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生地竹瀝飲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nèi)朔N,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鉤藤生地竹瀝飲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鉤藤生地竹瀝飲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鉤藤生地竹瀝飲就成為了一門學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鉤藤生地竹瀝飲。
【處方】鉤藤3錢(后入),大生地3錢(酒炙),炒當歸3錢,炒白芍2錢,明天麻1錢(煨),川芎1錢5分,川貝母1錢(去心),制半夏1錢5分,蘇梗1錢,陳皮8分,川樸7分(姜汁炒),桔梗2錢。
【功能主治】妊娠7-8月,因冬月外感風寒,壅于肺絡(luò),內(nèi)風煽熾,痰氣升逆,昏迷不醒,手足筋脈拘攣,右手脈閉,左手脈數(shù)而澀,癥屬于癇。
【用法用量】加竹瀝3茶匙,沖服。1劑不效,再服1劑。
【摘錄】《產(chǎn)孕集》卷上
像鉤藤生地竹瀝飲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相關(guān)閱讀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yīng)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大鉤藤飲這種方劑。
【處方】鉤藤1兩1分,黃芩(去黑心)1兩1分,麻黃(去節(jié))1兩1分,當歸(切)3分,龍齒(研)1兩,石膏(碎)2兩半,赤芍藥(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龍膽(去土)1兩,牛黃(研)1兩,杏仁(去雙仁皮尖,麩炒,研)半兩,甘草(炙,銼)1分。
【功能主治】小兒發(fā)癇,壯熱。
【用法用量】上12味,10味為粗末。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6分,去滓;下牛黃、杏仁,加自蜜、竹瀝各少許,煉如餳,湯調(diào)服,如人行5里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上文所說的關(guān)于大鉤藤飲的功效和制作方法等大家是不是都了解了呢?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習慣來進行調(diào)節(jié)養(yǎng)生,這樣才可以對身體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效果。
不同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只有正確的了解它們才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你知道天麻鉤藤飲的藥用價值是什么嗎?
【處方】天麻9克 鉤藤(后下)12克 生石決明(先煎)18克 山梔9克 黃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藥理作用】對正常及高血壓狗條件反射及血壓的影響《中醫(yī)藥研究參考》1975(9):25~26,本方200%水煎劑,在每條犬每日80毫升,給藥10~22日的劑量下,對高級神經(jīng)活動處于正常狀態(tài)的犬,不發(fā)生影響;但當高級神經(jīng)活動發(fā)生障礙時,有一定的調(diào)整作用;對正常犬沒有降壓效果,對高血壓犬則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從實驗結(jié)果看來,天麻鉤藤飲既有降壓作用,又有調(diào)節(jié)高級神經(jīng)活動的作用,這為本方用于某些類型高血壓病的療效提供了部分藥理理論基礎(chǔ)。
【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潛陽熄風。治肝經(jīng)有熱,肝陽偏亢,頭痛頭脹,耳鳴目眩,少寐多夢;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紅,脈弦數(shù)。現(xiàn)用于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山梔,黃芩清肝瀉火;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朱茯神養(yǎng)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絡(luò),引血下行。諸藥合用,共成清熱平肝,潛陽熄風之效。
【摘錄】《雜病證治新義》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天麻鉤藤飲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竹瀝的簡介
竹瀝,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exLindl.)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tRendle等的莖經(jīng)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肺降火,滑痰利竅之功效。用于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竹瀝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滑痰:用于邪熱壅肺,癥見咳嗽氣息粗促,喉中痰盛,量多質(zhì)黏稠,色黃難吐出,胸脅脹滿,身熱口干,可與黃芩、蘆根、瓜蔞、桔梗、連翹、薏苡仁等同用,以潤肺止嗽、清熱祛痰。用于發(fā)熱煩渴,多為病后余熱不盡、口干、煩渴,可與石膏、知母、地骨皮、麥冬等滋陰潤肺藥同用。
鎮(zhèn)驚開竅:用于中風痰迷,可以本品配生姜汁同飲,以滋陰清熱化痰,痰熱去則氣道通利、經(jīng)脈流轉(zhuǎn)諸證除矣。
《別錄》:“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綱目》末句下有‘消渴勞復(fù)’)?!?/p>
《藥性論》:“治卒中風失音不語。”
《本草拾遺》:“久渴心煩?!?/p>
《綱目》:“治子冒風痙,解射罔毒?!?/p>
《本草備要》:“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yǎng)血益陰,利竅明日。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p>
《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
竹瀝的市場信息
1、竹瀝的價格
鮮竹瀝的價格大概在10元以內(nèi)。
2、竹瀝的選購方法
