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連微丸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鐣陌l(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葛根芩連微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幾種中草藥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產(chǎn)品。葛根芩連微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嗎?不清楚的話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葛根1000g 黃芩375g 黃連375g 炙甘草250g
【性狀】為暗棕褐色至類黑色微丸;氣微,味苦。
【炮制】上四味,取黃芩、黃連,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分別用5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并適當濃縮;葛根加水先煎30分鐘,再加入黃芩、黃連藥渣及甘草,繼續(xù)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適當濃縮,加入上述濃縮液,繼續(xù)濃縮成稠膏,減壓低溫干燥,粉碎成最細粉,以乙醇為濕潤劑,機制泛微丸,得300g,過篩,于60℃以下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解肌清熱,止瀉止痢。用于泄瀉痢疾,身熱煩渴,下痢臭穢;菌痢、腸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小兒一次1g,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規(guī)格】每袋裝1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上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葛根芩連微丸的資料,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學到一些關于藥品的知識。
擴展閱讀
葛根芩連湯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中藥方劑,那么葛根芩連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葛根芩連湯的組成成分有哪些,我們在使用的時候注意葛根芩連湯的禁忌有哪些呢,下面就跟三九養(yǎng)生堂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組成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用量
葛根15g,黃連9g,甘草6g,黃芩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兩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協(xié)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方義
本證多由傷寒表證未解,邪陷陽明所致,治療以解表清里為主。表證未解,里熱已熾,故見身熱口渴,胸悶煩熱,口干作渴;里熱上蒸于肺則作喘,外蒸于肌表則汗出;熱邪內迫,大腸傳導失司,故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脈數(shù)皆為里熱偏盛之象。方中葛根辛甘而涼,入脾胃經(jīng),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陽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故為君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厚腸止利,故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為佐使藥。
配伍特點
外疏內清,表里同治。
運用
本方用于協(xié)熱下利證,臨床應用以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熱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郎以行氣而除后重;兼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夾食滯者,加山楂以消食。
禁忌
若虛寒下利者忌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傷寒論 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下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連湯主之。
2、清尤怡《傷寒貫珠集》:太陽中風發(fā)熱,本當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虛邪入,利遂不止,其證則喘而汗出。夫促為陽盛,脈促者,知表未解也。無汗而喘,為寒在表;喘而汗出,為熱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雙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連清熱于里,甘草則合表里而并和之耳。蓋風邪初中,病為在表,一入于里,則變?yōu)闊嵋?。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治里者,秘以芩、連之苦寒也。
3、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桂枝證,脈本緩,誤下后而反促,陽氣重可知。邪束于表,陽擾于內,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屬于熱,與脈微弱而協(xié)熱利者不同。表熱雖未解,而大熱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藥所能和,亦非厚樸、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氣輕質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內諸藥,解肌之力優(yōu),而清中之氣銳,又與社中逐邪法迥殊矣。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葛根芩連湯的功效與作用有了新的看法了呢,葛根芩連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進行使用,希望以上有關葛根芩連湯的相關知識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由于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大家吃的是越來越好,再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得病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中醫(yī)中的方劑治療是一種十分溫和的方法,可以在對抗疾病的同時調理身體機能,滋潤修復,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種:葛根芩連片。
【處方】葛根1000g 黃芩375g 黃連375g 炙甘草250g
【性狀】為暗黃色的片;氣微,味苦。
【炮制】上四味,取葛根225g,粉碎成細粉,剩余的葛根與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適當濃縮;黃芩、黃連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分別用5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濾液,回收乙醇后與上述濃縮液合并,濃縮成稠膏狀,加入葛根細粉,混勻,干燥,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主治】解肌清熱,止瀉止痢。用于泄瀉痢疾,身熱煩渴,下利臭穢。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上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葛根芩連片的資料,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學到一些關于藥品的知識。
導讀:葛根芩連湯主要治療什么?葛根芩連湯由葛根、黃連、黃芩、炙甘草組成。那么葛根芩連湯主要治療什么?下面具體來了解下葛根芩連湯。
【方劑名】
葛根芩連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葛根30g,黃連5g,黃芩20g,炙甘草5g。
【方歌】
葛根黃芩黃連湯,再加甘草共煎嘗,邪陷陽明成熱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方解】
本證多由傷寒表證未解,邪陷陽明所致,治療以解表清里為主。表證未解,里熱已熾,故見身熱口渴,胸悶煩熱,口干作渴;里熱上蒸于肺則作喘,外蒸于肌表則汗出;熱邪內迫,大腸傳導失司,故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脈數(shù)皆為里熱偏盛之象。方中葛根辛甘而涼,入脾胃經(jīng),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陽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故為君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厚腸止利,故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為佐使藥。
【功效】
解表清里。
【主治】
協(xié)熱下利證。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配伍特點】
外疏內清,表里同治。
【加減化裁】
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熱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郎以行氣而除后重;兼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夾食滯者,加山楂以消食。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本方是治療熱瀉、熱痢的常用方,簡稱葛根芩連湯。臨床以身熱下利,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傷寒、胃腸型感冒等屬表證未解,里熱甚者。
【禁忌】
若虛寒下利者忌用。
【文獻摘要】
《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下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連湯主之。
以上就是葛根芩連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清泄里熱,這樣的功效在中藥方劑中,是常會出現(xiàn)的。下面小編說的葛根芩連湯中藥方劑就是主治這個的,大家如果想要調理調理身體,可以多多了解一下。至于葛根芩連湯的方子,小編馬上就為大家講解,請看下文!
