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煎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柴胡煎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柴胡煎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柴胡煎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1兩半,甘草(炙)1兩半,木通(銼)1兩半,紫菀(去苗土)1兩半,五味子1兩半,大青干1兩半,百合1兩半,款冬花3分,藍(lán)葉3分,人參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大黃(銼,炒)半兩,酥1斤,蜜(煉熟,去白沫)1升。
【制法】除酥、蜜外,上銼細(xì)。水7升,慢火煎至3升,去滓入酥、蜜,同熬成煎,瓷器盛。
【功能主治】小兒腦熱肺壅,鼻干無涕,喘息不得。
【用法用量】5-6歲兒每服1錢匕,食后溫熟水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梔子仁3分,芍藥3分,釣藤1分,凝水石(研)1兩,黃芩(去黑心)1兩,知母(切,焙)1兩,生葛汁1合,甘草(炙)1分,蜜2合,淡竹葉(細(xì)銼)3握,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別研)半兩。
【制法】上10味為粗末。以水3升,入銀石銚內(nèi),文武火煎至1升,綿濾去滓,再入鍋內(nèi),下蜜并葛汁、杏仁等,煎如餳,以瓷器盛。
【功能主治】小兒頻驚,壯熱欲作癇。
【用法用量】百日兒每服如綠豆大,1歲兒如杏仁大,溫漿水化破服,每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處方】柴胡(去苗)1兩,知母(焙)1兩,木通1兩半,淡竹葉100片,瞿麥穗1兩,連翹1兩,防己2兩,大黃(生)2兩(細(xì)銼),生麥門冬汁3合(湯成下),生藕汁3合(湯成下),甜消4兩(湯成下)。
【制法】先將8味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熱毒癰腫,血不散,初覺憎寒干渴,四肢煩悶。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甜消令散,次入麥門冬、藕汁等,共分為8服,空腹2服。以溏利為度,余藥食后緩緩服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上文介紹了柴胡煎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柴胡煎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柴胡的功效:
和解少陽,舒肝和胃,升陽舉陷。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下垂,熱入血室。
柴胡的作用:
柴胡的性味:苦平、歸經(jīng)、入肝、膽經(jīng)。功能:發(fā)表、退熱、疏肝、解郁、升陽。主治:感冒發(fā)燒、寒熱往來、瘧疾、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柴胡具有:1、解熱、退熱作用平穩(wěn)可靠;2、鎮(zhèn)靜、鎮(zhèn)痛,有解除胸悶脹痛,開郁調(diào)經(jīng)作用;3、抗菌,對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4、抗肝損傷作用;5、抗病毒,對流感病毒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第1型脊髓灰白質(zhì)炎病毒引起的細(xì)胞病變具有抑制作用。
主治 疏散退熱,升陽舒肝。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jīng)不調(diào)。 補充說明: 1、解熱
對傷寒、副傷寒疫苗、大腸桿菌液、發(fā)酵牛奶、酵母等所致發(fā)熱有明顯解熱作用;且能使動物正常體溫下降。
2、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
鎮(zhèn)靜自主活動減少、條件反射受抑制,與巴比妥類有協(xié)同作用,對中樞興奮藥有拮抗作用。
3、抗菌、抗病毒
(1) 抗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結(jié)核桿菌,鉤端螺旋體。
(2) 抗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質(zhì)炎病毒、皰疹病毒。
對多種致炎劑所致踝關(guān)節(jié)腫和結(jié)締組織增生性炎癥均有抑制作用。
4、促進免疫功能
吞噬功能增強、自然殺傷細(xì)胞功能增強。提高病毒特異性抗體滴度。提高淋巴細(xì)胞轉(zhuǎn)核率。提高皮膚遲發(fā)性過敏反應(yīng)。對脂代謝和肝、膽的影響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xí)慣可能會導(dǎo)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別名】內(nèi)托黃耆酒煎湯、內(nèi)托酒煎湯、黃耆柴胡湯、內(nèi)托酒煎散
【處方】黃耆2錢,當(dāng)歸梢2錢,柴胡1錢5分,黍粘子1錢(炒),連翹1錢,肉桂1錢,升麻7分,炙甘草5分,黃柏5分。
【功能主治】附骨癰,堅硬漫腫,不辨肉色,行步作痛,按之大痛。
【用法用量】內(nèi)托黃耆酒煎湯(《東垣試效方》卷三)、內(nèi)托酒煎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黃耆柴胡湯(《杏苑》卷八)、內(nèi)托酒煎散(《外科大成》卷二)。本方方名,《醫(yī)學(xué)正傳》引作“托里黃耆湯”;《瘍科選粹》引作“柴胡黍粘子湯”。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yuǎn)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毛柴胡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毛柴胡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毛柴胡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xì)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槍刀菜、毛牛耳大黃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毛連菜的根及全草。
【原形態(tài)】毛連菜 一年生草本,高25-200cm。全株被鉤狀分叉剛毛。莖上產(chǎn)常分枝?;咳~和莖下部葉長圓狀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22cm,寬1.5-4cm,基部變狹成具翅的葉柄,邊緣疏齒;基生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披針形,無柄;上部葉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shù),在枝頂排成傘房狀;苞葉條形;總苞片3層,背面被硬毛和短柔毛;外層苞片短,條形,內(nèi)層苞片較長,條狀披針形;小花舌狀,黃色,先端具5小齒。瘦果無喙,長3.5-4.5mm,微彎曲,紅褐色,有5條縱棱及橫皺紋;冠毛污折色?;ā⒐?-9月。