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后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X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折,基部收縮;小枝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zhì)薄。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1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nèi)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shù)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針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5mm,呈帚刷狀。
3、竹瀝的保存方法
通風干燥保存。
天麻鉤藤飲從名字來看可以猜出兩個配方,天麻和鉤藤,飲是飲用的意思,其做法應(yīng)該是水煎,那么我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天麻鉤藤飲的組成和功效吧,希望以下介紹的內(nèi)容大家感興趣。
【方劑名】
天麻鉤藤飲,出自《中醫(yī)內(nèi)科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
天麻9g 鉤藤12g(后下)石決明18g(先煎)梔子黃芩各9g 川牛膝12g杜仲益母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用法】
水煎,分2~3次服。
【功效】
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
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癥見頭痛,眩暈,失眠,震顫,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方解】
本方證為肝腎不足,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所致。肝腎不足,肝陽偏亢,風陽上擾,則頭痛,眩暈;陽亢化熱擾心,則失眠;風火內(nèi)擾,則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平肝息風,兼以清降、補腎、安神。方中天麻平肝息風止眩;鉤藤清肝息風定眩,共為君藥。石決明長于平肝潛陽,清熱明目,助君平肝息風;川牛膝活血利水,引血下行,直折亢陽,共為臣藥。益母草活血利水,與牛膝配伍以平降肝陽;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其本;夜交藤、朱茯神寧心安神,為佐藥。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以平肝息風治標為主,兼以補益肝腎,清熱安神。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方為肝腎不足,肝陽偏亢,肝風上擾的常用方,以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yīng)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高血壓病、急性腦血管病、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肝腎不足,肝陽上亢者。
3.使用注意
肝經(jīng)實火之頭痛,眩暈,不宜使用本方。
【功用鑒別】
鎮(zhèn)肝熄風湯與天麻鉤藤飲均有平肝息風之功,同為治療肝陽化風之頭痛、眩暈的常用方。但鎮(zhèn)肝熄風湯是以牛膝為君,配伍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等,鎮(zhèn)潛息風之力較強,而天麻鉤藤飲則以天麻、鉤藤為君,配伍梔子、黃芩、茯神、夜交藤等,重在平肝息風,清熱安神。
【方歌】
天麻鈞藤梔決明,桑芩杜藤益牛神.息風清熱補肝腎,頭痛眩暈失眠寧。
【知識拓展】
本方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為高血壓頭痛而設(shè)。其創(chuàng)制者在學術(shù)上力主中西醫(yī)匯通結(jié)合,提出:在不違背中醫(yī)學術(shù)辨證論治的基礎(chǔ)上,逐步地和現(xiàn)代的基礎(chǔ)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豐富中醫(yī)學的內(nèi)容,提高它的理論和技術(shù)水平,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學的特點。
在制方中:一方面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dǎo),認為高血壓頭痛病因多為肝火厥逆,上攻頭腦所致。故在選藥上,多以平肝息風藥天麻、鉤藤與清肝降火藥黃芩、梔子相伍。另一方面,將方中所選的中藥與現(xiàn)代藥理作用相結(jié)合,方中之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有降壓作用,且西醫(yī)在治療高血壓病的過程中,常用利尿劑和擴血管藥物,方中之牛膝、益母草均有良好的擴血管及利尿作用,提高了方劑配伍的針對性、有效性,融合中、西醫(yī)理論組成本方。
結(jié)語:看完上述的文章我們對天麻鉤藤飲的相關(guān)知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天麻鉤藤飲以治療高血壓和頭痛為主要功效,還可緩解失眠,它的用處還挺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鉤藤散這種方劑也不例外,那么鉤藤散有什么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鉤藤湯
【處方】鉤藤2兩,茯神2兩,人參2兩,當歸2兩,桔梗3兩,寄生1兩。
【功能主治】妊娠子癇及產(chǎn)后發(fā)痙。妊娠經(jīng)8-9個月,胎動不安,或因用力勞乏,心腹痛,面目清,冷汗出,氣息欲絕。孕婦手少陰,足厥陰血虛風熱,發(fā)為子癇。產(chǎn)后發(fā)痙,口噤背強。
【用法用量】鉤藤湯(《圣濟總錄》卷一五五)。
【注意】忌豬肉、菘菜。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足厥陰藥也。鉤藤之甘寒以除心熱而散肝風;柴胡、桔梗之辛涼,黃芩、梔子之苦寒,以平少陽,厥陰之風熱,風熱去則瘈疭止矣;人參、茯神以益氣而寧神;當歸、寄生以養(yǎng)血而安胎也。
【摘錄】方出《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上,名見《圣惠》卷七十七
