【處方】半夏2兩(用皂角5錠挼汁,浸1宿,控干,切作片子),南木香半兩,赤茯苓1分,紫蘇葉半兩,白附子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降氣逐風(fēng)。主痰涎壅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五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檳榔(生,銼)半兩,牽牛子(炒)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
【制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氣盛實(shí),腰腳不能屈伸。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溫酒送下,每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檳榔1兩(斑螫炒),厚樸1兩(干姜炒),三棱1兩半(干漆炒),蓬術(shù)1兩半(虻蟲炒),吳茱1兩(牽牛炒),青皮1兩(水蛙炒),黃芩1兩(大黃炒),赤芍1兩(川椒炒),楂肉2兩(草果炒),菖蒲1兩(桃仁炒)。
【制法】炒熟,揀去拌藥,為末,紅酒為丸。
【功能主治】攻堅(jiān)破結(jié)。主積結(jié)于中,日久不能消化,腹脹堅(jiān)塞,便閉形實(shí),脈實(shí)者。
【用法用量】每服1-2錢,以紫蘇湯送下。
【各家論述】檳榔破結(jié)氣,斑螫拌炒,以攻發(fā)堅(jiān)壘;赤芍破血結(jié),川椒拌炒,以驅(qū)逐寒積;厚樸散窒塞,干姜拌炒,以開發(fā)寒滯;青皮破肝氣,水蛭拌炒,以消磨血積;楂肉消肉積,草果拌炒,以掃蕩食積;吳茱平逆氣,牽牛拌炒,以通利飲積;三棱攻堅(jiān)積,干漆拌炒,以迅掃瘀結(jié);蓬術(shù)破積堅(jiān),虻蟲拌炒,以蠢動血結(jié);黃芩清郁熱,大黃拌炒,以推蕩積熱;菖蒲通竅門,桃仁拌炒,以潤燥開結(jié);酒丸紫蘇湯下,使結(jié)散積消,則氣化調(diào)和而諸結(jié)自解,大便無不通,腹脹堅(jiān)塞無不退矣。此攻堅(jiān)破結(jié)之劑,為腹脹堅(jiān)塞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三
【處方】牽牛4兩。
【制法】上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青木香4兩,蘿卜子4兩,茴香4兩,檳榔4兩,牽牛(頭末)4兩。
【制法】上為末,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四
【處方】青皮(水蛭炒赤,去蛭)、莪術(shù)(虻蟲炒,去虻)、三棱(干漆炒,去漆)、檳榔(斑螫炒,去螫)、干姜(硇砂炒,去砂)、茱萸(牽牛炒,去牛)、附子(鹽炒,去鹽)、赤芍(川椒炒,去椒)、胡椒(茴香炒,去茴香)、石草蒲(桃仁炒,去仁)。
【制法】上各銼,與所注藥炒熟,去水蛭等并不用,只以青皮等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痞氣塞,關(guān)格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又治腎氣、小腸氣等。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空心紫蘇湯送下。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青皮、莪術(shù)、三棱、菖蒲,氣積藥也,炒以水蛭、虻蟲、干漆、桃仁,則逐敗血矣;干姜、附子、胡椒、茱萸,溫中藥也,炒以硇砂、食鹽、茴香、牽牛,則軟堅(jiān)而疏利矣;檳榔炒以斑螫,下氣者得破氣者而益悍;赤芍藥炒以川椒,瀉肝者得疏肝者而益利。制度之工如此,以之而治氣實(shí)有余之證,斯其選矣。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六引《澹寮方》
以上導(dǎo)氣丸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jìn)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導(dǎo)氣湯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芍藥30克 當(dāng)歸15克 大黃4.5克 黃連3克 黃芩4.5克 木香 檳榔各3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9~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
【摘錄】《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處方】黃耆24克 甘草18克 青皮12克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梢 澤瀉各6克 橘皮3克 紅花3克 五味子120個
【制法】上哎咀,分作四服。
【功能主治】主兩腿麻木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熱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處方】木香 檳榔 黃連各1.8克 大黃 黃芩各4.5克 枳殼3克(麩炒)芍藥18克 當(dāng)歸9克
【制法】上藥哎咀,作二服。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行氣導(dǎo)滯。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三
【處方】川楝子12克 木香9克 茴香6克 吳茱萸3克(湯泡)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主寒疝疼痛,或囊冷結(jié)硬如石,或牽引睪丸而痛。
【用法用量】長流水煎服。