【性味】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利尿。主流感發(fā)熱;乳癰;無名腫毒;跌打損傷;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毛柴胡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毛柴胡的相關(guān)作用和食用方法等。毛柴胡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毛柴胡的重要性。
柴胡針劑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制劑,它屬于注射的一類中藥,它最明顯的作用就是清熱解表,經(jīng)常用于治療感冒,對于感冒出現(xiàn)的發(fā)熱,咽喉疼痛,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在使用柴胡針劑的時候,一定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項,對柴胡有過敏的應(yīng)該禁用,要了解柴胡針劑的一些不良反應(yīng)。
柴胡針劑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表。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瘧疾等的發(fā)熱。
警示語
本品不良反應(yīng)包括過敏性休克,應(yīng)在有搶救條件的醫(yī)療機構(gòu)使用,使用者應(yīng)接受過過敏性休克搶救培訓(xùn),用藥后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或其他嚴(yán)重不良反應(yīng)須立即停藥并及時救治。
不良反應(yīng)
過敏反應(yīng):皮膚潮紅或蒼白、皮疹、瘙癢、呼吸困難、心悸、紫紺、血壓下降、過敏性休克、過敏樣反應(yīng)等。全身性反應(yīng):畏寒、寒戰(zhàn)、發(fā)熱、疼痛、乏力等。皮膚及其附件:可表現(xiàn)多種皮疹,以蕁麻疹、皮炎伴瘙癢為主。呼吸系統(tǒng):憋氣、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心血管系統(tǒng):心悸、胸悶、紫紺、血壓下降等。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頭暈、頭痛、麻木、眩暈、暈厥、抽搐、意識模糊等。消化系統(tǒng):口干、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用藥部位:疼痛、皮疹、瘙癢、局部紅腫硬結(jié)等
注意事項
本品不良反應(yīng)包括過敏性休克,應(yīng)在有搶救條件的醫(yī)療機構(gòu)使用,使用者應(yīng)接受過過敏性休克搶救培訓(xùn),用藥后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或其他嚴(yán)重不良反應(yīng)須立即停藥并及時救治。嚴(yán)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藥。本品為退熱解表藥,無發(fā)熱者不宜。嚴(yán)格按照藥品說明書推薦的用法用量使用,尤其注意不超劑量、不長期連續(xù)用藥。用藥前應(yīng)仔細(xì)詢問患者情況、用藥史和過敏史。有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有家族過敏史者慎用。本品保存不當(dāng)可能會影響藥品質(zhì)量,用藥前應(yīng)認(rèn)真檢查本品,發(fā)現(xiàn)藥液出現(xiàn)渾濁、沉淀、變色、結(jié)晶等藥物性狀改變以及瓶身有漏氣、裂紋等現(xiàn)象時,均不得使用。嚴(yán)禁混合配伍,謹(jǐn)慎聯(lián)合用藥。本品應(yīng)單獨使用,禁忌與其他藥品混合配伍使用。對老人、孕婦、肝腎功能異?;颊叩忍厥馊巳汉统醮问褂弥兴幾⑸鋭┑幕颊邞?yīng)慎重使用,加強監(jiān)測。加強用藥監(jiān)護。用藥過程中,應(yīng)密切觀察用藥反應(yīng),特別是開始30分鐘。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停藥,采用積極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柴胡引子。
【處方】柴胡、鱉甲(米醋涂炙)、知母、桔梗、枳殼(麩炒,去瓤)、玄參、升麻各等分。
【制法】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小兒行遲,小兒自小傷抱,腳纖細(xì)無力,行止不得,或骨熱疳勞,肌肉消瘦。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準(zhǔn)繩·幼科》引作“柴胡飲”。
【注意】忌毒物。
【摘錄】《顱囟經(jīng)》卷下
【處方】柴胡、黃芩、廣皮、人參、甘草、大黃。
【功能主治】氣熱不得臥,左關(guān)數(shù)大。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柴胡引子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制作中藥方劑,不但需要自信心和耐心,而且要對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了解,否則,搭配不當(dāng),將影響方劑的藥用價值和味道。下面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種做法。頗受人們歡迎的方劑柴胡膏。
【處方】柴胡半兩(去蘆),紅芍藥1兩1分,蒺藜根1兩1分,青橘皮半兩,川附子(炮)半兩,吳茱萸半兩,陳橘皮半兩,青木香1分,烏雞1只(凈,去骨皮毛腸肚,唯擇肉)。
【制法】上為末。入烏雞肉內(nèi)再杵成膏,于瓷器內(nèi)收貯。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肢體煩倦,日漸消瘦,行步稍難,飲食不進。
【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頭,食前用鹽酒1盞調(diào)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見效驗。
【摘錄】《博濟》卷一
文章介紹的柴胡膏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柴胡膏等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
用過或者聽說過柴胡丸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柴胡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柴胡(去苗)黃連(去須)知母(焙)赤芍藥 龍膽 黃芩(去黑心)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掐)茯神(去木)甘草(炙)各30克 檳榔(銼)22克。