【處方】鉤藤1分,龍膽1分(去蘆頭),犀角屑1分,茯神1分,黃芩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驚啼壯熱,心煩不得穩(wěn)睡。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頻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處方】鉤藤、蟬殼(微炒)、馬牙消、黃連(去須)、甘草(炙微赤,銼)、川大黃(銼碎,微炒)、天竹黃(細研)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驚熱。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鉤藤半兩,人參1分(去蘆頭),子芩1分,蚱蟬3枚(微炙),犀角屑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升麻半兩,石膏半兩,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壯熱發(fā)癇,或時時四肢抽掣,多吐白沫。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半合,牛黃末1字,服之。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鉤藤半兩,犀角屑1分,牛黃1分(研細),虎睛1對(微炙),防風1分(去蘆頭),梔子仁半兩,石膏半兩(研細,水飛過),蚱蟬1枚(微炙),獨活1分,人參1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4-5歲,忽患驚癇。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分為2服,如人行2-3里進1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別名】釣藤湯
【處方】鉤藤半兩,川升麻半兩,蜣螂2枚(去翅足,微炒),黃芩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新生,發(fā)噤撮口。
【用法用量】釣藤湯(《圣濟總錄》卷一六七)。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撮口散”。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處方】鉤藤3分,蚱蟬2枚(微炒,去翅足),人參半兩(去蘆頭),子芩半兩,牛黃半兩(研細),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癇,時時戴眼、吐沫。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加牛黃1字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鉤藤1分,犀角屑半兩,赤茯苓半兩,天竹黃1分(細研),龍膽半兩(去蘆頭),川大黃2分(銼碎,微炒),地骨皮1分,川芒消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壯熱驚悸,大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圣濟總錄》有茯神。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處方】鉤藤3分,白茯苓3分,黃芩3分,川升麻3分,白鮮皮3分,龍齒1兩,玄參1兩,石膏1兩,寒水石2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忽得驚癇,壯熱口燥。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半合,攪令勻,重煎1-2沸,分溫2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鉤藤半兩,龍齒1兩,石膏3分,梔子仁1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3分(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鉤藤、玄參、升麻、黃芩、赤茯苓、苦梗、甘草、山梔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
【功能主治】風熱喉痹。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鉤藤丸”。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六
【處方】連翹1兩,瞿麥1兩,車前子1兩,牛蒡子1兩,赤芍藥1兩,滑石1兩,梔子半兩,木通半兩,當歸半兩,防風半兩,荊芥半兩,黃芩半兩,柴胡2兩,甘草2兩,蟬殼2錢半。
【功能主治】小兒風熱驚悸,大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燈心,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五
【處方】鉤藤、陳皮、麥門冬、石膏、家菊花、人參、明天麻、防風、白茯苓、鹿茸、制半夏、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恣酒嗜燥,頭風痰火之人陰虛血少,虛火上旋,視定反動。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3片,白水煎服。
【摘錄】《審視瑤函》卷五
【處方】生地5兩,川貝2兩(去心),池菊3兩(去蒂),薄荷1兩半,茯神1兩半(去木),羚羊角1兩半,甘草1兩半,金斛3兩,鉤藤5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血虧木旺,肝熱生風,眩暈卒仆,胎孕不安,脈數(shù)急。
【用法用量】水煎5錢,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生地滋陰壯水以護胎;羚羊角解熱清肝以定眩;池菊解郁熱,兼益金水;石斛退虛熱,兼榮腎肝;薄荷散熱清頭;甘草緩中瀉火;川貝清心解熱;茯神滲濕安神;鉤藤抑肝舒筋,以熄肝風也。為散水煎,使腎熱退而腎水得滋,則水潤水榮,而眩暈自退,胎無不安,何卒仆之不省哉。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處方】鉤藤1分,蚱蟬2枚(微炒,去翅足),川升麻半兩,子芩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蛇蛻皮5寸(燒灰),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風壅氣盛,心胸痰滯,壯熱發(fā)癇。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服之。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看完了上文對于鉤藤散的一些介紹,我們可以感受到中醫(yī)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塊艷麗的瑰寶,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nèi)ヌ剿鳌?/p>
鉤藤湯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囊环N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鉤藤湯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鉤藤湯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鉤藤 茯神(去木)人參 當歸(微炙)各30克 桔梗60克(炒)桑寄生30克
