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圓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甘露圓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隨著現(xiàn)在人對于健康的關(guān)注,在平時的時候也非常注意補充營養(yǎng)和調(diào)理身體,在如今市場上,中西藥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不足,而中藥方劑由于天然無公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甘露圓。
【處方】鉛白霜、龍腦,各三分;牙硝(枯過)三兩,甘草(炙)一兩,寒水石(粉)三十二兩。
【炮制】上為細末,用糯米糊圓,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兒風(fēng)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干,療中暑,解熱毒。
【用法用量】每服用生姜蜜水磨下半圓,新汲水亦得,小兒一圓分五服,食后。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有關(guān)甘露圓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中藥方劑對于大家來說應(yīng)該不算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好處,今天為大家?guī)淼氖歉事讹嬜印?/p>
【別名】甘露飲、大甘露飲
【處方】生干地黃(焙)、熟干地黃(焙)、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焙)、枇杷葉(去毛)、黃芩(去心)、石斛(去苗)、枳殼(麩炒,去瓤)、甘草(銼,炒)、山茵陳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潤肺利咽;滋陰清熱,行氣利濕。主心胃之熱上沖,牙齦、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濕熱黃疸,陰虛盜汗,胃脘疼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小便黃澀;或時身熱,溫熱病,咳嗽,消渴,肝郁頭痛,衄血,痛經(jīng)。
【用法用量】甘露飲[《局方》卷六(紹興續(xù)添方)]、大甘露飲(《咽喉經(jīng)驗秘傳》)。
【注意】素體陽虛,潰瘍?nèi)站秒y愈,肢冷,腰膝酸楚,溲清。舌嫩有齒痕,脈沉細等腎陽不足,陰損反陽,水不濟火,虛火上炎之證,不宜用此方。
【各家論述】1.《醫(yī)方集解》:此足陽明少陰藥也。煩熱多屬于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也;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濕;火熱上行為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
【臨床應(yīng)用】1.口瘡:本方加減治療口瘡31例,方藥為:干地黃15g、熟地黃12g、天門冬12g、麥門冬15g、黃芩10g、茵陳9g、枇杷葉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劑,煎水分3次服完,小兒量酌減。除嬰兒外,重癥者可用柳花散加減煎湯含漱(青黛10g、冰片9g、黃柏15g、甘草15g。每日1劑)。典型病例:肖某,女,69歲??谏嗌彛茻崽弁?,屢治不愈5年余,且伴口苦咽干,頭暈頭痛。體溫39℃,口喉干澀,吞咽疼痛,納少,溲黃便結(jié)。口腔及舌緣兩邊有黃白色的潰瘍點16個,兩側(cè)扁桃體呈Ⅱ度腫大,咽喉部充血,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給予甘露飲加減(干地黃15g、熟地黃12g、天門冬12g、麥門冬15g、黃芩15g、茵陳9g、枇杷葉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劑,煎水分3次內(nèi)服。另用柳花散加減煎水含漱。連用2日后,口腔潰瘍點由原來16個減少至8個,顏色變淺,面積也明顯縮小,諸恙亦愈。上方加生黃耆15g,繼用5劑后治愈。追訪1年未見復(fù)發(fā)。
【摘錄】《閻氏小兒方論》
看完上面的對于甘露飲子的相關(guān)描述后,大家是否感覺到了我們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偉大和神秘?我們平時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
甘露飲是一種中藥方劑,能起到增強身體免疫力,調(diào)理機能的作用,那么你知道甘露飲要用到哪些藥材原料嗎?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枇杷葉(刷去毛)、干熟地黃(去土)、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山茵陳(去梗)、生干地黃、麥門冬(去心.焙)、石斛(去蘆)、甘草(炙)、黃芩,各等分。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婦人、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饑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之。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diào),小便黃澀,或時身熱,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甘露飲子(《閻氏小兒方論》)。