【備注】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經(jīng)氣滯,陰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導(dǎo)小腸、膀胱之熱從小便下行,是為方中主藥;木香升降諸氣,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腎與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氣,吳茱萸行肝腎氣分,燥濕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氣,通,利小便,燥濕除寒,配合主藥,共成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之效。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芍藥1兩,當(dāng)歸5錢,大黃1錢半,黃芩1錢半,黃連1錢,木香1錢,檳榔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每服3-5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不后重則止。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檳榔、枳殼、黃連、厚樸、芍藥、甘草、山楂、神曲、升麻。
【功能主治】去宿滯。主痢疾。
【用法用量】
【摘錄】《痘疹金鏡錄》卷上
【處方】檳榔、枳殼、厚樸、白木香、山楂、神曲、紫蘇、甘草、砂仁。
【功能主治】痢疾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金針》卷下
上文就是對導(dǎo)氣湯的相關(guān)知識的簡單介紹,生活中也許我們不常吃到這些,但是多掌握一些藥材的藥理作用,總會對生活有所幫助的。
養(yǎng)生的方法很多,實(shí)踐證明中藥中的方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方劑導(dǎo)赤散!
【處方】生干地黃、木通、甘草(生),各等分。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兒心經(jīng)內(nèi)虛,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下經(jīng),小便赤澀淋澀,臍下滿痛。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導(dǎo)赤湯(《外科證治全書》卷五)。
【處方】生地黃 甘草(生)木通各等分
【制法】上藥同為末。
【功能主治】清心涼血,利水通淋。主心經(jīng)熱盛,心胸?zé)?,口渴面赤,口舌生瘡;心移熱于小腸,小便短澀不暢,尿時刺痛,舌紅脈數(shù)?,F(xiàn)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屬濕熱內(nèi)蘊(yùn)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竹葉,同煎至80毫升,食后溫服。
【備注】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兼能養(yǎng)陰;木通、竹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熱,通淋止痛。諸藥相合,既能清熱涼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與益陰并重,所以利水而不傷陰。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當(dāng)歸5錢,白芍5錢,生地5錢,川芎5錢,甘草4錢,半夏4錢,陳皮4錢,白茯苓4錢,樗白皮4錢,青黛3錢,滑石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赤濁。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以燈心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五
【處方】牛蒡子(炒)、榆子、槐子(炒)、生干地黃、黃芩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心臟積熱,上攻眼目,兩眥浮腫,血浸白睛,羞明灑淚。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麥門冬湯調(diào)服。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七引曾師干家傳方
【處方】赤芍藥半兩,羌活半兩,防風(fēng)半兩,大黃1錢,甘草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心熱,小便赤,眼目赤腫。
【用法用量】燈心、黑豆煎,食后服。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六引湯氏方
【處方】生地、梔子、木通、甘草、燈心、淡竹根。
【功能主治】瀉火退熱。主三焦相火炎上,或勞神心事太過,或夜觀書史,或能飲酒,或好食五辛諸熱物,心之實(shí)熱侵肝,赤脈穿睛,甚則看物如隔紙絹。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眼科全書》卷四
【處方】麥冬3錢,木通1錢,生地3錢,甘草4分,竹葉10片,車前1錢5分,赤茯苓1錢5分。
【功能主治】熱閉小便不通。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二
【處方】生地、木通、黃芩、甘草、竹葉、赤茯苓、麥冬。
【功能主治】熱淋出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金針》卷上
【處方】木通、甘草、車前子、瞿麥、滑石、赤茯苓、淡竹葉、山梔。
【功能主治】痘瘡收靨后,小便不利,熱蓄膀胱者。
【用法用量】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二
【處方】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術(shù)、甘草、滑石、山梔。
【功能主治】利小便。主傷寒小水不利,小腹?jié)M;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或得病時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dāng),脈沉數(shù)者。
【用法用量】《壽世保元》本方用茯苓3錢、豬苓2錢、澤瀉2錢、桂枝8分、白術(shù)1錢5分、甘草8分、滑石3錢、山梔3錢。
【注意】汗后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不宜服。
【摘錄】《傷寒六書》卷三