【制法】上六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妊娠八九月,因勞動用力,胎動不安,心腹痛,猝然下血,面目青,冷汗出,氣息欲絕;孕婦心肝血虛,肝風內(nèi)動,發(fā)為子癇,手足抽掣者。
【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豬肉、菘菜。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鉤藤1兩,使君子(去皮)1分,干蝎(炒)1分,人參1分,子芩1分,川大黃(銼碎,微炒)1分,犀角屑1分,蚱蟬3枚(微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升麻半兩,石膏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熱,驚疳潮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半合,牛黃末1字服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鉤藤鉤1錢,當歸1錢,茯神1錢,人參1錢,苦梗1錢5分,桑寄生1錢。
【功能主治】妊娠胎動,面青冷汗,氣欲絕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何氏濟生論》卷七
【處方】鉤藤5分,枳殼5分,延胡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小兒盤腸內(nèi)釣,啼哭,兩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
【用法用量】水半鐘,煎2分服。
【摘錄】《幼科指掌》卷三
【處方】橘紅、鉤藤、膽星、天麻、僵蠶、人參、遠志、石菖蒲、犀角。
【功能主治】小兒諸癇痙痓。
【用法用量】加燈心,水煎,臨服加牛黃、真珠末。
【摘錄】《誠書》卷八
【處方】荊芥、牛蒡、紫草、川芎、白術(shù)、白芍、當歸、人參、官桂、鉤藤、甘草、木香、青皮、黃連。
【功能主治】痘癥腹痛、口噤,冷汗僵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六
【別名】釣藤湯
【處方】鉤藤、紅花、木香、川芎、當歸、白芍、甘草、白術(shù)、青皮、黃連、官桂、生姜各等分。
【功能主治】痘后口噤僵直,繞臍腹痛。
【用法用量】釣藤湯(《準繩·幼科》卷六)。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處方】鉤藤1兩,桑根白皮(銼)1兩,馬牙消1兩,梔子仁3分,甘草(炙)3分,大黃(銼,炒)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鉤藤散”。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九
【別名】鉤藤飲
【處方】鉤藤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令赤色,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色)半兩,丁香半兩,大黃(銼,微炒)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傳尸勞瘦,骨蒸、伏連、殗殜,命在須臾,精神尚爽。
【用法用量】鉤藤飲(《普濟方》卷二三七)。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鉤藤、茯神、當歸、川芎、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小兒夜啼。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煎服。
【摘錄】《幼科指掌》卷三
鉤藤湯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鉤藤湯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鉤藤根,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為茜草種植物 鉤藤 的 根 。
【性味】《閩東本草):"味苦澀,寒。"
【歸經(jīng)】《閩東本草》:"入肝經(jīng)。"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luò),清熱消腫。治關(guān)節(jié)痛風,半身不遂,癲癇,水腫,跌撲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8錢(大劑1~3兩)。
【附方】①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鉤藤根五至八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閩東本草》
現(xiàn)在知道鉤藤根的作用了吧。以前還不知道鉤藤根是這等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廣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養(yǎng)生途徑,其實想要養(yǎng)生,生活處處皆學問哦。
導(dǎo)讀:中藥竹瀝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竹瀝的功效與作用、竹瀝圖片、竹瀝的藥用價值、竹瀝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竹瀝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竹瀝簡介竹瀝圖片竹瀝的功效與作用竹瀝的藥用價值竹瀝的藥用附方竹瀝的配伍應(yīng)用竹瀝的副作用竹瀝簡介
竹瀝,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取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jié),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液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氣,味微甜,以色澤透明者為佳。
竹瀝圖片
竹瀝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降火;滑痰利竅。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用于中風痰壅,肺熱喘咳,熱病煩躁。
1、《別錄》: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
2、《藥性論》:治卒中風失音不語。
3、《本草拾遺》:久渴心煩。
4、《綱目》:治子冒風痙,解射罔毒。
5、《本草備要》: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yǎng)血益陰,利竅明日。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