【處方】枇杷葉(刷去毛)干熟地黃(去土)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山茵陳(去梗)生干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石斛(去蘆)甘草(炙)黃芩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行氣利濕。治胃中客熱,牙宜口臭,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饑餓心煩,不欲飲食;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黃疽,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悶氣短,大便不調(diào),小便黃澀,或時身熱?,F(xiàn)用于口腔炎、咽炎、齒齦腫痛,慢性扁桃體炎屬陰虛而有濕熱者;亦用于眼科工業(yè)性眼灼傷、角膜實質(zhì)炎。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O毫升,去滓,食后臨臥時溫服。小兒一服分兩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茯苓 澤瀉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60克 白術(shù) 桂枝 豬苓各15克 滑石120克
【制法】上藥研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汗后,煩渴不止;伏暑大渴。
【用法用量】每服9克,湯調(diào)或新汲水調(diào)服,姜湯尤妙。
【摘錄】《傷寒心要》
【處方】天冬、麥冬、生地、熟地、茵陳、枇杷葉、黃芩、苡仁、石斛、甘草、山梔(一方無茵陳、山梔,用枳殼)。
【功能主治】三消。
【摘錄】《醫(yī)學(xué)傳燈》卷下
【處方】知母、麥冬、連翹、薄荷、桔梗、黃芩、玄參、滑石、石膏、甘草。
【功能主治】三陽熱毒上沖之咽喉痛。
【摘錄】《傷寒大白》卷一
【處方】枇杷葉、石斛、甘草(炙)、生地黃、黃芩、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功能主治】口舌生瘡,牙宣心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食后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
【處方】寒水石、石膏、郁金、甘草、薄荷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潮熱乍來乍去,心煩面赤,口干如瘧狀。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薄荷湯調(diào)下。
【摘錄】《得效》卷十一
【處方】石膏1兩,寒水石1兩,甘草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伏熱吐瀉,兼中暑昏迷,煩渴不止,心燥體熱,頭疼及傷風(fēng)體熱,煩渴嗞煎。
【用法用量】3歲半錢,燈心湯調(diào)下,暑熱,冷水調(diào)下。
【注意】立夏后、立秋前宜用,余月不可。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五
【處方】生地3錢,熟地3錢,天冬3錢,麥冬3錢,石斛3錢,甘草2錢,枳殼2錢,枇杷葉3錢。
【功能主治】口糜齦爛出血;食亦,善食而瘦。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摘粹》
【處方】人參、白茯苓、甘草、生地、麥冬、五味子、知母、花粉、葛根。
【功能主治】喉舌牙疳,痘后牙疳出血,口臭口爛。
【用法用量】
【摘錄】《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
【處方】枇杷葉(拭去毛)1錢,生地黃1錢,熟地1錢,天冬1錢,黃芩1錢,石斛1錢,山豆根1錢,犀角屑1錢,枳殼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出膿血。
【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后服。
【摘錄】《靈驗良方匯編》卷一
【處方】犀角1錢,生甘草1錢,生地1錢,銀柴胡1錢,枳殼1錢,麥門冬1錢,知母1錢,枇杷葉1錢,黃芩1錢,釵石斛1錢,茵陳1錢。
【功能主治】繭唇。
【用法用量】用淡竹葉7片,燈心10很為引,水煎服。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十四
【處方】大熟地3錢,大生地2錢,玉竹3錢,大麥冬(去心)2錢,天門冬(去心)1錢,馬料豆2錢,炙甘草4分。
【功能主治】喉白,咽干不潤,咳嗽,唇燥舌干。
【用法用量】是方得人參更妙。
【摘錄】《玉鑰·續(xù)編》
【處方】生地黃4錢,熟地3分,麥冬(去心)3錢,僵蠶2錢(姜汁炒),銀花1錢5分,天冬1錢5分,石斛1錢,枳殼1錢,粉草1錢。
【功能主治】白喉虛熱癥,白見于關(guān)內(nèi)外,色稍不潤,喉內(nèi)紅腫,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雖黃而滑,小便略赤而長,飲食稍礙,心煩不眠。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白喉全生集》
【處方】大生地5錢,鮮生地6錢,天冬3錢,麥冬(去心)3錢,鮮石斛4錢,黃芩(炒)1錢,銀花3錢,川貝母1錢,生甘草5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存陰清邪,以復(fù)胃中津液。主溫熱病。
【用法用量】加竹茹1團,姜汁炒。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二