【方劑名稱】
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組成配方】
葛根30g,黃連5g,黃芩20g,炙甘草5g。
【功能主治】
清泄里熱,解肌散邪。主治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證。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使用注意】
虛寒痢疾禁用。
【用法用量】
先煮葛根,水煎服。
【方劑摘錄】
《傷寒論》。
【現(xiàn)代運用】
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傷寒、胃腸型感冒等證屬陽明里熱甚者。
各家論述
1.(《漢方簡義》)
方以甘平之葛根,能散陽邪,兼能起陰氣者,用至半斤,且先煮之,奉以為君。更以甘平之甘草,能緩中,以解風熱之搏結;苦平之黃芩,能療胃中熱,且以清肺止喘;若寒之黃連,取其形之生成相連屬,而名之曰連者,以清其自胃及小腸與大腸三腑,亦生成相連屬者之熱。得胃調腸厚,以止其利,更清心以止汗。且三物平配,胥聽令于既入胃又解肌、既散陽又起陰之葛根,不但誤入陽明之腑邪二解,而太陽之經(jīng)邪亦解。立方者圣乎而至于神矣!
2.(錄自《傷寒論方解》)
本方是解熱劑而不是解表劑。前賢因葛根能協(xié)助麻、桂以發(fā)汗解肌,便誤認葛根為解表藥。但《本經(jīng)》只說它發(fā)汗解表。盡管《別錄》曾說它解肌發(fā)表出汗,但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葛根必須在麻、桂配合之下,才可以起一些解肌發(fā)汗作用,否則只能解熱、解毒、解渴而已。本方里的葛根不配以麻、桂而配以芩、連,可見其主要作用是解熱而不是解表。如誤用于發(fā)熱而惡寒未罷的太陽病,就非但無效,反可能撤其熱而招致不良的后果。
結語:中藥可以調理身體,也可以滋補身體。大家在生活中如果覺得身體不適,想要調和調和的時候,可以試試向中醫(yī)生咨詢一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子。上述的葛根芩連湯方子,是主治清瀉里熱的,大家有這癥狀的可以嘗試!
你知道葛根丸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葛根丸治療呢?葛根丸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葛根3兩,栝樓3兩,鉛丹2兩,附子1兩(去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日飲1石水者。
【用法用量】《圣濟總錄》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煎茅根湯送下,一日三次。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處方】葛根(銼)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薏苡根(銼)1分,蘆根(銼)1分,糯米2合。
【制法】上為末,入桃膠湯浸煮為糊,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脾積痞氣,煩渴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10-20丸,食后、臨臥用燈心、枇杷葉煎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一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葛根丸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葛根丸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拒絕浮躁,是一種態(tài)度,清熱解毒,是一種任務。人體長期以來難免會淤積各種毒素和內火,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藥物調理和治療了。人體內一旦含有熱度會造成一系列的疾病,如皮膚病,血液病,大便干燥、口干舌燥等等。因此服用清熱解毒藥物刻不容緩,目前推出了一種名叫芩連丸的藥物,對于清熱解毒具有非常明顯的藥效。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芩連丸
商品名稱:芩連丸
拼音全碼:QinLianWan
【主要成份】黃芩、連翹、黃連、黃柏、赤芍、甘草。
【性 狀】本品為棕黃色至棕黑色的濃縮微丸;氣微,味苦。
【適應癥/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臟腑蘊熱引起:頭痛目赤,口鼻生瘡,熱痢腹痛,溫熱帶下,瘡疥腫痛。
【規(guī)格型號】1.8g*9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3次。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 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1.泄瀉腹部涼痛者忌服。2.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浮腫的患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及年老體虛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4.本品治療因濫用抗菌素造成的菌群紊亂病人療效欠佳。5.服藥三天后癥狀未改善,或出現(xiàn)其他嚴重癥狀時,應去醫(yī)院就診。6.藥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服用。7.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jiān)護下使用。8.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9.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貯 藏】密封,干燥處保存。
【包 裝】1.8g*9袋/盒。
【有 效 期】24 月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50812
【生產(chǎn)企業(yè)】四川旭華制藥有限公司
通過上文對于芩連丸的介紹,您對于它的各種藥效都清楚了嗎?清熱解毒并不是什么難事,只要您服用了正確的藥物就能很快恢復健康。在服用芩連丸的時候,您完全不必擔心其他副作用,該藥物都是通過純天然藥材研制而成的。
過敏性紫癜的癥狀,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是一種比一般皮膚病更為嚴重的過敏性血管炎癥。好發(fā)于兒童身上,這里小編介紹大家喝葛根芩連蟬蛻酒,葛根芩連蟬蛻酒的功效是清熱涼血的,對治療過敏性紫癜有幫助。來看葛根芩連蟬蛻酒的用法!