6、《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
竹瀝的藥用價值
【藥名】竹瀝
【別名】竹汁、淡竹瀝、竹油。
【入藥部分】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莖經(jīng)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性味】甘苦,寒。
【歸經(jīng)】入心、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利竅。主目赤;牙痛;口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沖服,30-60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點眼或揩牙。
【注意事項】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竹瀝的藥用附方
1、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瀝湯)
2、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瀝恣飲數(shù)日愈。(《肘后方》)
3、治產(chǎn)后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梅師集驗方》)
4、治小兒驚風天吊,四肢抽搐:竹瀝一盞,加生姜汁三匙,膽星末五分,牛黃二厘調(diào)服。(《全幼心鑒》)
5、治乙腦、流腦高熱,嘔吐:竹瀝代茶飲。(江西《中草藥學》)
6、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廣利方》)
7、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8、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檗、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9、治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
10、治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檗,時時點之。(《簡便單方》)
竹瀝的配伍應(yīng)用
1、竹瀝配生姜汁:竹瀝性寒滑利,宜于痰熱之證,能清心、肺、胃三經(jīng)之火而滌痰利竅,定驚通絡(luò),單用即能取效。但竹瀝亦有傷胃滑腸之弊。臨床常和生姜汁相須為用。生姜汁能消痰利竅,《丹溪心法》謂:竹瀝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經(jīng)絡(luò),生姜汁溫中益胃之功亦可減竹瀝寒胃滑腸之弊。
2、竹瀝配半夏:半夏能燥濕化痰,竹瀝能清熱滑痰,可用于肺熱痰壅、熱痰黏稠之證;竹瀝能轉(zhuǎn)半夏溫熱之性而為寒涼,而半夏可減弱竹瀝寒涼之性,對寒熱錯雜之咳嗽、痰滯諸證,均可應(yīng)用。
3、竹瀝配瓜蔞:瓜萎清肺化痰,利氣寬胸,竹瀝能清熱化痰,配伍可清肺除熱、化痰止咳。
4、配肉桂、附子:附子、肉桂,皆為辛熱之品,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通經(jīng)脈之效,用治陽虛之危重證,能溫一身之陽,且善溫脾陽;竹瀝功專清熱化痰,視寒痰濕痰為禁忌。但三藥合用,以其桂、附之辛熱之性,可轉(zhuǎn)竹瀝之禁忌為適宜。
5、配膽南星:膽南星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之效,適用于痰熱驚風抽搐及中風、癲狂諸證;二藥配伍,可用治痰涎壅盛、上蒙清竅致卒然昏倒、人事不省證。
竹瀝的副作用
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1、《綱目》:姜汁為之使。
2、《本草經(jīng)疏》:寒痰濕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3、《本草備要》:寒胃滑腸,有寒濕者勿服。
以上就是一些竹瀝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鉤藤飲子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鉤藤鉤1錢,防風1錢,獨活1錢,天麻1錢,天竺黃1錢,羌活1錢,川芎1錢,升麻5分,甘草(炙)5分,龍膽草5分,麻黃5分,蟬退5個(去頭足)。
【功能主治】一切驚風潮搐,目視昏迷。
【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靈驗良方匯編》卷三
【處方】鉤藤半兩,蟬殼半兩,黃連(揀凈)1兩,甘草(微炙)1兩,川大黃(微炮)1兩,天竺黃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諸癇啼叫。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至1錢,水8分盞,加生姜、薄荷各少許,煎至4分,去滓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張渙方
【別名】鉤藤飲、鉤藤散、鉤藤鉤飲
【處方】鉤藤3分,蟬殼半兩,防風(去蘆頭,切)半兩,人參(去蘆頭,切)半兩,麻黃(去節(jié),秤)半兩,白僵蠶(炒黃)半兩,天麻半兩,蝎尾(去毒,炒)半兩,甘草(炙)1分,川芎1分,麝香1分(別研入)。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吐利,脾胃虛風慢驚。
【用法用量】鉤藤飲(《普濟方》卷三七一引《全嬰方》)、鉤藤散(《嬰童百問》卷三)、鉤藤鉤飲(《蘭臺軌范》卷八)。本方方名,《幼幼新書》引作“釣藤飲”,《準繩·幼科》引作“釣藤飲子”。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鉤藤半兩,蚱蟬1枚(去翅足,微炙),人參1分(去蘆頭),子芩1分,川大黃1分,牛黃1小豆(研入)。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小兒發(fā)熱,時時戴目,口中吐沫。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4分,加竹瀝半合,更煎微沸,下牛黃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以微利1兩度為妙。
【注意】乳母忌蒜、面、炙煿物。
【摘錄】《圣惠》卷七十六
以上就是對鉤藤飲子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當然了日常如果要用藥的話,最好可以咨詢一下相關(guān)的醫(yī)生。
中藥鉤藤又被稱作為鷹爪風,就是因為這種重要的外形很像老鷹的爪子,看起來是一個鉤一個鉤的,也有一些人稱作它的樣子有一些像彎彎的樹枝,這種中藥一般都用來治療頭暈?zāi)垦?,在眩暈癥的治療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它還能夠起到保護人心肺的功效,那么中藥鉤藤都有哪些具體功效與作用呢?