【制法】上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婦人血風(fēng)勞氣,頭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煩熱,氣滿腹脹,腰膝無力,經(jīng)候不調(diào)。
【用法用量】每服20丸 溫酒下,不拘時。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胡黃連1兩半,龍膽1兩半,桃膠(干者)1兩半,升麻1兩半,茯神(去木)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地骨皮1兩半,生干地黃(焙)1兩半,芍藥1兩半,大黃(銼,焙)1兩半,知母(銼,焙)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龍齒1兩半,犀角(鎊)1兩半,玄參1兩半,山梔子(去皮)1兩半,桔梗(炒)1兩半,丹砂2兩(別研入藥)。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蒸熱勞,心煩悶,手足背膊酸疼,四肢沉重,食不作肌膚,日漸黃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熟水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柴胡1兩(去苗),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葳蕤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1兩(去蘆頭),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地骨皮3分,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連1兩(去須),知母1兩,羚羊角屑1兩,大麻仁1兩半(銼如膏),生干地黃1兩半。
【制法】上為末,入大麻仁膏,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利心肺,除煩熱,利大腸。主熱勞。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忌莧萊、鯉魚、豬肉。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半兩(去苗),赤茯苓1分,人參1分(去蘆頭),木香1分,桂心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鱉甲半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寒熱結(jié)實,或熱攻沖心肺,氣急,晝夜有汗,日漸消瘦,不吃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用溫水送下,2日2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柴胡(去苗)1兩,桔梗(去蘆頭)1兩,子芩1兩,赤芍藥1兩,黃耆(銼)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鱉甲(涂醋炙微黃,去裙襕)1兩,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fā)渴,四肢無力,不能食飲。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土)1兩半,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白術(shù)3分,白茯苓(去黑皮)1兩,丹參(去根,炙)2兩,黃耆(銼)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腹痛不能久立,或腹中虛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以粥送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紫菀(去土)1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雄黃(研)1分,人參1分,黃芩(去黑心)1分,牛膝(生)半兩,丹砂(研)半兩,馬兜鈴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寧心志,止咳嗽,除肌熱。主熱勞。
【用法用量】每服1丸,燒綿灰,溫酒送下,不拘時候,每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鱉甲(醋多,去裙襕)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焙)1兩,山梔子仁1兩,常山1兩,知母(切,焙)1兩,秦艽(去苗土)1兩,黃芩(去黑心)1兩,白術(shù)1兩,檳榔(銼)1兩,桔梗(炒)1兩,芍藥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貝母(去心)1兩,人參1兩,熟干地黃(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紫菀(去苗土)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黃耆(細(xì)銼)1兩,陳橘皮(去白,麩炒)1兩,桂(去粗皮)1兩,京三棱(炮,銼)3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羸瘦食減,肢體困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空心日午、夜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柴胡(去苗)1兩,貝母(去心)半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芎藭半兩,款冬花半兩,黃耆(銼)1兩半。
【制法】上為末,以童便5盞,入藥在內(nèi),慢火熬,柳枝攪成煎,放冷,候可丸即丸,如小彈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吐血,胸膈煩滿。
【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人參湯化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
上文介紹了柴胡丸的食用方法,我們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采納后好好利用柴胡丸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現(xiàn)代人壓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長期加班的。長期熬夜加班會很容易導(dǎo)致身體差。而中藥方劑其實就可以緩慢的調(diào)理人的身體,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柴胡飲子的制作方法。