來源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配方
葛根30g,黃芩15g,黃連15g,甘草15g,蟬蛻20g,水牛角24g,赤芍15g。
制法
上述藥物飲片用白酒500ml浸泡7天,過濾去渣,藥酒裝瓶備用。
用法
口服。每次20ml藥酒,兌入涼開水20ml服,每日2次。
功效
清熱涼血。
主治
過敏性紫癜。
宜忌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忌用。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又稱Henoch-Schonlein紫癜,是一種侵犯皮膚和其他器官細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常伴腹痛、關節(jié)痛和腎損害,但血小板不減少。有人認為過敏性紫癜與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屬于同一個譜系疾病。
病因
可能與鏈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藥物、食物、蟲咬等有關,發(fā)生機制是由于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壁沉積,激活補體,導致毛細血管和小血管壁及其周圍產(chǎn)生炎癥,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從而產(chǎn)生各種臨床表現(xiàn)。
臨床表現(xiàn)
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少年,開始可有發(fā)熱、頭痛、關節(jié)痛、全身不適等。皮損表現(xiàn)為針頭至黃豆大小瘀點、淤斑或蕁麻疹樣皮疹,嚴重者可發(fā)生水皰、血皰,甚至潰瘍。好發(fā)于四肢伸側,尤其是雙下肢和臀部。皮損對稱分布,成批出現(xiàn),容易復發(fā)。僅有皮膚損害者稱單純性紫癜,伴有腹痛、腹瀉、便血,甚至胃腸道出血者稱為胃腸型紫癜;伴有關節(jié)腫脹、疼痛、甚至關節(jié)積液者稱為關節(jié)型紫癜;伴血尿、蛋白尿,腎損害者稱為腎型紫癜。
診斷
雙下肢紫癜、伴腹痛、關節(jié)痛或腎臟損害,診斷不難。但當全身癥狀出現(xiàn)于皮膚紫癜之前時,容易誤診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急腹癥,臨床上需與這些疾病及其他類型的紫癜和血管炎鑒別。
結語:有關葛根芩連蟬蛻酒的用法和功效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葛根芩連蟬蛻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葛根芩連蟬蛻酒能幫助我們治療過敏性紫癜的癥狀,這是一種容易在孩子身上發(fā)生的皮膚病,大家要多注意喲!
俗話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連殼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黃連 枳殼各60克(銼,以槐花120克同炒,去槐花)
【制法】上藥研末,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清熱理氣,涼血止血。治濕熱內傷,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每次50~70丸,用溫開水送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處方】黃連2兩,枳殼2兩(銼)。
【制法】上用槐花4兩同炒,去槐花,為末,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解絡脈之結。主內傷經(jīng)絡便血。
【用法用量】方中槐花用量原缺,據(jù)《雜病源流犀燭》補。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七
服用連殼丸來進行治療是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治療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療效的。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蔞連丸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黃連(去須)、瓜蔞(連瓤)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以生地黃自然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小便頻數(shù)滑如油。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用牛乳汁下,1日2服。不可太多。
【注意】忌冷水、豬肉。
【摘錄】《簡易方》引《衛(wèi)生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
【處方】栝蔞根、黃連。
【制法】上為細末,研麥門冬取自然汁,和藥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消渴。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熟水吞下。
【摘錄】《百一》卷十二,名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引《簡易方》
看完了上文對于蔞連丸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
人類身體結構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臟連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臟連丸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黃連25g 黃芩150g 地黃75g 赤芍50g 當歸50g 槐角100g 槐花75g 荊芥穗50g 地榆炭75g 阿膠50g
【性狀】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粗粉。另取豬大腸350g,洗凈,切段,與粗粉拌勻,蒸透,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6~1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腸止血。用于腸熱便血,肛門灼熱,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9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規(guī)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大鷹爪黃連250克 槐花米60克 枳殼30克 防風 粉草 槐角 香附子 豬牙 皂角 木香各15克