息風止疼:本品味甘、微寒、入心肝二經(jīng),善清心包之火,泄肝經(jīng)之熱而息風定驚止搐。正如《本草綱目》曰:“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予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故常用治療厥陰抽搐、小兒急驚、小兒夜啼、婦女子癇、小兒驚風等各種抽搐疾痛。
清熱平肝:鉤藤甘微寒、入肝經(jīng),既能清肝熱,又能平肝陽。《藥性賦》曰:“鉤藤甘寒專解痙,功在清熱息肝風”?!侗静菥V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故臨床常治療肝經(jīng)有熱的頭暈?zāi)垦?,頭脹頭痛,風熱頭痛,高血壓,疹出不暢等證。
透疹:鉤藤甘微寒,質(zhì)輕味薄,輕能透發(fā),寒能解熱。故有透疹之功。小兒麻疹,水痘、風疹疾病,疹出不暢、均可選用。
鉤藤泡水喝的禁忌
第一:不適合服用鉤藤的人群
鉤藤具有很好的清火作用,生活中若是體內(nèi)無火就不適合服用這種藥材。另外,鉤藤還具有盜氣的功效,所以體虛患者不適合接觸鉤藤。總而言之,生活中無火患者以及體虛患者都不要服用鉤藤,避免健康出現(xiàn)問題。
第二:鉤藤的用法以及用量
一般情況下,鉤藤我們都是用來煎湯服用,不過煎煮的時間不能夠太長避免藥效流失,用量控制在1.5錢到3錢之間,不要大量服用。除此之外,鉤藤也可以制作成藥散來使用,操作將更加的簡單并且效果也很不錯。
鉤藤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熄風止疼
中醫(yī)方面認為鉤藤這種中藥材使用之后具有保健身體的功效,并且還有清心包火的作用,所以泄肝經(jīng)之熱以及熄風定驚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所以說,生活中若是身體出現(xiàn)了厥陰抽搐、小兒急驚、夜啼、驚風、女性子癇等毛病,這些抽搐疾病都可以使用鉤藤來進行治療。
第二:清熱平肝
生活中若是能夠科學的使用鉤藤,那么可以平肝陽也可以清肝熱,對于肝臟的保健效果是非常不錯的。所以說,臨床科學中鉤藤更多的是治療一些由于肝經(jīng)有熱所導(dǎo)致的疾病,例如頭脹頭痛、風熱頭痛、高血壓、頭暈?zāi)垦R约罢畛霾粫车让 ?/p>
第三:透疹
鉤藤性微寒,質(zhì)地比較輕味道也比較薄,輕可以起到透發(fā)的作用,而寒性則可以解熱,所以這種中藥材使用后具有透疹的功效。生活中若是身體出現(xiàn)了小兒麻疹、水痘、風疹等疾病,出現(xiàn)了疹出不暢等后果,都可以使用鉤藤泡水服用身體可以快速恢復(fù)健康。
第四:治療熱證抽搐
鉤藤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老專家告訴我們這種中藥材使用后具有治療熱證抽搐的作用,對于一些高熱抽搐等毛病都可以使用鉤藤來治療。生活中小兒驚風以及小兒高熱抽搐都是可以使用鉤藤來進行防御,并且對于程度比較輕的抽搐也有一定的抑制功效。不過,若是抽搐癥狀比較嚴重,那么鉤藤的作用就會減弱,這個時候應(yīng)該緊急送醫(yī)處理。另外,想要加強鉤藤治療熱證抽搐的功效,那么應(yīng)該和犀角、天麻、羚羊角等一起使用,這樣清熱以及止痙的作用將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