【別名】人參柴胡飲子(《醫(yī)門法律》卷五)。
【處方】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dāng)歸 芍藥各15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傷寒發(fā)汗不解;或中外諸邪熱,口干煩渴;或下后熱未除,汗后勞復(fù);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余疾,產(chǎn)后經(jīng)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溫服。日三服。
【摘錄】《宣明論方》卷四
【處方】柴胡 黃芩 廣皮 半夏 甘草 人參 大黃
【功能主治】主大便閉,有寒熱,元氣弱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人參 當(dāng)歸 大黃 白芍藥
【功能主治】主怒動肝火,木火刑金,咳嗽吐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木通1兩半(銼),赤芍藥1兩半,豉1合,石膏2兩半(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銼細(xì)和勻。
【功能主治】熱病3日,頭痛口苦,寒熱往來。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用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2兩(去苗),川升麻1兩半,赤芍藥1兩,黃芩1兩半,甘草1兩(炙微赤,銼),枳殼1兩半(麩炒微黃,去瓤),麥門冬2兩(去心),竹葉2兩,梔子仁1兩。
【制法】上銼細(xì)和勻。
【功能主治】熱病5日,已得汗,毒氣不盡,猶乍寒乍熱,昏昏如醉,脅下牢滿,骨節(jié)疼痛,不能食下,舌本干燥,口內(nèi)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豉50粒,蔥白1莖,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別名】柴胡飲、人參柴胡飲子
【處方】柴胡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大黃半兩,當(dāng)歸半兩,芍藥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汗未解,氣血已虛,寒熱往來,口干煩渴,大便秘結(jié),脈洪實弦數(shù)。一切肌骨蒸積熱作,蓄熱寒戰(zhàn),或下后熱未愈,汗后勞復(fù)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余疾,產(chǎn)后經(jīng)病。
【用法用量】柴胡飲(《校注婦人良方》卷五)、人參柴胡飲子(《準(zhǔn)繩·類方》卷一)。
【各家論述】《杏苑》:用人參、當(dāng)歸、芍藥益陰血以勝陽熱,黃芩解肌熱,柴胡退蒸熱,大黃下積熱,生甘草瀉火兼和藥。
【臨床應(yīng)用】二陽病《名醫(yī)類案》:張子和治常仲明病寒熱往來,時咳1-2聲,面黃無力,懶思飲食,夜寢多汗,日漸瘦削,諸醫(yī)作虛損治之,用24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yǎng)2年,口中痰出,下部轉(zhuǎn)虛,戴人斷之日,上實也,先以涌劑吐痰2-3升,次以柴胡飲子降火益水,1月余復(fù)舊,此二陽病也。
【摘錄】《宣明論》卷四
【處方】柴胡半兩,黃芩半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升麻半兩,地骨皮半兩,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草龍膽半兩。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傷寒,余熱不已。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加薄荷、沙糖,同煎7分,溫服,不拘時候,小兒分作3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二
【處方】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參、茯苓、枳殼(炒)、半夏(湯浸7次)各等分。
【制法】焙干,為粗末。
【功能主治】嵐瘴。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水1盞半,加烏梅3枚,生姜5片,煎取1盞,去滓,食后溫服,逐日1服。
【注意】切忌空心,不得行路,須服湯水白粥之類;酒色不可太過;不得吃柑子、紫菜、豬羊心并牛肉。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九
【處方】軟柴胡5分,紫蘇葉5分,薄荷葉5分,陳皮5分,黃芩5分,炙甘草3分,桔梗5分,芍藥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變蒸之期,有似傷寒,兩疑之間。
【用法用量】水1盞,加大棗、生姜,煎3-4分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引《經(jīng)驗方》
【處方】柴胡、黃芩、人參、大黃、廣皮、甘草、當(dāng)歸、白芍藥。
【功能主治】傷熱咳嗽,面赤潮熱;肝經(jīng)咳嗽,寒熱往來;內(nèi)傷嗽血,怒動肝火,木火刑金。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柴胡1錢半,酒芩1錢,防風(fēng)8分,甘草8分,白芍1錢半,黑荊芥6分。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溫病。
【摘錄】《溫?zé)峤?jīng)解》
上文所說的關(guān)于柴胡飲子的功效和制作方法等大家是不是都了解了呢?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習(xí)慣來進行調(diào)節(jié)養(yǎng)生,這樣才可以對身體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效果。
柴胡[圖]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中藥,具有很高的養(yǎng)生價值,對天一些體質(zhì)不好的人來說,吃柴胡[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身體健康情況,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柴胡[圖]。
【英文名】RADIX BUpLEURI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 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 狹葉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 根 。按性狀不同,分別習(xí)稱“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