【處方】麥門冬(去心)1兩,天門冬(去心)2兩,生地黃4分,熟地黃6分,石斛(去根)5分,枇杷葉5分,山茵陳6分,枳殼6分,黃芩6分,犀角屑6分,甘草1字。
【功能主治】小兒牙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準繩·幼科》卷六
【處方】黃芩、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枇杷葉、茵陳、石斛、桔梗、甘草、枳殼各等分。
【功能主治】痘瘡,熱毒攻牙,口腫。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注意】不可吃熱物。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甘露飲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平時不妨試試,相信對于改善疾病的情況肯定是有幫助的。
甘露子的簡介
甘露子,中藥名,又名寶塔菜、螺絲菜、地環(huán)兒、地蠶、地牯牛、地鈕、旱螺螄、羅漢菜、益母膏、米累累、地母、地蕊、地蠶、螺絲鉆、螺螄菜等。為唇形科植物甘露子S. sieboldii Miq.的全草及根莖。甘露子生于村旁、田間、溝邊陰濕處。分布于伏牛山區(qū)各地有種植或野生。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其上密集須根及在頂端有串珠狀肥大塊莖的橫走小根狀莖。莖高30-60cm,四棱形,在棱及節(jié)上有硬毛。葉對生,卵形或橢圓長卵形式形,長3-10cm,寬1.5-6cm,兩面被貼生短硬毛。輪傘花序常6朵花,多數(shù)遠離,排列成5-15cm頂生假穗狀花序。小苞片條形,花萼狹鐘形?;ü诙叫?粉紅色至紫紅色。小堅果卵球形。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具有祛風(fēng)清熱,活血散瘀,利濕之功效,用于風(fēng)熱感冒,濕熱黃疸,小便短澀。外用治瘡癰腫毒,毒蛇咬傷。
甘露子的功效與作用
1、臨床應(yīng)用
在湖南認為本品能補中益氣,故用以治神經(jīng)衰弱,頭暈?zāi)垦?病后體虛,氣虛頭痛,疳積等癥,供參考。
2、功效作用
2.1、地下肥大塊莖供食用,形狀珍奇,脆嫩無纖維,最宜作醬菜或泡菜。貴州用全草入藥,治肺炎、風(fēng)熱感冒。
2.2、塊莖或全草:甘,平。祛風(fēng)熱,利濕,活血散瘀。用于黃疸,小便淋痛,風(fēng)熱感冒,肺癆,虛勞咳嗽,小兒疳積,瘡毒腫痛,蛇蟲咬傷。
2.3、祛風(fēng)熱利濕,活血散瘀。用于黃疸,尿路感染,風(fēng)熱感冒,肺結(jié)核;外用治瘡毒腫痛,蛇蟲咬傷。2~5錢。外用鮮根莖適量搗爛敷患處。
甘露子的市場信息
1、甘露子的價格
甘露子的價格約為12元/500克。
2、甘露子的選購方法
藥材性狀 根莖多成紡錘形,頂端有的呈螺旋狀,兩頭略尖,長1.5-4cm,直徑3-7mm。表面棕黃色,多皺縮,扭曲,具5-15個環(huán)節(jié),節(jié)間課件點狀芽痕及根痕。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白色。氣微,味微甘。用水浸泡后易膨脹,節(jié)結(jié)明顯。
3、甘露子的保存方法
甘露子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人類身體結(jié)構(gòu)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guān)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甘露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甘露散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藿香5錢,茯苓5錢,薄荷葉5錢,川樸5錢,桔梗5錢,白芷5錢,半夏1錢,神曲2錢,香薷扁豆2錢,紫蘇2錢,陳皮2錢,朱砂2錢,蒼術(shù)2錢,木瓜2錢,山楂2錢,甘草2錢,葛根2錢,明雄黃6分,大腹皮3錢。
【制法】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健胃解毒,清暑祛濕。主感冒發(fā)熱,中暑吐瀉,神識昏憒,傷食腹?jié)M,頭痛嘔噦,肢節(jié)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小兒酌減,白開水送下。
【注意】忌食生冷硬物。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處方】黃連(去須,銼)1兩,吳茱萸半兩。
【制法】上2味同炒,以茱萸黑色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將黃連為細散。
【功能主治】暑氣。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食后茶清或新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四
【處方】甘草半斤,不灰木半斤。
【制法】上藥須是臘月內(nèi)預(yù)辦,修合取冰雪水浸泡,陰干,又投入水中,如此20-30度后,陰令極干,為細散。
【功能主治】心胸煩熱,不得安定。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
【處方】牙消1分,龍腦薄荷葉1兩,大黃半兩,甘草半兩(炙),芎藭1分,雄黃1分(水飛)。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諸熱。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蜜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三
【處方】好滑石2兩(研細,桂府白色者妙),甘草末半兩(一方更有防風(fēng)半兩,為末)。
【制法】二者拌勻。