【處方】車前子3錢(炒),木通1錢,淡竹葉2錢,生甘草8分,生地6錢。
【功能主治】心移熱于小腸,口糜淋痛。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二
【處方】山梔仁(鹽水炒)1錢5分,五靈脂1錢,草豆仁1錢,真蒲黃(炒)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妊娠胃脘當(dāng)心被寒邪所郁,氣不通而痛。
【用法用量】每服1-2匙,以醋湯調(diào)下。
【摘錄】《宋氏女科》
【處方】生地黃、木通、小甘草、防風(fēng)、薄荷葉、辰砂。
【功能主治】痘瘡發(fā)熱有驚搐者。
【用法用量】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六
【處方】木通2錢,生地3錢(酒洗),丹皮2錢(酒洗),犀角末1錢,生甘草1錢,竹葉9片。
【功能主治】心經(jīng)實(shí)熱,兩大眼角有赤,內(nèi)外紅絲現(xiàn),漸入白睛,瘀血堆積不散。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眼科闡微》卷三
【處方】人參、木通、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瘡疹,心經(jīng)蘊(yùn)熱,睡臥不寧,煩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渴,貪食乳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小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處方】木通、甘草、梔子、黃柏、生地黃、知母。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目大眥赤脈傳睛。
【用法用量】每服4-5錢,水1鐘,入竹葉、燈心草同煎,食后服。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
【處方】木通8分,赤茯苓(去皮)8分,麥冬8分,車前子(微炒)4分,生地4分,人參2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小兒痘癥,小便赤澀者。
【用法用量】加燈心1團(tuán)如龍眼大,同煎,饑時服。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處方】生地1錢,木通1錢,甘草1錢,淡竹葉20片,犀角1錢5分,薄荷1錢5分,連翹1錢5分。
【功能主治】心經(jīng)發(fā)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玉案》卷三
【處方】生地、木通、茯苓、山梔、甘草。
【功能主治】婦人胎前內(nèi)熱,小便尿血。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別名】實(shí)熱導(dǎo)赤散
【處方】生干地黃2兩,木通4兩,黃芩1兩,甘草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宣導(dǎo)。主心氣熱。
【用法用量】實(shí)熱導(dǎo)赤散(《普濟(jì)方》卷三八四)。
【摘錄】《得效》卷十一
【處方】生干地黃(凈洗)1兩,木通(去皮節(jié))1兩,黃芩2錢半,赤茯苓(去皮)2錢半,甘草3錢。
【功能主治】小兒心經(jīng)壅熱,煩躁睡語,或時復(fù)上竄咬牙,小便黃澀,久則成驚,觸物易動。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竹葉3皮,煎7分,不拘時候溫服。或加麥門冬(去心)同煎。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水通1錢,生干地黃2錢,甘草7分,麥門冬(去心)1錢,燈草15莖。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心經(jīng)內(nèi)虛,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下經(jīng),小便赤澀淋瀝,臍下滿痛;及血淋。
【用法用量】水1盞半,煎至7分,食前溫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處方】黃連、黃芩、車前子、木通、滑石、大黃、枳殼各等分。
【功能主治】通利小便。主痔漏敷后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魯班經(jīng)》
【處方】黃連(去須)1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夏(湯泡7次)1兩,地骨皮(去木)1兩,茯神(去木)1兩,赤芍藥1兩,木通(去節(jié))1兩,生地黃(洗)1兩,黃芩1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心臟實(shí)熱,口干煩渴;或口舌生瘡,驚怖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十六
【處方】生地黃2兩,黃芩3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6-7分,溫服。
【摘錄】《秘傳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對于導(dǎo)赤散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yán)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生病吃藥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是對于吃藥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先了解一下這些藥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項(xiàng)等,以免出現(xiàn)問題,那么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導(dǎo)水散這種中藥方劑。
【別名】導(dǎo)水湯
【處方】王不留行5錢,澤瀉3錢,白術(shù)3錢。
【功能主治】逐水,利膀胱。主膀胱火旺,小腸不通,眼睛突出,面紅耳熱,口渴引飲,煩躁不寧。