【性狀】北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鑒別】(1)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用力振搖,產(chǎn)生持久性泡沫。
【炮制】 柴胡 :除去雜質(zhì)及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苦,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官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3~9g。
【注意】 大葉柴胡 BupleurumlongiradiatumTurcz.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huán)節(jié),有毒,不可當(dāng)柴胡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備注】(1)治療感冒常與葛根、羌活等同用。柴胡有較佳的退熱作用,邪在少陽、寒熱往來,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對瘧疾癥,柴胡又可與草果、青皮等配伍應(yīng)用。柴胡既具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又為疏肝諸藥之向?qū)?,是治肝氣郁結(jié)之要藥。對胸肋疼痛無論內(nèi)由肝郁、外因傷仆皆可應(yīng)用;凡見肝氣郁結(jié)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痛經(jīng)等,均可與當(dāng)歸、白芍、香附、郁金等藥同用。柴胡藥性升浮,配黨參、黃耆等補氣藥物,對氣虛下陷的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癥,有升舉陽氣作用。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本經(jīng)》
以上就是對柴胡[圖]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柴胡[圖]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柴胡[圖]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yīng)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柴胡散這種方劑。
【處方】石膏、黃芩、甘草、赤芍藥、葛根,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柴胡(去苗),各半兩。
【炮制】上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體疼,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三歲小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蔥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濾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汗出為效,量兒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柴胡45克(去苗)白術(shù)30克 白茯苓22克 甘草22克(炙微赤,銼)五味子30克 干姜22克(炮裂,銼)附子22克(飽裂,去皮,臍)防風(fēng)22克(去蘆頭)桂心15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210毫升,去津,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
【處方】柴胡30克去蘆頭)赤茯苓30克 羚羊角屑30克 細(xì)辛30克 麥門冬30克(去心)決明子30.克 梔子仁30克 子芩30克 車前子30克 石膏12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瀉肝除熱。主肝勞虛熱,兩目赤澀,煩悶宛轉(zhuǎn),熱氣壅滯,胸脘有灼熱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竹葉14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炙炸、熱面。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處方】柴胡30克(去苗)甘草30克(炙微赤,銼)決明子15克 車前子15克 羚羊角屑15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肝黃。證見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語謇澀,爪甲青色。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處方】柴胡30克(去苗)茵陳15克 犀角屑15克 麥門冬30克(去心)鱉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勞黃。證見四肢無力,骨節(jié)煩疼,或時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熱疼悶,漸覺羸瘦,寒熱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處方】柴胡30克(去苗)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川大黃22克(銼碎,微炒)枳殼22克(麩炒微黃,去瓤)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銼)麥門冬60克(去心)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紫菀22克(洗,去苗、土)黃芩22克 赤芍藥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鱉甲60克(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知母22克 木通22克(銼)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婦人骨蒸勞熱、咳嗽,胸膈痰壅,腹脅妨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處方】石膏 黃芩 甘草 赤芍藥 葛根各30克 麻黃(去根、節(jié))柴胡(去苗)各15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解表清熱。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體疼,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3克,水150毫升,入生姜少許,蔥白3寸,豉20粒,同煎至75毫升,濾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汗出為效。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處方】柴胡45克 赤茯苓 麥門冬各30克 枇杷葉(去毛)人參 橘紅 甘草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主妊娠心煩,頭目昏重,心胸?zé)?,不思飲食或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處方】柴胡 羌活 防風(fēng) 赤芍藥 桔梗 荊芥 生地黃 甘草