【制法】上藥除香附外,共為細末。再用陳熟倉米130克,同香附一處為末,用豬大臟約62厘米長,水洗凈,裝人香附、倉米縛定口,量用水700毫升入砂鍋中,炭火煮干即添水,慢慢煮爛豬臟如泥,取起和藥搗如糊,再入黃連等末同搗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腸風臟毒下血。
【用法用量】空腹時用米飲下80丸。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面、蒜、生冷,煎炙之物。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二
【處方】胡黃連 荊芥穗 地榆各30克 槐花45克 槐樹木耳45克
【制法】上為細末,用活鯽魚1尾,重300克,去腸、刺,取肉搗如泥和作團,用健豬大腸頭46.5厘米,翻過,去油洗凈,裝前藥扎定煮熱。空腹時食之。至重不過二次,服之甚效。如年久日遠,以藥末曬干為末,蜜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多年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時用酒或白湯送下。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黃連500克 槐花250克
【制法】上藥為末,用雄豬肥壯大腸,以酒醋洗凈,入藥扎兩頭;次用韭菜2.5~3千克,一半鋪甑底,藥腸盤于上,一半蓋之,文火蒸,以腸脂化盡,腸皮如油紙薄為度,去腸取藥曬干,稀糊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腸涼血。治痔漏并腸風下血,及水瀉、痢疾。
【用法用量】每日二服,每服9克,白滾湯送下。
【摘錄】《外科大成》卷二
【別名】白銀定子(《本草綱目拾遺》卷五)。
【處方】胡黃連(凈末)250克 通血香4.5克 雄豬大腸(盡頭一段)37厘米
【制法】溫湯洗凈,將黃連末及通血香灌人腸內,兩頭用白絲線扎緊,用酒1.25升,放新砂鍋內煮酒將干為度,取起腸藥,各搗如泥,倘藥爛,曬一時,復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痔漏無論新久,但發(fā)作時便下血作痛,肛門墜重者。如有膿血不止,腫痛難坐者,亦可用之。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時用溫酒進下。久服除根。治漏有孔者,只須半月見功。
【摘錄】《本草綱目拾遺》卷五
【處方】黃芩7.22千克 槐角(炒)4.8千克 生地3.6千克 赤芍藥2.4千克 槐花(炒)3.6千克 阿膠(炒珠)2.4千克 地榆炭3.6千克 當歸2.4千克 芥穗2.4千克 黃連1.2千克
【制法】用豬大腸約4.48米,將群藥研粗末裝入,兩頭扎住,蒸熟曬干,共研為細扮,過羅,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功能主治】潤腸清熱,止血通便。治腸風便血,痔瘡漏瘡,大便秘結,肛門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服二次,溫開水送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以上介紹的臟連丸這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經(jīng)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說到歸連丸,大家都能猜到它是一種藥方,但是這個藥方的配方,以及它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的等等,基本都不知曉。那么,下面就來一一介紹一下。
【處方】黃連4分,黃柏2兩,當歸2兩,黃芩2兩,阿膠2兩(炙),熟艾1兩。
【制法】上為散。以醇醋2升。煮膠烊,下藥煮;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主陰虛五色??;孕婦赤痢,腹痛,胎下墮,脈虛數(shù)者。
【用法用量】每服7-8分,飲送下,日2夜1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當歸養(yǎng)血脈以養(yǎng)胎,阿膠養(yǎng)陰血以止痢,黃連清心脾之火,黃芩清肺腸之火,黃柏清腎火,存五液也;佐以艾炭,溫經(jīng)止痛定?。粡鸵钥嗑剖罩罪嫼椭?,使經(jīng)腑肅清,則臟損復完,而胃氣自能輸化,五液各有所歸。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一
【處方】阿膠(搗碎,炒如珠)3兩(以醋四升煮成膏),黃連3兩,當歸3兩,干姜2兩,木香1兩5錢。
【制法】上為末,用阿膠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下痢,無以新久,及冷熱膿血,腸滑里急,日夜無度,臍腹絞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女科百問》卷下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歸連丸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用到臨床中,預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不同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只有正確的了解它們才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你知道檳連丸的藥用價值是什么嗎?
【處方】白術1兩,黃連1兩,砂仁1兩,陳皮1兩,半夏曲1兩,神曲1兩,蓬術1兩,藿香5錢,檳榔5錢,青皮5錢,丁香5錢,麥糵5錢,三棱5錢,姜黃5錢,良姜5錢,白豆蔻5錢,茯苓5錢,桂花5錢,連翹5錢,山楂5錢,川附半只,吳茱萸2錢。
【制法】上為末,姜糊為丸。
【功能主治】翻胃,或朝食而暮出者,或下咽而吐者,或胃脘作痛者,或必得盡吐而爽者,或見食即吐者。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姜湯或白湯送下,1日3次。
【摘錄】《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通過上文對檳連丸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