【功能主治】解表發(fā)汗。主傷寒壯熱,頭疼體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濃煎蘿卜湯調(diào)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七
【處方】干豬胞10枚。
【制法】上剪破出卻氣,去卻系著處,用干盆子1只,燒胞,煙盡取出,研令極細。
【功能主治】渴疾,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處方】寒水石、石膏、防風(fēng)、荊芥、薄荷、甘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驚風(fēng),潮熱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用井花水調(diào)下,或薄荷湯調(diào)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處方】熟干地黃、生干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枇杷葉(刷去毛,凈)、枳殼(麩炒,去瓤)、苦參、石斛(去根)、山茵陳、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胃熱,牙齦宣露出血,口臭,臉腫,赤眼口瘡,不欲乳食,肌體煩熱及瘡疹已未發(fā)。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八
【處方】白僵蠶(炒)、天南星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生姜、薄荷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二
【處方】白滑石6兩半,澤瀉1兩,甘草(去皮)1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白術(shù)半兩,木豬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分陰陽。主脾虛水濕不利,腹脹中滿;腫脹用下藥得利后,以此補之。
【用法用量】每服3錢,白湯調(diào)服。欲分陰陽,蜜和丸,如彈子大,用湯化如稀面糊調(diào)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五引《瑞竹堂方》
以上甘露散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甘露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寒水石2斤(燒令通赤,攤于地上出毒1宿),鉛霜3分(細研),馬牙消3兩(細研),龍腦3分(細研),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再入乳缽內(nèi),研令極細,用糯米飯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解壅毒,退風(fēng)熱。主風(fēng)壅痰熱,心膈煩燥,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干;中暑。
【用法用量】每服半丸,食后以新汲水磨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舶上硫黃1兩,消石1兩,白明礬半兩,滑石半兩,飛面4兩。
【制法】上為極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腸風(fēng)臟毒,酒積下血便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或50丸,用新汲水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一
【處方】象牙末8錢,飛白礬5錢,大馬蜂窠2個(帶子者),刺猬皮1張(上2味用新砂鍋焙黃色),瓜兒血竭5錢,朱砂6錢,明雄黃7錢,滴乳香3錢(去油凈),沒藥3錢(去油凈),兒茶4錢(去油盡)。
【制法】上為細末,熔黃蠟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漏、鼻漏、耳漏、牙漏、肘漏、腕漏、乳漏、胸漏、臍漏、大腸漏、小腸漏、臀漏、膝漏、踝漏,或周身,或一處不等及諸瘡年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24丸,槐花煎湯沖黃酒空心送下。藥內(nèi)加白頸蚯蚓、槐花更妙。
【注意】服藥后忌醋、葷腥、氣惱。
【摘錄】《回生集》卷下
【處方】甘草(炙,銼)1錢,地黃1錢,金粉1錢,大黃(蒸,銼,焙)1錢,天門冬(去心,焙)1兩,防風(fēng)(去叉)3分,遠志(去心)3分,羌活(去蘆頭)3分,桑根白皮(銼,炒)3分,秦艽(去苗土)3分,地骨皮3分,玄參半兩,羚羊角(鎊)半兩,胡黃連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臟氣極,風(fēng)熱所傷,津液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姜蜜湯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寒水石(煅,候冷,夾絹袋盛,井底浸7日,取出令干,研)4兩,天竺黃半兩,馬牙消(研)2兩,甘草(銼)1兩,龍腦半錢。
【制法】上為末,糯米粥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暑毒燥悶。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蜜水磨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四
看完了上文對于甘露丸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