【功能主治】主眼眶濕爛,因風(fēng)而作。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七
【處方】柴胡10克(去蘆)半夏4.5克(湯泡)桂心4.5克(去皮)白芍4.5克(炒)炙甘草3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主瘴瘧十四日外,寒熱不已,不潮時脈弦數(shù)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7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寒熱得退,便止此藥。
【摘錄】《瘴瘧指南》卷下
【處方】柴胡、羌活、防風(fēng)、生地黃、芍藥、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明目,益腎水。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臨臥服之。
【摘錄】《潔古家珍》
【別名】柴胡飲、柴胡湯
【處方】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檳榔1兩,旋覆花半兩,川黃2兩(銼碎,微炒),桔梗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氣暴熱,大便不通,時時咳嗽,喘息促急。
【用法用量】柴胡飲(《圣濟總錄》卷四十九)、柴胡湯(《普濟方》卷二十七)。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柴胡1兩(去苗),葛根半兩(銼),赤茯苓半分,麥門冬3分(去心),石膏2兩,葳蕤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參3分(去蘆頭),川升麻3分,黃芩半兩,犀角屑1兩,川芒消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因服乳石,至臟腑壅滯,及腳氣欲發(fā),或憎寒壯熱,頭痛心煩,眼目昏悶,頭旋欲吐,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豉10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柴胡1兩(去苗),赤芍藥3分,知母3分,子芩3分,薺苨3分,秦艽2分(去苗),甘草半兩(生,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四肢疼痛,口干煩渴,起臥不安,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豉100粒,蔥白7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別名】柴苓湯
【處方】柴胡1兩(去苗),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黃芩1兩,赤茯苓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2日,頭痛口苦,雖經(jīng)發(fā)汗未解。風(fēng)溫濕熱,小便微熱,腹?jié)M。
【用法用量】柴苓湯(《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二)。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赤芍藥1兩,川升麻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玄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斑痘瘡入眼,疼痛壯熱,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淡竹葉14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貝母3分(煨微黃),人參3分(去蘆頭),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肺痿,咳嗽,寒熱多涕。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2兩(去苗),秦艽1兩(去苗),犀角屑3分,知母3分,桔梗3分(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葳蕤3分,生干地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3分(銼),梔子仁半兩,紫菀1兩(去苗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勞體熱,心煩不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豬肉、菘菜、莧菜、醋物。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1兩(去苗),黃耆1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地骨皮3分,生干地黃3分,人參1兩(去蘆頭),萎蕤3分,赤茯苓1兩,赤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四肢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貝母1兩(煨微黃),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葛根1兩(銼),赤芍藥1兩,石膏2兩,玄參(黃芩)1兩,知母3分,梔子仁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咳嗽煩熱,四肢骨節(jié)頭目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1兩(去苗),麥門冬2兩(去心,焙),黃芩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3分(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半兩(去蘆頭),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肺痿,咳嗽唾涎,心神煩熱,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1兩(去苗),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3分,枳殼1兩(麩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芎藭半兩,桂心半兩,京三棱1兩(炮,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痃癖,體瘦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1兩(去苗),黃芩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澤瀉2兩,梔子仁1兩,石膏2兩,羚羊角屑1兩,生干地黃2兩,芒消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下焦壅熱,大小便俱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稍溫頻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枳實(麩炒微黃)1兩,栝樓根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白鮮皮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6日,壯熱,骨節(jié)煩疼,頭痛,目眩,心脅氣脹急硬,不能飲食,恐變?yōu)辄S。