【用法用量】導(dǎo)水湯(《醫(yī)學(xué)集成》卷三)。
【摘錄】《辨證錄》卷九
【處方】當(dāng)歸2錢,瞿麥3錢,車前子2錢,滑石3錢,赤茯苓3錢,澤瀉2錢,豬苓2錢,木通2錢,石蓮子(去殼)1錢,山梔子3錢,黃連6分,黃柏1錢5分(酒炒),知母1錢5分,甘草8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膀胱有熱,小便閉而不通。
【用法用量】燈心煎,空心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
【處方】滑石、木通、澤瀉、車前、樸消、大黃、通草、燈心。
【功能主治】痔瘡,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空心服。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以上導(dǎo)水散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jìn)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導(dǎo)滯散是由幾種中藥材經(jīng)過提取低溫干燥等工藝生產(chǎn)而成的一種中藥方劑,適合很多種病癥的治療,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是很多人都熱衷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導(dǎo)滯散的相關(guān)信息。
【處方】當(dāng)歸、大黃。
【炮制】上等分,炒為末。
【功能主治】治重物壓迮,或從高墜下,作熱五內(nèi),吐血、下血,出不禁止;或瘀血在內(nèi),胸腹脹滿,喘粗氣短。
【用法用量】每二錢,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蒼術(shù)2錢,陳皮2錢,枳殼2錢,川厚樸2錢,山楂肉2錢,神曲2錢,香附2錢,黃芩2錢。
【功能主治】傷食便閉。
【摘錄】《一盤珠》卷三
【處方】當(dāng)歸3分(銼,微炒),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重物壓迮,或從高墜下,作熱五內(nèi),吐血、下血,出不禁止;或瘀血在內(nèi),胸腹脹滿,喘粗氣短。
【用法用量】每服2錢,不拘時候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十七,名見《局方》卷八(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處方】大黃1兩,當(dāng)歸2錢半,麝少許。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金瘡傷破肚皮,腸與脂膏俱出,二便閉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熱酒調(diào)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三十
以上就是對導(dǎo)滯散配方的詳細(xì)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fèi)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大家是否知道當(dāng)歸導(dǎo)氣湯這種中藥方劑呢?可以說當(dāng)歸導(dǎo)氣湯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是相當(dāng)?shù)膹V泛的,那么當(dāng)歸導(dǎo)氣湯都具有哪些特點(diǎn)呢?日常生活中當(dāng)歸導(dǎo)氣湯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甘草1錢半,當(dāng)歸1錢,芍藥1錢,木香3錢,檳榔3錢,青皮7分,槐花(炒)7分,澤瀉7分,生地黃1錢半或2錢(酒浸,陰干)。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滯下。
【用法用量】用水煎,食前溫服。
【摘錄】《準(zhǔn)繩·類方》卷六引東垣方
【處方】當(dāng)歸1錢,甘草1分半,芍藥1錢,青皮7錢,槐花7分,生地黃1錢半或2錢(酒浸,陰干)。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溫服。
【摘錄】《潔古家珍》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當(dāng)歸導(dǎo)氣湯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shí)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導(dǎo)氣除濕湯大家食用過嗎?肯定很多人都沒有服用過吧,導(dǎo)氣除濕湯是很好的中藥方劑,對人體的好處也有很多,那么導(dǎo)氣除濕湯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羌活4.5克 當(dāng)歸身3克 枳實(shí) 大黃各1.5克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主腳氣腫痛。
【用法用量】用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下利一兩行,痛止。
【摘錄】《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八
【處方】羌活1錢半,當(dāng)歸身1錢,枳實(shí)5分,大黃5分。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腫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濟(jì)生拔萃》本作“枳實(shí)大黃湯”。
【摘錄】《醫(yī)學(xué)發(fā)明》(人衛(wèi)本)卷八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導(dǎo)氣除濕湯有很多的作用與功效,它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時多關(guān)注一下導(dǎo)氣除濕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