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柴胡1兩(去苗),黃耆1兩(銼),赤茯苓3分,秦艽半兩(去苗),地骨皮半兩,黃連3分(去須),葛根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3分(銼碎,微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1兩半(涂醋炙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8-9日,骨熱,四肢煩疼,背膊勞悶,手足無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柴胡(去苗)1兩,黃芩1兩,桔梗(去蘆頭)1兩,玄參1兩,地骨皮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紫菀半兩(去苗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熱勢未退,壅滯,虛羸,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3分,黃芩3分,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犀角屑3分,葛根3分(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心神壅悶,煩渴不止。時氣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外寒內(nèi)熱,已自下利,虛熱未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蔥白2莖,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枳實(麩炒令微黃)1兩,栝樓根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龍膽(去蘆頭)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5-6日,壯熱,骨節(jié)煩疼連心,兩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變?yōu)辄S。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茵陳1兩,木通1兩,土瓜根1兩,白鮮皮1兩,梔子仁1兩,川芒消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時氣惡寒,頭痛,壯熱,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溫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少時當(dāng)利1-2行,利后煮蔥豉稀粥食之;如熱未歇,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茵陳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芩1兩,木通(銼)1兩,川升麻1兩,梔子仁1兩,川芒消1兩,茅根(銼)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惡寒壯熱,頭痛,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得通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六
【別名】柴胡湯
【處方】柴胡1兩(去苗),赤芍藥1兩,梔子仁半兩,黃芩半兩(分),石膏2兩,葛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1日,頭痛,壯熱煩悶。時行疫病1-2日。
【用法用量】柴胡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黃芩半兩,赤芍藥3分,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熱,汗散不解,心腹痞堅,痰逆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柴胡湯”。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3分(去苗),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3分,赤芍藥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大腹皮半兩(銼),檳榔3分,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汗后氣壅不散,攻心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去苗)3分,川大黃(銼碎,微炒)3分,枳殼(麩炒微黃,去瓤)3分,鱉甲(去裙襕,涂醋炙令黃)3分,檳榔3分,人參(去蘆頭)3分,木香3分,子芩3分,赤芍藥3分,赤茯苓3分,紫菀(去苗土)3分,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余熱不退,發(fā)渴煩躁,胸膈氣滯,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1兩(去苗),葛根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石膏1兩,赤芍藥3分,黃芩3分,梔子仁半兩,川樸消1兩,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4日,壯熱,四肢沉重,吃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黃芩3分,赤芍藥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已得汗,熱不解,腹?jié)M脹痛,煩躁發(fā)狂。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川升麻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枳實3分(麩炒微黃),知母3分,梔子仁3分,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數(shù)日,未得汗,遍身壯熱,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白術(shù)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黃芩3分,赤芍藥1兩,訶黎勒皮3分,檳榔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得汗后熱不解,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生干地黃1兩,黃連1兩(去須),地骨皮1兩,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鱉甲3分(涂醋炙令微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后虛勞煩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柴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羚羊角屑1兩,細(xì)辛1兩,麥門冬1兩(去心),決明子1兩,梔子仁1兩,子芩1兩,車前子1兩,石膏4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瀉肝除熱。主肝勞虛熱,兩目赤澀,煩悶宛轉(zhuǎn),熱氣壅滯,胸里炎炎。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忌炙煿熱面。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柴胡1兩(去苗),白術(shù)3分,木香半兩,紫菀2分(洗,去苗土),赤茯苓3分,赤芍藥1兩,鱉甲1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3分(去蘆頭),前胡3分(去蘆頭),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勞,胸膈壅滯,痰嗽不止,四肢無力,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柴胡湯”。
【注意】忌飴糖、羊肉、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五味子1兩,桔梗1兩(去蘆頭),熟干黃1兩,白茯苓1兩,麥門冬1兩(去心),紫菀1兩(洗,去苗土),人參1兩(去蘆頭),地骨皮1兩,黃耆1兩(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桂心1兩,牡蠣粉1兩,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夜臥盜汗,四肢無力,吃食口苦,上氣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柴胡2兩(去苗),川升麻2兩,梔子仁2兩,赤芍藥2兩,木通2兩(銼),黃芩1兩半,大青1兩半,杏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石膏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腹中虛熱,舌本強直,口吻兩邊痛,舌上有瘡,咽食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柴胡1兩(去苗),石膏1兩(碎),麻黃1兩(去根節(jié),掠去沫,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時氣1日至3日,頭痛壯熱,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豉30粒,蔥白2寸,同煎6分,去滓,熱服,并3服,不拘時候。汗出效。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八
【處方】黃芩3分,甘草2分,大黃4分,芍藥4分,柴胡4分,當(dāng)歸4分,人參5分。
【功能主治】風(fēng)食兩感發(fā)熱。
【用法用量】加大棗,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二
【處方】柴胡1兩(去苗),大黃1兩,樸消1兩,甘草半兩,枳殼1兩(去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日數(shù)過多,心中氣悶,或發(fā)疼痛,狂言不定,狂躁不得眠,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大錢,水2盞,煎至6分,溫服,日只2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
【注意】不可多服。
【摘錄】《博濟》卷一
【處方】柴胡、前胡、川芎、當(dāng)歸、人參、芍藥、粉草、生地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孕婦傷寒。妊娠傷寒,頭痛項強,身熱口干,胸脅疼。
【用法用量】《醫(yī)方類聚》引《徐氏胎產(chǎn)方》有蔥白三根。
【摘錄】《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柴胡(去蘆)1兩,半夏(湯洗)1分,桂心(去粗皮)2錢,白芍藥1錢,甘草(炙)1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寒熱。傷寒后發(fā)瘧。
【用法用量】加生姜7片,大棗1個,水煎溫服。寒熱欲退,便止此藥。
【摘錄】《嶺南衛(wèi)生方》卷中
【處方】柴胡、蒼術(shù)、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眼目暴赤腫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柴胡湯”。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九
【處方】柴胡(去苗)1兩,川升麻1兩,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車前子1兩,決明子1兩,防風(fēng)(去蘆頭)1兩,羚羊角屑1兩,馬牙消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玄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肝臟風(fēng)熱,眼中生瘡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柴胡(去蘆)1兩,地骨皮(去木)1兩,玄參1兩,羚羊角(鎊)1兩,甘菊花(去枝梗)1兩,赤芍藥1兩,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柴胡散是一種應(yīng)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柴胡散之前還是要結(jié)合一下自身的體質(zhì),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